A. 历代对王羲之书法的评论(宋元明清)
王羲之 (303?—361?)
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着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 ”,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B. 豹奴帖的豹奴帖全文
王羲之书,拓本。六行,七十字。章草。豹奴乃桓嗣小字,桓温从子。《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刘孝标注引《中兴书》曰:“嗣字恭祖,车骑将军冲子也。少有清誉,仕至扬州刺史。”《晋书》卷七四桓彝传附桓嗣传所记与《中兴书》稍异,未有“扬州刺史”的记载。历“建威将军、江州刺史”,“转西阳、襄城二郡太守,镇夏口。后领江夏相,卒官。”帖中云“随彼弟向州也”,桓嗣排行居长,有弟六人,未知是哪—位。
此帖曾为《宣和书谱》着录。元朝 时,此帖前二行墨迹本尚存世,其中第二
行有“眠食”二字,元人题为《眠食帖》。《二王帖评释》曰:“是绢本、赵子昂、邓善之(文原)题为《眠食帖》。”《式古堂书画汇考》载有元人关于《眠食贴》诸题跋:
右王右军《眠食帖》真迹。世之博古之家,所收王帖,仆亦略见之,如此帖章草,奇古雄强,精神通人,指不可再屈也。至元丙戌十一月朔大梁赵孟頫为冲宾员外跋。
右军云:吾书比之张草,犹当雁行。观此,乃知右军之言,诚为过谦。其余则子昂说法已竟,不须重说偈言也。鲜于枢。
《眠食帖》章草,诚与卫索争衡也。西溪老人书至元戊子人日王右军《眠食帖》,字数虽不多,而古意具在,观于此者,自应作贞观太平时干金之购。共看具眼,则山阴《自誓文》不孤矣。海粟冯子振。
由此得见,《豹奴帖》墨迹残本在元代书法家心口中的地位。元人见墨迹绢本,以为真迹。然今日传世的晋人真迹《平复帖》与可靠的唐摹本《孔侍中帖》、《快雪时晴》、《姨母帖》皆为纸本,恐元人所见墨迹绢本乃临本或摹本,并非真迹。
尽管如此,今日所见摹本、刻本王书,唯有《豹奴帖》乃章草书,若仅以此而论,其价值也远在他帖之上。据文献记载,王义之擅长草书,(包括章草、今草)、行书、正书、飞白书等体势。关于章草,《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载:
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服,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而间接的记载,见于王僧虔《论书》,曰:
郗愔章草,亚于右军。
在《晋书》本传中,有“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的记载。想必郗愔当初擅长的书体,在章草了。王羲之擅长章草书,这是无可怀疑的事实,庾翼叹服王羲之,也在章草书方面。但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建树,是流便遒美的“新体”,东晋人喜尚的是王羲之的新体,并非章草书。唐太宗所褒扬的王羲之书法,在书体上也有倾向性,是“新体”的行、今草、正书,而非旧体的章草。章草书在唐朝的没落,正是唐朝人取舍王书的结果之一 。由此又使得数量本来就少的王羲之的章草书湮没难传,往往在文献上见到善章草书的记载,却很难见到实际的作品。至元朝人得儿二三行残本,便视若珍异,王羲之善章草书的观念印象顿时还原为现实,不仅仅证实了古代的记载,也使后人开了眼界。时至今日,尽管《豹奴帖》仅此刻本,失真处自难免,仍不失为研究王书的重要作品。
此帖亦收刻于《汝帖》、《宝晋斋帖》 、《二王帖》 、《玉烟堂帖》。
释文:羲之顿首。昨得书问,所疾尚缀缀,既不能眠食,深忧虑。悬吾情,至不能不委。(嫂故)不差,豹奴晚不归家,随彼弟向州也。前书云:至三月间到之,何能尽情忧。足下所惠,极为慰也,不谓也。
C. 王羲之
王羲之 (303?—361?)
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着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回答者:雨吻鱼笑 - 秀才 二级 12-24 15:11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大家回答的都很好 不过,你最快了!就选你
大家不要嫉妒哦~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好
50% (0) 不好
50% (0)
其他回答共 6 条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
作完了诗,大家把诗搜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今人所见,皆为《兰亭序》临摹本。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序》外,着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王羲之的书法是极美的。
回答者:chenweisi - 举人 四级 12-24 15:12
中国东晋书法家、文学家王羲之字逸少,琅邪王家杰出之代表。他于公元303年诞生于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但生命的大部分却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度过。
王羲之父王旷,历官淮南丹阳太守、会稽内史;伯父王导,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南渡后朝政之稳定,皆赖其力。当时有民谚:“王与马,共天下”,史书上亦曾记载东晋建立甫初王导与皇帝共同接受大臣朝贺。可以想见其家族之煊赫。
羲之幼时不善于言辞,长大后却辩才出众,且性格耿直,享有美誉。晋大尉郗鉴选择女婿,“坦腹东床”的典故就出于王羲之。他在当时是朝野看好的人物。
据史书记载,朝廷公卿看重王羲之的才器,屡屡召举为官,他却屡屡辞谢。后为征西将军瘐亮参军,累迁至长史,晋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他后来与太原王述不和,称病去职,归隐会稽,自适而终。世称“王右军”、“王会稽”,即出自于他的这一番经历。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王旷善行、隶二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夫人名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以后王羲之渡江北游名山,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见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经观摩各家,博采众长,终于“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后来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
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从这段话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取、探源明理的经历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
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抒。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
王羲之的书法长于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在汉魏质朴淳厚书风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创造出一种妍美流便、雄逸俊雅的新书风。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书圣”。
另外,据史书记载,王羲之还有洒脱漂亮的外在风貌,《世说新语》里曾说:“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这“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八字,即指其富赡的内心世界。
晋代玄学盛行,崇尚老庄哲学,因此,王羲之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思考当然受其影响。晋室南渡之初,他见会稽有佳山水便有终老之志;辞官归隐后,山阴道上行,山川相映发,自然有应接不暇之感;他又泛舟大海,远采药石,在他的心胸中涤除尘虑,接纳自然万物之美,进一步发现宇宙的深奥精微……所有这些他都印证到书艺上,正如《书断》所说:“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
王羲之晚年移居于剡之金庭(今浙江嵊州市金庭镇),与当时名士谢安等在此寄情山水,安度晚年,去世后即安葬于瀑布山下(史传此地为道家的洞天福地之一)。
D. 写的什么字
忧悬不能须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报。
这是王羲之《孔侍中帖》中文字:
E. 忧悬帖的法帖内容
①首行“忧悬不能须臾忘心”句:“忧悬”:忧思挂念。“忘心”:忘怀。王羲之尺牍中有“弟佳宁善,然复忧之不去怀”句(载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十《右军书记》,344页)。
②次行“故旨遣取消息”句:“旨”:意图。遣:遣书(发信)。王羲之书帖中有“音问转复难通。情慨深矣,故旨遣,承问,还愿具告”句(《右军书记》,371页),以及“贵奴差不?想不成大病。伤寒可畏,令人忧。当尽消息也”(《右军书记》,374页),“聚散人理之常,亦复何云?唯愿足下保爱为上,以俟后期。故旨遣此信,期取足下过江问”(《右军书记》,377页)等帖。 《忧悬帖》“不能须臾忘心”的“臾”的写法,列举:
1、战国末年的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臾”字(日甲135,出土于湖北省云梦县);
2、西汉时期的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出土于湖南省长沙)的“腴”字的右偏旁;
3、马王堆帛书《明君》(出土于湖南长沙)“庾”字的下偏旁。
由上述三项与王羲之“臾”相比较,写法多与楚地文字相合。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卷十四“臾:从申从乙”,可备参考。 邱振中分析《忧悬帖》的行轴线趋向平稳,与王羲之《姨母帖》相似,但各段轴线吻合严密。“忧悬”两处错位较大的断点成为流畅、缜密的节奏中有力的顿挫,使稳重中平添生动之致。王羲之早期作品中,单字轴线倾斜大都不超过6度,以接近垂线者为多。
行轴线的呼应,是王羲之作品极重要的一个特点。《忧悬帖》一、二行之间,都表现出配合:后面一行轴线的波型与前一行轴线的波型相似,但细节又不相同,造成了章法构成上动人的效果。
王羲之作品章法构成的丰富变化和巧妙配合,而成为生动而又高度统一的杰作。他每一件作品都具有特色鲜明的构成,这不是在形式层次着意使用各种技巧所能做到的。
情感是影响随机显现最重要的变量。《频有哀祸帖》、《丧乱帖》与伤逝有关,因而作品中顿挫分明、摆动强烈的折线,与《孔侍中帖》(含《忧悬帖》)、《得示帖》轴线线型颇有距离。细心审读文辞,感情节奏与轴线线型,与整个轴线图,存在着一种默契。
王羲之这些作品标志着轴线承接所达到的新的高度。邱振中评价“单字轴线连缀系统经过漫长时期的发展,终于使工整化与反工整的自由书写统一了起来。王羲之成为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轴线承接的各种方式,在他的作品中得到集中的表现。这不是一种简单的会合,而是沉入深心,再同心理内容融合在一起的自如运用。王羲之暗示着对线结构把握能力的理想状态。” 《忧悬帖》章法的动线特征:汉字每个单字,都可画出一条直线,它的位置是表示字倾侧的方向,同时把字分成感觉上份量相等的两个部分。画出的直线称为单字的动线,以确定作品的位置和方向。《忧悬帖》一开始的“忧悬”两字错位较大,但不影响行气,反而是在连续中,带了些许的波动,加强作品的灵动感。动线在书法作品中连续不断出现直到终篇,形成了一幅作品的音乐属性——旋律。书法的时间性和流动感,是一种无声而有形的旋律。
学习行书选择古代十大行书字帖。只有选最好的,取法乎上,起点高,将来在艺术上才能有所成就。
字帖推荐:
王羲之《兰亭集序》、王珣《伯远帖》、欧阳询《张翰思鲈帖》、颜真卿《祭侄文稿》、柳公权《蒙诏帖》、杨凝式《韭花帖》、李建中《土母帖》、苏轼《黄州寒食诗帖》、黄庭坚《松风阁诗帖》、米芾《蜀素帖》等书法字帖。
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
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释文: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天下第四行书——《伯远帖》
王洵,(350 - 401) 字符琳,小字法护。临沂( 今山东临沂县 )人。官至尚书令。他是“书圣”王羲之的族侄,出生在一个精 于书法,几代不衰的名门望族。其父王恰,其祖父王 导均善书,所以史称“三代以能书称,家范世学,洵 之草圣,亦有传焉”。其草书《伯远帖》,一直被后代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是因为它是十 分难得的东晋名人书法真迹。 伯远帖 东晋王洵真迹。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 视为瑰宝。《伯远帖》是王给亲友的一通书函。它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 佼者。被列为“三希”之三。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 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 林曲洞”的晋人韵味。
天下第五行书——杨凝式《韭花帖》
《韭花帖》杨凝式书,行书,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共7行,63字。《韭花帖》是一封信札,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腹中甚饥之时,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
《韭花帖》宽疏、散朗的布白该是其最先夺人眼目的特征。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有大片的空白,这在行书作品中,可谓奇特之极。然其字间含蓄的顾盼,又气脉贯通。平中寓奇的结体则是《韭花帖》最为突出,也最令人叫绝之处。它把紧密与散落这一对矛盾统一于一体,却没有丝毫的牵强,反而给人以自然天成的感觉,奇趣盎然。通篇形态宛若一个闲雅奇士,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雅逸风流,沉静自若。散落的布白与平中寓奇的结体,相得益彰,使得作者萧散闲适的心境跃然纸上。无论是从书法本身,还是文字内容,你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这种散淡的心境。
天下第六行书——柳公权《蒙诏帖》
柳公权(公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中书舍人,书法初学王羲之,后学颜真卿,取精用宏,加以遒劲丰润,自成一家,米芾曾评其书:“公权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相传穆宗皇帝曾问他笔法,他回答说:“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弄得皇帝立即“改容,悟其以笔谏也。”他所写的碑版极多,以致当时公卿大臣家的碑志,如果求不到他的字,就会被人们骂为不孝子孙,但行书流传极少,因此,就越发显示《蒙诏帖》的弥足珍贵了。
此帖气势磅礴,痛快酣畅,浑莽淋漓,意象恢宏,极具虎啸龙吟、吞吐大荒的气派,其结体不像柳体楷书那样取纵势,而是因形而变,依势而化,或长或短,或大或小;也不像柳体楷书那样取正势,而是欹侧多姿,险绝有致,不拘常规,放浪形骸,极少唐朝森严法度的束缚。其用笔也不像柳体楷书那样铁骨铮铮,耿介特立,而是有刚有柔,有骨有肉,或方或圆,或露或藏,粗不臃肿,细不纤软,线条以中锋为主,饱满圆厚,笔墨控制得恰如其分。诚如周必大说:“沉着痛快,而气象雍容,欧虞褚薛,不足道焉。”其章法大小肥瘦,参差错落,虚实疏密,相映成趣,前后照应,一气贯注,擒纵收放,随势幻化,“枯润纤浓,掩映相发,非复世能仿佛。”
天下第七行书——欧阳询《张翰思鲈帖》
亦称《季鹰帖》,欧阳询书。行楷书,无款。纸本,纵25.2厘米,横33厘米。
后纸有瘦金体书跋:“唐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张翰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智永亦复避锋。鸡林尝遣使求询书,高宗闻而叹曰:'询之书远播四夷。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此帖的风格与欧阳询的楷书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以险取胜。字的重心压在左侧,而以千钧之势出一奇笔压向右侧,使每个字的结体形成一种逆反之势,然后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险为夷,真可谓“险中求稳,别有乐趣”。清干隆帝评论道:“妙于取势,绰有余妍。”是很有眼力的。此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天下第八行书——米芾《蜀素帖》
《蜀素帖》是米芾三十八岁时(1088年),在蜀素上所书的各体诗八首。“ 蜀素”是四川造的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此卷相传为邵氏 所藏,欲请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而米南 宫见了却“当仁不让”,一挥到底,写得随意自如,清劲飞动,真似如鱼 得水一般。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 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米芾用笔如画竹,喜“八面出 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 刷字”的独特风格。结字也俯仰斜正,变化极大,并以欹侧为主,表现了 动态的美感。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 之,当为生平合作”。
天下第九行书——黄庭坚《松风阁诗帖》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松风阁诗”,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
《松风阁诗》的结体、用笔、章法都很奇特,其结体有两个特点:
一是内紧外放,紧处亦见奇肆,放处倍添神采,其规律是主笔尽量向外辐射,横画向左,竖画向下,撇捺则左右纵横开张,一紧束的中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形式虽取法于《瘗鹤铭》,但此帖中宫较《瘗鹤铭》更紧,四围也更放,显示了他入古出新的奇才。
二是欹侧多姿。其字如风枝雨叶,偃蹇横斜;又如谢家子弟,不冠不履。欹侧本是王羲之行书的特点,黄庭坚则把这个特点进一步予以夸张,横画斜度更大,竖画虬曲不正,撇捺向外伸展的幅度更大,没有深厚的功底和精湛的技法,是绝对不敢如此弄险的。《松风阁诗》的用笔亦十分精到。纵观全篇点画,浑厚劲挺,擒纵得体,浓纤刚柔,尽如人意,长笔遒逸,短画紧洁,抑扬顿挫,提按分明,虽然如游龙舞凤,处处飞动,却也笔笔着实,没有丝毫的懈怠和软滑。《松风阁诗》的章法奇诡跌宕,扣人心弦,字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收或放,或藏或露,疏密相间,穿插争让,出没奔轶,超逸绝尘。故康有为说:“宋人书以山谷为最,变化无端,深得《兰亭》三昧,至于神韵绝俗,出于《鹤铭》而加新理。”
松风阁,是西山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天下第十行书——李建中《土母帖》
《土母帖》,行书,纸本,纵三一·二厘米,横四四·四厘米。凡十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一百零四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点击浏览大图)
释 文 :
所示要土母,今得一小笼子,封全咨送,不知可用否?是新安缺门所出者,复未知何所用,望批示。春冬衣历头,贤郎未检到,其宅地基,尹家者,根本未分明,难商量耳。见别访寻稳便者,若有成见宅子又如何?细希示及咨。孙号西行少车,今有旧车,如到彼不用,可货却也。
此帖原为建中《六帖卷》之一帖,首行下角“子”、“封”两字之间有“畏”字编号,原为明代项元汴(字子京,号墨林)所藏。据《大观录》所载,六帖为《土母帖》、《同年帖》、《贵宅帖》、《屯田帖》、《左右帖》和《斋古帖》。
建中一生经历了五代、宋几个时期,在书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唐诗文体凡屡变,晚季虽不逮,但书历三百年,犹有贞观、永徽以来的风骨气韵。建中虽在宋初,其书法去唐未远,犹有唐代余风,达到从五代至宋过渡时期的高峰。宋初书坛已显殃复归晋人的风气,始肇于五代书家杨凝式和对宋初书法有影响的李建中。杨李二人书法均已有追踪晋人、融合晋唐书风为一体的迹象。其后经蔡襄以已意融晋、唐人书为一炉,不拘一法而法自在,达到“以意驭法”境界。宋书至苏轼、黄庭坚始一大变,承唐继晋,上接五代,有宋一代尚意书风才真正成熟。
G. “书圣”王羲之的简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原籍琅邪郡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后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其书法师承卫夫人、锺繇。
王羲之在书法艺术史上取得的成就影响巨大,被后人誉为古今之冠,尽善尽美。但其真迹皆已失传,着名的《兰亭集序》等帖,皆为后人临摹。
(7)孔侍中犹悬三帖高清图片扩展阅读:
相传王羲之住处附近有一小池,王羲之练完书法均在此洗笔,每日习字,久之,池水为之变黑,竟能直接蘸取充墨之用。当年王羲之在温州担任永嘉郡守之际,曾在今温州墨池坊挥洒文墨,故于温州旧鹿城区市政府前有一墨池。
王羲之的书法实践,变当时流行的章草、八分为今草、行书、楷书,是书体转换时期平地而起的高峰。其书法尺牍散见于唐临诸法帖、十七帖、日本的丧乱、孔侍中等名品。其子王献之亦为书法家。王羲之曾指导陈郡谢氏的谢安,谢安书法亦成一格。
H. 王羲之除了兰亭序还有哪些作品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83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
王羲之最有名的帖子<<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I. 线上哪里有中国古画高清图的资源库
中国高清古画
这些都是中国古代高清古画,非常的齐全,都是中国各大图书馆藏的超高清古画,单张古画达到了3G多的大小,都是适合超高清古画保存的TIF格式
这个合集中收藏的所有超高清古事大小超过了7T,古代名画基本都有收藏,
哪里有这些7T容量的超高清古画合集我就不多说了,注意图中古画的红色印章、、、、、你应该懂得了吧
超高清古画目录:
天博009-赐莲图轴141x62.tif
天博010-云峰树色图.tif
天博011-唐柳公权书兰亭诗绿绢本26.5x365.3.tif
天博012-春山积翠图轴.tif
天博014-周臣 香山九老图.tif
天博015-雪山寒溪图轴.tif
天博020-石涛 牡丹兰花图轴+纸本墨笔.tif
天博022-吴镇 多福图轴+纸本墨笔.tif
天博024-赐莲图轴+绢本设色.tif
天博025-王谦 冰魂冷蕊图.tif
天博027-岩阿琪树图轴..tif
天博028-通天帖+绢本+26.2x260.4.TIF
天博029-锁谏图轴+绢本设色.tif
天博030-岁寒三友图轴.tif
天博031-苏汉臣 婴戏图页rgb.tif
天博032-苏汉臣 婴戏图页.tif
天博033-李唐 濠濮图卷32x107.tif
天博033-李唐 濠濮图卷.tif
天博034-渐江 松溪石壁图轴.tif
天博036-任伯年 双鹿图轴.tif
天博037-李流芳 疏树孤亭轴.tif
天博038-董其昌 疏林远岫图轴.tif
天博039--明 丁云鹏 释迦牟尼图轴纸本(出单)140.7×58.tif
天博039-明 丁云鹏 释迦牟尼图轴纸本140.7×58.tif
天博044-金农 佛像轴200.tif
天博045-青山红杏图页+绢本.tif
天博046-千岩万壑图轴+绢本设色.tif
天博048-泼墨溪山图.tif
天博050-蕉林酌酒图轴.tif
宋 钱选 花鸟图卷(全卷二版)纸本38x316.7天博.tif
弘仁.tif
明 仇英 桃源仙境图 轴绢本设色175x66.7天博.tif
明 王谦 冰魂冷蕊图(绢本)186x111.tif
明 王铎 王屋图并诗卷(全卷)纸本29.9X639.8天津博物馆.tif
明 王铎 王屋图并诗卷(全卷)纸本货单29.9X639.8天津博物馆.tif
明 王铎 自书石湖等五首卷行书纸本27X253天博.tif
明 祝允明 行草书归田赋纸本26.5X288天博.tif
│明 仇英-文姬归汉图扇面-X.tif
│明 刘原起-虎丘图轴-X.tif
│明 周之冕-桃花鸳鸯图扇面-X.tif
│明 周之冕-群英吐秀图卷-1-X.tif
│明 周之冕-群英吐秀图卷-2-X.tif
│明 周天球-兰花图轴-X.tif
│明 周天球-草书五言律诗轴-X.tif
│明 周天球-行草书七言律诗扇面-X.tif
│明 周臣-携琴看山图扇面-X.tif
│明 唐寅-行书扇面-X.tif
│明 孙克弘-兰竹图卷-X.tif
│明 孙克弘-墨竹图轴-X.tif
│明 孙枝-溪桥林屋图扇面-X.tif
│明 孙枝-秋江闲钓图轴-X.tif
│明 孙枝-虎丘山图扇面-X.tif
│明 张元举-松亭看瀑图轴-X.tif
│明 张复-溪山过雨图卷-X.tif
│明 张宏-山塘短棹图轴-X.tif
│明 张宏-金山胜概图轴-X.tif
│明 文从简-临唐子畏女儿娇图轴-X.tif
│明 文伯仁-登山远眺图扇面-X.tif
│明 文嘉-春岸归骑图扇面-X.tif
│明 文嘉-竹明风恬图扇面-X.tif
│明 文嘉-行草书冬日漫七律诗扇面-X.tif
│明 文彭-草书秋雨五律诗扇面-X.tif
│明 文征明-文石乔木图扇面-X.tif
│明 文征明-行书轴-X.tif
│明 文征明-古木苍烟图轴-X.tif
│明 文征明-行书扇面-X.tif
│明 文震亨-行书轴-X.tif
│明 文震亨-行楷书扇面-X.tif
│明 沈周-落花诗意图轴-1-X.tif
│明 沈周-落花诗意图轴-2-X.tif
│明 沈周-落花诗意图轴-3-X.tif
│明 沈周-落花诗意图轴-4-X.tif
│明 祝允明-草书扇面-X.tif
│明 祝枝山-草书北郭访友七言律诗轴-X.tif
│明 袁尚统-古树栖鸟图轴-X.tif
│明 袁尚统-维扬古渡图轴-X.tif
│明 谢时臣-山水图轴-X.tif
│明 谢时臣-蛾眉雪轴图-X.tif
│明 钱谷-山水图扇面-X.tif
│明 陆士仁-秋夜景物图扇面-X.tif
│明 陆治-天池晚眺图-1-X.tif
│明 陆治-天池晚眺图-2-X.tif
│明 陆治-天池晚眺图-3-X.tif
│明 陆治-山水图横幅-X.tif
│明 陈括-平安莲瑞图轴-X.tif
│明 陈道复-书画轴-X.tif
│明 陈道复-草书五言律诗扇面-X.tif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浙博.tif
│南宋 梁楷 蚕织图卷绢本27.5x513黑龙江省博物馆.tif
│唐 残篇 纸本楷书27X308.tif
│唐(传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绢本30x292徐悲鸿纪念馆.tif
│宋 佚名 蛛网攫猿图页绢本60x101弗利尔美术馆.tif
│宋 赵光辅 番王礼佛图卷绢本(二)28.6x103.5 .tif
│宋 赵光辅 番王礼佛图卷绢本(原)28.6x103.5.tif
│明 文征明 万壑争流图轴132.7X35.3 南博.tif
│明 谢时臣 仿王蒙山水图58.5X31.2南京.tif
│明 黄道周 答诸友诗卷行草绢本25.6x270.5苏州博物馆.tif
│晋 王羲之 频有哀祸 孔侍中 犹悬三帖24.8×41.8日本前田育德会.tif
│清 戴熙 石梁雨来亭图卷纸本35X316.81克利夫兰.tif
│清 钱维城 狮子林图卷38.1×187.3 加拿大阿尔伯特博物馆.tif
│金 佚名 太古遗民 江山行旅图38.42x417.83纳尔逊.tif
│提取文件夹名.bat
│目录树.bat
│
├─五代 南唐 周文矩(传) 合乐图
│ 五代 南唐 周文矩(传) 合乐图(日单)芝加哥艺术学院.tif
│ 五代 南唐 周文矩(传)合乐图41.9x184.tif
│
├─五代 南唐 巨然 湖山春晓图 绢本223×87cm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 98巨然-湖山春晓图-.tif
│ 五代 南唐 巨然 湖山春晓图 绢本223×87大都会.tif
│ 巨然-湖山春晓图-hx-李斌.tif
│ 巨然-湖山春晓图-hx.tif
│
├─元 赵孟頫 止斋记
│ 元 赵孟頫 止斋记行楷纸本47.5X356.tif
│ 赵孟頫·止斋记.txt
│├─宋代
│││ 15马麟层叠冰绡图轴.tif
│││ 19宋 丝纶图.tif
│││ 248宋 李嵩 花篮图页.tif
│││ 254宋 马远 踏歌图轴.tif
│││ 261宋 佚名 蕉石婴戏图页(最清晰版).tif
│││ 266宋 朱绍宗 菊丛飞蝶图.tif
│││ 27宋 赵佶 听琴图轴【顶级版】.tif
│││ 309南宋 佚名 小庭戏婴图页 故宫博物院藏 最清晰版.tif
│││ 339宋 徽宗佶 戴胜图页.tif
│││ 340宋 徽宗佶 花鸟图页.tif
│││ 350宋 李唐 牧牛图页.tif
│││ 357宋 林椿 果熟来禽图页.tif
│││ 358宋 林椿 枇杷山鸟图.tif
│││ 359宋 林椿 葡萄草虫图页 故宫博物院藏.tif
│││ 364宋 马麟 橘绿图.tif
│││ 386宋 许道宁 云关雪栈图页.tif
│││ 392宋 杨士贤 寒山飞瀑图.tif
│││ 395宋 佚名 白头丛竹图页.tif
│││ 396宋 佚名 碧桃图页.tif
│││ 484宋 佚名 游骑图.tif
│││ 5:张萱 捣练图(1级)【顶级版】.tif
│││ 五代 董源 夏景山口图.tif
│││ 刘贯道 消夏图 绢本(29.53 x 71.44 cm).tif
│││ 北宋 赵令穰 湖庄清夏图卷 题跋.tif
│││ 北宋 赵令穰 湖庄清夏图卷.tif
│││ 南宋 梁楷-泼墨仙人.tif
│││ 宋 佚名 归去来辞书画卷30 x 438.6 cm.tif
│││ 宋 佚名松月图绢本 74X130.tif
│││ 宋 刘松年 天女献花图.tif
│││ 宋 宋徽宗 赵佶 五色鹦鹉图卷53.3 x 125.1 cm.tif
│││ 宋 宋徽宗 赵佶 五色鹦鹉图(波士顿).tif
│││ 宋 宋徽宗 赵佶 瑞鹤图1.tif
│││ 宋 宋徽宗 赵佶 瑞鹤图2.tif
│││ 宋 宋徽宗 赵佶 瑞鹤图3.tif
│││ 宋 宋徽宗 赵佶《芙蓉锦鸡图》.tif
│││ 宋 秋林放犊图.tif
│││ 宋 赵佶 竹禽图.tif
│││ 宋 陈容 九龙图卷之一46.3X675.16.tif
│││ 赤壁图.tif
│││ 赤壁图卷.tif
明 蓝瑛-溪山秋色图(全卷)绢本 23.8X180.tif
梅清 千峰雪色图轴+绫本设色+178.5×48cm+天津博....tif
清 查士标 青山卞居轴91.5x55.4天博.tif
清 胡湄 鹦鹉戏蝶图 绢本 98.2X50.3.tif
清 蒋廷锡 蜀葵宣花图绢本76x39天博.tif
清 郑板桥155x84.tif
王午生,柏松图.tif
王震,簪花寻味图.tif
王震,花禽图.tif
王鹿公.tif
郑板桥 竹半幅.tif
陈汝言 山水53-ok.tif
J. 王羲之和尺牍的作品和合称为什么
王羲之书写的尺牍称为《王羲之尺牍》,尺牍是古人用来书写的载体。
《王羲之尺牍》:2010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了图书《王羲之尺牍》,《王羲之尺牍》为“历代拓本精华”系列之一,“以画册质量印碑帖”,装帧别致,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在王羲之传世书中,除有相当数量的草书牍外,还有部分尺牍,其书体亦行亦草。
尺牍简介:古人书写的工具。是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少数用三棱形木柱)经刻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形式。
尺牍的规格与种类:木牍的规格据记载有几种,但最常见的是1平方市尺、厚度为1 市寸,即“一尺一寸”,有“尺牍”之称。多用于书法、绘画。
在纸张发明之前,用竹木或帛,制成尺把长的版面,用以书写记事,叙情表意,传递消息,因此有尺素、尺函、尺牍、尺鲤、尺笺、尺翰、尺书等多种称谓,其中以尺牍用的最早也最多,故成为信件的代称。
(10)孔侍中犹悬三帖高清图片扩展阅读:
影响: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献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
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后战乱中,其后世走乱,家谱遗失,后世分布在沈阳,海伦等地。现知其后世有王庆凯、王潇丹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