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清图片 » 印象派画作高清图片
扩展阅读
一千米等于多少平方图片 2025-05-18 04:16:28
能在图片上写上字的软件 2025-05-18 04:10:35

印象派画作高清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3-31 12:51:21

㈠ 求印象派画作高清图片

向日葵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4/46/Vincent_Willem_van_Gogh_127.jpg 睡莲



日出印象 http://ke..com/image/1e71f72479a2ef124c088df4 星空 http://ke..com/image/73ca59106cf416d2c2ce7932

㈡ 印象派画作怎么欣赏啊

在欣赏印象派作品时不要去问它这是表现的什么他有什么意义或者说他在讲什么故事只要去看它的光和色彩的美丽就可以了千万别去管它像什么是什么因为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表现出来的光辉灿烂的感觉那种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光线下的感受它有各种丰富的颜色交织在一 起就像是各种乐器组合在一起的交响乐所有的色彩都不进行调和而是一个个小点子地点上去让观众的眼睛自己去调和欣赏印象派绘画最好不要距画太近若贴近看则会感觉色彩支离没有混合。

㈢ 印象派的画作应该怎么样欣赏

提起印象派,很多人都至少听过莫奈这个名字以及他的《日出》,那么该如何才能把握印象派画作的基本特征?

(一)印象画派

印象派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印象派画家对瞬间视觉感受,对光线、色彩、氛围、笔触的关注,超过对社会历史、宗教、伦理的关注,正是在这一方面,他们与此前的欧洲画家走上了不同的艺术道路。 具体说就是,他们会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的创作方法,主张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相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一反过去宗教神话等主题内容和陈陈相因的灰褐色调,使欧洲绘画出现发挥光色原理加强表现力的新方法,对绘画技法的革新有很大影响。

印象画派的思想和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思想趋同,他们并不讲究形似和比例,而在强调意境. 我觉得在欣赏的时候可以着重体会作者通过绘画表达的感情,比如高更在大溪地的画作,浓艳的色调和看似粗笨的笔法充分表达了作者奔放的心境。

㈣ 最有代表性的印象派绘画作品是

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例如,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
印象派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毕沙罗、雷诺阿、 西斯莱、德加、科罗、莫里索、巴齐约以及保罗·塞尚等。他们继承了法国现实主义(Realism)前辈画家库尔贝“让艺术面向当代生活”的传统,使自己的创作进一步摆脱了对历史、神话、宗教等题材的依赖,摆脱了讲述故事的传统绘画程式约束,艺术家们走出画室,深入原野和乡村、街头,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把变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这种取自于直接外光写生的方式和捕捉到的种种生动印象以及其所呈现的种种风格,不能不说是印象派绘画的创举和对绘画的革命。印象派美术运动的影响遍及各国,获得了辉煌的成就。直到今天,他们的作品仍然是人们喜爱的艺术珍宝。

㈤ 印象派绘画

《呐喊》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的作品,爱德华·蒙克(1863—1944)是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先驱。童年父母双亡心理阴郁,使他早年作品多疾病与死亡主题。1892年起定居德国16年。他在忧郁、惊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线型图式表现他眼中的悲惨人生,对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成为“桥派”画家领袖。
1890年,他开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油画作品“生命组画”。基本主题为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
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就是《呐喊》,是1893年完成的。成为蒙克重要代表作品之一,也是表现主义绘画着名的作品。
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蒙克曾经这样描述:“我和朋友一起去散步,太阳快要落山时,突然间,天空变得血一样的红,一阵忧伤涌上心头,深蓝色的海湾和城市,是血与火的空间。朋友相继前行,我独自站在那里,突然感到不可名状的恐怖和战栗,大自然中仿佛传来一声震撼宇宙的呐喊。”
在这幅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捂着耳朵尖叫,面孔变形扭曲,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一个完全与现实隔离的孤独者,似已被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
本作品共有四个版本,分别为奥斯陆孟克博物馆、国家画廊和挪威商人奥尔森私人的收藏版本。
1994年2月12日清晨6点29分,《呐喊》在挪威国家美术馆失窃。幸好皆失而复得。
2012年5月2日早上7点,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奥尔森的收藏版本《呐喊》以1.199亿美元拍卖成交,创下了世界艺术品拍卖纪录。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 “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象血一样。 “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生命组画’中的这幅《呐喊》。”(Thomas M.Messer着《爱德华·蒙克》,Harry N.Abrams,INC,Publishers,NewYork,第84页。笔者译。) 在这幅画上,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只能是疯子画的”,蒙克在该画的草图上曾这样写道。 在这幅画上,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它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相冲突;这一紫色因伸向远处而愈益显得阴沉。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 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式鲜明对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这种将声波图像化的表现手法,或许可以与凡高的名作《星夜》中力与能量的图像化表现相联系。蒙克在这里,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参考资料:楚门的世界个人意见:可能是一座十分不知名的桥

㈥ 印象派绘画的准确的分类或定义代表画家及代表画作(最好给出图片链接)印象派绘画的特点

印象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至70年代,因举办展览会种有一幅莫奈的油画(印象.日出),于是一位署名路易.勒罗瓦的人以“印象主义展览会”为题,撰文讥讽
,从此“印象主义”便演化成这一新派的名称
印象派画家家并不太注重作品的社会内容,也不注重情节的表现,主张对景写生,大都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及景物中选材,城市的底层生活及乡村的田园风光都成为其描绘的对象。另外在艺术的形式语言上,由于对光与色的关注,而表现出新颖的创意,不注重形的塑造,轮廓模糊,很少有肯定的线,但注重内在的感受与直观印象的表现,尤其在风景画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代表画家及创作,爱德华.马奈 是位没有参加印象派八次画展,却被视为印象派的领袖和奠基人的资深画家。代表作有(左拉肖像)(吹笛子的少年)(草地上的午餐)(莫奈在他的船上作画)(弗里-贝舍尔的酒吧间)
克洛德.莫奈,莫奈说:“我想在最容易消逝的效果之前表达我的印象。”他对风景题材兴趣极浓,喜用不透明的色彩描绘光,配以明亮而纯粹的蓝.红.黄等鲜明的色调,并用短而小的笔触点到画布上,产生一种富有生气的光的颤动效果。主要作品有(印象.日出)(睡莲)(花丛中)(草垛)等
爱德华.德加是印象派中独具特色的人物画家,尤其擅画舞女着称,他以扎实的素描功底与印象派色彩结合,自称是“运用线条的色彩画家。”代表作(排练的舞蹈演员)(拿着花束的舞蹈演员)(舞台上的舞女)
彼埃.奥古斯特.雷诺阿 以描绘妇女儿童形象着称的画家。代表作(画家的女儿)(看书的少女)(秋千)(包厢)
卡米尔.毕沙罗 有“印象派的米勒”之称代表作(拿树枝的农家妇)(折树枝的农妇)(喝牛奶的农家妇)(冬天农村风景)
新印象主义与印象主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都对光与色进行研究,但新印象主义对印象主义的原理进一步发展,把纯色分割成点.块排列到画布上,通过人的视觉做用达到和谐,因采用色彩分割法,也被称为“分割主义”又因色彩的是一点一点点的上去的,也被称为“点彩派”新印象主义以修拉和西涅克为主要代表画家。
后印象主义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发生于19世纪80至90年代的法国。冠其为“后印象主义”并不是指其继承印象主义的衣钵,而是便于其区别。因为后印象主义在被指上是对印象主义的反动。
后印象主义在艺术精神上更加关注理念,情感特征与象征意义表达,寻找更为内在的美学意蕴。
后印象主义是以塞尚,梵高和高更为绘画代表的
保罗.塞尚是后印象主义绘画中注重理念表现和追求结构美感的画家。他主张绘画应该摆脱文学化和情节性的存在状态,突出绘画自身的语言表现和写实主义美术的自然法则的反叛与挣脱。代表作品“苹果与橘子”“圣维克多山”它完成了客体的自然向主体的表现的转换。这正是塞尚被称为西方“现代艺术之父”的原因。
文森特.梵高 更注重绘画的情感的表现和独立的个性塑造。其最为本质的原因,来自于梵高对生活与命运的独特体验。他要求色彩要具有强雷甚至于紧张的生命力。代表作(向日葵)(星月夜)(有乌鸦的麦田)等
保罗.高更 对整个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尤其对超现实主义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在艺术观念上更注重作品的象征性。作品(我们来自何方?我们是什么?我没走向何方?)他认为绘画应该表现心灵内在的东西,而不只是视觉所及的情景(塔希提少女)也是他的代表作品

㈦ 求高清风景油画临摹图片。。新手。最好是印象派简单点的。

自己 买书去 学习前辈的画作

㈧ 怎样欣赏印象派的画作

印象派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从法国一批画家孕育出来的画派,包括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德加、塞尚、莫里索等人,在西方美术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印象主义还孕育了新印象主义,代表人物是大名鼎鼎的梵高和高更



在西方美术史的长河中,我知道的人名很有限,除了个别最顶级的画家如达芬奇、毕加索之外,让我记得最多的画家名字,就来自这群印象派和新印象派。

但是,尽管记住了不少印象派的人名,而且特别崇拜其中梵高的人生经历,但是说老实话,我对他们这一派的画作,却不大欣赏,或者谦卑地说,欣赏不了。

印象派的画,给我的感觉,好像画面总是模模糊糊,各种景物的边界含混不清,或者歪歪斜斜。我觉得,画家嘛,总是先要把人物、景致画准确了,让人看清楚,然后才谈到美不美,能不能感染人之类的。如果景物都画不清楚,好像故意搞怪涂鸦似的,有什么好?!实在欣赏不了。

直到我前些日子看了这条介绍莫奈的微信文章,才明白了这些画为什么要画得模模糊糊的含义了,也似乎一下子懂得该怎么欣赏他们了。


明白以上三点,我就懂得为什么我过去总也不能欣赏印象派作品了,为啥老觉得他们画得太乱了;也就懂得欣赏印象画派作品的窍门了。

简单地说,脑子里不要总是预设并专注于那些景物的模样是否准确,而是关注这些模模糊糊的画布究竟给我们呈现出来了什么感觉。

㈨ 什么是印象派的画,怎么欣赏

关于印象派绘画的文化内涵,择其要者而述之:

一是将绘画从客观自然再现转向主观精神表现,反映印象派具有绘画独立性的美学观念。印象派在艺术精神上对立于西方古典传统绘画,强调创造新时代的艺术形态;他们对主题性地再现现实不以为然,提出应自然而随意地表现生活与客观物象;他们游离于传统艺术所关注的社会功用与教育职能,离开了艺术表现现实的情节化和戏剧性结构,排除叙事性的文学内容,注重画家对现实情境的自我感受和自觉表现,擅长对现实情景的生命状态和存在形式进行直觉式的客观再现与描绘,将绘画从客观自然再现转向主观精神表现,以迎合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努力反映印象派绘画独立性的美学观念。印象派并不反对以自然为师,只是强调“不要失掉你所感觉到的第一印象”。印象派认为“记忆”和“想象”可以“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塞尚还提醒画家“应防止倾向于文学”,在绘画中排除叙事性的文学内容。毕沙罗的《农家女》的纯朴与率真、《牧羊女》的灵动与鲜活等,正反映了“以自然为师”,描绘了“感觉到的第一印象”。德加的《赛马》的投入与动情、《骑马散步》的闲情与潇洒、《舞台上的芭蕾舞者》的欢快与忘我等,正叠加了“记忆”和“想象”,试图“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塞尚《弯曲的树》的豁达与野趣、《马纳河上的桥》的静谧与清淳、《埃克斯近郊的巨松》的简练与张扬等,正依循了“色彩的逻辑”。印象派画家从具有“社会学功能”的传统艺术倾向中走出,又带着“绘画的独立性”步入当时的社会生活。马奈的杰出风俗画,如《咖啡音乐会歌手》、《咖啡馆里》、《弗利·贝杰尔酒馆》等,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劳特累克尽管出身贵族,却以带有讽刺意味的心情表现现实,他笔下的巴黎上流社会的夜生活,没有优雅高贵的生活情趣,却是一个堕落、污秽并充满欺诈的世界,他的《红磨坊的舞会》中喧嚣中的狂欢、《女丑角莎尤考》中人物形象的静思与无奈等,实是痛苦的呻吟。这里,也可以领悟印象派要真正反掉传统艺术中的“社会学功能”是不可能的,印象派生活在各种矛盾交杂的社会之中,即便再三强调具有绘画独立性的美学观念,其实是无法真正步入游离于“社会学功能”的“独立性”之中的。

二是注重绘画的光、色、形、意、美的融合,体现印象派的艺术与光学相结合的主要特征。印象派绘画在光与色的表现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在光、色中求形,以光与色的讴歌表现意和美,理解了光、色、形、意、美在绘画语言中的辩证关系,把闪烁的阳光和微妙的阴影引入画面,绘画随之变得清新明丽、生机盎然。在印象派绘画作品中,光和色是基本的绘画语言、艺术要素、快速跳动的音乐旋律和慢慢流淌的文化符号,光和色是形、意、美的艺术起始点,形、意、美在光和色中成形、达意、示美。印象派画家最基本的绘画技法是竭力探索一种有效方法,以突破物体单一的、表面看来一成不变的“固有”色;他们力图捕捉物体在特定时间内自然呈现的瞬息色彩,那种受一定环境条件、空间距离和周围其他物体影响的颜色。他们从画水开始,把水波反射出来的五光十色描绘得惟妙惟肖。他们进而扩大到从建筑物到天空的光与色的表达。印象派对光与色的探索得益于19世纪初期科学家对光的本质的新发现,孕育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文化跃迁。莫奈曾反复画不同时间的鲁昂大教堂和草垛,正是为了捕捉瞬间的光与色。这次珍品展展出的《鲁昂大教堂,从正面看到的大门,棕色的和谐》与《鲁昂大教堂,阳光的效果,傍晚时分》便是莫奈为教堂绘制的30余幅油画中的两幅。画这批画时,他曾在给妻子的信中写到,他每天都会有一些头天未曾见到的新发现,于是赶紧将其补上,但同时也会失去一些东西。

三是采用原色并列、重叠和补色手法,形成印象派新的绘画语言。为了表现物体的动态变化和光色的斑斓绚丽、光怪陆离,印象派画家采用小笔触和色调并列方法,有些颜色不再在调色板上调配,而是红、黄、蓝三原色并列,时而重叠,并把红和绿、黄和紫、蓝和橙色补互对比,使色彩在强烈视觉冲击中产生新的和谐。印象派新的“光色”技法形成了新的绘画语言,令人耳目一新。

四是“把画架搬到户外”,成为印象派的重要绘画方式。它不是简单的绘画场所位移,而是绘画方式变革,改变了西方传统绘画方式,是为了在阳光下对景写生,捕捉和描绘物体在阳光照耀下色彩的微妙效果。雷诺阿喜欢在户外林下写生模特儿,以悉心研究模特儿身上、脸上的绿色反光和灿烂的斑点效果。雷诺阿从清新的自然风光中揭示色彩晕染流动的奥秘,感悟色彩的争妍与和谐、阳光的欢愉与变化、自然的节奏与坦诚、人生的明朗与温馨,于是,有了《打阳伞的丽丝》中的伞下阴影处、回眸一瞬间视觉色彩的晶莹剔透与丽丝眼神的非视觉色彩的真诚魅力,有了《夏杜的春天》的春光明媚、春色涌动、春讯汇集和春意荡漾,有了《泛舟塞纳河》的河水淌动、河光波动、小舟划动和泛舟人的灵动。“阳光下的绘画”,为印象派绘画的崛起和发展在绘画方式上奠定了基础。

五是变革西方传统绘画和借鉴各种画派,留下印象派叩开20世纪现代艺术之门的文化轨迹。印象主义艺术思潮随印象派绘画而生,印象派绘画又在印象主义艺术思潮的涌动中而兴。印象派之兴,在于对西方传统绘画的变革和对19世纪上半叶各种画派的借鉴,包括借鉴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等。印象派绘画的反叛表现在众多方面。印象派很快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绘画特征和文化风采,在独树一帜驰骋19世纪下半叶艺术舞台的同时,也显现了自身的艺术选择和文化取向的局限性,以至于困惑、分化不断。在这种进程中,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相继而生。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衰落后,立体主义和20世纪各种理性化抽象艺术从中吸取了动力。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叩开了20世纪现代艺术之门。

印象派画家的文化肖像

在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的演进中,出现了一些颇有影响的画家,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到印象派旗帜之下;有的虽然没有印象派的“团队意识”,但他们的笔下却吐露出印象派的艺术风格;有的虽然参加了印象派初期的艺术活动,但其总体艺术倾向更接近后印象派,或者成了后印象派代表人物。这次“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共选作品51幅,有4幅以上作品的为马奈、莫奈、毕沙罗、西斯莱、雷诺阿、德加、塞尚。马奈是印象主义的奠基者,他在绘画创作题材上开创了从日常生活和自然风光中取材的先河,强调绘画的色块运筹要高于描绘作用。莫奈是印象主义绘画运动的发起人、引领者和坚定不移的实践者,“光和色”的讴歌者。毕沙罗是点彩法的引领人。西斯莱在印象派中画风较为稳健。雷诺阿是法国印象画派的先驱,早期作品是典型的印象主义的真实写照,充满了闪烁的色彩和光线。德加被誉为表现动态人物的绘画大师。塞尚是后印象派杰出画家之一,现代绘画艺术之父,他的作品和思想对20世纪许多美术家及美术运动(特别是立体主义)的审美观念发展很有影响。

印象派画家各有风采、各显个性,同时又共显亮丽,共具特征。

一是艺术思想的批判性。印象派绘画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叛逆”的,被正统沙龙排斥,又因排斥而增强了“叛逆”性,更坚韧地走上了探索之路。1874年一群青年画家假借巴黎着名摄影师那达尔的工作室举行首次画展,即是受正统沙龙排斥的产物,至1886年,印象派共举办8次画展。其间,印象派绘画曲折发展,印象派画家离合聚散。然而,整体而言,印象派艺术思想的批判性锐意不减。

二是艺术体系的独创性。印象派代表人物虽然仍保持了绘画的古典形式和一般审美理念,却撼动了传统绘画方式,松动了传承性极强的艺术之链,在美学理念、光色处理、视觉建构和审美情趣等方面创造了新的艺术体系。

三是艺术精神的探索性。印象派画家始终处于探索之中,起步于探索,发展于探索,在探索中走到一起,在探索中又新展艺术轨迹,在探索中冲撞而分手,在探索中从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走来,又向20世纪现代艺术走去。

四是艺术珍品的渐显性。印象派绘画被世人接受有个过程。当印象派画家作品被正统沙龙拒之门外时,其作品随之遭受冷落,甚至已买走的作品被要求退回。1933年7月,当雷诺阿的《小艺术家》在巴黎以17万法郎售出时,常书鸿先生曾感慨地在巴黎写了《雷诺阿的胜利》:“雷诺阿和莫奈可说是印象派前锋队伍中两个最独特的具备着卓绝的情操、艰苦奋勇穷毕生精力向时代挑战着的纯艺术家……人说雷诺阿是胜利了!然而请不要忘记他在仇视和讥刺中的奋斗,他不断地追求,而且这个胜利的报酬是在1933年距他死后14年的今朝。”在这里,艺术珍品的渐显过程经历了14个春秋!

五是艺术技法的借鉴性。印象派画家借鉴了巴比松派画家和英国画家的技法与审美理念。西斯莱曾对评论家阿道尔夫·达维尼埃说:“我喜欢的画家是谁?如果只说同代人,那就是德拉克洛瓦、柯罗、米勒、卢梭和库尔贝,他们都是我们的老师。他们热爱大自然并强烈地感受到大自然。”巴比松派风景画家对印象派画家的影响显而易见。毕沙罗则承认:“我们的道路是从英国大画家透纳开始的……”印象派画家还从中国、日本等东方艺术中吸取营养。凡·高指出:“我敢预言,别的画家们会喜欢一种在强烈阳光下的色彩,喜欢日本绘画中那种晶莹澄澈的色彩。”“日本艺术……在法国印象派艺术家中生了根。”1870年,莫奈对日本浮世绘发生了兴趣,并且于1871年开始收集浮世绘版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