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冠龙和副栉龙的区别
冠龙和副栉龙的主要区别是,科目分类不同、形态特征不同、生活习性不同,具体如下:
一、科目分类不同
1、冠龙
冠龙,又名盔龙、鸡冠龙、盔头龙或盔首龙,属鸟臀目、鸭嘴龙科、冠龙属。
二、形态特征不同
1、冠龙
曾经发现过盔龙表皮的化石,它的表皮长得非常凹凸不平。盔龙是种大型恐龙,长着像鸭子一样的脸。头顶上有个中空的冠子,雄性的头冠比雌性的大些。喙里一颗牙也没有,但嘴里有上百颗的牙齿。行走时用两条腿,前臂短一些。尾巴又长又胖。体重4吨,身长9到10米。2、副栉龙
副栉龙只发现过部分骨骸。沃克氏副栉龙的模式标本身长9.5公尺,头颅骨与冠饰长1.6公尺。小号手副栉龙模式标本的头颅骨与冠饰超过2公尺,显示它们比沃克氏副栉龙大。副栉龙重达2.5吨。从唯一发现的前肢显示,它们的前肢比其它鸭嘴龙科恐龙的前肢短,并拥有短而宽的肩胛骨。而股骨结实,沃克氏副栉龙模式标本的股骨长达103公分。副栉龙上臂与骨盆都很粗壮。
三、生活习性不同
1、冠龙
盔龙是一种鸭嘴类恐龙,它用没牙的喙嘴咬断细枝或树叶和松针,然后放入它后面成排的牙齿间。大约有一辆公共汽车长的盔龙,走路靠后腿。但当它进食时用较短的前腿支撑身体。它的脚趾上没有锋利的爪,所以它无法抵御肉食恐龙的袭击。
2、副栉龙
如同其它鸭嘴龙科恐龙,副栉龙是种大型、草食性恐龙,可采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复杂的头颅骨容许类似咀嚼的磨碎运动。副栉龙的牙齿是不断地生长、取代,它们有数百颗牙齿,只有少量牙齿是一直在使用的。副栉龙使用它的喙状嘴来切割植物,并送入颚部两旁的颊部。它们的进食范围约为离地面4公尺以上的范围。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冠龙、网络-副栉龙
Ⅱ 副栉龙的种类
沃克氏副栉龙(P. walkeri)是模式种,化石发现于亚伯达省,包含单一个标本。沃克氏副栉龙与小号手副栉龙的差别在于构造较简单的冠饰内管;与短冠副栉龙的差异则在于较长、较不圆的冠饰,以及肱骨比桡骨长。
小号手副栉龙(P. tubicen)的化石发现于新墨西哥州,化石来自于至少三个个体。与沃克氏副栉龙相比,小号手副栉龙的冠饰较为复杂;与短冠副栉龙相比时,小号手副栉龙的冠饰较大,型状也不一样。
短冠副栉龙(P. cyrtocristatus)的化石发现于新墨西哥州与犹他州,包含三个可能的标本。短冠副栉龙是最小的副栉龙,冠饰较短、较圆。最近,汤玛斯·威廉森根据短冠副栉龙的体型小、冠饰形状,提出一个假设,认为它们是小号手副栉龙的幼年体或雌性个体;而小号手副栉龙也发现于新墨西哥同一地层,年代大略一致。威廉森注意到,短冠副栉龙的体型大约是小号手副栉龙的72%,这比例接近于赖氏龙亚科冠饰因为两性异形而产生的不同大小(成年个体的70%)。[但是最近的赖氏龙亚科研究否定了这个论点。
整体而言,目前有六个部份与完整的副栉龙头颅骨被发现:其中一个发现于亚伯达省(沃克氏副栉龙)、两个发现于犹他州(短冠副栉龙)、以及三个发现于新墨西哥州(两个是小号手副栉龙,另一个是短冠副栉龙)。
Ⅲ 副栉龙的特征
副栉龙只发现过部分骨骸。沃克氏副栉龙的模式标本身长9.5公尺,头颅骨与冠饰长1.6公尺。小号手副栉龙模式标本的头颅骨与冠饰超过2公尺,显示它们比沃克氏副栉龙大。副栉龙重达2.5吨。从目前唯一发现的前肢显示,它们的前肢比其它鸭嘴龙科恐龙的前肢短,并拥有短而宽的肩胛骨。而股骨结实,沃克氏副栉龙模式标本的股骨长达103公分。副栉龙上臂与骨盆都很粗壮。
如同其它鸭嘴龙类,副栉龙是二足恐龙,但可以转换成四足行走。副栉龙可能在寻找食物时采用四足方式,而在奔跑时采用二足方式。副栉龙脊椎上的神经棘高大,这特征常见于赖氏龙亚科恐龙,这特征增加背部高度,超过臀部的高度。已发现沃克氏副栉龙的皮肤痕迹,显示皮肤上有瘤状鳞片。
副栉龙最着名的特征是头顶上的冠饰,由前上颚骨与鼻骨所构成,从头部后方延伸出去。在沃克氏副栉龙模式标本的脊椎上,一个可能是冠饰接触到背部的地方,神经棘上有个凹口,但这可能是该个体的病理。替副栉龙命名的威廉·帕克斯(William Parks),假设从冠饰到脊椎凹口有个韧带用来支撑头部,但这似乎不太可能。在许多重建模型里,冠饰到颈部则是有块皮膜。
副栉龙的冠饰是中空的,内部有从鼻孔到冠饰尾端,再绕回头后方,直到头颅内部的管。沃克氏副栉龙的管最简单,而小号手副栉龙的管最复杂,有些管是不通的,而其它管是交叉、分开的。沃克氏副栉龙、小号手副栉龙的冠饰较长、微弯,而短冠副栉龙的冠饰较短。
Ⅳ 副栉龙的介绍
副栉龙(属名:Parasaurolophus)又名副龙栉龙,意为“几乎有冠饰的蜥蜴”,是鸭嘴龙科的一属,生存于晚白垩纪的北美洲,约7,600万年到7,300万年前。目前已有三个被承认种:模式种沃克氏副栉龙(P. walkeri)、P. tubicen、以及短冠饰的P. cyrtocristatus。副栉龙的化石发现于亚伯达省、新墨西哥州、犹他州。副栉龙是种草食性恐龙,可以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
Ⅳ 近年间有活的副栉龙吗
副栉龙早就绝灭
副栉龙(属名:Parasaurolophus),又名副龙栉龙、似栉龙、拟栉龙、似棘龙、拟棘龙,意为“几乎有冠饰的蜥蜴”,是鸭嘴龙科的一属,生存于晚白垩纪的北美洲,约7,600万年到7,300万年前。
目前已有三个被承认种:模式种沃克氏副栉龙(P. walkeri)、P. tubicen、以及短冠饰的P. cyrtocristatus。副栉龙的化石发现于亚伯达省、新墨西哥州、犹他州。副栉龙是种草食性恐龙,可以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
(5)复制龙的图片是什么形状的扩展阅读:
副栉龙是一种鸟脚类恐龙。它们生活在白垩纪的晚期,是鸭嘴龙类恐龙的典型代表。副栉龙最为显着的特征是其头上延伸出来的头冠,这个头冠呈棒状,比其他有头冠的恐龙的要长。
对于副栉龙头冠的作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但是大多数人认为这个头冠应该是它的发声器,可以用来报警或求救。不过这个发声器会因为年龄、性别的不同而不同 。
副栉龙的前肢十分健壮,既可以在行走的时候用来支撑身体,又可以用来游泳和涉水。它们以植物为食,在进食的过程中,副栉龙会利用非常敏锐的感觉保持的警惕性,一旦发现敌害靠近,它们就会迅速地逃离。
副栉龙灰暗的皮肤也是躲避肉食性恐龙袭击的有效工具。当它们置身于暗夜或丛林中,就像变色龙一样,身体颜色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很难被掠食者发现。
据古生物学家推断,副栉龙还是种群居性动物 。
Ⅵ 似鸵龙的外形是什么样子的
似鸵龙生活在白垩纪末期的今北美地区,它牙齿退化,身体纤细,是一种小型恐龙。他因外形而得名,也像鸵鸟一样善于奔跑,推测他是全速短跑的高手每小时可达70千米。
似鸵龙的外形
似鸵龙的外形像现在的鸵鸟,头较小,牙齿已退化,代之以角质的喙,颈部细并且运动灵活,它的身体结构轻巧,有一对长而苗条的后肢,小腿骨长于大腿骨,三个脚趾着地,而脚趾平直,狭窄的爪子能够防止它在奔跑时打滑摔倒,这使似鸵龙行动敏捷,擅长奔跑,似鸵龙长有一条僵硬而长长的尾巴不是很灵活,这是他和鸵鸟的不同之处。
似鸵龙的奔跑
目前,古生物学家争论似鸵龙,能否达到现今鸵鸟的飞行速度,每小时80千米,美国古生物学家罗舍尔在对似鸵龙的四肢骨骼进行研究之后,认为似鸵龙的受惊的情况下可以跑得非常快,可能够达到鸵鸟的那个速度,就算似鸵龙速度减半的话,它还是能够称得上恐龙王国中的快跑能手,在遇到危险时可以轻松脱险。
似鸵龙的近亲
似鹈鹕龙是分布在欧洲地区的早期似鸟龙类,其口中细小的牙齿超过了200颗,鹈鹕是一种水鸟,嘴下有一个皮质的囊用来存食,似鹈鹕龙就有类似鹈鹕这样的皮质喉囊,因而得名,他的化石是在湖泊旁边发现的,他可能在湖泊的浅水区捕鱼。
似鸵龙的觅食方式
似鸵龙吃很多不同的食物,如树叶、水果、虫和其他小动物,他依靠角质的喙和具有三个指爪的前肢取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并不时捕食一些小动物,也许它在吃植物果实的时候,还能够运用嘴喙去剥食嘴中的食物,就像鹦鹉剥坚果的硬壳一样。
似鸵龙的生活方式
似鸵龙也像似鸵龙一样长有一双大眼睛,有相当高的警觉性,一旦发现目标它强健的后肢使劲向对手踹上一脚,赶跑敌人,如果攻击它的是大型的肉食性恐龙的话,那么似鸵龙只能甩开双腿,以最快的速度甩掉敌人。
恐龙名片
名称:似鸵龙,时期:白垩纪末期,外形:长4米、重150千克,属目:兽脚类,分布:北美:加拿大。
Ⅶ 副栉龙和角鼻龙的外形区别。
副栉龙头上的冠应该知道吧?它是用来发出声音的。而副栉龙的英文名来源于拉丁文的鼓吹手。把这些知识串一串你应该就能明白了吧?
Ⅷ 副栉龙的分类
最初,副栉龙被认为跟栉龙有亲缘关系,因为它们的冠饰外型相似。但是不久后,副栉龙重新被归类于赖氏龙亚科。副栉龙常被认为是赖氏龙的支系,不同于有头盔状冠饰的冠龙、亚冠龙、赖氏龙。与副栉龙最亲近的属是发现于中国东北黑龙江地区的卡戎龙,卡戎龙与副栉龙的冠饰非常相似。短冠副栉龙的较圆、短冠饰,显示它可能是副栉龙三个种最基础、原始的一种,或者是小号手副栉龙的亚成年个体或雌性个体。
Ⅸ 栉龙和副栉龙有什么不一样
通过对比恐龙和现有动物的头骨化石等~~然后进行推测~~而像副栉龙等有着发声腔管的,则是通入气体使其发声,以此来推测骑声音~~~
Ⅹ 副栉龙的简介
副栉龙(属名:Parasaurolophus,意为“几乎有冠饰的蜥蜴”)又名副龙栉龙,是鸭嘴龙科的一属,生存于晚白垩纪的北美洲,约7,600万年到7,300万年前。副栉龙是种草食性恐龙,可以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副栉龙最先被认为与栉龙(有冠饰的蜥蜴)是近亲。目前已有三个被承认种:模式种沃克氏副栉龙(P. walkeri)、小号手副栉龙(P. tubicen)、以及短冠饰的短冠副栉龙(P. cyrtocristatus)。
副栉龙的首次叙述是在1922年,由威廉·帕克斯(William Parks)借由在埃布尔达省发现的一个头颅骨与部分骨骸叙述。副栉龙为罕见的鸭嘴龙类,目前已知少数良好标本,化石发现于加拿大埃布尔达省、美国的新墨西哥州与犹他州。副栉龙因它们的头盖骨上大型、修长的冠饰着名,冠饰往头后方弯曲。副栉龙的最亲近物种应是最近在中国新发现的卡戎龙,两者的颅骨类似,可能具有相似的冠饰。这种结构引起许多科学文献的讨论;现在对于该冠饰主要功能的意见包括:辨别性别与物种、共鸣器、以及调节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