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笑傲江湖OI 中 大岳太和碑 在哪里 我24级了
就在交任务的npc旁边那个石碑
2. 南北朝书法的魏碑
南北朝书法⒈概论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是我国书法史上发展的重要阶段。清代大书家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对南北朝碑有“十美”的评述。他说:“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为可宗。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二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
北朝以北魏立国最久,所以北碑又称魏碑;历代书家都未重视,直至清朝的中叶,阮元首倡南帖北碑的说法,才受到注意,而后又有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的附和,遂取代帖学。
北朝承赵、燕之后,书体则出于崔悦及卢谌二家,这两个人皆传钟繇、卫瓘、索靖的遗法。因为没有禁碑之令,又民风纯朴,而演变出北碑特有的书体,与南朝的风流蕴藉大异其趣,加上佛教盛行,流行造像题记与摩崖刻经,所以传世书迹特多。这种书体是介于分隶和楷书之间的过渡书体,居汉分至唐楷的枢纽。大体来说,丰碑和造像记大部份方峻棱厉,墓志铭蕴藉姘美,而摩崖书则雄伟奇绝,惊心动魄。
丰碑的书体除了北魏寇谦之嵩高灵庙碑所含的隶法较多,风格较古,以及东魏敬使君碑较圆柔,是特例独行的坏孩子之外,其余都是规矩的好学生,方峻而端整,锋芒毕露,如晖福寺碑、高贞碑、张猛虎碑等。
《爨龙颜碑》,南朝宋大明二年建立。此碑在清道光六年,为金石家阮元出任云贵总督时,访求名碑所得。碑文书法古雅,带有隶书意味,气魄雄浑,结构多变,给人们一种壮美的感觉。《爨龙颜碑》与东晋《爨宝子碑》,为历代书家所重,世称“二爨碑”。
《石门铭》摩崖碑。北魏水平二年(公元509年)刻,在陕西褒城县。书体柔和多味,飘逸致趣,康有为评为北魏圆笔之宗。《张猛龙碑》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刻,在山东曲阜孔庙,无撰书人姓名,为张猛龙之颂德碑。书法劲健雄峻。清金石家杨守敬评为:“整炼方折,碑阴流宕奇特。”又评:“书法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
《高贞碑》清嘉庆卜一年(公元1806年)在山东德州卫河出上,移置德州学宫,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刻。笔法遒劲雅健,结构端正,为北魏碑中模范之作。
②造像记
清代干隆、嘉庆以后,一些金石考古家争相访求名山,寻碑索拓。如阮元、黄易等不辞劳苦,寻访残碑断碣。黄易(小松)最早在龙门石窟拓碑四品,世称《龙门品四品》。以后又有人拓10品、2O品、多至1500品。现在所流传的《龙门二十品》为北魏时朋书法的代表作品,是魏碑书法的精华。
龙门石窟在河南省洛阳南40里,伊水两岸形成阙门的形状,人们称它为“伊阙”。(见《水经注》:“两山相对,望之若阙。”)它的两岸为龙门山,山上建有石窟和造像,即“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创建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公元494年),从魏至宋代,凿取岩壁建造佛像极为盛行。据统计,龙门石窟群现存洞窟1352个,佛翁750个,造像10万余尊,造像题记和碑蝎3600多块,北魏时期造像题记约2000块,其中最着名者四种,即所谓《龙门四品》。
《龙门四品》即《始平公》、《杨大眼》、《魏灵藏》、《孙秋生》等造像铭。《龙门二十品》,又称《龙门山佛像铭》,最着名的,共20种:
孙秋生等造像北魏景明三年
始平公造像北魏太和二十二年
北海王元祥遥像北魏太和二十二年
北海王国大妃高为孙造像无年月
长乐王夫人尉迟造像北魏太和十九年
一弗造像北魏太和二十年
解伯达造像北魏太和年间
杨大眼造像无年月
魏灵藏造像无年月
郑长酞造像北魏景明二年
惠感造像北魏景明三年
贺兰汗造像北魏景明三年
高树等造像北魏景明三年
法生造像北魏景明四年
太妃候造像北魏景明四年
安定王元燮造像北魏正始四年
慈香造像北魏神龟三年
道匠造像无年月
马振拜造像北魏景明四年
齐郡王元袜遥像北魏熙平二年
③墓志铭
在碑刻中,造像记是树立于地表供人观胆,顺便表示有这样一件事,或留下名字,而墓志铭则是埋入圹内,大抵而言碑石较小,字体精致,又一直隐性埋名的躲在地底下,不易毁损,出土时还像新的一样,弥足珍贵。墓志书体多半蕴藉妍华,与上面介绍的碑刻、造像记不大一样,仅有少数趋于方峻,如等一下会介绍的元羽墓志、司马景和妻孟氏墓志铭等;比较婉转的呢,则有张玄黑女墓志,刁惠公墓志铭等。
张玄墓志:
此碑立于北魏节闵元年,原石已佚。何绍基在道光五年时购得旧拓本,但在经过剪裱之后行款已失。当时为了避康熙的名讳﹝玄烨﹞,而称为“张黑女墓志”,在何绍基表扬之后,书家逐渐看重,康有为称之为“质峻偏宕之宗”,列为“精品下”,称誉甚高。其笔画已由方趋园,锋藏势劲,峻逸之中,温润可喜,遒丽与雄强之长兼而有之,是北碑中难得的精品。
元羽墓志:
立于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最近才刚出土的,热腾腾的哦~元羽为北碑王室,因此墓石字体优美,刻工极精细,如果不是当代大师是做不出来的。其笔画方折峻厉,而亦参用圆笔,直画收笔多做悬针形,苍劲不足张猛龙碑﹝对,就是你所想到的那个﹞而凝链端整足以并驾,浑脱北朝粗犷之风。
④摩崖书
摩崖书就是那类超没公德心的刻在峻岭崖壁,破坏自然生态,造成水土流失的作品﹝请见国中历史课本第一册四十八页,“赤壁”那两个字﹞,以石门铭最早,再下来就分成了二支:一是山东掖县、平度县的寒同山、云峰山......等一大垞;二为山东泰安县北,由泰山至半山之经石峪、南徂徕山,郡县近郊之岗山、尖山...等又一坨,其中以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徂徕山佛号、邹县四山摩崖刻经较为有名,皆是径尺大字──触目惊心,心惊胆颤的那一种。以下介绍石门铭、郑文公碑及泰山经石峪金刚经:
王远书石门铭:
刻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是当时秦、梁二州刺史羊祉、左校令贾三德再度开通关中至四川的褒斜栈道,为纪念而立的。
共二十八行,每行二十二字,十分壮观的嵌在崖上,文末有“王远书”款署。王远正史上并没有记载,康有为推之为南北朝碑十大书家,善用圆笔,所书此铭极受书家推崇,有“飞逸浑穆之宗”的称誉。
观其笔画浑圆,结体横扁而斜,横画和长撇皆有远去之态,字虽大、结体不疏,兼具有雄厚和飘逸的美感。但也有人认为这像“童稚信笔”,虽然它是飘逸自然,但也是不至如此吧!
郑道昭书郑文公碑:
《郑文公碑》,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北魏正书摩崖刻石。 在山东省平度市北25公里,海拔280米天柱山上,刻在半山腰“鸾峰直上,鹤岭横悬”的一块天然巨石上。刻面稍经加工,高3.3米,宽1.50米,碑文20行,每行40至50字不等,共计883字。碑文历1400余年至今仍清晰可辨。该碑是北魏永平四年(511)光州刺史郑道昭所书镌,碑文记述了其父兖州刺史南阳公郑羲的生平事迹和着述。因郑羲的谥号为郑文公,故此碑的全称为:《郑文公碑》。郑昭道(公元?—515年)北魏着名书家。字僖伯,自称中岳先生。荥阳(今属河南省)人。官国子祭酒、光州刺史、青州刺更、秘书监,谥曰文恭。工书善正书,体势高逸,作大字尢佳。郑道昭其书写的魏碑体,突出体现了我国书法由隶书到楷书的转变,故此碑受到古今书法家所推重。《郑文公碑》有上下两碑,碑文大体相同,郑道昭先于天柱山刻出《郑文公之碑》后,发现山东省掖县云峰山之东的寒洞山石质较佳,又再重刻。碑高1.95米,宽3.37米,碑文楷书51行,行29字,计1243字。正书额题“荧阳郑文公下碑”七字。因此,为区别二碑,称天柱山之碑为“上碑”,云峰山为“下碑”。 天柱山“上碑”,书风、内容与云峰山《郑文公下碑》相同,唯字数较少。这是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郑道昭为了纪念其父所刻。当时郑道昭是光州刺史,刚开始刻在天柱山巅,后来发现掖县南方云峰山的石质较佳,又再重刻。第一次刻的就称为上碑,字比较小,因为石质较差,字多模糊;第二次刻的便称为下碑,字稍大,且也精晰,共有五十一行,每行二十九字,但并没有署名,直至阮元亲临摹拓,且考订为郑道昭的作品后才受至重视。郑道昭是何许人?他字僖伯、开封人,自称中岳先生......呃,就是这样了。也是康有为版的南北朝十大家之一,喜好诗赋,堪称当代最大书家。
另外南方瘗鹤铭和此碑的风格相似,而且同是摩崖书,刻于江苏丹徒之焦山上,但可惜后来因为石崩碎裂,已无法再见全貌。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
刻于泰山山腰斜坡花冈之溪床,原来有两千多个字,现在只剩下九百字了。后代的人根据北齐王子桩徂徕般若题经记判断为王子桩的作品,但仍无法确认。此刻字大无脑......不,是字大尺许,笔画粗而圆劲,间架宽阔,极为壮观;康有为推为“榜书之宗”,笔意略同于郑文公碑,草情篆韵兼备。
3. 安徽省太和县哪里有刻墓碑的
永兴市场里面有一个,我姥姥和姥爷的碑就是在那里刻的,还不错。回民公墓旁边好像也有一个。不用怕远,他们可以帮你送过去。
4. 山西大同北魏“太和元年”贾宝墓首次发现木质武士俑,还出土了哪些文物
据相关消息报道,山西大同北魏太和元年,贾宝木首次发现木质武士俑,当然除了这个之外还发现了木制的镇墓兽,这一发现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意义,因为这是我们首次发现木质的武士佣,对于我们的考古文明有的非常大的意义,这表明一种新的文化精神。所以说这种发现价值很大。是啊我们一直都知道远古文明博大精神,但是我们仅仅都是停留在一些理论上,并没有通过实物来进行证实。现如今发现这种东西自然就可以很好的证实了,这些年来在考古方面我们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以及财力,那么大家是否知道,我们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了解一下。
所以说,它的价值非常的大。对于我们大家来说我们也要重视他,这是对他最好的保护也是对他最好的尊重。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真正的引起关注,并且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来进行管控,这样我们才能将这种文明更好的传承下去。
5. 姚伯多造像碑全文
摘要 姚伯多造像碑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道教造像碑,它作于北魏太和二十年 ( 公元 496 年 ) ,正书。高1.30米,厚0.30米,宽0.72米,顶座均失,榫迹尚存,四面雕刻。1936年迁置耀县碑林,现藏陕西耀县博物馆,和药王山其他石刻一起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 魏碑中元桢墓志的特点是什么
魏碑中元桢墓志的特点是时间古老,其笔画茂实刚劲,结体紧峻,字体劲拔,意态恣肆,气势雄奇。
北魏元桢墓志,刻于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是属于北魏中期的典型碑刻。十七行,行十八字,共三百零六字,高71厘米,宽71厘米。1926年夏出土于洛阳城北高沟村东南,后经于右任先生收藏并移存西安碑林至今。
元桢(446年~496年)拓跋晃第十一子,孝文帝元宏之从祖。皇兴二年(468年)封南安王,加征南大将军,中都大官,内都大官。孝文帝即位,任凉州镇都大将,都督西戎诸军事,征西大将军领护西域校尉,仪同三司,凉州刺史。征为内都大官,出为使持节,侍中,开府,长安镇都大将,雍州刺史。
后因“不能洁己奉公,助宣皇度,方肆贪欲,殖货私庭,放纵奸囚……”等罪,削除封爵,以庶人归第,禁锢终身。后孝文帝南伐,桢从至洛,议定迁都,复封南安王,出为镇北大将军,相州刺史。
太和二十年八月二日逝于邺。享年50岁。谥曰惠王。该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葬于邙山,《魏书》《北史》均有传,此志是元魏宗子志石时间最古的。
7. 墓碑上的太和是什么意思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1-09
8. 倪邱的太和八景 倪邱一景
倪邱原为汉代名儒倪宽读书与为官赈灾之地。其墓位于倪邱茨河故道东岸,习惯称倪邱谷堆,后人在谷堆上建有倪公祠。祠有正殿三楹,中塑倪宽像,殿前三楹为课最堂,东侧有取“携经而读,荷锄而耕”之意命名的经锄楼,干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重修,亳州书法家梁献题匾额。楼下河水迂回,佳木葱翠。前人美其名曰:经锄映月。
清人吴汉腾有诗为证:“古墓嵯峨祠宇新,祠边楼影占芳津。凭栏欲问经锄地,唯有当时照月人
。
”又清人陈以厚诗:“茨流浩浩绕荒丘,磨灭残碑几度秋?千载犹知耕读意,经锄争羡有传楼。”
9.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谁组建的少林寺组建的时间我知道了,只求创立人!!急急急!!!
楼主调查的时间准确,不错,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少林寺的创建人,也就是第一代方丈,也是一位印度高僧“跋陀”大师,不是达摩。达摩是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527年)才来到少林寺的!
10. 千佛碑,听说过高平掉的那个很值钱的碑吗
高平 羊头山
在高平、长子、长治三县交界处,山巅有两座石雕方形塔,塔侧石雕伏羊佛龛造像,头尾清晰,由此山状为羊头,故名。
羊头山梵刹,名曰清化寺,据记载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四七七——四九九年),原名定国寺,北齐时改名宏福寺,隋末寺废,唐武则天天授二年(六九一年)重建,并改额清化。
今清化寺建筑已不存,尚留石佛三尊、明碑一通和殿堂遗址,但寺周北魏至隋唐时期窟龛造像和石塔仍依然如故。
羊头山石窟位于山西省高平、长子、长治三县交界处,山巅有两座石雕方形塔,塔侧石雕伏羊佛龛造像,头尾清晰,由此山状为羊头,故名 羊头山梵刹,名曰清化寺,据记载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四七七——四九九年),原名定国寺,北齐时改名宏福寺,隋末寺废,唐武则天天授二年(六九一年)重建,并改额清化.
今清化寺建筑已不存,尚留石佛三尊、明碑一通和殿堂遗址,但寺周北魏至隋唐时期窟龛造像和石塔仍依然如故。
羊头山正面高峰凸起,左右山脉前伸,形如箕掌,石刻造像即分布于其间。
羊头山石刻造像和石塔,是羊头山历史遗物中的精华所在。
它的分布,有的在山巅,有的在山腰,有的为窟,有的为龛,原有规模及顺序已不可考,现状可分为九区。较大窟龛二十二个,小型佛龛八十多个,窟洞平面多为方形。
还有千佛碑一通,皆魏至唐物。山巅山腰雕石塔六座,唐制,高度4─6米不等,平面方圆两种,高者七层,密檐式,低者两层,楼阁式,形制古朴,手法简洁,为他处所少见。
主峰极顶列为首区,有石塔两座,佛龛一区,龛为三块巨石叠成,下为卧羊,中为佛龛,上为瓦陇式屋顶,龛内内置一佛二菩萨,佛像结跏而坐,面型衣饰皆属北魏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