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这是什么鱼
梭鱼梭鱼(Mugilsoiuy):海鱼,体纺锤形,细长,头短而宽,有大鳞。脂眼睑不甚发达,仅遮盖眼边缘。体被圆鳞。背侧青灰色,腹面浅灰色,两侧鳞片有黑色的竖纹。为近海鱼类,喜栖息于江河口和海湾内,亦进入淡水。性活泼,善跳跃,在逆流中常成群溯游,吃水底泥土中的有机物。体型较大,我国产于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梭鱼身体细长,最大的梭鱼可以长到1.米长。梭鱼的头短而宽,鳞片很大。梭鱼的背侧呈青灰色,腹面浅灰色,两侧鳞片有黑色的竖纹。梭鱼生活在沿海、江河的入海口或者咸水中。梭鱼喜爱群集生活,以水底泥土中的有机物为食。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就对梭鱼有了较多的认识。屠本峻在《海味索隐》中说它"不嫌入淤而食泥"。梭鱼常常用下颌刮食海底泥沙中的低等藻类和有机碎屑。梭鱼的鳃耙密集,牙齿退化成微小的毛刷状。梭鱼幽门胃的肌肉很发达,象一个沙囊,非常适合研磨和压碎泥沙中的食物。梭鱼在开阔的温暖海域产卵。每到产卵季节,梭鱼将卵子和精子直接释放到海水中。受精卵孵化出来的幼鱼靠浮游生物为食。梭鱼有一个长长的流线型的身体。这使它在水中能迅速游动。梭鱼有一个向前延伸的下颌。上下颌上长着尖锐的牙齿。两只宽大的背鳍和叉形的尾巴可以给梭鱼提供足够的前进动力。梭鱼喜欢在海面上蹦蹦跳跳。它们常常跃出水面,连续不断地做跳跃动作。识别梭鱼并不困难。梭鱼的眼睛周围的颜色是略带红色的黄色。因此,我国渔民分别把它们叫做"白眼"、"青眼"、"红眼"和"黄眼"。梭鱼属于鲻形目的鲻科。鲻科有种鱼:梭鱼,北方叫红眼鱼、肉棍子;棱梭,又称犬鱼、尖头西;鲻鱼,俗称乌鲻、白眼。其共同体是体呈纺锤形,性活泼,常跳跃、喜栖息于咸淡水交界处,进入河口及港湾内,为港养鱼类之一。不同点是,棱梭个体较小,一般体长00毫米左右,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沿海,我国仅产于南海和东海。梭鱼、鲻鱼体形较大,一般00-00毫米,大者00-00毫米。梭鱼为黄渤海主要港养鱼种,鲻鱼为东海和南海主要港养鱼种。梭鱼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鲻鱼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梭鱼、鲻鱼在我国南、东、黄、渤四大海域均有产出。梭鱼为黄渤海常见经济食用鱼类,主要栖息在海口河川咸淡水交汇处,以水底泥中微生物为食,春季三四月份于河口附近产卵,幼鱼时常随潮溯河在河口处生存,成为海港主要养鱼对象之一。渔民利用幼鱼的溯河性,与月上旬将幼鱼随潮纳入港内放养,幼鱼生长很快,秋天就可长到00毫米,10月末即可收获。根据梭鱼的生活习性,其捕捞方法为定置网、钩钓等。食用梭鱼的最佳时期在春季,民间有“食用开凌梭,鲜得没法说”的说法。开凌梭是指春暖冰开后被捕获的第一批梭鱼。每逢冬季梭鱼便潜入深海越冬,处于休眠期的梭鱼极少进食,腹内胆汁、杂物少,春风送暖,冰凌开化,万物复苏,农历惊蛰前后梭鱼集群游入海口附近的河道内觅食,此时被捕捞到的开凌梭鱼鲜美,食之即不用刮鳞也不必剖肚,只须清水文火慢慢炖煮,其汤汁乳白、肉质鲜嫩、味美诱人、营养上乘。当今步入小康社会的一族,不惜高价,以争相品尝开凌第一梭的鲜美为快,梭鱼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因而身价倍增。梭鱼-繁殖方式梭鱼的繁殖季节各地有异,渤海湾为月底到月初,浙江为月初至月初。性成熟年龄雄鱼为~龄,雌鱼为~龄。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以硅藻和小型生物为食。人工饲养时可投喂米糠、豆饼及酒糟等饲料。每年定期结群到港湾河口处产卵。人工繁殖人工繁殖用的亲鱼以雄鱼龄以上,雌鱼龄以上为好。适当多选些体重0.~1千克的个体,亲鱼要求体质健壮,无伤无病。选留亲鱼应在秋季成鱼起捕时进行。亲鱼放养前,应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和野杂鱼。每亩放养亲鱼0~0尾。培育池应适当施入有机肥料,保持水质一定肥度,透明度厘米左右,同时需投喂各种精饲料,保证亲鱼有充分的营养。亲鱼培育池的盐度一般以10‰左右为宜。在淡水或‰以下低盐度水中养成的梭鱼,催产前必须经过“盐水过渡”。在春季强化培育期间,必须定期向池中加注新鲜海水,有利于亲鱼的性腺发育。雄鱼选择以轻压腹部近生殖孔处有浓稠乳白色精液流出为好。雌鱼应选择腹部膨大柔软而富弹性感,生殖孔红润略突出者。并用取卵器插入生殖孔从卵巢取卵进行肉眼和显微镜观察,如卵呈米黄色,饱满而有光泽和周围有1个半透明的圈,卵径0.0毫米以上,卵粒间粘连松弛,放入水中搅动能散开的,可选作催产用的亲鱼。催产亲鱼的雌雄比例一般为1:1.,如雄鱼成熟较差,可适当提高比数。催产剂有鲤鱼、梭鱼的脑垂体,每千克体重剂量1~0毫克;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00~000国际单位;或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100~00微克。单独或混合使用,一般采用1次或次注射。成熟的卵子,在显微镜下观察为圆润饱满,晶莹透明,有1个油球,成熟的精液上放1滴海水,在显微镜下观察,精子急剧窜游的质量好,即可挤卵子、精子进行人工授精。受精卵在盐度10‰以下为沉性,在1‰左右为半浮性,在1‰以上为浮性。因此,静水孵化盐度应在1‰以上,流水孵化盐度在‰~1‰,pH~,水温1~0C。孵化时间一般为~小时。梭鱼-生活习性广盐性:从%的高盐度海水到%的淡水的浅海、河口、盐水沟、内咸水湖、淡水湖泊、大小池塘梭鱼都能生活。底质不拘,不仅能生活于平原水域,也能在海拔10米的高厦水域生长。广温性:从0-℃范围水温都能忍受,以1一℃为最适生长温度。但梭鱼对水温变化的适应需在逐渐变沮的.嗜况下才能适应,如果在短时间内温度骤然升降,就会造成死亡。PH值:梭鱼最适生长PH值为.一.,可适范围为.一.左右及总碱度1.毫克阱的硬水中。溶解氧:梭鱼对氧有较大的生态耐性,耗氧量随个体增大而增大。当水中溶解氧含量为.1一.毫克”哄时,对生长最有利。摄食习性梭鱼的食性很广,属于以植物饲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以刮食沉积在底泥表面的底栖硅藻和有机碎屑为主,也食一些丝状藻类、概足类、多毛类、软体类和小型虾类等。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也喜摄食如米糠、豆饼粉、花生饼粉、干水蚤以及人工配合饵料等。梭鱼的摄食强度,有昼夜、季节、个体之间的差异。在日周期中,昼、夜均摄食,但通常在黎明前后及日落前后的摄食强度大于夜间;在生长周期中,体长0-0二的梭鱼摄食强度大;在生殖期之前,摄食强度较大,食道和胃部总是充满食物,在生殖期和产卵徊游期,则很少摄食和不摄食。从季节上看,以春来夏初和秋季为摄食的旺盛季节,到了冬天,因水温降低,鱼进入越冬期,此时鱼摄食极少或停止摄食。徊游梭鱼属近岸半徊游性鱼类,无长距离徊游现象,但可随季节、水温和本身的发育状况,做近距离、小范围的迁移运动。鳍鱼常栖息于浅海或河口水深1一拓m处,当天气变冷,则游至深海越冬。但个别也在较深的海湾和浅海中越冬。鳍鱼在较深的海区产卵,孵化后的小鱼苗则随潮漂游至近岸河口,滞留于咸淡水交汇处摄食生长。梭鱼一般生长在近海,每年定期结成大群到港湾、河口处产卵。一月间,黄渤海沿岸出现大量当年生幼鱼,并进入江河口处。买寒时则游至较深海区越冬。每年月份,梭鱼便在各河口区产卵,只做短距离回游,至1月份始到海水深处越冬,翌年开春即到近海河口生长育肥,形成渔汛。梭鱼具有丰富的营养成份,肉质鲜嫩,美昧可口,蛋白含量很高,是高级宴席上的佳肴,尤以春天的开凌梭最为名贵。烹制的梭鱼,以头为香,故民间有“丢了车和牛,不丢梭鱼头”之说。梭鱼除禁渔期外,可长年进行捕捞。梭鱼-营养含量热量(11.00千卡)蛋白质(1.0克)脂肪(.0克)胆固醇(.00毫克)硫胺素(0.0毫克)核黄素(0.1毫克)尼克酸(.0毫克)维生素E(.毫克)钙(1.00毫克)磷(1.00毫克)钾(.00毫克)钠(1.0毫克)镁(.00毫克)铁(0.0毫克)锌(0.毫克)硒(1.0微克)铜(0.0毫克)锰(0.0毫克)梭鱼-烹饪方法潮式蒸梭鱼其实梭鱼比鲻鱼好吃,鲻鱼肉粗味腥,在这边大家既愿意钓它,又不想钓到它.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钓到它时.它的冲力很够劲特刺激,溜鱼非常过瘾,斤的鲻鱼.象迪佳粹仙峰能拉的弯弯的,能将竿头拉到水面-次,0.mm普通钓线能拉断,所以大家愿意钓它,为什么不想钓它,首先大家是为钓梭鱼而来,往往钓到它就将鱼窝搅了,此窝很难再钓到梭鱼,且其肉不好吃。而梭鱼就比较好吃,关键是吃法,过去我也不喜欢吃梭鱼,只喜欢钓梭鱼,跟“老渔民”讨教后,才知道梭鱼肉水气大,需用盐腌制数小时,腌出水分。或先腌后凉待去除部分水分后,肉就比较筋道且香,为什么民间有梭鱼头鲤鱼腰这种说法,其实鲜梭鱼头没有多大吃头,即无肉味道也不是多好,何以如此说,指的就是腌制好的咸梭鱼,隔水蒸熟,揭开脑盖,用筷子蘸食其脑,那真是难得的美味。Seagate品牌的别称,通常在台湾香港被叫做“梭鱼”
❷ 这是什么啊
我们家这里叫蚬,河水很浅的时候可以摸到。市场也有得买,煲粥味道很鲜。
❸ 鲥鱼是什么样子的
【名称】
英文名:
Reeves
shad
拉丁文名:
Hilsa
reevesii
地方名:
时鱼、三来、三黎鱼、迟鱼、鲥刺
[编辑本段]【科属】
鲱科
[编辑本段]【形态】
鲥鱼,江海洄游型鱼类,其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而今天,人们难睹鲥鱼美丽的风采。鲥鱼
,体长椭圆形,侧扁。长约24厘米,大者达50厘米以上。头侧扁,前端钝尖,口大,端位,口裂倾斜,下颌稍长,上颌正中有一缺刻,后端达于眼后缘的下方。鳃耙细密。鳞片大而薄,上有细纹;无侧线,体侧纵列鳞41~47;横列鳞16~17。腹部狭窄,腹面有大形而锐利的棱鳞,排列成锯齿状的边缘,腹鳍前为17~19,腹鳍后为12~15。腹鳍极小,胸鳍、腹鳍基部有大而成长形的腋鳞。背鳍17~18,起点与腹鳍相对。臀鳍18~20。尾鳍深分叉,被有小鳞。休背及头部灰黑色,上侧略带蓝绿色光泽,下侧和腹部银白色,腹鳍、臀鳍灰白色,尾鳍边缘和背鳍基部淡黑色。鲥鱼4~6月间生殖季节溯河而上,在江何的中、下游产卵繁殖。食物主要为浮游生物,有时亦食其他有机物。分布我国南海及东海,亦见于长江、珠江、钱塘江等流域的中、下游。
体呈长椭圆形,较侧扁,一般体长25~40厘米。口大,端位。吻尖,下颌稍长于上颌。上颌骨正中有一显着凹陷,上下两颌均无齿。脂眼睑发达,几乎遮盖眼的一半。腮孔大。鳞片大而圆薄,上有细纹。无侧线。腹部有大型锐利的棱鳞,排列成锯齿状。有胸鳍、腹鳍各一对,腹鳍极小;背鳍、臀鳍各一个,背鳍条14~15,臀鳍条16~18;尾鳍深叉形,被有小鳞。体背和头部为灰色,略带蓝色光泽,体两侧和腹部为银白色。腹鳍、臀鳍灰白色,其他各鳍暗蓝绿色。
[编辑本段]【产地】
鲥鱼为洄游性鱼类,入江河产卵时鱼群集中,形成捕捞旺季。主要产地在长江流域,以下游镇江、南京产量较多,珠江的西江在70-80年代也可见。
[编辑本段]【成分】
食部每100克含水分65克,蛋白质16.9克,脂肪16.9克,碳水化物0.2克,灰分1克;钙33毫克,磷216毫克,铁2.1毫克,硫胺素微量,核黄素0.14毫克,尼克酸4毫克。
[编辑本段]【性味】
甘,平。
①《食疗本草》:"平。"
②《纲目》:"甘,平,无毒。"
[编辑本段]【归经】
《本草求真》:"入脾、肺。"
[编辑本段]【功能】
①《食疗本草》:"补虚劳。"
②《日用本草》:"快胃气。"
③《本经逢原》:"性补,温中益虚。"
[编辑本段]【宜忌】
①《食疗本草》:"稍发疳痼。"
②《本草求原》:"发疥癞。"
[编辑本段]【营养】
1.鲥鱼味鲜肉细,营养价值极高,其含蛋白质、脂肪、核黄素、尼克酸及钙、磷、铁均十分丰富;
2.鲥鱼的脂肪含量很高,几乎居鱼类之首,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对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大有益处;
3.鲥鱼鳞有清热解毒之功效,能治疗疮、下疳、水火烫伤等症。
❹ 这是什么鱼
无图 不宜分辨 , 网上搜个图回答
分布于西太平洋海域,包括印尼、菲律宾、中国南海、中国台湾、日本、澳洲、纽西兰等。
❺ 请问这个是什么鱼
从你的图片上看,这种鱼叫月鳢。月鳢头大而宽扁,吻短而圆钝,口大,鼻管粗大,向前伸过上唇。鳞较大,头顶鳞片扩大,但不规则;头侧鳞片也较大。背鳍和臀鳍基部长;胸鳍和尾鳍均为圆形;无腹鳍。月鳢体缘黑色乃至灰黑色,腹部灰白。
月鳢常梄息于水流缓慢的山泂溪流中,也喜在堤岸或田埂边穴居。 摄食小鱼、虾、水生昆虫及其他小型水生动物,一般夜间外出活动觅食,白天栖息在水草丛中。
❻ 图片是什么鱼
这是鳑鲏,体型不大的小热带鱼,寿命短。
鳑鲏(读音:[pánɡ pí] 学名:Rhodeinae)是鲤科鲤形目鱊亚科(鳑鲏亚科)所属鱼类的通称,又称四方皮、镜鱼、彩圆儿,为一群小型淡水鱼,分为鳑鲏属(Rhodeus),鱊属(Acheilognathus),田中鳑鲏属(Tanakia)。体呈卵圆形或菱形;头短,口小;须1对或无;臀鳍始于背鳍基下方,背、臀鳍颇长,有或无硬刺;腹鳍腹位;尾鳍叉状;侧线鳞完全或不完全。生殖期的雌鱼出现产卵管,雄鱼产生婚姻色或珠星。
鳑鲏是杂食性鱼类,栖息在缓慢流动或静止的水域,依靠淡水河蚌(无齿蚌属:Anodonta)繁殖,活动范围小,寿命短。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欧洲。
鳑鲏类鱼有着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因此被许多鱼类饲养爱好者和医药学家的青睐。
❼ 这是什么鱼
中文名:黄鹂无齿鲹(拼音:huáng lí wú chǐ shēn);英文名:Golden trevally;学名:Gnathanodon speciosus。黄鹂无齿鲹,为鲹科无齿鲹属的鱼类,俗名无齿鲹。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印度尼西亚、南太平洋、台湾岛以及中国南海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红海。体色金黄并布有黑色条纹,小集群性,较凶猛。肉食性,以软体动物、甲壳类、小鱼为食。黄金鲹幼鱼常常伴随鲨鱼黄鹂无齿鲹体长120厘米,重量超过15公斤。
黄鹂无齿鲹未成年前主体颜色为鲜艳的黄色,并布有黑色纵向条纹,成年后整体颜色变淡。
黄鹂无齿鲹(Gnathanodon speciosus)又称黄金鲹,金领航,为鲈形目,鲈亚目,鲹科,无齿鲹属一种热带及温带地区近海生活的海水鱼类。黄鹂无齿鲹分布于红海及印太海域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至东澳大利亚海域,多在开阔水域中活动,成群猎食小型猎物,其色彩美观,可作为观赏鱼。
❽ 这是什么鱼 有图
你图片上的是 草鱼苗。
草鱼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草鱼属。草鱼的俗称有:鲩、鲩鱼、油鲩、草鲩、白鲩、草鱼、草根(东北)、厚子鱼(鲁南)、海鲩(南方)、混子、黑青鱼等。英文名:Grass carp 。栖息于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一般喜居于水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性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草鱼幼鱼期则食幼虫,藻类等,草鱼也吃一些荤食,如蚯蚓,蜻蜓等。在干流或湖泊的深水处越冬。生殖季节亲鱼有溯游习性。已移殖到亚、欧、美、非各洲的许多国家。因其生长迅速,饲料来源广,是中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
❾ 图片那种是什么花
这是波斯菊的一种,名为秋英。(最后附图)秋英属波斯菊是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度30~120cm,细茎直立,分枝较多,光滑茎或具微毛。单叶对生,长
约lOcm,二回羽状全裂,裂片狭线形,全缘无齿。头状花序着生在细长的花梗上,顶生或腋生,花茎5一8cm。总包片2层,内层边缘膜质。舌状花l轮,花瓣尖端呈齿状,
花瓣8枚,有白、粉、深红色。
❿ 照片上的鱼是什么鱼
中文名:黄鹂无齿鲹(拼音:huáng lí wú chǐ shēn);英文名:Golden trevally;学名:Gnathanodon speciosus。黄鹂无齿鲹,为鲹科无齿鲹属的鱼类,俗名无齿鲹。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印度尼西亚、南太平洋、台湾岛以及中国南海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红海。体色金黄并布有黑色条纹,小集群性,较凶猛。肉食性,以软体动物、甲壳类、小鱼为食。黄金鲹幼鱼常常伴随鲨鱼黄鹂无齿鲹体长120厘米,重量超过15公斤。
黄鹂无齿鲹未成年前主体颜色为鲜艳的黄色,并布有黑色纵向条纹,成年后整体颜色变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