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宋代足球小将四大天王
13. 吴啸海 Δ 男 46岁
Δ 象征物:火
Δ 招式:麒麟降世 猛虎下山 昆仑三角(二重气劲)
吴啸海
Δ 个性:
风流倜傥,自信到自大的蹴鞠狂人,一代蹴鞠名家,却因战无不胜,而深感孤独。
Δ 背景及经历
与 索百川、 向昆仑、狄天放称为“四大天王”,是当中球技最好的一个,人称蹴鞠之神。当年四人所向披靡,龄为求敌手,任性的他不理会师兄弟们的误解,毅然从齐云社转球社至腾龙社,对战以前的索、向、狄,只求一败,可是仍然是战无不胜,海痛苦非常。
于是,海把多年的蹴鞠招式,以及钻研天下各大蹴鞠招式的破解招式,写成《蹴鞠心经》,并通过娇娇留传给儿子风。
因绝技“麒麟降世”未得完善,海在球场上“猝死”,娇娇悲痛欲绝,独自一人抚养儿子洪风成人。其实海不过是休克,竟被弃于荒野。多年来,海苦于无敌手,而自愿被困大牢,宁愿自己左脚与右脚蹴鞠,专心改良“麒麟降世”。在牢中先后遇见儿子风与兄弟之子流云,传授二人绝世蹴鞠之技。当风得知狱中高人竟是自己的生父,与娇娇火速前往会面,可惜赶到时,海已经辞逝。临终前终于完成了蹴鞠的传承,无憾终身。
Ⅱ 宋代有名的四才子分别是谁
苏东坡、秦少游、谢端卿和陈季常为宋朝四大才子。其中苏东坡最为着名,为宋朝四大才子之首。
陈季常,人名。名慥字季常,号方山子,别号龙丘居士,四川眉山人,乃北宋隐士。其父陈希亮名公弼。成语“河东狮吼”的典故即出自陈季常和其妻子柳月娥的事迹。
谢端卿就是佛印和尚
Ⅲ 宋代山水画的四王是谁
宋后期的山水画已有很多的风格和样式,技巧也有了很多的变化,他们追求绘画中优美的意境。一个新的变化正在酝酿中,到了南宋进入了一个新天地,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就是其中卓越的代表,刘李马夏被称为“南宋四大家”,他们的作品继承了北宋的特点,又各有独特之处,将南宋绘画推至新的高度。
刘松年
刘松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孝宗淳熙年间为画院学生,光宗时期升为画院待诏,一直到宁宗时期仍在画院供职。刘松年工山水人物,山水的画法以李唐为师,但变雄健为典雅,画风严谨不苟,水墨青绿兼工,并善于界画,作品中山水和人物的占有同等的地位。他擅长画西湖的风景并喜欢描绘贵族庭院和文人雅士的生活。
他所画的罗汉风格成为南宋院体画的典型模式,作为一个禅僧人物的罗汉,在中国受到了民众和统治阶级的欢迎,这与罗汉的本身性格和他的可塑性有很大关系。
李唐
李唐(1050—1130)字晞古,河阳三城人。徽宗朝时是宫廷画院的画家。靖康之变后他逃往江南,并在临安买画,后复召为画院待诏,受成忠郎,并赐金带。从此声誉日高。其画风对南宋画院影响颇大。李唐山水画题材广泛,南渡之前,画面表现雄伟深密的气象是中原的特色,老年到了杭州,领略了江南景色,因而晚年作品善于表现江浙一带的山水。他的山水画、意境格调极为壮美,大多山势雄伟,风格雄劲、尤善写汹涌的波涛。
山水史上有三幅名画: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第一,郭熙的《早春图》是第二,第三个高头大卷就是李唐的《万壑松风图》,是李唐南渡不久画的,也秉承了中轴式的构图,高山大川,底下的松树亭亭玉立,听见了松涛在威风中作响,整个松荫遍布画面,周旋流荡,给人以极强的震撼和感动。尺幅也非常大,也是双拼大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采薇图》这幅作品,画的非常有力,很有整体感。绘画又要有整体感,又要保证细部描绘是非常难的。统一是难于变化的,细节一多,画就流于琐碎。形式美的构成很大程度在于它的整体感,整体感在于它的线条变化,在于他的笔力、韵律,每一个黑白关系,曲线直线的关系,静动关系,微妙直觉的把握。这幅画把人物画和山水画统一起来了,把两个人物的呼应生动描绘出来了,把背景作为他们一种义薄云天,在孤苦无助中高贵的气节描绘出来了。故事是描绘了伯夷和叔齐不吃周粟的故事。对于南宋来说,宋钦宗和宋徽宗还被虏获在北地,这样的气节是很有意义的。这幅画在蕴变化为统一以后,依然没有丧失任何力度,还有不枝不蔓的气势,伯夷、叔齐二人身穿白袍,有了现在舞台上聚光灯的效果。
马远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生卒年代不详。原籍山西永济,南渡后居钱塘,为光宗、宁宗两朝的画院待诏。他的曾祖马贲、祖父马兴祖、父马世容、兄马逵、子马麟,都是画院画家,故有一门“五代皆画手”之称,马远生活在这样一个艺术世袭的家族庭中,从小就受到绘画艺术的熏陶,马远的画风师李唐,下笔严整,用焦墨作树石枝叶夹笔,石皆方硬。
马远把北宋全景式的构图,变成了边边角角,使人一眼能够了然于胸,没有太多的细节,充满了诗意、清空的禅宗式的顿悟,达到了一种山水境界,这是南宋对北宋的发展。
《踏歌图》,画面也是山色空灵,云气逸韵,如雾如云在画面中流淌,同时是侧重于一个对角线式的构图,有虚有实,上面有一些题诗。
夏圭
夏圭,字禹玉,钱塘人。宁宗时为画院待诏,早年专画人物,后来以山水着名。夏圭的山水画,在风格和表现技法上,和马远相类似,同属于“水墨苍劲”一派。夏圭的山水,初师李唐,后来又吸取了范宽及米元晖之长,自成一格。喜用“拖泥带水皴”作山石,先用湿笔皴擦,然后落墨。因而水墨浑融。在观察方法和锻炼形象能力上,与马远基本相似。
《钱塘秋潮图》,有大画的气质,但是表达非常空灵。所谓的马夏,“马一角,夏半边”,讲究对角式的构图。我上面提到的作品,只有第一幅画《溪山行旅图》是没有争议的,其他的画都有争议。
两宋时期的画令古今中外人人击节赞叹,赢得一致喝彩。清代倒台以后,民国有一个短暂的乱世,文物流散,争购最多的也是宋代的画,因为它追求形似,诗意,非常容易懂,很甜美。这些画在视觉表达形式上是再现式的,追求一种完美的视觉幻想的呈现,非常有诗意。
Ⅳ 宋代赵普图片
三国志11玩过么,里面很多头像,选一个觉得合适的就好
http://hi..com/andybrandonsama/album/%C8%FD%B9%FA%D6%BE11%C8%AB%CE%E4%BD%AB%CD%B7%CF%F1/index/0
赵普可以找个文官的,其实差不多了,真想找个赵普的卡通头像,难...
Ⅳ 宋朝四大画家
宋四大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宋代涌现许多着名画家主要有范宽、郭熙、赵佶、李唐、马远、夏圭、张择端等。最能代表中国画最高艺术水平的就是宋代山水画的博大与意境!宋代山水画家人才辈出,各有专长和创造,北宋李成的塞林平远,范宽的崇山峻岭和雪景,许道宁的林木野水,郭熙描绘四时朝暮、风雨明晦的细微变化,惠崇、赵令穰的抒情小景,米芾、米友仁父子的云山墨戏,李唐、马远、夏圭高度剪裁而富有诗意的山水反映了山水画艺术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与刘松年共称南宋四家。
Ⅵ 宋代四司(即四个衙门)是哪四个分别对应的四个使是哪些还有什么相关的资料都说说吧。。。。
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提举常平公事、安抚使相当于州(相当于今的地级市)以上的省一级官僚机构,分管财政、司法、储备粮食平抑物价、治安边防,所以合成四监司,分称则为漕、宪、仓、帅四司。
但是这四个部门是相互独立的(提点刑狱和提举平常原属转运使下属,后独立出来)同级(省一级)部门。因为宋代借鉴唐末五代割据故事,防止地方坐大,不希望设立省一级行政区,但是中央直接管理几百个州又有困难。
所以将省一级权力一分为四,互不统属,既可以完成行政职能,又不会形成地方势力过大、权力集中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能力。
(6)宋代四天王高清图片扩展阅读:
宋代监察机关,沿袭唐制,中央设御史台,下设三院,御史台设有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御史大夫名义上是御史台的最高长官。但宋初不除正员,只作为加官,授予其他官员。检校官带宪衔的,有检校御史大夫。元丰改官制后,一并除去。
因而御史中丞便成为御史台的真正长官,称为台长;副长官是侍御史知杂事。御史官的职掌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辨,小事则奏弹。”
Ⅶ 宋朝历代皇帝画像,要彩色的,还有画像的简介
北宋
五代后周显德七年正月(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是为宋太祖,史称北宋。鉴于一些将领、节度使可能拥兵自重而影响皇权,宋太祖听从赵普建议,杯酒释兵权,使兵、将分离,保证了统治权的集中,但是同时削弱了军队战斗力。976年10月,赵匡胤之弟赵光义在斧声烛影中登上皇位,即宋太宗。到979年,消灭北汉,中国大部分被统一。
北宋开国后,通过收兵权、削相权及制钱谷等等措施,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统治。同时,科举制度获得极大发展。北宋中叶,朝政日益萎靡,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宋仁宗时,出现短暂的“庆历新政”。熙宁时,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产生了影响巨大的王安石变法,但是后来遭到保守派反对而废弃。北宋末,统治极度腐朽。1127年,金国军队攻入开封,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南宋
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即宋高宗,南宋建立。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南宋时期,当权者长期执行求和政策,向金朝称臣纳贡;压制军民抗金斗争,甚至不惜惨杀爱国将领。1142年和秦桧合谋以莫须有罪名害死了力主抗金的岳飞。南宋后期,抗蒙战争连年,到1276年,元朝军队占领临安,益王赵是、广王赵昺等残余势力继续抵抗元朝,直到1279年,8岁的小皇帝宋幼主赵昺被元朝逼的走投无路,被大臣陆秀夫背着跳海而死,南宋残余势力才被元朝消灭。偏安王朝虽最终覆灭,却产生了文天祥等民族英雄。
宋朝历代皇帝
宋太祖
宋太祖 (927—976)即赵匡胤。宋朝创建者(960—976)。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原为后周殿前都点检。 建隆元年(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后周政权,称帝于开封,建宋朝,史称北宋。自建隆三年 (963年)起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攻灭荆南等南方割据政权,且在北方要地驻兵防守。又以杯酒释兵权等策,削夺禁军宿将及藩镇兵权。改革官制,以文臣出任州县长官。中央增设副相(参知政事),又使枢密使、三司使分掌兵财,以分相权。在位时加强中央集权,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但其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方针,对宋代的“积贫积弱”有较大影响。
宋太宗
宋太宗 (939—997)北宋皇帝(976—997)。名赵炅。太祖弟,初名匡义,后改光义,即位后,改名炅。他曾参加陈桥驿兵变,拥立其兄为帝。继承太祖各个击破割据政权的方针,迫吴越王献土归降,又亲征灭北汉,试图收复幽云十六州。但在两次对辽征战失败后,采取消极防守的方针。对内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科举取士制度,建崇文院编《太平御览》等。他注重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统治晚期剥削加重,激起王小波、李顺起义。他背弃了“金匮之盟”,费其弟光美为庶人后杀掉,又费其长子楚王元左为百姓。997年,病逝于汴京万授殿,终年五十九岁。
宋真宗
宋真宗 (968—1022)北宋皇帝(997—1022)。名赵恒,原名赵德昌,太宗第三子。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寿王。后立为太子。统治前期的咸平、景德年间因勤于政事, 经济发展,号称治世。但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进犯澶州,真宗亲征,澶渊之役订城下之盟,开创纳岁币求和苟安的先例,以物质换取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后期任用王钦 若大兴祥瑞,东封泰山,西祀汾阳,又广建佛寺道观,劳民伤财,导致社会矛盾激化.1022年病逝于忭京宫中延庆殿,终年五十五岁,在位二十五年,葬于永定陵。
宋仁宗
宋仁宗 (1010—1063)北宋皇帝(1022—1063)。名赵祯,原名受益。真宗子。其即位时只有十三岁,由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十余年后亲政,他的统治开始较为节俭。但对西夏战争屡败,被迫以“岁赐” 银、绢、茶妥协,对辽也以增纳岁币求和。土地兼并及冗宫、冗兵、冗费现象日益严重,虽起用范仲淹等进行改革,但结果失败。但总的来说,仁宗在位期间国家比较安定,1063年,仁宗病逝于宫中福宁殿,终年五十四岁。据《宋史》载,其母李氏生仁宗后,被刘德妃窃为己子,仁宗即位后,仍认刘后为生母,李氏临死也没敢母子相认。刘后死后,仁宗才知道内情,追封李氏为皇太后。后人根据这段历史编写了《狸猫换太子》。
宋英宗
宋英宗名赵曙,太宗曾孙,濮王允让之子。仁宗无子,英宗幼年被任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宗宝。1050年为岳州团练使,后为秦州防御使。1055年立以为嗣。英宗在位期间,任用旧臣韩琦等人,不想改革,但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战争。1067年,病逝于宫中福宁殿。在位四年葬于永厚陵,陪葬有高后、狄青、杨延昭等。
宋哲宗
宋哲宗赵煦,原名佣,神宗第六子。曾被封为延安郡王。神宗病危时被立为太子。哲宗即位后,年仅九岁,由高太后执政,1093年,亲政后,任用主张变法的大臣,对守旧派、中间派进行打击。追贬司马光,并将苏辙等人流放到岭南。恢复免役法、保甲法、青苗法等。终止与西夏的谈判,加强边境防御,屡败西下,迫使其求和。1100年正月,病逝于汴京,在位十五年,终年二十四岁,葬于永泰陵。
宋徽宗
宋徽宗 (1082—1135)北宋皇帝(l100—1125)。名赵佶。统治期间重用蔡京、童贯等奸臣权阉,贪污横暴, 掠夺民财。又尊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大兴木土、广建宫观庭院,设局搜刮奇花异石,称“花石纲”。于京师筑“艮岳”,劳民伤财,导致农民揭竿起义。宣和七年(1125年)传位给钦宗赵桓,自称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年)为金兵俘虏北去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至死不得归。工于书画,以花鸟画和“瘦金书”书法名于世。书法初师薛稷,草书学黄庭坚。楷书瘦劲峻丽,有“屈铁断金”之誉,自成法度,世称“瘦金体”。传世书迹有《真草千字文》、《临写兰亭绢本》等。
宋钦宗
宋钦宗 (1100—1156)北宋皇帝。名赵桓。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时受父徽宗之禅即位。次年被迫起用主战派李纲抗金,斩杀罢黜了蔡京一党。但仍答应以赔款、割太原等三镇乞降求和。汴京城破后,降金,北宋灭亡。靖康二年 (1127年)与徽宗为金兵俘掳北去,囚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1161年,钦宗赵桓在金国被马踩死,终年五十七岁,葬处不明。
宋高宗
宋高宗 (1107—1187)南宋皇帝。名赵构。徽宗子。靖康二年(ll27年)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后,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拒绝主战派抗金主张,南逃至临安(今浙江杭州)定都,建立南宋政权。统治期间,虽迫于形势以岳飞、韩世忠等大将抗金,但重用投降派秦桧。后以割地、纳贡、称臣等屈辱 条件向金人乞降求和,收韩世忠等三大将兵权,杀害岳飞。1161年,金帝完颜亮撕毁和议,再次南侵。高宗以屈辱求苟安的国策遭到强烈反对。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传位于孝宗,自称太上皇。1187年,病逝与临安宫中的德寿殿,终年八十一岁,葬于永思陵。着有《翰墨志》。
宋宁宗
宋宁宗赵扩,南宋第四代皇帝,年号庆元。宁宗即位后,任用赵汝愚和韩侂胄。赵、韩两派斗争激烈。宰相赵汝愚倡导理学,引荐朱熹,企图组织韩侂胄参政。宁宗罢免了赵汝愚,韩党专权。又定理学为伪学,禁止赵汝愚、朱熹等人担任官职,参加科举。这就是“庆元党禁”。1202年,才宣布弛禁。宁宗还追封岳飞为鄂王,削去秦桧封爵,大快人心,打击了投降派。1206年,韩侂胄冒然北进而大败,被杨皇后所害,主和派把持了朝政。1208年,与金订立屈辱的“嘉定和议”。1224年,死于宫中。在位三十年,终年五十七岁,葬用茂陵。
宋理宗
宋理宗是南宋第五代皇帝。宁宗养子。宁宗病死后,宰相史弥远拥立其为帝,年号宝庆。理宗即位后,有史弥远专政,他只沉湎于酒色,朝政昏暗如故。1233年,史弥远亡,理宗亲政。1234年与蒙古军联合灭金。理宗崇尚理学,任用奸臣。1259年,蒙古军攻打鄂州,,奸相贾似道称臣纳贡,划长江为界国家败亡之势已成。1264年10月,理宗病死于临安,在位40年,终年60岁,葬于永穆陵。
宋度宗
宋度宗姓赵名(礻基),理宗之侄,被收为养子1260年立为皇太子,理宗死后他继位。年号咸淳。即位后昏庸荒淫,重用奸臣贾似道,封其为太师,倍加宠信,朝政统统交给他。襄阳被困两年,贾似道密而不报,还骗度宗说元兵已经退去,此时的南宋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1274年7月,度宗病逝于宫中,终年三十五岁,在位十年。葬于永绍陵。
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北宋从公元960年至公元1127年;南宋的历史从公元1127年至公元1279年。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公元1279年,元军攻破崖山(今广东新会南),陆秀夫背着帝昺投海,南宋灭亡,宋朝历时320年。
Ⅷ ban羽毛球四大天王卡通高清大图
没有见过这么个问题
Ⅸ 谁又居庸关,浮雕四大天王的清晰大图
网络图片中搜索"佛教四大天王"
image..com
Ⅹ 宋朝奸相名相都有谁,再简介一下
名相有王安石、寇准、赵普等,奸相有秦桧、蔡京等。
一、名相
1、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着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着。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
在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显着的
2、寇准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真宗即位后,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又任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年),与参知政事毕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
当年冬天,契丹南下犯宋,包围了瀛洲等河北地区,朝野震惊;寇准反对南迁,力主真宗亲征,从而稳定了军心,使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
景德三年(1006年),因王钦若等人排挤,辞去相位。天禧元年(1017年)又恢复宰相职务。后因参与宫廷权力斗争,被丁谓等人排挤,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 (1023年),病逝于雷州。
3、赵普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五代至北宋初年着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
早年曾被刘词辟为从事,后担任赵匡胤(宋太祖)的掌书记。显德七年(960年),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
乾德二年(964年)拜相,协助赵匡胤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
淳化三年(992年),赵普病逝,年七十一。宋太宗亲撰八分字神道碑赐之。累封韩王,赐谥“忠献”,并配飨太祖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二、奸相
1、秦桧
秦桧(1090—1155年),字会之,生于黄州,籍贯江宁(今江苏南京)。南宋初年宰相、奸臣,主和派的代表人物。
秦桧在南宋朝廷内属于主和派,奉行割地、称臣、纳贡的议和政策。第二次拜相期间,他极力贬斥抗金将士,阻止恢复;同时结纳私党,斥逐异己,屡兴大狱,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奸臣之一。
元代时,人们在秦桧墓前便溺以快意,谓“遗臭冢”,有诗曰“太师坟上土,遗臭遍天涯。”明代时,人于岳飞墓前种桧树,一劈为二,名曰“分尸桧”。清朝秦涧泉到西湖岳飞墓前,自称“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又有一地演戏,忽一人上台将演秦桧者刺死。可见秦桧名声之臭。
2、史弥远
史弥远(1164年2月23日—1233年11月27日),字同叔,号小溪,别号静斋。明州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南宋中期奸臣,被时人称为“四木三凶,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进士。开禧三年(1207年),韩侂胄北伐失败,金朝来索主谋。
史弥远时任礼部侍郎兼资善堂翊善,与杨皇后等密谋,遣权主管殿前司公事夏震于玉津园槌杀韩侂胄,后函其首送金请和。史弥远在韩佗胄死后的嘉定元年(1208年)十月升任右丞相,此后独相宋宁宗朝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