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头皮针是什么
根据你提供的描述,意见如下:
1、你现在的疑虑主要是对婴儿的一些生理反应特征、对静脉点滴操作的静脉选择的不了解,对头皮打针的误解:
——婴儿在哭啼时,由于其“膈肌反射”的特点,会出现一种叫“膈肌停顿”的现象,这种情况常见于受到疼痛刺激、惊吓等情况时。
婴儿哭时的“膈肌停顿”主要表现是:大哭第一声很长,接下来停顿,只有“呼气”,没有反复呼吸,全身会出现动作静止。由于这时会出现缺氧的表现,所以,嘴唇就会有紫黑。
这是婴儿的正常的反射,并不是异常。
这种情况在平时也是会出现的。在打针时只是疼痛和惊吓而已。
2、回到你的问题:
——头皮的静脉与全身的静脉是一样的,并不是“头皮的静脉就是会打到大脑”,这是很多家长对头皮下打针的一种误解,所以,你以此为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婴儿的这种“膈肌停顿”出现嘴唇紫绀,并不会对婴儿有什么不良影响。
这一点完全可以放心
❷ 头皮针疗法的针刺激部位
和体针取穴不同,头皮计穴位有着六大不同的体系,且各有特点。主要的为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焦顺发头皮针穴名体系和方云鹏头皮针穴名体系三家。其中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为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标准,但对初学者来说,掌握上有一定难度。
而实际;临床上,以山西焦顺发所提出的头皮针穴位影响较大,且取穴方法简便,特别适合于初学者,故本节仅介绍焦顺发头皮针穴名体系,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则作为课外部分附于本节之后,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现将主要头皮针穴介绍如下:
在取穴之前,首先要明确前后正中线和眉枕线的部位。
前后正中线:眉间和枕外粗隆顶点下缘连线。
眉枕线: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顶点的头侧面连线。 上点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区(若鬓角不明显者,可从颧弓中点向上引一垂直线,将此线与眉枕线交点前0.5厘米处作为点),上下两点的连线即为运动区。
主治:运动区上互乃,治疗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 自运动区后移工.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疼痛,偏头痛。 自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本区。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 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眩晕、耳鸣、听力减退。 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分别向后引平行于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共两条。
主治:对侧下肢疼痛、麻木、瘫痪。 从旁开前后正中线1厘米的平行线与杭外粗隆水平线的交点开始,向上引4厘米的垂直线,即是该区。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 沿枕外粗隆水平线,旁开前后正中线3.5厘米,向下引垂直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小脑损害引起的平衡障碍。
上面7个头皮针刺激区在临床上最为常用,另外尚有血管舒缩区、言语二区、言语三区、运用区、胃区、胸腔区和生殖区等7个区,因不太常用,故略而不论。
❸ 小儿头皮针与普通针头有什么不同
没区别,只是注射部位不同,因为小儿头部血运丰富,药物易吸收,所以建议扎头皮,比普通针头略细
❹ 是不是只有打在头皮的才叫头皮针
指导意见:
头皮计的出针比较简单,只需缓慢退针到皮下,然后迅速拔出。因为头皮血管比较丰富,取针后应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以防出血。
❺ 头皮针与静脉留置针有何不同,各有什么[请教]优势和劣势
小儿适用头皮针,对于肥胖者和上消化道大出血者适用静脉留置,如果堵塞应用肝素钠冲管,静脉留置可以减少需长期输液病人的痛楚,护理不当流置部位可至损伤
希望采纳
❻ 我今天去医院了,左侧面部及左边头皮针刺痛,做了CT,没有什么包块,说是神经性头痛,但面部及口腔有麻
指导意见:
你好,考虑是神经性头痛。防止精神紧张,保证休息时间和质量, 戒烟酒。防止受凉感冒等诱因。建议服用血俯逐瘀口服液、西比灵 尼莫地平 丹参片 苯妥因钠 羊角冲剂一般都会见效。
❼ 给婴幼儿打头皮针的技巧需要注意什么
首先你务必控制好小孩的情绪,一定要保证小孩的头部固定,因此操作时要集中精力,沉着冷静、耐心,同时尽量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取得家属的主动配合,静脉再细、难度再大也能达到一针见血的效果。如果以上因素处理不好,患儿烦躁挣扎、家属唠叨或态度生硬,从而使操作者烦躁或恐惧的心理,穿刺极易失败 1.2选好穿刺静脉,操作者必须熟悉头皮静脉血管的解剖位置。静脉的粗细及弹性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穿刺的成功率,因此操作者对患儿病情要有基本的了解,做到对血管的条件有充分的估计。在穿刺时尽量选择较直、弹性好的血管,争取一针见血。 1.3选择合适的头皮针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以5.5号针头为宜。同时在穿刺前须检查针头是否通畅、光滑、笔直。斜面是否适宜。因为针头斜面过长易穿破血管,而造成穿刺失败;斜面过短会增加穿刺的疼痛感,而使患儿挣扎哭闹。 1.4穿刺时其他条件 穿刺时最好在适宜的自然光线下进行,因为光线暗,小静脉多数自身条件就差,所以穿刺时难度就大;光线太强,皮肤会反光,也会影响穿刺成功。另外,穿刺前要做好皮肤准备,穿刺点周围5*5厘米的范围必须干净。 2 穿刺的方法 穿刺时持针必须稳、直、深浅适宜,一般情况下,针头与皮肤呈5°角,沿血管走向进入0.3厘米左右,抬高针柄10°-15°,针头再进入0.1-0.2厘米,有轻微落空感或有静脉血回流即可。多数患儿因哭闹致使静脉回流压力上升,头皮血管会有短暂的充盈,这时穿刺最易成功,见有回血即可。对一些危重脱水、循环差的患儿,操作者感觉针头已在血管内,但没有回血,此时可轻轻挤压头皮针的细管,如有回血或局部不肿胀,证明穿刺成功。 3 固定方法 固定针头也是静脉穿刺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穿刺成功后,要迅速固定针头(以免针柄上、下、左、右摆动,以致针头刺透血管壁,或针头从血管内滑出造成穿刺失败)如针头与血管不在同一水平线,可在针柄下垫适宜高度的消毒棉签(以免针头斜面贴在血管壁上),用胶布妥善固定。 4 注意事项 头皮静脉表浅,不宜深刺,如1-2次均未穿刺成功,应将针头退出,另行穿刺,不宜将针头在皮下多次寻找血管,以免刺破血管而加重患儿痛苦和引起家长不满情绪。 输液结束拔针时,可用消毒棉签压迫针眼2-3分钟至不出血,嘱切不可按摩,以防皮下淤血,影响下次穿刺。
❽ 头皮针的晕听区
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眩晕、耳鸣、听力减退。
足运感区
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分别向后引平行于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共两条。
主治:对侧下肢疼痛、麻木、瘫痪。
视区
从旁开前后正中线1厘米的平行线与枕外粗隆水平线的交点开始,向上引4厘米的垂直线,即是该区。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
平衡区
沿枕外粗隆水平线,旁开前后正中线3.5厘米,向下引垂直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小脑损害引起的平衡障碍。
上面7个头皮针刺激区在临床上最为常用,另外尚有血管舒缩区、言语二区、言语三区、运用区、胃区、胸腔区和生殖区等7个区,因不太常用,故略而不论。
【器具药物】
头皮针一般选用 28~30号1.5~2寸长的不锈钢毫针,初学者进针有困难可选用1寸针。小儿则用0.5~l寸针。
【操作方法】
正确取定头皮针刺激部位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初学者应用卷尺精确测定,并用龙胆紫药水作好标记。然后嘱病人取正坐位,分开局部头发(男性病人如有可能应理成光头),进行彻底消毒。
❾ 打留置针痛吗
疼,比打针抽血疼吧,如果怕的话就把头撇过去哭,注意力会分散的😂(我是这样的,哭就对了)
❿ 头皮针的感觉区
自运动区后移工.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疼痛,偏头痛。
舞蹈震颤控制区
自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本区。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