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22海峡两岸赛龙舟活动将在厦门举办,这次活动的规则是怎样的
赛龙舟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民俗活动,在海峡两岸都深受广大百姓喜爱。端午佳节来临之际,“龙腾虎跃”2022海峡两岸赛龙舟活动将于6月2日至3日在厦门集美举办。

2022年龙舟赛训练场景。许秋珩摄此外,本次活动还配套举办包括2022年海峡两岸青少年龙舟模型竞赛、龙舟斗阵行、第十八届海峡两岸端午文化论坛等多项文化活动。本次海峡两岸赛龙舟活动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中国龙舟协会、福建省体育局、厦门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⑵ 龙舟长什么样
龙舟
赛龙舟是发源于中国,在东亚、东南亚地区是盛行的民间活动。龙舟是船上画着龙的形状或做成龙的形状的船。
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赛龙舟最早兴起于汉代。
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我国传统的悠久历史文化继承性和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起源:
端午节龙舟赛、元宵节舞龙(也称舞龙灯、耍龙灯)及二月二龙头节是大东亚龙文化区重要的民间活动,因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也因为东南亚华人多,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区流行。
提起龙舟的起源,人们自然就会想起纪念屈原,其实,龙舟作为一种文化,它的出现比屈原所处的年代要早得多。据专家考证,进行龙舟竞渡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在产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区,这正是我国南方地区的特色。在古代典籍有关龙舟起源的记载中,最早是出现在东汉。据此可以推测,端午的习俗最初可能只在长江下游吴越民族中流行,后来吴越文化逐渐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这种习俗才传到长江上游和北方地区。
又盛传龙船源于湖南西北部沅陵之说。在反映中华龙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沅陵龙船历史渊源的《沅陵千年龙船》一书里,收编了104篇作家、学者对沅陵龙船的精辟论述。这些文章科学、系统地论证了沅陵传统龙舟的起源,记录了沅陵龙舟活动的参赛规模、船建等情况。沅陵龙舟起源于5000年前,所以比纪念屈原的说法要早3000 多年。
以下是赛龙舟的图片:

⑶ 端午节的图片
关于端午节的图片大全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如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端午节的图片,希望能帮助到你。
端午节的习俗介绍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干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⑷ 赛龙舟的简笔画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习俗,也是汉族在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南方很流行,在北方也有划旱龙舟的习惯。下面为大家分享了有关赛龙舟的简笔画,欢迎欣赏!
赛龙舟的简笔画图片1
赛龙舟的简笔画图片2
赛龙舟的简笔画图片3
赛龙舟的简笔画图片4
赛龙舟的简笔画图片5
赛龙舟的简笔画图片6
赛龙舟的简笔画图片7
赛龙舟的简笔画图片8
龙舟的发展
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最早记载有龙舟竞渡,说五月初五这天举行竟渡。明朝以后,这种习俗尤其盛行,不仅宫廷举行竞渡,民间各地也都纷纷举行竞渡,其场面颇为壮观。有关龙舟的起源,据说目的是为了祭吊屈原。其实,从红山文化遗址发掘出来的龙形玉器,就可知我国原始先民对龙的认识是一种马头蛇身、无角无须、无鳞无足的动物。传说原始人能在山口或山槽处用石头垒坝,砌成山凼,引龙进入捕捉后进行驯养,作为水上交通工具。但这种做法十分冒险,于是人们就用独木剜制成小舟来代替龙。到了战国时期,《穆天子传》和屈原的《东君》,才将舟正名为“龙舟”。从这种传说中可以看出龙舟也是同屈原有关。
龙舟一般十余丈长,可乘十余名水手。有的龙舟船头设一喊号子的指挥,也有的船上摆置鼓钹乐器。号炮一响,鼓钹齐鸣,众水手在锣鼓号子的指挥下,动作整齐化一,奋力划桨。两岸观众欢呼呐喊,击鼓放炮,为本方的水手加油助威。赛龙舟是一种极富竞争性的集体比赛,它在端午佳节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喜庆作用,所以从古至今,一经延续下来了。
时至今日,全国各地有许多龙舟竞渡活动,以汨罗江畔的最为代表。人们扶老携幼,身着节日盛装,点蜡烛先到屈子庙朝拜,再抬龙头祭庙。祭祀完毕,开始龙舟比赛。
赛龙舟是端午节一项最受欢迎、最热闹的民俗活动。关于赛龙舟的由来说法很多。纪念屈原是其主要传说。传统的.赛龙舟分四个程序:游江、招魂、竞渡、回舟。其中招魂最为感人。每年的端午期间,在屈原故里都会举行盛大的赛龙舟活动,乡亲们非常看重龙舟竟渡,而且对夺标尤为重视,素有“宁愿荒废一年田,不愿输掉一年船”之说。
夺标归来的龙舟,不仅能使村名大振,而且还会给划船的人带来一年的丰收和幸福。那么为什么船头要装饰龙头呢?
传说用有龙头的船运载食物投入江中祭祀屈原,水中的怪物见是龙王派来的,就不敢吞吃食物了。近年来,赛龙舟已由民间的纪念活动。发展成全民游乐活动和体育竞技活动,并成为了世界性的比赛项目。另外,苗族在五月十五还有大端阳节,也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开展的划船竞赛的娱乐活动。
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中也同样有龙舟竞渡的习俗,因民族习俗不同,举行的时间各异。
历史上最大的龙舟
由于龙崇拜的产生,人们把壁画、图卷的龙舟形象通过再创造,在船头装上龙头,船身和桡、橹等画上龙纹,船尾配上龙(凤)尾,使龙的特征与船舟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成为现代意义上的龙舟。正史《隋书·炀帝纪》亦载:(大业元年三月)庚申·遣黄门侍郎王弘,上仪同于士澄往江南采木,造龙舟,凤艒(小船),黄龙,赤舰,楼船等数万艘。八月壬寅,上御龙舟,幸江都。……舳舻(指首尾衔接的船只)相接,二百余里。因此古代最大的龙舟是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下扬州时乘坐的龙舟。司马光《资治通鉴》写隋炀帝的龙舟时,引用了《大业杂记》的材料:长200尺,宽50尺,高45尺,上下四层,中间两层,共有房间120间,全部用金玉装饰,龙头凤尾,仅纤夫就动用1080人。有诗曰:
至尊号命等风雷,万只龙舟一字开。莫道有才能治国,须知亡国亦由才。
当时杨广游扬州时,其挽船者所作哀歌《隋炀帝时挽舟者歌》:
我儿征辽东,饿死青山下。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而隋炀帝却坐在龙舟上悠哉游哉,并以《泛龙舟》为题吟诗作乐:
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借向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六辔聊停御百丈,暂罢开山歌棹讴。讵似江东掌间地,独自称言鉴里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