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唐朝颜真卿多宝塔碑书法图片
多宝塔碑是颜真卿创作的书法作品之一,这部作品有非常高的艺术特色与魅力,对我国书法的影响甚大。下面是我整理的唐朝颜真卿多宝塔碑书法图片。
颜真卿经典的多宝塔碑书法欣赏
《多宝塔碑》是唐代重要碑刻,是书法中楷书代表作品。颜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人,一说为琅琊临沂人。玄宗开元进士,出为平原太守。肃宗时迁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代宗时官至刑部尚书,累进封鲁郡公。颜真卿家学渊源,精于书法,师承褚遂良、张旭,而自成一格,是唐代的大书法家。此碑首题“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正书三十四行,每行六十六字。原在唐长安安定坊千福寺,宋代移西安碑林,现藏于西安碑林。 楷书,高285厘米,宽 102厘米,此碑为岑勋撰文,颜真卿书,史华刊石。天宝十一年(公元 752年)刻于陕西兴平县千福寺,今存西安碑林。
颜真卿的政治生平
B. 爨宝子碑书法作品欣赏
爨宝子碑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康有为曾在《广艺舟双楫》中评其为"宝子碑端朴,若古佛之容",又云"朴厚古茂,奇态百出,与魏碑之《灵庙》、《鞠彦云》皆在隶楷之间,可以考见变体源流"。是非常好的临摹字体素材。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爨宝子碑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爨宝子碑书法作品欣赏
爨宝子碑书法作品图片4
爨宝子碑概述
《爨宝子碑》 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东晋安帝乙已年(公元405年)刻,用笔结体与《中岳嵩高灵庙碑》极相似,在隶楷之间,康有为评其:"端朴若古佛之容","朴厚古茂,奇姿百出"。现碑石在云南曲靖市第一中学校园拆渣内,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学写《张迁碑》一路的汉隶,参入《爨宝子碑》的用笔及结字,顿使字形具灵动逸纵之趣,可防结构流于僵木。
此碑于清干隆四十三年(1778),在云南南宁(今曲靖)出土,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后来被一乡民用做压豆腐的石板。成丰二年,曲靖知府邓尔恒发现豆腐上有字迹,大为惊异,急忙派人找到卖豆腐之人。将碑石运回府中,后置于城中武侯祠。当时,正是碑学大兴而帖学告退的时代。所以,它一经发现,其怪诞的用笔,随意的结体所表现出的古朴味道,立刻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被视为书法作品中的奇珍异宝,阮元称它为"滇中第一石",康有为誉为"已冠古今"。
爨宝子碑艺术特色
此碑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康有为曾在《广艺舟双楫》中评其为"宝子碑端朴,若古佛之容",又云"朴厚古茂,奇态百出,与魏碑之《灵庙》、《鞠彦云》皆在隶楷之间,可以考见变体源流"。它与书刻于公元456年的北魏《嵩高庙碑》风格接近。其立碑之时距书圣王羲之死时仅30年,却与世传右军法帖书风之清雅俊逸大为迥异。
它朴茂古厚,大巧若拙,率真硬朗,气度高华,气魄雄强,奇姿尽现。究其渊源,因属隶变时期的作品,体势情趣、情态均在隶楷之间。寓飘然于挺劲,杂灵动于木讷。
由于其脱胎于汉隶笔法,故而波磔犹存,相较于《张黑女》《元怀墓志》等成熟的魏碑,它则更显得"原生态"。此碑字用笔方峻,起收果断,似昆刀切玉;字的造型奇特自由,似天马行空,神秘莫测,令人产生丰富联想。
艺术本真
康有为的尊碑思想源于碑学本身所蕴含的艺术本真和人性原朴,而这恰是自唐以来渐失灵性的帖学所缺乏的.
南朝禁碑,云南却有碑,这恰巧填补了南朝无碑的空白; 爨宝子碑的署款为太亨四年,而查历史年表,晋朝却没有太亨年号!云南地处边疆,书法石刻甚少,文化基础薄弱的地方冒出了文化尖子. 爨宝子碑谜一样的.
与内地相比,云南是"南蛮"之地,引弓抱鞍之民,受内地文化熏陶较少,所以爨宝子碑没有南朝书法讲究法度又潇洒妩媚的书卷气,更多的是任性为之的霸悍雄强的南蛮之气.
爨宝子碑的精髓
综上, 爨宝子碑不是名家所书,也不讲究什么笔法,具有的是刀味,石味,民间味,野蛮味,和南朝正统的名人书家严守法度,笔意结构,书卷气形成强旅型悄烈对比.学爨宝子碑就是要从这些"不法","不名","不笔租圆","不汉"中去体味一种别的什么东西,这种"别的什么"才是爨宝子碑的精髓.
C. 有一"佛"字图片,像是求佛的人,想知道源出处
这是一个艺术风格书写的流体汉字的“佛”字。
要研究“佛教”的“佛”字,就要从汉明帝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的历史开始查考;决不是去女子阴唇被割的非洲,听被残害的妇女也狂热地维护割礼恶习远离人性的无知话,乱七八糟编造一些最傻的傻子都说是傻瓜的“佛”字解释。
属古印度波斯帝国婆罗门雅利安人统治之下,释迦牟尼改变了原来以婆罗门为首的排名次序;把四个种类,三个等级的规矩,原人梵的头生种姓婆罗门放在释迦族刹帝利之后,贬抑婆罗门地位,歧视波斯匿王而由肩生的第二类刹帝利种姓印度北部小小的迦毗罗卫国释迦族遭到了空前的大屠杀而亡国。
释迦牟尼则被父亲之兄弟斛饭王的儿子,回到家乡迦毗罗卫省亲时,以放醉象、推巨石、以手指浸等三次进行谋杀, 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被堂弟提婆达多毒死。
然而,婆罗门氏族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养育成人的,一个“无神论”的释迦牟尼死后的公元4世纪以后,他名下多数婆罗门出身的弟子;大弟子迦叶以主人公的身份,尊奉无神论的悉达多的名为“吠陀教”教主,并且尊称他“世尊”、“如来佛”、“释迦牟尼”等称呼;启动原有婆罗门教的教规、教义,将婆罗门教推向市面。
源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一支古老的波斯族雅利安人,早就已经从南俄草原,向亚洲和欧洲迁移侵入印度次大陆,形成了早期印度古典文明的“吠陀”文化。婆罗门教梵文译音就是“吠陀”意为“知识”。也就是包括《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等四部书构成的《吠陀本集》,创建“净土法门”的五部婆罗门“吠陀教”经典的信仰;主张“吠陀”天启,信之根本。
当年封建奴隶专权制社会下,除了皇帝,朝中文化人都读过当时古印度史诗巨着《薄伽梵往世书》写明的:毗湿奴的第九个化身的“无神论”寡头政治的释迦牟尼,是迷惑恶鬼(佛教徒)堕入地狱使其自我毁灭的化身。
朝中大臣的文人都知道,在印度一直至今都被称为“地狱教”的“佛教”;只是皇权指使下不可违命,只能唯命是从把印度丢进粪坃的佛陀释迦牟尼死人骨搬回中国。本该按弟子尊奉吠陀释迦牟尼为教主,当时胡僧按梵文口述翻成中文将“吠陀”释迦牟尼传入中国就是“吠陀教”;
但聪明的朝中使者的前辈,又不能对不起自己的下辈,证明自己没有撒谎和欺谝。使用的是“一箭双雕”;梵文“那伽”的多头眼镜毒蛇化身的野兽,伪装成“龙”迷惑种姓皇朝奴隶制的汉皇专用;
而汉僧笔录时,有意把“吠陀释迦牟尼”原意为“知识”的梵文“吠陀”的“吠”,改为“人”去掉就是“弗”的(没有)“知识”的“佛陀”释迦牟尼“佛教”。虽然神州“道可道”的天“道”被兽性蛇蝎的古埃及儒家改头换面,成了面目全非,但祖辈相信下代总不会傻到连“不”的同源“弗”字都不认识的地步?
因为这些朝中大臣的使者都是大文人,只是皇权指使下不可违命而行之,心底里良心不允许把堂堂“道可道,非常道”的文明神州变成官民悬殊的“贵族共和,君主专权制的寡头政治”释迦牟尼无神论体制,害死人口众多的中华大地自己的后代丧失了民主和平等。
生怕下辈会出现奴隶社会君主专权制,而造成文人即使读懂“佛”字,也不敢讲真话而顺风倒,当朝文人还有意紧跟着出书《汉书·扬雄传》点明:“佛”犹仿佛其若梦;在波斯文中,与这个形式正相当,意思是“偶像、迷信”。所以一直至今,真正有思维的所有拜释迦牟尼死人骨的老信徒都说自己信的是迷信。
但是释迦牟尼教原生地印度,从来没有使用“佛”字称呼释迦牟尼吠陀。古代西域语言里,与梵文Buddha“吠陀”相当的字,没有一个可以是中文“佛”字的来源。即使最接近的吐火罗文也都是清音,而“佛”字古音是浊音,译者也绝对不会犯这个低级错误。十分奇怪的是,上代文人这么明白的启示我们,为什么至今中国文化会落后到没有一个人发现?
不过这里讲的对“佛“的认识,不是指现今捧着《佛经》从来不知道什么叫“佛教”的佛教徒,而是指具备有思维能力的头脑,会找历史真相,认识古人汉字含意的真正的人。
聪明的祖宗在当时社会形势下,只能说“墨是白的”留给下辈去验证;但是有个脑袋瓜子的后裔可怕的是;在婆罗门四个种姓三大等级,寡头政治的释迦牟尼“无神论”死人骨的君主专权制度下丧失了思维,就发现不了“墨”的真相是黑的?
这倒不可怕,但是最怕的是;不用大脑、刚硬地维护“墨是白的”与人去争辩;这就是中国文化落后的标志,就是因为这种人占领了文化市场的可悲。因为这么简单的汉字都读不懂,已不像他们的子孙,只能怪自己太愚蠢,不要责怪上代的祖宗了。
当年中国传入落后的印度原文音译“那谟阿弥陀佛”时,梵文‘阿’是否定冠词本身就是“没有”的意思,而古人还有意“没有”前面又加上“无”;而“无”字前面还特地再加上中国的“南”方(南亚次大陆古印度)的“南”字,让中国蒙在鼓里闭着眼睛堕入地狱的佛教徒天天念“南无阿弥陀佛”唤醒下代:中国的“南”方印度“无”真道。
因为那个年代能上朝当皇帝手下大臣的人,都是熟知天门地理,历史真相的大文豪。而且遗留中国的许多文碑,史记就出自他们的手。不像现今有权才可以掌管文化的叫文人,管它是黑还是白,是真还是假,照抄照搬钱拿到就是。
明朝后期大文人吴承恩38岁的时候被选为了贡生,送到国子监去读书,毕业时候就分配到一个小县衙当县丞。他的上司知县也就是成天只关注自己的口袋而不管老百姓死活的一个贪官,正义的人到处遭到排挤打压无法生存;不贪腐受贿、不拍马奉承就活不下去的衰落年代,吴承恩讨厌这些官场上的应酬,不想跟这个县官同流合污。不做官之后就回家继承了他父亲的生意;但因为皇权等级制下民不聊生,做生意又碰到了强盗抢光了货物,一个大文人的神经元受到封建奴隶社会重重刺激下, 就为大文人吴承恩早就认识西方耶稣会传教士传入“真经”的真神耶稣基督,按“西方传入天竺国印度”的记实筐架,围绕为皇权世代官民悬殊的奴隶社会下, 衍生出借妖魔鬼怪揭露朝廷和地方到处都是充满腐败的社会环境君主专权等级制的官场,被戴着紧箍咒的三大类劳苦大众喊冤的神怪小说《西游记》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
《海国四说》:西方犹太国摩西得天之诏示,早已进入天竺的《摩西五经》谓之《古经》,亦曰《古遗诏书》,其曰新经,亦尊之曰圣书、真经。
诗篇119篇125节:我是你的仆人,求你赐我悟性,使我得知你的法度。
大文人明代吴承恩以真神主耶稣“仆人”身份,围绕《圣经》的“法度”,写成神怪小说《西游记》,中心就是特出了丧失“悟性”的寡头政治“无神论”释迦摩尼吠陀种姓等级制的皇权之下,戴着紧箍咒的“工”搬运工沙悟净,“农”背钉钯的猪悟能,“兵”一路打妖除鬼的悟空,三类带“悟性”的下层无权人的写照,讽刺丧失正义和道德的皇朝。
《西游记》中掌管天庭十万水军的玉帝亲信“天蓬元帅”,因偷看了玉帝喜欢的嫦娥洗澡而被扔下阴界,投了猪胎变成一副猪的模样,成了猪八戒。
用命守护国门,皇家打天下的工具,保住皇帝坐稳龙椅的将帅, 玉帝不高兴就只能掉进低层种田农家的猪,要活下去还要注意“八戒”。
为玉帝看门的心腹“卷帘大将”,在西王母赐酒过程中的蟠桃大会上失手打碎了琉璃盏。虽然琉璃盏并不是玉翠和金银的名贵容器,却因丢了玉帝的颜面便被玉帝判了死刑。后在赤脚大仙的极力挽救下免除死罪,但也被玉帝打了八百贬出天庭,并且每七日就要受飞剑穿胸百余下的酷刑,被贬为妖怪到流沙河里吃人度日,成了沙僧。
堂堂的皇家看门的心腹,一失手就得死,虽然被皇亲国戚保住了生命,却成了“沙”一样再不能做事的僧。
菩提祖师教会了石猴保命的本领之后师父隐身,而石猴经师父真心的造就后,公然两次对抗天宫,甚至于大闹天宫有了本钱, 被判丢进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猛火熬炼,却成就了火眼金睛成了孙悟空。
文人吴承恩明白告诉自己的子“孙”,没权没靠山被皇权奴役紧箍咒捆绑着再有悟性都是“空”的;因为官民悬殊等级制的朝中也在勾心斗角,“玉帝大帝、太上老君、如来”的皇家内部也深藏着没人知道的大奥秘;最可怕的不是天天跟你打来打去的对手,而是利用别人长处,达到自己的目的,躲在背后看不见的尖刀。
当年朝中大臣通过以明的暗的各种手法表达的书籍记载,特别是公开借“佛教”揭开戴着紧箍咒的“工商界”搬运工沙悟净,“农”背钉钯的猪悟能,“兵”一路打妖除魔的悟空,带“悟性”的三类下层无权人写照的《西游记》真相,一直激励着所有中国有“悟性”的大文人作了警戒;所以一直到得着道德源头《圣经》真理的基督徒孙中山,就用“三民主义”统领中国;为的就是扫清用“紧箍咒”奴役三类下层无权人的皇朝世代,让人人有权讲话,按道成肉身拯救罪恶人类“舍己救人”的主耶稣的“爱”实现官民平等,回到中国已消失的“道可道,非常道”的老子“天道”的神州。
可怜的是,诚实的祖宗早把真话写给自己的下辈,告诫他的子孙,究竟是什么鬼怪邪灵的力量,能使这么大的中国一直至今“佛”字都不认识? 也没人读懂中国话“南无”?所以还有谁能读懂大作家吴承恩的《西游记》?还有谁懂得地理知识, 知道西方在哪里呢?
《海国四说》自序:“谓汉明帝时,摩西得天之诏示,上帝天道已先行天竺国,为其人所误听误传,致乱其真,从此乃造出佛教一端。适明帝不知其故,使往求书,并其徒挈入中国,因而中国人亦浸被其惑,抟土刻木,图其像而崇奉之,以迄于今。……”
天下文人都读过,中国佛教界也早已转载的古印度史诗巨着《薄伽梵往世书》:“毗湿奴的第九个化身的无神论寡头政治的释迦牟尼,是迷惑恶鬼(佛教徒)堕入地狱使其自我毁灭的化身”。
D. 唐朝颜真卿多宝塔碑书法作品
多宝塔碑是我国着名书法家颜真卿创作的书法作品,它有独特的艺术特色。现如今,颜真卿的这部作品受到许多人的欣赏与喜爱,得到许多人的肯定。下面是我整理的唐朝颜真卿多宝塔碑书法作品。
颜真卿多宝塔碑书法作品欣赏
颜真卿是唐代的大书法家。此碑首题“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正书三十四行,每行六十六字。天宝十一年(公元 752年)刻于陕西兴平县千福寺,宋代移西安碑林,今尚存。 楷书,高285厘米,宽 102厘米,为岑勋撰文,颜真卿书,史华刊石。
颜真卿纪念馆的介绍
颜真卿纪念馆坐落在南京市广州路,东连乌龙潭公园,南望蛇山,西邻龙蟠里,北依清凉山、虎踞关,清静幽雅,翰墨流香。这里原是颜鲁公祠,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祭祀唐代杰出的政治家、书法家颜真卿的祠庙遗迹。现存的颜鲁公祠为砖木结构,青砖小瓦,有大殿,配殿、东西厢房12间,占地1500平方米。1982年,颜鲁公祠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1995两年,鼓楼区政府拨款全面维修颜鲁公祠。现颜鲁公祠已按历史原貌修葺一新,原存七块碑刻均完好嵌于殿内墙壁上,并在原放生井上恢复修建了新放生亭一座。庭院内增设景点,栽种名贵花木。全国政协副主席、佛教协会会长赵朴
E. 青石是什么东西
青石是地壳中分布最广的一种在海湖盆地生成的灰色或灰白色沉让慧积岩(约占岩石圈的15%),是碳酸盐岩中最重要的组成岩石。
青石质地细腻,色泽以青色、翠绿色为主,调和大方,纹路独特,极富天然美感,具有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重量轻,石质坚硬,隔热、不导电,光滑、润泽、无孔隙、不易风化、耐腐蚀、耐磨、耐酸、耐碱,无放射性,是天然的文化石和工艺观赏石。
青石主要用于匾额碑牌、建筑装修、工艺雕刻等。青石板材表面平滑,比大理石、花岗岩磨光坦岁答片更接近自然,有良好的装饰性能,因此主要用于房屋雀运装潢;优质的青石可用于制作浮雕、砚台、镇纸、笔筒、茶杯、烟缸等工艺品,具有较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5)青石佛碑高清版图片扩展阅读:
红石林和青石林两种不同风格的岩溶地貌,青石林和红石林的岩石都是5亿年前寒武纪形成的,不过,青石林的岩溶地貌发育的较晚,因为内部没有铁质夹层,而且受流水侵蚀时间短、红土浸染较少,所以石头保持青色。
在我国南方地区,由于地层和气候原因,导致岩溶地貌普遍发育,但是像青红石林这种形态的石林,是很少见的。
F. 荐福寺的文物遗存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刻成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原为唐时彭城郡居士刘士宁为其已故的母亲所立。经幢为石质,八棱柱形,上覆莲花宝珠顶,下有一方形基座,座每面两龛,浮雕伎乐演奏图。幢身正面刻《佛顶尊圣陀罗尼经》,其后附刻《佛说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
此经幢的珍贵之处在于底座的浮雕伎乐演奏图。数坐部伎,演奏的是雅乐。经幢上半部分有两层华盖,每一层都分别有不同形态的八个龙头作装饰,代表了天龙八部。两华盖之间有八个佛龛,塑造了跏趺坐的释迦牟尼讲法的情景,形、神与纺织品的华盖相似。幢身下大上小呈递减之势,八面刻满了经文,位置合适,字体清晰,便于诵读。幢身上部分结构威严秀丽,下部分及须弥座稳重浑厚,须弥座上又以莲花座承托幢身,全幢轻坦衫重合宜,繁简适度,充分体现了唐代中后期石幢造型的艺术风格。 佛教造像是荐福寺灰池出土文物最精彩的部分,隋、唐、宋、金、明各代皆有发现。大致可以定为隋代的有通体装饰着繁冗精致璎珞的青石菩萨残躯、头戴花鬘冠端庄慈爱的青石菩萨头、头部上方装饰着缠枝卷草纹的菩萨造像残碑、带莲花座的白石菩萨残躯。属于唐代的有基本可以修复完整的通高达2.3米的青石佛像,大致为初唐时期,还有砂石佛龛像、白石狮子、缺头的白石结跏趺坐佛像。宋代以后的造像有一袒胸露乳坐于地上头部残缺的绿釉弥勒佛像;在一砂石地藏菩萨的底座下刻有“泰和甲子年记”的字样,为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年)造像;一件头戴兜鍪、身着铠甲、腰系三角形鱼鳞护裆的青石天王像具有明代的服饰造像特征。 铁钟铸于金明昌三年(1192年),铁钟。通高3.35米,口部直径2.45米,钟钮为双獬豸造型,重8000公斤。中上有铭文约千字,多为经咒语。民国时期,河南军阀刘镇华围困西安,与陕军宋锡侯团在荐福寺展开激战,铁钟被刘镇华率领的匪军炸裂。
1993年底,西安市小雁塔文管所主持焊修了“雁塔晨钟”的遗留裂痕。1998年,文管所又重新铸造了一口“雁塔晨钟”的仿制新钟,挂于一露天钢架下供中外游客敲击。新钟重约9吨,形制与原钟完全相同,只是钟上铭文改由当代西安书法名家刘自椟、钟明善等10人书写的历代诗人咏诵荐福寺小雁塔的诗句以代之。作为金代文物,原钟仍陈列于荐福寺钟楼内。 《大荐福寺重修塔记》碑立于慈氏阁南西侧,碑呈长方形,长1.73米、宽0.8米、厚0.1米。
碑额篆书“大荐福寺重修塔记”。碑文楷书,共十八行,行三十一字。文末题曰“大宋丙申政和六年五月二十七日李记”,是北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的刻石。碑身断为三截,碑额右上角阙。碑文记叙了寺、塔的历史,以及这次修塔的缘起。 《敕赐荐福禅寺重修塔记》碑立于慈氏阁南东侧,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立。碑阳记载了成化八年,镇守陕西都知监、太监刘祥捐资重修荐福寺。碑阴为陕西军政官员捐助者姓名。
碑文载:“敕督学校奉政大夫陕西等处提刑按察司佥事临川伍福撰,赐进士中奉大夫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桂阳朱英书,赐进士嘉议大夫陕西等处提刑按察司按察使资阳宋有文篆”。碑末题曰:“成化十八年夏六月十九日立”。
《敕赐荐福禅寺重修塔记》碑阴上为:“按察司副使和顺王云凤、佥事滨州胡经、京山袁佐同游题”,下为捐助者姓名。 大雄宝殿南东一的《礼部札(zha)付及荐福殿堂图》碑,为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立,碑文记述宣德七年(1432年)至正统十四年初(1449年)番僧勺思吉修缮荐福寺的情况和奏请礼部“乞(刺)寺名”及礼部札付的经过。
此碑于1980年在荐福寺大殿前东侧出上。圆形碑首。碑通高4.82米、宽1.02米、厚0.3米。龟趺高0.8米,碑的正面刻楷书碑文,碑额双线勾勒“圣旨”二字,故又称圣旨碑,周围以阴刻云龙纹饰。碑文十九行,行五十字,有空格。
圣旨碑碑阴线刻荐福寺殿堂图。山门似为栏棚状的鸟头门,两侧为八字墙,山门内东有庑殿两间,正中为庑殿式殿宇三间的天王殿,两边各开一门,并有廊庑相接,东西廊庑对称地向北伸延,与大殿相接,形成封闭式院落。天王殿北左右两侧为对称的重檐歇山顶建筑,为钟、鼓楼悄信亮,正中是下为启宽拱券门洞的砖砌高台,上建五间歇山顶殿宇的“慈氏阁”。阁后则为七间大殿,殿前有月台、踏步,即“正佛殿”,其后东西各有配殿五间,正中面阔五间的“藏经殿”。其后是小雁塔。 《重修荐福寺碑记》碑位于大雄宝殿南东二,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立,李因笃撰文,记载了心奥法师和紫谷禅师重修荐福寺的善举。
(1632-1692),字子德,号天生,陕西富平东乡(今富平薛镇韩家村)人,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教育家、音韵学家、诗人,被时人称为不涉仕途的华夏“四布衣”之一。 《重修荐福寺碑记》碑位于大雄宝殿南西二,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立。此碑螭首龟趺,通高4.78米、宽1.11米、厚0.3米。碑文为楷书,共二十行,行七十二字。碑身四边刻阴纹为云龙、翔鹤、飞马之属。
碑文载:“中大夫通政使司通政使前太常寺卿太仆寺卿癸未进士万年周之桂沐手篆额,赐进士出身奉政大夫提督广东通省学政裴宪度沐手撰文并书”,碑末题曰:“康熙三十一年岁次壬申仲夏谷旦立”。
周之桂,陕西省西安府咸宁县人,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科进士。
裴宪度,清顺治十八年(1661)辛丑科进士。
《重修荐福寺碑记》碑碑阴线刻新修后的荐福寺殿堂图。殿堂图下刻荐福寺的地界面积和山场。 《敕赐荐福禅寺重建记》碑位于大雄宝殿南西一,明天顺二年(1458)立。
记载了宋政和年间及明代僧人勺思吉对寺院、古塔进行修缮的情况。
《敕赐荐福禅寺重建记》碑阴为捐助及修缮人员姓名。 “雁塔题名”是唐代进士金榜题名后在慈恩寺大雁塔下书名留念的荣耀之事,流风绵延不绝。明清时期,文举继续在大雁塔题名,武举则改在小雁塔题名,是陕甘地区文人武士的人生快事。
《贡院试遗才遇雨》碑嵌于东长廊以南院墙上,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立:
西风吹雨洒文扬,多士抠衣底事忙;惊鸟岂甘收健靇,明珠终不掩精光;
眼中未必无豪杰,堂上凭谁做主张;忽听云开天日见,存心耿耿对穹苍。嘉靖甲子秋八月初吉古原钟沂题。 《于湛等人游题》碑,镶于西长廊以北院墙下部,明嘉靖十五年丙申冬(1536年)立。
于湛(1480-1555),字莹中,金坛人,明正德六年(1511)进士。
左为明嘉靖八年(1529)小山题诗一首:
满城风雨近重阳,数日浮云蔽日光;荐福塔耸犹登览,良辰当赏忆潘郎。
己丑年菊月(农历九月)六日小山题。 《补修荐福寺宝塔记》碑,位于小雁塔地基前东侧,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立。记载了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至二十六年(1687年),重修塔院、补修塔基的情况。
碑文载:“大清康熙二十九岁次庚午仲秋吉旦,岐黄弟子李文芳沐手敬撰,关中后学许汉章沐手敬书并篆额”。 《荐福寺来源碑》,位于今小雁塔地基前西侧,雍正十二年(1734)立。记载了康熙丁巳年(1677),西安巡抚杭爱迎紫谷禅师驻锡荐福寺,其后紫谷禅师多方化缘,重修小雁塔基座,使荐福寺殿宇得到全部修缮的过程。
碑文载:“大清雍正十二年岁次甲寅姑洗(农历三月)吉旦,署吴堡县知县赵酉撰文,退迁谷口继可明珠篆额,天水行者笑微了然书丹”。
赵酉,字文山,甘肃秦州人,贡生。
《荐福寺来源碑》的下部刻有《荐福两廊宗派图》:
宗派真如若太虚,寂照圆明性,清净恒湛然,本来无体用。
绪派隐显蕴玄宗,心融万法通,一乘宏大教,道德自兴隆。
后续派洞彻精纯理,传灯证祖纲,灵机含妙意,源远永流长。 《重修荐福寺地藏王殿》碑位于白衣阁北西,明崇祯年间(1628-1644)立,长安崔尔进撰文。
碑文记载了明神宗万历年间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王用宾捐资修葺地藏王殿及崇祯九年(1636)至十一年(1638)荐福寺主持无昙募资重修的过程。
崔尔进,字抑庵,陕西长安县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
《重修荐福寺地藏王殿》碑阴上部为布袋神僧像线刻图,为时任荐福寺主持无昙所绘。上题:
大雄示观,弥勒尊佛。双泯见闻,两忘知觉。袋囊弃置,飞锡抛却。酣然一睡,天地何物。 《重修荐福寺碑记》碑位于白衣阁北东,清嘉庆十六年(1811)立。
碑文记载了清嘉庆年间,居士赵联第首倡捐修荐福寺小雁塔,得到众人响应,历时五年修缮完毕的过程。
碑文载:““赐进士出身敕授文林郎靖边知县灵石翟凤翱撰文,大清嘉庆十六年岁次辛未夏五月彀旦”。
翟凤翱,山西灵石人,清嘉庆十年(1805)己丑科进士。
《重修荐福寺碑记》碑阴为捐资修缮者姓名、店铺名称及捐献银两。
G. 在佛碑下面捡到这块石头,有谁认识上面的字,这块石头又是什么材质的, 有什么价值
上面刻的是六字箴言,即“啊妈咪玛尼哄”,石头的材质是石英质鹅卵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产于各地江河之处,品种繁多,其外形大多圆润有形,石体花纹有条带状、条纹蔽歼纯状、花斑状、波纹宏咐状及不规则弯曲条带等,多以黑、黄、青灰色为主,表面细润光洁平坦光滑,石质坚实,多数呈不规则块状,具蜡质或玻璃光泽,半透明。改答
H. 着名的魏碑隶书字体作品图片
魏碑是南北朝时期着名的碑刻作品,这部作品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现如今,魏碑的隶书受到许多人的欣赏与学习,对我国书法有一定的影响。下面是我整理的着名的魏碑隶书字体作品图片。
精美的魏碑隶书作品图片
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现存的魏碑书体都是楷书,因此有时也把这些楷书碑刻作品称为“魏楷”。魏碑原本也称北碑,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来指称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整个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志铭”、“摩崖”和“造像记”的形式存在的。
魏碑的起源介绍
书法在我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文化传播的工具,同时也陶冶着人们的思想品格,更有延年益寿之效。书法分类有多种:楷书,隶书,草书,行书,魏碑作为楷书的一种,散发着她独特的魅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适应社会意识需要的佛、道之学勃然兴盛。佛、道的宣传方法是以写经为一大功德。尤其佛学,凡新建寺塔、塑造佛像,必延聘文学之士,撰写文章以纪其事。或凿石以作碑碣,或就天然岩壁摩崖刻写,一时间,从汉代风行的立碑时尚,转向佛学的建寺造塔、立碑刻石。四海之内虽战乱不止,造像求长生的心理却更加炽烈,刻石佛记文字漫山遍谷,不下数千万。魏碑应运而生。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着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