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清图片 » 新罗的角井头长什么样子图片
扩展阅读
大锤图片大全 2025-05-03 05:51:53
装修画图片哪里有卖 2025-05-03 05:47:34

新罗的角井头长什么样子图片

发布时间: 2023-04-01 10:11:03

⑴ 脑门带月牙的佛是什么意思

脑门带月牙的佛是地藏王菩萨的雕像,地藏王菩萨是以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佛教广为弘传。因此被普遍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

(1)新罗的角井头长什么样子图片扩展阅读:

地藏菩萨

佛典载,地藏菩萨在过去世中,曾经几度救出自己在地狱受苦的母亲;并在久远劫以来就不断发愿要救度一切罪苦众生尤其是地狱众生。所以这位菩萨同时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佛教广为弘传。也因此被普遍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并且成为了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唐朝来华求法的地藏比丘被认为是地藏菩萨的化身。这位出身新罗王族的僧人所在的安徽九华山也被视为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并因此成为了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千百年来香火鼎盛。

⑵ 东北地区最粗大的树是什么树

东北地区最粗的树是红松。
红松树王:树高38米,胸径1.7米,树龄约760年。红松树王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五营区的丰林自然保护区。生长在小兴安岭中部阳坡红松林带核心部位的“红松故乡”。是欧亚大陆北温带最古老、最丰富、最多样的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界“活化石”。
东北地区生长的树木,森林调查记载胸径在100厘米以上的树有、红松、白松、冷杉。木材生产采伐记录最粗胸径在130厘米。
红松是松科松属的常绿乔木,树高可达30米,胸径1米;幼树树皮灰褐色,近平滑,大树树皮灰褐色或灰色,纵裂成不规则的长方鳞状块片,裂片脱落后露出红褐色的内皮;树干上部常分叉,枝近平展,树冠圆锥形;一年生枝密被黄褐色或红褐色柔毛;冬芽淡红褐色,矩圆状卵圆形,先端尖,微被树脂,芽鳞排列较疏松。针叶5针一束,长6-12厘米,粗硬,直,深绿色,边缘具细锯齿,背面通常无气孔线,腹面每侧具6-8条淡蓝灰色的气孔线;横切面近三角形,皮下层细胞单层,但在背面两树脂道之间常出现断续的分布着1-3或多至15个细胞宽的第二层皮下层,树脂道3个,中生,位于三个角部;叶鞘早落。 [2] 
雄球花椭圆状圆柱形,红黄色,长7-10毫米,多数密集于新枝下部成穗状;雌球花绿褐色,圆柱状卵圆形,直立,单生或数个集生于新枝近顶端,具粗长的梗粗猛。球果圆锥状卵圆形、圆锥状长卵圆形或卵状矩圆形,长9-14厘米,稀更长,径6-8厘米,梗长1-1.5厘米,成熟后种鳞不张开,或稍微张开而露出种子,但种子不脱落。种鳞菱形,上部渐窄而开展,先端钝,向外反曲,鳞盾黄褐色或微带灰绿色,三角形或斜方状三角形,下部底边截形或微成宽楔形,表面有皱纹,鳞脐不显着;种子大,着生于种鳞腹(上)面下部的凹槽中,无翅或顶端及上部两侧微具棱脊,暗紫褐色或褐色,倒卵状三角形,微扁,长1.2-1.6厘米,径7-10毫米;子叶13-16枚,针状,横切面三角形,长3.8-5厘米,宽约1.5毫米,先端尖,边缘有细锯齿;初生叶条形,长1.3-1.6厘米,宽不及1毫米,边缘有细锯齿。花期6月,球果第二年9-10月成熟。
红松喜光性强,对土壤水分要求较高,不宜过干、过湿的土壤及严寒气候。在温寒多雨,相对湿度较高的气候与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棕色森林土上生长最好。红松属半阳性树种,浅根性,常生于排水良好的湿润山坡上,幼树耐庇荫,对大气湿度较敏感,湿润度在0.7以上生长良好,在0.5以下生长不良。
产于中国东北长白山区、吉林山区及小兴安岭爱辉以南海拔150-1800米、气候温寒、湿润、棕色森林土地带。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日本(本州)、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大韩民国、俄罗斯联邦(阿穆尔、哈巴罗夫斯克、Primoryi)。松籽是红松的种子,是红松树的果实,又称海松子。松子含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松子既是重要的中药,久食健身心,滋润皮肤,延年益寿。松子仁性味:松子,性平,味甘。具有补肾益气、养血润肠、滑肠通便、润肺止咳等作用。明朝李时珍对松子的药用曾给予很高的评价,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海松子,释名新罗松子,气味甘小无毒;主治骨节风,头眩、去死肌、变白、散水气、润五脏敬锋、逐风痹寒气,虚羸少气补不足,肥五脏,散诸风、湿肠胃,久服身轻,延年不老。”可食用,可做糖果、糕点辅料,还可代植物油食用。松子油可食用,炒食、煮食为主。
松子的营养价值很高,在每百克松子肉中,含蛋白质16.7克,脂肪63.5克,碳水化合物9.8克以及矿物质钙78毫克、磷236毫克、铁6.7毫克和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松子内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常食松子,可以强身健体。
红松是着名的珍贵经济树木,红松为优良的用材树种,边材淡黄白色,心材淡黄褐色或淡褐红色,质轻软,纹理直,结构细,比重0.38-0.46,耐腐力强,易加工。可供建筑、舟车、桥梁、枕木、电杆、家具、板材及木纤维工业原料等用材。木材及树根可提松节油。树皮可提栲胶。种子大,可食,含脂肪油及蛋白质,可榨油供食用,或供制肥皂、油漆、润滑油等用。
据专家测算红松的生态价值是它经济价值的1300多倍。红松的生态价值主要包括:吸碳吐氧、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护物种多样性亮凳晌、和保护国土安全等。红松的树根牢牢地抓着大地固定土壤,树根把雨水输送到地下形成一个天然的大水库,使水土不流失,山体不滑坡。以一公顷红松林为例,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3吨,同时排放除氧器9.5吨,并释放出大量的负氧离子,高于城市5-8倍,非常有益于人的健康、消除有害的病菌和尘埃、净化空气。可使660多吨雨水存入土壤,有效地调节江河的水量,从而防止山洪的形成和爆发。森林地面的枯枝落叶重达26吨,在雨季可是78吨的雨水被吸收和缓释。
红松属于其所在森林系统中的顶级群落,是支撑性的树种。红松籽是许多森林动物的主要粮食,例如松鼠、星鸭、飞龙、黑熊、野猪等野生动物都要取食大量的红松籽。如果没有红松,许多以松子为食的野生动物将会绝迹,所以,保护红松也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资源和生物链安全。
被中国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⑶ 围棋的发展历史是什么样的

如今的围棋,流行于中、日、韩、朝几个国家,起源于中国,具体时间无从考证,大约是在四千多年前,上古帝尧时期,属于传统的“四艺”琴棋书画之一。之所以还会在日、韩、朝等国流行,得益于李枯宏隋唐时期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先是传入日本,而后流传到欧美各国。

围棋被称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棋盘游戏,原因就在于它的变化多端。围棋的棋盘,很多人都见过,纵横各十九条,整个棋盘上也就是三百六十一个交叉点。棋盘的盘面上会标有九个小圆点,最中间的称为“天元”,因为围棋中有一句术语“金角银边草肚皮”,“天元”一般不认为是第一个应该落子的地方,毕竟棋盘就是要比较谁占据的地域最多,因此大家都会抢先占据棋子围空效率最高的四个角,其次是四条边,最后才是中腹地带。

棋盘,看似只是小小的一块木盘,每颗棋子能够占据的地方也近在咫尺之间,但就是这么不起眼的一块地方,也是寸土必争,毫厘不让。下棋的时候,需要有争夺的决心,棋局之后,也要豁然旷达。围棋能够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于此。

⑷ 扬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对于扬州的印象,最早是来自“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来自扬州炒饭的美味,来自江南鱼米之乡的富庶。
一、委婉瘦西湖
一进园子,映入眼帘的便是窈窕曲折的湖道,说是“湖”,其实叫“河”更为恰当,我不由佩服此处取名“瘦西湖”。天气燥热,登一艘画舫顺水而下,伴着船娘的软糯音调,我们一路欣赏着,微风徐徐,杨柳依依,风送花香,绿波荡漾。两岸三步一亭,五步一园,还有诗词碑刻点缀其间。水面上,既有青石板铺就的曲桥,也有大理石砌成的拱桥,还有竹木搭成的栈桥,我尤其喜爱五亭桥,桥上有五座亭子,桥下有十五个桥洞,月圆之夜,每洞各衔一月,十五个月亮倒悬水中,争相辉映,别具情趣。大名鼎鼎的白塔在这柔美秀丽的景色衬托下,更显得大气和雄伟。
二、玲珑个园
个园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扬州的市中心。这个园子以竹和假山闻名。宋朝的郭熙写了一首诗: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说的就是个园假山的特色,且富有诗情画意。我最喜欢的就是冬山了。冬山用纯白的宣石堆砌而成,石质晶莹雪白,每块石头几乎看不到棱角,给人浑然而有起伏之感。造园者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将假山堆叠得如一群狮子,远观似一头头雪狮欢腾跳跃,憨态可掬,远远望去,雪白的石头像洁白的`雪花盖满山头,寒气逼人。四季假山各具特色,“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把我深深吸引,我爱上了这里。
三丶:扬州美食
说到美食,扬州可是我国四大菜系之一淮扬菜系的发源地。最为着名的“扬州狮子头”“大煮干丝”“文思豆腐”,无一不是历史悠久,堪称经典。文思豆腐最考验厨师手艺,一块巴掌大的豆腐,经过厨师巧手,变身上千缕细如发丝的豆腐丝,似沉似浮飘荡在汤羹中,轻盈,洁白。豆腐丝细嫩爽滑,汤羹回味无穷,只是看上一眼,便已垂涎三尺。除了这些大菜,扬州小点也非常有名,三丁包鲜香可口、蟹黄汤包汁多皮薄、四喜汤圆馅料丰富、千层糕软糯香甜……

⑸ 关于春节的来历的资料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大虚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5)新罗的角井头长什么样子图片扩展阅读:

春节习俗:祭灶

灶神是民间家家灶房供奉的菩萨,被尊称为“灶君司命”。早在夏代,他就是民间尊奉的一位大神。据判旦占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

或说钻木取火的“燧人氏”,神农氏(炎帝)的“火官”,黄帝作灶的“苏吉利”为灶神,是五皇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

负责管理间的所作所为,上告天帝,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尊敬。灶王龛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的神像,或将神像贴在墙上,上书“东主”、“人间监察神”等文字,两旁的对联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保佑一家老小的安全。

除夕之夜,灶王爷带着一家人应得到的吉凶祸福又回到了人间。每家要换上新的灶君神像,点上新灶灯,摆上供晶,在灶龛前焚香化纸,算是“接灶”,灶王爷又开始的监护工作。

春节习俗: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即在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产都要清洗家具,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新春。这一习俗,由来已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礼记》中,有“凡内外,鸡初鸣,……洒滚冲燃扫室堂及庭”的记事。

周书《秘奥造宅经》有“沟渠通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的记载,说明古代的人们早就知道污秽、尘沫与疾病传播有关。

《吕氏春秋》载:“岁除日,击鼓驱疠疫鬼,谓之逐除,亦曰木难。”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大扫除,谓之“扫年”。到了唐代,“扫年”之风盛行。

⑹ 小孩给长辈拜年的祝福语有哪些,文艺有内涵的(60字以内)

1、爆竹声声,思念深深,情意绵绵,送来一杯屠苏酒,捎去一份问候意。大年夜炉火边,为君他乡深祝愿,如蔽新年如意万事吉!

7、春运开始,吉祥号列车已发车,现已沿幸福铁轨,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以大站不歇小站不停的气势,向你奔驰而去,将祝福捎给你!祝春节快乐!

8、祝你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

9、冷的是季节,暖的是问候,愁的是忙碌,美的是收获。年终岁末,忙的是一年辛苦,乐的是辛苦一年。祝你:多喜事,硕果累累;少困苦,颗粒未收!新春快乐!

10、你在我眼中是最美,每一个微笑都让我沉醉。你的坏,你缓空的好,你发脾气时撅起的嘴。你在我的心中是最美,只有相爱的人最能体会。祝愿除夕快乐!

⑺ 中国神话传说四大神兽之中,与冬季相对应的是哪个神兽

四大神兽与冬季相对应的玄武。

玄武,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之四灵之一,源于远古星宿崇拜,是指二十八宿按东南西北分为四象中的北方玄武七宿。

四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北方玄武于八卦为坎,于五行主水,象征四象中的老阴,四季中的冬季。

(7)新罗的角井头长什么样子图片扩展阅读

传说:中国古代神话中最令妖邪胆战且法力无边的四大神兽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兽。玄武亦称玄冥 ,龟蛇合体,为水神,居北海,龟长寿,玄冥成了长生不老的象征,冥间亦在北方,故为北方之神。

是代表颛顼与北方七宿的北方之神。而玄武又可通冥间问卜,因此玄武有别于其它三灵 ,被称为玄天上帝、“真武大帝”,是道教所奉之神。

玄武被后世的道士们升级做北方的大帝“真武大帝”。有别于其他三灵。其他的青龙和白虎,只做了山庙的门神,而朱鸟就成了又天玄女。

真武大帝的身世,后人多说是在隋炀帝时,玉帝将自己的三魂之一,化身投胎于挣乐国皇后,厌恶尘世,舍位入武当山上修行,成功飞升,镇守北方,号曰:玄武。真武大帝的身世,后人多说是在隋炀帝时,玉帝将自己的三魂之一,化身投胎于挣乐国皇后,出生后成为太子。

⑻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端午节是用于祭祖的节日,端午文化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先民“天人合一”自然观。端午节起源涵盖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清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凳仿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弘扬非物质文化。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屈原就是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化身,他对国家的忠贞、对百姓的怜悯早已伴随着他的诗篇,在历史的长河中化为不朽。尽管普通人未必能读懂屈原着名的《离骚》,但也丝毫悄纯不影响大家了解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家国情怀。

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节已经变成了一个阖家团圆的传统节日:

在民间,端午节的习俗越来越多,除了赛龙舟、抛粽子、吃粽子之外,还有了喝雄黄酒、放风筝、挂艾草、拴五色绳等习俗。

但不可不说的是,越来越多的习俗,使得端午节的节日氛围越启粗咐来越浓厚,文化内涵也越来越丰厚。到了今天,更是成为了人们的统一节假日,成为了看望父母,家庭团聚的日子。

⑼ 求十首关于春节的古诗词!

1、《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白话译文: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一年又开始了。我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农事。靠近在种满桑树的田野里耕作的农夫,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劳作。农家人推测今年的收成,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2、《卖痴呆词》(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雀含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白话译文:除夕夜直到午夜时分人们都还没有睡意,都在祈求神灵除灾降福、大家都呆滞的等待新的一年的临近和到来。

3、《守岁》(北宋)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信岁茄。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白话译文:要知道快要辞别的年岁,有如游向幽壑的长蛇。长长的鳞甲一半已经不见,离去的心意谁能够拦遮!何况想系住它的尾端,虽然勤勉明知是无可奈何。儿童不睡觉努力挣扎,相守在夜间笑语喧哗。晨鸡呵请你不要啼唱,一声声更鼓催促也叫人惧怕。长久夜坐灯花点点坠落,起身看北斗星已经横斜。明年难道再没有年节?只怕心事又会照旧失差。努力爱惜这一个夜晚,少年人意气还可以自夸。

4、《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白话译文: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5、《新年作》(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白话译文:新年来临思乡之心更切,独立天边不禁热泪横流。到了老年被贬居于人下,春归匆匆走在我的前头。山中猿猴和我同度昏晓,江边杨柳与我共分忧愁。我已和长太傅一样遭遇,这样日子须到何时才休?滑察

6、《除夜雪》(南宋)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白话译文:四更天初至时,北风带来一场大雪;这上天赐给我们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来,兆示着来年的丰收。盛了半盏屠苏酒的杯子还没有来得及举起庆贺,我依旧在灯下用草字体赶写着迎春的桃符。

7、《拜年》(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白话译文:不要求见面只是希望通过拜贴来问候, 因此我的屋中早上堆满了各种名贵的拜贴。 我也随潮流向他人投送拜贴, 人们只会嫌弃简慢,而不会嫌弃这其实只是空虚的礼节。

8、《春节看花市》林伯渠

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汝辈何知吾自悔,枉抛心力作诗人。

白话译文:年年除夕都要哼哼唧唧地作诗,儿女看见,便在灯前窃笑:“爸爸又在作诗哩!”你们别笑,我也自悔不该作诗,枉费心力做个诗人,却一无所用 。

9、《癸已除夕偶成》(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白话译文:时间慢慢地流逝,各家各户的欢声笑语从四面八方隐隐传来。在石桥上昂首而立的人却恍若置身世外,他凝望着天空,却把一颗明星当作月亮观看了多时。

10、《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白话译文:孤单漂泊青山之外,独自行舟绿水之间。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更显宽阔;顺风吹来;一条白帆正好高悬。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现。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

(9)新罗的角井头长什么样子图片扩展阅读:

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在民间,旧时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

⑽ 端午节的具体介绍

端午节的具体介绍

一、端午起源的真正原因见于佛典

一般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战国屈原。梁吴均《续齐谐记》: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 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 竹筒贮米, 投水祭之。”但五月五日节俗已见于春秋, 《琴操》: “介子绥[推]??遂抱木而烧死, 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这比屈原早300 多年。《史记孟尝君列传》:“五月子者, 长与户齐, 将不利其父母。”《索隐》引《风俗通》: “俗说: 五月五日生子, 男害父, 女害母。”孟尝君生于公元前346 年, 比屈原自杀早了近70 年, 可见端午节最初并非因为屈原。

端午节缘于五月是凶月的古老观念。晋董勋《问礼俗》: “五月俗称恶月。”这个观念缘于上古, 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玄戈》: “五月, 东井、七星大凶, 胃、参致死。”东井, 即二十八宿之一的井宿, 因它在玉井之东, 故称。这虽见于秦代, 但却历史久远。《礼记月令》: “仲夏之月, 日在东井。”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 东井星主管五月。汉王充《论衡说日》: “当夏五月, 日长之时在东井, 东井近极, 故日道长。”五月不吉观念渗透到民间, 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 “五月, 俗称恶月, 多禁忌。”五月为凶月,是端午赖以建立的文化基础。

端午最初作端五。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中“端午”条引晋周处《风土记》: “仲夏端五, 烹骛角黍。”《艺文类聚》卷四引《风土记》仍作“端五”云: “端, 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五与午同音通用, 《周礼壶涿氏》: “午贯象齿”郑注:“午故书为五。”端五后作端午。古人忌重, 五月五日重五,被视为大不吉。陪纯《抱朴子》: “或问辟五兵之道, 答曰: 以五月五日, 作赤灵符, 着心前。”北魏魏收《五日诗》: “辟兵书鬼字, 神印题灵文。”《艺文类聚》卷四载《续汉礼仪志》:“五月五日, 朱索五色、柳桃印为门户饰, 以止恶气。”道教《八道秘言》称五月五日为“地腊日”, 《杨公忌》: “( 五月) 初五日, 不宜问疾, 名地腊日。”原始的五月五日禁忌与粽子、龙舟等拯救屈原等没有关系。

但端午的真正原因却见于佛典。《古尊宿语录》卷21《舒州白云山海会( 法) 演和尚语录》: “端午, ( 白云禅师)上堂, 举( 言曰: ) 昔有秀才造《无鬼论》, 论就, 才放笔, 有鬼现身, 斫手谓秀才云: ‘你争[怎]奈何? ’白云当时若见,便以手作鹁鸠嘴, 向伊道: ‘谷谷孤。’”这里出现了“鬼胆包天”的场面: 秀才撰写《无鬼论》时恶鬼立即现身挑衅:你秀才又能把我怎么办? 白云法演禅师只得滑稽地对鬼学布谷鸟叫, 端午节时恶鬼猖獗已极! 换言之, 端午节的真正原因是恶鬼作祟。慧日禅师《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卷五载: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 1158) 五月五日普觉禅师上堂云: “今朝又是五月五, 大鬼拍手小鬼舞, 蓦然撞着桃符神, 两手椎胸叫冤苦”, 端午时大鬼拍手小鬼舞,和蔽 鬼撞桃符神, 鬼竟然如此猖獗。因此, 端午的芦棚咐原始动机是驱邪镇鬼。端午时寺庙中也要烧香敬鬼, 如舒州白云山的和尚在端午节时: “僧问: ‘今朝五月五, 权罢薅芸鼓。虽是无事人。亦请烧一炷。’( 白云禅) 师云: ‘急急如律令。’( 僧) 进云: “也待小鬼做个伎俩。”( 白云禅) 师云:‘钟馗吓你。’( 白云禅师) 乃云: ‘今日端午节, 白云有一道神符也, 有些小灵验, 不敢隐藏, 举似诸人: 一要今上皇帝、太皇太后, 圣躬万岁; 二要合朝卿相、文武百官、州县寀寮, 常居禄位; 三要万民乐业、雨顺风调’。有个符使却来报白云( 禅师) 道: ‘诸处尽去, 偏只为神通小, 不奈一件事何。’”

端午节时佛寺举行驱鬼祈福仪式,这些活动的中心就是祭鬼和驱鬼, 它清楚地表明: 恶鬼作祟是五月五日举行宗教祭祀活动的根本原因。《古尊宿语录》卷27载, 舒州龙门佛眼禅师说: “今日端午, 世间人钉桃符、书门阃, 使万邪不窥其户, 百鬼不入其门; 世间人又使针烧灸, 采药登山, 使万病不干其体, 疫疠不入其身。”也揭示了端午活动的根本目的: 驱鬼除病。可见, 端午节是鬼节,端午节为对付“百鬼”和“万病”而生。这些记载, 揭示了端午节产生的真正原因。

明白了端午节起源的根本原因, 端午的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端午又称“续命节”, 就是因为有恶鬼索命。《风俗通》: “五月五日续命缕, 俗说以益人命。”续命缕的形态, 唐代仲子陵《五丝续宝命赋》有载: “颜似渥丹, 对回鸾之十字。手如振素, 盘续命之五丝。其五丝也, 蕙绿轻重, 兰红浅深。皎皎而有莺其领, 采采而亦翠其衿。既比方而一色, 又条畅乎数寻懿寿丝之礼大, 续宝命之天长。”端午节时, 荆楚民间以彩丝系在臂上, 唐花蕊夫人

《宫词》有“玉腕斜封彩缕长”之句。道教《三洞奉道科》称五月五日时举行“续命斋”的法事, 北齐后主的妃子冯小怜以五月五日进纳, 故号她为“续命”, 取端午冲喜续命之意。以丝系臂为防恶鬼夺命, 故可以达到“续命”目的。

介之推、伍子胥等死于五月五日是因恶鬼索命。魏邯

郸淳《曹娥碑》: “五月五日时迎伍君, 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伍君即伍子胥。这些人死法不一, 但都因恶鬼所害。端午恶鬼猖獗是他们死亡的原因, 端午节举行祭祀仪式是为了驱除恶鬼。隋唐以后南北文化合流中端午节被整合, 由于屈原影响大, 端午节变成祭祀屈原的节日。屈原在宋代被封为公侯: “屈原庙, 在归州者封清烈公, 在潭州者封忠洁侯。”元代屈原被封为“忠节清烈公”。屈原成为端午节的主角时, 介之推、伍子胥等湮没无闻, 驱鬼的动机也被遮蔽, 遂形成今天的端午习俗。

二、佛教中的端午遗俗

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底层的端午对外来佛教产生了深刻影响。《古尊宿语录》卷44 载, 宋代和尚也过端午节:宝峰云庵真净禅师五月五日上堂云: “今朝五月复端午,随众生心解分布棕子。虽然, 应所知, 要须一一知来处。且道从什么处来? ”佛教在这天也吃粽子。佛教世界中翠竹黄花尽是真如, 端午自然也入般若。《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卷五载, 宋绍兴二十六年( 1156) 五月五日, 普觉禅师上堂云: “今朝五月五, 天降沛然雨。艾人与门神, 聚头相耳语。”艾人, 是端午节时束艾叶为人。它与门神一样, 是为了避邪拒鬼。佛教语录保存了端午节时的艾人和门神信仰习俗。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 和尚自然地把端午融入禅悦玄机。《古尊宿语录》卷27, 舒州龙门佛眼禅师: “今日端午??遂失声叫曰: ‘阿耶耶, 阿耶耶, 尽大地人烧破皮肉, 教山僧受无限苦痛。’昔楚大夫以忠言不用, 沉于湘江。后人哀之, 以竹筒盛饭, 系五色丝祭之, 风俗至今流传不断。遂呕吐数声曰: ‘世间人吃却米粽, 教老僧胀破肚皮。’大众: ‘别人烧灸, 别人吃物, 为什么龙门长老受痛受饱, 未能情忘缘虑? ’”这段禅机公案透露出佛门与筒粽等端午文化的关系。宋陆游有《天中节前三日大圣慈寺华严阁燃灯甚盛游人过于元夕》诗, 佛寺在五月五日前三天已举行盛大庆祝仪式: “万瓦如鳞百尺梯, 遥看突兀与云齐”, 寺庙张灯结彩, 禅堂成为端午庆典的场所。

一些失传的端午古俗在佛教中保存。《五灯会元》卷18 载: 隆兴府兜率慧照禅师端午节说: “端午龙安亦鼓桡,青山云里得逍遥。饥餐渴饮无穷乐, 谁爱争先夺锦标。却向干地上划船, 高山头起浪。明椎玉鼓, 暗展铁旗; 一盏菖蒲茶, 数个沙糖粽。”这里有许多失传了的端午古俗: 第一, 后世认为端午龙舟是为了救屈原: “楚人悲屈原, 千载意未歇??遗风成竞渡, 哀叫楚山裂。”但端午龙船原来是为了“安龙”。第二, 一般认为端午龙舟发生在水乡。但古人这天在高山上划龙船。第三, 一般认为, 五月五日采兰草、菖蒲是用来煎汤洗澡, 《大戴礼》: “五月五日, 蓄兰为沐浴。”[11]但这里表明, 它用于制作“菖蒲茶”。此外, 《古尊宿语录》卷28: “龙门若为作端午, 打动众人涂毒鼓。”佛教东林《云门颂》也说: “一挝涂毒闻皆丧”。一般认为,端午龙舟竞渡时击鼓是为了统一划船的节奏, 但是佛教典籍显示: 端午所用鼓上涂了毒药, 以增强鼓声的巫术力量, 以达到安龙、镇龙的目的, 它是驱鬼观念的具体体现。

安龙、菖蒲茶、干龙船、毒鼓等是失传的'端午古俗, 这些资料既可补端午资料之缺, 又可见出中国本土自然宗教中的端午对佛教影响的深度, 弥足珍贵。

三、佛教大事与端午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端午的神秘性渗透到佛教中, 使一些佛教内部的大事也与端午有了联系。

首先, 一些生于端午的高僧成为佛教的要事。生于五月五日的孩子常被抛弃, 汉代这天出生的王凤、胡广等人就险遭遗弃。父母或将此日出生的孩子送往沙门为僧, 如唐代着名的“法云公”。《释氏稽古略》卷二: “万回法云公,太宗贞观六年( 632) 五月五日生( 于) 虢州阌乡张氏。”父母把他送到寺庙当和尚, 这既救了孩子又避了祸。这样的人成为高僧后就是禅林的佳话。

其次, 一些端午圆寂的禅师被载入佛典。民间传说,五月五日生者脑不坏。唐李延寿《北史齐宗室诸王传》载, 北齐南阳王高倬生于五月五日, 后因谋反罪被杀, 但四百余日后大敛时, 他竟然“颜色毛发皆如生”。因此之故, 佛教对五月五日圆寂的和尚也特别重视。《续高僧传》卷21 载, 丹阳县道成禅师, 隋文帝开皇十九年( 599) 五月五日在兴严寺圆寂; 唐代越州称心寺大义禅师, 在武则天天授二年( 692) 五月五日坐化。《宋高僧传》卷8 载: 智威禅师圆寂于唐肃宗上元二年( 761) 五月五日; 同书卷十四载: 唐代着名高僧扬州大云寺鉴真大师, 在日本天平宝字七年癸卯岁( 公元763 年, 即唐代宗广德元年) 五月五日无疾坐亡, 其真身不坏。《景德传灯录》卷五载, 司空本净禅师于上元二年( 761) 五月五日归寂, 唐天子赐给“大晓禅师”法号。这些高僧在五月五日坐化, 常常有十分神奇的情景。宋代潞州府黎城人宗坦, 在四月二十八日这天夜里梦见阿弥陀佛托梦: “汝说法止六日, 当生净土。”在五月四日, 他集合众僧说: “因缘聚散, 固当有时; 净土胜缘,惟凭时刻。愿众念佛, 助我往生。”说罢, 在诵佛声中坐化。当时, 天上雷鸣不断, 地上白云覆地, 直到五月六日才停。

离知《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卷六载,金熙宗皇统三年( 1143) 五月五日, 觉禅师将死作《颂》交代后事: “今年五月初五, 四大将离本主; 白骨当风扬却,免占禅那地土。”他在钟声渐入坐逝之境, 侍者离知想起他们的约定: “吾化后, 可唤之。若能回来, 是有道力也。”于是, 他连唤三声, 觉禅师果然复活, 问到: “你有什么事? ”侍者说: “和尚何裸跣而去? ”他反问: “来时何有? ”侍者要给他穿几件衣服, 他说: “不用。留给后人吧。”他书偈云: “七十三年如掣电, 临行为君通一线; 铁牛踍跳过新罗, 撞破虚空七八片。”然后, 晏然而逝。死亡是人类大事,人类的宗教多因死亡而生, 这些五月五日圆寂的高僧和坐化妙境成为禅门肉身成道的佳话。

再次, 一些端午发生的事件被佛典纪录下来。唐代翻译佛经常在五月五日开笔, 《全唐文》卷916 载, 北天竺婆罗门族的不空大师所译的《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序》和《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等, 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740) 五月五日奉诏开译: “卯时焚烧香火, 起首翻译”; 佛教经典《一切如来大教王经》和《瑜伽秘密金刚三摩地三密圣教法门述经》等, 在唐德宗建中元年( 780) 五月五日由沙门慧超等开译。所译佛经如果在五月五日这天封笔, 也是佛教的大事。《大乘入楞伽经》七卷、《入定不定印经》一卷、《大方广普贤所说经》一卷等, 是三藏法师义净等于武则天久视元年( 700) 五月五日在东都洛阳的三阳宫译毕,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第十五卷予以明确记载, 朝廷也下诏褒奖。

禅宗南宗的传法衣钵被朝廷借去, 禅宗便借端午节向朝廷追索。唐肃宗上元元年( 760) , 唐军与安史叛军的战争正吃紧, 为了平定叛乱, 唐肃宗派大臣到广东韶州( 今韶关) 曹溪南华寺将禅宗六祖惠能的传法衣钵借到京城, 作为“镇国之宝”供养皇宫。平叛结束以后, 衣钵没有及时归还。唐代宗永泰元年( 765) 五月五日, 惠能大师便托梦给代宗皇帝要求归还: “梦六祖大师请衣钵。七日, 敕刺史杨瑊曰: ‘朕梦感[能]禅师请传法袈裟却归曹溪。今遣镇国大将军刘崇景顶戴而送, 朕谓之国宝。卿可于本寺如法安置。专令僧众亲承宗旨者, 严加守护, 勿令遗坠。’”禅宗索回镇教之宝, 还借助端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

再次, 佛教也利用五月五日炼制法术。五月五日恶鬼横行, 端午素来流行厌胜之术。《史记集解》载: “汉使东郡送枭, 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 故食之。”巫师在此日制作巫术药物: “五月五日, 取蟾蜍, 可合恶疽疮;取东行蝼蛄, 治妇难产。”巫蛊药也在这天炼制: “以五月五日聚百种虫, 大者至蛇, 小者至虱, 合置器中, 令自相啖, 余一种存者留之。蛇则曰蛇蛊, 虱则曰虱蛊, 行以杀人。因食入人腹内, 食其五藏, 死则其产移入蛊主之家。三年不杀他人, 则畜者自钟其弊。”与此相应, 佛教也利用这天炼药制咒。魏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六: “蛇毒者, 以五月五日蛇合和毒药; 又以毒药饲蛇等。”除了用五月五日的蛇毒制药外, 佛教还用此日施行法术。大藏经阿含部《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 “若有被囚禁、枷锁、种种口舌者, 取五月五日桃木, 密书彼怨人名字, 加持一百八遍; 又于真言句中称彼人名, 加持求愿语, 钉入地,即得官府口舌解散无事。”桃木是驱鬼之木, 它端午日与咒语配合驱邪。《宝藏天女陀罗尼法》: “此法必须五月五日夜受持, 即果成就。五月五日夜, 注想思存, 换诵呪一千八遍。”佛教充分利用五月五日行法, 与道教有相似之处。

在端午基础上还产生了“天中节”。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趁天中》: “《提要录》: 五月五日, 乃符天数也, 午时为天中节。”五月、五日、午时, 是三“五”重叠之时, 故成为“天中节”。汉代在此时以阳燧取火, 炼五石铸法器。唐代扬州向皇帝进贡的“江心镜”就于五月五日午时在扬子江中百炼而成, 白居易《百炼镜》: “江心波上舟中铸, 五月五日日午时。”[17]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说这种镜“易破难成, 往往有自鸣者”。佛教也有“天中节”的咒语: “五月五日天中节, 一切恶事尽消灭! 急急如律令。”宋绍隆《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七: “五月五日天中节, 万祟千妖俱殄灭。眼里拈却须弥山, 耳中拔出钉根楔。钟馗小妹舞三台,八臂那咤嚼生铁。勅摄截, 急急如律令。”《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十《云门颂》: “五月五日午时书, 赤口毒舌尽消除。更饶急急如律令, 不须门上画蜘蛛。”佛教在“天中节”时也举行法事, 驱使道教的钟馗、那咤等神灵以降妖除魔。

端午与佛教的联系有深刻的文化意义。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 知识在不用文字表达的动物行为中扎根之深,超过了大多数哲学家愿意承认的程度。端午正是这样,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底层, 突破原始宗教和道教的藩篱, 深深地积淀在佛教文化中。这与韩国以端午“申遗”一样, 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