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谁知道这幅图是什么图案吗在线等,急急急
中原一点红
2. 求一张图片 一个女的坐在一个很大的十字架上面 哥特式风格的
论基督教教堂罗马式与哥特式风格的不同
圣凯法师
内容提要:教堂作为神在地面上的宅第,是基督教信仰生活的重要场所,它是是基督教建筑的精华。我们主要通过比较罗马式与哥特式的教堂在建筑风格上的不同,罗马式用内部空间来象征宇宙,体现一种静态的安宁与凝重;哥特式则用外部结构的急剧上升来象征向天国无限升腾的意象,表示出一种动态的张力。这两种不同风格的教堂阐明了基督教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同时也显示了基督教的历史沿革。
一、教堂在基督教艺术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麦克斯•缪勒认为宗教是领悟无限的主观才能,他说:“宗教是一种内心的本能,或气质,它独立地、不借助感觉和理性,能使人们领悟在不同名称和各种伪装下的无限。没有这种才能,也就没有宗教,甚至连最低的偶像崇拜和物神崇拜也没有。”[1]他认为无限观念是整个人类信仰历史发展的根基,是全部宗教观念的基础,是人类的感觉提供给人们它最原始的形式。但是,人们不仅需要在心灵感悟这种无限的存在,还需要在现实活动中证实这种存在。因此,神需要有可以感性地、直观地把握的现实象征,对于基督教来说,这就是教会和教堂。在教徒们看来,教堂是建立在现实的世界之上的神圣空间,是神在人间的宅第,应该象天国一样尽善尽美,尽可能地神圣和富于超灵验性。因此信徒们不惜在教堂上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富。
建筑是时代精神的焦点,而对于欧洲的基督教世界国家来说,教堂无疑是一个时代最好的建筑,所以教堂便集中体现了这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与追求。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都十分注重人的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离开人的情感体验便无所谓对世界的艺术的掌握和对世界的宗教的态度。[2]所以,教堂建筑更是如此,它体现了人们对上帝的理解与感受,以及人们对心灵的追求。正是由于人们的理解及追求的不同,所以形成了教堂建筑的不同风格。
众所周知,早期基督教艺术受到古希腊文明的十分显着的影响。但是,在教堂建筑上由于教堂与古希腊神殿在功能上的区别,因此形成了完全不同于神殿的结构与风格,古希腊神殿重视的是外部装饰和宏伟风格,而基督教教堂最重视的却是内部装饰。[3]同时,四世纪以前,基督教受到罗马帝国的压迫,而在地窟来进行传教和祈祷,这种原始时期的地下活动决定了教堂外部的含而不露,而所有的艺术装饰只能表现在内部。即使到了“米兰敕令”公开后,但是地窟时代的“巴西利卡式”建筑特色仍然被保留了下来。
所以,在早期教堂建筑中,内部空间的精心安排与装饰仍然是艺术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唯一场所。对教堂内部着意修饰的主要用意就是要创造一个神圣空间,作为通往天国的“中介”,当信徒踏入教堂,就能在心灵上感受到上帝及天国的存在,从而与外面的现实世界分离开来。
对于基督教艺术,经历了从早期的“巴西利卡式”到中期的“拜占庭艺术”、“黑暗时期”、“加洛林艺术复兴”、“罗马式”、“哥特式”,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时期、殖民化时期、后殖民化时期。对中世纪基督教艺术来说,以“罗马式”与“哥特式”最有代表性,而且这两种风格对后来教堂建筑艺术的影响也最为巨大。所以,我们试图对这两种艺术风格进行比较,阐明基督教艺术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及基督教思想方面的变化。
二、罗马式教堂的风格
罗马式教堂萌发于加洛林王朝、成熟并流行于11-12世纪西欧、北欧及部分东欧地区,被称为中世纪“第一次国际性时代”的教堂建筑风格。实际上,罗马式建筑艺术反映了从古代地中海世界(罗马帝国)到西欧中世纪社会(加洛林王朝)的过渡,代表着中世纪早期西欧基督教世界的确立和巩固。[4]其实,在罗马式的前期还存在着“前罗马式”时期,是从8世纪末到10世纪的酝酿时期。由于10世纪以来的克吕尼修会运动、赴西班牙圣地亚哥的圣雅各朝圣浪潮及十字军东征等特殊历史背景,使得各地“前罗马式”教堂建筑风格逐渐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宏大的国际化流行风格。
10世纪初,克吕尼修会发起改革运动,强调信仰的神圣性与虔诚性。[5]克吕尼修会提倡创建宏伟壮观的修道院教堂,追求内部陈设富丽堂皇,将隆重繁缛的礼仪作为重要的传教手段。所以,罗马式的教堂便模仿了古罗马凯旋门、城堡及城墙等建筑式样,采用了古罗马式的拱券结构,所以称为“罗马式”。在艺术风格上,罗马式教堂表现为堂内占有较大的空间,横厅宽阔、中殿纵深,在外观上构成十字架形。
首先,为了对付中世纪的强盗横行,乡村隐修院常常和堡垒结合在一起,所以筑有高大围墙、坚固厚实的大门和碉堡式的钟塔。钟塔的建立在现实意义上是为了召唤信徒礼拜,但是在战争频繁时期也常兼作了望塔用;从象征意义上来说,塔象征着神灵,象征着基督救世的本怀,当悠悠的钟声从高高的塔顶上传出时,人们又何尝不觉得这是神在召唤呢?狭小而少的窗户总是给人们无限的遐思及神秘感,总是有一种诱惑力在吸引着人们。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罗马式建筑深受基督教宇宙观的影响,那就是半圆形的拱券结构,罗马式教堂在窗户、门、拱廊上都采取了这种结构,甚至屋顶也是低矮的圆屋顶。这样,整个建筑让我们感到圆拱形的天空一方面与大地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同时又以向上隆起的形式表现出它与现实大地分离,于是我们看到,古老的基督教地窟内部在二维平面上展开的基督教宇宙观,在罗马式建筑中被展开为立体的三度空间。在教堂的平面设计上它仍然保留了面向祭坛长平面的巴西利卡式,它使整个教堂在结构上获得了双重的象征效果。
在内部装饰上,以石制桶状拱顶和交叉拱顶作为内部支撑,这样也给人一种类似天空的幻想。然后,再用大面积壁画装饰,雕塑多附属于建筑被普遍用于教堂的大门、门券、门楣、额板、柱头、柱基、祭坛和座椅上,尤以朝圣大教堂的门楣浮雕最富盛名。这些壁画与浮雕的动物与植物,在“天空”下,仿佛是“上帝”创造的所有生灵。当置身于教堂之内,人们恍惚感觉置身于一个缩小了的宇宙之中,站立在大地上,头顶则是蓝天白云。
罗马式教堂的典型代表为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法国的普瓦蒂埃圣母堂和阿耳大教堂,德国的沃姆斯和美因茨大教堂,以及英国的达拉姆大教堂等。它们虽各有特色,但都给人一种外观厚重、内景幽暗神秘的感觉。
三、哥特式教堂的风格
罗马式教堂是以乡村修道院为中心而发展起来,哥特式教堂则是以城市“主教座堂”为核心而发展起来。欧洲的城市化是在哥特式时代开始的,是由朝圣运动而形成的。
12世纪以来,在法国北部最先出现“哥特式建筑”。此名源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对这种建筑艺术风格贬义的称呼,“哥特”本为日耳曼部族名,他们借此表示“野蛮人的”意思。[6]但这种建筑风格以其独特的神学意趣和美学情趣而被人接受,逐渐流行于西欧各地。13世纪是其主要发展时期,随着西欧经济复苏,哥特式城市主教座堂也伴随城市化运动而得以发展。15世纪随文艺复兴的兴起而衰落,但在北欧则一直延续至16世纪。
基督教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渐渐地在欧洲建立了它的统治地位,于是一种精神信仰慢慢变成了世俗统治的权力。这是基督教的成功,同时又是它的堕落。因为宗教是通过赋予社会制度终极有效的本体论地位,即通过把它们置于一个神圣而又和谐的参照系之内,从而证明了它们的合理。这正如彼得•贝格尔所指出的那样:“宗教合理化的目的,是把人类解说的实在与终极的、普遍的、神圣的实在联系起来。于是人类活动的内在不稳定和转瞬即逝的结构,就被赋予了最终的可靠性和永久性的外表。换言之,人造的法则被赋予了一种宇宙地位。”[7]所以,宗教应该体现出一种神圣的价值。当教会变成了政权同时,也就意味着它精神上的纯粹性受到了玷污和破坏。所以,失落了的精神意蕴就希望重新得以回归,而哥特式教堂就是给基督教建筑带来的福音。
哥特式教堂建筑风格诞生于法国巴黎北郊圣丹尼斯隐修院教堂。1140-1144年,隐修院院长苏哲(Suger,1081-1151)在其主持重建的教堂歌坛部位,为体现新柏拉图主义的光、高、数三个理想,系统运用了尖肋拱技术,并以明亮的彩色玻璃取代了罗马式的持重墙。此后,这一建筑体系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实践,在13世纪中叶达到成熟,并推向西、中欧各地。
哥特式教堂建筑是从罗马式教堂基础上发展起来,它摆脱了罗马式教堂的沉重感而朝向轻巧、雅致甚至矫饰的方向发展。它遵循中世纪经院哲学高度理性化的规范,旨在制造出一种灵魂腾越的升华感应而引发出一系列技术革新。
哥特式教堂型制基本采用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平面。通常东端半圆形后堂部位小礼拜堂较多,布局复杂。西立面有一对很高的钟塔。西立面典型形式是:一对塔夹着中厅的山墙,中央大门和上方栏之间是圆形的玫瑰窗。三座门洞都有周围的几层线脚,并刻着成串的圣像。
哥特式教堂外部有许多造型挺秀、高耸入云的尖塔,堂身墙壁较薄,并以轻盈通秀的飞扶壁、修长灵捷的立柱或簇柱来增强建筑物的高度感,产生出一种令人惊异的框架效果,使人可从外观上来领悟、体会其玄奥、空灵之妙景。这些向无穷高处上升的尖顶,它引导人们的心灵尽可能地摆脱一切现实的羁绊,向着精神的天国而去;而同时众多的尖顶又象是尘世中向苍穹伸出的双手,它在向“上帝”呼吁拯救,呼吁圣灵重归人间,使人类得到精神上的复活。
教堂的墙体配有高大明朗、用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往往能给人造成一种向上升华飞腾、触及天国神秘的幻觉。基督教吸收了新柏拉图主义,认为光是神不断放射出来的,而自然界的美是反射了神的光明,而艺术家是通过其心灵而创造出艺术,而心灵是由圣灵感动,因为心灵与圣灵最接近。同时,对于欣赏者与感受者来说,由于看到艺术而感动,这样也就是接近了圣灵。同时,从三扇大窗户射入的光线揉为一体,启示了三位一体的神秘,而从三个方面射入的光线则属于预言者、使徒和殉教者。[7]
在教堂内部,还有许多布局和谐的圆柱,壁上、柱身都装饰有形象生动的浮雕和石刻,并能辅以从玻璃花窗射入的五彩光线之点缀和烘托,使人置身于内更感宗教的庄严、肃穆和神圣。因此,有人把耸入云霄的哥特式建筑称为一首屹立在空间的圣诗、一曲回荡在天际的音乐。
哥特式教堂的着名代表有法国的夏特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1320年完工,教堂本身尚保留有罗马式的一些特征,如崇大、厚实等)兰斯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为德国最大天主教堂,1248年兴建,1880年最后完工,其双尖塔高157米)和乌尔姆大教堂(其单尖塔高161米,为世界教堂高度之最)、英国的威斯敏斯特教堂(1245年重建,1745年完成其最后部分两座钟楼)、林肯大教堂和坎特伯雷大教堂以及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等。
哥特式教堂建筑代表着中世纪鼎盛时期教会权力的至高无上,反映出西欧社会发展中上基督教影响曾经达到的登峰造极的地步。
四、罗马式与哥特式风格的不同
教堂的建筑与一般建筑不同,它要以某种内部和外部结构上的特征造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并且通过它来体现出某种观念性的内涵。造型本身就直接给我们感悟到精神的力量,它仿佛使教堂本身获得了生命力,我们可以通过直觉的体验方式与创造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所以,不同风格的建筑体现出不同的内涵,表现出不同的观念。
罗马式教堂内部空间提供的是宇宙的象征,而在外部则表现出饱满的力度和敦实的框架,给人以均衡、平稳等印象。这种印象提供给人们一种精神的归宿,意味着宗教情趣与现实人生的紧密关系。所以,罗马式教堂提供给人们一种安全与归宿,享受到神的安灵与祥和。
哥特式建筑由于急剧上升的尖拱,所以当置身于其中时,感到自身肉体的卑微和毫不足道,而向上升腾的诱惑力使人不自觉得体验到一种对至高无上的超验存在的精神向往。而彩色玻璃透进的光线,造成了神秘、崇高的感觉,仿佛那是“上帝”以超凡的力量把我们的心灵引入到充满光明的神圣天国,在那里获得了彻底的拯救和解脱。所以,哥特式教堂提供给人们一种心灵的冲动,人有一种体验的冲动,而神也有一种动的张力。
所以,中世纪教堂是宗教与艺术在高层次上的完美结合的典范,而罗马式与哥特式更是突出的代表。它们两个分别代表着基督教发展过程中,随着基督教势力的增长,所以在教堂风格上也表现出一种力量的上升,由罗马式的静态而上升到哥特式的动态,而高高的塔尖恰恰说明基督教势力的登峰造极。
附记:作为一名佛教的出家人,却有缘能写一篇基督教的小论文,这也许是宗教对话时代的产物吧!而这份缘应该感谢何琦老师的孜孜不倦的教导,使我能够领略到基督教艺术的魅力。
2001年2月15日 圣凯于南京大学哲学系
注释:
[1]麦克斯•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金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页。
[2]何琦〈宗教艺术学ABC〉,《艺术学研究》第1集,第91页。
[3]傅谨先生认为基督教教堂与古希腊神殿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教徒们聚众祈祷之所,后者则仅仅是神的居所,凡人不得进入。见〈论欧洲基督教艺术〉,《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3期,第127页。
[4]卓新平《宗教理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540页。
[5]克吕尼改革运动见唐逸主编《基督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140页。
[6]卓新平前揭书,第540页。
[7][美]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高师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页。
[8]傅谨前揭文,第128页。
3. 结婚誓词,什么无论生老病死啊,你愿意一直~之类的这个
结婚誓词是很感人的一部分,这种互诉衷肠的感觉让人温暖和泪目。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下2019年基督教徒催人泪下的结婚誓词,一起感受他们令人羡慕的爱情和生活。
一、2019基督教徒催人泪下的结婚誓词
新娘的誓言:当我第一次看到你的时候,我从未梦见过,三年后我会和你们站在一起,成为你们的妻子。虽然我花了一点时间才想到“我们”的想法,但你从未停止过追求我。你永远不会放弃我们的可能性,这是我为什么如此感谢嫁给你的众多原因之一。
2019基督教徒催人泪下的结婚誓词(图片来源:摄图网)
无论生活如何,无论好坏,我知道你会为我们和我们的婚姻而战。你是如此无私,总是把我的需要放在你自己的面前。你是善良的,即使我按下你的按钮,你也很耐心。你以温柔和尊重对待我,就像基督爱教会一样爱我,即使你是为你和我做所有这些事情。
我最了解你的是你对主的爱。你把他置于你生活的中心,你把他放在我面前,这是你最美好的事情。通过你给我的爱,你已经教会了我更多关于恩典,同情和爱的经历。能够带领我和我们未来的家庭与我们的主建立更深厚的关系,我感到很荣幸。
我很谦卑,上帝把我们聚集在一起。让你成为我的丈夫,他比我想象的更能祝福我。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最喜欢的冒险伙伴,也是我最喜欢的咖啡约会。我保证站在你身边作为你的鼓励者,帮助者和最好的朋友。我保证将上帝置于我生命和婚姻的中心。我发誓要和你说话,和你一起笑,甚至每天都和你一起哭。我将永远爱你,并承诺每天都表现出爱。婚姻和爱情需要工作,我保证每天都会给我们一切。谢谢你选择我。我将永远和永远地选择你。我那么爱你。
新郎的誓言: “从我们遇到的一开始,我就知道你将在我的生活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你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爱心和鼓舞的人。我非常感谢上帝用独特的方式将我们聚集在一起。我知道我不值得你,但无论如何,上帝保佑我,为此我感恩。我保证作为你的丈夫,我将在好的和坏的时候支持你。我会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你。我会为你献出自己的生命。我会尊重你并尽我所能地爱你,给你最好的生活,做你最真诚的倾听者。我不知道未来还有多少风浪和波折,但我承诺我会在你前面用我的能力去抵挡。我要给你最真挚的感情,最动人的生活,让你成为最幸福的妻子。
4. 十字架 比例
十字架的横竖比例是:1:2或1:3。
十字架,源自拉丁文crux,意为“叉子”,原是一种处死犯人的残酷刑具,流行于古罗马、波斯帝国和迦太基等地,通常用来处死叛逆者和奴隶等。后演变为基督教信仰的标记,象征着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受难死亡,救赎罪人,代表着爱与救赎。于公元431年开始在基督教会中出现,公元586年开始被立在教堂顶端。
规定
在历史上,十字架的形状曾出现过多种。拉丁十字为纵长十字,这是罗马天主教通用的十字形状。希腊十字为正十字,现在东正教用的正是这种十字。此外还有洛林双十字、马耳他燕尾十字、圣安德烈斜十字、圣安东了形十字等。
作为基督信仰的标志,十字架可树立于教堂上、挂于礼拜场所内,但必须符合建设规范,以安全为主,亦可悬于家中。教徒也可以将小十字架挂在胸前,以表示自己的基督徒身份,而在胸前佩戴的大十字架,则是主教职权的象征。
5. 帮忙看一下这个图片中的雕像是谁
中文名称:里约热内卢救世基督像
葡萄牙语名称:Cristo Redentor
地理位置: 巴西基督像位于里约热内卢国家森林公园中的科科瓦多(又译作:科尔科瓦杜 Corcovado)山顶
海拔:710米(雕像高38米)
建造时间:1921年雕像开工,1931年雕像落成
设计师:保罗·兰多斯基
巴西基督像外形特征
巴西基督像是一座装饰艺术风格的大型耶稣基督雕像,位于巴西里约热内卢,俯瞰着整个里约热内卢市,是该市的标志。他张开双臂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是巴西人民热情接纳和宽阔胸怀的象征,也是世界最闻名的纪念雕塑之一。
这尊雕像体积庞大,有200吨重,左右手的指间距达到了23米。雕像中的耶稣基督身着长袍,双臂平举,深情地俯瞰山下里约热内卢市的美丽全景,预示着博爱的精神和对独立的赞许。耶稣像面向着碧波荡漾的大西洋,张开着的双臂从远处望去,就像一个巨大的十字架,显得庄重、威严。耶稣基督的身影与群山融为一体,一些云团不时飘浮在山峰之间,使耶稣像若隐若现,使他显得更加神秘圣洁。巨大的耶稣塑像建在这座高山的顶端,无论白天还是夜晚,从市内的大部分地区都能看到,成为巴西名城里约热内卢最着名的标志。
巴西基督像的历史
在科科瓦多山上建造一座雕像的想法始于1850年代中期,那时一个天主教主教佩德罗·玛丽亚·博斯请求巴西帝国的伊莎贝尔公主筹措资金建造一座大型的宗教纪念物,伊莎贝尔公主对这个主意不是很在意。而当巴西在1889年成为共和国后,这个设想完全被政府否定,因为当时的法律强制规定必须政教分离。
第二次“在山上建立一个地标”的提议是里约热内卢大主教在1921年提出的。大主教组织了一个叫做“纪念像周”(Semana do Monumento)的活动来吸引捐款,捐款者主要是巴西的天主教徒。基督雕像的设计要求包括:须代表基督教的十字架,有一座手持地球的耶稣基督像和一个象征世界的基座。最后选择了“救世基督展开双臂”为设计外型。
这座纪念雕像由法国纪念碑雕刻家保罗·兰多斯基设计,当地的工程师海托·达·席尔瓦·科斯卡监督建设。一组工程师和技师团研究了兰多斯基的设计方案,并决定以钢筋混凝土代替钢材,以便更适合十字架形状的雕像。科斯卡和兰多斯基决定以滑石作为雕像的外层材料,因为它有柔韧性高的特点,而且能够抵抗恶劣的天气。里约热内卢还特意建造了科科瓦多山的上山铁路,以便将打造雕像所需的大块石料运到山顶。
巴西基督像1921年雕像开工,经过10年的艰苦施工,1931年雕像终在科尔科瓦杜山顶落成。
落成典礼
1931年10月12日在科科瓦多山上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礼,巴西总统瓦加斯为塑像剪彩,这一天是巴西主保圣人圣母Aparecida的纪念日——圣母显灵日(又称守护神节)。落成典礼的一大亮点是照明系统的启动,原本计划是由意大利发明家马可尼从他在那不勒斯的游船上,通过他发明的无线电启动开关,但是由于当天天气状况恶劣,信号强度受到影响,最终不得不改由科科瓦多山上的工作人员手工开启。
2006年10月12日,在塑像落成75周年庆典上,里约热内卢的枢机大主教欧瑟比欧·奥斯卡·舍伊德在塑像下为圣母显灵日做礼拜,这使得这座基督像成为朝圣圣地,从此以后天主教徒可以在塑像前接受洗礼和宣布结婚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945906.htm
我觉得像.............
6. 求这张高清西方三圣图片,急急急急!!!!
你们猜“玉皇大帝”和“观世音菩萨”,谁贵谁轻呢?答:观世音菩萨贵。因玉皇大帝(也叫天帝,即是天,还在六道轮回之内,尚未跳脱三界),而观世音菩萨(很至高无上的果位,是在六道轮回之外,已超越三界的)所以观世音菩萨更贵,是天帝(天人道的帝释天,与基督教上帝在同一个级别上,即是玉皇大帝)的上级。天帝见观世音菩萨,皆要诚心礼拜,叩头顶礼。(你不信的话,去找阴律无情书上查,可是写得清楚楚的)。要知道天帝(即是天,天乃六道轮回内)虽是三界之内的王帝,三界之内的老大。但终究尚未跳脱三界,也有堕入无间地狱的可能性。因地藏经记载,无间地狱之所以叫做无间地狱,之四原因:无伦男女、种族、年龄、贵贱、或龙、或神、或天(天指的是玉皇大帝,也叫天帝)、或鬼,一旦堕入这地狱,都是同样的受苦,所以叫做无间。你仔细看,有说过佛、菩萨也堕入无间地狱的可能性吗?因佛、菩萨是很至高无上的果位,在三界之外,命亦是极贵无比,又不会造作任何罪业,即永不打入无间地狱的。要知道不但观世音菩萨比天帝命贵的,连三界之外的一切佛、一切菩萨,皆都比天帝命贵的。如:观世音、文殊、普贤、地藏菩萨及其他所有佛,所有菩萨,皆都比天帝大的,知道吗?
7. 橄榄山的橄榄山上的基督
橄榄山丘下的客西马尼园绿荫环抱。“客西马尼”希伯来语意为“压榨橄榄”。Z女士指着精心护理的橄榄园:“这些树都是与耶稣同一时代的,有的还更早……” 千年风霜磨砺的橄榄树冠几乎垂地,一些老迈树杈老被木杆支撑着,似颤颤悠悠老年人手中的拐杖…… Z女士充满激情的讲解圣经新约上的一段记载:“耶稣用完了‘最后的晚餐’,他预感到自己受难的时刻临近了,便来到客西马尼园祈祷。他极其悲痛汗如血珠滴在地上,在对上帝做了三次祷告后,逐渐恢复了勇气和自信,决心坦然地接受未来的苦难。这时,犹大带着祭司长等人前来捉拿耶稣,犹大按照约定的暗号:与谁亲吻谁就是耶稣。当他走到耶稣跟前叫了一声‘老师!’并上前亲吻后,耶稣说:‘朋友,你要做的事就做吧!’随后他被捕……” 公元4世纪,信徒在客西马尼园建了一个圣坛,12世纪十字军对它进行扩建,后圣坛被穆斯林征服者破坏。现客西马尼教堂是上世纪初在原来建筑的遗址上修建的。
同阳光明媚形成强烈反差,堂内幽暗,仿佛耶稣被出卖那一夜的光景,肃穆之情油然而生。 几位信徒在圣坛前瞻仰圣容,静默祷告……
公元一世纪左右,在巴勒斯坦的加利利地区出现了一个小的犹太教派别——拿撒勒派,意思是坚守教规教义的人。耶稣是该派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了犹太教的教规和伦理思想,却反对教中繁琐的教规、礼仪和戒律,并认为这些是有悖于先知的教诲,无益于人们心灵的净化。当时以色列全境都处于罗马皇帝恺撒的独裁统治之下,耶稣的传教引起了设在以色列各省执政掌权的罗马官员和犹太领袖的注意。按《圣经·新约》和《福音书》中的叙述,耶稣的被害是犹太祭司长用30枚银币买通了耶稣的门徒犹大,和罗马总督彼拉多合谋杀害了耶稣。耶稣受难之后,其十二门徒继续他的传教,受难事件被赋予以更大的宗教意义。门徒中影响最大的保罗,冲破了传教犹太教的狭隘性,使拿撒勒教派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宗教,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基督教就此而生。从基督教的诞生之日起就对犹太教和犹太人产生了极强的宗教敌对情绪,这种对峙局面一直延续至今啊。
相关图片
相册
8. 请问谁可以给我找到世界三大宗教的标志性建筑图片谢谢!
基督教 最大的教堂——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米兰多摩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多隆主教堂、兰斯教堂
伊斯兰教 耶路撒冷——奥马尔礼拜寺
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印度 泰姬陵
佛教 印度——桑奇大塔
大昭寺、佛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