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楷书斗方书法作品图片欣赏
斗方书法是传统书法的书写格式之一,随着现代家居生活和公共空间对斗方的需求日益增长。用楷书如何写好斗方书法?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楷书斗方书法作品,希望你们喜欢。
楷书斗方书法作品欣赏

楷书斗方书法作品图片5
楷书的书写技巧
中国书法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极为丰富的笔法技巧,每一种用笔都有它的专门名词和内涵。写楷书的笔法就极繁多,如抢笔、顿笔、蹲笔、挫笔、衄笔、折笔、转笔、翻笔、绞笔、行笔、驻笔等等。
抢笔:指入笔前笔锋不落纸而作折势的一种下笔前的准备动作。
顿笔:指笔锋下按时,受下按时的压力垂直落纸之后,受到纸面的阻力,使弹性的笔毫不断地压铺在纸面上,达到一定的深度,成顿笔状。顿笔力度要恰当,如果过重时,笔毫铺得过多,时间长,就会出现点画肥滞。
蹲笔:运笔如顿笔,然而力度轻于顿笔,按时在着力与不着力之间,运笔也比顿笔快。
挫笔:指顿笔后略提起,使笔锋转动,微离顿处。多用于笔画的转折处。
衄笔:笔锋去而逆回。
折笔:指笔锋或上或下、或左或右逆返。折锋可以方折,也可圆折。方折则出现方棱,圆折则不露锋,成为圆转。
转笔:指笔锋回旋。回旋时藏锋不露棱角,不露笔锋。
翻笔:指笔锋在第一笔势未尽时,即趁势翻转到第二笔,从横画转到竖画。
绞笔:指笔锋绞动。
行笔:指笔毫正在向前运行。
驻笔:不提不顿,不转不动,笔锋着纸,停以取势。
楷书成于墨法
气韵的生动,本于笔法,而成于墨法,有笔的轻重徐疾,不但可以产生韵律的变化,同时也可以产生用墨浓淡枯润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对于楷书,特别是小楷来说,是微乎其微的,这不像行草那样强烈,那样震撼人心。
一般地说,小楷用墨宜浓一些,不宜太淡,太淡则伤神采,试观古人作小楷,无有不用浓墨者,特别是唐人写经,墨色如漆,神采焕发,虽经数百年,仍犹如初脱手光景。
用浓墨之法,不宜墨汁,当取上等油烟,墨之精品,在砚上重按轻推,不徐不疾,作顺时针方向推磨,清水注入砚池也不宜一下子倒得太多,边注边磨,墨公的浓淡以浓而不滞笔毫为度,磨墨宜贪,故砚池要深,可以蓄墨,墨色要细,故砚面要细,可以发墨,墨磨好后,不必马上蘸墨作书,当稍候片刻,使其墨滓下沉,然后取浮溢在上面的一层晶莹细腻的墨汁用之,所谓磨墨须奢,用墨须俭。自然精气结缀,墨光浮溢,墨色黝莹,湛湛然如小儿目睛,则虽存数百年而墨色不变,这种用墨方法,非多见古人真迹,是很难体味的,写好后,砚池要洗涤,以备明日再用,最好不要用宿墨。
书写小楷的用笔,以硬笔为宜,如市面上可以买到的狼毫小楷,如红毛、红豆,或软硬适中的七紫三羊,小白云等,总以健、齐、尖、圆笔之四德为佳。
写小楷时,笔宜开足,开新笔之法,先将笔浸温水之中让其自然化开,洗去含有毫中的胶水,再于废宣纸上舐尖后挂起,使其阴干,隔一日后方可用,用时,先将笔浸清水中濡透,然后在废纸上转动笔杆,四面揩拭,再蘸墨作书。
作小楷时,墨要干一些,不宜太丰,特别是写在生宣上,墨术丰则易湮化,倘毫中墨丰,可在废生宣上略为揩拭,自我水墨调匀,血肉得所,若开足后,因锋长笔软,难以控制,有一法可以弥补,即先将此笔在墨汁中濡透,让其自然阴干,书写时取其锋尖部分,(三分之一处)在清水中化开,而腰上笔身与笔根部分的笔毫与墨汁粘着硬结在一起,书写起来,自然挺健,或取新笔,不全开足,取其锋尖部的弹性,但这种方法,有一个缺点,即只开局部,毫中墨少,写一二次就要蘸墨一次,就势必会影响到笔势的流畅和书写的速度。
笔开足后蘸墨作小楷时,不得深浸墨汁中,当以笔尖点入砚池,水墨便浸入毫中,然后迅速将笔得出池面,如篙之点水,一粘即起,此所谓渍笔须深,有笔须浅,着墨不过三分,深渗则墨易渗化,字口模糊,且笔力也不易得到控制。浅着则笔力沉劲,点画清莹,且墨色也容易产生变化。
书写小楷,有墨亦宜润一些,不可太枯燥,枯燥则字无生气,所谓润者,就笔力而言,力圆则润,就墨法而言,丰腴则润,小楷用墨,虽无行草寻样淋漓酣畅的墨色变化,但亦当饮墨如贪,(即开足濡透)吐黑如吝,宁以大笔书小字,勿以太小之笔作小楷。陈介祺《习字诀》中说:“小笔写大不台大笔写小,能用大笔为要,能用浓墨,方有力量,小字可展之方丈,方丈须如作小字。”姚孟起《字学忆参》也说:“蝇头楷用大笔提空写,势乃开展。”当然,不是要您用大楷笔作小楷,用可大之笔作小字,则笔为我用,墨色自然滋润,笔势自然开展。
书写小楷,用墨亦宜有浓淡枯润之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通过用笔的节奏变化而自然表现出来的,轻则墨浮而淡,重则黑沉而浓,疾则墨少而枯,徐则墨丰而润,蹲之则水下,驻之则水聚,得之则水敛,顿之则水满,这些变化,在书写小楷时,只有感觉中有存在,而其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是很不明显的,节奏富有变化,墨化自然灵活。
小楷用墨中还有一种很高级的境界,即枯中有浓,燥中见润的墨法,相传颜真卿,董其昌两人最善此法,这种笔法,当以中锋为前提,以笔力为基础,以气势为后盾,在笔酣墨饱时,加上速度,副毫与纸面的摩擦,以及纸张的性能和沉着顿挫的笔调所产生出来的一种综合性效果,这种干渴之笔,如干裂秋风,润含春雨,苍润之气欲吐,有天成之妙,在楷书中尤见神采。
总之,用墨之法,当以用笔为基础,以墨不旁出,力透纸背,为书家上乘。
B. 国画斗方的尺寸为什么不是正方形
斗方,只是一个对方形尺寸的大致称谓。并非一定是正方形的才叫斗方。这个称谓是书法绘画界历史流传下来的,后来成为约定俗成的一种叫法。
斗方指的是将宣纸的长边对折后,由中间裁开,长边对折后裁开便成了方形,故叫“斗方”。如:三尺斗方:55 x 50(cm)四尺斗方:69 x 68(cm)五尺斗方:84 x 77(cm)六尺斗方:97 x 90(cm) 。由于各厂家未必完全按照国标生产,尺寸略有出入。
斗方的尺寸是近似于正方形,它是整纸的一半称为斗方,因厂家出的尺寸长和宽不是按整倍数生产的,所以不完全正方形。
(2)写意山水斗方传统高清图片扩展阅读:
斗方是国画的基本形式之一,与其他国画形式的大致区别如下:
斗方:指一或二尺见方的书画或诗幅页。尺幅较小,一般指25—50厘米见方的书画作品。
立轴 为中国的一种最常见的,一般以直幅画心为主,画心如为 4 尺 3 开或 4 尺 6 开,一律按 3 平方尺或 1 平方尺半计价,超过此两种规格者,按实际面积计价。
横披的形制为画心竖短横长,一般竖长为 1 尺,横长不超过 4 尺。由于其比较适于布置在现代居室中,如常用于挂在客厅沙发的上方,所以比较受人们的欢迎。
无论是国画还是书法作品,其基本面积的换算与条幅相似,但价格要比面积相当的条幅高两成左右。
条幅按长度计算,宽度不足一尺按一尺计算,超过一尺的按实际面积计算;对联一般按幅长计算,基本与条幅计算差不多,但对联字数与价格的关系是字数多的价高。
而条幅的方尺则以其长度来定,宽度不足 1 尺仍按 1 尺计算,超过 1 尺则按实际面积计算,如长 3 尺、宽 8 寸,按 3 平方尺计算;长 4 尺、宽 1 尺半,按 6 平方尺计算。
对联既可单独悬挂又可与大幅中堂画同时悬挂,是深受大众、尤其是文人喜爱的形制。一般按幅长而论,其方尺与幅长相同的条幅相当,如 4 尺对联与 4 尺条幅的平方尺和价格基本一致。但需注意的是,对联上的字数与价格成正比,如 4 尺 7 字联要比 4 尺 5 字联价高两成左右。
扇面一般按一平尺半计算,成扇以两平尺计算,团扇按直径大小计算;手卷以横长计算,横长越长平尺越大。但须掌握一点,手卷的价格如按平尺计算与其他制式有明显的区别:每平尺的价格约为其他制式价位的一倍半到两倍(指同一书画家、同一时期、题材、品质相同的作品)。
C. 中式餐厅挂什么画,中国国画斗方画比较适合
适合挂斗 方小品画,风格 素雅的山水画,山水画 是一种高 尚的艺术,因为山 水“质有而趣灵”。这样 优美的山水画 挂在餐厅,让人食 欲满满!
D. 山水画的标准尺寸是多少
山水画的标准尺寸为:137 * 69厘米。山水画一般是作为国画体现,呈现在宣纸上,国家标准的宣纸四尺整张尺寸是137 * 69厘米,四尺对开指的是竖着裁开,即137*34.5。
由于各厂家裁制时未必统一,书画作品四尺对开指的是137 * 34 厘米。 横着裁开的叫作斗方,书画作品的斗方指的是68 * 68 厘米。 以上是生宣尺寸。另外,熟宣比生宣要略小一点。
山水国画分类:
1、写意山水
写意两个字,写是用笔,意是造境,不是狂涂乱抹的。也不是所谓文人遣兴,在书房用笔头写写的意思。作画自然是书卷气为重,但是根基还是最要紧的。若不从临摹和写生入手,那么用笔结构都不了解,岂不六大错误。所以非下一番死工夫不可。
临摹古人,要学他用笔用墨,懂得他苦心构思。写生要认识事物的情怀。画时先用粗笔淡墨,勾出心里面要吐出来的境界。山石、树木、屋宇、桥梁、布置约定了,然后用焦墨渴笔,先分树木和山石,最后安置屋宇人物,勾勒皴勾勒皴擦既完毕,再拿水墨一次一次的渲染,必定要能显出阴阳、向背、高低、远近。
近处石头稍浓,远处要轻清。创境有曲折不尽的意味,其中的人物用减笔为宜,越简单越妙。古人说“远人无目”,若在要有照应的陪候,也不妨点目,不必拘泥。近树根枝要分明,远则点戮,不必见枝。
写意画创作自元代四家,到了明末清初四高僧,石溪、渐江、石涛、八大,神明变化,一直按盖过了前人。渐江戍削,八大朴茂,拿用笔表现他的特点,石溪、石涛的特别拿意境来显出他的特点。
2、浅绛
浅绛山水,大多数用在秋景。这是创始于黄大痴,后来南宗派把它作为标准,用色拿赭石做主体,在林木上面略略施点花青就是了。浅绛不是单用来表示秋景,大凡石质的山,都宜采用这方法,如像画黄山,是最宜于此法的。
中国画,光和色是分开来用的,要拿颜色做主体的地方,便用色来表现,不必顾及光的一方面。所以只说浅绛两个字,便可表现山的季节了。浅绛画的画法,画时仍和墨笔山水一样,先用淡墨画就大体,再用较深的墨加以皴擦,分开层次,等它干了之后设色。
在景物上,由淡到深渲染数次,等到全干,再用焦墨渴笔,加以皴擦勾勒。树木苔点,拿淡花青或汁绿一处一处的晕出来,当向阳的地方,用赭石染醒它,这是最要紧的。屋宇上色拿淡墨或淡花青代表瓦屋,拿赭石来代表土屋和草屋。
E. 写意山水画名家作品
关于写意山水画名家作品如下:
作为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国画艺术以其独特的水墨之风吸引了中国的国内外收藏爱好者。到了当代,随着国画领域的一些新技法、新思潮的逐步出现,不仅丰富了国画,而且更是增添了国画艺术的魅力。
观林德坤先生作品,苍翠的高山笔墨酣畅,元气淋漓,整幅画面像蒙上了一层淡淡的薄雾,古风韵味十足,布局十分巧妙,弥布着一种润人肺腑的清逸之气。其凝神逸笔的画风展现了他对自然山水由衷的热爱。
看他的画既能产生真实感、亲近感,又可感知内在的精神和笔墨性情。细心的观赏者会从中品味出沈周的老到、石涛的豪放、黄宾虹的厚密、傅抱石的洒脱。
F. 如何选餐厅装饰画
通常来说,餐厅挂画跟其他场景的装饰画还是有所不同的,餐厅挂画能让人食指大动,胃口大开才是王道。今天易从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如何选餐厅装饰画的知识,如果刚好您也在纠结餐厅的挂画选择,欢迎来参考借鉴!
餐厅是进餐的场所,在挂画的色彩和图案方面应清爽、柔和、恬静、新鲜,画面能勾人食欲,尽量体现出一种“食欲大增”、“意犹未尽”的氛围。一般餐厅可配一些典雅精致的斗方山水画,用以营造热情、好客、高雅的氛围。接下来就一起看看易从网分享的,适合餐厅挂的好看的斗方山水画吧。
餐厅装饰画---斗方山水画推荐一、

斗方装饰字画作品王宁山水画作品《仙居人家》作品来源:易从网
在餐厅墙上放山水画,不需要山水画的画框多么奢华,只要能营造出一种温馨安宁的氛围即可,既可以象征主人的身份,又可以彰显主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易从人气画家王宁作品,从整体看画幅清新亮丽、精美雅致,整幅画立体丰富,画面感十足。远处看,该画意境情趣盎然,山石树木的刻画,使人感到大自然的巧夺天工,画中屋舍伫立,山水环绕,树木茂盛,远处小船踽踽独行寓意一帆风顺,烟雾氤氲,伫立眺望一切景物尽收眼底。
如何选餐厅装饰画?餐厅挂风景山水画真的好棒~斗方山水画画装饰出不一样的餐厅,以上四幅全是都放小尺寸山水画,挂在客厅可谓是别有一番奇特韵味,装饰出文艺气息的餐厅。
G. 中国古代山水名画有哪些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宋 李唐《万壑松风图》--- 此幅全景构图,但不突出主峰,通过环绕的松林将峰顶连成统一的整体,近、中、远三个空间层次表现得自然得体。全图笔墨沉厚浑朴而不失腴润秀雅,天趣盎然,坡石用斧劈皴,再以焦墨、破笔点苔,有沉郁清壮之韵。画中屋宇,以界画而成,表现了画家怀有丰富的绘画技巧。
宋马远《踏歌图》绢本淡设色纵191.8厘米横11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马远与同时的夏圭,号称“马夏”。此画主体内容是田埂上一群老少农民作欢笑踏歌状,用笔自然舒展,与画面气氛搭配一致。远处,高峰对立,宫殿隐现。从对自然物的处理方法看,是典型的马派“一角山”的特点。
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全幅山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锯齿般的岩石皴纹,刻画出山石浑厚苍劲之感,细如弦丝的瀑布一泻千尺,溪声在山谷间回荡,景物的描写极为雄壮逼真。画幅右角树阴有“范宽”二字款。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
宋郭熙《早春图》
宋 郭熙《早春图》-- 此图绘初春瑞雪消融,大地苏醒,草木发枝,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主要景物集中于中轴线上,近景大石与高大的松树,衔接中景S形山石,隔着云雾,再起二峰,主峰居中,下临深渊,溪涧从谷间潺潺流下,笔墨清润,构图综合高远、深远、平远法,呈现了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理想山水。
明沈周《庐山高图》画中山石林木浑朴雄健,几无空处,山石融合了王蒙的解索皴与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法,先以淡墨层层皴染,再施以浓墨逐层醒破。笔法稳健细谨,不恣意逞任,用墨浓淡相间,于满幅布局中有疏朗之感,故觉实中有虚。而画悬泉百丈直泻冲下,涧水轻柔,云光山色极为精采。台北故宫藏。
唐寅《落霞孤鹜图》此图是唐寅的代表作之一。写峻岭、高柳、水榭、江岸、霞光,虚实相映,遂成妙制。作者以宋人法画垂柳,错落有致,画山石则湿笔长皴,勾斫相间,变化多趣。全图景物处置洗练洒脱,墨色和悦润泽。
唐寅 山水 欣赏 ---“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唐寅性格狂放不羁,在绘画中则独树一帜,自成一路,行笔秀润缜密,具潇洒清逸的韵度。自题七绝:“钱塘景物似围屏,路寄山崖屋寄汀。杨柳坡平人马歇,鸬鹚船过水风腥”。
宋 夏圭《雪堂客话图》--- 此图画的是江南雪景。构图采用“一角”的形式,笔法苍劲浑厚,画山石用小斧劈皴和短线条秃笔直皴,从而使得画面方硬奇峭、水墨苍润的效果。绢本,设色。
宋 夏圭《西湖柳艇图》--- 画面柳堤回环,可以看到三层。但其疏密、远近、直曲和穿插、点景的木桥、屋宇、小船等,相互配合得丰富、生动而有变化。天空用淡墨染出浮动的白云,与烟雾迷朦中的远方树林相接,加强了气候特征。画柳枝的笔法劲健,密而不乱,节奏感甚强,颇得真实之美。
黄公望《溪山图》真迹 ---《溪山图》却是一件保存相当完整的佳构,1347年作。画面山峦起伏,山与水多用干枯的淡墨轻松画出,长长的披麻皴使山体显得疏朗灵秀;树木则是运用浓浓淡淡的墨笔,勾勾点点,画得生动活脱,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
元 黄公望《丹崖玉树图》--- 此图层岩叠翠,高松小舍。山上云雾迷朦缥缈,殿阁半露。山下小桥横卧,林木葱茏,一人策杖寻幽。用笔筒劲洗炼,笔法苍秀,设色淡雅。构图上较繁密,山头多置矶石,敷以浅绛色彩,正如清吴修所说:“赭色微黄画里春,墨青墨绿染精神。”此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元 王蒙《葛稚川移居图》--- 此图画葛洪携子侄徙家于罗浮山炼丹的故事。画面仅左角空出一小块水面外,其余各处都布满了山石树木,使景致显得格外丰茂华滋,是王蒙典型的重山叠嶂式。画面山岩重重,树木茂密,加上回环的流泉,曲折的山径,营造出一个幽深宁静、远离尘世的境地。北京故宫藏。
明 文征明《茶事图》立轴 --- 文征明绘画技艺全面,山水、人物、花卉、兰竹兼能,尤以山水着称,与沈周一同奠定了吴门派的基调。他的山水画多描写江南园林景物和文人的生活环境,景致平和恬静,笔墨清秀含蓄,注重抒情味和书卷气,体现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情操和审美爱好
明 仇英《枫溪垂钓图》--- 此幅绘深秋辽阔的山川郊野的壮丽景色,楼阁隐现于山间的丛林和流动的云雾中,层峦叠嶂,红枫映掩的溪江上,着素色朝服的士大夫在轻舟上静坐垂钓。画面高嶂巨壁,丘壑深远,笔墨健劲纯熟,设色古朴,采取传统皴、擦、点、染相结合,气势雄阔,景致迷人,予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唐寅《春山伴侣图》--- 此图绘春山吐翠、流泉飞溅的山谷内,两位文士盘坐于临溪的矶石上寻幽晤谈的情景。图中高岭回耸,枯树新枝,绽发嫩芽,透露出春的消息。谷口悬泉如练,汇入溪流,跳珠溅出,冷冷有声。环境清雅出尘。两位士人的侃侃而谈,平添了些许诗情画意。上海博物馆藏。
米芾《春山瑞松图》 --- 图中描绘云雾掩映的山林景色,白云满谷,远山耸立云端,近处古松数株隐显于雾气中。山石树木的造型秀雅温和,松树姿态婉然,山石以“米点皴法”,青翠柔丽,使景物开阔、平静而凄迷,显示出春日润湿而有生趣的意境。此幅不能确证为米芾所作,有可能为宋人仿作。
董其昌《葑泾访古图》--- 此作仿董北苑笔意,图中山壑重峦,古树高拔,苍苍莽莽,小桥溪水,村落人家,境界高逸。画坡石或用披麻皴,或用折带皴,淡墨枯笔,干湿皴擦,整幅画面有墨色苍润之感。台北故宫藏。
明 董其昌《林和靖诗意图》--- 此幅是董其昌根据北宋诗人林和靖的诗意而创作的。诗为:“山水未深鱼鸟少,此生还拟重移居。只应三竺溪流上,独木为桥小结庐。”此图又名《三竺溪流图》。作品构图以深远兼平远法,画面设色以浅绛青绿为主调,温润淡冶,表现出画家在设色山水画中所追求的平淡天真之意。
明 吴伟《渔乐图》--- 图绘湖山相接渔艇栖泊的港湾,布景简略,近处几块嶙峋山石,数株偃蹇老树,三五泊岸渔船,远处是溟蒙的峰岭,布局丰富多变,S形的构图,使近、中、远三景显得曲折起伏又虚实相生,诸景既相互系连,又不显迫塞,富有层次感和深远感。整体境界开阔,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渔港之美。
清 髡残《云房舞鹤图》--- 相传云房寺曾是仙人出没的地方。此图作于借云关中,时顺治十七年八月一日。画面上溪水淙淙,松涛歌啸,白云飘飘,仙鹤飞舞,一隐士结茅于此,追寻仙人遗风,“凭栏无限兴,传语去寻君。”不是仙中境界,也是人间胜地。构图严谨,笔墨沉着浑厚,特别是湿笔皴擦更添无限幽深。
王原祁《卢鸿草堂十志图(之一)》--- 此图借《草堂十志图》之名,以泼墨设色而成,运以诸家笔意。卢鸿为唐代隐士、文人,擅书法、绘画,曾作《草堂十志图》描写其隐居之处的山林景物。王原祁的《卢鸿草堂十志图》以唐宋各家笔意拟之,图中峰峦浑厚,林木苍厚,笔墨细密严实,松秀浑然,柔中带刚。
清 钱杜《虞山草堂步月诗意图》--- 此图以大密大疏之反差为特色。层层茂林,以精细的点法为之,卷云般的山石,以密集而具装饰趣味的解索皴写成,与空旷的天地及白墙形成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强烈对比。画法融王蒙之繁密与文征明之细腻为一体。
H. 中国最好看的山水画
关于中国最好看的山水画的介绍如下:
中国人是爱山水的,这喜爱就像上天捏造的特性,中国人最爱山水。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特点是飘渺,也可以说是隐世。一个山水画家需要和所想表达的山水有感情,而不是与笔墨纸砚有感情,更不是与金钱产生感情。无法想象一个长期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一个本走于名利场中的人能画出超凡脱俗的山水画。在山水画中雪景与山总是一对好搭档。
富有感染力。整幅作品结构布局独具特色,画家简约严谨的墨韵真实体现出山水的独特魅力,不失为一幅佳作。
而这一幅画名为【竹风月出霁雨后】雨后松阴爽气新,风梳碧竹响篁音。桥,月,竹,三者交相呼应,形成一幅静谧的生活景象。竹林聚集,小溪潺潺,房屋相邻而建,依山傍水,桥下小溪缓慢流动,屋后竹林交错摇曳,屋外整洁干净。一幅如此有意境的场景让作者用手中笔墨巧妙的描绘出来,使观赏之人感受到其真实,不由得感慨画中的生活之美好。
I. 大写意的大写意山水、花鸟画
大写意山水、花鸟画魅力无穷。如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全国“画中华名人故居第一人”、“画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第一人”、着名画家拇指先生笔下的大写意山水、花鸟画,取青藤、八大等明清诸家大写意之精髓,得吴冠中、刘继卣等当代大师中西融合和形神兼备之真传,他笔下的花鸟、山水,看似随意挥洒,实则功深气足,情景相生,时出新意,画风朴实,构图简洁,笔墨劲健,清逸典雅,章法饱满,明快丰润,平稳中寓奇崛,文静中见恣肆。
J. 写意山水画的基本颜色。
1、三青:石青的一种,性能与用法大致与石绿相同,石青也分头青、二 青、三青、四青等几种,头青颗粒粗,较难染匀,应多染几次才好。
2、钛白:惰性颜料,是传统白粉的替代物。传统白粉可分成铅粉、蛤粉、白垩等数种,蛤粉从海中的文蛤壳加工研细而成,日久易“返铅”而变黑,用双氧水轻洗则可返白,至于白垩 ( 白土粉 ) 在古代壁画中常用,亦历久不变色。
3、朱砂:即朱砂,又称丹砂、辰砂,朱砂的粉末呈红色,可以经久不褪。朱砂做为颜料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应用广泛,“涂朱甲骨”指的就是把朱砂磨成红色粉末,涂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以示醒目,这种做法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4、胭脂:用红蓝花、茜草、紫梗三种植物制成的暗红色颜料,但以胭脂作画,年代久则有褪色的现象, 目前多以西洋红取代。
5、曙红:化工颜料。
6、赭石:又秩士朱,从赤铁矿中出产,呈浅棕色,目前赭石大多精制成水溶性的胶块状,无覆盖性。
7、朱磦:即朱标,是将朱京研细,兑入清胶水中,浮在上面成橙色的部分。朱京又叫辰京以色彩鲜明成朱红色者较佳,也有制成墨状,朱京不宜调石青、石绿使用。
8、酞青蓝:化工颜料。
9、花青:用蓼蓝或大蓝的叶子制成蓝淀,再提炼出来的青色颜料,用途相当广,可调藤黄成草绿或嫩绿色。
10、藤黄:南方热带林中的海藤树,从其树皮凿孔,流出胶质的黄液,以竹筒承接,乾透即可使用,藤黄有毒,不可入口。
11、墨黑:常用制墨原料有油烟、松烟两种,制成的墨称油烟墨和松烟墨。油烟墨为桐油烟制成,墨色黑而有光泽,能显出墨色浓淡的细致变化,宜画山水画;松烟墨黑而无光,多用于翎毛及人物的毛发,山水画不宜用。
12、三绿:石绿的一种,通常呈粉末状,使用时须兑胶,石绿根据细度可分为头绿、二绿、三绿、四绿等,头绿最粗最绿,依次渐细渐淡。
(10)写意山水斗方传统高清图片扩展阅读:
中国画上色技法
中国写意画上色技法主要有:填色法、染色法、罩色法、破色法、泼彩法、烘托法、反衬法等。下面讲解各个画法的特点与技巧:
1.填色法:也称勾线填彩法、勾填法、勾勒法。首先用墨线勾完对象的轮廓,然后用颜色在勾好墨线的范围内填满颜色,要填的平整均匀,因此也称单线平涂。
2.染色法:有淡彩晕染、重彩晕染、接染、托染、点染等等,写意画渲染的要求是:先在毛笔上调浅色,然后在笔尖上调深色,一笔画到宣纸上,自然表现出深浅不同的颜色。大面积染色则用大笔甚至用底纹笔染,力求有质量感、空间感、忌脏、腻、灰。
3.罩色法:在写意画中,在墨色画了之后,为加强这一部分的色调。再用石色罩一层,使这部分物象更醒目、厚实。
4.泼彩法:主要用在写意画中,在大块泼墨的基础上,将饱满、淋漓的石色(有覆盖力)泼在画上,使重色与墨色相结合,从而使物象的色感和体积感更加突出厚重。
5.彩墨法:即色中蘸墨。以色为为主,或是墨中蘸色。以墨为主,进行着色、如画麻雀。先用淡墨着色。再蘸赭石画羽毛,画绿叶。先蘸汁绿。再蘸墨。一笔下去,自然表现出绿叶的浓淡深浅。
6.破色法:有水破色、墨破色、浓色破淡色、淡色破浓色、石色破草色、石色破墨色等等、如画花卉叶片,可在叶片颜色快干时,用重墨勾叶筋,又如在一片淡红的芙蓉花色快干时,用胭脂线勾出花瓣筋络,从而时画面的质感和韵律更加真实夺目。
7.烘托法:笔画中运用较多,写意画中也常采用,如画近处芭蕉时。正面用浓淡墨线勾出芭蕉叶脉,反面用石绿衬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