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清图片 » 大盂鼎高清图片
扩展阅读
一千米等于多少平方图片 2025-05-18 04:16:28
能在图片上写上字的软件 2025-05-18 04:10:35

大盂鼎高清图片

发布时间: 2023-02-09 21:38:22

Ⅰ 你眼中的国宝“大盂鼎”是怎么样的可以介绍一下吗

清道光二十九年即1849年,在陕西郿县礼村附近,一农民发掘出了大小2件鼎器,大的青铜器便是大盂鼎,被挖掘出来就流入古玩市场,小的一件不知所踪。当时歧山首富宋金鉴,购得大盂鼎,但此鼎过于庞大、引人注目,很快被歧山县令周庚盛强取豪夺,后又被北京一古玩商收购。

后来,岐山首富宋金鉴考中翰林,再次以3000两白银将大盂鼎买回,但在他去世后,家人仅以700两白银将鼎卖给陕甘总督左宗棠的手下袁保恒。袁保恒知道左宗棠爱好古玩,得鼎后马上将鼎献给左宗棠。

咸丰九年即1859年,左宗棠被永州总兵樊燮举报,即将回京论处,后来大臣潘祖荫出手相助,左宗棠才得以保住官职。因此左宗棠把大盂鼎送给了潘祖荫,以报答援手之恩。

再看这篇铭文,金文奇异凝练、严厉凝重,笔触美观,书法结构严谨,章法朴实,方圆兼备,雄奇不失秀丽,可谓达到了极致精致的艺术境界,甚至为后来的《张迁碑》《龙门造像》等书法作品奠下了基础。

总之,大盂鼎的铭文书法,堪称西周早期金文的代表,且与大盂鼎的雄浑气势、端庄堂皇等相得益彰,更体现一种磅礴气势宏大格局,让人肃然起敬。

因此,从目前出土的周朝铭文来看,在古周成康时代的金文里,如果单看书法成就,大盂鼎稳居第一。也就说明我国的每件青铜重器其亮点都各具特色。

大家认为此大盂鼎怎么样? 请在评论区留言~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Ⅱ 有没有是四足圆鼎的图片

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四足圆鼎是极其罕见的。但也不是完全没有。

比如下面的“西周夔龙纹四足圆鼎”就是四足的圆鼎。

上图摘自《紫禁城》1992年05期《世所罕见的四足圆鼎》王光尧

相关论文参见: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IJC199205010.htm


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摘自网络知道):


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

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

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着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

Ⅲ 大篆书法作品精选

大篆字体非常的古朴大气,创作出来的书法,受到很多人的追捧,是很多书法收藏家都喜欢的收藏。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大篆书法作品精选,希望对你有用!

大篆书法作品精选欣赏

大篆书法作品精选图片4

朴拙的大篆

大篆是西周金文、东周各诸侯国文字(包括石鼓文字)遗迹的总称。它们各自创造,或天子所命,或诸侯私造,并没有统一的整体规划,因而各有各的样子,但由于文字之形质已定,倒也小异而大同。正因为如此,更显示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智慧,竟创造出了这样灿烂多姿而又彼此质韵相通的法书。

《毛公鼎铭》

前一章曾以《毛公鼎铭》为金文实例,而《大盂鼎铭》则比《毛公鼎铭》还早,是西周康王时的器铭,相传于清道光年间在陕西眉县礼村出上。此作近商,故还略有甲骨的形意上的影响,但总的来看,文字结构严谨,安排妥贴,已毫无荒率随意之处;笔画深沉含蓄、凝练浑厚、遒润饱满。通篇鼓荡着浑穆古朴的气度。这种神韵,是西周金文的典范,也为后世书家提供了追求的方向。

《大盂鼎铭》

《散氏盘铭》为西周厉王时器铭,于清干隆(公元1736一1795年)初年出土于陕西凤翔。此盘是传世之重器,它的书法风格特殊,奇崛拙朴;结字萧散有致,错落成章,疏密相间,布白自然;笔画迟缓恬静,火气全无,更无松软柔媚、矜持作态,但坦然大方,妙出逸趣。

《散氏盘》

《史颂簋(gui三声)铭》是西周共和时的器铭。此器共四件,文字内容相同。西周晚期,大篆已经完全成熟,古文字笔画、结构都走上规范化的道路。笔画已经尽可能地达到了匀净、统一;然而,却在以刚劲为基调的情况下,不时杂以柔美;在纵笔抒放中,又不时收敛内蓄。结体虽然意在规整,也不时立身修长,又间或以横扁取势。所形成的格局肃穆庄严、凝重有度,圆转中增多方正。于是在隽永里蕴其沉厚,庄重中不失娟美。

《史颂簋铭》

“石鼓文字”出于东周,堪称最规范的大篆,当是金文规范化到最后的结果。其字已规整完备,无论在用笔、结字还是格局、布白上都已建立了统一的形制。

《石鼓文》

仅就以上所列,可以看出皆不相同,但又都是大篆体系,尤其可以看出秦篆必然是它们的归宿。

大篆的书体甚多,观赏起来,各有所嗜,善鉴者总会有所会心。虽然每体存字不多,但所给人的感受差别极大,这正是书法艺术的特点,在大篆上已经表现得很充分了。自大篆重新为后人重视以来,赏玩临习者擎出,早已雄辩地证明了它的魅力。

Ⅳ 《屋》甲骨文、金文、篆軆字文字的书法图片

《屋》甲骨文、金文、篆軆字文字的书法

Ⅳ 陈宏伟书法作品

陈宏伟是我国知名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与认可。是收藏价值不错的书法作品。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陈宏伟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陈宏伟书法作品欣赏

陈宏伟书法作品图片4

中国书法字体的种类

书法在久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传统。一般说书法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书体是和字体是密切相关的,书体是按字体的形状来创造的。有什么样的字体就有什么样的书体,但是书体是有选择的,是选择美的字体的字形作为书法的载体。有些书法爱好者不懂得这个道理,在书法创作时按照字意去画字,把“山”字画成山的形,把“水”字画成水波的样子,这是违背书法艺术创作规律的。还有的脱离汉字的字形去抽象创作,让欣赏者看不懂,这也是站不住脚。下边我对书体加以介绍:

我们的先祖曾用结绳记事,后来用利器刻划符号,考古学家在大约六千年的陕西省半坡村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陶片上有符号刻纹,距今五千多年的一些陶器上,刻有像太阳、月亮和山峰的象形符号,或称“图画文字”。这些“文字”差异很大,经过几千年的积累、规范逐渐走向统一。

篆书

篆字分为大篆、小篆两种。

1、大篆

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是(距今3千年)殷商时期,先民们预测凶吉祸福,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刻在龟骨、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在历史上曾经失传过。直到公元1899年才在中药“龙骨”中被学者发现,以后在河南安阳古殷都废墟中陆续大量发掘出来,共有十多万片,在四千六百多个甲骨文单字中,已经辨识了一千七百多个。

钟鼎文。是在青铜器时代的商周,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为金文,钟代表乐器,鼎代表礼器。周宣王时有位姓籀的太史对当时的文字进行了整理。籀文就是指钟鼎文,是真正的大篆,

石鼓文。是战国时代秦国刻石。石鼓共十个,形似鼓状,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2、小篆

早期文字处在初创阶段,尤其是甲骨文还不规范,一个字有多种写法,字中象形的成份较多,如其中的“马”字。

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小篆的写法就统一了。小篆字的结构成纵势,布白对称匀称,用笔中锋圆转,线条粗细变化不大,具有遒劲、圆润的美,被称为玉箸篆,象玉质的筷子。

相传在秦朝时篆字就有若干种。有鸟、虫、蛇头篆,这些篆书的起笔处画有鸟、虫、蛇头的形状。书法艺术不是具象的再现客观事物,而是抽象的艺术。因此,这类书体只能在历史上昙花一现,不能成为真正的书法艺术。就篆书的艺术而言钟鼎文、石鼓文结构奇古,融入了先民质朴的美,更受后人所喜爱。周宣王时的《毛公鼎》上共有32行,497字的铭文,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散氏盘》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隶书

隶书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汉《张迁碑》、《礼器碑》、《史晨前后碑》、《乙瑛碑》、《石门颂》等。早在秦以前的竹简上就有隶书的初形,经过长期演化,当汉代发明和运用纸张以后,书写不再受窄长的竹木简的限制,毛笔的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隶书突破了秦篆单一中锋运笔,笔法很丰富,中锋和侧锋,方笔和圆笔,藏锋和露锋各显神通。笔画具有波、磔之美,最有代表性的是“蚕头”、“燕尾”的笔画,这样的线条标明当时的书家在观念上是要破除整齐划一的单调,求生动活泼的多样。在字的结构上改变了小篆拟横扬竖的趋势,字势向横向伸展,成熟的汉隶在书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把汉字的基本型态确立下来了。隶书的总体风格是严整壮阔而又舒展灵动。

草书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

1、章草的代表作有吴皇象《急就章》、《文武将队帖》、晋索靖《月仪帖》

草书是早于楷书的书体,章草始于篆书向隶书演化的过程中,隶书对章草的影响大些,所以又把章草称为草写的隶书。章草的代表人物:汉代有史游、杜度、崔瑗、张芝、张旭、等人,三国有皇象、索靖等人。

2、今草的代表作很多,最有名的有,晋王羲之《十七帖》、唐朝孙过庭《书谱》等。今草是从章草繁衍而来的。汉代张芝对创立今草起了很大作用,被称为“草圣”。很可惜的是,现今没有他的墨迹。“今草”之名,是晋代为了和章草相区别起的名。历代很多书法名家都善今草,黄庭坚、赵孟、鲜于枢、祝允明、文征明、徐渭、张瑞图、傅山、王锋等书法大师都留下了许多墨宝。

草书笔画省略,相互萦带,便于快捷书写,以符号代替偏旁部首,既具有法度的规范性,又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是最善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

3、狂草最有名的有唐朝张旭《古诗四帖》、唐朝怀素《自述帖》

狂草字的写法和今草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写得狂放,连带、省略更多,最能体现书者狂放的性情。史称“颠张醉素”,是讲张旭、怀素常在醉酒后,笔飞墨舞,其狂草线条流走飞动,结体险绝,谋篇奇特,尤如夏云变幻莫测,痛快淋漓。

行书

分为行楷和行草。

1、行楷。如:东晋王羲之《兰亭序》现代见到的王羲之的很多书法碑帖,并不是他的原迹,多是由后人临摹或集字而成的。王羲之的原迹多数随葬在唐太宗墓中。唐李邕《麓山寺碑》、宋黄庭坚《松风阁诗》、宋米芾《苕溪诗卷》、元赵孟《洛神赋》、明文征明《醉翁亭记》等

2、行草。如:晋王献之《鸭头丸帖》、《中秋帖》、唐颜真卿《祭侄稿帖》,行书是界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最适用的一种书体,接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接近于草书的称为行草。行草是王献之创立的书体,《鸭头丸帖》是他行草的代表作。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行书碑帖众多。

楷书

楷书是最晚形成的字体,始于汉末。汉钟繇《宣示表》、钟繇《荐季直表》、北魏《张猛龙碑》、晋《爨宝子碑》、晋王羲之《乐毅论》、晋王羲之《黄庭经》。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一道士知王羲之爱鹅,以白鹅换《黄庭经》,所以此帖又称《换鹅帖》。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南朝《爨龙颜碑》、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唐颜真卿《勤礼碑》、唐柳公权《神策军碑》《玄秘塔碑》。钟繇对创立楷书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钟的真迹,早已失传,《宣示表》是晋唐人临摹的。用笔质朴浑厚,雍容自然。体势尚存隶意。魏碑和《爨宝子碑》、《爨龙颜碑》都属早期的楷书,以方笔为主,开雄强古朴之风。楷书到晋代就完美了。唐朝将楷书规范化,唐楷法度严谨,结字端庄。端庄并非横平竖直的呆板,细心的欣赏者可以看到书者微妙而又协调的变化。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潜藏丰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