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教的七十二位全神图片谁有啊
2. 老子传道图片
一幅《老子传道》图,我们从这幅图里面可以看出很多很多东西来。画这幅画的人,他本身也是道家修养很高的人。他就这么一画。什么都不说,看大家能够悟到多少。
画中的这位老人就是老子,老子为什么要跟老虎坐在一起?他在和老虎说什么?这幅画又有着怎样的寓意呢?首先我们知道老虎是凶猛的动物,代表刚。而老子的身体和神态是柔和的,代表柔。老子的哲学里面,很明确的告诉我们,柔弱胜刚强。老子如果是龙,这幅图也可以知道它在讲中国社会,叫什么?“卧虎藏龙”。老子为什么是龙呢?因为是孔子说的。孔子见过老子以后,回去人家问他,老子怎么样?孔子说我看人家都看得懂。我看老子看不懂,因为他跟龙一样。
那么老子头上的圈圈代表什么呢?这个圈圈就是‘道’。因为‘道’老虎才听得懂。那老子为什么要跟老虎说话呢?这个才是我们最大的启发。他告诉我们,《道德经》要讲的是真话,而讲真话是高度危险的东西,就像跟老虎讲话一样,老虎它也代表诸子百家。老子说你们诸子百家都非常有学问,但是,各有不同的立场,就那个立场,你们讲出妥当的话,就成一家之言。但是你们这样子也造成很多纷争。各说各话,每个人都说自己是对的。说到这里,我们会想一下我们现在的时代,其实跟老子那个时代相差不远,多元化,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有理?谁都不知道。那个时代的老子很着急,他就想要讲真话,可是讲真话那时是很危险的。所以他就说;那我干脆出关去吧。写下五千言《道德经》就莫知其所踪。
当时的老子其实可以优哉游哉过生活,他干嘛写完以后,就莫知其所踪?这是玄机。就是要提醒我们,人应该说真话,可是第一,你有没有能力说真话?第二,你说了真话人家会不会相信。第三,讲了真话会不会带来不良反应。
老子跟老虎是靠什么沟通呢?它跟我们很多联想的空间。靠语言?当然不是,因为道是不是用来讲的,道用来讲是永远讲不清楚的,永远有偏失的,永远会找麻烦的,道是用来行的。他们是靠易经里面所讲的那个“应”,应不是应该不应该的应,而是有没有感应的问题。我们人与人之间互动也是靠感应的,不是靠嘴巴,不是靠言词,说得再多,不如把你的信息,透过无形的管道去传达。这个就叫做心连心。心跟心连在一起的时候,你不说他也知道。现在的人太相信嘴巴,非讲不可,比如两个人相爱,爱要大胆说出来,我就不认同。“我爱你”这句话中国人是不说的,爱不爱你要用你的心去感受,不要把这种形式的东西看得太重。当然如果你能跟外国人一样,一辈子每天对爱人说“我爱你”也无可厚非。
3. 老子,庄子,孔子,孟子都什么样子,他们的思想有什么区别
但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代表,合称老庄,也就是老庄哲学。
孔子和孟子是儒家的代表,因此儒家学说就称“孔孟
庄子大小境界,老子学无止境,都是无为而至
孔子仁慈世道,孟子崇尚自由,都是主流思想
4. 圣贤老子图
< 圣贤老子图 >是东晋画家钟鳐所画的一幅关于老子的画像,由于所创年代比较久远,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因此日本鬼子很想得到。
5. 谁有“老子”骑的那个青牛的图片 就要青牛的图片
这个可以吗?
6. 道教 李老爷是谁 是什么样的 有图没
老子简介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汉族,楚国苦县(今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从汉代起,历代帝王就开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7. 求画图高手,付费求张图,如下。ps
我的ps制作 你能用上吗 ????
8. 老子神像,他手里捏了什么
元始天尊
“天尊”,是道教对该教最高贵天神的尊称。道教称“天尊”之神者不多,其中以“三清”为最高天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神所居的天外仙境亦称玉清、上清、太清,合称为三清境。
三清之中,元始天尊地位最高,为“主持天界之祖”。“元始”一词,本是道家叙述宇宙起源的用语,是本源、起始的意思,后来道教将它神话为最高 天神。道书上说,元始天尊住在三十六天的最上一重天上,在宇宙万物产生之前就已存在,常存不灭,每当新的天地形成,他就下降人间,向世人传授奥秘之道。
元始天尊一般奉在三清的中央,多为载冠着袍,头罩神秘圆光,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万物未生”时混沌状态。【图片】灵宝天尊
灵宝天尊是三清中居第二的尊神,又称太上道君。道经说他是在宇宙未形成之前,从混沌状态产生的元气所化生。原是“二晨之精气,九庆之紫烟”,后托胎三千七百 年诞生,住在上清境的玄都玉京仙府,有金童、玉女各30万人侍卫,万神朝拜,超度之人不计其数。有三十六变七十二化,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他。
灵宝天尊常供奉在元始天尊的左边,手持太极图或玉如意。
三清之中,对道德天尊的信仰最为普遍。道德天尊始称为太上老君,老子曾于周朝化身为老子。道经说,道之源出于老子,先天地而生,上为神王之宗,下为飞仙之主。他以无上智慧写下五千字的《道德经》。历史上无论兵家、法家、纵横家,还 是武侠击技家、星相卜筮家,都在《道德经》里寻根探源,找到了自己的理论根基和行为准则。道教在这方面走向了极致,把《道德经》奉为圣典,对“道”与 “德”的概念范畴从宗教角度加以阐扬,形成了自己的神学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派生、演绎出教理教义。
道德天尊常供奉在元始天尊的右边,满头白发,面露笑容,手持三清扇。
9. (图为:徐悲鸿《老子骑牛出关图》)
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是中国古老的传说,也是道教故事中成仙的典例。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最大成就是开创了道家学派,并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五千余言的《道德经》。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因而人称老聃,曾做过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史官,后来隐居不仕,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莫知其所终”。而关于老子西走的故事,后世传说中说得更是神乎其神。刘向《列仙传》记老子出关:“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着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南朝宋人裴骃《史记》“集解”引《列仙传》: “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星宿,服精华,隐德行仁,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候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着书。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臣胜实,莫知其所终。亦着书九篇,名《关令子》”。司马贞“索隐”引《列仙传》则曰:“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老子乘青牛出关说的影响很大。在后人心目中,老子是一位大耳下垂、须发皆白,但精神爽朗,神态安详,乘青牛而隐逸的老者。画师们的《老子出关图》上那位老成持重、飘逸达观的得道老者也多是这副形象。 老子出关一直被人们津津乐地道传说着,演绎着。老子出关中的“紫气东来”也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基因,帝王之家将“紫气”当作吉祥、祥瑞,生子时若紫气满室,古人认为此子必定大有出息。老百姓之家也把“紫气”当作吉祥的象征。有趣的是老子骑坐的“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中的一个着名的意象,青牛后来成了神仙道士的坐骑了。到后来,“青牛”也成了老子的代名词了,老子又被称为“青牛师”、“青牛翁”等。 可是老子乘青牛出关的说法却不见于《史记》。乘青牛之说,显然是秦汉神仙家的附会,不仅见于《列仙传》,还见于《太平御览》卷六六一所引《三一经》,云:“及老子度关,喜先诫官吏曰:‘若有翁乘青牛薄板车者,勿听过,止以白之。’……” 既是神仙家的附会,当有神仙家附会的道理。牛、马都是当时用于牵车的牲畜,神仙家为什么要说老子乘牛车而不是乘马车出关呢?其中不无寓意。牛是一种性情温和、柔顺服从的动物,且有忍辱负重、坚韧不拨的特点。《易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乾、坤两卦所体现的精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汉代人以马来比喻干卦,以牛来比喻坤卦,他们以马和牛的品格来表达干健、坤顺的特点。马所代表的干卦所生发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合乎孜孜不倦地入世进取的儒家的特点。牛所代表的坤卦所生发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则合乎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主旨。所以后世附会者编造老子乘牛的神话,应该说是“用心良苦”,有其深意的。 老子为何乘青牛,而不乘黄牛、黑牛、白牛或其它什么颜色的牛?我们还是顺着神仙家的思路去解读。这或许是古代神仙家或占星家的五星占有关。在太阳系中,绕日公转的较大的行星,除地球外,尚有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古人将五星分别看作是五行的精灵或五帝之子。五帝即青帝、白帝、赤帝、黑帝、黄帝。“天有五帝,五星为之使。”(《唐开元占经》卷十八引《春秋纬》)“五星者,天之五佐。”(《史记·天官书》)“五星者,五行之精也,五帝之子,天之使者,行于列舍,以司无道之国。”(《唐开元占经》卷十八引《荆州占》)“列舍”指二十八星宿。五星还被用来分别象征五方、五帝、五事等神灵和事物。其中,木星(亦称岁星)是东方青帝的使者。“青”,主春,木德,代表了东方。老子自周入秦,向西而行,来自东方,后世人称“东方圣人”,用青色正可取其象征东方之意。 这样一来,“青牛”象征着一位来自东方文明地区的文化使者,带着他的崇尚阴柔之德的智慧,隐向尚未开化的西方。这与后世的另一种附会“老子化胡说”倒很是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