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正宗的太原话都有哪些
如下:
1、球迷触眼——形容人长得难看色。
2、不起烂山——形容人没出息 ,办不了大事。
3、西荒——可怜,穷。
4、迷数——臭德性,带有鄙视的意思。
5、死迷粗眼——形容人难看,笨,不机灵,主要是形容人不开眯眼没个眼色。
太原话俗称太原土话,是一种汉语族的晋语下属方言,是晋语代表语言之一。
太原话内部有着明显的新老差异、区域差异,且新老差异导致的太原话内部差异远远大于区域差异。
现代太原话,大致包含普化明显的新派的城区腔、中派偏老的北郊柴村腔、老派的南郊小店腔。
旧太原县、旧阳曲县(县城驻地为当今杏花岭区县前街时期),此外晋中市灵石县存在部分太原话飞地。
⑵ 太原方言
一生活用语
服饰袄儿:上衣。夹袄儿:夹袄扶。絮袄儿:棉袄。主腰儿:一种裹肚。衫子:单上衣。套衫:贴身穿的内衣。袍子:中式长衣服。大夹祆:夹袍。坎肩儿:套在长袍外面的背心。腰腰:贴身背心。搂肚:系在腹部衣襟之下,裤子之外的布兜,上有口袋,可装体己之物,多为老年男子着用。布袋袋:衣服上的口袋。扣门儿:扣襻。扣眼:襟前穿套扣子的小眼儿。搂腰带:系在衣外的布腰带。肚肚:兜兜。屎布:尿布。裤衩:短裤。帽壳儿:瓜皮小帽。沿毡帽:老汉戴的棕色毡帽。腰裙:做饭时围的裙子。络络:老年妇女罩在发髻外的发网,网兜儿。罩头:汗巾。片片:手绢儿。革及(sa)鞋:一种纳得很密的布鞋,其前脸较深,上面缝着皮梁或三角形皮子,此鞋又称搬尖鞋、屹儿鞋。猫头鞋:一种鞋面上缀绣有猫、虎形象的童鞋。踏拉板:木屐,亦称板板鞋。高崾鞋:高鞋帮的鞋。低崾鞋:低鞋帮的鞋。捎码码:搭裢。
饮食大早饭:早饭。晌午饭:午饭。黑夜饭:晚饭。米:专指小米。大米:南方稻谷脱壳后的米。软大米:江米、糯米。粥儿:小米干饭。干粥:小米稠粥(亦称稠粥)。散面粥:小米加面粉熬成的稠粥。捞饭:小米煮至八成熟,再放入铁锅焖熟的干饭。和子饭:小米与面、菜熬在一起的稠粥,因此,和子饭又称菜稀饭、调和饭。拌汤:圪瘩汤。拨鱼儿:亦称溜尖,是将白面或绿豆面和好后放在盘、碗之中以专用工具剔入锅中的食物。片儿场:一种面食,用和好的面擀成薄片,断或切成小块入沸水中煮熟。捐片子:面片儿。抿区子:用特制的抿槽(铁片上有许多圆形小孔)压制而成的高梁面食,抿区子又称抿尖尖。擦尖尖:用特制的擦子(铁片上有许多扁形小孔)擦制而成的高梁面条。剔剥股:用铁铲剔制而成的高梁面条,剔剥股又称剔尖面。剔鱼子。圪垛儿:亦称吃垛垛,是用面片搓制而成的小窝窝,蒸、煮均可,又称猫耳朵。簿烂子:郊区呼之块垒,系面粉和菜后蒸制的一种食品。黄儿:亦称黄圪瘩,即丝糕。油糕:炸糕。割糕:黄米加枣蒸制而成。馍馍:馒头。窝窝:窝头。扁食:饺子。面:面粉。好面:白面。旋饼儿:烧饼。半圪嗒:半圆形饼子。红面:高梁面。大莜面;大麦面。豆面:绿豆面。豆黄黄面:黄豆面。洋面;机器磨的面粉。豆油:酱油。麻油:胡麻油。香油:芝麻油。腥荤:肉食。腥汤:带有肉腥的汤。下水:猪羊内脏。杂割:羊杂碎加汤菜熬成的烩菜。荤油:动物油。调料面面:五香调料面。调和:油盐酱醋等佐料。沙精:白糖。黑糖:红糖。烧酒:白酒。黄酒:用小米酿、色黄的酒,味甘,与绍兴黄酒不同。黄菜:芥菜叶制成的酸菜,故而,黄菜又称酸菜。大菜:苤蓝去皮腌制而成的咸菜。碎菜:白菜、胡萝卜、苤蓝等切碎腌制而成的酸菜。变蛋:松花蛋。滚水:烧开的水。恶水:泔水。圪支气:生肉久放后的气味。伤根气:熟肉久放后的气味。糊不(儿)气:饭菜煮糊时的气味儿。油圪念气:糕点久放后的味道。兀突子气:水半开时的气味。洋旱烟:纸烟。烟袋:旱烟锅。料子:又称料料,即鸦片。猴儿头:烟枪。梦灯:烟灯。
房舍四合头院:一种旧式房子,四面是屋子,中间是院子。四泥墙儿砖柱柱:四角用砖,其余的墙都用土坯砌成的房子。上房:正房。东房:坐东朝西的厢房。西房:坐西朝东的厢房。倒坐房:前院中与正房相对的房子。耳房:正房两侧的小房子。闺舍:郊区人称房子或家。黑里间:里屋。外头间:外屋。力撑儿:隔扇。仰承:顶棚。曲尘:顶棚上垂挂着的灰尘穗。炕围子:炕四周有油漆彩画的一段墙壁。挑角:飞檐。火圪崂:灶台。烟洞:亦称烟道儿,即砖砌的从房顶出烟的烟囱。烟筒:用铁皮制成的出烟管子。门关关:门鼻儿。门插关:门闩。门道儿:过道。过道房:门道两侧的房屋。亮截儿:窗户外面罩着的木框子,上有许多方孔,可以糊纸或安装玻璃。墙儿:墙。花栏墙儿:院子内可以摆设花盆的一段花墙。茅司:厕所,又称茅子、茅房、便地。黑浪:亦称黑浪浪,即小巷。
日常用品摆扎:亦称摆设,即指房子里头的家具。硬木家俱:木质好,不涂油漆的本色家俱。漆木家俱:涂有油漆的家俱。天元几:条几。团桌:方桌。神祖堂:神龛。抽盒盒:又称抽斗斗,即抽屉。板凳儿:长凳子。床床:小板凳。脚咱子:炕下放鞋的小矮凳。炕桌桌:炕上放置的方形矮桌。炕几:放在炕上使用的一种茶几。被阁儿:炕上放置被子的柜子。扫帚:比苕帚大,用以打扫院子,由一种名为扫帚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捆绑而成。苕帚:比扫帚小,用以打扫室内,用高梁穗、黍子穗捆绑而成。扫炕苕帚:专用扫炕的一种小苕帚,多用黍子穗制成。瓮儿:水缸。记饼子:用去皮后的高梁秆编成的圆形盛物器具。秸撇子:用高粱秆编级的圆盘,可以当锅盖、盛食物。草撇:用玉米穗皮等编制的蒲团。铫儿:带把的锅,亦称耳锅。祭盔儿:蒸糕面用的瓦器。食络:食盒。捧盒儿:送礼用的食品盒。鏊儿:烙饼用铁器。匙匙:小勺儿。勺子:勺儿。铁匙儿:锅铲。笼床:笼屉。火箸:通条。镣:炉条。鼻里气:带烟筒的洋炉子。温罐:安装在锅台上的热水罐。温壶:热水瓶。温袋:热水袋。水鳖儿:①烫婆子(盛热水放入被窝取暖,事用铜合金或陶瓷制成)。②旅行用的扁形铝水壶。火砖:烧热的砖,旧时多做烫婆子用,又称支锅砖。泥杯接:①放置煤泥的器皿,用石或钢瓦制成,形状象盒或槽;③和好的煤泥堆。环锥锥:又称针锥儿,即顶部有铁环的链子。针锥儿:下部夹针的锥子,多用来纳鞋底。大婆针:头号大针。木梳:梳子。洋水梳:新式梳子。刮虱子:篦子。虚镜儿:凸镜,又称火镜。镜面面:小铜镜子。淋淋:又称漏漏,即漏斗。黑煤:锅烟子,可作黑色染料。煮青:一种黑色染料。羊肚子手巾:白毛巾。洋胰子:肥皂。围灯:马灯,亦称保险灯。取灯儿:一种旧式引火物,其一端蘸着硫磺。洋取好儿:火柴,又称洋火。耍贷儿:玩具的统称。搬不倒儿:不倒翁。二麻炮:二响炮。抱仗几:小鞭炮。憋杀手:扑满(存放硬币的瓦器,钱币人内,非打碎不可取出)。搌布:抹布。尿盔子:尿壶。戳戳:印章。刀子:专指屠刀或做武器用的刀。刀儿:菜刀。刀刀:小刀子。鞋楦子:制鞋用的木头模型。鞋抽儿:鞋拔子。面糊:又称浆子,即浆糊。环环:耳环。红红:胭脂。馏子:金钿。纳锁:一种银制的项圈。拆叠子:合页。铁索索:铁链子。瞒河索:架在河上的粗绳子,过河时挽着它使船行驶。麻绳绳:纳鞋底用的细麻绳。麻筋子:单根的麻拧成的细绳子。单三儿:麻绳。麻包:麻袋。布袋:用粗而厚的白布制成的口袋,多用以装粮。
二生产用语
生产用具锨儿:铁锹。犁耳:铧上面犁地用的铁片。独戳子:犁车。切草刀:铡刀。箩头儿:筐子。立哥:连枷,亦称陆哥、陆枷。千椽:杉篙。木刷:木夯。半头砖:碎砖。推把儿:刨。曲尺:鲁班尺。据儿:锯子。夹剪:钳子。眼亮儿:牲口带的眼罩。
畜牧类牙猪儿:公猪。肥猪:亦称菜猪、童猪,即阉割过的猪。胖猪:种公猪。骨驴儿:山羊。老骚狐:种公山羊。羯羊:公绵羊。羝羊:配种用的公绵羊。斑姑子:斑鸠。姑姑种:一种灰鸽,芒种前后飞翔于田间。快快种谷:布谷鸟。
农作物类茭子:高梁。茭棍:高粱秆,亦称茭圪榄。茭扒头:高梁脱粒后剩下的空穗子。玉茭子:玉米、玉蜀黍。玉茭圪榄:玉米杆儿。玉茭圪蒂:玉荣脱粒后剩下的棒子。麦穰:铡碎的麦杆,可以和泥抹墙用。麦滑稽:麦秸。西番柿:西红柿。豆角角:豆荚。茴子白:洋白菜。青菜:菠菜。完荽:香菜。玉蔓菁:芫菁。宾麻:蓖麻。酸溜溜:沙棘。
商业类票票:旧称贴贴,即钞票。饥荒:债务。戳发:把差的商品廉价或硬性推销给顾客。打揽:兜揽生意。朋合:合伙经营。底盘盘:家当。塌窟窿:借债。小押当:旧时的一种高利贷,利息比一般当铺高。杀坊:屠宰坊。肉铺:卖肉的店铺,兼营屠宰业。饭铺:卖饭的店铺。钱庄:旧时由私人经营的以存款、放款、汇兑为主要业务的金融业商店。内囊:家中的金银首饰。明产:个人所有的房屋、土地、生意、矿山等,跟内囊相对。遭年景:又称遭年成,即遇到荒年。
交通车儿:旧式大车、轿车等的统称。车子:旧称洋车,即自行车。车车:儿童车。明车:大车。单辕辕:一个牲口拉的车。二套手:两个牲口拉的车。地猪:独轮小车,又称拨浪车。脚马:车轮,又称轱辘。
三交往用语
交往行为类道楔:聊天,如:“过几天到我家来道楔。”问讯;打听。听慎:留心打听,如:“你给我听慎镇,看有赁房子的没啦。”谨:让、照顾,如:“有好的先谨老人吃。”鼓:逼迫:强迫,如:“他叫人鼓啦,走不了。”周逗:周转、挪借,如:“有些急用,只好先跟朋友们周逗一下。”慰抚:安慰,在物质上给予照顾。受练:虐待。翻舌:搬弄是非,亦称搬老婆舌头。忽掀:煽动、唆使。圪挑:挑唆,如:“家里不和气,都是他圪挑的”。圪缠:纠缠。日鬼:瞒着人做坏事。日捣:欺骗。捉糊:愚弄、捉弄,如:“说假话捉糊人。”戳拐:闯祸,如:“出去小心点,可不敢戳拐”。起开:支使自己不喜欢的人走开。克各:舍不得给吃饱。怪道:见怪,如:“你半年不来封信,她怪道你咧!”拉霸:提拔,如:“他新当上官,全靠亲家拉霸。”拿捏:装模作样。拿把:故意留一手,以抬高自己的身价,如:“你不要仗本事拿把人。”捏蛋蛋:抓阄儿。搬门子:搬出面子大的人替自己办事。溜沟子:逢迎拍马,如:“崽(这个)人可会溜沟子。”倒言语:背后说不当的话,故意让第三者转达给对方听,如:“跟隔壁子可要和气,不要叫人倒言语。”掂对:调配。掉蛋:小孩不听话,调皮捣蛋。喋凉:说风凉话。打迁:将就。扎乱;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四处奔波。圪炼:折磨。圪扯:牵扯。圪晾;对客人冷淡,丢在一边不理。拨膳:阻挠别人去做某事。拔律:指点,纠正。打秋风:向他人求助钱财。打平和:几个人一起凑钱吃喝。
交往动作类圪瞅:略微看一看。圪游:游手好闲,如:“他圪游惯咧,甚也不待做。”圪挤:①闭住眼睛,②在人群里硬挤。攘:暂时吃几口。圪馕:嘴里嚼过后,再把渣滓吐出来。荷:拿,如:“把东西荷过来。”砍:扔。捩:拧,如“把毛巾捩一下。”绾:用手拔,如:“绾草”。撵:追赶。揭:跳。担:挑。乃:肩扛。台高:用手扳住。脱恬:脱掉(衣服),如:“脱恬了睡觉。”剥恬:硬性脱去(别人的衣服),如:“东西给他抢走咧,衣袋也给剥恬走咧。”圪纠:蹲。圪离:①挠别人痒处,使其发笑。②用刀割。圪夹:夹。圪挠:挠。圪尥:跷(起)。扒拉:拨动,如:“把菜扒拉一下。”骨拢:滚,如:“骨拢开吧”!等度:比划手势。启擦:臀部前后挪动。揩:抹、擦。铰:剪。随:携带,如:“冬天出门要多随衣裳。”苫:用市、席子等履盖。拾翻:翻腾。把脚:端着小孩撒尿。拿他人:要挟别人。下:解雇、除名。卷:骂。说闲书:说话本。耍戳皮:耍皮影。提王小儿:耍木偶,亦称报猴。耍把戏:表演杂技。唱堂会:在人家院子里唱戏。跑流程:跑龙套。
礼仪类搭礼:亲友办红白喜事时前往送礼致贺,又称上礼。作事筵:办婚事或丧事,又称上事筵。圆房:旧指童养媳长大后与夫举行婚礼。混新媳妇儿:闹洞房。得倚奇:老年人得到子女的赡养、孝敬物。揽后婚:娶后婚妇女为妻;补后:填房。收房:收丫环为妾。扶正:妾生下儿子后升为夫人,谓之扶正。发落:出殡。开吊:有丧事的人家在出殡前接待前来吊孝亲友的仪式。
四指代用语
代词自家:自己。大家伙儿:大家,大伙。俺:我。俺的:我家的。俺们的:我们的。咱:自己。咱的:自家的。咱们的:咱们大家的。别余的:其他的、分余的。兀:那。甚:什么。崽:这块。甚会儿:什么时候,含有“不定时”的意思。这早番:这会儿,含有嫌迟的意思。兀早番:那会儿,所指时间较远。甚早番:什么时候,含有嫌迟的意思。这沙沙:过会儿,所指的时间较短、较近。兀沙沙:什么时候,所指时间接近。哪沙沙:那会儿,所指时间较短、较近,含有不定时意思。这来:这么,形容或加重语气时用词。兀来:那么,形容或加重语气时用词。多来:多么,形容或加重语气时用词。这底:这么。兀底:那么、那种。怎呢:怎么。怎呢说:怎么样。兀些:那些。这些些:这么多。兀些些:那么多。哪些些:多少。
人品类婆姨:妻子、已婚青年妇女。汉:丈夫、成年男子。婆姨汉:夫妻。娃娃:孩子、自己的子女。小子:男孩、自己的儿子。盘头闺女:未婚少女。妮子:闺女、丫头、婢女。蛮妮子:专指丫头、婢女。老婆:老年妇女。老汉:老头儿。郎家:对老年人的尊称。妹妹婆夫;母亲改嫁时,女儿同往,并与后父之子成婚,这种关系称姊妹婆夫。隔山姊妹:同母异父的姊妹。没交交夫妻:结发夫妻。小婆姨:姨太太。后婚婆姨:再婚妇女。填房婆姨:妻子去世后、丈夫再娶亦称续弦、补后。前家家:前妻所生子女。后拖拖:后妻所生的子女。老骨血;老年得子。私娃娃:私生子。双生生:双胞胎。墓底抽:遗腹子,亦称墓生生。本家:同宗族的人。隔壁子:邻居、街坊,亦称邻家。顶头:与自己名字相同的人。拐子:腿瘸者。疤客:麻子。先生:对教师、医生的尊称。野大夫:江湖医生。担八股绳的:货郎。锢漏锅的:小炉匠。饯工:旧时,红白喜事时临时聘请的厨师,谑称为怄脚面的。招待:旧指旅馆、饭店、澡堂等的服务员。住地方的:商店学徒或青年店员,亦称跑堂的。泥匠:泥瓦工。画匠:绘画的工匠。柳生匠:非科班出身的工匠。二把刀:手艺不精者。吹打的:吹鼓手,亦称响工。铲刀儿磨剪子的:磨刀匠。跑单帮儿的:搞投机倒把的。窑子里的:娼妇。跑黑道儿的:嫖娟妓的。讨吃的:乞丐,又称拖讨吃棍棍的。善友:寺庙里的勤杂工。住小子:家憧。小绺:小偷。死干犟:脾气掘的人。吃噙头:吝啬鬼。奸馋鬼:嘴馋者。游儿鬼:游手好闲者。松香鬼:没出息者。气朦心:白痴。二圪揽:莽撞者。二标子:二流子。凉抬子:爱说空话者,亦称凉棒。老娘婆:接生姿。善婆婆:巫婆。
⑶ 太原话的介绍
太原话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指现今在中国山西省太原市六个城区(迎泽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小店区、晋源区、尖草坪区)的通用语。太原话内部又大体分为三种口音:原城区口音、原北郊口音及原南郊口音,其中原北郊口音与原城区口音比较接近, 原南郊口音更存古,与原城区口音有些不同。其中新派的太原话(区别于太原口音的普通话),即目前太原城市居民所使用的方言,是20世纪后逐渐形成的,是在太原本地土话的基础上受到外来移民及普通话推广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新方言。目前在太原市六城区,形成新派太原话与传统的本地话并存的现象。注意,此处所述的新派太原话不同于太原口音的普通话,后者指的是普通话的一种,不属于方言范畴,只不过带有当地口音,诸如四川口音普通话,陕西口音普通话,上海口音普通话,广东口音普通话等等。从语言学角度,严格意义上定义的太原话特指太原土话。
⑷ 太原话方言经典有哪些
太原话方言经典有各老老,俄老汉,猜丁壳,绝版子等。
太原人表达对萌哒哒的娃娃,或许心爱的猫猫狗狗的喜爱,就会说,卡亲了。谝了哇胡诌,胡说的意思,用来表示不相信,嗤之以鼻。例如,切,你在真是捡的谝了哇。携跟上即是咱俩一同,如闺蜜们,咱们携跟上去旅行哇。
除了太原人,谁也听不懂。闹甚了意思是你干啥了。太原话里没有啥一词,甚用得十分广泛。不说你干啥去了而说你捉甚个列或你作甚去来。小花园一种布鞋,又称白边鞋、懒汉鞋、千层底,深受太原后生们的喜爱。
太原话为山西省内方言的代表方言
太原话里有有入声,平声不分阴阳,老派中文白异读现象较多,古全浊声母字今白读不论平仄全不送气,有较多的连读变调现象,与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官话方言有较大不同。声母及韵母简概太原话有声母21个。韵母太原话有基本韵母36个。
声调单字声调太原话与并州片其他地区方言一样,有平声11,上声53,去声45,阴入2以及阳入54等5个单字声调,古上声全浊今归为去声,古上声全清及次浊仍读上声,古入声全清及次浊今归为阴入,古入声全浊归为阳入。
⑸ 大鼻窦是哪的方言
大鼻窦是太原方言,“大鼻窦”是打耳光或打嘴巴的意思。
太原话俗称太原土话,是一种汉语族的晋语下属方言,是晋语代表语言之一。太原话内部有着明显的新老差异、区域差异,且新老差异导致的太原话内部差异远远大于区域差异。
太原话使用范围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就已经迅速缩减,至今日,老城区已经难以在日常生活中听到太原话。南郊虽然保存良好,但是也面临着普化的风险。北郊仅柴村附近能体现出本地太原话原有特征。未提及的其他地方,本地太原话原有的个别特征有所选择性保留。整体而言,全太原无论城区、郊区所使用的太原话,均有明显消亡迹象。
⑹ 太原方言有哪些呢
1、太原的爱——叫待见
2、太原的提着——叫低溜
3、太原的比划——叫武万
4、太原的姿势——叫等当
5、太原的寻找——叫拾翻
6、太原的可爱——叫七他
7、太原的脊背——则背
8、太原的奇怪——叫日怪
9、太原的墙角——叫个捞捞
10、太原的反应 ——叫地懂
11、太原的头部——叫的老
12、太原的聊天——叫倒歇、也叫谝
13、太原的打瞌睡——叫迷瞪
14、太原的女孩——叫闺女。
15、太原的男孩——叫后生。
16、太原的街——叫道儿。
17、太原的树——叫数儿。
18、太原的车——叫蛋蛋车。
19、太原的工作——叫做的。
20、太原的热闹——叫红活。
21、太原的讨厌——叫方祖。
⑺ 你给我使这个是哪里的方言
以太原话为代表方言。使的意思就是用、使用的意思。现代晋语的使用者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山西省、内蒙古中西部、陕西省北部、河北省西部、河南省北部等地区。
⑻ 太原话方言有哪些
太原话方言有:
1、球迷触眼——形容人长得难看色。
2、不起烂山——形容人没出息 ,办不了大事。
3、西荒——可怜,穷。
4、迷数——臭德性,带有鄙视的意思。
5、死迷粗眼——形容人难看,笨,不机灵,主要是形容人不开眯眼没个眼色。
6、倒讗(xieq)——聊天。
7、荷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拿。
8、精(ji)明(mi)——清醒,聪明,使某人明白。
9、定(di)顿/定(di)醒(xi)——思考,反应。
⑼ 山西方言日常用语有哪些
山西方言日常用语有:
1、球势:最经典的太原骂人话,意思也是臭德性,瞧不起的意思。
2、各料:形容让人不舒服的人,和一般人不一样。
3、瘦马各巾:形容人特别瘦。
4、寡比:形容一个人没有趣味,无聊,没意思。
5、乃鼻窦:挨耳光。
6、真桑了:形容人做事不够意思,倒霉,不走运的意思。
7、可油了:似乎有黑社会背景,或是形容某人特别混得开,大哥级人物,巨酷。
8、腰腰:太原话又名二股巾,跨栏背心。
9、牛牛:小虫子。
10、盼盼:小孩吃饭的围嘴。
11、加加:饭渍,血渍,污渍,统称加加。
12、哥捞捞:角落。
13、外书:那谁。
14、防阻了:讨厌,坏事,拌脚石。
15、砍穿:倒霉的意思,也带有胡说的意思。
16、撇上会儿哇:聊会天。
16、撇哇撇B撇子:胡说。
⑽ 太原话的区别
相较并州片其他地区,新派太原话与普通话的差异要小许多,外地人容易听懂。
而老派太原话(太原土话)是晋语核心代表,发音难度大,不易听懂。其用词考究存古。
太原话近几十年来发展变化很快,这是由于语言系统的内部调整、人口大量流动(迁入)和普通话的影响所致。老派太原话在年轻人听起来,已不太“像”太原话,有些音接近南郊话,有些特点又像北郊话。这种特点在别的城市也可以见到,例如上海市。所以有学者认为,郊区方言往往较完整地保留了城区方言的一些早期特点。
广义上的太原话也可包括远郊的古交市、阳曲县、清徐县(严格意义清徐话不算太原话)等地的方言,下辖的娄烦县方言基本上不算作太原话的范围。现在出现太原新派方言与传统的、本地的太原土话并存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