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马的图片
⑵ 谁有动物马的图片及介绍
马
Equus caballus
英文名horse
哺乳纲奇蹄目马科马属草食性家畜。马在古代曾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等活动的主要动力。随着动力机械的发明和广泛应用,马的役用价值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明显下降,田间作业几乎都为拖拉机所取代,马匹主要用于马术运动和生产乳肉,饲养量大为减少。但在有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马仍以役用为主,并是役力的重要来源。
起源和驯化 马属动物起源于6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初期 ,其最原始祖先为原蹄兽 ,体格矮小,四肢均有 5 趾,中趾较发达。生活在5800万年前第三纪始新世初期的始新马 ,或称始祖马,体高约40厘米。前肢低,有4 趾;后肢高,有3趾。牙齿简单,适于热带森林生活。进入中新世以后,干燥草原代替了湿润灌木林,马属动物的机能和结构随之发生明显变化:体格增大,四肢变长,成为单趾;牙齿变硬且趋复杂。经过渐新马、中新马和上新马等进化阶段的演化,到第四纪更新世才呈现为单蹄的扬首高躯大马。
家马是由野马驯化而来。中国是最早开始驯化马匹的国家之一,从黄河下游的山东以及江苏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及仰韶文化时期遗址的遗物中,都证明距今6000年左右时几个野马变种已被驯化为家畜。马的驯化晚于狗和牛。
生物学特性 不同品种的马体格大小相差悬殊。重型品种体重达1200千克,体高200厘米;小型品种体重不到200千克,体高仅95厘米,所谓袖珍矮马仅高60厘米。头面平直而偏长,耳短。四肢长,骨骼坚实,肌腱和韧带发育良好,附有掌枕遗迹的附蝉 (俗称夜眼) ,蹄质坚硬,能在坚硬地面上迅速奔驰。毛色复杂,以骝、栗、青和黑色居多;被毛春、秋季各脱换一次。汗腺发达,有利于调节体温,不畏严寒酷暑,容易适应新环境。胸廓深广,心肺发达,适于奔跑和强烈劳动。食道狭窄,单胃,大肠特别是盲肠异常发达,有助于消化吸收粗饲料。无胆囊,胆管发达。牙齿咀嚼力强,切齿与臼齿之间的空隙称为受衔部,装勒时放衔体,以便驾御。根据牙齿的数量、形状及其磨损程度可判定年龄 (图3),听觉和嗅觉敏锐。两眼距离大,视野重叠部分仅有30%,因而对距离判断力差;同时眼的焦距调节力弱,对 500米以外的物体只能形成模糊图像,而对近距离物体则能很好地辨别其形状和颜色。头颈灵活,两眼可视面达330°~360°。眼底视网膜外层有一层照膜,感光力强,在夜间也能看到周围的物体。马易于调教。通过听、嗅和视等感觉器官,能形成牢固的记忆。平均寿命30~35岁,最长可达60余岁。使役年龄为3~15岁,有的可达20岁。
类型 全世界马的品种约有200多个,中国有 30 多个 。主要可分为小型地方品种、乘用型、快步型、重挽型、挽乘兼用型。饲养管理方式主要有群牧管理、舍饲管理和幼驹培养及调教。
马 mǎ <名>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horse]。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又如:马伯乐(相马的人);马首(属马的人);马牌子(官府养马的夫役,他们身上都挂有腰牌作凭证);马曹(官署名。专门管马);马圈(养马的地方);马祭(祭祀马神);马绊(系马用的绳子);马褐(马的护衣);马祸(马的异象。古代以为灾变之兆);马图(传说中龙马背负出水的图)
“码”的古字。古代用 以计算的筹码。近世也用以计数 [code]
为胜者立马。——《礼记·投壶》
又如:马子(筹码)
姓
关于马的词汇:
儿马,公马
骒,母马
驹,小马
骟,去势丧失生育能力的马
骠,黄色的马
骝,黑鬃黑尾的红色马
骃,浅黑带白色的马
骅,枣红色的马
骊,黑色的马
䯄,黑嘴的黄色马
骐,青黑色的马
骓,黑色白蹄的马
骢,青白相间,类似兰色的马
龙,纯白色的马
驽,跑不快的马,劣马
关于马的文化:
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七位。 中国人有姓马的。马姓是常见的姓氏之一。除了汉族以外,其他少数民族也有不少姓马的。马姓是回族的大姓之一。云南回族几乎清一色地姓马。
昭陵六骏:(古代君王的马)
昭陵六骏是指陕西礼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每块石刻宽约2米、高约1.7米。六骏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分别名为“拳毛䯄”、“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为纪念这六匹战马,李世民令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阎立德之弟),用浮雕描绘六匹战马列置于陵前。
“昭陵六骏”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刀工精细、圆润,是珍贵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六骏中的“飒露紫”、“拳毛䯄”1914年被打碎装箱盗运到美国,现藏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块也曾被打碎装箱,盗运时被截获,现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
这组石刻分别表现了唐太宗在开国重大战役中的所乘战马的英姿。
拳毛䯄:黄皮黑嘴,身布连环旋毛。平刘黑闼时所乘,身中九箭。李世民赞曰:“月精按辔,天马行空,弧矢载戢,氛埃廓清。”
什伐赤:虎牢关大战逐个击破王世充、窦建德时所乘,臀中五箭。
白蹄乌:平薛仁臬时所乘,无箭伤。李世民赞曰:“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特勒骠:白里沁黄,平宋金刚时所乘,无箭伤。
青骓:平窦建德时所乘,四蹄腾空,身中五箭,其中前体一箭,后体四箭。
飒露紫:征洛都王世充时所乘,前胸中箭,丘行恭与李世民换骑,并为飒露紫拔箭。李世民赞曰:“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三川,威凌八阵。”浮雕里附一人,仿丘行恭拔箭。
马
商官名。常奉命征伐和射猎。《殷虚马契前编》卷三第三十一第二片:“贞肇马左右中人三百”。可知“马”分左、右、中三队,每队百人。后世马司之官,或从此出。
秦始皇七匹名马 《古今注》:一曰追风,二曰白兔,三曰蹑景,四曰追电,五曰飞翩,六曰铜爵,七曰晨凫
周穆王八骏 《拾遗记》:
一名 绝地,足不践土。二名 翻羽,行越飞禽。三名 奔宵,野行万里。四名 越影,逐日而行。五名 逾辉,毛色炳耀。六名 超光,一形十影。七名 腾雾,乘云而奔。八名 挟翼,身有肉翅。
骅骝、绿耳、盗骊、骐骥、纤离。
《水注经》: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其中多野马。造父于此得骅骝、绿耳、盗骊、骐骥、纤离。乘以献周穆王,使之驭以见西王母。
雷首良马
《穆天子传》:壬戌天子至雷首,犬戍觞天子雷首之阿,乃献良马四六。
翠龙
扬雄《河东赋》注:诗古曰:“翠龙,穆天子所乘马也”。
玉马
《瑞应图》:玉马者,王朝清明尊贤则至。
(马肃)(马霜)。括号内字为合字。键盘上打不出来。骦
《左传》:唐成公有两骕骦马。一云骕骦,马色如霜纨。
沙丘马
伯乐对秦穆公曰:“臣有所与九方皋,……”。
秦始皇七匹名马
《古今注》:一曰追风,二曰白兔,三曰蹑景,四曰追电,五曰飞翩,六曰铜爵,七曰晨凫。
楚骓
《史记》:项王骏马名骓,常骑日行千里。及败至乌江,谓亭长曰:“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以赠公。”
九逸
《西京杂记》:汉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皆天下骏足也。名曰浮云、赤电、绝群、逸群、紫燕骝、禄螭骢、龙子、嶙驹、绝尘,号九逸。有来宣能御。
乌孙、天马
《张骞转》:元狩中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马,宛马曰天马。
宛天马
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孟康曰:“言大宛国有高山,其上有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马置其下,与集生驹皆汗血,因号天马子。
萧稍
《神异经》:大宛有良马,鬣至膝尾垂于地,名曰萧稍。
象龙
《冯奉世转》:宣帝时至大宛,得名马象龙而还。
步景
《洞冥记》:东方朔游吉云之地。得神马高九尺,股有旋毛如日月之状;如月者夜光,如日者昼光,毛色随四时之变。
西王母税此于芝田,因食芝田之草。东王公弃之清津,因其而返,绕日三匝,入汉关,马上睡眼不觉而至,名步景。
黄门四骏
《西域赞》:蒲稍、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注:孟康曰:“四骏马名”。
大骊
光武以所乘大骊赠孝忠。
赤兔
《曹操传》:吕布有骏马名赤兔,常骑乘之。时人为之语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
的卢
《马政论》曰:“颡上有白毛谓之的卢。”又曰:“上有旋毛及白毛者,谓之的吻,凶。”俗云的卢非也。刘备避樊城之难,过檀溪,谓所乘马的卢曰:“今日急,不可不努力。”马达备意,一跃三丈。又庚亮所乘马名的卢,殷浩以为不利主,劝市之。亮曰:“岂有已之不利,移之人者。”
绝影
《后汉书》:曹公所乘马名绝影。
白鹤
《拾遗记》:曹洪与魏武所乘之马名曰白鹤。时人谚曰:“凭空虚跃,曹家白鹤。”
紫(马辛)。xin.括号内为合字。
《魏志》陈思王表文帝曰:“臣于武皇帝世得大宛紫骍马一匹,教令习拜。
惊帆
《古今注》:曹今有名马名惊帆,言其驰骤烈风举帆之疾也。
蒙古马
蒙古马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主要产于内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马种。蒙古马体格不大,平均体高120~135厘米,体重267~370千克。身躯粗壮,四肢坚实有力,体质粗糙结实,头大额宽,胸廓深长,腿短,关节、肌腱发达。被毛浓密,毛色复杂。它耐劳,不畏寒冷,能适应极粗放的饲养管理,生命力极强,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8小时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经过调驯的蒙古马,在战场上不惊不诈,勇猛无比,历来是一种良好的军马。
哈萨克马
产于新疆的哈萨克马也是一种草原型马种。其形态特征是:头中等大,清秀,耳朵短。颈细长,稍扬起,耆甲高,胸销窄,后肢常呈现刀状。
现今伊犁哈萨克州一带,即是汉代西域的乌孙国。两千年前的西汉时代,汉武帝为寻找良马,曾派张骞三使西域,得到的马可能就是哈萨克马的前身。到唐代中叶,回纥向唐朝卖马,每年达十万匹之多。其中很多属于哈萨克马。因此,中国西北的一些马种大多与哈萨克马有一些血缘关系。
河曲马
河曲马也是中国一个古老而优良地方马种,历史上常用它作贡礼。原产黄河上游青、甘、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因地处黄河盘曲,故名河曲马。它是中国地方品种中体格最大的优秀马。其平均体高132~139厘米,体重为350~450千克。河曲马头稍显长大,鼻梁隆起微呈现兔头型,颈宽厚,躯干平直,胸廓深广,体形粗壮,具有绝对的挽用马优势。驮运100~150千克,可日行50千米。河曲马性情温顺,气质稳静,持久力较强,疲劳恢复快。故多作役用,单套大车可拉500千克重物。是良好的农用挽马。
西南马
西南马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及广西一带。特点是体形小,善走山路。西南马头较大,颈高昂,鬃、尾、鬣毛丰长。身体结构良好,肌腱发达,蹄质坚实。善于爬山越岭,可驮运货物100千克以上,日行30~40千米,是西南山区一支很需要运输力量。其中较着名的有四川建昌马、云南丽江马和贵州马等。
三河马
三河马是血统极为复杂的的马种。20世纪初,一些俄国贵族来到中国东北,他们带来了奥尔洛夫马、皮丘克马等良种。日本占领时期,又带来了纯血马、盎格鲁阿拉伯马等马种。这些马通过与当地马种杂交,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三河马。
三河马体格较蒙古马高大,它形态结实紧凑,外貌俊美,胸廓深长,肌肉发达,体质结实,背腰平直,四肢强健,关节明显。毛色主要为骝毛、粟毛和黑毛三种。平均体高140~147厘米,体重330~380千克。三河马气质威悍,但性情温驯,耐粗饲,适应较粗放的群牧生活。它属挽乘兼用经济类型。乘马跑1千米只需1分10秒时间。单马拉起载重五百多千克的胶轮大车,半小时可走完10千米。
伊犁马
伊犁马是以新疆的哈萨克马为基础,与前苏联顿河马、奥尔洛夫马等杂交而成。当地牧民称它“二串子马”。六十年代后,伊犁马的培育主要以顿河马为主,其顿河马的血液达到了50%以上。
伊犁马伊犁马平均体高144~148厘米,体重400~450千克。它体格高大,结构匀称,头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头颈高昂,四肢强健。当它颈项高举时,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泽漂亮,外貌更为俊美秀丽。毛色以骝毛、粟毛及黑毛为主,四肢和额部常有被称作“白章”的白色斑块。伊犁马性情温顺,禀性灵敏,擅长跳跃,宜于山路乘驮及平原役用。在126千米的长途竞赛中,负重80千克,7小时12分钟就可到达。是优秀的轻型乘用马。
荷兰温血马 Dutch Warmblood (KWPN)
要说有哪一个品种的马,像明星一样快速窜红,那就是荷兰温血马。这是个新的品种,荷兰在1958年才开始有血统登记簿,然而现在已成为世界上最成功、最流行、最受欢迎的马术竞赛与骑乘用马。荷兰温血马可说是二十世纪的新产品,有别于二十世纪以前就有的温血马,它是专门为了马术竞赛用而培育出来的温血马。虽然这是荷兰人所创造的品种,但其实应该算是一个欧洲品种,因为除了荷兰之外,还有英国、西班牙、法国和德国的血统。
荷兰温血马的起源来自于荷兰两个本地的品种,海尔德兰马(Gelderlander)与格罗宁根马(Groningen) ,事实上这跟当地的土壤息息相关。海尔德兰在荷兰中部,当地的土壤为沙地,所发展出来的马属于较轻型。而格罗宁根当地则都是硬质的黏土,成长出来的马就属于较重型的。然而两个品种的基因却是可以兼容的,因此培育者就常常在海尔德兰马的血统中加入格罗宁根马的血统,来增加海尔德兰马的重量,反之亦然。
海尔德兰马与格罗宁根马这两个品种都是自中世纪以来在荷兰与其邻近区域就有的品种。海尔德兰马有安达卢西亚马(Andalusian)、意大利的那不勒斯马(Neapolitan)、诺曼马(Norman)、Norfolk Roadster、德国的奥登堡马(Oldenburg)、荷尔斯泰因马(Holstein)、英国的盎格鲁-诺曼马(Anglo-Norman)、哈克尼马(Hackney)与纯血马(Thoroughbred)的血统。而格罗宁根马则是由丹麦的佛里斯马(Friesian)与德国的奥登堡马(Oldenburg)两种品种交叉产生的。
自古以来荷兰的农夫靠马生活,很早就建立了严格的培育马的方法,来淘汰品种中健康与性格的缺点,以及智能不足的马。这种严格筛选的作法,造就了今天的荷兰温血马。工业革命之后的机械化,使得马的用途转为休闲骑乘与运动,荷兰人以此为目的再一次成功的展现他们的培育技术。
海尔德兰马与格罗宁根马这两个品种有一些令人激赏的共同特点:华丽的动作、良好的基本构造、具有风采的质量、稳健成长的能力、温驯合作的气质。荷兰人引进英国纯血马,以增加它的勇气,并改善有时会发生的缺陷,例如过长的背、太短的脖子、太短太弱的前肢等。相当轻盈的动作也是纯血马带来的,而为了要去除随着纯血马而来的难以驾驭的特质,不但靠引进其它荷兰本土血统,也引进法国的塞拉法兰西马(Selle Francias)、德国的汉诺威马(Hanoverian)与荷尔斯泰因马(Holstein)血统,以改良出最后的品种。另外也引进英国的哈克尼(Hackney),以培育漂亮的挽马,也有些人继续培育传统海尔德兰马型态的马,最后竟演变成三种类别的荷兰温血马
⑶ 马的各种资料,艺术品、邮票、名画都可以,最好有图片。
2002年一月五日,在陕西省的宝鸡市举行了马年生肖邮票的首发式。今年的生肖邮票就是以宝鸡市凤翔县的民间工艺品泥塑马为图案设计的。
王虎鸣:我无意中在一个书柜里面 发现了一匹就是这个黑白马 就是现在选中的这匹马 当时马身上是尘土很多 好长时间可能也没有人动 但是我当时看到这一匹马的时候 我就心里一亮 我有这么一种感觉 好象今年的生肖票 也就是非它莫属 有这么一种感觉 那么我想评审委员会 之所以选中这个马 一个我想就是它这个马比较有特点 这种特点一个是它的造型比较有特点 非常的可爱很憨态 另外一个就是说它的色彩是黑白的 线条简洁流畅 还有一个特点我想就是 它特点适合于我们雕刻版印刷
中国的生肖邮票发行的历史并不长,但由于符合了中国人在新年来临之际对喜庆、吉祥的追求,所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每到邮票发行的时候,无论是集邮还是不集邮的人,都喜欢买一、两套生肖邮票作为纪念。
在宝鸡的马年邮票的首发式上,由这套生肖邮票的设计者签名的邮品受到了人们的欢迎。而更引人注目的是有一位老人总是被人们团团围住,他就是这套邮票所选取的泥塑马形象的制作者,凤翔县的老艺人胡深。
胡深:我这个手艺是祖传的 老先人就搞 我今年72岁了 我画这个泥塑已经有60余年 小上的时候就跟我父母学手艺
今年73岁的胡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一踏进他的家门,就会发现,他的家科就是一个泥塑作品的小加工厂。从和泥、擀泥饼到入模、出模,一道道工序都有条不紊地在进行。胡深的老伴、两个儿子、儿媳妇和四个孙子,一家十口都会制作彩绘泥塑。
胡家的这一家人,在泥塑方面各有特长,捏摸、画线、着色分工明确。每到农闲以后,全家人坐在炕头一起做虎头挂片、泥塑动物。他们的作品充满乡土气息,形态逼真、粗犷夸张,风格多样,深受各界人士喜爱。这次被选为生肖邮票图案的马就是有关专家从中央美术学院的陈列室里找到的。
胡深:为什么把这个马 要选成国家的邮票呢 这个马它有好多的长处 比如我拿的这一个马 精神饱满 形象美观大方 线条流畅 民族味道浓厚
胡深所生活的宝鸡凤翔县,是中国泥塑的发翔地,从周朝开始流传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由于这里地处黄土高原,人们一年四季有一半的时间和泥土为伴,为了给枯燥的冬天农闲中增加一些生活的情趣,人们就以泥塑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每到节日,人们就用亲手制作的泥塑送给亲朋好友,来表达主人的一片特有的豪爽和对朋友的祝福之心。
由于凤翔的泥塑总是与民俗联系在一起,所以这些泥塑作品充满了乡土气息,大胆的造型、丰富的想象、简洁的线条、艳丽夸张的色彩使凤翔的泥塑传达出一种质朴而热烈的情趣。
在中国生肖也称为属相,或称为相属。按照汉语的解释,“生”指“出生”,“肖”义为相似、类似。也就是说,某一年出生的人和这一年所代表的动物习性有着某种联系。生肖,不仅中国有,在日本、柬埔寨、印度、法国、缅甸等国家都有生肖,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人与自然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相互依赖的关系。
中国古代根据动物出没时间和生活特征,将十一种动物和龙作为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 猴、鸡、狗、猪。这些动物或多或少与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有关。
“十二生肖”在中国社会流传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但源于何时,现在已难以考证。但在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的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等文献中就有关于生肖的零散表述和记载。
李燕:在汉代应该说是中华国学 很多的门类都是基础 形成体系的那么一个时代 在东汉王充的着作《论衡》 里问有一篇叫《物事篇》 里面首次白纸黑字 记录下十二地支和十二种动物挂钩 其中就有马
在人类历史上,人与动物本来就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从古至今,人们对动物形象的描绘与刻画,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十二生肖中的动物也一直是艺术家们创作的对象,这之中又因为马与人类的生存、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而成为艺术家们最喜欢的创作题材。
在据今约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内蒙古阴山岩画上就已经出现了人与马的画面。
到了两千多年前的秦代,马的艺术形象已经十分丰富。在着名的秦始皇陵中,就出土了大量象征秦王朝百万雄师的兵马俑。而更令人惊奇的是,在这座皇陵中还发现两具铜车马。铜车马的造型比例匀称,形态逼真,矫健肥硕的马身佩光彩闪烁的金银饰件,双眼紧盯前方,马齿紧嚼滴衔,鬃花迎风飞扬,削竹般的马耳斜耸,仿佛正聆听号令,只待长策一挥,便放开四蹄疾驰。它们与兵马俑中的马一起勾勒出秦骏马盛世的壮丽景象。
到了唐代,由于国家强盛,疆域广大,对外交往频繁,马在生活、生产与战争中的作用更加明显,所以马的形象也更加突出。这之中最着名的就是陕西礼泉县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照陵的六匹骏马浮雕,这六匹骏马曾经伴随唐太宗征战南北,立有赫赫战功,当时的艺术家以简练明晰的造型,塑造了战马立行奔驰的身姿、步态,展现了战马的勇武、刚烈,突出了它们顽强的性格,同时也展现了大唐文化的恢弘气势。
在中国,对于马的喜爱并不仅仅局限与帝王,普通百姓也对马十分钟爱。在浙江省的诸暨市,有一座富商的私宅,人称“千柱屋”,气势恢宏,建筑讲究。在“千柱屋”里,雕刻艺术品如云,尤以正屋天井照墙上的“百马图”为上乘。全图由21块方砖合成,总长704厘米。百马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形神兼备,充分表达出主人对马的喜好之情。
李燕:中国最古的典藉《易经》里面 干卦谈的是天的精神 他把马列入干卦 就是说马是一种天的精神 刚健的精神 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 另外我们民族的图腾是龙 龙是天的化身 所以好多马也叫龙马 甚至地变一个词龙马精神 这就是给马这种动物形象 赋予了一个最高的 刚健形象的这样一种地位
在甘肃省出土的汉代铜雕《马踏飞燕》就是中国的古人对“天马”精神的最好诠释。这匹正撒开四蹄飞奔的骏马体态矫健,昂首甩尾,头微微左侧,三足腾空,只有左后足落在一只展翼疾飞的龙雀背上,充满了“天马行空”的骄傲。《马踏飞燕》是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结晶,也是当时所崇尚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从古至今,马与人的关系是如此的密切,以至于历朝历代都涌现出具有不同时代特色的马的艺术形象,而在这些形象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唐三彩中的三彩马。
唐三彩在一千多年以前,曾作为陪葬品而风靡一时。因为它们以黄、绿、白三种釉色为基本釉色,所以人们习惯称它们为“唐三彩”。唐三彩有器物,也有塑像,各类制品包罗万象,但做得最成功的还是各种马的形象。
三彩马大都以静表现动,虽然站立却有奔跑之势,虽然不鸣却让人似乎听到啸啸之气,充分体现出了当时工艺水平的精湛与制作者的智慧和激情。
唐三彩马中的马与现实生活中的马有很大的不同,它们实际上是一种被艺术化的马的形象。
李燕:对马的塑造体现了唐朝 一个时代精神 一个欣欣向上 朝气蓬勃 勇往直前的一种精神 所以他把马的体现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 他把它放在最高贵的地位上来塑造它 把它最优美 最能体现精神的部分夸大 用现实生活的马来跟三彩的马来看 它不大一样 比如它的头比较小 它的脖子特别粗 胸肌特别发达 臀部都非常圆润 这些现实生活中 根本就找不到这样的马 它主要是体现了马的一种精神 一种龙马精神 用内在的劲来发外在的形 所以它对这个形象 主要是看它象一个马就是了 但是更主要的是体现了马的精神 体现了马时代的精神
三彩马的装扮也是各式各样,从它们的装扮中,可以看出唐代各个社会阶层人们的等级、地位和身份。
李燕:因为唐朝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 一个封建社会 所以在马的使用上面 打扮上面 也是有很明显的等级 就象我们现在在路上用的汽车一样 比如说奔驰 宝马 卡迪拉克 那么唐朝就是五花马、三花马 剪鬃上面带花的马、那一般都是王侯将相 还有帝王才能用的 还有宫廷才能用的
在唐三彩中还有很多人与马相结合的作品,如狩猎俑、骑马俑、马夫俑等。在这些作品中,人物的姿态、神色与马相互辉映,表现出人与马的亲密关系。
三彩马中还有为数不少的胡人牵马俑和骑马俑,这反映出唐代社会的开放和对外交往的频繁。
三彩马是唐王朝经济文化繁荣的象征,是朝气蓬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它们生动的造型、飞扬的神采展现出一个时代的追求。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一直待续至今,而三彩马也因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成为人们乐于收藏的工艺品,现在,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当然,对于喜欢马的人来,马的艺术品收藏还不仅仅局限于唐三彩。
这是一个温馨的三口之家,蔡猛和徐笑梅都是电视节目的主持人。由于工作的原因,他们总是有机会走南闯北,所以在这个家里,有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纪念品,而在这之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们大量的有关马的收藏品。
蔡猛:我觉得每个人有不同的喜爱 除了生长经历以外 应该说你的血液里你的骨子里 在你的遗传里肯定有什么东西 当然与我的经历有关系 小的时候出生在呼和浩特 就是草原上的明珠的城市 从小看着马 赶着一群一群的走向中原 当地穿着蒙古袍的人很多 还有饭馆里头手把肉 马拉的车运粮食 这些东西我想对我对马的爱都可能会有间接的启发或者是诱导 1982年我大学毕业以后就有了工资 有了工资以后相对来讲经济独立以后就有了一定的经济条件 看到什么喜欢的东西可以买一买 东一件西一件 最后发现买的东西里头号大部分是马 后来我渐渐琢磨 实际上自己喜欢的其实是马 从那个时候就有了一种收藏的意识
徐笑梅:最初的时候对这件事可以说我不太理解 并且我也不太喜欢 我喜欢家里搞得温馨一点 简洁一点 我说你别买这些东西了这么乱然后要花很多钱 然后我觉得这种阴挡的效果也不是很好 一个是他蔡猛爱马我感觉就是说他已经爱到了这种痴迷的程度 我从我的感觉 我应该变得聪明一点那还不如把这件事转一个弯 然后做一个正确的引导 我想了想这也是一件挺好的事 我说你要注意品位 别什么乱七八糟的都弄到家里来 但是我觉得我还不是一个真正的收藏 因为收藏一般地讲收藏它是一个怎么说呢 就是这个东西具有很高的价值 其实我的想法是什么呢 我就觉得做为我只是一种爱
在相互理解与沟通后,他们一起爱上了马,爱上了对马的工艺品的收藏。在这个家里,每一件艺术品都是由它的主人精心选择和摆放的,每一件艺术品后面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者一段值得回忆的印象。
收藏中的趣闻 蔡猛:比如我当时到英国去解说44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回来的时候我记得好象在也是在一个日本人开的商店里头 因为钱不多了 我就想再买一点什么东西 然后就有一个表 那个表上是一个马的图案非常漂亮 我一看见马我就立刻兴奋 那个服务员很直地说了这个表我们不卖 那为什么不卖 他说这个表走时上机器有点问题 它就是走不准时呗 我说这不现在在走吗 他说是现在在走它可能以后就不走了 但是我说我没关系我说不走我也要 他说那你要自己负责任我们不给你承诺这种保证 后来我就把这个表买回来了 买回以后果然挂在上头没走几天不走了 但是不走了我觉得也好看 我觉得在买的时候其实心理上已经有准备了 是喜欢这个表的造型喜欢它马的图案
对马的喜爱,对马的艺术品的收藏,使这个家庭充满了和谐的气氛,每一件收藏品都是一种历史,也是一种文化,它们一方面被人所收藏,另一方面又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陶冶着人们的性情,使人们沉醉于它们所展现出的世界中。
蔡猛:心底下有那么一个想法 有朝一日的话 有条件的话 我将逐渐的转向马的讲解和解说 因为现在马术有6块奥运会金牌 而且它是唯一的一个人与动物的奥运会项目 2008年奥运会又在中国举行 所以马术肯定会在中国发展得非常快 那么我喜欢马 我又从80年代开始到现在20年的收藏 在收藏的过程中也了解了很多马的知识 自己又亲自去骑马又养马 我想我最终的一个目标就是用我对马的这种爱 用我掌握马的这些知识 用自己的这种热情去成为一个真正的体育马的一个解说 一个评论 让很多人通过我的解说 通过这种评论喜欢这种动物 保护动物 爱护动物 而且能够以马 能带来这种快乐的生活
马不但出现在民间工艺、雕刻艺术以及私人收藏品中,也是中国历代绘画中极力表现的形象。从那些流传至今的画卷中,我们可能看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画家对马的精神的独特见解。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漆器的国家,在先秦时期的漆器,特别是战国漆器上就已经出现了装饰图案,在这些图案中,就有马的形象。这些漆画构图严谨,线描交称健劲,冷暖色调对比强烈,带有浓郁的装饰趣味。
从秦朝开始,由于中国进入统一的封建社会,国势强盛,统治者开始大兴土木,从宫殿、坛庙到宅邸、墓室都绘有气势恢宏的壁画,这些壁画中也大量描绘马或者车马的形象,它们大多构图充实完整,人物与马等动物错落有致,俭朴率真,引人入胜。在着名的敦煌壁画中,马的形象也十分突出,它们有的是当时商旅行进在“丝绸之路”上的真实写照,有的则是当时人们丰富的想象力的结晶。
李燕:另外不能不提到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 它所创造的战马的形象、拉车马的形象、乘马的形象 那称一代绘画造型的高峰 为什么把这样一种浮雕算作绘画 因为它有大量的拓片形式影响于我们的画界、影响于我们的一些画家 尤其是汉画像砖上拓出来的那个奔跑的马拉车的马 有一块汉砖 四四方方的一块汉砖上四匹马的形象 形马很大的那种动态反差 所以你当看到这样一张画的时候 你的视线从四匹马中间留来留去 转来转去 无形中在你的视网膜里形成了一种动态大反差 变成了一种良性错觉就是这马在动 四方的画面并没有拘束你这四匹马 而且觉得这四匹马可能一会儿功夫就跑出你的画面 那实在是那是将近两千年前的这么一幅画马的绝品
东晋时期,着名的画家顾恺之以曹植的《洛神赋》为脚本,用图画的形式再现了一个很浪漫的故事,这就是在中国绘画界有着崇高地位的《洛神赋图》,画中有许多乘马而行的人物,虽然在这里马还只是人物活动后个陪衬,但已经充满含意隽永的神韵。
在绘画中真正出现了成熟的马的形象是在唐代。着名画家张萱在《虢国夫人游春图》中,描绘了杨贵妃的三姐虢国夫人及其家眷骑马郊游的情景,在一片花团锦簇中,马的形象十分突出。
在唐代,也已经出现了一批专门因画马而知名的画家。
李燕:这里有名有姓可查的、又比较有名的 唐代的韩干现在流传在世的有一幅叫《照夜白》 这是马的名称 过去这是好马 骏马都有名称 照夜白就是说他这匹马毛啊雪白雪白的 在夜里行走都能一片白光 就这个意思这个 马是拴在马柱子上的 可一看这马就不甘心被人羁绊 仰着首 你只要把这绳套一脱开就能飞到天上去 那种感觉 宋代的一位白描大师李公麟 他画的一些白描的马 他用这样一种最简洁的绘画手段来描写 这些骏马很有意思 每匹骏马前面都有一个养马人 这养马人的形象一看就是凹眼睛高鼻子 那一定就是西北地区的兄弟民族 他们善于养马 而且从马的形象来看也是西北马、大字马、乌孙马 就是那一类的其中最有名的是一匹叫玉花葱 白马身上有一点灰的 小的圈圈 玉花葱
到了元代,又出现了一位画马的大画家——赵孟頫。赵孟頫实际上是一位诗文书画全能的艺术家。《秋郊饮马图》和《浴马图》是赵孟頫人物鞍马画的代表作。在这些画中,牧马官驱骏马十数匹奔驰于野水长堤、绿波红树之间。画面布局讲究,意境深远,尤其是马的神态各异,或奔腾追逐,或徐步缓行,或低首就饮,或引颈长鸣,意态生动,是描绘马的绘画中的上品。
中国绘画的题材对马的偏爱从古代一直延续到现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着名的画家徐悲鸿画的马。徐悲鸿九岁开始学画,后来又到欧洲留学八年。回国以后,他在大学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创作了大量油画等多种体裁的作品。但最为人所称道的还是他笔下的骏马。
他笔下的马四蹄腾空,鬃尾毛发耸立,向前疾奔。笔健墨酣,以中国画大写意线条与西洋的明暗技法巧妙结合,作品既有中国画的骨法用笔,又有强烈的立体效果。全画墨色淋漓,用笔粗放,气势磅礴,在中国画中独树一帜。
李燕:徐悲鸿先生他生活于我们中国近代 风云变幻的国难频生的这样一种时代 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民主思想的徐悲鸿先生 他画的马完全是他个人的思想和与时代相关的这种时代的思想 时代的精神的那么一种化身 那是在四十年代内战行将结束的时候他画了一匹飞奔的战马 上面题的是什么呢?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 这就说明了徐悲鸿先生通过这样一匹驰骋摘掉了鞍子的战马 来表达他希望我们的国家赶快结束内战 赶快统一建立一个光明的未来的新中国那么一种心情
马与人类一起已经生活了很多年,它们不但推动了人类生产与生活的进步,而且还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为人类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无数的灵感,马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
⑷ 谁能给我介绍马的样子和发几张图片
马,能负重行远者也。头颈长而有鬣,蹄极坚壮,仅有一趾。其齿有乳齿、永久齿,形态随年龄而异,故相马必先齿。种类甚多,古人以其毛色各别为专名。吾国产马之地,以蒙古、新疆为最着。 内蒙多良马,乌珠穆沁旗之佳者,每匹价值数百金,寻常者亦须六七十金。四子王旗之马,佳者不及百金,劣者仅十余金。东盟马市甚盛,西盟无马市,须向内地求估。 内蒙马之游牝期,多在立秋后十余日内,年一度,产马年一次,或三年二次。马孕时,牧人不加滋衞,产时不为调养,即病亦不加疗治。 多伦达哩、冈崖等处,向为内蒙产马最盛之地。且军备所用之伊犁马种,虽极高大,然实不及内蒙所产之体格较小者为良。 青海之马,高大雄骏而首略小,有鬣长垂地者。凡内地马,必钉铁掌以护趾甲。甘肃多平野,马仅钉前二蹄,而不必钉后蹄,以前蹄步重而后蹄轻,盖马种愈西,趾甲愈坚也。青海马种,蹄甲更坚,行走草地,四蹄无伤,故无庸钉掌,而行速负重,他产鲜出其右,惟性颇猛劣,驭之宜得其法。 青海又有野马,身小,善奔逸,能越沟,识泉脉,觅水者视蹄涔,掘之,泉见焉。行沙漠中遇风,羣伏,埋鼻沙中以护之。猎人诱之入栅,跳掷奔蹴,数日不食而倒。 其产于阿尔泰山者,蒙人名之曰塔奇。 某兽医谓常人每观马齿,以断其年龄,非至善之法也。盖马逾八岁,即不更生齿,而术穷矣。然齿既长足,下眼皮上侧渐显皱纹,其纹与年俱增。故八岁以上之马,须先观其齿,再察眼皮皱纹,则可断定年龄,历历不爽矣。 青马 青马之种,自海中来,性最良。 马宝 马宝,为马腹所生者,如牛黄,猴枣之类.真者难得.相传主治一切恶疮及癫痫,医书谓之鲊(鱼答),质坚,似石而光莹,色杂红黄蓝白,大小不一,如卵如栗.大者一枚,或至三五七枚,或十数枚. 蒙古人持咒将鲊鱼?答入水中,能祈雨立降。咸丰时,有见其大如西瓜者,皮白而黄,青花缠绕,重五十余两。偶坠地碎缝,摇之各各有声。刮破处入药,甚效。山阳常有之,然岁仅一二枚。 李宗望得马宝 同治时,鸳湖李宗望宦游蜀中,有往来西藏之贾人某畜一老马,拳毛卷雪,七尺昂藏,日负重二百余斤,自藏至蜀,计程万余里,虽崔嵬屡涉,而未赋虺颓。后忽无故自毙,贾疑而剖之,竟于其腹中得一石,约重五十两,螺纹旋结,有类云母。李见而异之,购以重价。当始得时,盛诸水盆,发泡如汤沸,经年始已。入夜则映月生光。形微圆而色白如粉,刮之甚坚,即马宝也。 礼烈亲王蓄克勒 礼烈亲王,太宗兄也。天聪时,萨尔浒山之战,歼明兵四十万,王功尤多。他如叶赫、乌拉诸部众受降伐畔,亦复靡役不从。王所乘马,名克勒,满话称枣骝马皂青鬃尾者也。高七尺,长丈咫,腹下旋毛如鳞,识者谓之龙种。每闻鼓鼙声,辄矫首歕鬣,摧陷当冲。尝病蹏,自跑地出泉,洗创即愈,军中呼曰圣水。旧有图,藏礼亲王府。 年羹尧蓄连钱 年羹尧好驰马,而苦无骏足。有客牵瘦马诣年求售,年哂之,客曰:“公何哂也?”因以钱置马腹下,令年俯身就拾之,而马不惊。年奇焉,酬以重金。客不受,曰:“此马助公立殊勋,非阿堵物所能致也,望善视之。马不死,公不败。”语毕,飘然径去。后年转战数省,皆赖此焉。征藏日,为藏人所暗杀,一恸几绝。未几,竟被逮。年得此马,喜甚,名之曰连钱。 俞贤蓄老马 田山姜少司寇雯抚黔时,有卒俞贤者,所乘马,齿六十矣,自其父兄至贤,历数十年,大小经数百战,而骁腾如故。不食生刍,日需豆糜三升,酒五合耳。能通人语,高下疾徐,东西南北,语之,无不如意。夭坝之战,驰险阨,犯瘴疠,刍粮久绝,独此马不困而益壮。 海兰察盗马 超勇公海兰察从征西域、金川、台湾,有战功。值内廷时,与蒙古巴林郡王巴图相善,二人皆有骏骥。扈跸木兰,巴欲以己马易海骑,不许,巴曰:“余当夜使人盗去,勿瞋也。”海笑应之曰:“大佳。”及夕,巴果使人往窃,见骏马独立龁草,因潜捕之。讵土窟中一健夫执马缰伏其中,大呼曰:“寄语汝王,吾公行当窃王马矣。”盖海豫为之备也。使者归告,王命严防之。夜半,忽闻帐外大呼盗马者乘马遁矣。俄万帐齐呼捉贼,如山岳崩势,巴马皆惊逸出栈。及追转,而名骏已失。盖海潜至巴帐后,使从者羣呼,及防者出视,而海乘马行矣。翌夕相见,欢饮,巴深服其智,卒以马赠之。
⑸ 五马图中马的样子
五马图
李公麟(1049——1106)北宋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好古博学,喜藏钟鼎古器及书画。宋神宗熙宁年间中进士,官至朝奉郎。居京师十年,不游权贵之门,以访名园荫林为乐。其天赋极高,又博学勤业,书法飘逸具晋人风韵,擅画人物、山水,尤精画鞍马。马是古代人类最亲近、最依赖的一种动物,无论平时的载物、交通,还是战争中的两军拼杀,都依赖鞍马。所以在古代的壁画中就有鞍马奔驰的形象。唐以后,就开始有独立的鞍马画,渐渐自成一体系,着名的画家有张萱、韩干等。李公麟显然受其影响,年轻时初学画,便从画马入手。他极其重视观察和写生。传说他每次去朝廷的马厩观看国马,总是流连忘返至于忘我的境地,所谓“终日不去,几与俱化”。有高僧指点他不可长此,“恐堕入马趣”,他顿悟其旨,就改学道释人物画,居然又深得吴道子的笔法。
《五马图》为其传世佳作,纸本墨笔,纵29.3厘米,横225厘米,无名款。图以白描的手法画了五匹西域进贡给北宋朝廷的骏马,各由一名奚官牵引。每匹马后有宋黄庭坚题字,谓马之年龄、进贡时间、马名、收于何厩等,并跋称为李伯时(公麟)所作。五匹马各具美名,令人遐想,依次为:凤头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满川花,而五位奚官则前三人为西域装束,后两人为汉人。五匹马体格健壮,虽毛色不一,姿态各异,但显得驯养有素,极其温顺。五个奚官则因身份不同,或骄横,或气盛,或谨慎,或老成,举手投足,无不恰如其分。李公麟虽由吴道子入门,但其线描功夫,称得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今人感叹古代的汉人及异族有那么美妙的服饰,以致单是描绘衣服的褶纹就有“十八描”之称。而李公麟以其“行云流水”般的线条,飘逸而行止如意,虽只是白描勾画,却非常具有质感。你看马的轮廓,似乎感觉得到其骨骼肌肉,略加烘染后,又似乎能感觉到其皮毛、斑纹。人物的面部刻画很简单,但结构异常准确,状貌极其生动,须眉之间,不但可视其年龄、身份、民族,甚至从表情可以窥其内心。衣褶自然是线描最优美之处,观者打开画卷,无不立即就被这些流畅圆润而又凝练劲挺的线条所吸引,不能不为其造型之精美而折服。后人推其为宋画中之第一。
而每当我读后掩卷,心中就难免惆怅:绘画史中如此美妙绝伦的白描人物、鞍马画,何以到李公麟戛然而止?元初赵孟頫\虽也称“自小便爱画马”,但其写形、写神的能力与李公麟相去甚远,而元代以后,随着山水画渐渐在诸画科中确立其主导地位,在文人画创作观念的笼罩之下,人物画无可奈何地急剧衰落。这中间的得与失,难道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反思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