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清图片 » 本草纲目封面图片是什么草
扩展阅读
ps把图片字颜色变一样 2025-05-25 09:45:35
可爱手机屏幕图片 2025-05-25 09:27:33
女人是什么样子图片 2025-05-25 09:25:10

本草纲目封面图片是什么草

发布时间: 2023-01-12 10:07:15

❶ 本草纲目分别只什么

关于《本草纲目》这部书名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插曲。公元1578年,年届六旬的李时珍完成了《本草纲目》,只可惜尚未确定书名。一天,他出诊归来,习惯地坐在桌前。当他一眼看到昨天读过的《通鉴纲目》还摆放在案头时,突然心中一动,立即提起笔来,蘸饱了墨汁,在洁白的书稿封面上写下了“本草纲目”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他端详着,兴奋地自言自语道:“对,,就叫《本草纲目》吧!”为了这部书的体例,李时珍考虑了许久,也翻阅了不少书籍,并从《通鉴纲目》中得到启示,决定采用“以纲挈目”的体例来编这部书,并以《本草纲目》这个名称作为自己经历二十七年搜集、整理、编纂的这部书的书名。

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革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还有服器部。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法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尤其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

《本草纲目》不仅在药物学方面有巨大成就,在化学、地质、天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它在化学史上,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时珍还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具有山河的天体,“窃谓月乃阴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一部药物学巨着,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网络全书。正如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中指出:“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

❷ 《本草纲目》中提到的各种中草药的名称有哪些

马钱子,决明子,苍耳子,莲子,黄药子,苦豆子,川楝子,山药,当归,枸杞,鹿茸,龟苓膏,冬虫夏草,云南白药,蟾酥,地龙。

藿香、枳实、豆蔻、苍术、陈皮、白术、丁香、木香、厚朴、干姜、高良姜、砂仁、丹参、川芎、银杏叶、乳香、血竭、三七、续断、桃仁、红花、肉桂、鸡血藤、骨碎补、地龙

板蓝根、薄荷、金银花、菊花、黄连、决明子、夏枯草、牛黄、黄柏、苦参、龙胆、椿皮、半夏、川贝母、胖大海、桑白皮、桔梗、紫菀、百部、蛤蚧、苦杏仁、紫苏子。



(2)本草纲目封面图片是什么草扩展阅读:

《本草纲目》,药学着作,五十二卷,明·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

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着。

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着作。

❸ 医用本草纲目彩色图鉴的内容简介

全书内容包括:草部、木部、虫部、金石部等,对《本草纲目》的内容进行整理和精编,并配上药物彩色图片,从大众阅读的角度和深度诠释经典。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广大医务工作者、中医药学研究人员及相关院校师生。同时,还可供图书馆收藏。
本书是16开,封面为普通金,全书采用铜板纸,四色彩色印刷。
随着时代的变迁,《本草纲目》原文所载的部分药物,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伦理观念、医疗价值等原因,如水部、人部、土部等卷的部分药物已不再适用,这类药物已不能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另外,还有一部分药物已经无迹可寻,为了让《本草纲目》艺术恩能够在当今形势下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有必要对我们民族的医学瑰宝重新进行一下回顾和梳理!因此我们经过精心策划,特聘请相关专业人士编辑了《医用本草纲目彩色图鉴》一书。

❹ 请问这是什么草

刺儿菜(学名:Cirsium setosum),民间俗称刺角芽,为菊科蓟属的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中欧、东欧、俄罗斯东部、日本、朝鲜等地区亦有分布。生长于海拔140米至265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荒地、草地、山坡林中、路旁、灌丛中、田间、林缘及溪旁。有人工栽培作药用。

中文学名:小蓟
别称:刺儿菜
二名法:Cirsium setosum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纲: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亚纲:菊亚纲(Asteridae)
目:菊目(Asterales)
科:菊科(学名:Asteraceae)
属:蓟属(Cephalanoplos)
分享
药源相关

考证
出自《本草经集注》

1.《医学衷中参西录》:小蓟,山东俗名萋萋菜,萋字当为蓟字之转音,奉天俗名枪刀菜,因其多刺如枪刀也。其根与茎皆可用,而根之性尤良。剖取鲜者捣烂,取其自然汁开水服之。若以入煎剂不可久煎,宜保其新鲜之性,约煎四、五沸即取汤饮之。又其茎中生虫即结成疙瘩,状如小枣,其凉血之力尤胜。若取其鲜者十余枚捣烂,开水冲服,以治吐血、衄血之因热者尤效。用时宜取其生农田间嫩而白者。

2.《中药志》:历代《本草》对于大蓟与小蓟形状与生态的区别为:大蓟生山谷,较高大,叶皱;小蓟生平泽,较矮小,叶不皱。再结合《证类本草》的冀州小蓟及《救荒本草》刺蓟菜图,均似刻叶刺儿菜C.Setosum。《本草纲目》的小蓟图颇似刺儿菜C.Segetum。《本草纲目》的大蓟图及《植物名实图考》的大蓟图均似蓟Cirsiumjaponicum。而《救荒本草》的大蓟及《植物名实图考》的小蓟图则均似飞帘Caruscrispus。由此可见,历代《本草》所指大蓟,主要应是蓟Cirsiumjaponicum,而小蓟则为刺儿菜Cephalano-plossegetum与刻叶刺儿菜C.Setosum。此外,其他近似植物如飞帘Caruscrispus等亦有当大蓟或小蓟用的。

❺ 《本草纲目》收录了多少种植物

收药1892种(新增374种)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一部中医学论述药物学的专着,其内容颇多博物学价值。明代着名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编撰于公元1578年,成书后几经周折,后初刊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全书共52卷,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植物药计有1094种,动物药443种,矿物药161种,其他类药物194种。李时珍新补入药物374种。该书图文并茂,有药物图1109幅。作者为了增加该书的临床参考价值,于若干药的论述中附录临床处方11096首,其中8000多首来自作者临床经验之总结或多年之征集,有着较好的参考价值。
《本草纲目》共分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16部为纲,62类为目,其分部类的原则为“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搜罗群集,有谓其所参考之书多达800余种者,可谓“贯串百氏”的一代巨着。该书又在每药物之下,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故命名其书为《本草纲目》。每药之论述内容,则详之于集解、辨疑、正误、修治(炮制加工)、气味(药性药理)、主治(药效)、发明(李时珍之心得体会和研究结论)、附方等。《本草纲目》之分类叙述方法是在前人基础上的一次创造性发展,条分缕析,使读者一目了然,其分类方法实际上已具备了现代生物进化思想的科学性。

《本草纲目》的分类是先无机而后有机,先植物后动物。 在植物类药物中,则先草、谷、菜而后果、木;在动物类药物中,则先虫、鳞、介而后禽、兽,最后则叙述人类药。

《本草纲目》在药物学发展方面,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不但订定了前人1518种药物,并以自己的亲身实践,调查研究,搜询访验,为中国医药宝库增加新药374种,这对一位学者来讲是一个十分巨大的数字。这里仅举若干例证说明之。

在药物鉴别方面,《本草纲目》纠正了明代之前《本草》中的许多错误和非科学内容。过去之本草着作往往将一物误认为二,如南星与虎掌,本来是一种药物,过去却误认为两种药物;又如本应当分述的却混而为一,《本草纲目》以前每将葳蕤、女萎并为一条,李氏经过鉴别则确认为两种;又如宋寇宗奭《本草衍义》中错误地“以兰花为兰草,卷柏为百合”,苏颂《图经本草》将天花、括楼分为两处图形,而实际上本是一种植物的根块与果实;前人错误认为“草子可以变鱼”,“马精入地变为锁阳”等等传说,也都一一经过《本草纲目》而予以纠正,并指出鱼乃鱼子所化,而锁阳本是植物。

关于水银的记述,更能说明李时珍严肃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无畏精神。《神农本草经》被封建社会尊为经典,其叙述水银“久服神仙”,晋葛洪《抱朴子》谓为“长生之药”,《大明本草》称其“无毒”,唐甄权言其“还丹元母”。故在六朝之下,企图贪生不死者因服之而成废身甚而夭者不知有多少。《本草纲目》批判了这一非科学的讹传,指出“水银……入骨钻筋,绝阳蚀脑,阴毒之物,无似之者。”他严肃地强调:“方书固不足道,本草岂可妄言哉。”历史和科学实验均证实了《本草纲目》所论述的水银,在当时达到科学发展的最新水平,对彻底根除服水银以求长生之荒谬做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关于生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本草纲目》也有独到见解。

以动物药的描述为例,《纲目》对每一动物药的动物都有概括性的定义,多能抓住各类动物的生物学属性特征。如指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兽产于山,故毛似草”,又说:“毛合四时,色合五方”,这都正确地掌握了禽兽对环境之适应以求保护的变异特点。在动物相关变异方面,该书正确指出:“乌骨鸡但验舌黑”即可知其骨黑的鉴别方法。《本草纲目》在有关药物的论述上,还强调了生物受到人工方法的干预而在生活习性方面产生改变的特性。如记述的动物变野生为人工驯养,家种植物可以优于野生等,说明当时对生物之遗传特征已有一些知识。 在制药化学和实验研究方面,《本草纲目》较以前也有着突出的成就。所载制药化学包括有蒸馏、蒸发、升华、重结晶、风化、沉淀、干燥、烧灼、倾泻等许多化学反应的方法。 所制取的醋酸铅(铅霜);利用消石与矾石分解和氧化作用制取铅丹;以浓茶煎熬五倍子,使其产生沉淀;经曲菌发酵水解而析出没食子酸的白色结晶,都达到了较高的科学水平,甚至是最早的记录。在科学实验方面,作者不但亲自验证了罗勒子治疗眼翳和自服蔓陀罗花以观察其治疗效果和麻醉作用外,还对若干药物的药理作用等进行了动物实验。他观察大豆、鸡肠草等之药理作用,他解剖鲮鲤、蛇等多种低等动物,以证实其解剖结构上的异同,进行了若干比较研究。这些方法在当时科学界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创举。 当然,未知或知之甚少在当时更是普遍的,在当时条件下不可知者也非少见。因此,作者对若干药物的记述客观地指出“未审然否”,或谓:“亦无所询证,姑附于此,以俟博识”,足可证明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草纲目》问世后其影响面之广而深远是创记录的。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由金陵(今南京)胡承龙首次刊刻,世称“金陵本”,至今尚存有极少几部,除日、美、德均有收藏外,我国仅存两部。1603年由夏良心等刊行于江西刻本《本草纲目》,世称“江西本”,为仅次于金陵本之善本,现存于世者尚多。此后,重刻《本草纲目》者逐渐增多,如湖北本(1606年)、石渠阁本、立达堂本等,均刻于明末之前。清代刻本以张朝璘本(1657年)、太和堂本(1655)等为最早,其后刻刊者甚多。据现存国内之刻印本统计,截止1949年约有70余版次。继《本草纲目》之后,我国药物学之发展在此基础上虽不如其广博,然在发挥、深化认识上和吸收外来药物上取得了不断的进步,如赵学敏撰《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等,几乎都是在其直接或间接影响下完成的。

《本草纲目》不但在国内有着如此深广的影响,早在公元1606年即传至日本。据统计,日本在1637—1714年间先后出现了《本草纲目》的8种刻本,此后还先后出版了日文节译和全译本多种。日本学者研究《本草纲目》并有着作者多达30余种。《本草纲目》在朝鲜、越南等也有较大的影响。大约从18世纪开始,《本草纲目》即传至欧洲,英国大英博物馆、剑桥大学图书馆、牛津大学图书馆、法国国民图书馆等都收藏有《本草纲目》的多种明刻本或清刻本。德国皇家图书馆收藏有金陵本。此外,在俄国(前苏联)、意大利、丹麦等也都有收藏。美国国会图书馆也收藏有金陵本和江西本等。据英国李约瑟博士考证,1732年法国医生范德蒙德曾将《本草纲目》中部分内容译为法文,几经周折于百余年后在巴黎发表,引起着名化学家和化学史学者的注目。据研究,《本草纲目》早在18世纪及以后的年代曾被部分摘译成法文、英文、德文和俄文,欧洲在19世纪对研究《本草纲目》与中国本学产生兴趣,并由此而获得博士学位者。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奠定进化论、论证人工选择原理的过程中,即曾参阅了《古代中国网络全书》,其内容即《本草纲目》之内容。

如达尔文在《变异》中谈到鸡的变种、金鱼家化史等,均吸取和引用了《本草纲目》的内容。李约瑟博士在评价《本草纲目》时写道:“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着作《本草纲目》。”“李时珍作为科学家,达到了同伽里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隔绝的任何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中国博物学家中‘无冕之王’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至今这部伟大着作仍然是研究中国文化史的化学史和其他各门科学史的一个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

参考资料:http://www.zywx.org/medical/Fbook/bcgm.htm

❻ 本草纲目上有黎王草吗

《本草纲目》没有黎王草。

黎王草,学名:鳄嘴花Clinacanthus nutans,是爵床科鳄嘴花属的植物。别名忧遁草、千里追、柔刺草、沙巴蛇草Sabah snake grass,印尼民众称之为:Sambung nyawa 意即延续生命的救命草。

在海南称为接骨草。味甘、辛、微苦、性平,入肝、肾经。是一种生长在靠近赤道的低海拔疏林中或灌丛内潮湿砂质土壤里的野生灌木状草本植物,成熟期一般为3--9个月。

黎王草,味甘、辛、微苦、性平,入肝、肾经。是一种生长在靠近赤道的低海拔疏林中或灌丛内潮湿砂质土壤里的野生灌木状草本植物,含氨基酸和叶绿素极高。根据化验结果显示:忧遁草无毒,含有羽扇醇、白桦脂醇、五环三萜化合物、Beta谷甾醇、钙元素、类黄酮含量极高。

广泛分布于华南热带至马来西亚、爪哇、加里曼丹。主产于我国海南热带雨林地区,黎族是海南岛原住居民,黎药也具有悠久的历史,黎王草最早是黎族人进贡给黎王的药,被称为“黎家三宝”之一。

忧遁草有何作用呢

全株入药,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消炎解酒、防癌抗癌等作用,能改进全身血流状态,增强心肌收缩能力,改善血压,含丰富的蛋白质,营养价值极高。传统上用于治疗肾炎、肾萎缩、肾衰竭、肾结石,是肾脏病人的救星,也可以治疗喉咙肿痛、肝炎、黄疸、皮肤病、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胃炎、风湿痹痛,以及对多种癌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❼ 无忧草是什么样子

无忧草就是萱草.

“合欢蠲忿,萱草忘忧”一语,出自西晋·嵇康《养生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萱草、合欢条曾两次引用,其中萱草条下是这样转引的:“嵇康养生论:‘神农经言中药养性,故合欢蠲忿,萱草忘忧。’亦谓食之也。”

合欢与萱草,一木一草,基原不同,功用有别,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药物,却怎么会被嵇康硬扯到一起呢?原来,二者都可以治疗情志不遂,令人“欢乐无忧”。

考合欢一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都曾有过一些别名异称,如合昏、夜合、青裳、萌葛、乌赖树等。合欢树的叶子极细而繁密,互相交结,风轻轻一吹,就各自分开而不相牵缀。尤为有趣的是,到了傍晚时分,叶子就自动闭合起来,故有合昏、夜合、黄昏、夜关门等名称。崔豹《古今注》云:“欲蠲人之忿,则赠以青裳。”苏颂注曰:“青裳,合欢也。”青裳之名,显然系得自其小叶青青,酷似衣裳。

陶弘景注云:“至于合欢,俗间少识之者,当以其非疗病之功。稍见轻略,遂至永谢,犹如长生之法,人罕敦尚,亦为遗弃。”尽管合欢早已见载于《本经》,但南北朝时期似乎并不常入药用,故民间真正认识此药者也不多。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自唐宋以降,不仅人家庭院喜种植此树,而且合欢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医家所接受。正如李时珍在“发明”项引金元医家朱震亨语所说的:“合欢属土,补阴之功甚捷。长肌肉,续筋骨,概可见矣。与白蜡同入膏用神效,而外科家未曾录用何也?”可见丹溪对合欢的性能有所引申,并对外科医生不用合欢提出了质问,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至于萱草入药,显然比合欢更迟。李时珍虽谓出自《嘉佑本草》,但据唐慎微云,《本草拾遗》和《日华子本草》均有记载。萱草也有很多别名,李时珍在“释名”项列举了忘忧、疗愁、丹棘、鹿葱、鹿剑、妓女、宜男。除妓女之名尤难解外,其余的李时珍都给予了合理的解释:“萱本作谖。谖,忘也。诗云: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谓忧思不能自谴,故欲树此草,玩味以忘忧也。吴人谓之疗愁。董子云:欲忘人之忧,则赠之丹棘,一名忘忧故也。其苗烹食,气味如葱,而鹿食九种解毒之草,萱乃其一,故又名鹿葱。”为什么称作“宜男”呢?李时珍又引周处《风土记》云:“怀妊妇人佩其花,则生男。故名宜男。”此外,萱草之所以有忘忧之名,李时珍还引用了李九华《延寿书》的观点:“嫩苗为蔬,食之动风,令人昏然如醉,因名忘忧。此亦一说也。”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像南宋郑樵这样的大学者,一不留神也会犯错。故李时珍在“释名”时纠正了他的讹误:“郑樵《通志》乃言萱草一名合欢者,误矣。合欢见木部。”

陶弘景在为“合欢”作注时曾这样提及:“诗人又有萱草,皆即今鹿葱而不入药用。”虽然魏晋大诗人嵇康有“萱草忘忧”之语在先,但是直至南北朝时期,已更名鹿葱的萱草还是不入药用。正因为如此,“普颁天下,营求药物”的《新修本草》与令人欢乐无忧的萱草擦肩而过,也就不足为奇了。从苏颂《本草图经》的记载来看,自宋代起萱草逐渐开始大量应用,并且由用根发展到了用嫩苗及花:“今人多采其嫩苗及花跗作葅,云利胸膈甚佳。”

李时珍对萱草不但有深入的文献考证,对于实物观察更是细致入微。他说:“萱宜下湿地,冬月丛生。叶如蒲、蒜辈而柔弱,新旧相代,四时青翠。五月抽茎开花,六出四垂,朝开暮蔫,至秋深乃尽。其花有红、黄、紫三色。结实三角,内有子大如梧子,黑而光泽。其根与麦门冬相似,最易繁衍。”他还引《南方草木状》一段原文来说明萱草品种是多样的:“《南方草木状》言:‘广中一种水葱,状如鹿葱,其花或紫或黄。’盖亦此类也。或言鹿葱花有斑文,与萱花不同时者,谬也。”至于有无斑文,并非原则上的问题,而是水土、日照等环境因素造成的。故李时珍接着分析道:“肥土所生,则花厚色深,有斑文,起重台,开有数月;瘠土所生,则花薄而色淡,开亦不久。嵇含《宜男花序》亦云‘荆楚之士号为鹿葱,可以荐葅’,尤可凭据。今东人采其花跗,干而货之,名为黄花菜。”

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萱草根已渐渐隐没,而黄花菜却是大行其道,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不过,如今黄花菜只是人们餐桌上的一道菜而已。若其令人欢乐忘忧之功,未必真的不如萱草根。有识之士,当明辨之。

“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旨哉言乎!

❽ 请问这是什么草,像是带一层白霜

看图片是银叶菊

银叶菊养殖方法

银叶菊适合在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或富含有机质的粘质壤土中养护,喜凉爽湿润、阳光充足的气候,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0℃-25℃,在25℃时,萌枝力最强。冬季最低能耐-5℃的低温,在长江流域能露地越冬。

银叶菊比较怕湿,过量浇水会导致病害和烂根,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

银叶菊不耐高温和烈日,在小苗期需要细心照顾,如果光照过于强烈,则很容易发蔫,所以我们需要适当遮荫,并且尽量不要积水,但是又不能过于干旱,一旦长大后,就省心多了(但夏季也应适当遮荫)。

银叶菊在开花之前一般地进行两次摘心,以促使萌发更多的开花枝条,当苗高6~10公分并有六片以上的叶片后,把顶梢摘掉,保留下部的3~4片叶,促使分枝。在第一次摘心3~5周后,或当侧枝长到6~8公分长时,进行第二次摘心,即把侧枝的顶梢摘掉,保留侧枝下面的4片叶。

银叶菊较喜肥,可每周给予一次碧卡水溶肥,以氮肥为主,成株的浇水施肥注意不要沾污叶片,尽量点浇,不要施浓肥。

❾ 本草纲目草部的山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有名未用10类分别是那些

草之一 山草类 甘草、黄芪、人参、沙参、荠尼、桔梗、黄精,萎蕤、知母,肉苁蓉,列当、锁阳、天麻、苍术、狗脊、贯众、巴戟天、远志,淫羊角、仙茅、玄参、地榆、丹参、紫参,紫草、白头翁、白及、三七 草之二 山草类 黄连、黄芩、秦艽、柴胡、胡黄连、前胡、防风、独活、土当归、升麻、苦参、白鲜、延胡索、贝母、山慈姑、石蒜、白茅、水仙、龙胆、细辛、杜衡、及己、白前、徐长卿、朱砂根、白薇、锦地罗、紫金牛、拳参、铁线草 草之三 芳草类 当归、芎劳、蛇床、藁本,白芷、芍药、牡丹、木香、甘松香、山奈、高良姜、显寇、益智子、荜茇、肉豆蔻、姜黄、补骨脂、郁金、篷莪茂、荆三棱、香附子、莎草、瑞香、艾纳香、泽兰、茉莉、郁金香、石香柔、薰草、零陵香、茅香、藿香、迷迭香、兰草、香薷、爵床、假苏、积雪草、荠宁、荏、水苏 草之四 芳香类 菊、野菊、艾、蓍、茵陈蒿、青蒿、白蒿、黄花、牡蒿、茺蔚、角蒿、刘寄奴草、夏枯草、丽春草、青葙、旋覆花、鸡冠、红蓝花、番红花、燕脂、大蓟、小蓟、苎麻、续断、苦芙、漏卢、胡卢巴、大青、蠡实、苘麻、恶实、苍耳、天名精、箬、芦、甘蕉、麻黄、木贼、龙常草、灯心草 草之五 湿草类 淡竹叶、地黄、牛膝、女菀、紫菀、麦门冬、萱草、槌胡根、鸭跖草、葵、蜀葵、菟葵、龙葵、龙珠、酸浆、迎春花、蜀羊泉、败酱、鼠曲草、决明、鹿蹄草、款冬花、地肤、瞿麦,王不留行、剪春罗、金盏草、车前、狗舌草、马鞭草、女青、蛇含、鼠尾草、陆英、鳢肠、狼把草、甘蓝、连翘、蓝、青黛、水蓼、蓼、毛蓼、荭草、火炭母草、狗尾草、三白草、虎杖、莸草、扁蓄、荩草、蒺藜、谷精草、海金砂、地杨梅、水杨梅、地蜈蚣草、半边莲、紫花地丁、鬼针草、见肿消、攀倒甑 草之六 毒草类 大黄、商陆、狼毒、狼牙、问茹、泽漆、大戟、甘遂、续随子、莨菪、云实、蓖麻、常山、蜀漆、藜芦、附子、木藜芦、漏蓝子、乌头、射罔、白附子、虎掌、天南星、由跋、苟弱、半夏、蚤休、鬼臼、射干、凤仙、曼陀罗花、玉簪、羊踯躅、芫花、醉鱼草、鸢尾、钩吻、石龙芮、毛莨、牛扁、荨麻、海芋 草之七 蔓草类 菟丝子、五味子、覆盆子、悬钩子、蛇莓、使君子、木鳖子、番木鳖、马兜铃、独行根、磕藤子、预知子、牵牛子、紫葳,营实,墙蘼,栝蒌、月季花、王瓜、葛、天门冬、何首乌、百部,萆解、菝葜、土茯苓、白蔹、伏鸡子根、女萎、鹅抱、千金藤、黄药子、解毒子、白药子、威灵仙、剪草、防己、通草、通脱木、钩藤、白花藤、白英、萝摩、乌蔹莓、律草、羊桃、络石、木莲、扶芳藤、常春藤、天仙藤、忍冬、甘藤、紫金藤、南藤、清风藤、省藤、紫藤、千里及 草之八 水草类 斛草、泽泻、羊蹄、菖蒲、酸模、茭菰、水萍、白昌、香蒲、蒲黄、萍蓬草、越王余算、海藻、莼、水藻、海带、昆布 草之九 石草类 石斛、石韦、骨碎补、虎耳草、金星草、景天、石胡荽、酢浆草、地锦、离鬲草、仙人掌草、仙人草、佛甲草、崖棕 草之十 苔类 陟厘、千苔、石蕊、地衣草、昨叶何草、卷柏、桑花、马勃、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