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嫦娥四号进入第21月昼工作期,它在月球背面的探索任务是什么
嫦娥四号主要是开展月球背面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与研究;开展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矿物组分及月表浅层结构探测与研究;试验性开展月球背面中子辐射剂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环境探测研究。
2016年1月,嫦娥四号任务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实施,包括中继星和探测器两次任务。为了实现着陆在月球背面的探测器与地球的测控通信和数据传输,中国于2018年5月2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鹊桥”中继星,搭建起地月信息联通的“天桥”。
(1)嫦娥四号什么时候可以回传图片扩展阅读:
月球背面比正面更为古老,冯卡门撞击坑的物质成分和地质年代具有代表性,对研究月球和太阳系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月球背面也是一片难得的宁静之地,屏蔽了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干扰,在此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为研究太阳、行星及太阳系外天体提供可能,也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
‘贰’ 嫦娥四号已经发回来很多高清照片,月球背面还有哪些秘密
如果人类想要深空探索,那我们就必须要了解月球,因为这里将会是我们的起点。
就目前而言,月球背面也有着极高的探测价值,因为那里氦-3含量非常高,而氦-3是最理想的核聚变清洁能源。
另外,由于背对地球,在那里可以阻断地球的电磁波,如果在这里建一个射电望远镜,可比现在的中国天眼还用的多。
‘叁’ 嫦娥四号是什么时候成功的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嫦娥四号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此次任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开启了月球探测新篇章。
嫦娥四号飞行计划:
1、提前发射中继星,并使其进入预定轨道,后通过火箭发射嫦娥四号。
2、嫦娥四号完成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任务。
3、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测及巡视探测。
4、通过已在实名轨道运行的中继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直径的中继通信。
‘肆’ “嫦娥四号探月”几月发射月球中继星
4月24日是第三个“中国航天日”,在哈尔滨举行的航天日主会场活动现场,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在接受专访时表示,我国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今年将展开人类首次对月球背面的探测,这项任务将分两次进行。
通过这颗月球中继星,嫦娥四号就可以将探测获取的月球信息顺利传回地球。包为民表示:嫦娥四号原本是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的备份,在嫦娥三号成功的基础上,嫦娥四号通过提高探测器的适应性,将有望在月球背面探测任务当中取得大量科学成果。
包为民介绍,我们在月球背面探测,可能会发现我们在月球正面没有得到的一些数据。它可以屏蔽这个地球的辐射,它可以对深空进行探测,真实的反映宇宙的一些信息。
包为民介绍,我国正在实施探月三期工程,任务是实现无人采样返回,包括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2次任务。嫦娥五号探测器将实现月球软着陆以及采样返回。有望实现我国开展航天活动以来的四个“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首次从月面起飞;首次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首次带着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同时,我国也正在规划探月四期工程,未来或将建造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来源:央广新闻
‘伍’ 嫦娥四号什么时候发射央视会直播吗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射时,中央电视台对整个发射过程进行了直播。
一、前期准备
2018年3月9日,嫦娥四号正在开展着陆器和巡视器真空热试验前的总装工作。
2018年4月24日,嫦娥四号中继星命名为“鹊桥”。
2018年5月21日,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2018年6月15日,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顺利进入距月球约6.5万公里的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Halo使命轨道,成为世界首颗运行在地月L2点Halo使命轨道的卫星,可为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提供地月中继测控通信。
2018年8月15日,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正式启动嫦娥四号任务月球车全球征名活动,并对外公布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着陆器和月球车外观设计构型。
二、发射奔月
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改二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此次发射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94次发射。
2018年12月9日16点42时,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下属佳木斯、喀什、青岛测控站对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进行第二次中途修正,持续10秒。第一次、第三次中途修正因火箭入轨精度较高而取消。
三、近月制动
2018年12月12日,
嫦娥四号探测器经过约110小时奔月飞行,到达月球附近。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佳木斯深空站于16时39分25秒发出指令,嫦娥四号在距月面129公里处成功实施7500N变推力发动机点火。356秒后,发动机正常关机,嫦娥四号探测器于16时45分顺利完成近月制动,成功进入100km×400km环月椭圆轨道。
四、环月降轨控制
2018年12月30日4时55分,科技人员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向嫦娥四号探测器注入调姿和变轨参数。
2018年12月30日8时54分,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动机成功点火,开始实施变轨控制。
2018年12月30日8时56分,地面测控站实时遥测数据监视判断,嫦娥四号探测器已由距月面平均高度约100公里的环月轨道,成功实施降轨控制,进入近月点高度约15公里、远月点高度约100公里的预定月球背面着陆准备轨道。
自12月12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实施近月制动进入环月轨道以来,进行了2次环月轨道修正。[25]
五、着陆月背
2018年12月30日8时55分,嫦娥四号探测器在环月轨道成功实施变轨控制,顺利进入预定的月球背面着陆准备轨道。
2019年1月3日早上,嫦娥四号探测器从距离月面15公里处开始实施动力下降,探测器的速度从相对月球1.7公里每秒逐步下降。在6到8公里处,探测器进行快速姿态调整,不断接近月球;在距月面100米处开始悬停,对障碍物和坡度进行识别,并自主避障;选定相对平坦的区域后,开始缓速垂直下降。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在反推发动机和着陆缓冲机构的“保驾护航”下,一吨多重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的预选着陆区(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
落月后,在地面控制下,通过“鹊桥”中继星的中继通信链路,嫦娥四号探测器进行了太阳翼和定向天线展开等多项工作,建立了定向天线高码速率链路。
2019年1月3日11时40分,着陆器获取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并传回地面。
2019年1月3日11时50分,太阳翼帆板展开。
六、巡视器着月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月球车确定命名为“玉兔二号”。
2019年1月3日15时7分,工作人员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鹊桥”中继星向嫦娥四号发送指令,两器分离开始。22时22分,“玉兔二号”巡视器到达月面,着陆器与巡视器各自开始就位探测与巡视探测。
七、载荷开机工作
至2019年1月4日17时,着陆器上低频射电频谱仪的三根5米天线展开到位,德国的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开机测试,地形地貌相机拍摄的影像图陆续传回地面。
巡视器与中继星成功建立独立数传链路,完成了环境感知、路径规划,按计划在月面行走到达A点,开展科学探测。测月雷达、全景相机已开机,工作正常。其它有效载荷陆续开机。
2019年1月5日,嫦娥四号迎来第一个月昼高温考验,巡视器进入“午休”模式,只保留部分分系统工作,移动等分系统则停止工作。
2019年1月10日0时,玉兔二号巡视器完成出月午设置,恢复工作。
至2019年1月11日8时,嫦娥四号着陆器上配置的地形地貌相机完成了环拍,科研人员根据“鹊桥”中继星传回的数据,制作了清晰的环拍影像图。科研人员根据降落相机拍摄的影像图,完成了着陆点周围月面地形地貌的初步分析。同时根据导航相机拍摄的着陆周围地形信息,对巡视器进行了路径规划。
八、两器互拍
2019年1月11日下午,科研人员通过“鹊桥”中继星发送了拍照遥控指令。在“鹊桥”中继星支持下,巡视器全景相机对着陆器进行成像,着陆器地形地貌相机对巡视器成像。
经过地面数据接收与处理,16时47分,地面成功接收清晰完好的互拍图像,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屏幕上呈现出着陆器和巡视器的互拍影像图。图像清晰显示了着陆器和巡视器周围的月背地形地貌,两器上五星红旗分外醒目。
嫦娥四号两器互拍顺利完成,地面接收图像清晰完好,中外科学载荷工作正常,探测数据有效下传,搭载科学实验项目顺利开展,达到工程既定目标,标志着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至此,中国探月工程取得“五战五捷”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致贺电。
之后,任务将转入科学探测阶段,着陆器和巡视器将继续开展就位探测和月面巡视探测。
九、生物实验
2019年1月15日,嫦娥四号上搭载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发布了最新试验照片,照片显示试验搭载的棉花种子已经长出了嫩芽,这也标志着嫦娥四号完成了人类在月面进行的首次生物实验。
此次在月球上进行的生物科普试验选择了棉花、油菜、薯仔、拟南芥、酵母和果蝇六种生物作为样本,将它们的种子和虫卵带到月球上进行培育。最新传回的图片显示,棉花的嫩芽长势良好,这是在经历月球低重力、强辐射、高温差等严峻环境考验后,在月球上长出的第一株植物嫩芽,实现了人类首次月面的生物生长培育实验。
(5)嫦娥四号什么时候可以回传图片扩展阅读
主要任务
《2011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表示,中国将选择有限目标,分步开展深空探测活动。按照“绕、落、回”三步走的发展思路,继续推进月球探测工程建设,发射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测器,实现在月球的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完成月球探测第二步任务,并启动实施以月面采样返回为目标的月球探测第三步任务。
嫦娥四号将实现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并将选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在科学技术方面,二期工程将实现四个第一,要研制并发射中国第一个地外天体着陆探测器和巡视探测器,第一次利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地月转移轨道航天器。
第一次建立和使用深空测控网进行测控通信,第一次实现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月夜生存等重大突破,开展月表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月球内部结构、地月空间与月表环境等探测活动,建成基本配套的月球探测工程系统。
三大科学研究:
①对月球背面的环境进行研究。
②对月球背面的表面、浅深层、深层进行研究。
③最大的特色是在月球背面不受太阳的影响,可以在月球背面和中继星上分别装上低频射电探测仪,那是低频射电探测的绝佳场所,这样的频段选择也是世界首次。
嫦娥四号任务的工程目标,一是研制发射月球中继通信卫星,实现国际首次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测控及中继通信;二是研制发射月球着陆器和巡视器,实现国际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
嫦娥四号的科学任务主要是开展月球背面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与研究;开展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矿物组份及月表浅层结构探测与研究;试验性开展月球背面中子辐射剂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环境探测研究。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嫦娥四号探测器
‘陆’ 中国探月工程五战五捷是指哪五次
嫦娥四号任务的圆满成功,使得我国探月工程取得“五战五捷,连战连捷”。
嫦娥四号探测器自1月3日顺利着陆月球背面预选区域以来,完成了中继星链路连接、有效载荷开机、两器分离、巡视器月午休眠及唤醒、两器互拍等任务。工程任务圆满成功后,嫦娥四号任务将转入科学探测阶段,着陆器和巡视器将继续开展就位探测和月面巡视探测。
2004年,我国探月工程正式批准立项。从嫦娥一号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到嫦娥二号首次实现我国对小行星的飞跃探测;从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梦想,到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2019年1月11日,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再传捷报,嫦娥四号着陆器、巡视器顺利完成互拍成像,标志我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