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荷兰产生荷兰病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唔……别把网络当回事。它可以被某些人随意修改而无需提供任何理由,并且绝大部分修改者都不是各行的专家。 这两个原因都存在,资源产业的爆发性增长提高了国内非贸易品的价格,从其他产业抽走了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与此同时,资源出口也使得本币迅速升值,这损害了其他出口行业的利益(Bruno and Sachs,1982),而如果汇率不够灵活的话,又会在国内市场上形成通货膨胀(Wijnbergen, 1984)。 不过哪个渠道更主要这很难比较。这两个渠道应该都很直接而重要。 这两个方面都是短期效应,在长期内,它还可能通过对教育、创新、干中学效应、政府政策的不恰当变化甚至工作积极性的抑制来损害到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Torvik, 2001)。比如当时在荷兰,政府用增加的收入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而后者是不可持续又几乎无法在民主政体下降低的。 Corden, 1984, Booming Sector and Dutch Disease Economics: Survey and Consolidation, Oxford Economic Papers, 36(3): 359-380。这是篇较早也较全面的总结。 之后的研究者提出了很多各种方面的渠道,Google Scholar搜Dutch Disease可以找到很多研究。
2. 求问荷兰产生荷兰病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唔……别把网络当回事。它可以被某些人随意修改而无需提供任何理由,并且绝大部分修改者都不是各行的专家。
这两个原因都存在,资源产业的爆发性增长提高了国内非贸易品的价格,从其他产业抽走了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与此同时,资源出口也使得本币迅速升值,这损害了其他出口行业的利益(Bruno and Sachs,1982),而如果汇率不够灵活的话,又会在国内市场上形成通货膨胀(Wijnbergen, 1984)。
不过哪个渠道更主要这很难比较。这两个渠道应该都很直接而重要。
这两个方面都是短期效应,在长期内,它还可能通过对教育、创新、干中学效应、政府政策的不恰当变化甚至工作积极性的抑制来损害到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Torvik, 2001)。比如当时在荷兰,政府用增加的收入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而后者是不可持续又几乎无法在民主政体下降低的。
Corden, 1984, Booming Sector and Dutch Disease Economics: Survey and Consolidation, Oxford Economic Papers, 36(3): 359-380。这是篇较早也较全面的总结。
3. 荷兰效应是什么 有没有人知道
你说的是不是荷兰病效应?
荷兰病效应是指丰富的自然资源反而拖累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现象。荷兰20世界50年代-70年代因发现海岸线盛藏巨量天然气,而迅速成为以出口天然气为主的国家,采掘业部门的急剧膨胀带来传统制造部门的萎缩,并造成经济回落的陷阱。资源带来的财富使荷兰国内的创新动力萎缩,其他产业部门失去国际竞争力,从而导致荷兰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
荷兰病的经典模型是由W.M.Corden和J.Peter Neary在1982年给出的。两位作者将一国的经济分为三个部门,即可贸易的制造业部门、可贸易的资源出口部门和不可贸易的部门(主要是一国内部的建筑业零售贸易和服务业部门)。假设该国经济起初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如果突然发现了某种自然资源或者自然资源的价格意外上涨将导致两方面的后果:一是劳动和资本转向资源出口部门,则可贸易的制造业部门现在不得不花费更大的代价来吸引劳动力,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首先打击制造业的竞争力。同时,由于出口自然资源带来外汇收入的增加使得本币升值,再次打击了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这被称为资源转移效应。在资源转移效应的影响下,制造业和服务业同时衰落下去。二是自然资源出口带来的收入增加会增加对制造业和不可贸易的部门的产品的需求。但这时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的增加却是通过进口国外同类价格相对更便宜的制成品来满足的(这对本国的制造业来说又是一个灾难)。不过,对不可贸易的部门的产品的需求增加无法通过进口来满足,我们会发现一段时间后本国的服务业会重新繁荣。这被称为支出效应。“尽管这种病症一般是与一种自然资源的发现联系在一起,但它可能因以下任何一种造成外汇大量流入的事件诱发,其中包括自然资源价格的急剧上升,外国援助和外国直接投资等。荷兰病普遍适用于所有“享受”初级产品出口急剧增加的国家。
4. 常见森林病害有哪些
森林病害种类繁多,但经常造成严重损失的却为数有限。据中国对主要造林树种病害种类调查的结果表明,属于这一类的病害不过百种左右,其中主要有:
①幼苗猝倒病(立枯病)。是苗圃中威胁最大的病害,几乎见于所有苗圃和育苗温室,针、阔叶树种均可感染。出土一个月之内的针叶树幼苗最易受害,未木质化的幼苗受侵袭后迅速倒伏,木质化的苗木根系腐烂,地上部枯死。病原主要是丝核菌属、镰刀菌属和腐霉属的一些种。寄主范围很广,对环境适应性强,能长期生活在土壤中,不易根除。前作为棉花、马铃薯、瓜类等农作物时,土壤中病菌积累多,苗木易发病;出苗期间多雨、灌水过多,苗床低洼、土壤粘重、排水不良时也能促其发病。
②松类疱锈病。为害各种年龄的松树,以幼树受害最重。病菌先侵染针叶,然后由针叶进入枝干,所以凡生针叶的枝干均可能发病。被害枝干的症状因病菌种类的不同而表现为肿瘤、梭形肿大或溃疡。春、夏季病部皮层开裂,出现黄色疮状物,疮破后散出大量黄色粉末,即病菌赖以传播的孢子。病原是真菌中的锈菌,约10余种,主要属柱锈属,其中以茶藨子柱锈菌和梭形疮锈菌为害最大。美国五针松、白山松、红松、糖松等五针松类对茶藨子柱锈菌高度感病,瑞士五针松、新疆五针松等抗病性较强。五针松疱锈病流行于欧洲、北美和亚洲东北部地区,曾造成欧美大片人工林和天然林的毁灭。50年代以来日本有的地方用美国五针松营造的人工林因罹此病而失败。中国东北地区的红松幼林和南朝鲜的美国五针松人工林也因此病而受严重损害。梭形疱锈菌为害两针松类,主要流行于美国南部的湿地松和火炬松林,被害幼苗多枯死,幼树主干受病后形成梭形肿瘤和溃疡斑,生长不良,且易风折。柱锈属真菌都是转主寄生菌,没有中间寄主便不能完成其生活史。
③烂皮病。见于各种针、阔叶林,多由真菌引起。被害枝、干的树皮局部变褐、发软,最后坏死、干裂或下陷,枝干被病斑环绕一周后枯死。如林木抗病力增强,病斑外围可形成愈伤组织,限制病菌扩展。板栗疫病是最严重的森林病害之一。病菌可能原产于亚洲,19世纪随引种亚洲栗类苗木而传入美国。由于当地原产的美国板栗对此病极其敏感,造成病害大流行,损失惨重,至今未能恢复。此病在欧洲造成的损害较美洲轻。中国、日本和朝鲜的栗林中虽也有此病发生,但因所栽栗类具有较强抗性,受害很小。病菌主要通过细小伤口侵入,在枝干上引起典型的烂皮病斑,剥开病皮可见扇形菌丝片。
④枯萎病。林木受病后,起初往往是日间呈萎蔫状,夜间因蒸腾量减少而暂时恢复。病害进一步发展则呈永久性枯萎。旱、涝、真菌和细菌等各种因素都可引起。真菌或细菌侵染维管束后,因机械堵塞作用使水分不能正常输入枝叶,或由于病菌分泌有毒物质使林木中毒而枯萎。榆荷兰病是最着名的林木枯萎病,因对此病的早期研究主要在荷兰而得名。病害症状初现于树的嫩梢或嫩枝,叶片萎蔫,嫩枝枯死,并迅速蔓延至大枝。全株1~2年内枯死,较小植株则可在感病后数周内即枯死。病枝横断面的外层年轮上有许多黑点,排列成一个环圈,是此病症状的一个重要特征。病菌主要由大棘小蠹和榆波纹棘胫小蠹等昆虫传播。此病自1918年在法国发现以来,先是流行于欧洲,30年代末传入北美,数十年内毁灭了大量的庭园树和行道树。自1970年至1975年止,仅英格兰因病死亡的榆树即达1720万株以上。迄今中国尚未发现此病,是重要检疫对象。
⑤丛枝病。林木受害后局部枝条丛生有如鸟巢。见于多种针、阔叶树种。
⑥叶斑病。在森林中极为普遍,种类复杂,但一般不酿成严重灾害。受害叶片上出现坏死枯斑,大小、形状、颜色因病害种类而异。严重发病时提前落叶,林木生长量下降。落叶松早期落叶病是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人工落叶松林的重要病害。病菌每年6月开始侵害针叶,病叶上生1至数个黄色小斑点逐渐扩大为红褐色斑段。8月中、下旬即大量落叶,约比正常树木提前30~50天。病菌在落叶上过冬,次年再侵害新叶。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和朝鲜落叶松为感病树种;日本落叶松较抗病。此病大多由真菌和细菌所致,由风或风雨传播,蔓延很快。一般采用喷洒化学药剂方法进行防治。
⑦立木腐朽。是各种成、过熟林分最突出的病害。在中、幼龄林中虽然也有发生,但一般为害不重。此病具有多年延续的特性,树木一旦受到侵染,病菌便在体内逐年扩展,所致腐朽的程度随林龄的增长而加重,直至林分自然更替。在中国东北和西南地区的成、过熟原始林中,腐朽株率一般高达50%以上。
5. 白榆有哪些特征
(Siberian elm)
学名:Ulmus pumila L.。又称榆树、家榆。榆科,榆树属。
形态和用途
落叶乔木,高达25米,胸径1米。叶椭圆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2~8厘米,具不规则复锯齿及单锯齿,无毛或下面脉腋簇生柔毛;叶柄长2~6毫米。花簇生。果近圆形或倒卵状圆形,长1~2厘米,熟时黄白色,无毛,果核位于近中部。花期3~4月,果5月成熟。
榆树木材纹理通直,花纹清晰、美丽,略硬,比重0.57~0.66,有弹性,耐湿,耐腐,力学性能良好,可作车辆、枕木、建筑、农具、家具等用材。枝桠可作烧柴和编织材料。嫩叶可食,可作饲料。树皮纤维坚韧,可制绳或人造棉;并含有粘液物质,是制线香和蚊香的粘合剂。种实可榨油食用。有较强的抗污染能力,在以二氧化硫、铅、氯气为主污染物的厂矿区域内栽植榆树,能收到良好的净化空气的效果。
(唐午庆)
地理分布和生物学特性
中国的华北、西北、东北、华东及华中均有分布。垂直分布一般在海拔1000米以下,甘肃中部黄土高原在2100~2400米,秦岭、祁连山达2500米。
喜光,在全光照下其生长量最高。能耐炎热和高温,抗寒性强。对气温的适应变幅很大,在榆树分布区,年绝对最高、最低温差达97.6℃(47.6~-50℃),年积温1600~3200℃,生长期为213~268天。榆树在中国分布范围内,以东部湿润区(包括华北平原、东北东部、淮北平原)年降水量500~700毫米的地方,生长迅速,树体高大;中部半湿润区次之;西部干旱和半干旱的荒漠和荒漠草原,年降水量少(为200~500毫米以下),榆树仍能正常生长。喜肥沃土壤但又能耐瘠薄。耐盐力较强,一般在氯化物盐土(滨海盐碱土)上能耐含盐量0.35%;在苏打盐土上能耐可溶性盐0.38%;在硫酸盐土(内陆盐碱土)上能耐含盐量0.6%。榆树生长快,寿命长,一般20~30年成材。
(张敦伦)
育种
培育速生、干形通直、抗虫害的良种是榆树育种的主要任务。德国人克劳赫(M.Klotzch)于1845年进行了U.campestris和U.effusa杂交试验,杂种8年生时,高、粗生长比亲本大1/3。20世纪初在荷兰首先发现了榆树荷兰病,迅速蔓延到欧美各国。荷兰于1926年开始抗病育种,已选出几个抗病品种,美国近年来也通过杂交,选出了抗病速生的优良系号。在苏联根据对榆树荷兰病的抗性,将榆属树种分为高度感病、感病、弱度感病、抗病和高度抗病五类,而白榆的中亚生态型则是唯一高度抗病的。
中国榆树选择和杂交育种始于70年代,已评选出了一批优良无性系,单株材积比对照大30%以上。榆树容易无性繁殖,优良无性系增益又大,因此选育优良无性系是榆树的重要途径。榆树的无性繁殖可采用嫁接、嫩枝扦插和播根育苗。杂交育种也获得一些成果,如中国山东林校从白榆×毛果旱榆组合中选出的鲁榆(杂)1号无性系,树冠窄,主干圆满通直,生长快,单株材积超过对照50%,已用于生产。
中国于1980年组织了全国白榆种源试验,经6年试验结果表明:①白榆树高、胸径、侧枝长度、树干通直率与原产地纬度呈显着相关,与经度关系不大;②各种源生长力差异极大;③越冬性差异较大,如黄河中下游种源引到黑龙江省和新疆,枯梢较严重。
(庞金瑄)
造林技术
①采种:榆树4~5年生开始结实,8~10年即进入结果盛期,结实无大小年之分。翅果4~5月成熟,呈黄色。成熟后约3~4天开始脱落,可人工上树摘采或击落后扫集。采集后要在通风处阴干,以备播种或贮藏。种子千粒重5~8.2克。发芽率70~85%。在密封低温(5℃以下)条件下贮藏,1年后,种子发芽率仍可保持70%左右。②育苗: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有灌溉条件、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壤土做育苗地,切忌低洼易涝地。圃地要深翻30厘米,细整,施足基肥,多用床式育苗,也可用大田式育苗。一般采用条播,条距25厘米,播幅5厘米,沟深2厘米。撒种后覆土约0.5厘米,以不见种子为度,然后轻轻镇压,使种子与土壤密接。一般3~5天发芽出土,10天左右可出齐。播种量每公顷翅果20~22.5公斤。1年生苗,苗高1~1.5米,地径0.5~1厘米,每公顷22.5~27万株。2年生换床移植苗,高2.5~3.0米,地径1.3~2厘米,每公顷6.75~9万株。在盐碱地要选择0~60厘米土层内含盐量不超过0.2%的轻度盐碱土育苗。要秋整地,施足基肥,躲过春旱,待6、7月份下过第一场透雨后,抢墒播种。播种量每公顷30~38公斤。采用大垄双行条播,条宽3厘米,条深3~5厘米,条距20厘米,覆土0.5~1.0厘米,稍加镇压。当小苗长出2~3片真叶时,开始间苗,苗高5~6厘米时定苗,每公顷均匀留苗45万株左右,间苗后适当灌水。幼苗生长阶段要经常松土除草,于6~8月间结合灌水追肥。③造林:营造用材林要选用品质优良的大苗造林。选择地下水位在1.5米以下的深厚肥沃、水分充足的壤土和粘壤土,进行大坑整地(80厘米见方)。初植密度每公顷1200~1650株,3~4年后林分郁闭,采用下层抚育伐,也可采用每公顷405~600株的密度,一次定植。榆树与刺槐带状或行间混交能促进林木生长。营造农田防护林可用2~5行榆树构成的窄林带,亦可与窄冠型杨树或紫穗槐、沙枣等灌木混交,构成稀疏、低度通风结构的林带。当林分郁闭后,即多次间伐,间伐强度按材积计算一般不超过15~20%。榆树胁地较重,可在护田林带的边行合理配置其他胁地轻的树种,并挖截根沟,以减少榆树林带对农作物的不利影响。干旱草原造林,要选择水流汇集的丘间滩地、宽浅凹地、沿河阶地等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段及沙性母质的土壤。提前两年整地,深耕30~40厘米,以利蓄水保墒。选用根系发达的壮苗,按1~1.5米株距、3~4米的行距,秋季造林。造林前进行土壤改良。在地下水位1米左右的低洼地修建台田,在常年地下水位深于1.5米的地方,修条田以提高栽树部位的高度。在地势较高的碱荒地上,无排水系统,可沟洫围田,蓄积雨水天然淋洗,促进土壤脱盐;在内陆盐碱地适当深栽,滨海盐碱地适当浅栽。初植密度每公顷3300~4950株为宜。榆树与紫穗槐行间混交,能提高林地土壤肥力,防止返盐。黄土高原地区,应在水土条件较好的坡脚和坡的下部,侵蚀沟底部造林。要在头年雨、秋季采用反坡梯田整地,深度40~60厘米。按1.5株距、1.5~2.5米的行距栽植。可与刺槐、紫穗槐等进行带状或行间混交。④抚育管理:造林后2~3年进行松土除草。林木在7~8年郁闭时开始间伐,伐后郁闭度保留在0.6左右。
主要虫害有榆绿叶甲(亦称榆兰金花虫)、榆黄叶甲、榆紫叶甲、榆尺蠖、榆四条绵蚜、榆毒蛾、榆绿天蛾、榆木蠹蛾、蒙古木蠹蛾、光肩星天牛等。
(张敦伦)
参考书目
张敦伦等:《白榆》,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
6. 一部日本电影讲的是男主想尽办法睡第一千个女人还发朋友圈炫耀最后得知这个女人是黑帮老大的女儿
这是不是找死的节奏啊。睡了黑老大的女儿,如果不负责的话,应该会被黑老大找人给做了,如果是一次痛快的还好,如果是给个受折磨的死法就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