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十月份十一月份洛阳有啥好玩的
十月、十一月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洛阳的秋色正浓。根据你的不同需求推荐如下:
1、如果开车,可以跑的远一点,沿着洛阳着名的王城大道一直向南开进入南线快速通道(不用拐弯,两个名字叫法不同,城市区和郊县地段不一)。途径伊川可以寻访一下二程故里,追寻理学先贤的足迹。然后穿过嵩县县城,进入山区后,依次路过很多自然生态景区,根据景区建设不同,喜欢爬山的推荐:嵩县天池山、白云山,还有栾川老君山,喜欢漫步山林的推荐栾川重渡沟、栾川县城等。
2、如果不开车推荐城市区或者近郊风景。市区的秋色可以去洛浦公园,新区的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全部是免费公益景点,公交车都可以到达。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北门就是洛阳博物馆,也是国内一流博物馆之一。(也是免费开放,不过需要在门前广场上领取门票。)当然也可以乘坐公交差到邙山上的洛阳古代艺术馆(原来的洛阳古墓博物馆),全国唯一的古墓葬博物馆,很特别的博物馆,参观其中很有点穿越的感觉。来回路上感受下邙山远眺,呵呵,算是重温洛阳八景之一的邙山远眺吧,如果还有体力可以去上清宫溜达一下,唐代着名道观,趁机怀古。
3、喜欢都市街景的,推荐在清晨或者午后去老城区的历史文化街区溜达一下,吃吃小吃,里面有一家卖油茶的,我记得他家是整街唯一一个幌子上写着油茶的铺子。很好喝,好像几块钱吧,上午街上才有得卖特色小点“驴打滚”,是小推车售卖的,好像五毛一块,可以走着吃着。然后路过十字街之后一直向东街走,有很多卖锣鼓家伙什儿之后就是一些老街、老巷、老房子,一直走下去可以看到一座鼓楼,虽然已经不用了,但是夕阳映衬下古老的鼓楼看着很有韵致。
㈡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诗:
一年一度的秋风,
又吹到了洛阳城中,
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捎信人即将出发,
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
赶快再添上几句,
说不尽的心事,
无奈太匆匆。
鉴赏: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
,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
秋思
》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
,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
,百卉凋零
,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
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
:‘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
,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
,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
,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
,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
,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复恐"二字
,刻画心理入微
。这"
临发又开封
"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
,都值得写讲诗里
。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
复恐匆匆说不尽
"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
,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思考题:
1,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树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㈢ 风起洛阳中掌秋使是焕相吗
风起洛阳中掌秋使不是焕相。
春秋道有四使,逍遥子是春秋道的师尊,而师尊以下有四位掌使,号称春夏秋冬,掌春使是百里弘毅的大哥百里宽仁;掌秋使是一位心狠手辣的小娘子;掌夏使是兵部尚书宋凉,已经死了。
逍遥子被抓之后,春秋道只要是由掌秋使和掌春使打理,逍遥子不在,掌秋使就是说一不二的人,所有的一切关于春秋道的事情,都是服从她的命令。她心狠手辣,杀伐决断,可以说为了春秋大业,她真的是尽心尽力。
掌春使和掌夏使的情况
1、掌夏使宋凉
兵部尚书宋凉,身居高位,却联合不良井王登成,在不良井的密道里炼兵器。本以为他是想中饱私囊,没想到他却是春秋道的掌夏使。
宋凉被抓了,也为春秋道的春秋大业付出了生命。可是,他是心甘情愿的,为了大业,他愿意如此。虽然,后来百里二郎还是发现用铜料炼出来的兵器有问题,知道奁山的铜料定是被用在了别处的什么地方。但是,宋凉却为此做了掩盖,护住了奁山的铜料被发现。
2、掌春使百里宽仁
百里宽仁是百里家的大儿子,起初,他是已经死了十多年的人,后来,才发现他是假死脱身。当初百里家的老家主百里虎是春秋学宫的人,春秋学宫后来改名为北溟书院,而北溟书院就是春秋道的前身,同时百里虎曾经在北溟书院任职。
百里虎是因为和春秋学宫的人意见不合,被逐出春秋学宫的,他因此才带着家人来到了神都。百里二郎调查的时候,发现了疑似他哥哥百里宽仁的笔迹,是在天通道人那里看见的。
他回家之后,就把收起来的哥哥的笔记拿出来对比,确认无误,那就是百里宽仁的字迹。而且百里宽仁有六指,掌春者也是如此,天底下,没有这么巧合的事情。百里延也被害了,百里二郎想要查清事实,就只能找来五叔询问。
五叔说,当年百里宽仁的后事都是百里虎一人操办,百里虎把所有人都遣散开了。百里弘毅为了探寻真相,掘开了自己兄长的墓,打开了棺材,他只看到了一对锤石,并没有兄长的尸骨。可见,百里虎是给百里宽仁来了个假死脱身。
㈣ 描写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古诗各两句。
春有百花夏有月,秋有凉风冬有雪。春去秋来,四季轮回,古人用古诗尽情描绘四季的变迁。春分已过,万象更新,一年四季由春始。趁着好春光,让我们一起漫步诗林,采撷最美的古诗,品味诗意的四季。
【诗之春】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赏析:本诗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大街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春日》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赏析:这首诗写出了春色的烂漫、赏春的愉悦,与任何吟咏春日的佳篇相比,都不失为一篇上乘之作。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相聚的日子,这里指阳光明媚的晴好天气。“寻芳”两字点明主题,也就是寻觅美好的春景。
让我们一起漫步诗林,品读诗词,一起在古诗词的世界中收获最美的四季。学会用诗词咏春、品夏、赏秋和颂冬!
㈤ 为何古诗词中总有洛阳这个词,洛阳代表了什么
自古洛阳被称为“诗城”,历史上与洛阳有关或提及洛阳风物的诗词篇秩浩瀚,除了长安(数量要少一些)以外,世界上再没有类似的城市了。这份独特的精神、历史遗产,足以使洛阳独步天下!
一。洛阳形胜适宜建都
“三河建洛都”,是黄河、洛河和伊河孕育了洛阳。洛阳是古代汉族主要聚居地的黄河流域水资源最充分的地域,洛河当时澄彻见底:“清洛象天河,东流形胜多”;“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伊水亦然:“悠悠涉伊水,伊水清见石”。有诗人称赞洛阳:“九洛韶光媚,三川物候新”,形容洛阳的地势险要:“三河分设险,两崤资巨防”。
洛阳处于九州之中:“天中洛阳道”;交通四通八达:“御路浮桥万里平”,便于“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万国朝天中”。古时洛阳的伊洛黄河均有舟船之便:“洛水泛泛中行舟”;“务使霞浆兴,方乘泛洛归”;“舟通南越贡”。
洛阳的气候也是古时诗人乐于称道的。唐朝时期的洛阳可以清晰地看见嵩山:“家居洛阳下,举目见嵩山”;“月明直见嵩山雪”;“宅东篱缺嵩峰出,堂后池开洛水流”。白居易说:“地称高情多水竹,山宜闲望少风尘”;“老爱东都好寄身,足泉多竹少埃尘”。
所以古时洛阳是公认的帝王之都:“洛城本天邑,洛水即天池”;“千年王气浮清洛”;“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品江山、洛阳第一,金陵第二”;"洛阳天子县";
二。鼎盛时期的洛阳
东汉和盛唐,洛阳都曾经有过辉煌时期。由于唐诗的兴盛,洛阳的辉煌在其中得到了更多的反映。
1。宫阙嵯峨,市曹兴隆:
*洛阳宫阙当中州,城上峨峨十二楼。
*汉家伊洛九重城。
*洛阳宫观与天齐。
*凤楼龙阙倚清光。
*帝宅层甍垂凤翼。
*洛城今古足繁华。
*洛阳城里多池馆。
*宫官试马游三市,舞女乘舟上九天。
*九门开洛邑,双阙对河桥。
*蔼蔼鼎门外,澄澄洛水湾。
*洛水照千门,千门碧空里。
*皇宫对嵩顶,清洛贯城心。
*南渡洛阳津,西望十二楼。
*洛阳十二门,官寺郁相望。青槐罗四面,渌水贯中央。
*洛阳大道傍,甲第何深邃。
*唐代郑世翼如此描绘站在邙山上远眺洛阳城的情景:(“登北邙还望京洛”)
步登北邙坂,踟蹰聊写望。宛洛盛皇居,规模穷大壮。
三河分设险,两崤资巨防。飞观紫烟中,层台碧云上。
青槐夹驰道,迢迢修且旷。左右多第宅,参差居将相。
清晨谒帝返,车马相追访。胥徒各异流,文物纷殊状。
嚣尘暗天起,箫管从飞扬。伊余孤且直,生平独沦丧。
山幽有桂丛,何为坐惆怅。
*唐代韦应物眼中的洛阳:( 登高望洛城作)
高台造云端,遐瞰周四垠。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
河岳出云雨,土圭酌干坤。舟通南越贡,城背北邙原。
帝宅夹清洛,丹霞捧朝暾。葱茏瑶台榭,窈窕双阙门。
十载构屯难,兵戈若云屯。膏腴满榛芜,比屋空毁垣。
圣主乃东眷,俾贤拯元元。熙熙居守化,泛泛太府恩。
至损当受益,苦寒必生温。平明四城开,稍见市井喧。
坐感理乱迹,永怀经济言。吾生自不达,空鸟何翩翻。
天高水流远,日晏城郭昏。裴回讫旦夕,聊用写忧烦。
*唐 白居易 题洛中第宅
水木谁家宅,门高占地宽。悬鱼挂青甃,行马护朱栏。
春榭笼烟暖,秋庭锁月寒。松胶粘琥珀,筠粉扑琅玕。
试问池台主,多为将相官。终身不曾到,唯展宅图看。
*唐 白居易 题崔少尹上林坊新居
坊静居新深且幽,忽疑缩地到沧州。宅东篱缺嵩峰出,堂后池开洛水流。
高下三层盘野径,沿洄十里泛渔舟。若能为客烹鸡黍,愿伴田苏日日游。
*唐 白居易 登乐游园望
独上乐游园,四望天日曛。东北何霭霭,宫阙入烟云。
爱此高处立,忽如遗垢氛。耳目暂清旷,怀抱郁不伸。
下视十二街,绿树间红尘。车马徒满眼,不见心所亲。
孔生死洛阳,元九谪荆门。可怜南北路,高盖者何人。
*宋 欧阳修 少年游
玉壶冰莹兽炉灰。人起绣帘开。春从一夜,六花开尽,不待剪刀催。洛阳城阙中天起,高下遍楼台。絮乱风轻,拂鞍沾袖,归路似章街。
*宋 晁端礼 鹧鸪天
洛水西来泛绿波。北瞻丹阙正嵯峨。先皇秘聿无人解,圣子神孙果众多。民物阜,岁时和。帝居不用壮山河。卜年卜世过周室,亿万斯年入咏歌。
2。车马骈阗,八方来仪:
*唐 张九龄 奉和圣制送十道采访使及朝集使:
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课最力已陈,赏延恩复博。
垂衣深共理,改瑟其咸若。首路回竹符,分镳扬木铎。
戒程有攸往,诏饯无淹泊。昭晰动天文,殷勤在人瘼。
持久望兹念,克终期所托。行矣当自强,春耕庶秋获。
*唐 顾况 送使君
天中洛阳道,海上使君归。拂雾趋金殿,焚香入琐闱。
山亭倾别酒,野服间朝衣。他日思朱鹭,知从小苑飞。
*唐 储光羲 洛中贻朝校书衡,朝即日本人也
万国朝天中,东隅道最长。吾生美无度,高驾仕春坊。
出入蓬山里,逍遥伊水傍。伯鸾游太学,中夜一相望。
落日悬高殿,秋风入洞房。屡言相去远,不觉生朝光。
3。帝王巡游,官员宴饮:
*唐 武则天 早春夜宴
九春开上节,千门敞夜扉。兰灯吐新焰,桂魄朗圆辉。
送酒惟须满,流杯不用稀。务使霞浆兴,方乘泛洛归。
*唐 宋之问 龙门应制
洛阳花柳此时浓,山水楼台映几重。群公拂雾朝翔凤,天子乘春幸凿龙。
凿龙近出王城外,羽从琳琅拥轩盖。云罕才临御水桥,天衣已入香山会。
山壁崭岩断复连,清流澄澈俯伊川。雁塔遥遥绿波上,星龛奕奕翠微边。
层峦旧长千寻木,远壑初飞百丈泉,彩仗蜺旌绕香阁。下辇登高望河洛。
东城宫阙拟昭回,南阳沟塍殊绮错。林下天香七宝台,山中春酒万年杯,
微风一起祥花落,仙乐初鸣瑞鸟来。鸟来花落纷无已,称觞献寿烟霞里。
歌舞淹留景欲斜,石关犹驻五云车。鸟旗翼翼留芳草,龙骑骎骎映晚花。
千乘万骑銮舆出,水静山空严警跸。郊外喧喧引看人,倾都南望属车尘。
嚣声引飏闻黄道,佳气周回入紫宸。先王定鼎山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
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
*唐 张说 安乐郡主花烛行
青宫朱邸翊皇闱,玉叶琼蕤发紫微。姬姜本来舅甥国,卜筮俱道凤凰飞。
星昴殷冬献吉日,夭桃秾李遥相匹。鸾车凤传王子来,龙楼月殿天孙出。
平台火树连上阳,紫炬红轮十二行。丹炉飞铁驰炎焰,炎霞烁电吐明光。
绿輧绀幰纷如雾,节鼓清笳前启路。城隅靡靡稍东还,桥上鳞鳞转南渡。
五方观者聚中京,四合尘烟涨洛城。商女香车珠结网,天人宝马玉繁缨。
百壶渌酒千斤肉,大道连延障锦轴。先祝圣人寿万年,复祷宜家承百禄。
珊瑚刻盘青玉尊,因之假道入梁园。梁园山竹凝云汉,仰望高楼在天半。
翠幕兰堂苏合薰,珠帘挂户水波纹。别起芙蓉织成帐,金缕鸳鸯两相向。
罽茵饰地承雕履,花烛分阶移锦帐。织女西垂隐烛台,双童连缕合欢杯。
蔼蔼绮庭嫔从列,娥娥红粉扇中开。黄金两印双花绶,富贵婚姻古无有。
清歌棠棣美王姬,流化邦人正夫妇。
*唐 张祜 杂曲歌辞
车驾东来值太平,大酺三日洛阳城。小儿一伎竿头绝,天下传呼万岁声。
紫陌酺归日欲斜,红尘开路薛王家。双鬟前说楼前鼓,两伎争轮好结花。
*唐 苏颋 广达楼下夜侍酺宴应制
东岳封回宴洛京,西墉通晚会公卿。楼台绝胜宜春苑,灯火还同不夜城。
正睹人间朝市乐,忽闻天上管弦声。酺来万舞群臣醉,喜戴千年圣主明。
*唐 王维 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
彩仗连宵合,琼楼拂曙通。年光三月里,宫殿百花中。
不数秦王日,谁将洛水同。酒筵嫌落絮,舞袖怯春风。
天保无为德,人欢不战功。仍临九衢宴,更达四门聪。
*唐 王维 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
故事修春禊,新宫展豫游。明君移凤辇,太子出龙楼。
赋掩陈王作,杯如洛水流。金人来捧剑,画鹢去回舟。
苑树浮宫阙,天池照冕旒。宸章在云表,垂象满皇州。
*唐 张九龄 天津桥东旬宴得歌字韵
清洛象天河,东流形胜多。朝来逢宴喜,春尽却妍和。
泉鲔欢时跃,林莺醉里歌。赐恩频若此,为乐奈人何。
*唐 白居易 三月三日祓禊洛滨
三月草萋萋,黄莺歇又啼。柳桥晴有絮,沙路润无泥。
禊事修初半,游人到欲齐。金钿耀桃李,丝管骇凫鹥。
转岸回船尾,临流簇马蹄。闹翻扬子渡,蹋破魏王堤。
妓接谢公宴,诗陪荀令题。舟同李膺泛,醴为穆生携。
水引春心荡,花牵醉眼迷。尘街从鼓动,烟树任鸦栖。
舞急红腰软,歌迟翠黛低。夜归何用烛,新月凤楼西。
4。四季节庆,倾城欢娱:
*唐 孙逖正月十五日夜 应制
洛城三五夜,天子万年春。彩仗移双阙,琼筵会九宾。
舞成苍颉字,灯作法王轮。不觉东方日,遥垂御藻新。
*唐 陈嘉言 上元夜效小庾体
今夜可怜春,河桥多丽人。宝马金为络,香车玉作轮。
连手窥潘掾,分头看洛神。重城自不掩,出向小平津。
*唐 张祜 李谟笛
平时东幸洛阳城,天乐宫中夜彻明。无奈李谟偷曲谱,酒楼吹笛是新声。
*唐 武元衡 赠佳人
步摇金翠玉搔头,倾国倾城胜莫愁。若逞仙姿游洛浦,定知神女谢风流。
*唐 薛逢 醉春风
顷年曾作东周掾,同舍寻春屡开宴。斗门亭上柳如丝,洛水桥边月如练。
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坐客争吟云碧句,美人醉赠珊瑚钗。
*唐 王建 上阳宫
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画阁红楼宫女笑,玉箫金管路人愁。
幔城入涧橙花发,玉辇登山桂叶稠。曾读列仙王母传,九天未胜此中游。
*唐 皮日休 洛中寒食
千门万户掩斜晖,绣幰金衔晚未归。击鞠王孙如锦地,斗鸡公子似花衣。
嵩云静对行台起,洛鸟闲穿上苑飞。唯有路傍无意者,献书未纳问淮肥。
*唐 沈佺期 洛阳道
九门开洛邑,双阙对河桥。白日青春道,轩裳半下朝。
乘羊稚子看,拾翠美人娇。行乐归恒晚,香尘扑地遥。
*唐 刘禹锡 洛中早春赠乐天
漠漠复霭霭,半晴将半阴。春来自何处,无迹日以深。
韶嫩冰后木,轻盈烟际林。藤生欲有托,柳弱不自任。
花意已含蓄,鸟言尚沉吟。期君当此时,与我恣追寻。
翻愁烂熳后,春暮却伤心。
*唐 白居易 洛阳春赠刘李二宾客
水南冠盖地,城东桃李园。雪销洛阳堰,春入永通门。
淑景方霭霭,游人稍喧喧。年丰酒浆贱,日晏歌吹繁。
中有老朝客,华发映朱轩。从容三两人,藉草开一樽。
樽前春可惜,身外事勿论。明日期何处,杏花游赵村。
[洛城东有赵村,杏花千余树。]
*唐 司马扎 送孔恂入洛
洛阳古城秋色多,送君此去心如何。青山欲暮惜别酒,碧草未尽伤离歌。
前朝冠带掩金谷,旧游花月经铜驼。行人正苦奈分手,日落远水生微波。
*唐 张籍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唐 白居易 天宫阁秋晴晚望
洛城秋霁后,梵阁暮登时。此日风烟好,今秋节候迟。
霞光红泛滟,树影碧参差。莫虑言归晚,牛家有宿期。
*唐 白居易 秋游
下马闲行伊水头,凉风清景胜春游。何事古今诗句里,不多说着洛阳秋?
*唐 白居易 秋日与张宾客舒着作同游龙门,……
秋天高高秋光清,秋风袅袅秋虫鸣。嵩峰馀霞锦绮卷,伊水细浪鳞甲生。
洛阳闲客知无数,少出游山多在城。商岭老人自追逐,蓬丘逸士相逢迎。
南出鼎门十八里,庄店逦迤桥道平。不寒不热好时节,鞍马稳快衣衫轻。
并辔踟蹰下西岸,扣舷容与绕中汀。开怀旷达无所系,触目胜绝不可名。
荷衰欲黄荇犹绿,鱼乐自跃鸥不惊。翠藻蔓长孔雀尾,彩船橹急寒雁声。
家酝一壶白玉液,野花数把黄金英。昼游四看西日暮,夜话三及东方明。
暂停杯觞辍吟咏,我有狂言君试听。丈夫一生有二志,兼济独善难得并。
不能救疗生民病,即须先濯尘土缨。况吾头白眼已暗,终日戚促何所成。
不如展眉开口笑,龙门醉卧香山行。
*唐 裴夷直 同乐天中秋夜洛河玩月
清洛半秋悬璧月,彩船当夕泛银河。苍龙颔底珠皆没,白帝心边镜乍磨。
海上几时霜雪积,人间此夜管弦多。须知天地为炉意,尽取黄金铸作波。
*唐 白居易 登天宫阁
午时乘兴出,薄暮未能还。高上烟中阁,平看雪后山。
委形群动里,任性一生间。洛下多闲客,其中我最闲。
*唐 顾况 洛阳陌二首
莺声满御堤,堤柳拂丝齐。风送名花落,香红衬马蹄。
珂佩逐鸣驺,王孙结伴游。金丸落飞鸟,乘兴醉青楼。
*唐 曹邺 四望楼
背山见楼影,应合与山齐。座上日已出,城中未鸣鸡。
无限燕赵女,吹笙上金梯。风起洛阳东,香过洛阳西。
公子长夜醉,不闻子规啼。
㈥ 求晚秋海报免费资源~高清的最好,谢谢!!
https://photo..com/photo/wap/albumShare/invite/OYuxpMuVwS?from=zdWQHB
点击链接-查看所有图片-打开一刻相册-可批量下载/无限存储
晚秋海报,整理了个资源包,求采纳!
㈦ 洛阳的历史故事,诗人
洛阳的历史故事:
1、洛阳牡丹
自唐代以来,牡丹之盛,莫过于洛阳,以“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名流传于世。据有关史料记载,宋代的洛阳牡丹有一百多个品种,而且有不少珍稀名贵的品种。
其中的“姚黄”、“魏紫”,被誉为牡丹的“王”和“后”,尤为人们所喜爱。 清代李汝珍《镜花缘》中,记载了武则天怒贬牡丹花的故事:一年腊月天,武则天同太平公主在暖阁饮酒赏花。
却发觉除腊梅、水仙、迎春之外,花圃尽是一片枯枝,于是武则天写下一首绝句:明朝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次晨,果然百花齐放,武则天大喜,一一赏花。
然而武则天素爱牡丹,平日尤加爱护,却唯独牡丹无花。武则天大怒,遂吩咐将牡丹连根拔起,即刻烧毁,又下旨将4000 株牡丹贬去洛阳。自此,天下牡丹惟洛阳最盛。
2、白虎观会议
白虎观会议是东汉章帝时召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和诸生在白虎观召开的一次讨论儒家经典的学术会议。
自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汉朝君主的统治思想支柱。但是由于当时各家儒学学派传承不同,对于儒家经典的版本、内容多有争议。
虽然汉宣帝时曾召开“石渠阁会议”加以统一,但是经历王莽新朝的战乱之后,各家的歧异再次抬头。
汉光武帝刘秀于中元元年(公元56),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纬之学正式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为了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学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起来,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召集各地着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白虎观于当时乃是朝廷修缮儒学之所。
3、神龙政变
神龙政变,又称神龙革命、五王政变,是神龙元年(705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神都洛阳紫微城发动兵变,逼迫女皇帝武则天退位,复辟唐朝的事件。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联络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左羽林将军李兴宗等。
力图拥立李显为君,诬称武则天男宠——麟台监张易之、司仆卿张昌宗谋反,率领禁军诛杀张易之、张昌宗,随即包围集仙殿,逼迫武则天退位。
次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为监国。第三天,禅让。第四天,李显正式复位。二月初四(3月3日),复国号为唐,武周朝廷终结,因为有改朝换代的因素,所以称之为革命。
唐中宗打击五大功臣的时候,先封他们为郡王,削夺他们的宰相权力:崔玄暐,博陵郡王;张柬之,封为汉阳郡王;敬晖,平阳郡王;桓彦范,扶阳郡王;袁恕己,南阳郡王。所以,神龙政变又称五王政变。
4、董卓之乱
东汉中平六年(189),董卓率兵进入洛阳,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自为相国,独揽朝政。次年,关东诸侯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董卓失败后,挟献帝西走长安,并驱使洛阳数百万人随之西迁,沿途死亡无数。行前,董卓的士卒大肆烧掠,洛阳周围二百里内室屋荡尽,无复鸡犬。
5、开凿大运河
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命皇甫仪征河南、淮北各州县男女百余万人开通济渠,引黄河水达于淮河;同年,又开通山阳渎(邗沟)。608年,开通永济渠,北到涿郡(今北京)。
610年,开江南河,连通长江和钱塘江。至此,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南通余杭,北达涿郡,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人工运河全部竣工。大运河全长2500多公里,是中国古代最浩大的水利工程,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过巨大作用。
洛阳的诗人:
1、杜牧
(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着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着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2、刘禹锡
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 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神龙政变
网络-董卓之乱
网络-杜牧
网络-刘禹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