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简五谱何时出现
简谱属于数字谱,五线谱属于符号谱简谱:简谱由18世纪法国的大思想家卢梭首开其端,后经葛林、巴丽、谢威三人加以改进完成.亚洲地区简谱最早流行于日本,传入中国后,有经我国音乐工作者不断改进而被广泛使用.因此,简谱又称作葛巴谢谱式,简称谢氏谱式.由于简谱是用1、2、3、4、5、6、7这七个阿拉伯数字来记录音得高低的,所以,简谱也称作数字谱.
五线谱起源于德国,五线谱通过采用不同的谱表和音符在谱表上所处的不同位置表示音的高低;采用不同形状的符号表示音的长短;采用相对稳定的文字、符号表示音的强弱、快慢等,由此,使五线谱的记谱更加细致、全面、准确,形成了稳定有效完整的记谱体系,因此,人们称五线谱为正谱.16世纪发明了加线,曾出现过用六条线、七条线谱表记谱的情况,但未被推广.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1713年的《律吕正传》续编中的记载.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教士到中国传教,新学的兴办和学堂乐歌的开设,五线谱在中国才逐渐流传.
中国留传下来最早的乐谱是南北朝时代的古琴谱《碣石调·幽兰》.
早期的乐谱为文字谱,将指法详细地以文字叙述.后来为了简化记录方法,唐朝后期出现了减字谱,记录指法动作、弦序和徽位.敦煌的莫高窟收藏了不少唐宋以来的乐谱,其中包括不少琵琶乐谱.宋代的姜白石道人歌曲出现了记录音高的俗字谱,证明当时的宋词是可以歌唱的.明清两代的戏曲,包括昆剧、京剧、粤剧以及当时不少器乐曲都应用了工尺谱.潮州音乐有其独特的二四谱.
⑵ 图片六线谱什么软件能读
试下digitalscore。
能够直接读“图片格式”的简谱目前没有。digitalscore只支持PDF,所以要将图片转换成PDF格式。具体操作:
选择下载的图片乐谱,点击“更多”,选择“创建PDF”,成功后点击“选择”,选好后点击“共享”,用“digitalscore”打开,跳出导入界面,点击“完成”。
⑶ 歌谱的由来
五线谱的由来
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记谱法。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示音的高低,但不显示音值长短。从7世纪起,这种记谱法出现于欧洲天主教堂内,最初只用1根线代表F音高,11世纪经阿雷佐的圭多逐步发展成4根线。规定音高为d、f、a、c,并将f线画成红色,c线画成黄色(后成为五线谱中高音及低音谱号的起源)。13世纪有人使用第5根线,成为五线谱的前身。16世纪又有加线的办法,使音高的记载更完备。
有量记谱法为13世纪科隆教士弗兰科创始。这种记谱法用音符、休止符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是对纽姆谱的补充和丰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涂以黑色的,称为有量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称为有量白符,这种记谱法在西方使用到17世纪左右。
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出现,到17世纪逐步完善,18世纪开始定型而沿用至今。如小节线原用于文字谱,17世纪末被五线谱所采用;升降记号通用于18世纪,表情记号取有量记谱法;装饰音记号源于纽姆谱,17世纪系统化用于五线谱。
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律吕正义》续编,书中记述了五线谱及音阶、唱名等。五线谱在中国逐步流传和使用,则于19世纪中叶以后随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及新学的兴办而有所推广。
简谱
数字简谱的雏形初见于16世纪的欧洲。17世纪时法国天主教方济名会教士J·J·苏艾蒂加以改进后用来教唱家教歌曲。18世纪中叶,着名的法国思想家J·J·卢棱再加改进,大力倡导,并编入他的《音乐辞典》之中。19世纪,经过P·加兰、A·帕里斯和E·J·M·谢韦3人的继续改进和推广,才在群众中得到广泛使用。因此这种简谱在西方被称为“加—帕—谢氏记谱法”。
19世纪末叶,简谱传到日本,再传入中国。1904年沈心工编着出版的《学校唱歌集》是中国最早自编的一本简谱歌集;之后逐步普及到各地的学校,30年代随着救亡歌咏运动的开展,简谱得以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由于简谱的记法与中国的工尺谱(流行在中国民间的一种文字谱)相当接近,在中国简谱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就世界范围而言,中国是把简谱吸收的最好、最发扬光大的国家。而五线谱,通过教育体制,以西方为中心的音乐教育,已基本流行于各个国家,在院校里也是必修项目之一,它为世界音乐统一于一谱提供了基础。
⑷ 中国最早的乐谱是什么
中国在唐朝之前的乐谱都是直接用文字记载的文字谱,后来晚唐时的曹柔发明了减字谱,乐谱记载得以简化。目前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一份古琴乐谱是古琴曲《碣石调·幽兰》的谱子,相传为南朝梁代的丘明传谱,它也是流传到今天惟一的一份文字谱,为唐朝手写卷,原件现存天日本东京博物馆。
理论上来说,乐谱是伴随乐器的产生而形成的,可是我们对古琴、笛子这些传统乐器的起源和创造者的认识到现在都还只限于一些无据可考的传说故事,很多发明动不动就会跟黄帝、炎帝扯上关系。换句话说,我们其实不知道中国的一些传统乐器最早是谁,在什么时候发明的,那么在这样的基础上探求最早的乐谱是什么,我以为是无法有准确答案的。
从另一方面思考,乐谱的作用是记录音乐内容,所以或许可以这样认为,流传下来的我们可知的乐曲,必定是有乐谱作为媒介的。现在我们知道的乐曲,比较早的有孔子的《龟山操》、《猗兰操》,师旷的《阳春白雪》,伯牙的《高山流水》、《水仙操》等等。也就是说,在春秋时期,应该已经有比较完备的用文字记载的乐谱了,所以最早的乐谱应该出现在此之前。
个人猜测:最早的乐谱应该出现在奴隶社会时期,随着奴隶主贵族们的享乐欣赏的需要而逐渐产生,最迟在商朝末期或者西周早期出现并成形,至于最早的乐谱记载的究竟是哪首曲子,我觉得就没必要追究了吧
注:以上只是个人观点……
⑸ 简谱起源于哪个国家 五线谱起源于哪个国家 中国最早的乐谱是什么 他是用什么符号表示的
简谱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后经德国人改良,遂成今日之貌。一般所称的简谱,系指数字简谱。数字简谱以可动唱名法为基础,用1、2、3、4、5、6、7代表音阶中的7个基本级。
五线谱最早的发源地是希腊,它的历史要比数字形的简谱早很多,在古希腊,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声乐,歌词发音的高低长短是用A、B、C等字母表示的,到了罗马时代,开始用另一种符号来表示音的高低,这种记谱法称为“纽姆记谱法”(Neuma),这就是五线谱的雏形。
中国流传下来最早的乐谱文字谱,将指法详细地以文字叙述。不是符号,后来为了简化记录方法,唐朝后期出现了减字谱,记录指法动作、弦序和徽位。敦煌的莫高窟收藏了不少唐宋以来的乐谱,其中包括不少琵琶乐谱。宋代的姜白石道人歌曲出现了记录音高的俗字谱。
(5)图片乐谱是什么之后出现扩展阅读
世界通用的记谱法为五线谱
在5根等距离的平行横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种方法。五线谱的每根线以及线与线之间的空间,自下而上分别称为第一线、第二线、第三线、第四线、第五线和第一间、第二间、第三间、第四间。
线和间如不够使用,可在五线谱上方或下方增加线和间。加线及加间各分别称为上加第一线、上加第一间,下加第一线、下加第一间等,各代表一个音级。这些音级的固定高度根据所用的谱号来决定。
⑹ 乐谱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大约在汉朝以后,人们就创造了初期的乐谱,不过那时的乐谱是文字的表述法,史称文字谱。现存南朝梁(公元502—557年)丘明所传琴谱《碣石调幽兰》谱为唯一例证。唐代曹柔首创减字法,将原来的文字谱简化、缩写,成为减字谱。那时的乐谱还很不精确并且烦琐。从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写本“唐人大曲谱”所用的谱式燕乐半字谱起,经过宋代的俗字谱等谱式的发展,至明清已经有了用符号表达的、并广为流传的工尺谱。古希腊人也曾经尝试用字母来记录音高,后来在欧洲又发明了纽姆谱,即用形象小符号来表示音乐向上、向下的进行。公元9世纪,出现了五线谱的祖先:一线谱。线与符号的结合,似乎为人们记录音乐找到了一种音高与音低时值长短纵横相顾的办法,很快二线、三线谱得到应用。大约在与我国唐代处于同一时期的欧洲中世纪,意大利人规多·达莱佐发明了四线谱,为后来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世俗化发展、更广宽音域的运用和五线谱式的运用奠定了基础。他还发明了我们通常所唱的“do,re,mi,fa,sol,la,si”的音乐唱名。近代从日本传入我国的简谱,至今仍很实用并广为流行。而为世界各种不同音乐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的,是现在通行的五线谱。
⑺ 怎么用打印机打印简谱图片
用打印机打印简谱图片的步骤:
1、检查打印机是否正确连接安装,测试方法是打印word文档。
2、如果是图片格式,注:是任意图片。可以右键点击文件,选择菜单中的“预览”就会出现打开后的图片,然后在打开的界面的菜单部分就有打印选项。选择打印后,里面有对纸张和颜色的设置,要根据自己打印机的纸张进行设置。最后选择确定就可以直接打印了。
3、有一些老式的打印机打不了照片,所以,需要插入在word文档中,打印word文档。
4、如果能打印照片的,在开始菜单中的打印向导里也能进行如上操作,只是比较费事一些。
⑻ 简谱怎么打印出来,为什么都是图片形式的啊
因为很多简谱是通过网友在特殊的软件中编辑之后,另存为图片格式的文件,上传到网上的;还有网友“是直接将手中原有的简谱在电脑中进行扫描,再上传到网上。所以,几乎所有的谱子都是图片格式的。——————如果你要打印,你可以在图片上点右键,将图片另存为到你的电脑上,再在你本机打开图片打印就可以了。
⑼ 先有音符还是先有乐谱
音 乐 和 简 谱 知 识
和语言一样,不同民族都有过自己创立并传承下来的记录音乐的方式---记谱法。各民族的记谱方式各有千秋,但是目前被更广泛使用的是五线谱和简谱(据说简谱是由法国思想家卢梭于1742年发明的)。
简谱应该说是一种比较简单易学的音乐记谱法。它的最大好处是仅用7个阿拉伯数字----1234567,就能将万千变化的音乐曲子记录并表示出来,并能使人很快记住而终身不忘;同时涉及其他的音乐元素也基本可以正确显示。简谱虽然不是出现在中国,但是好象只有在中国得到非常广泛的传播。
一般来说,所有音乐的构成有四个基本要素,而其中最重要的是“音的高低”和“音的长短”:
1 音的高低:任何一首曲子都是高低相间的音组成的,从钢琴上直观看就是越往左面的键盘音越低,越往右面的键盘音越高。
2 音的长短:除了音的高低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音的长短。音的高低和长短的标住决定了该首曲子有别于另外的曲子,因此成为构成音乐的最重要的基础元素。
3 音的力度:音乐的力度很容易理解,也叫强度。一首音乐作品总会有一些音符的力度比教强一些,有些地方弱一些。而力度的变化是音乐作品中表达情感的因素之一。
4 音质:也可以称音色。也就是发出音乐的乐器或人声。同样的旋律音高男生和女声唱就不一样的音色;小提琴和钢琴的音色就不一样。
上述四项构成了任一首乐曲的基础元素。应该说简谱基本可以将这些基础性元素正确标住。
简 谱 术 语 快 速 查 询
**************************************************************************************************
音符
音高 节奏 调式 音阶 休止符
全音符 全音
节拍
大调 装饰音
二分音符 半音
单拍子
小调 延长号
四分音符 8度 复拍子 连音线
八分音符 变化音 2/4拍子 反复记号
十六分音符
升号 4/4拍子 重音记号
三十二分音符 降号 强 弱拍 小节线
附点音符 还原号 顿音符号
重音符号
音 符
在简谱中,记录音的高低和长短的符号,叫做音符。而用来表示这些音的高低的符号,是用七个阿拉伯数字作为标记,它们的写法是:
1 2 3 4 5 6 7 读法为:do re mi fa so la si(多 来 米 发 梭 拉 西)。
音符是和音高紧密相连的,没有一个不带音高的音符。
音 高
音符的数字符号如1 2 3 4 5 6 7就表示不同的音高。在钢琴键盘上可以很直观地理解音符和音高。广义上说音乐里总共就有7个音符。
钢琴上的琴键由黑键和白键组成,共有88个键盘。上图标示出这88键盘以及对应的音符和音高。现在重点看黄线框里面的音符---七个白键和五个黑键。搞懂了这12个音符和位置规律就可以将所有88个键盘掌握了。
黄线框里面的音符上下都不带圆点的一般叫中音区音符。如果您记忆的话先将中央1(C)牢记在心---这可以说是所有88个键盘位置的基础。至于说为什么还叫C您可以参考有关调式的解释。这7个白键的就是如我们通常唱的1 2 3 4 5 6 7 这七个音符。那么5个黑键呢?请看下面有关半音/全音的解释。
黄线右面的音符上边出现有圆点的,则表示要将该音升高一个音组,行话说“高8度”。如出现加两个圆点就表示将该音升高两个音组,余类推。在音符下边出现有圆点的,则表示要将该音降低一个音组,即“低8度”。如出现加两个圆点就表示将该音降低两个音组,余类推。
用手依次弹上面各组键盘,你会直观地感到音的“高低”了。
音 符 的 长 短
音乐中的音符除了有高低之分外,当然还要表示长短之分。这里引用一个基础的音乐术语----拍子。拍子是表示音符长短的重要概念。
表示音乐的长短需要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概念。简谱里将音符分为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等。在这几个音符里面最重要的是四分音符,它是一个基本参照度量长度,即四分音符为一拍。这里一拍的概念是一个相对时间度量单位。一拍的长度没有限制,可以是1秒 也可以市2秒或半秒。假如一拍是一秒的长度,那么二拍就是两秒;一拍定为半秒的话,两拍就是一秒的长度。一旦这个基础的一拍定下来,那么比一拍长或短的符号就相对容易了。
用一条横线“—”在四分音符的右面或下面来标注,以此来定义该音符的长短。下面列出了常用音符和它们的长度标记:
音符名称
写 法
时 值
全音符
5 — — —
四拍
二分音符
5 —
二拍
四分音符
5
一拍
八分音符
半拍
十六分音符
5
=
四分之一拍
三十二分音符
八分之一拍
上例可以看出:横线有标注在音符后面的,也有记在音符下面的,横线标记的位置不同,被标记的音符的时值也不同。从表中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就是:要使音符时值延长,在四分音符右边加横线“—”,这时的横线叫延时线、延时线越多,音持续的时间(时值)越长。相反,音符下面的横线越多,则该音符时间越短。
休 止 符
音乐中除了有音的高低,长短之外,也有音的休止。表示声音休止的符号叫休止符,用“0”标记。通俗点说就是没有声音,不出声的符号。
休止符与音符基本相同,也有六种。但一般直接用0代替增加的横线,每增加一个0,就增加一个四分休止符时的时值。
半 音 与 全 音
音符与音符之间是有“距离”的,这个距离是一个相对可计算的数值。在音乐中,相邻的两个音之间最小的距离叫半音,两个半音距离构成一个全音。表现在钢琴上就是钢琴键盘上紧密相连的两个键盘就构成半音,而隔一个键盘的两个键盘就是全音。
白键位置上的3和4音、7和音之间构成半音;而1和2之间,2和3之间,以及4和5、6和7之间构成是全音。而1和2之间隔着一个黑键,1和2与这个黑键都构成半音。
变化音
将标准的音符升高或降低得来的音,就是变化音。 将音符升高半音,叫升音。用“#”(升号)表示,一般写在音符的左上部分,如下所示:
标准的音降低半音,用“ b "(降号)表示,同样写在音符的左上部分:
基本音升高一个全音叫重升音,用“x"(重升)表示,这和调式有关。
基本音降低全音叫重降音。用“ bb”(重降)表示。
将已经升高(包括重升)或降低(包括重降)的音,要变成原始的音,则用还原记号“”表示
附 点 音 符
附点就是记在音符右边的小圆点,表示增加前面音符时值的一半, 带附点的音符叫附点音符。
例如:四分附点音符 八分附点音符:
节 奏
掌握读谱,首先要掌握节奏,练习掌握节奏要能准确的击拍。击拍的方法是:手往下拍是半拍,手掌拿起有半拍,一上一下是一拍。
节拍符号:前半拍 后半拍 。一拍为 。节奏符号: 用 X 表示,念da。
熟悉节奏是,要求节拍,口念节奏一起进行练习。列如:2/4
(注:上列中2/4是拍,表示一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二拍。x 表示一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二拍, x 表示四分音符,既一拍;表示八分音符,既半拍,表示二分音符,既二拍)
节 拍
乐曲或歌曲中,音的强弱有规律地循环出现,就形成节拍。 节拍和节奏的关系,就像列队行进中整齐的步伐(节拍)和变化着的鼓点(节奏)之间的关系。
单 拍 子
指每小节一个强拍。
例如:2/4 拍 : (注: 表示强拍, 表示弱拍) 每小节第一拍是强拍,第二拍是弱拍。
3/4 拍: 每小节的第一拍是强拍,第二、第三拍为弱拍。
复 拍 子
每小节有一个强的,有若干个次强的。
例如:4/4 拍: 每小节第一拍是强拍,第三拍是次强拍,第二、第四拍是弱拍。
每小节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类型的单拍子组成。它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强拍,这样的复拍子叫混合复拍子。
常见的右5/4拍。它是由( 2/ 4+3 /4)或(3/ 4+2 /4)两种形式,它的强弱规律是:
x x x x x x x x x x
注: 强拍、弱拍、次强拍。
拍 子 的 强 弱 规 律
每一中拍子,它的强弱规律是不同,从下一览表中可以了解常用拍子的种类。 以音5( sol )为例:
拍 类
音 符
强 弱 规 律
拍 号
读 法
单
拍
子
一拍
5
1/4
四一拍
二拍 5 - 5 -
2/2
二二拍
5 5
2/4
四二拍
三拍 5 5 5
3/4
四三拍
3/8
八三拍
复
拍
子
四拍 5 5 5 5
4/4
四四拍
六拍
6/8
八六拍
调 式 音 阶
按照一定关系结合在一起的几个音(一般是七个音左右)组成一个有主音(中心音)的音列体系,构成一个调式。
把调式中的个音,从主音到主音,按一定的音高关系排列起来的音列,叫音阶。
大 调 式
凡是音阶排列符合全、全、半、全、全、全、半结构的音阶,就是自然大调。这是使用的最广泛的调式。至于为什么是自然大调以后会有讲解。
一般来说,一首音乐作品的开始音符是使用1、3或5的,而结束在1上的就是大调音乐。比如国歌就是大调音乐。要想真正搞懂大调音乐,必须要学习和声知识。
小 调 式
小调式也有三种形式:
a:自然小调:凡是音阶符合全、半、全、全、半、全、全结构的音阶,叫自然小调。
b:和声小调:升高自然小调音阶的第VII级,叫和声小调.
注: 4是半音5是一个全音加在一起就等于和声小调。
c:旋律小调:在自然小调音阶上行时升高它的4、5,而小行时还原5、4叫旋律小调。
小调音乐一般第一个音符是从6 或3 开始,而结束在6上。比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就是小调音乐。同大调一样,要想真正搞懂小调音乐,必须要学习和声知识。
反 复 记 号
,表示记号内的曲调反复唱(奏)。如果从头反复,前面的可省略。例如:
A B C D E F 实际唱(奏)为: A B C A B C D E F D E F
反复跳跃记号: 记在曲调的结尾,表示这段曲调的两次结束不相同:
实际唱 (奏): A B C A B D
(3)D.C.记在乐曲的复纵线下。表示从头反复,然后到记在 Fine 或 处结束。
注:“Fine”是结束。“”是无限延长号,如果放在复纵线上则表示终止。
装 饰 音
装饰音的作用主要是用来装饰旋律。它们用记号或小音符表示,装饰音的时值很短。
(1)倚音: 指一个或数个依附于主要音符的音,椅音时值短暂。有前倚音、后倚音之粉。
例如: 前倚音,实际唱 (奏) , 中的 5 要唱 (奏) 得非常短促,一带而过。
实际唱 (奏) , 仍然唱(奏)很短促。
(2)颤音:由主要音和它相邻的音快速均匀地交替演奏,颤音的标记用tr 或 tr~~~~~例如:
tr~~~~~ 实际演奏:
-
(3)波音:由主要音和它上方或下方相邻的音快速一次或两次交替而成.
波音唱(奏)时一般占主要音的时间.波音分上波音(顺波音) 和下波音(逆波音) 两种.
例如: 实际唱 (奏) 。上波音 实际唱(奏) 下波音
(4)滑音:主要音向上或向下滑向某个音.欢音分上滑音 下滑音 两种.滑音除声乐能 演唱这一技巧外.一切弦乐器都可演奏.但钢琴等键盘乐器是无法演奏这一技巧的.
顿 音 记 号
用 标记在音符的上面,表示这个音要唱(奏)得短促、跳跃。
例如:
演奏成:
1 3 5 3
连 音 线
用 标记在音符的上面,它有两种用法:(1)延音线:如果是同一个音,则按照拍节弹奏完成即可,不用再弹奏,如下面的2的连线 ;(2)连接两个以上不同的音,也称圆滑线。要求唱(奏)得连贯、圆滑。下面的第二个连线就表示两个
重 音 记 号
用 > 或 或 sf 标记在音符的上面,表示这个音要唱 (奏) 得坚强有力. 当 > 与 两个记号同时出现时,表示更强.
例如:
保持音记号
用 - 标记在音符的上面,表示这个音在唱 (奏) 时要保持足够的时值和一定的音量.
例如:
延 长 号
用 标记.(1) 延长记号表示可根据感情情和风格的需要,自由延长音符过休止符的时值.
例如:
小 节 线
用竖线将每一小节划分开线叫小节线。
⑽ 乐谱的大量发行和传播是在哪个时期
(1)报纸:
报纸从诞生到今天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公元前60年,古罗马政治家恺撒把罗马市以及国家
新青年
发生的事件书写在白色的木板上,告示市民。这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汉代的邸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
1450年,欧洲的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技术,于是印刷的报纸开始发行。1493年,罗马发行的报纸上刊登了哥伦布航海的消息。当时的报纸只是在发生引人注目的大事件时才发行。
1609年,德国率先发行定期报纸,虽是周报,但很快波及整个欧洲。世界上第一张日报在1650年发行于德国,法国1631年才出现报纸,而英国由于当时发生了政治事件,报纸才得以发行。美国的第一张报纸是独立前的1704年,由波士顿邮局局长发行的《波士顿通讯》。历史发展到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报纸已在欧洲各国相继发行,并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和接受。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报纸实现了从“小众”到“大众”的过程,经历了一次较大的“飞跃”。这一时期,报纸的发行量直线上升,由过去的几万份增加到十几万份,几十万份乃至上百万份:读者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由过去的政界,工商界等上层人士到中下层人士。这种由量的积累而产生的质的飞跃,宣告了一个时代——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这一次“飞跃”标志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顶峰。
相对于封建社会的“小众化”(贵族化)而言,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报刊已经具有了“大众化”的倾向。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从而将资产阶级报业带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以普通民众为读者对象的“廉价报纸”(亦即“大众化”报纸)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报纸日渐迎合下层民众的口味,且售价低廉,读者范围不断扩大。然而,这一时期的“大众化”只是具有初步的形态,其发展也十分不稳定,与后来的大众化报纸不可同日而语。
其次,这次飞跃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进步。19世纪大众化的廉价报纸出现以后,尤其是19世纪末报纸的“大众化”过程完成之后,报纸不再接受党派津贴而转为自由出版,独立经营。报社也不再接受任何形式的新闻检查而享有了较为充分的出版权,采访权和发布权。在内容方面,报纸以各类信息为主,尽可能的向读者提供有关各项事务的信息,并给包括各界人士在内的广大读者以充分的言论表达自由。在此过程中,报纸作为“社会公器”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使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倡导的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得以贯彻。与此同时,经过自身的实践、报界对资产阶级言论自由的原则进行了补充,修正,使它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由此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发展。
再次,它还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意义上的报纸产生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之时,他以19世纪“大众化”报纸的出现为起点,实行企业化经营,以降低售价,刊登广告,扩大发行作为生存之道,由此而成为自负盈亏的独立的经济实体。世纪之交(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竞争日趋激烈,买方市场逐渐形成。为了在竞争中胜出,商家采取各种手段推介产品,扩大销售。在此过程中,作为大众信息载体的报纸愈发受到他们的青睐。于是,发行量大的报纸就获得了大量的广告,而广告又刺激报纸降低售价,扩大发行,赢得更多的读者。这样又能吸引更多的广告,其结果是数额巨大的广告费源源而来,成为报纸的一项主要收入。20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生产,资本集中过程的加剧,报纸上的广告越来越多,广告收入在报社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以美国着名的报纸《纽约时报》为例,报纸大量刊登广告,大小广告共占报纸总篇幅的三分之二;在其总收入中,30%来自报纸的发行,70%来自广告。广告“养活”了报纸,成为它的经济命脉;同时,通过刊登广告,推销产品,报纸又反过来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推动力量。它启动消费,平衡供需,促进市场的繁荣,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最后,报纸业的飞跃推动了新闻媒体的产业化。工业革命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报纸的商品属性日渐突出,报业也由小生产的经营方式逐渐过渡到企业化管理,并日益成为一种有利可图且利润丰厚的资本主义行业。19世纪末,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报业资本迅速集中,出现了报业垄断组织“报团”,由此形成了媒介产业化的格局。到了20世纪末,这些报业集团更是滚动发展成为财力雄厚,多角延伸,跨国经营的媒介产业集团。例如,全球最大的传媒公司时代华纳公司在报刊,图书出版,音乐,电影和有线电视等领域全面出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杂志:
中国最早的杂志为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发行时间延续5年多,版式采用中国传统书本样式,刊期使用清代皇帝年号纪年。
在最初,杂志和报纸的形式差不多,极易混淆。后来,报纸逐渐趋向于刊载有时间性的新闻,杂志则专刊小说、游记和娱乐性文章,在内容的区别上越来越明显,在形式上,报纸的版面越来越大,为三到五英尺,对折,而杂志则经装订,加封面,成了书的形式。此后,杂志和报纸在人们的观念中才具体地分开。
马克思在《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出版启事中指出,与报纸相比,杂志的优点是“它能够更广泛地研究各种事件,只谈最主要的问题。杂志可以详细地科学地研究作为整个政治运动的基础的经济关系”。
由VIVA无线新媒体制作的《2013年度中国数字杂志阅读报告》2月25日在京公布。《报告》指出,通过以手机为主的无线智能终端阅读杂志的中国用户已经超过1.5亿人,随着网络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直接在线阅读而不是下载阅读,娱乐、时尚、新闻、数码是用户首选的阅读内容,用户在手机上看杂志越来越投入,阅读每本杂志的平均时间从2012年的63秒增长到230秒。
杂志发展到今日早已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中,而人们也不只限于通过报刊亭等实体店去购买。在当当网、淘宝网、杂志铺等网站上,就可以订购一期或者是一年的杂志,省去了中间购买的不必要环节,杂志按时邮寄到订阅者手里,省时省力,而且还有很多额外优惠,这些优势决定了杂志订阅走向电商是一种趋势。
(3)广播:
广播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的新闻传播工具。通过无线电波传送节目的称无线广播,通过导线传送节目的称有线广播。广播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广播的优势是对象广泛,传播迅速,功能多样,感染力强;劣势是一瞬即逝,顺序收听,不能选择,语言不通则收听困难。
(4)电视:
电视 (Television 、TV、 Video)指利用电子技术及设备传送活动的图像画面和音频信号,即电视接收机,也是重要的广播和视频通信工具,电视机最早由英国工程师约翰·洛吉·贝尔德在1925年发明。电视用电的方法即时传送活动的视觉图像。同电影相似,电视利用人眼的视觉残留效应显现一帧帧渐变的静止图像,形成视觉上的活动图像。电视系统发送端把景物的各个微细部分按亮度和色度转换为电信号后,顺序传送。在接收端按相应几何位置显现各微细部分的亮度和色度来重现整幅原始图像。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各国电视信号扫描制式与频道宽带不完全相同,按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的建议用拉丁字母来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