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手部刮痧
你好,刮痧的方向一般是从上往下刮,同时应遵循先阳后阴的原则,就手掌而言先刮手背再刮手心,手指最好细细刮至指尖为宜,刮痧刮至皮肤潮红即可,不能一味要求出痧,一般刮拭20下左右没有痧出就换另一个部位继续刮。刮痧后不要立即触碰冷水,以免寒邪入侵。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Ⅱ 刮痧可以刮哪些部位
刮痧的部位是根据疾病本身而定的,但常用的部位有大椎、肩颈、喉咙两侧、脊椎、脊椎两侧的肌肉、肘窝、腘窝等部位。
眼睛、口唇、舌体、耳孔、鼻孔、乳头、肚脐等部位禁止刮痧,因为刮痧会使这些黏膜部位充血,而且不能康复。
孕妇的腹部、腰骶部禁用刮痧,否则会引起流产;体表有疖肿、破溃、疮痈、斑疹和不明原因包块处禁止刮痧,否则会导致创口的感染和扩散。
扩展燃料
注意事项:
刮痧也要辨清体质,并非人人适合。刮痧是一种泄法,不能想刮就刮,泄得过度伤真气。任何一种疗法都不能包治百病,刮痧也有禁忌症。
对于正常的人来说,可能不怎么了解经络的作用,都是“哪儿痛,刮哪儿”,就好像拉肚子,就刮肚脐周围的穴位。小孩子皮肤比较嫩,不建议上小学之前的孩子刮痧;过饥、过饱、过渴、过分疲劳、醉酒等情况下也不要刮痧,可在饭后1小时刮痧。
Ⅲ 人们常说的“刮痧”,到底刮的是什么
痧刮出来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是毒素吗?
什么是刮痧?
刮痧是使用边缘光滑的硬物器具,在人体某部位皮肤反复进行刮拭,将粘着在血管壁的瘀血清除到血管外,然后再经血液重新吸收入血管,经过全身的循环,将刮出的废物毒素从尿液排出。刮痧会加速血液循环,刺激体表脉络,改善气血流通,对心脏是很好的锻炼,作为防病治病来用,安全有效。
如何根据出痧的颜色进行诊断呢?
“痧”的出现,是反应脏腑功能障碍或经气阻滞而致细胞缺氧病变,颜色有紫、 红、青、黑。根据中医学的观点、点为热、块为寒,红为风热,紫为瘀热、青为寒毒。因此根据刮痧反应,就可以知道人本的寒热虚实状况,所以瘀的出现,是体内疾病的忠实反映。
1、身体健康,或轻微气血循环障碍,少量红色的点属轻微出痧
2、有轻度经络瘀滞,或寒湿病程短,病情轻,轻密集红色或紫红色痧斑
3、热证、急性炎症,病程短,病情轻,痧象颜色鲜红光泽度好
4、经络有中度瘀滞、气虚,病程短,病情轻,多个直径大于2厘米,较密集红色或紫红色痧斑
5、经络严重瘀滞、寒湿、气虚,病程较长,病情重,经络严重瘀滞
6、正气严重虚弱,病程长,以及陈旧性病症,晦暗无光的密集痧像
7、血液循环不畅的血瘀证,病程长,病情重,痧象紫红色或者青黑色
8、血瘀证兼寒证,病程长,病情重,痧象青紫色或者青黑色
刮不出痧是什么原因?
不出痧的人有两种:
1. 经络完全畅通身体非常健康,毫无气血瘀滞,故刮拭不出痧。
2. 身体太过虚弱,气血严重不足,根本顶不出痧。
切记遇到此类人不可强行出痧!不出痧不是因为刮的力量不够,而是体质偏虚,气血不够充盛,此时不可强行出痧,痧不是硬刮出来的,而是由气血顶出来的!
希望大家对刮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合适的情况下运用好它,省心省事,利人利己!
Ⅳ 刮痧后出现的痧痕颜色分别说明了什么
刮痧后出现的痧痕颜色分别说明了被刮痧者的身体状况及病症深浅程度。具体参考如下:
清代医家郭志邃在《痧胀玉衡》中将痧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肌肤之痧,二是血肉之痧,三是脏腑之痧。不同层面的痧则颜色不同,
1、浅层的肌肤之痧较为鲜红
意味着病症较浅,如亚健康人群出痧通常是红色,比较亮眼。
2、血肉之痧颜色偏紫红、较深
意味着疾病时间较长,比如月经不调患者的痧色。
3、脏腑之痧颜色更深
比如肿瘤病人、肝硬化病人在特定脏腑映射区,刮出的痧呈现紫黑色。
痧象反映的是身体状况,对于判断疾病有帮助。多次刮后,出痧从紫红色变为淡红色,说明身体情况逐渐好转。
(4)刮痧刮到什么程度最好图片扩展阅读
刮痧六大误区
误区一:刮痧会把血管刮破了,是对身体的损伤。
不少人拒绝刮痧,觉得它会对血管造成损伤,形成淤血。痧确实是从血液中渗漏出来的,但血管并没有损伤。刮痧停止时,出痧也停止。说到淤血,也是多虑。假如人体内出现淤血,会产生疼痛,引起运动障碍。而刮痧出现痧斑后,不但能减轻疼痛,而且身体运动自如。
研究证实,痧是从管壁最薄的微血管中渗漏出来的。微血管是微循环部位的血管,只有一层内皮细胞,本身就具有通透性。
当人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减弱、代谢产物潴留、免疫机能异常、炎症与结缔组织病变时,会造成微循环障碍、代谢产物积聚。
刮痧时刮板向下的压力会使含有体内毒素的血液从通透性紊乱的毛细血管壁渗漏出来,在皮肤下形成我们所看到的“痧”。少量的出痧不仅不会造成组织损伤,还会改善局部微循环。
误区二:刮痧仅仅是治疗手段。
很多人只有在发热或某个部位疼痛时才想起刮痧,这就有点小看刮痧的作用了。刮痧不仅可以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还可以清洁体内环境,有防病保健、美容养颜等多种作用。健康的人,微循环正常,刮拭后不出痧;处于亚健康状态、有潜伏病变及已患病的人刮拭后会出痧。
微循环障碍的部位、程度、性质不同,痧的部位、颜色、形态亦不同。刮痧将经脉缺氧、气滞血淤的程度以“痧”的形式呈现在体表,可以让医师直观地了解病变,这就是出痧的诊断作用。
误区三:没有病的人不能刮痧。
微循环障碍是亚健康和疾病发生早期的病理变化,而活血化淤、活化细胞、排毒解毒、改善微循环,正是刮痧疗法的特点。
刮痧疏通经络、畅达气血、激发和调节经络脏腑功能,能及时消除隐患,早期发现、治疗潜伏的疾病,避免亚健康向疾病转化,是保持健康体魄、延年益寿的好方法。
误区四:刮痧一定很疼。
掌握了正确的刮痧技巧,刮痧是不疼的。
1、被刮拭者应选择舒适的体位,使刮拭部位肌肉放松;
2、刮痧板与刮拭方向形成的角度应小于45度,刮拭角度越小,速度越慢,疼痛越轻;
3、避免生硬按压,做到柔中有刚;
4、刮痧时不全都用腕力,必要时肘关节、肩关节均可成为用力点;
5、应多种刮拭手法、方法相结合;
6、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刮拭;
7、每次刮痧不超过30分钟。
误区五:随便找个工具就能刮痧。
刮痧器具包括刮痧板和润滑剂。刮痧板的材质应没有副作用,可选择水牛角、玉石、砭石等。身体刮痧润滑剂选择油剂,面部刮痧选择乳剂,可以有效保护皮肤,提高疗效。
误区六:什么人都能刮痧。
任何一种疗法都不能包治百病,刮痧也有禁忌症。诊断不明确的疾病或急性病、危重病患者应交给医生诊治或在医生指导下刮痧。过度疲劳、空腹或大汗、大出血后不宜刮痧。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过敏性紫癜、白血病等病人不能刮痧。
骨折的部位在痊愈之前,也不能刮痧。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的体表不能刮痧。月经期的女性下腹部慎刮,孕妇下腹部禁刮。肝肾功能衰竭者也不能刮痧。
Ⅳ 在家自己怎么样刮痧
在家自己刮痧是最方便的,也很简单。右手将刮痧板放置手掌里,拇指和食指捏住。刮痧时手拿住板,腕力调整板的角度,刮痧板有肌肤成45度角,一个方向刮。
刮痧顺序是先上后下:头、颈、肩背腰、上肢、胸腹及下肢。力量以自己能承受不为,不可太用力,以免刮伤皮肤。
刮痧要注意的就是,有心脑血管病,有出血倾向的,局部肿胀,过度饥饱、过度疲劳、醉酒者不可当时重力大面积刮痧。
刮痧每个部位一般刮拭20~30次,用5~10分钟。两次刮痧之间最好能间隔3~6天。
刮痧是绿色的物理疗法,可以舒筋活血,消炎止痛。对感冒,颈椎增生,后背疼痛都有很好的疗效。
(5)刮痧刮到什么程度最好图片扩展阅读:
刮痧是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应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质,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出痧”变化,从而达到活血透痧的作用。
因其简、便、廉、效的特点,临床应用广泛,适合医疗及家庭保健。还可配合针灸、拔罐、刺络放血等疗法使用,加强活血化瘀、驱邪排毒的效果。
操作要点:
(1)充分暴露刮拭部位,在皮肤上均匀涂上刮痧油等介质;
(2)手握刮拭板,先以轻、慢手法为主,待患者适应后,手法逐渐加重、加快,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宜单向、循经络刮拭,遇痛点、穴位时重点刮拭,以出痧为度。
(3)可先刮拭背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循行路线,振奋一身之阳、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再根据病情刮拭局部阿是穴或经穴,可取得更好疗效。
(4)刮痧后嘱患者饮用温开水,以助机体排毒驱邪。
Ⅵ 背部刮痧,这样的颜色代表什么呢
刮痧疗法是用边缘光滑的嫩竹板、瓷器片、小汤匙、铜钱、硬币、玻璃,或头发、苎麻等工具,蘸食油或清水在体表部位进行由上而下、由内向外反复刮动,用以治疗有关的疾病。
刮痧后出痧的颜色代表:
深红色——热症
鲜红色——阳虚火旺
乌红色——真带
黑——寒症
紫色——湿疹
淡青,发紫块——气虚血瘀
青紫色——内寒重
紫黑而暗——血瘀发寒
紫红色——湿热
大面积温紫——心寒
(6)刮痧刮到什么程度最好图片扩展阅读
刮痧对机体的作用大致分为两类:一是预防保健作用,二是治疗疾病作用。其作用机制为:排毒
1.利尿排毒:通过痧试肾经、膀胱经等部位,并在治疗前后各饮一杯温开水,可产生良好的利尿排毒作用。
2.发汗排毒:应用具有发汗解表作用的挥发性刮痧油进行刮痧按摩,能促使毛孔开张、汗液排泄,加快新陈代谢,以利用体内毒素与废物的排出。
3.清除毒素:刮痧疗法的出痧过程可使局部组织高度充血,血管神经受刺激,血管扩张,血液及淋巴液循环增快,吞噬作用及转运能力加强,从而加速体内废物、毒素的清理。
4 舒筋活络,让人的整个系统有更好的循环,让人能更加放松,更加容易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