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清图片 » 什么叫音尺图片
扩展阅读
美女被帅哥操动态图片 2025-07-20 06:00:11

什么叫音尺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8-08 08:33:09

㈠ 何谓“二字尺”“三字尺”

二字尺、三字尺实际上就是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

㈡ 死水的音尺划分

二个字组成的音尺叫二字尺,三个字的叫三字尺,如《死水》的每一行都是由四个音 尺组成的,十分严格。

比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什么叫新格律诗

所谓新格律诗中国现代新诗的一种形式。又称现代格律诗。是五四以后出现的新诗中不同于自由诗、但又有别于传统诗体、没有固定格律的格律诗体。早在五四文学革命期间,刘半农就倡议破坏旧韵重造新韵和增多诗体。稍后,陆志韦又提出“节奏千万不可少,押韵不是可怕的罪恶”的主张。1926年,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系统地表述建立新格律诗的具体主张 ,要求“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押韵 ,每行诗的“音尺”(又称音步,英文feet的意译)数要相等,由调和的音节产生整齐的诗句。经过这样的倡导,格律诗成为新诗中的一种体裁。50年代,林庚提出一种节奏为上五下四的九言体的新诗建行设想。
新格律诗派是中国新诗史上活动时间长并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成就的诗派。新格律诗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格律诗,主张诗歌的色彩美和意境美,讲究文辞修饰,追求炼字炼意,其鲜明的艺术纲领和系统理论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新格律诗派诗人中,徐志摩是最有代表性的杰出诗人。 新格律诗讲究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㈣ 什么叫新格律体诗

新格律体诗

中国现代新诗的一种形式。又称现代格律诗。是五四以后出现的新诗中不同于自由诗、但又有别于传统诗体、没有固定格律的格律诗体。早在五四文学革命期间,刘半农就倡议破坏旧韵重造新韵和增多诗体。稍后,陆志韦又提出“节奏千万不可少,押韵不是可怕的罪恶”的主张。1926年,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系统地表述建立新格律诗的具体主张 ,要求“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押韵 ,每行诗的“音尺”(又称音步,英文feet的意译)数要相等,由调和的音节产生整齐的诗句。经过这样的倡导,格律诗成为新诗中的一种体裁。50年代,林庚提出一种节奏为上五下四的九言体的新诗建行设想。
何其芳在《关于写诗和读诗》等文中,提出建立“现代格律诗”的设想和具体要求。60年代初,臧克家把精练、大体整齐、押韵,作为新格律诗的基本条件。尽管各家的见解不完全一致,但都倾向于新格律诗应当押韵,诗行应相对整齐,应当有一定的格律形式;在这些前提下,格律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㈤ 什么是音尺,平仄,韵脚

音尺
音尺也叫音顿,就是在读诗的时候应该在哪个字或词后略作停顿或转调,现在叫音节,所谓的一字尺、二字尺、三字尺实际上就是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像闻先生的这首诗里就包涵了这几种音节,如:也许(双音节)你(单音节)真是(双音节)哭得太累(多音节),也许(双音节)你该(双音节)睡一睡(多音节),在该停顿的地方就要停顿,不然诗的意思就变了。

平仄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shǎng)、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

韵脚
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这就叫做押韵。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引这些字的韵母要相似或相同。
例如:茂(Mao)、少(shao)、吵(chao)韵脚就是ao

㈥ 摩机是什么意思

摩机”一词来源于英文“Modify”,是指针对产品的某些薄弱环节和设计缺陷加以改进以较小的投资获得更高的性能。对于PC音频爱好者在业余条件下的摩机,一般有三种思路,既替换、减法和加法。

所谓替换,是指厂家在设计和生产产品时碍于成本和售价所限,往往使用一些廉价但低质的原材料而使产品的性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或者厂家为了划分产品档次,刻意使用廉价低质的元件来拉开产品的档次。因此,对有一定动手能力的音频爱好者,只需以较小的代价通过更换一些高性能元器件或简单改进一些设计,就能使产品提高性能来获得更好的性能和性价比。从操作难度上,替换是业余条件下最简单易行的摩机方法。

所谓减法,是指厂家为迎合市场的需求,往往为产品添加很多华而不实的功能或设计,对于厂家的销售来说,这是正确和必须的,因为对产品不了解的用户往往要占到95%甚至99%以上。而对于追求本质的发烧友来说,去掉那些华而不实的功能或设计往往能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性能,让产品回归理性,这就是减法。在操作难度上,减法要高于替换,其难度并不在于去除的过程,而在于需要弄清真正需要削减的是哪些部分。

所谓加法,是指厂家为控制成本,往往采用一些简化的设计,使产品的性能无法彻底发挥。音频发烧友可以根据产品特性自行增加一些电路组件,如精密稳压电源等,来达到提升产品性能的目的。对于业余摩机来说,加法的实现难度是最大的,不仅需要爱好者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硬件条件,如专用的测试仪器、优质的发烧元件等,对于刚刚接触摩机的发烧友,可以先从替换和减法入手,等有一定经验后再采用加法摩机。总之在入门阶段,学会正确地分析产品,找出产品的弱点和缺陷才是摩机的关键。

㈦ 一年级小学语文我是中国人民族图片的对照答案

原图及对照:

1,

我是中国人,我是支那人,

我是黄帝的神明血胤;

我是地球上最高处来的,

帕米尔便是我的原籍。

我的种族是一条大河,

我们流下了昆仑山坡,

我们流过了亚洲大陆,

我们流出了优美的风俗。

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民族!

五岳一般的庄严正肃,

广漠的太平洋底度量,

春云的柔和,秋风的豪放。

我们的历史可以歌唱,

他是尧时老人敲着木壤,

敲出来的太平的音乐,——

我们的历史是一首民歌。

我们的历史是一只金礨

盛着帝王祀天的芳醴!

我们敬人,我们又顺天,

我们是乐天安命的神仙。

我们的历史是一掬清泪,

孔子哀掉死麒麟的泪;

我们的历史是一阵狂笑,

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的笑。

我是中国人,我是支那人,

我的心里有尧舜的心,

我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

我是神农黄帝的遗孽。

我的智慧来得真离奇,

他是河马献来的馈礼

我这歌声中的节奏,

原是九苞凤凰的传授。

我心头充满戈壁的沉默,

脸上有黄河波涛的颜色

泰山的石溜滴成我的忍耐,

峥嵘的剑阁撑出我的胸怀。

我没有睡觉!我没有睡觉

我心中的灵火还在燃烧;

我的火焰他越烧越燃,

我为我的祖国烧得发颤。

我的记忆还是一根麻绳,

绳上束满了无数的结梗;

一个结子是一桩史事——

我便是五千年的历史。

我是过去五千年的历史,

我是将来五千年的历史。

我要修葺这历史的舞台,

预备排演历史的将来。

我们将来的历史是首歌:

还歌着海晏河清的音乐。

我们将来的历史是杯酒,

又在金礨里给皇天献寿。

我们将来的历史是滴泪,

我的泪洗尽人类的悲哀。

我们将来的历史是声笑,

我的笑驱尽宇宙的烦恼。

我们是一条河,一条天河,

一派浑浑噩噩的光波!——

我们是四万万不灭的明星;

我们的位置永远注定。

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民族!

我是东方文化的鼻祖;

我的生命是世界的生命。

我是中国人,我是支那人!

(7)什么叫音尺图片扩展阅读:

1,《我是中国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闻一多先生的作品。字里行间彰显其对伟大祖国的歌颂和热爱。

2,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3,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4,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

5,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㈧ 求高中语文《死水》公开课教学实录和课件

死水》教学实录
【课前准备】

1.学生参观闻一多纪念馆。第二天早自习时,自读闻一多简介、作品简介等资料。

2.准备《死水》录音带。

3.多媒体精选几幅图片:

①《红烛》序曲闻一多头像;

②《最后一次讲演》图片。

【课堂实录】

同学们,昨天我们参观了闻一多纪念馆,相信大家对闻一多先生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来学习他诗歌的代表作《死水》(高中《语文》第一册第2课)。下面同学们听一遍录音,然后自己诵读一遍,看我们同学有没有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

(听一遍录音)

(学生自读,有的学生模仿录音,有的学生默默体会。)

师:看到有的同学认真体会的样子,老师真是高兴,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问题写在纸条上,由小组长收集、整理并陈述问题。

(学生思考后,很快地交出纸条。)

师:好!现在开始陈述。

生1:我们二组认为,《死水》文中有一些意象很“恶心”,闻一多先生写出这些意象的作用是什么?

生2:我们五组对课文最后一句话“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不太理解。

生3:六组同学都不知道死水象征什么?

师:打断一下,你怎么知道本诗的艺术手法是象征?

生3:课文练习中有。

师:请下一位组长!

生4:我们四组要问本诗是怎样体现闻一多先生新格律诗创作“三美”主张的。

生5:一组的问题和二组基本一样。

生6:三组问题和四组一致。

师:从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来看,是真的下了一番功夫,而且也正好说明昨天的参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下面根据活动规则“交叉请命”!

(每小组学生自由讨论,时间:10分钟。)

杜旭:我们组选择的是“三美主张”这道题,认为本诗音乐美体现在每节都押韵,节节换韵,读起来很和谐;建筑美,这首诗从第二行起,都用3+2+2+2这种音节模式,而且每行字数都一样;绘画美,最容易看出来,比如文中有翡翠、桃花、云霞等词语,很华丽。

(台下一片掌声)

师:掌声告诉我杜旭这个组的讨论非常成功,有需要补充的吗?

生:没有!(齐答)

张亮:我们组讨论的是诗中“恶心”词语的作用,小组内大多数同学认为,那些“恶心”的词语是闻一多先生有意创设的,原因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绿色臭水沟里生长的是什么样的东西。很显然,他是在有意引起读者的反感,从而进行反思所表达的真实感情,我个人认为他是对旧社会的憎恶。

师:为什么是你个人认为?

张亮:有其他同学认为是失望的情绪。

吕绅:我们组讨论的是死水的象征意义。我们认为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背景资料中说,他在美国留学时期写的《太阳吟》《洗衣歌》等名篇,表现的是他对异国帝国主义“文明”的鄙视以及对祖国的深切思念,正当他满怀热情回到中国时,他才发现,祖国已破碎不堪,昔日美丽的家乡,已经改变了模样,军阀混战,列强入侵,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个时候,他的《死水》诗集出版了,说明死水象征的应该是军阀统治下的中国。

师:同学们认为三组回答得好吗?

生:好!(齐答)

师:为什么要吝惜掌声呢?

生:(鼓掌)

乐又龙:我们组探讨的是最后一句话的表达效果。最后一节从内容上看是全诗的总结,那么请允许我把前几节的感情作一个概括。第一节,总写死水,折射出让人失望的情绪,如“不如”“爽性”等词语;接着第二、三、四节作者用讽刺的语调,细致地写了“恶心”的现象,到了最后一节,就是对前文的进一步概括“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这时作者的感情达到最高潮,于是来个干脆“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正如雪莱说的:“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意思差不多。这就是我们组讨论的结果。

(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讲得非常好!我想把课文的感情脉络再理一遍,第一册总结死水的“死”不可救药,失望;第二节从静态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第三节从动态上写死水的腐烂变质;第四节以动衬静写出心中的激愤,感情慢慢积累,达到最高潮“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因为诗人看透中国毫无希望,惟有腐烂一个旧世界,才能创造一个新世界,找到“美的所在”。同学们应该可以体验到诗人把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同对反动统治者的恨交织在一起,真正地体现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他的呼声宛如黑夜里一声疾呼“黑暗世界,你才早点去吧,还我一个美丽的中国”。闻一多先生的爱国思想,不仅仅是在这首诗中有所体现,比如,《回来了》《七子之歌》等。1949年8月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多媒体展示《红烛》序曲闻一多头像)

(多媒体展示《最后一次讲演》图片)

死水课件
【课 型】
【作 者】闻一多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目的】
1、 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2、 理解两首诗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 理解闻一多反讽手法和音律美。
【教学重点】意象的把握
【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七子之歌·澳门》;歌词作者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是现代着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1923年出版他的第一本诗集是《红烛》,代表诗作有《太阳吟》、《一句话》、《洗衣歌》等。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他在新诗格律化方面提出了“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二、新诗的鉴赏与阅读◎
新诗是1919年“五四”新文学运动前后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白话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公木先生说:“把‘五四’以后的诗歌作为中国诗歌的一个独立阶段和特殊部分,称之为新诗,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属于现代,更因为它反映了中国诗歌现代化的进程,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这也就是新诗之所以新的所在。”这是公木先生对新诗特征的调试概括。在西方,美国诗人惠特曼是自由诗的创始人。中国的新诗诞生后,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融合消化在自己的民族风格中,涌现了众多的艺术流派。以郭沫若、闻一多、艾青为代表。
“诗言志”,诗中必有“我”,抒情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新诗则表现新的思想感情,反过来看,读诗当然不是纯理性的活动。而是读者的情感因素渗透其中,既要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又应力求把自己的感情和诗所蕴含的感情沟通。新诗的思想感情融于诗的艺术形象,融于诗情画意的意境。换言之,融有诗人情感的物象,即诗之意象。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生活景象相融合,形成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或氛围,就是意境。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其内涵则远远超过了个别意象的总和,其境界是整体的,给人以巨大美感。所以,体味鉴赏诗的美是要去感受诗的意象美和境界美。
诗歌的阅读鉴赏有两个层次:
首先,是对诗歌字面意思的理解,进而对诗歌表层意思作出概括;
其次,是对诗歌的表现手法作出评价,进而对诗歌的意象美和意境美进行欣赏评价,体会诗歌美的情感。
3.新诗鉴赏三步曲
(1)品读节奏美
新诗虽无固定格式(诗无定章、章无定句、句无定字),但有内在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
(2)领悟意境美
意境是指作品中描写某种事物的达到的艺术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
把情感化为可以古籍的形象符号、情感客观的对应物就是意象。
(3)欣赏主题美
三、朗读课文
四、课文欣赏
肮脏、污浊的死水(第2节)
(色彩、光泽上静态描写)
凝滞的死水 腐烂变质的死水(第3节) 毫无希望的死水
总起(第1节) (动态描写) 总结(第5节)
沉寂的死水(第4节)
(以动衬静)

《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他强调要具备“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全诗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且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诗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色彩的语词和物象,并以词藻的绚丽多彩反衬了内容之丑,使“死水”的面目越显可憎可厌。全诗5节,每节都是4行,每行都是9个字,既有外形的整齐感,又有内在的韵律感。《死水》为建立新诗的格律和形形作了严肃的卓有成效的探索。
五、研究探讨
1.揣摩《死水》中运用“不如”“也许”所表达的感情。
探究学习:诗文首尾两节运用的“不如”均表达了一种愤激之情,既然是这样“一沟绝望的死水”,那就让它丑恶到极点。“也许”统领第二、第三节,承首节“不如”的推测,想象添加“破铜烂铁”“剩菜残羹”在—绝望的死水”中可能出现的更为腐烂、污浊的变化,从中可看出诗人对“死水”彻底的厌恶、嘲讽之情。
2.抒写“一沟绝望的死水”的意义何在?由此可以联想到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探究学习:漠视“死水”的存在,无异于麻木不仁、浑浑噩噩。而揭开“死水”的面纱,撩拨起污浊不堪、臭气熏天、令人作呕的“死水”,更能唤醒那些被“死水”的表面现象所蒙蔽的人们,使之看清死水那腐败、丑恶之极的事实,从而奋起而消灭之,重建“美的所在”。这就是抒写“死水”的意义。
由此读者也可联想到像“死水”一样缺乏活力、粉饰太平、滋生腐败的丑恶之极的社会现实。
六、象征手法
死水,表面艳丽无比,实质上却腐烂之极;看似一沟“死水”,实为黑暗腐朽社会的写照。《死水》构思的匠心独运,语言的生动立体,给人以震撼,对那个特定社会的表象及其本质有如此深刻的揭露是本诗的特质。诗人鲜明的立场,决绝的态度激起浪千层,和着《死水》的节拍一浪高过一浪,拍打着爱心未泯的众生。积压在诗人心头的悲愤化作了一腔似火的激情,鞭挞那丑陋不堪、粉饰太平的社会现实,建造新世界的强烈愿望在诗文的字里行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七、反讽手法
即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刺事物。诗中加速“死水”的腐烂后出现了一些“奇怪”景象,铜锈成了“翡翠”,铁锈除了“几瓣桃花”,“油腻”织出“罗绮”,“霉菌”蒸出“云霞”,“死水”酿出“绿酒”,“白沫”成了“珍珠”,“青蛙”叫出了“歌声”……这些怪异的现象,正是作者对死水一样的现实社会的无情嘲笑和讽刺。好像小丑却戴上美丽的花,三仙姑的脸上涂满了粉,还要扭捏作态,嗲声嗲气,人不像人,鬼不像轨,不如死了做个真正的“鬼”还有机会再生。同时暗含了作者对反动统治者粉饰太平种种伎俩的揭露。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com/s/1Q4Gy04Q9-QuCa3kVwylibg

?pwd=2m6u 提取码: 2m6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