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求出处
语出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意思是至善的人性如流水,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能够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善于接受居处的位置;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治理,定国安邦;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至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1)水善利万物高清图片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参考资料:网络-水善
② 水有八善,是哪8善呀
《老子》里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尹善能,动善时。”
正好8善。
老子认为,有道德的上善之人,有像水一样的柔性。水的柔性是怎样的呢?水性柔顺,明能照物,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有功于万物而又甘心屈尊于万物之下。正因为这样,有道德的人,效法水的柔性,温良谦让,广泛施恩却不奢望报答。
老子弘扬水的精神,其实是在宣扬一种处世哲学,做人要与水一样,有极大的可塑性。水性柔而能变形:在海洋中是海洋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杯盆中是杯盆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形;水性善而能养万物;另一方面,水遇阻则强,所谓欺山莫欺水。所以老子说,水停留的地方都是众人厌恶的低洼之地,人应该居住于不引人注目的地方,这样可以给生活带来安定;水渊则藏,含而不露,人应该胸怀若谷,不自我炫耀;水利万物而不害万物,人应该处世仁厚,无私奉献而不图回报;水虽不言,却避高趋洼,平衡高低,有着至诚不移的规律性,人应该守信用,言行一致,以诚信为本;水可以冲洗污垢,刷新世界,人应该清正廉洁,善于消除腐败;水能静能动,能急能缓,能柔能刚,能内能外,能升能隐,做人做事,应该“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切遵循客观规律;水,冬雪夏雨,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不违天时,人做事应该审时度势,伺机而动。
③ 水利万物而不争什么意思
意思是: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且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3)水善利万物高清图片扩展阅读:
心得体会
水化成气,气看无形,若气在一定的范围内聚集在一起形成聚力,便会变得力大无穷,动力无比。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二种境界:聚气财。水能上能下,上化为云雾,下化作雨露,汇涓涓细流聚多成河,从高处往低处流,高至云端,低入大海。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五种境界:能屈能伸。
水虽为寒物,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它从不参与争斗,哺育了世间万物,却不向万物索取。这是成功人生的境界。人心如水。之所以有能力悬殊、善恶不同、生死之欲,皆因各自境界不等罢了。人生如水,水如人生。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即使全世界的人都称赞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努力,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反对他,他也不会因此而灰心丧气。在人生道理上,听取他人的意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准则去做事,不受外界的影响,不做随风摇摆的人。
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要想达到目标,使理想成为现实,积累是绝不可少的,而人们往往忽视这一点。古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话,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然而现在很多人,只知道给自己树立目标,只是打算开始,却从不认真去想该怎样去做,更别说付诸于行动了。或者几步不顺利,马上退回到原来的地方。无论你的速度快慢,只要找准了方向,走下去,或迟或早,总能到达目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的本质如同水一样。水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利,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接近于道。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上善若水
④ 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上,指一种极致,上善就是极致的善,这里的善是种泛指,不仅仅代表善良。上善若水就是说,极致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指水这种东西,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争些什。处众人之所恶,是指水都存在于人们不想去到的地方,水往低处流,所以它一般都在下水道,河流等一些肮脏或者比较低的地方。故几于道,是指所以接近于道,这里的道是指一种境界,崇高的境界。
总体来说就是水无比的高尚,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而且宁愿呆在世人所厌弃的地方,它的品质接无比的接近于高尚。
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中。之后的句子是,“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⑤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上善"也就是极高的道德。这种道德像水一样无形,但又无处不在。
厚德载物:大地袒露的气势和顺厚实,君子要像此一样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整句话的意思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与世无争;水总是处于人们所不愿处的地方洁身自好,故达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则。
“厚德载物”一语出自《易经》,原文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大地以宽广深厚承载万物,故能以好的品行造福万物无所不包容。“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君子应像大地一样以宽广深厚的好品行来承载万物,包容万物,滋养万物,造福万物。
(5)水善利万物高清图片扩展阅读: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着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着。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后人多学习其哲理,因而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东汉学者桓谭在《新论正经》中说:“《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秦朝精简本)。《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连山》与《归藏》魏晋之后下落不明或被儒道吸收作经或亡佚,成为中华文化领域里的千古之谜。
关于“三易”之说。《周礼》“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易》,二曰《归藏易》,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六十有四”。就是说,在周朝《连山易》、《归藏易》、《周易》这三个易由卜官掌控,对国家大事、军事战争、祭祀活动进行预测。
⑥ 水的七种境界是什么
水的七种境界是:
1、水,百折不挠,冰生于水,却比水强硬百倍。水,越在寒冷恶劣的环境下,它越能体现出坚如钢铁的特性。
2、水,聚气生财,水化成气,气看无形,若气在一定的范围内聚集在一起形成聚力,便会变得力大无穷,动力无比。
3、水,包容接纳。水净化万物,无论世间万物多脏,它都敞开胸怀无怨无悔地接纳,然后慢慢净化自己。
4、水,以柔克刚。水看似无力,自高处往下流淌, 遇阻挡之物,耐心无限,若遇棱角磐石,即可把棱角磨圆,亦可水滴石穿。
5、水,能屈能伸。水能上能下,上化为云雾,下化作雨露,汇涓涓细流聚多成河,从高处往低处流,高至云端,低入大海。
6、水,达济天下。水虽为寒物,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它从不参与争斗,哺育了世间万物,却不向万物索取。
7、水,功成身退。水雾似缥缈,却有着最为自由的本身。聚可成云结雨,化为有形之水,散可无影无踪,飘忽于天地之内。
注意: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⑦ 《道德经》中的“不争”是不是一种更深远的“大争”
不争 在 《老子》 中共出现 8 次, 分布在 7 章之中, 其中第八章出现 2 次。按 《老子》 通行本的章次逐一作简要分析。不争,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
第三章:不上贤, 使民不争。帛书甲乙本、景龙碑、敦煌本、遂州碑及 《淮南子》 所引如是; 王弼本等古本上 作尚, 为不尚贤, 使民不争。河上公注曰:贤, 谓世俗之贤,离道行权, 去质为文也。不尚者, 不贵之以禄, 不尊之以官也。 《淮南子#齐俗训》 释曰:故老子曰 -不上贤. 者, 言不致鱼于木, 沉鸟于渊。使民不争 的民 字, 遂州碑作人。这或许是 《老子》 的古貌, 因为普通民众是不可能被尊之以官、贵之以禄 的。根据以上的注释,不上贤, 使民不争 的意思是说, 不要把离道行权, 去质为文 的世俗贤人 ( 指那些只懂仁义礼乐, 对道 一窍不通, 违道 而行的人) 推到高位上去, 以免使那些世俗贤人争名逐位。这里体现了老子主张依道治国的思想。即使不强调这一层意思,争 与不争 也只是涉及统治阶级内部是否鼓励争名逐位的问题, 这与被侵略被压迫不反抗相去甚远。
第八章 ( 1)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这里不争 的前提是善利万物。显然, 老子是以水为喻, 要人们特别是侯王等统治者学习水 的高尚品质, 不与人争位、不与民争利。因而这里说的不争 是值得褒扬的行为。( 2) :夫唯不争, 故无尤。 在此句之上, 有居善地, 心善渊, 予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 一段话。显然, 这段文字是对上善 涵义的具体揭示。上善 之人是绝不会与人争名、与民争利的。因而夫唯不争, 故无尤, 意思是说, 正因为上善 之人具有这种不争 的美德啊, 所以就没有过失, 不积怨咎。这也是老子为侯王等统治者提供仿效的楷模。这种意义上的不争 显然也不应受到责难。
第二十二章: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在这句话之前是:是以圣人执 -一. 以为天下式。不自是故明; 不自见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显然, 它是在不自是、不自见、不自伐、不自矜 的基础上讲的。因而这里的不争 是一种高风亮节而值得发扬的行为。正因为有这种不争 的品格和行为, 所以, 天下人没有谁能与其争得高位。这当然只能在社会风气极为理想的情况下方有可能。老子这些话也是用以劝导侯王等统治者的。
第六十六章: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在此句话的前面是:是以圣人之在民上也,必以其言下之; 之在民前也, 必以其身后之。故圣人处上而民不重, 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这里是说, 圣人总是谦虚自守, 而又努力减轻人民的负担, 对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不加干预, 所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可见, 这里的不争 是说圣人无意于去争君位, 但因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深得民心, 人民群众自然就乐意将其推举上去。显然, 这种不争 也是值得称道的。
第六十八章:是谓不争之德。其上是:古之善为士者, 不武; 善战者, 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古之善为士者, 不武 是说, 古代善于作军队将帅的, 不妄逞勇武;善战者, 不怒是说, 善于指挥作战的, 不被敌人所激怒;善胜敌者, 不与 是说, 善于克敌制胜的, 力避与敌正面交锋 ( 即力求不战而胜) 。这里的不争 是在不逞勇武、不被敌人激怒、力避与敌正面交锋 的意义上讲的。这种情况下的不争是明智的。
⑧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出处及含义
上善若水出自: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 老子《道德经》
含义如下:
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厚德载物出自:
出处《周易·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国语.晋语六》:“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福而服者众,必自伤也。”厚德载物,雅量容人。
含义如下:
重视品德像大地一样能容养万物。 形容品德像地一样容纳百川。旧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只有行善积累厚厚的功德才能承受得起你今天所拥有的所享受物质和精神文明。享受的多、拥有的多就越需要更多的积功累德。否则只怕是德(得)不配位,早晚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