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图片 » 黄河口动态图片
扩展阅读
心塞唯美图片带字 2025-07-30 23:04:40
书包侧面图片卡通 2025-07-30 21:06:38
提取抖音快手的图片软件 2025-07-30 20:55:12

黄河口动态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4-25 00:19:26

㈠ 人造卫星有哪几种特点是啥

人造地球卫星用途广、种类繁多,有太空“信使”通信卫星、太空“遥感器”地球资源卫星、太空“气象站”气象卫星、太空“向导”导航卫星、太空“间谍”侦察卫星、太空“广播员”广播卫星、太空“测绘员”测地卫星、太空“千里眼”天文卫星等,组成一个庞大的“卫星世家”。

人造地球卫星的组成
卫星一般都是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有效载荷平台。有效载荷是指卫星上用于直接实现卫星的自用目的或科研任务的仪器设备,如遥感卫星上使用的照相机,通信卫星上使用的通信转发器和通信天线等,平台则是为保证有效载荷正常工作而为其服务的所有保障系统,一般包括结构系统,温度控制系统,电源系统,无线电测控系统,姿态控制系统和轨道控制系统等。
人造地球卫星的飞行原理
人造地球卫星能在地球轨道上运行,首先是因为它具有第一宇宙速度(7.9千米/秒),还有就是因为地球的引力(向心力)一直拉着它,正向细绳子拉着石子一样。如果卫星飞行速度快,离心力超过地球引力时,卫星聚会脱离地球飞向远方的太空。
最早挂在天庭的五大明星
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前苏联)制造的,第二课时日本的大隅号卫星,第三颗是美国的探险者1号,第四颗是法国的试验卫星一号,第五颗是中国的东方红一号。
科学探测卫星
科学探测卫星是用来进行空间物理环境探测的卫星,主要任务是探测空间环境中的中性粒子,高能带电粒子,固体颗粒,低频电磁波和等离子体波,磁场,电场等。
应用卫星
应用卫星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的人造地球卫星,按用途可分为通信,气象,侦察,导航,测地,地球资源和多用途卫星。
通信卫星
通信卫星的分类
通信卫星的种类有很多,按轨道分由静止轨道通信卫星,飞静止轨道通信卫星;按用途分有广播电视直播卫星,跟踪与数据中断卫星海事卫星和军用通信卫星等。
人造卫星的用途
人造卫星的出现,尤其是第3颗地球同步卫星实现全球通信以来,我们可以在家中欣赏到精彩的现场直播。
导航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又称“导航”是一个由24颗卫星组成的星座,它可以对地球上任何地点进行精确定位。用户可用一个很小很小的接收器接收到4颗Gps卫星上的信号并计算出位置数据,军用水平距离和高度精度均为5米,民用平均为15米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苏联/俄罗斯开发的军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定位系统,其作用和美国的到航星全球定位系统相同。
卫星导航系统
2003年5月25日零时3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的将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我国已自主建立了完善的导航系统,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起到积极作用。
这次发射的是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前两颗北斗一号卫星分别于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发射升空。运行至今导航定位系统工作未定。这次发射的是导航定位系统的备份星。它与前两颗北斗一号组成了完整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确保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
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可分为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每天对地球表面巡查两遍。可以获得全球气象数据。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可以对全球1/3的地区连续进行气象观测,实时将气象资料传回地面。
资源卫星
资源卫星是勘测和研究地球资源的卫星,它能看透地层发现人们肉眼看不到的地下宝藏,历史古迹,地层结构,能普查农作物,森林,海洋,空气等资源。能预报和鉴别农作物的收成,考察和预报各种自然灾害。
返回式遥感卫星
返回式卫星是低轨道卫星,主要是三大用途:一时对地观测,获取遥感信息;二是进行微重力实验;三是为载人航作返回的技术储备。
侦察卫星
侦察卫星是用于搜集和截获军事情报的人造地球卫星,卫星侦察的优点,是侦察范围广,速度快,可不受国界限制定期或连续地监视某个地区,对于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侦察卫星按照所执行的任务和所采用的侦察手段来加以区别,一般分为照相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还海洋监视卫星和预警卫星。
卫星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
利用返回式卫星照片,对面积为6000平方公里的黄河三角洲型动态监测。发现该地区13年来和沙淤积,是黄河口向海内延伸了33.5公里。

㈡ 2018年山东省东营市教师在编参加统考吗

2020东营市教师招聘不参加山东省统考网页链接

我们东营的考生可以参加本地市的教招考试,也可以参加省统考,时间不冲突的情况下,还可以参加其他不统考地市的教招考试。

目前我们已经知晓东营市的教师招聘统考动态,那大家就安心备考,等待官方消息发布就好!小编也会及时更新相关考试动态。

㈢ 东营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市区

  • 孙子文化旅游区第3名

  • 东营市广饶县城东新区中心

  • AAAA级景区

  • ㈣ 怎么把黄河口画出来

    这是国画的黄河口。

    什么是测地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在军事和经济上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发展最快,数量也很大。应用卫星按用途分类,有广播、电视、电话使用的通信卫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气象卫星;有对地面物体进行导航定位的导航定位卫星;有地球资源探测卫星,海洋卫星等。按轨道的高低来分类,有3600O公里的高轨道地球同步卫星;200~300公里的低轨道卫星(如军事侦察卫星)。也可按军事和民用卫星来划分。国际通信卫星已发展到第8代,一颗卫星的通信能力可达几万条的话路,工作寿命长达10年以上,世界上跨洋通信几乎由通信卫星所替代。现在有代表性的资源卫星有2个:一个是美国的陆地卫星,另一个是法国斯波特卫星。这两种卫星是当代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地球资源卫星。它们的地面分辨目标能力分别为30米和10米。它们都有多谱段的遥感能力,具有鉴别地面上每一种目标的特别功能。气象卫星有两种:一种是极地轨道卫星,是通过南北极轨道的卫星,轨道高度900公里,可飞经地球的每个地区,能观察到全球的云图变化。这种卫星的分辨率通常为1公里;另一种气象卫星是静止轨道卫星,它是悬在赤道上空,固定在某个地区,24小时不停地观察本地区的云图变化。世界上目前发射的4000多颗卫星中,大部分为军事卫星,这里面包括侦察卫星、导弹预警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和军事气象卫星。海湾战争中,美国曾动用了50颗卫星参加作战。美国的“大鸟”高分辨率侦察卫星,有两种4 能:一是对地面目标进行拍照,再用回收仓以胶卷的形式送回地面;另一功能是以电视的形式将图象直接传输到地面,分辨率很高,为1米。前苏联也有类似的系统,与美国的技术水平相当。
    http://apply.cpst.net.cn/report/1028270415.shtml

    人造地球卫星按用途通常分为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科学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的卫星。技术试验卫星是进行新技术试验或为应用卫星进行先期试验的卫星。应用卫星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目的服务的卫星。
    http://info.westpower.com.cn/cgi-bin/GInfo.dll?DispInfo&w=westpower&nid=1257516

    科学探测卫星

    科学探测卫星是用来进行空间物理环境探测的卫星,主要任务是探测空间环境中的中性粒子,高能带电粒子,固体颗粒,低频电磁波和等离子体波,磁场,电场等。

    应用卫星

    应用卫星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的人造地球卫星,按用途可分为通信,气象,侦察,导航,测地,地球资源和多用途卫星。

    通信卫星

    通信卫星的分类

    通信卫星的种类有很多,按轨道分由静止轨道通信卫星,飞静止轨道通信卫星;按用途分有广播电视直播卫星,跟踪与数据中断卫星海事卫星和军用通信卫星等。

    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可分为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每天对地球表面巡查两遍。可以获得全球气象数据。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可以对全球1/3的地区连续进行气象观测,实时将气象资料传回地面。

    资源卫星

    资源卫星是勘测和研究地球资源的卫星,它能看透地层发现人们肉眼看不到的地下宝藏,历史古迹,地层结构,能普查农作物,森林,海洋,空气等资源。能预报和鉴别农作物的收成,考察和预报各种自然灾害。

    返回式遥感卫星

    返回式卫星是低轨道卫星,主要是三大用途:一时对地观测,获取遥感信息;二是进行微重力实验;三是为载人航作返回的技术储备。

    侦察卫星

    侦察卫星是用于搜集和截获军事情报的人造地球卫星,卫星侦察的优点,是侦察范围广,速度快,可不受国界限制定期或连续地监视某个地区,对于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侦察卫星按照所执行的任务和所采用的侦察手段来加以区别,一般分为照相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还海洋监视卫星和预警卫星。

    卫星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

    利用返回式卫星照片,对面积为6000平方公里的黄河三角洲型动态监测。发现该地区13年来和沙淤积,是黄河口向海内延伸了33.5公里。
    http://hangtianzhan.longhoo.net/node13472/userobject1ai408708.html

    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用运载火箭发射到高空并使其沿着一定轨道环绕地球运行的宇宙飞行器。卫星的外貌千姿百态,有球形、多面形、圆柱形、棱柱形,还有像哑铃、皇冠、蝴蝶和大鹏等形状的。

    人造地球卫星用途广、种类繁多,有太空“信使”通信卫星、太空“遥感器”地球资源卫星、太空“气象站”气象卫星、太空“向导”导航卫星、太空“间谍”侦察卫星、太空“广播员”广播卫星、太空“测绘员”测地卫星、太空“千里眼”天文卫星等,组成一个庞大的“卫星世家”。

    人造地球卫星具有对地球进行全方位观测的能力,其最大特点是居高临下,俯视面大。一颗运行在赤道上空轨道的卫星可以覆盖地球表面1.63亿平方公里的面积,比一架8000米高空侦察机所覆盖的面积多5600多倍。因此,对完成通信、侦察、导航等任务来说,它具有其他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人造地球卫星的“身体”和“内部器官”由两大部分组成:一种是各种卫星都共有的系统,如结构系统(像人体支撑整体的支架,使卫星具有一定外形和容积,并保证适当的强度和刚度)、姿态控制系统(像人本平衡器官,使卫星在轨道运行时保持一定姿态,不会随意翻滚)、温度控制系统(使卫星内部保持适当温度,保证仪器设备政党工作)、无线电(使卫星与地面保持联系)、无线(接收和发射无线电的设备)和电源(为卫星电子设备提供电能)等;二是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所特有的系统,如通信卫星的转发器、地球资源卫星和侦察卫星的遥感器、科学卫星的探测器等。

    众所周知,运用航天技术首次发射成功的是1957年人类首次成功发射人造卫星,而随后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的也是应用卫星,至1992年已经有20多个国家为宇宙大家庭增添了这类新成员4000多个,占各类航天器发射总数的90%,中国也为宇宙这个大家庭新添了33个新伙伴。目前,拥有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能力的国家已有8个(俄、美、法、日、中、英、印度和以色列),2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自己研制的卫星,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了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的成员。

    在这些发射成功的卫星中,包括科技实验考察、通信、气象、导航、地球资源、军事侦察、海洋监视、早期预警,数据中继、军用测地等用途的卫星。它们在各自领域大显神通,使人类传统文明和军事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另据专家1989年底统计,在已发射成功的各类卫星中,除去军用和科研实验用以外,民用的通信、广播、气象、导航及地球资源卫星共计1093颗,占各国发射总数的27.6%。其中通信和广播卫星共658颗、气象卫星163颗、导航卫星239颗、地球资源卫星33颗。这些卫星的工作寿命都很有限,大部分为1~2年,最长的不超过10年。按设计寿命统计,目前仍在轨道上工作的应用卫星并不很多。实际上1983年以前发射的应用卫星已基本上停止工作。目前经常保持在轨道上正常工作的约为200颗左右,最多时不超过400颗。

    人造地球卫星的广泛应用,又进一步推动了整个空间科技的发展,它的种类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全,用途越来越广,成为航天器中发展最迅速、最活跃的一种。
    http://www.sjkc.com.my/-ke/xin/front/astro/artic/10603175623.html
    回答者:06顺利平安 - 魔法师 五级 2-20 15:53

    ㈥ 台风巴威对东营会造成什么影响

    8号台风“巴威”动态及其对我市的影响

    一、台风“巴威”动态

    24日15时,8号台风“巴威”位于东海南部海面上,距离韩国济州偏南方向约610公里(北纬28.0度、东经126.4度),中心附近

    最大风力12级(35米/秒,台风级),中心气压970hPa,将以每小时10~15公里的速度向北偏西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加强。(具体见附图)。

    ㈦ 近期黄河口冲淤动态监测

    黄河以泥沙量大称着于世,源源输往河口堆积,迅速改变河口区的海陆面貌,其动态变化具典型的地学研究意义,加上相继发现滨海油田,更促使人们对这一地区的关注和重视。因而黄河口便成了近年来遥感地学动态研究的热点,编制出版了一系列的研究文集和黄河三角洲动态演变图件。其中,范兆木等对近期黄河口冲淤的动态监测研究便是很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现简要介绍这一成果。

    今黄河口是1976年5月28日在西河口人工决堤,改道走清水沟东注莱州湾后形成的。作者选用决堤6天后的MSS图像代表原始面貌(图版11,再选取每年低潮位时经数字增强处理的陆地卫星图像作动态监测比较,直至1989年,共14个时相。图版12是1984年的影像,动态效果一目了然。动态分析方法主要采用目视解译编图:每个时相均解译出瞬时水边线位置,然后利用潮汐计算资料及潮滩坡度数据,归算到“黄海零米线”的位置;同时系统解译出各图像上黄河尾闾的现势。二者套绘在一起,编出历年的亚三角洲演变过程图,并据以量算出每年海岸淤长面积和河长伸长数据(表10-1)。图10-2示意表示了1975-1986年间岸线的变化。由表10-1可见,14年间黄河口河长延伸33.6km,净造陆面积453km2,平均造陆率33.6平方公里/年,堪为世界沿海自然造陆速度之最。

    表10-1 黄河口历年流路河长和增长的面积

    (据范兆木,1992)

    综合分析上述多时相遥感动态监测数据,作者查明人工改道后新亚三角洲经历了填湾摆动(1981年前)和向海突伸(1981年后)两大演变阶段。突伸阶段因相当一部分泥沙输往水下(图版12上清晰可见),故造陆率低于前期,只及其1/2。根据14年动态变化量值数据,作者还建立了黄河口海岸演变模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给出了1990、1995、2000年黄河口亚三角洲形态预测图,推测至2000年118°59′以东地区将净增陆地面积287km2,并建议黄河尾闾应于1997年局部改道北汊。

    显然,上述分析和预测对黄河口地区近海油田的勘探规划、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港口、水利工程建设等一系列国土规划问题,均具指导意义,并提供了超前分析的依据。足见多时相遥感资料地学动态分析的深远意义。

    ㈧ 海岸线演化

    7.2.1.1 技术方法

    RS(remote sensing,卫星遥感)技术自问世至今,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以其多时相、多光谱、高分辨率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陆地、海洋、大气等诸多领域,在海岸线动态监测方面也具有极大的优势;辅之以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遥感图像进行叠加分析,得出黄河三角洲地区海岸线演化的时空动态特征。

    以多时相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经过几何精校正与配准,将法国陆地卫星SPOT数据与信息量丰富的美国陆地卫星ETM数据进行联合处理,形成相对完整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集。

    (1)几何校正

    该工作以研究海岸线变化为目的,解译精度要求较高;在初步解译的基础上,结合1:10万地形图,选择校正控制点进行粗校正,然后利用1:2.5万地形图选好对应的校正控制点进行几何精校正;每幅影像校正控制点不少于20个;经校正后的遥感影像每个像素均具有地理坐标信息。

    (2)高精度数据融合处理

    首先进行地理要素注记编辑,然后将注记内容作一图层分层管理,以免修改地理要素而影响遥感信息;重点地段使用SPOT高精度数据,以提高几何分辨率;将单调的全色波段数据信息与信息量丰富的ETM数据进行融合处理,丰富信息量。

    (3)动态演化图像处理

    选用不同时段相同波段的数据进行假彩色合成、逻辑处理,以反映不同时间海岸线演化特征;得出黄河三角洲地区典型年份遥感影像图,并最终作为地理信息系统的部分数据信息。

    7.2.1.2 海岸线演化特征

    对遥感影像分类处理,进行人机交互式解译,采用RS与GIS融合成图技术自动提取海岸线并叠加分析,统计了黄河三角洲海岸线长度与陆地面积的变化,分析海岸线演化的时空动态特征。

    1976~1992年,黄河三角洲海岸线总长度呈线性增长,增长速率较快,平均为7.6km/a;1992年以后,岸线长度开始逐年减少,2001年减至最低为234.15km,但与1976年相比仍有所增长;这是由于1992年以后,黄河时常断流,水沙来量大幅度减少,河口沉积物源缺失而引起的。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后,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迁的总体趋势为:南部黄河口地区不断向海淤积扩张,北部刁口地区不断侵蚀后退,东北部黄河海港地区基本稳定。

    (1)黄河口岸段

    从遥感影像图中可以看出(图7.1),自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后,新河口地区迅速向海淤积扩张,形成“楔形”沙嘴。1976年10月~1981年2月,清水沟流路尚未形成明显的沙嘴,还处在摆动之中。这一时期黄河口处于发育初期的填湾阶段,水流散乱,无稳定流路,但沙嘴已呈淤积延伸之势,其间造陆速率较大,平均为32km2/a。1981年2月~1984年11月,沙嘴明显地向东淤积扩张,口门淤积速度达5km/a。1986年6月~1992年4月,黄河口逐渐近似于“楔形”,主河道位置稳定在东南方向,沙嘴稳定延伸,但顶部还没有完全盈满。这一阶段黄河尾闾受大堤影响,河道顺直,一直处于填洼造陆过程中,黄河口门不断向东南方向推进。至1992年4月,河口沙嘴向前突伸了约8.2km,造陆速率为12km2/a。1992年4月~1996年5月,黄河口逐渐形成了一个饱满的“楔子”向海突进,沙嘴头部向海淤伸约5.5km,造陆速率为9.25km2/a。1996年以后,为使胜利油田变海上开采为陆上开采,人工引黄河从北汊入海,改变了泥沙淤积条件。1996~2000年北汊造陆速率加快,迅速淤出一个小沙嘴,原有大沙嘴顶端开始侵蚀,河口地区造陆面积小于侵蚀面积,陆地面积净变化量出现负值。2000~2004年,由于黄河断流及来水来沙量减少,北汊沙嘴淤进与蚀退交替,变化不大,南部大沙嘴持续侵蚀,陆地总面积损失44km2。2004~2006年,南部大沙嘴仍为侵蚀,但北汊沙嘴迅速向海淤进,造陆净面积为22km2

    图7.1 黄河口遥感影像图

    (a)1986年黄河口遥感影像图;(b)1996年黄河口遥感影像图;(c)2004年黄河口遥感影像图

    黄河口海岸线演化状况见图7.2,可以看出,海岸线不断向海域淤积扩张;河口南侧演化经历了摆动期、明显淤积扩张期、淤积速率平稳期、淤积速率加快期等阶段;黄河从北汊入海后,北汊造陆速率加快,南侧遭受侵蚀。

    图7.2 黄河口海岸线演化

    黄河口海岸线演化取决于入海泥沙的堆积过程(河海动力)与海洋对泥沙的侵蚀过程(莱州湾潮流流场)两者之间的对比。黄河口海岸段属建设型海岸,沙嘴延伸蚀退与来水来沙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即沙嘴延伸长度与水沙比(时段来沙量与来水量之比)成正比。沙嘴前端的这种淤进蚀退与沙嘴附近地区的造陆面积之间存在着一种近似的线性关系,即沙嘴前端淤进延伸,带动着沙嘴附近海岸线的淤进,整个黄河口地区的净造陆面积增加,淤进延伸的快慢决定着净造陆面积的大小。

    (2)刁口岸段

    自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流路以来,刁口地区的沙嘴及附近海岸线一直处于蚀退状态(图7.3)。在黄河改道之前,沙嘴处于延伸状态,延伸速率约为1.5km/a。根据胜利油田资料,1976年黄河改道后,刁口河故道区域物源断绝,海岸线迅速蚀退;1976~2000年,0m等深线已蚀退10.5km,平均每年437m,水线目前已进入油田内部。从遥感信息可知,1976年4月~1981年2月,沙嘴被侵蚀104km2,侵蚀速率为20.8km2/a;1981年2月~1992年4月,沙嘴被侵蚀84km2,侵蚀速率为7.6km2/a;1992年4月~1996年5月,略有淤积,淤积面积为7km2,淤积速率为1.8km2/a;1996年5月~2001年3月,蚀退面积约为52km2,侵蚀速率为10.4km2/a;2001年3月~2005年4月,岸线基本处于冲淤平衡状态,没有较大变化。

    图7.3 刁口地区海岸带遥感影像图

    (a)1986年刁口地区遥感影像图;(b)1996年刁口地区遥感影像图;(c)2004年刁口地区遥感影像图

    刁口岸段埕北海区11a来岸边至12m水深表现为以冲刷为主,一般刷深0.8~1.5m,年刷深速率0.1m左右。5~10m水深,是埕岛油田水下岸坡最不稳定的海区,表现为沟脊相间、冲刷严重,最大刷深达3.8m,11年的年均刷深0.18m。10m水深以下,表现为略冲略淤或不冲不淤的准平衡状态。

    从以上刁口岸段海岸演化可以看出,1976年黄河改道初期,岸线全面蚀退,侵蚀速率较大;1981年以后,侵蚀速率逐渐趋缓,某些年份略有淤积;2001年后,岸线基本处于冲淤平衡。

    分析认为,刁口河流路断流以后,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沙嘴及其附近海岸线处于蚀退状态,初期较快、逐渐减缓、直至暂时平衡;在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沙嘴及岸线的暂时平衡遭到破坏,海岸呈淤积延伸状态。但这种淤进与行水流路的淤进有所不同,行水流路的海岸淤进是在沙嘴带动下的淤积延伸,延伸幅度与来水来沙等多种因素有关;人为干扰下的海岸淤进是整个海岸线的平行延伸,且延伸幅度呈衰减之势。

    (3)黄河港岸段

    黄河海港于1985年建成,地处M2分潮无潮点附近。在建港之前,刁口河未改道的1975~1976年,海港附近海岸线处于蚀退状态。1976~1984年,刁口河附近岸线的大面积蚀退,部分泥沙在海洋动力的作用下,被带到这一区域,造成该区域海岸线的淤进。1985年建港后,由于海港防潮堤的突出,港口左侧,海洋动力作用加强,岸线处于蚀退状态;港口右侧,海岸线处于淤伸状态。因港口左侧的蚀退影响港口的安全,于1986年在该处修建一座防潮堤坝,阻止港口左侧岸线的蚀退;但建成不久,即被大潮冲垮,复于1987年在左侧蚀退段修建新的防潮大堤。

    另外,1988年桩西油田建成之后,海岸线基本被固定下来。与此同时,港口右侧的岸线由淤积状态转为蚀退状态,但蚀退幅度不大。考虑到港口安全,于1990年在港口右侧修建一条长约2km的一般防护堤(图7.4),基本控制了该段海岸线的蚀退。1990年以后,海岸线没有大的变化。

    图7.4 黄河港附近的防护堤

    7.2.1.3 海岸线演化影响因素

    结合黄河各水文站数十年实测数据和资料,并分析海岸线演化机制,认为海岸线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黄河来水来沙量、岸坡岩土工程地质特性、海洋动力、海平面上升及地面沉降等。

    (1)黄河来水来沙量

    水量、沙量的减少导致海岸蚀退,改变了滨海水动力条件,破坏了水盐平衡和水土环境系统,导致近岸水域及滨海环境退化,使河口地区水文和生态发生恶化;向海输运有机质与营养盐的减少,还降低了河口地区的水体生产力。

    (2)岸坡岩土工程地质特性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是中国最新的陆地,新近沉积的地层具有其独特的工程地质特性,由于其自重固结过程尚未完成,三角洲相的黏性土层表现出承载力低、易沉降的特点,砂性土则表现出易流失的特点。在黄河来水来沙量急剧减少的情况下,海岸蚀退相当严重,并因此引发湿地退化、河道两侧水质变差、土壤盐渍化和沙化、近海海域生物群落变化等诸多问题。

    (3)海洋动力、海平面上升及地面沉降

    海洋动力是威胁海堤安全、造成海岸侵蚀的主要营力,是导致海岸侵蚀的外因。黄河口邻接海域为渤海,渤海是水浅、潮弱的半封闭海湾,五号桩外有无潮区,其潮差只有16cm,潮流速度可达150cm/s,潮流为西北向,易于沉积物搬运。渤海沿岸的平均波高为0.3~0.6m,在强劲的东北风作用下为1.5~2.0m;潮流的长期作用对岸坡造成很强的侵蚀。海平面上升以及因油气资源的开发、土层固结等因素造成的地面沉降加剧了海岸侵蚀。

    ㈨ 2022年东营一季度的失独补贴怎么还没发

    还没到时间。
    自2015年开始,东营全面提高计划生育特别扶助标准,独生子女死亡家庭夫妻每人每月500元,独生子女伤残家庭夫妻每人每月350元,并建立动态增长机制。此次出台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关怀措施涵盖了经济扶助,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社会关怀等多个方面。

    ㈩ 初夏的黄河口,景色迷人.风吹芦苇,绿波荡漾,水草依依,随风摇曳;欢快的鱼儿在水草间自由嬉戏,清脆的

    (1)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和和非生物成分组成.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文中芦苇、水草是生产者、鱼、水鸟、野兔、鹰等动物是消费者,因此作为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在组成成分上还应包括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食物链相互交织构成食物网:




    (至少画出三条食物链,其它合理即可)
    (3)营养结构;
    (4)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能量程中消耗越多.鹰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因而鹰的数量远远低于野兔的数量;
    (5)适应环境;
    (6)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