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图片 » 天下妈祖动态图片
扩展阅读
小孩坐车搞笑图片 2025-05-16 09:13:36
王者荣耀图片大全头像 2025-05-16 08:50:39
重庆朝阳唯美图片 2025-05-16 08:50:32

天下妈祖动态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4-20 02:55:20

① 妈祖庙的泗阳

泗阳天后宫于泗阳城南,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天后宫整体建筑原前后两幢,临街面(骡马街)的叫前殿。前殿东壁砖雕河清,西壁砖雕海晏;河清、海晏,乃预祝天下太平之意。主体建筑称后殿,规模宏敞,殿宇辉煌,供有林默女像。天后宫为福建闽商所建,设计、用料、施工也皆为外地人,特别是建筑艺术,雕梁画栋,砖雕石刻,小瓦飞檐,都融合了闽南文化的因素。新修建的妈祖文化园总投资1.5亿元,妈祖文化园包括妈祖广场、莲花广场、妈祖殿以及高达32.3米妈祖雕像,是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建设,是运河上第一座妈祖文化园及地标性文化建筑

② 同谒妈祖在哪

福建湄洲岛。

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暨秋祭妈祖典礼在福建湄洲岛开幕,两岸上万信众共祭妈祖,缅怀妈祖美德,同祈天下和平。以妈祖文化旅游节为契机,加快湄洲岛的开发和建设,并努力规范旅游环境,把湄洲岛建成朝圣岛、旅游岛和生态岛。

历史:

妈祖故居坐落于妈祖诞生地--福建莆田市秀屿区湄洲岛东蔡上林村天妃故里遗址公园内,重建后的妈祖故居,砖木石结构,五开间三进院落,建筑风格为仿唐式样,建筑面积达669平方米。

修复后的妈祖故居将重现妈祖由人到神之前的生活、学习场景,成为广大妈祖敬仰者全面了解妈祖生平、了解妈祖文化的窗口,成为天妃故里发掘历史人文内涵、发挥祖地文化优势的重要平台,为更好的传播妈祖文化、讲好妈祖故事创造有利条件。

③ 天下妈祖纪录片第几集讲述宗教包括哪些构成要素

摘要 经观看,在天下妈祖中第三集讲述了仪式化的行为是各地妈祖信众维系宗族关系的重要纽带,宗教的构成要素可以被概括分为三类:心态要素,行为要素和社会组织要素。

④ 妈祖有什么传说

妈祖是人们对“海上女神”的褒称。妈祖姓林名默。关于她的生平,说法不一,一曰唐天宝年间生人,另说生于宋建隆年间,但有一点确定无疑:妈祖是人,而且是一位普通的渔家姑娘。

⑤ 天下第一妈祖圣像在哪里

A、妈祖文化园开园,妈祖圣像揭幕时,不可以看成质点,所以A错误;
B、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妈祖文化园,学生以妈祖圣像为背景拍照留影,不可以看成质点,故B错误.
C、到泗阳旅游时,用导航中GPS定位系统确定妈祖圣像位置时,能够在质点;故C正确;
D、在不同位置观看比较妈祖圣像的三面情况时,不能看成质点,故D错误.
故选:C.

⑥ 世界三大妈祖庙都分别坐落在什么地方

1、泉州天后宫:是中国首个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妈祖庙,始建于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它位于泉州市区天后路,占地面积约13亩,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庙内除了保存较完整的大殿、后殿等古建筑外,近年来又陆续修复了山门、戏台、钟鼓楼、东西长廊、梳妆楼等多处建筑,是现存妈祖庙中规模较大、年代较久远的一座,建置于宫内的闽台关系史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的珍贵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
泉州天后宫对妈祖信仰在海外的发展与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历史上,妈祖信仰由于泉州民众的不断向外移民和贸易活动而远播祖国大陆及台、港、澳各地,因此,泉州天后宫至今在广大海外仍享有较高的声誉,许多海外同胞都称其为“温陵圣庙”,每年大约有3000多个海外团队前来参观朝圣。
2、天津天后宫:俗称“娘娘宫”,始建于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后来又经过数十次重建和重修,是世界三大天后宫(福建湄州祖庙、天津天后宫、台湾北港朝天宫)之一。它位于天津旧城东门外海河三岔河口西岸、古文化街正中,坐西朝东,占地5352平方米,建筑面积1734平方米,从东至西由戏楼、幡杆、山门、牌坊、前殿、正殿、凤尾殿、藏经阁、启圣祠以及钟鼓楼、张仙阁和4座配殿组成,是天津市现存最早的一处古建筑群体,也是天津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摇篮,因此曾有“先有娘娘宫,后有天津卫”的说法。
天津天后宫曾于1954年、1982年先后两次被天津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又以其天津民俗文化发祥地之地位成为天津民俗博物馆的所在地,除保留天后宫复原陈列外,还陆续开辟了以展示天津民俗民风为基础内容的陈列展览,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漕运、婚育、商业、民间生活、民间艺术及民间信仰等习俗内容,并兴建了长69米的天后碑廊,描绘出一幅幅极具个性的、地域文化的历史风俗画卷,成为中外人士观光游览的胜地。
3、芷江天后宫:是中国内陆地区最大的妈祖庙,位于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境内,建于清朝干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属于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妈祖庙融古代建筑、浮雕艺术于一身,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文物保护价值,其前坊后宫的石坊上刻有50幅浮雕,栩栩如生,雕刻技艺精湛,有“江南第一坊”之称。
由于130余年未曾大修,历史风雨的剥蚀和人为的因素,使木质结构的天后宫木柱、横坊、板墙等损毁严重,因此,从1999年起,芷江侗族自治县开始对其进行整体维修,经过3年努力,并花费数百万元资金后,2002年,该天后宫已重新对外开放。
4、澎湖天后宫:台湾最早的妈祖庙,相传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庙内雕梁画栋,刻工精细,古香古色,美不胜收。每年农历3月23日妈祖神诞日,澎湖天后宫都要举办大规模的妈祖海上绕境活动,借以祈求风调雨顺,阖家平安。
澎湖天后宫后殿藏有台湾最早的一块碑刻,上刻“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等”几个大字。据说十七世纪初叶,荷兰人利用其经济军事实力,占爪哇,设东印度公司,企图与我国贸易。但当时明朝实行海禁,非朝贡国不得通商。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荷兰提督韦麻郎用大泥(今泰国境内)华侨潘秀之策,致书明朝疆吏,望允荷通商,因无回音,旋率舰于7月12日登陆澎湖,以便打探。闽中大吏闻此情,急派都司沈有容往见韦麻郎于妈祖宫(即天后宫),铿锵陈辞,晓以利害。韦麻郎知通商无望,求战亦无胜算,乃于10月25日灰溜溜离澎而去,书写了中国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光辉一页。
5、庙岛显应宫:中国北方建造最早、影响最大的妈祖庙,建于北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经元、明、清几朝皇帝册封,一度被称为“天下第一娘娘庙”而名扬于世,庙岛也因此在长山列岛中独领风骚,成为南北岛屿之间文化交流的中心,历时800多年之久,故长山列岛现亦称庙岛群岛

⑦ 妈祖娘娘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作者:飞翔的流星。
妈祖娘娘
“厦门老院子”最美的是妈祖娘娘。她是所有渔民的神。
“老院子”的妈祖是三面妈祖,我想她大概需要同时从各个角度监察大海。
“老院子”的妈祖,有点像古代波斯的神,深眼高鼻,戴着王冠似的缨帽。
妈祖娘娘显圣,在一个四面被廊阁包围的小广场上。广场中间是一个水池,妈祖娘娘安详地坐在水池中。忽然音乐声响起来,广场上无数道喷泉,翩然起舞,一会儿如利剑冲上云霄,一会儿又如瀑布垂落,散成雨帘。不一会儿,整个广场被云雾缭绕,云气蒸腾恍若仙境。妈祖娘娘此时随着音乐,缓缓地从水中升起,手里握着绿色的莲篷般的如意,宽大的长袖,绚丽的金色长裙,掩映着丰腴的腰部,红色的裙带似乎在风中飘动。妈祖娘娘脚踏云雾,从天而降。
为了拍摄到完整的妈祖显圣,我左手撑着伞,右手举着手机,足足保持了近十分钟不动的姿势,手都酸麻了。站在广场上,近距离地仰视着妈祖,心生敬佩。这美丽的女神,高32.3米,从各个角度看,都完美无缺。据说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三面妈祖大型动态音乐景观。是奇特的灯光、音乐、舞美及移动平台的巧妙结合。
大慈大悲的妈祖娘娘,是海洋的女神。她是莆田叫林默的渔家女升天成神。据说她通晓天象,预测吉凶。成神之后,长年在海上奔驰,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妈祖乡人在湄洲岛上建庙祭祀,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湄洲妈祖庙。
除莆田湄洲岛上的妈祖庙外,泉州的天后宫,宁波庆安的天后宫,天津的天后宫,澳门的妈祖阁,台湾北港的朝天宫和鹿港妈祖庙,汕头妈屿岛的天后古庙,汕头市区升平路的老妈宫,漳州漳浦的乌石天后宫为中国天后宫有名的大庙。据说台湾的妈祖信仰十分普遍,台胞三分之一以上信仰妈祖。
妈祖娘娘,对于东亚海洋文化及中国沿海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一影响力,被学者们称为妈祖文化。
此时,不由双手合十,请美丽的妈祖娘娘,保佑所有善良的人。

⑧ 妈祖出生的具体地址在哪里

是湄洲岛
1、最早的史料都记载妈祖生于湄洲屿。

据现有已知的66条史料记载表明,最早的史料记载都一致确认妈祖生于莆田县湄洲屿。宋时期的史料都记载妈祖乃湄洲人氏。如宋绍兴二十年(1150),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中说妈祖“姓林氏,湄洲屿人。”这篇庙记可以说是迄今年代最早、记载最详细的妈祖史料。

宋嘉定二年(1209),李俊甫《莆阳比事》中说妈祖为“湄洲神女林氏。”宋绍定三年(1230),丁伯桂《顺济圣妃庙记》中称:“神莆阳湄洲林氏女。”宋宝礻右五年(1257),黄岩孙《仙溪志》中说,顺济庙,神“本湄洲林氏女”。宋开庆元年(1259)李丑父《灵惠妃庙记》中云:“妃林氏,生于莆之海上湄洲”。宋刘克庄在《白湖庙》诗中提到“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

据宋代的6条记述,从宋绍兴二十年(1150)廖鹏飞的庙记到宋开庆元年(1259)李丑父的庙记,前后长达109年,所记载的都说妈祖的出生地在湄洲。以上记载距妈祖时代不远,不会有误。

元代的4条记载也是如此,如元黄渊在《黄四如文集》的《圣墩顺济庙新建蕃厘殿记》中写道:“按旧记,妃族林氏,湄洲故家有祠,即姑射神人之处子也。”所谓“故家”即老家,也说明妈祖生于湄洲屿。

查明、清两朝的56条记载,除清干隆1778年林清标编撰的《敕封天后志序》1条外,55条记载认为妈祖出生地在湄洲。明阳思谦《泉州府志》中说:“天妃之神,本姓林,世居莆阳之湄洲屿。”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天妃庙》中记载:“在新安里鱼希江湄洲屿上,其神即弘仁普济天妃,今庙盖其故居也。”明周瑛在《兴化府志·户纪·湄洲屿》中说:“湄洲在大海中,与极了相望,林氏灵女今号天妃者生于其上。”吕一静《八闽通志》:“天妃之神,本姓林,世居莆阳之湄洲屿。”张燮《东西洋考》:“天妃世居莆之湄洲屿。”

清郁永河在《天妃神》中说:“相传神为莆田邑湄洲东螺村林氏女。”清刘有成《天后庙序》写着:“神,林女也。世居湄岛。”清杨浚《湄洲屿志略》载:“湄洲在大海中,与极了相望,林氏灵女今号天妃者,生于其上。”王礼《**县志》:“产后于莆田之湄洲屿。”

说妈祖出生于贤良港(即今秀屿区山亭乡港里村),主要是根据清干隆年间(1778)惠安县儒学教谕林清标所编辑的《敕封天后志》。查林清标《敕封天后志》的天妃本传,全文都是照抄明末湄洲天后宫住持僧照乘编撰的《天妃显圣录》中的本传而写的,不同的是前者记载妈祖的曾祖保吉公是“弃官而归,隐于莆之湄洲屿”,而后者将其改为曾祖保吉公是“弃官隐于海滨贤良港”。在《湄屿飞升》一节中,两书内容亦完全相同,《天妃诞降本传》中是写“妃遂径上湄峰最高处”,而林清标在《敕封天后志》中改成“妃遂渡海径上湄峰最高处”。清人林清标篡改前人照乘和尚的记述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现在居然有人还以此“渡海”上湄峰二字为由,就认定妈祖故居在贤良港,显然破绽太明显了,是经不起推敲的。

2、湄洲岛遗存妈祖原籍地的古代石刻和明代石碑。

至今在湄洲岛东蔡村石后自然村(原名东螺村、上林村,现存上林宫和保留观音殿、妈祖故居遗址)的村北石崖上遗存着“天妃故里”的古代石刻和明末照乘和尚立的“天妃祖迹,地名上林”石碑。这是证明妈祖出生在湄洲岛的重要实证。

3、港里的一口“龙井”与妈祖的“窥井得符”传说年代不符。

天后祖祠附近有一口宋代建造的古井,井边刻着“咸淳丙寅(1266)八月庚辰石匠游进”12个字。有人认为这就是妈祖“照妆于井”、“窥井得符”的古井。但妈祖诞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殁于宋雍熙四年(987),石匠游进造井是在妈祖去世239年之后的1266年,显然该井与妈祖少时能“照妆于井”、“窥井得符”的年份不符。特别是“窥井得符”的传说,最早出现在明末照乘和尚刊印的《天妃显圣录》里。该书第一次提到:“妃少时,与群女闲游,照妆于井中,忽见神人捧铜符一只,拥井而上……妃受之不疑,……自此,符咒径可避邪,法力日见玄通,常在室中神游方外,谈吉凶祸福,靡不奇中。”明末以前没有这一传说的记载。这一事实表明,有关妈祖“窥井得符”的传说,是明末才出现的,贤良港保存下来的宋代水井与妈祖没有关系,当然不能佐证妈祖生于贤良港。

4、以女性作为祖先建祠与中国封建传统观念不符。

将妈祖作为林氏宗族的祖先,以妈祖祠代替宗族祠堂,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不相符。中国封建社会讲究父系血统继承制,应该父传子,子传孙,作为父系宗族祖先者皆为男始祖,不可能是女祖先,特别是妈祖又未出嫁,怎么能当娘家的祖先呢?这一点当然不能成立。

5、湄洲岛的妈祖族裔是在明清两朝奉旨迁往港里的。

明正统九年(1444)修编的《莆田南渚林氏宗谱》对妈祖的故居是这样记载的:“妃父侨居湄洲屿,为署都巡检时也。妃生于屿上,土尽渥丹。兄镇,子孙衍屿上。妃之基舍、祖庙犹存。洪武初,诏迁过岸,今新安里贤良港后林是其后也。”据明弘治周瑛、黄仲昭《兴化府志》记载:湄洲屿“自宋元以来,居民甚多。洪武初,以勾引蕃寇遗祸地方,宋备都指挥李彝奏迁内地,岛屿遂虚。”据此两条史料记载,贤良港林姓居民系从湄洲屿迁过去的。

自明洪武初年内迁起,湄洲岛妈祖娘家的一支后裔便在与湄洲一水之隔的贤良港定居。贤良港有座堂皇的所谓“天后祖祠”,据当地人说该祠创建于宋代,但现尚无史料可考,仅知明永乐十九年(1421)记载祠圮,地方官奏闻朝廷钦命太监到港里整修致祭。此时已是湄洲林氏居民迁居贤良港几十年之后。该祠内现存的两块石碑,一为“历代褒封徽号”碑刻,一为《重建天后祠祀》石碑,重建碑仅记载清干隆年间(1785)重建该祠的经过,并没有提到原祠的建筑年代。

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从明朝起朝廷才允许百姓建家庙,也就是建宗祠,允许将分散供奉在各个家庭厅堂后部神龛的祖先牌位,移到新建的家族宗祠里。湄洲岛迁至港里的该支妈祖族裔在明朝便就地建了一个“林氏宗祠”,供奉祖先。后因妈祖的影响扩大和便于朝拜妈祖,将“林氏宗祠”改为“天后祖祠”。这一做法与沿海渔民在驻地和华人华侨在侨居国建妈祖庙拜妈祖的道理是一样的。

后明朝廷解除海禁,迁出的湄洲居民又陆续回到岛上生活,人数渐多。满人入关后,郑成功以海岛和福建、广东、浙江沿海为基地,组织反清复明。在清顺治年间,清廷又实行禁海政策,下旨沿海和海岛的居民全部内迁30华里,湄洲岛和贤良港(港里村)的居民又被迁到涵江等地。清康熙年间,迁往各地的部分湄洲林氏族裔又分别迁回湄洲岛或贤良港。由于历史上的两次海禁而产生的湄洲岛居民先后迁至港里和涵江等地,过去迁居贤良港的湄洲妈祖族裔后辈逐渐淡忘了故乡在湄洲的记忆,误认为妈祖与他们一样出生在贤良港。

1992年10月4日,贤良港“天后祖祠”通过邮电部门发行的《1992—12〈妈祖>》特种邮票纪念封的背面说明中也承认:“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初,湄洲全岛居民内迁,妈祖娘家的一支后裔便在与湄洲一水之隔的贤良港定居,并建一座‘祖祠’。”从林祖良编辑的《妈祖》画册和港里人那里可以了解,就在二十世纪末,贤良港的部分妇女穿着打扮与湄洲女还是一样的,这也是证明迁到港里的湄洲林氏后裔仍然保留湄洲民俗的一个实证。

综上所述,妈祖的曾祖父林保吉在五代时弃官隐居于湄洲岛东蔡村上林自然村,后生子林孚。林孚生子林愿,字惟悫。林惟悫,担任湄洲都巡检,妻王氏,生一个男孩名叫洪毅,生6个女孩,最小的名叫林默,也就是妈祖。林孚、林愿和妈祖三代均出生在湄洲屿。妈祖宋建隆元年(960)生于湄洲岛,宋雍熙四年(987)也是在湄洲岛仙逝。因此,湄洲岛是妈祖的诞生地和祖庙所在地。

⑨ 妈祖背后深层次的隐喻

三、妈祖神话演化隐喻下的国家与地方社会的互动


本质上说,妈祖信仰发展过程中出现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揉合交错并不是偶然的,而恰恰是宋元以后国家与华南区域社会关系投射到民间宗教的一种反映。妈祖神话生成于北宋时期的福建地区,这一时期正是福建海洋经济开始崛起,社会文化走向繁荣的重要转折时期。妈祖神话与这一新兴经济形态的联系早在它出现伊始的种种传说中隐约可见,其后的传播更是与海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最早崇祀妈祖的渔民、船工和海商还是屡敕封诰的封建朝庭,妈祖对海上航行的庇护作用都是其信仰的一个核心内容,尤其是那些从事海洋经济活动的渔民、海商对妈祖信奉之虔诚几乎达到莫能离之须臾的地步,无论其足迹到哪里就把妈祖信仰传播到哪里,成为妈祖信仰最有力的推动力量。而且在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妈祖信仰还曾发挥了感召和凝聚的作用,许多地方的妈祖庙成为商人议事、交易之所,妈祖信仰成为海洋经济开拓者的精神纽带。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妈祖信仰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象征(注21。妈祖神话演化过程中所体现的国家与民间之间共享与矛盾的关系,实际蕴含的就是国家与社会之间在海洋经济利益上的共享与竞争,其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海外贸易上的相互利用与相互竞争。
以闽南地区古代的海外贸易为例,唐末五代以后福建人口大幅度增长,经济崛起,文化蒸蒸日上,但与此同时福建耕地不足的问题也日渐显露,“地狭人稠,为生艰难,非他处可比。”(注22特别是闽南的泉州一带,自宋以后,已是“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注23加上福建周围高山阻隔,交通不便,号称海疆僻处,使福建人不得不“以海为田”、“每岁造舟通异域”(注24,致力于海上贸易。妈祖信仰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地方人文历史地理背景下孕育产生的。北宋统一以后,出于增加财政收入,提高政治威信的需要,对海外贸易基本采取了鼓励、提倡的态度,采取一些保护和刺激海外贸易的措施,如元佑二年(1087年)在泉州设市舶司,奖励对增加市舶收入有贡献的官员和商人等等,利用泉州蓬勃发展的私商贸易收取市舶厚利,吸收海外朝贡。而对当时羽翼未丰的地方海上力量来说,他们也需要国家的荫庇,需要国家为其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国家的支持无疑是其发展的最有效的催化剂,能够促使泉州海外贸易迅速发展。因此,宋代的泉州海商往往对国家表现出顺从依附的态度,如帮助宋廷修复与高丽的职贡与通商关系,招诱番舶至华贸易等等。然而,宋代历朝统治者重视、鼓励海外贸易,其目的并不是真正关心海外贸易的发展,而是要利用海外贸易为封建统治政权的政治经济服务。因此,从宋代开始,封建政权就极力主张对海外贸易不能采取放任自由的政策,必须将其纳入国家规范,置于封建国家的严格控制之下,即“笼贾人专利之权以归之公上”。(注25宋王朝对妈祖的十三次敕封正反映了封建政权对海外贸易的原则态度,一方面施以恩宠,保护并提倡其发展;另一方面对将其纳入国家规范祀典,控制“收编”妈祖“麾下”的信众——海洋经济的开拓者,以使国家能够与他们共享利益。及至元朝,泉州的海外贸易已呈极度繁荣,泉州海商的势力急剧膨胀,他们垄断了沿海的对外贸易,并把持沿海的地方大权。为了同地方实力派争夺外贸之利,元政府加强了对海外贸易的垄断,一方面进一步严密市舶制法,多次实行海禁,打击巨商权豪,另一方面亲自参与海外贸易,直接派出庞大的商队远涉海外,实行官营海外贸易制度。(注26妈祖被抬到“天妃”的地位,并被元朝廷广为尊奉,就是发生于这样的一种历史背景之下。这一举动至少包含着两层喻义:一是使妈祖佑护官营海外贸易和海漕运输,二是标志着国家加强了对海洋经济利益的垄断。但由于元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经商风气很盛,元廷对市舶贸易基本上还是持保护态度,使市舶贸易得以继续发展,反映在妈祖信仰上就是官民对妈祖海上护航神职能的共享。明清两朝为扼制海上武装力量,维护王朝统治的稳定,在较长时期内实行海禁,禁止私人出海贸易,从而使朝贡贸易几乎成为惟一的海外贸易形式,合法的海外贸易完全被国家垄断。尽管如此,民间已经成长起来的海洋经济势力并没有因为国家的禁止和垄断而放弃其原有的海上利益,虽然迫于国家的压制他们把这种经营活动转入地下,以走私贸易的面目出现,但终明清两朝,以沿海社会为依托的海上私商力量始终存在,并不断与封建政府争夺海上经济利益。(注27正因为如此,在明清两朝,国家与民间对妈祖象征意义的理解出现了明显异化的倾向。国家把她当作安邦护国之神,成为国家显示权威,控制地方的象征,与此相反,民间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人民则进一步强化了妈祖地方性的特征,使之在保持原有海洋文化象征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种地方文化的象征。


四、结语


神话是文化的一部分,它根植于所发生的文化,与文化生活的其他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随着文化的发展变迁不断演绎着自己的历史。妈祖神话生成于福建具有浓郁海洋气息的边陲社会,代表了福建东南沿海重商逐利、蹈海为生的独特文化理念,其原型是长期被压抑在小传统中无法得到自由发展空间的中国海洋经济文化。妈祖神话的演化以及它与大传统之间的交融与矛盾,反映的其实就是海洋经济文化在农业经济文化厚重的衣底下挣扎、发展以至变异的历史,是福建地方社会与国家之间的矛盾斗争的展演。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对海洋经济文化在不同时代的不同认识以及福建地方社会与国家中央王朝之间不断的互动交换,使妈祖信仰的解释、妈祖的象征意义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使之从小传统渗入了大传统,同时又被大传统改造吸收赋予新的意义,最后将它原有的意义剥离回小传统,造成妈祖信仰的二元一体的结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