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用动态描写的方法描写一处景物
1、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的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怡神。
2、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耀在水面,在树梢,一切都显得光明了。我们也把船在树下泊了片刻。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
3、秋轻轻的走过田野,给田野披上了金色的战甲,更好的保护粮食,不让田鼠和野鸟来掠抢食物。地里的稻子在秋风中插拽着它那婀娜的身姿,告诉我秋天到了。
高粱涨红了脸,低着头,看一个做了错事的小姑娘,害羞地站在地里。走在田间的小径,看着这个丰收的情景,再看这天空。我觉得整个人轻松了许多。
4、去黄山旅游,总会对那怪峰孤松遐想万千,等到我亲眼见识到了,不免心潮澎湃,大呼壮丽——那孤松,曲曲折折,似老者的脊背;那危峰,亦崎岖险峻,有欲倾之势。两个个体本身都算不得美,却在相融中构造出了清雅高绝的图景!
5、风吹过,带来了无穷的思想。风无影而实存,充满了令人领悟的味道。伸出你的双手领悟风带来给你生命的含义。风在昭示着什么?放宽自己的胸怀,扩展视野,将自己的情感寄予风,让它如风一样自由洒脱。不必害怕,如风一样,大胆地向前进,抛开世间的荣辱,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路。
㈡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中静态景物和动态景物分别是什么
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诗中,静态景物是竹林、桃花、春江水、蒌蒿、芦芽,动态景物是画面上在水中游的鸭子和想象中将要游来的河豚。
《惠崇春江晚景》共两首,是苏轼在惠崇的《春江晚景》画上题写的组诗。其中第一首诗题为《鸭戏图》,由此可知这首诗的中心是动态的鸭子。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苏轼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通过这样的笔墨,苏轼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
在苏轼眼里,惠崇的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动态感。静者如画,动者逼真,两者结合,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动态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和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动静结合的景物
㈢ 运用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写一处景物200字左右并画出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
一年有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景色,而我最喜欢冬天下雪时的壮丽景色.冬天,大雪纷飞人们好象来到了一个幽雅恬静的境界,来到了一个晶莹透剔的童话般的世界.松的那清香,白雪的那冰香,给人一种凉莹莹的抚慰.一切都在过滤,一切都在升华,连我的心灵也在净化,变得纯洁而又美好.
黄昏的雪,深切切的,好象有千丝万缕的情绪似的,又像海水一般汹涌,能够淹没一切,还有一丝揭开藏头露尾般的裸露感.雪花形态万千、晶莹透亮,好象出征的战士,披着银色的盔甲,又像是一片片白色的战帆在远航……
雪中的景色壮丽无比,天地之间浑然一色,只能看见一片银色,好象整个世界都是用银子来装饰而成的.
雪后,那绵绵的白雪装饰着世界,琼枝玉叶,粉装玉砌,皓然一色,真是一派瑞雪丰年的喜人景象.
我爱白雪,我爱雪景,我更爱冬天.冬天是心灵的年轮.冬天,虽然十分寒冷,但是它有着无可比拟的温馨和希望.
冬天的雪
今年的冬天,雪一夜一夜不停地下,整整下了十几天.雪不停地变着魔术,一会儿纷纷扬扬落下,像美丽的玉色蝴蝶,像吹落的蒲公英,像随风飘舞的柳絮,像天使赏赠的小白花儿,夹着北风,飘飘悠悠,轻轻盈盈地落下.一会儿又像撒盐,专门往路人的脖子里钻,凉丝丝的.一会儿又像鹅毛,只需一夜就能让大地一片白茫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是雪花送给大人的惊喜,摇落树上的积雪,一场“雪雨”就哗啦一下倾盆而下.
路边矮矮的冬青树上厚厚的雪,远远望去像一朵朵浪花.那是送给路人的惊喜.
又白又厚又松软的毯子,那是雪花送给孩子们的惊喜.不一会儿雪地上就留下了一串串涂鸦般的小脚印,而雪地上堆起的一个个神态各异的小雪人,那是孩子们送给雪花的礼物.一条条冰道,那是雪花送给孩子们的玩具,而欢乐的笑声是孩子们送给雪花的礼物.孩子们感谢雪花,在雪地上不停地欢呼、跳跃,有的张开双手去接那飞舞的雪花,还有的张开小嘴,伸出舌头去品尝雪的味道.我和小伙伴们忘记了寒冷,一起堆起了雪人,打起了雪仗,真开心啊!欢乐的笑声回荡在冬的世界里.
冬天的雪带给孩子们的是无尽的快乐,带给大人的是说不出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