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盆骶在哪
我们身体的肛提肌、尾骨肌和他们的筋膜会组成一个类似漏斗的肌板,这个部位我们称为是盆骶,在盆膈的中间有一个V字就是盆骶,v字的尖端就是肛门。
说的难听一点,盆骶就是屁股最大的骨头。盆骶在临床上面也被称为是盆膈。
(1)骶骨第5节在哪个位置图片扩展阅读:
骶骨(sacrum)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分骶骨底、侧部、骶骨尖、盆面和背侧面,呈倒三角形,构成盆腔的后上壁,其下端为骶骨尖,与尾骨相关节,上端宽阔的底与第5腰椎联合形成腰骶角。骶骨盆面凹陷,背侧面后凸,以增加骨盆容量。骶骨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长而窄,女性短而宽,以适应女性分娩的需要。
骶骨盆面在正中线的两侧有两排骶前孔,每侧各为4个,由骶管出来的骶神经前支由此穿出。骶骨的后面粗糙不平,正中隆起为骶中嵴,由第1~4骶椎的棘突连成,在骶正中嵴的两侧,各有一条断续的骶中间嵴,由各骶椎的关节突连成,在每侧骶中间嵴的外侧各有4个骶后孔,骶神经的后支由此经过。在每侧骶后孔的外侧,各有一条断续的骶外侧嵴,由各骶椎的横突构成。
如骶骨下部与第1尾椎相愈合,则有5对骶后孔;骶骨底如与第5腰椎愈合,亦可形成5对骶后孔,如为4个骶椎,则只有3对骶后孔。
人体直立时骶骨向前倾斜约45°。骶骨盆面的弯曲度大致均匀一致,但可增大或减小,有的于骶尾骨交界处形成角度或曲度不均匀。盆面的弯曲度与骨盆腔各部的直径大小有关,直而长的骶骨或骶骨位置不正,对分娩不利。盆面稍不平坦对骨盆腔大小无重要意义。
⑵ 骶骨在哪里
骶骨位于骨盆腔的后面,在2块髋骨之间,是骨盆带的基部。
骶骨是一大形的三角形骨,由5块荐椎合并而成的,分骶骨底、侧部、骶骨尖、盆面和背侧面,呈倒三角形,构成盆腔的后上壁,其下端为骶骨尖,与尾骨相关节,上端宽阔的底与第5腰椎联合形成腰骶角。
骶骨盆面凹陷,背侧面后凸,以增加骨盆容量。骶骨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长而窄,女性短而宽,以适应女性分娩的需要。
(2)骶骨第5节在哪个位置图片扩展阅读
骶骨盆面在正中线的两侧有两排骶前孔,每侧各为4个,由骶管出来的骶神经前支由此穿出。骶骨的后面粗糙不平,正中隆起为骶中嵴,由第1~4骶椎的棘突连成。
在骶正中嵴的两侧,各有一条断续的骶中间嵴,由各骶椎的关节突连成,在每侧骶中间嵴的外侧各有4个骶后孔,骶神经的后支由此经过。
在每侧骶后孔的外侧,各有一条断续的骶外侧嵴,由各骶椎的横突构成。如骶骨下部与第1尾椎相愈合,则有5对骶后孔;骶骨底如与第5腰椎愈合,亦可形成5对骶后孔,如为4个骶椎,则只有3对骶后孔。
⑶ L5-s1椎间盘在哪个位置,要图
L5-s1椎间盘就是指腰5骶1椎间盘突出压迫骶1神经根,临床表现为骶髂部、髋部、大腿、小腿及足跟外侧疼痛;
大腿及足外侧,包括外侧3个足趾麻木;
足趾屈曲及屈拇无力,踝反射减弱或消失。
L5-s1椎间盘治疗方法包括腰椎牵引治疗,经过牵引使椎间隙增宽、关节突关节拉开、后纵韧带紧张,有利于突出的髓核部分还纳。推拿、按摩可缓解骶棘肌痉挛,减少椎间盘内压力或者改变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相对关系,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卧床休息可以降低椎间盘的压力,使突出的髓核内张力减小,从而减小对神经根的压力,并有利于损伤的纤维环修复。
L5-s1椎间盘突出现象,在生活中有很多人遇到,而且是长时间的,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和解决。L5-s1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多数伴有慢性腰肌劳损,梨状肌肉紧张,腰椎病,L5压迫的神经跟随随神经走过的部位肌肉痉挛而造成腰腿疼。
一般需要针灸,理疗等手段来缓解肌肉的紧张和痉挛,做完理疗,可能会舒服一点,不做以后又会和以前一样。同时,病人应该睡硬板床,平时注意慢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图片如下所示,放不出来。
⑷ 骶尾骨在人体什么部位
骶尾骨在人体脊柱末端的两块臀大肌的中间,用手可以摸到。
骶骨(sacrum)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分骶骨底、侧部、骶骨尖、盆面和背侧面,呈倒三角形,构成盆腔的后上壁,其下端为骶骨尖,与尾骨相关节,上端宽阔的底与第5腰椎联合形成腰骶角。骶骨盆面凹陷,背侧面后凸,以增加骨盆容量。骶骨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长而窄,女性短而宽,以适应女性分娩的需要。
骶骨底前缘突出,称骶骨岬骶骨底上面的卵圆形骨面即第1骶椎体的上面,与第5腰椎椎体的下面形成腰骶关节。底的两侧平滑,名骶翼。骶骨的两侧上部粗糙,为上3个骶椎横突相愈合所致,该部呈耳郭状,又称耳状面,与髂骨相应的关节面形成骶髂关节。
耳状面下缘的位置多位于第3骶椎中部及下部,但可高至第2骶椎或低至第4骶椎上部。骶髂关节的高度并不直接与骶骨高度相关,高而长的骶骨,骶髂关节可以短,而低而短的骶骨,骶髂关节可以长。骶骨的侧缘在骶髂关节以下窄薄部分为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附着处。
(4)骶骨第5节在哪个位置图片扩展阅读
骶骨的高度与骶椎数目有关,由于腰椎或尾椎的移行,骶椎的数目可能增加。如骶骨含有第5腰椎时称腰椎骶化,腰椎骶化可能完全,也可能不完全,通常一侧发育不全,或仅横突融合而腰椎体与棘突仍分离。第1骶椎一般与第5腰椎形成单岬,但可同时与第2骶椎又形成一岬,构成重岬。
骶骨后面上下部,各有一缺损,名腰骶间隙和骶尾间隙,蛛网膜下腔麻醉和骶管阻滞可分别由此两间隙进入。骶尾间隙成“八”形,也称骶管裂孔或骶管裂隙,系由于第5骶椎两侧椎弓未愈合、椎板和棘突未发育所致;
其位置可存在变异,有的在裂孔的尖端有向下伸延的骨片,将裂孔分为左、右两半,或有些小骨片凸向腹侧,裂孔被分隔,或骶管裂孔两侧缘向腹侧生出一些小骨片,互相相连成两个小孔,或骶角不显而几乎无裂孔。
⑸ 骶骨的位置
骶骨位于腰椎的尾端,下接尾骨,系由5 节骶椎融合而成的三角形骨块。其上表面为骶骨底,其下表面为骶骨尖。骶骨呈生理后凸,与其上方的胸椎后凸相对应。处于正常位置时骶骨的基底部位于其尖部的前方,故骶骨的凹面朝向前下方。婴幼儿时骶骨的生理后凸几乎不存在,随增龄逐渐变得明显。一般认为骶骨的生理后凸与人类的直立姿势、仰卧睡姿以及发育良好的肛提肌有关,而在其他哺乳动物(如猴、猿等) 其骶骨生理后凸程度均不及人类。 骶骨的骨化方式与其他脊椎相同,其原发骨化中心分别位于椎体和椎弓两侧。骶骨的外侧相当于肋骨头的部分(肋成分) 系单独发育,然后与后方的椎弓相互融合成一骨块。继发骨化中心的形成则比较复杂,分别位于每一椎体的上缘和下缘、每一肋成分的外缘和前缘、棘突以及骶骨的外表面(耳状面) ,多数继发骨化中心于25 岁前后融合。发育早期骶椎椎体之间有纤维软骨形成,相当于骶椎椎体相互融合后所残留的椎间盘,这些“椎间盘”通常终生不发生骨化。骶骨底由第1 骶椎构成,横径明显超过前后径,其前缘称骶骨岬。第1 骶椎的椎孔为三角形,系骶管的起始部。第1 骶椎的椎弓根较小,并向左右两侧与椎板相延续,两侧椎板在后正中相连而形成骶正中嵴。横突向两侧延伸并与肋成分融合形成骶骨翼(也称骶骨侧块) 。骶骨翼前表面为凹面,有腰大肌附着。骶骨底后表面向上突起形成左右两侧上关节突,其关节面一般
为向后并略偏内侧,但有较多变异且常不对称。上关节突外侧为上骶骨切迹,L5 神经根的后支由此通过。骶骨的外侧为5 个骶椎的横突,这些横突(主要为第1~3 骶椎横突) 与肋成分
相融合,其表面呈耳廓状,称为耳状面,与髂骨的耳状面形成骶髂关节。脊柱藉骶髂关节与骨盆相连接,骶髂关节对于维持人体的直立姿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前面观,5 节骶椎相互融合后在骶骨前表面形成横形骨嵴(横线),其深面即为残存的椎间盘。相互融合的骶椎椎体外侧为4 对骶前孔,内有第1~4 骶神经的前根穿出。与此相连续的是由后面观时位于骶骨后表面的4 对骶后孔,内有第1~4 骶神经的后根发出。骶骨后表面可见5 条纵行骨当中为骶正中嵴,由此向外依次为骶中间嵴和骶外侧嵴,分别相当于脊柱其他节段的棘突、关节突和横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