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鲁迅时代背景
鲁迅所处于1881年-1936年的时代,是正处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期。
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战后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国侵华。 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3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从而揭开侵华序幕。1932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1)摩罗进化动态图片扩展阅读:
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呐喊》和《藤野先生》中有关作者对其自身从医和弃医从文原因的叙述。
鲁迅在《呐喊》中提到有关自己公费留学日本时的梦想“我的梦想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鲁迅对父亲的爱和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心。
鲁迅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官猜渗僚家庭,其祖父曾是京城的官员,家道兴盛时别人会恭恭敬敬的称呼他为“哥儿”“少爷”眼睛里满是关切和温情。后来祖父锒铛入狱,家道也随之衰落,旁人看你的眼神也冷漠也许多,少年鲁迅经历了家庭的兴衰也尝尽了人家的冷暖。
后来父亲生病请了当时家乡最着名的中医来给父亲医病,这位中医给的药引子极其与众不同,可是医了两年钱花了不少父亲的病倒是毫无起色,医到最后这位着名的中医自觉此病难好,又觉怕鲁迅父亲如果病死了会破坏自己的名声于是就伺机将另外一位中医介绍给少年鲁迅,可谓天下乌鸦一般黑,看着奄奄一息的父亲鲁迅彻底对中医失去了信心。
在鲁迅的《父亲》一文中描写了父亲临死前的一幕,父亲咳的这么厉害让少年鲁迅心如刀割,甚至萌发了如果父亲就此离去也算是少了痛苦的想法,鲁迅一直对此表示愧疚。对父亲的愧疚和爱可以看作是鲁迅从医的原因之一。
另外,在《呐喊》中鲁迅也曾提到过日本明治维新和医学的关系“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也就是说鲁迅从医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希望通过医学来让中国人了解相信明治维新,从而在思想上能够使得人民解放出来。
《藤野先生》中提到的“幻灯片事件”在《呐喊》中也曾提到,鲁迅在文中曾这样解释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因为从那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意见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一位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在《藤野先生》中鲁迅也曾简单说过“幻灯片事件”和其弃医从文的原因。正是鲁迅在文中的直接表述让很多学者尤其是中国学者认为“幻灯片事件”是鲁迅弃医从文的唯一重要原因。但是当今很多日本学者包括少数中国学者对此说法都做了怀疑和否定。
鲁迅一生追求民主,早亮大在新文学运动伊始时期便向封建旧文化宣战,不断与压迫民众的旧思想旧文化斗争。“女师大学潮”发生后与迫害学生的军阀进行论争,鲁迅不畏强暴执笔对战,显示出一个正直文人的气概。
尔后国民党统治之下又大胆披露其黑暗统治。三十年代又与共产党内左倾的错误文艺路线穗键脊进行斗争,其后与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者合作成立了无产阶级文艺思想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鲁迅作为左联的盟主领导左联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文艺妄图绞杀无产阶级文艺的阴谋。
㈡ 鲁迅主要的人生经历有哪些
鲁迅主要人生经历有:
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家,取名樟寿(后来改为周树人)。
1892年 入三味书屋读书。
1898年 往南京,入江南水师学堂学习,改名树人。
1899年 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学习。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塌型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4年 到仙台, 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
1906年 放弃医学, 到团前猜东京从事文学活动。
1909年 回国, 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
1910年 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
1912年 到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5月, 随部迁北京, 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8月, 任教育部佥事。
1918年 以鲁迅笔名发表小说《狂人日记》
1920年 开始到北京大学等学校兼课。
1926年 赴厦门, 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兼国学研究院教授。
1927年1月 到广州, 任广州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1927年 10月,到上海。与许广平迁入闸北景云里居住。
1930年 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迁居北四川路拉摩斯公寓。
1931年 1月,因柔石等“左联”作家被捕,离寓到花园庄旅馆暂避。2月中回寓。
1932年 11月,赴北平探母。先后在北师大等五所学校演讲。
1933年 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为上海分会执行委员。迁居施高塔路大陆新村。
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年 10月19日晨5时25分,因病与上海逝世。
㈢ 鲁迅的简介(50字左右)
鲁迅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少年时代在家垫学习诗书经传,后来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
“拓展资料”
鲁迅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指空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源散、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雹逗氏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