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铜鼓县地理位置
铜鼓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东与奉新县毗邻,南与宜丰县、万载县交壤,西与湖南省平江县、浏阳市接壤,北与修水县相连。
⑵ 东兰县的文化
民族民间传统舞蹈,历代封建统治者视为劣风陋俗,说是“张谣风”“非亟早剪除不可”,致使一些民间舞蹈失传。如壮族的《婚礼舞》、《求花舞》、《放羊舞》、《虎羊舞》、《泥鳅舞》、《蚂拐舞》;瑶族的《盘王舞》;汉族的《斑鸠舞》等。1956年以后,县、乡多次举办文艺会演,挖掘壮族《铜鼓舞》等,经整理加工,分别获地区、自治区群众文艺会演奖。
铜鼓舞
铜鼓是东兰县壮、瑶族珍贵乐器。壮族铜鼓舞流行于大同、四合两乡,多为过年、婚日进行。它起源于劳动、祭祀、娱乐或礼仪,说法不一,从舞蹈表演形式看,则与娱乐较密切,流传至解放初期的铜鼓舞多是7人表演,其中4人打四面铜鼓,1人敲打牛皮鼓伴奏,1人舞雨帽或簸箕,1人敲打竹筒,铜鼓声息,舞蹈不止,极尽喜悦,铜鼓手和跳舞者累了就换人,往往延续一两个小时。1956年,县文化科、馆对铜鼓舞进行加工整理,加进4位女演员,内容为庆丰收,有播种、穿山、驱鸟射兽、收割、筛米等情节,悬挂铜鼓改为座架铜鼓,架贴“庆祝丰收”四个金字。1970年,县文艺队改编铜鼓舞,赋予庆祝苏维埃政府成立的革命历史内容,有歌有舞,表现工农兵政权诞生的喜人气氛,获地区文艺调演出优秀节目奖。1980年,大同乡文化站组织农民表演的铜鼓舞,恢复原来面目,参加地区群众文艺会演获奖。铜鼓舞自宋代传入县境后,民间把它当作“宝物”“神器”。明、清时期,铜鼓大量从红水河运入县境,外地铜鼓匠也到长江哨红水河边的铜桥坳、乾能坳铸造铜鼓。因此,红水河沿岸壮家,几乎村村有铜鼓。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要打铜鼓,表示哀乐。尤其是春节欢度“蛙婆节”,红水河畔遍地铜鼓响。解放初期,全县民间铜鼓数以千计,没有铜鼓的村寨、宗族被视为“冷乡冷土冷族”。1958年大办钢铁时,铜鼓被没收,砸成“烂废铜”送往工厂,兰阳乡一天就被砸烂200多面。县物资局一夜就装运7大卡车“烂废铜”。“文革”期间再次没收,珍贵文物铜鼓损失惨重。
舂榔舞
又名木棒舞,主要流传于长江乡的板隆、三堂、拉吉及东院镇的达文、四由等村屯,以长短木棒头尾相击,发出不同节奏的响声,表现农家的欢乐,表演者全是男子,少则三四人,多则8人。每人手持一根4尺或8尺的坚硬木棒,围着一块垫板,先击板而后击棒,发出音响,分有两人对打、三人互打、众人交打等打法。击打节奏的改换与终止,均由指挥人呼喊口令,还配有皮鼓、铜鼓或锣钹伴奏,增添棒击音响浑厚、雄壮效果,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长江乡板隆村的舂榔舞。1980年参加地区群众文艺会演受到好评。每年过节,舂榔舞都在该村表演几天几夜。
猴鼓舞
该舞流行于三弄乡三合村布努瑶山寨。传说瑶家祖先曾带猴打胜仗归来,以此表达其喜悦心情。用的乐器有两面铜鼓和一面牛皮鼓,女敲铜鼓伴奏,男打皮鼓主舞,以多变的鼓点和灵巧的动作,模仿猴子机敏、风趣的特性,表现瑶山的生活气息。猴鼓舞1957年参加县群众文艺会演获奖。1980年参加自治区业余文艺会演,获优秀节目三等奖。 韦虎臣墓地遗址
位于太平乡那腊村,宽约六亩。原墓地立有明代皇帝旌表碑铭2座,墓地门有石柱、石栏,门前有两具石雕,武士持剑守卫,由石门进入墓地约30米,便是韦虎臣墓。陵墓用数百块精雕细刻的有各种花纹图案的石条砌就。墓碑两旁各立石狮、石麟、石牛、石马、石猪、石鸟、石人等近百具,形象栩栩如生。“文化大革命”中遭受破坏。今仅存石狮、石猪、石马、石麒麟、石武士等十多具及数十条雕有各种花纹图案的条石。
益寿桥
位于县城马鞍山麓,系广西较古老的石拱桥之一。跨九曲河,为三拱石桥。明万历六年(1578年),东兰州土司韦应龙为其母金氏60寿辰募款所建。民国29年被日机炸损。1954年人民政府修复。
马鞍山营盘
又名左营盘山,与右边的巴托岭营盘,夹峙县城,石砌墙垣,为清顺治时绿营兵营地。今遗址及山腰石梯通营盘岭之要道尚存。
虎头山隧道
位于县城虎头山半山,昔人题有“漪兰山”三字于崖上。原道口有铁炉一架,下置双轮,入内时以炭火置炉中,推之先行,以驱虫蛇。道分三路,一通仙女岩,一通孟获岩,一通县城。修于明代正德年间,今遗址尚存。
安抚司署
位于大同乡更乐村州拉屯,建于宋崇宁年间,为文兰州设治之所。现墙址及后山石牛、石拱桥、了望台尚存。
土知州署
位于武篆镇上圩村旧州屯,明永乐年间,征调全州十二哨民工兴建,今仅存城址,护城河、柱石磴、栓马石、鱼塘、水井及洪武年间开发的可通七关桥的旧州坠道。
苏仙古棺岩
位于大同乡永模村红水河东岸苏仙山悬崖上,洞口距河面近百米,上下左右都难攀爬,搭桥缠身方能入岩。50年代初,洞内有100多付大小不等的棺材,有的堆积地面,有的插入石缝里,有的插在石壁上,其制作为原木挖槽加盖,棺内有尸骨,共中一付还留下一条4尺多长的辫子。有些棺内还有白土布,棺木多为松柏,常被木匠用来加工水桶、木盆出卖。1974年苏托村砖瓦厂将棺材推下山崖作烧瓦用。今岩内仅存散落的尸骨及一些棺板。此岩棺材来历不明,无史料可考。
旧州隧道
位于武篆镇上圩村旧州屯到拉旧山地下,为明洪武年间开凿。隧道工程极大,长约2里,宽4.5尺,或2.3尺不等;上面皆用石拱制成,以防崩陷;下面用石砌平,隧中每十数丈有石磴一座,设灯盏于其上,燃灯以便行走。其分歧隧道有四、五处,建筑大都相同。转折之所,皆设门阖辟。初入其中,往往迷途。隧道今犹存。
⑶ 江西宜春靠近湖南吗
江西宜春靠近湖南。
宜春离湖南很近,两地交界,宜春靠近湖南的浏阳市,浏阳市与宜春是离湖南的最近的一个地级市,浏阳市是经济发达的一个地级市,对宜春也起到了一个桥梁作用,宜春和湖南也是两省的交界地段,风俗习惯也很相近,生活习惯和语言也有很多相近之处。
地理位置
首先,铜鼓县隶属于江西省宜春市,在地理位置上,铜鼓县地处赣西北边陲,修河上游,因城东有一巨石色如铜,形似鼓,击之有声,故名铜鼓。
铜鼓县东邻宜丰县,南接万载县,西界湖南省浏阳市、平江县,北连修水县,也即该县地处江西、湖南两省的交界处。地形西宽东窄,略呈三角形状。总面积1551.94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7%以上,丘陵盆地占13%,有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20余座。
就铜鼓县的历史来说,春秋时期,该地区属吴国的疆域。到了战国时期,今江西省铜鼓县一带先属越国,后楚国消灭越国,该地区改属楚国的疆域。
⑷ 现在的江西省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哪个诸侯国
现在的江西省在春秋时属于:吴国,越国,楚国。而在战国时属于楚国。
据考证,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江西大地就有人类生息繁衍。三千年前的商朝,江西已进入青铜器时代,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一致。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三国分争江西,至秦汉,始设郡,隋时设州。至唐开元21年(公元733年),唐玄宗划全国为15道,江西属江南西道,简称江西;元朝确立“行中书省”制度,江西省名由此而成。江西又因赣江而简称“赣”。
秦设三十六郡,江西属九江郡,置庐陵县、新淦县、南壄县。而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汉高帝初年。时设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郡治南昌县,下辖18县。
(4)铜鼓宋代县城在哪个位置图片扩展阅读:
1、五千年前,江西就有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隋唐以后,国家经济重心南移,江西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经济繁荣兴旺,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茶叶种植和加工也大大发展,数量和质量都居全国之首。同时,陶器、造船和银、铜冶炼在全国亦居领先地位。明清时期,江西成为全国造纸业和以布为主的纺织业中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市镇。
2、江西红色文化闻名中外,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南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瑞金是苏维埃中央政府成立的地方,安源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先后在江西建立大片革命根据地:赣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等。
⑸ 铜鼓县什么地方出土大量宋代铜钱
铜鼓县什么地方出土了大量的宋代铜币的铜鼓县,他们的王岗镇中和了大量的宋代铜钱,你可以去王岗镇看一下
⑹ 湖南省与江西省的交界处有哪些
湖南与江西交界的地方主要有:醴陵市、浏阳市、赣州市、萍乡市等。
1、湖南醴陵市与江西萍乡市相邻:
醴陵市是湖南省县级市,由株洲市代管。醴陵位于湖南省东部,东为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上栗县,北接浏阳市,西倚株洲市区、株洲县,南界攸县。2016年醴陵市统计公报显示,醴陵市辖19镇、4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1个示范区,总面积2156.46平方千米,总人口104.8302万人。
2、湖南浏阳市与江西铜鼓县、万载县相邻:
浏阳,湖南省县级市。浏阳古属荆州,因县城位于浏水之阳而得名。地处湘赣边界,湖南东部偏北,东邻江西铜鼓、万载;南接江西萍乡及湖南醴陵、株洲。
3、湖南郴州市与江西赣州市相邻: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交错、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流的地带。“北瞻衡岳之秀,南峙五岭之冲”,自古以来为中原通往华南沿海的“咽喉”。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人文毓秀之所”。
(6)铜鼓宋代县城在哪个位置图片扩展阅读:
湖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地处中国中南部、长江中游南部,宋代划定为荆湖南路而开始简称湖南,省内最大河流湘江流贯南北而简称“湘”,也称潇湘,省会驻东北部的长沙市。
湖南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与湖北相连,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环长株潭城市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主体部分之一。
湖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相传炎帝神农氏在此种植五谷、织麻为布、制作陶器,坐落于炎陵县西部的炎帝陵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舜帝明德天下,足历洞庭,永州九嶷山为其陵寝之地。 湖南自古盛植木芙蓉,五代时就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说,因此又有“芙蓉国”之称。
湖南土地面积21.18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国土面积的2.2%,在各省市区面积中居第10位。下辖13个市、1个自治州(122个县、市、区)。
2016年,湖南省地区生产总值31244.7亿元,比2015年增长7.9%。截至2016年末,湖南省常住人口6822.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98.6万人,城镇化率52.75%,比上年末提高1.86个百分点。
江西,中国省级行政区,简称“赣”(gàn),又称江右,别称赣鄱大地,省会南昌。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古为干越之地和省内最大河流为赣江而简称赣。
江西地处中国东南部,北纬24°29′14″至30°04′41″,东经113°34′36″至118°28′58″之间,东邻浙江省、福建省,南连广东省,西接湖南省,北毗湖北省、安徽省而共接长江,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环鄱阳湖城市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主体部分之一。
江西辖境面积共16.69万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4622.1万人,辖11个设区的市、100个县级行政区(县、不设区的市(县级)、市辖区)、1个国家级新区,省会为南昌市。
江西红色文化闻名中外,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南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瑞金是苏维埃中央政府成立的地方,安源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先后在江西建立大片革命根据地:赣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