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结肠在哪个位置图
结肠位置在右髂窝内。在第3骶椎平面连接直肠。结肠分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大部分固定于腹后壁,结肠的排列酷似英文字母“M”,将小肠包围在内。结肠的直径自其起端6cm,逐渐递减为乙状结肠末端的2.5cm,这是结肠肠腔最狭细的部位。
(1)回肠血管在哪个位置图片扩展阅读
行程变化较大,有12例占17%左结肠动脉脉升支较短末达到脾曲。结肠脾曲的缘动脉主要由中结肠动脉的右支末端或副中结肠动脉左支末端形成。此时中结肠动脉左支较长,越过脾曲与左结肠动脉的升支在升结肠的起始或上1/3处吻合成缘动脉。此吻合处全长外径较小,为0.8-1.0mm,我们把吻合处血管外径小于1.0mm称为吻合不良。
结肠脾曲处有20例占28%缘动脉吻合处外径小于1.0mm,且从缘动脉发出的分布到结肠脾曲的终动脉长支和短支数较其它区少。此时结肠脾曲的血液供应较差。除此之外在回结肠动脉升支与右结肠动脉降支间有14例占20%左右吻合不良。右结肠动脉升支与中结肠动脉右支之间有11例占15%左右吻合不良。中结肠动脉左支与左结肠升支间吻合不良有20例占25%。
直肠上动脉与最下乙状动脉间末形成吻合支有49例占7000,故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血供较差。缘动脉吻合处血管外径平均为1.4±0.4mm。
2. 人体内脏结构图
人体内脏结构图如下所示
人体内脏包括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四个系统,从上到下依次主要包括:甲状腺、气管、上主动脉、上腔静脉、心脏、肺、食道、隔肌、肝、下腔静脉、下主动脉、胆囊、脾、胃、肾、胰、小肠、大肠、输尿管、阑尾、膀胱、直肠、尿道。
(2)回肠血管在哪个位置图片扩展阅读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内脏之间的联系是很广泛的。它们之间既有结构上的联络,更有功能上的联系。
例如脾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以为全身的营养来源;但脾的运化,除了胃为主要配合外,也要依靠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输布,心血的滋养,肾阳的温煦,胆亦参予其间。
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人体活动的整体性,使得各种生理功能更为和谐协调,这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保持健康有重要意义。
3. 空肠与回肠的区别
空肠与回肠的区别为:位置不同、肠管不同、血管不同。
一、位置不同
1、空肠:人的空肠位于腹腔的左上侧。
2、回肠:人的回肠位于腹腔的右下侧。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空肠
网络——回肠
4. 小肠有哪几个部分,又有哪些区别
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有位置、结构、功能的区别:
1、位置不同:
十二指肠:介于胃与空肠之间,
空肠:哺乳类动物的小肠十二指肠以后,回肠以前。
回肠:位于腹腔右下部,部分位于盆腔内。
2、结构不同:
十二指肠:由于相当于十二个横指并列的长度而得名,全长约25cm。十二指肠整体上早“C”形,包绕胰头,可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十二指肠除始、末两端被腹膜包裹,较为活动之外,其余大部分均为腹膜外位器官,被腹膜覆盖而固定于腹后壁。
空肠:稍粗,由于有很多血管分布而微带红色。
回肠:形状弯曲,其特点是色淡红,管壁薄管径小,粘膜面环形皱襞稀疏而低,除有孤立淋巴滤泡外,还可见集合淋巴滤泡,系膜内血管弓较多,脂肪较丰富。
3、长度不同:
十二指肠: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径最大、位置最深且最为固定的部分。
空肠:始于十二指肠空肠曲,占空回肠全长的2/5,占据腹腔的左上部;
回肠:占空回肠全长远侧3/5,在右髂窝续盲肠。
5. 回盲部的回盲部的组成
有回肠末段(端、回肠下端)、盲肠、阑尾及其系膜、血管、淋巴结、神经等。 也称小肠的下段。 回肠末端行至右髂窝从盲肠的内后方进入盲肠 。
小肠分三部分,全长有7米。十二指肠为其上段,约30厘米,有十二个指并列的长度,故名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之间没有明显的解剖标志。中段为空肠占其2 / 5,下段为回肠占其3 / 5。④ 位于右髂窝内,长约6 ~ 8cm,是大肠的起始部,向上与升结肠相续,内侧与回肠末端相连。
1 回盲口:盲肠腔内有回肠末端的开口,称回盲口。
2 回盲瓣:回盲口处有回盲瓣,是由粘膜覆盖增厚的环形肌而形成的上下两片半月形的皱襞 ,可能具有括约肌的作用③,有两个功能,一是阻止小肠内容物不过快的进入盲肠,,二是阻止大肠内容物倒流入回肠,因此点,在结肠有完全梗阻时,使肠腔两端均闭合而加重梗阻的严重性③。
在回肠末端,距回盲瓣0.5 ~ 1cm处,有时保留有胚胎时期卵黄囊柄的残余,称MeckeI憩室,憩室呈囊状突起,一般长约5cm,出现率为2 %,憩室易感染发炎,甚至并发穿孔②194面。
3 盲肠的形态和位置: 位于右髂窝内,个别人可出现变异,如高位者可达肝下,低位者可入盆腔,甚至位于腹下区左侧。小儿盲肠位置一般均较成人为高。①第54面
4 活动性: 盲肠大多数为腹膜内位器官,稍具活动性。有的还有系膜,活动度显着增大而成移动性盲肠者,易发生扭转,约有5 %左右的人因盲肠后壁无腹膜包盖直接与腹后壁相贴,所以几乎不能活动①.有时,由于升结肠系膜与腹后壁腹膜未完全愈合盲肠可以向内移动至腹腔中部③594面。
5 结肠和盲肠在结构上的三种特征: 结肠带coIic bands,是由肠壁纵行肌纤维聚集形成的三条纵带。
结肠袋haustra of coIon,由于结肠带比肠管短,肠管形成许多由横沟隔开的囊状膨出,称结肠袋。肠脂垂epipIoic appandices,沿结肠带排列,大小不等,浆膜下脂肪局部聚集而成。
以上三种特征是结肠与小肠的主要区别点。
盲肠的三条结肠带汇聚于阑尾起始处,是阑尾切除术时寻找阑尾的“路标”②195面。 阑尾的解剖生理概要
1 形态和位置 阑尾附于盲肠后内侧壁近下端处的蚯蚓状突起 ,长约6 ~ 8厘米,直径0.5厘米,最长可达20 ~ 30厘米,短者仅为一痕迹。直径可达1.0厘米。是腹膜内位器官。官腔的远为盲端 近侧与盲肠肠腔相通,二者交界处的后下方2.5厘米开口处常有一粘膜皱襞称谓格拉克(GerIach )氏瓣③②。食物残渣或异物进入阑尾腔后,若不能排除,阻塞官腔,是诱发急性阑尾炎的主要原因之一②。
阑尾腔 在成人阑尾腔很细约0.2 ~ 0.3厘米直径,基地部可能稍狭小;在幼儿和婴儿阑尾腔多呈漏斗型,基底部较宽大③。
阑尾系膜 阑尾有本身的系膜,为二层腹膜所组成,连于小肠系膜下端,系膜内含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管。身体肥胖是有较多的脂肪;系膜一般较阑尾短,容易使阑尾曲折或成袢状。
阑尾的基底部 大多数在盲肠的内后方 ,回肠盲肠交界处以下 ,沿结肠带 向回盲部追寻能达到阑尾基底部 。阑尾基底部与盲肠的位置关系是固定的,其尖端可指向任何方向,大致可分三种类型:一种在盲肠升结肠后指向上方;一种在盲肠下方指向髂窝或盆腔;一种在回盲部前后指向脾脏。有时盲肠后阑尾 可以部分或全部在腹膜以外③
阑尾根的体表投影 上面 已讲阑尾根部位置固定,体表投影:从右髂前上棘至脐连线的中外 1/3之一交点处,称为McBurney点(麦氏点)。阑尾炎时此处常有压痛。
阑尾的位置 阑尾在腹腔的位置决定于盲肠的部位。变化较大。常有以下几种:
1 回肠前位 位于回肠前方,其尖端指向左上方,位置浅表,阑尾炎时容易激惹壁层腹膜,所以右下腹压痛更明显。
2 盆位 阑尾尖斜向下内,可越过小骨盆上口 伸入盆腔,其尖端可贴近闭孔内肌,在女性 ,盆位阑尾炎常与卵巢 、输卵管接近,需仔细鉴别阑尾炎或是输卵管炎。
3 盲肠后位 阑尾位于盲肠或升结肠后方 ,尖伸向上,阑尾炎时,常激惹腰大肌而引起曲髋。此时作曲髋检查时,腰大肌受到牵拉时,可引起疼痛。
4 回肠后位 位于回肠后方,其尖端指向左上方,其后方也为腰大肌。阑尾炎时也可引起要打大肌激惹的症状。
5 盲肠下位 阑尾位于盲肠外侧。
6 盲肠外位 阑尾位于盲肠外侧。
7 阑尾位于肝下 阑尾炎时,可引起右上腹部疼痛,但是 ,医生在短时间内,反复认真检查右下腹或/和麦氏点,有压痛抑或反跳痛 。
8 腹膜后位 等。 阑尾动脉发自回结肠动脉,经回肠末端的后方进入阑尾系膜,沿其游离缘行至阑尾尖端。阑尾静脉与动脉伴行,经回结肠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而汇入肝门静脉。
临床要点:
一
待续
参考文献:
① 《临床解剖学》主编 李幼琼 华夏出版社 北京 2006年1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农村基层卫生人员中等专业学历教育系列教材 53~ 54面
② 《解剖学》第二版 主编 余哲 人民卫生出版社 卫生部规划教材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194 ~197面
③ 《外科学》黄家驷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2年12月第二版第三次印刷 594面
④ 《外科学》全国中等卫生学校使用教材
6. 请问回肠是在左边或是右边
回肠在人的身体右侧。
概述
回肠是人体器官名。相当于解剖学的回肠和结肠上段。《灵枢·肠胃》:“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此外,约2%的成人,在距回肠末端0.3-1m范围的回肠对系膜缘上,有长2-5cm的囊状突起,自肠壁向外突出,称Meckel憩室,此为胚胎时期卵黄囊管未完全消失形成的。
Meckel憩室易发炎或合并溃疡穿孔,因其位置靠近阑尾,症状与阑尾炎相似。回肠约占空、回肠的下3/5,主要位于脐区和右髂区,和空肠都属于腹膜内位器官,借肠系膜悬附于腹后壁,总称系膜小肠。
其特点是色淡红,管壁薄管径小,粘膜面环形皱襞稀疏而低,除有孤立淋巴滤泡外,还可见集合淋巴滤泡,系膜内血管弓较多,脂肪较丰富。
7. 回肠与空肠的分界线标志是
回肠,指连接空肠和盲肠的一段小肠,形状弯曲,位于哺乳动物的小肠中十二指肠和空肠后方的部分,其后接续大肠。回肠的特点是,一侧缘连以肠系膜,另一侧缘有回肠进入盲肠的部位。
空肠与回肠在腹腔内迂曲盘旋形成肠样。空、回肠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但外观上,空肠管径较租,管壁较厚,血管较多,颜色较红;而回肠管径较细,管壁较薄,血管较少,颜色较浅。此外,肠系膜的厚度从上到下逐渐变厚,脂肪含量越来越多。空、回肠肠系膜内血管的分布也有区别,空肠的直血管较回肠长,回肠的动脉弓的级数多(可达4级或5级弓),而空肠的动脉弓级数少。空肠和回肠长度个体差异还是很大的
8. 空肠回肠在哪
空肠:哺乳类动物的小肠十二指肠以后的部分,虽然可进一步把它分开,前段为空肠,后段为回肠,但两者之间是没有明显界线的。人的空肠位于腹腔的左上侧,回肠位于右下侧,空肠稍粗,由于有很多血管分布而微带红色。
空肠始于十二指肠空肠曲,占空回肠全长的2/5,占据腹腔的左上部;回肠占空回肠全长远侧3/5,在右髂窝续盲肠。回肠位于腹腔右下部,部分位于盆腔内。
回肠约占空、回肠的下3/5,主要位于脐区和右髂区,和空肠都属于腹膜内位器官,借肠系膜悬附于腹后壁,总称系膜小肠。其特点是色淡红,管壁薄管径小,粘膜面环形皱襞稀疏而低,除有孤立淋巴滤泡外,还可见集合淋巴滤泡,系膜内血管弓较多,脂肪较丰富。
(8)回肠血管在哪个位置图片扩展阅读
空回肠的长度
男性平均长度为436.0士80.9cm(275.0~600.0),女性平均长度为375.0士49.2cm(275.0一430.0)。
经统计学检验,性差显着(P<0.05)。男、女性共35例,平均长度为413.0±74.9cm,据严伟新等报告,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肠管平均缩短28.2士2.0%,以此估计本组空回肠在固定前的长度约为530.0cm。
身长与空回肠的长度比为1:2.6。关于空回肠的长度,教科书和文献记载很不统一。Hirscb等(1956年)测得成人活体小肠平均一长度仅为282.0cm。未经防腐固定的新鲜尸体剪除系膜后,小肠长度为600.0一800.0cm。
一般认为,未固定尸体的肠管由于肌张力消失,长度远较活体为长。而经防腐固定后,长度则有所缩短。此外与量度方法也有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回肠
网络-空肠
9. 回肠末端在什么位置
回肠 的末端 的位置在 人的右下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