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历史上有哪些工人罢工事件
罗莎·卢森堡(Rosa Luxemburg)是一个修正主义的强烈批判者,但她同时对于将工人运动与政党完全关联起来的做法持谨慎态度。虽然出生于俄国统治下的波兰,但她在因为从事激进政治活动而陷入麻烦之后移居到了瑞士苏黎世。她在那里获得了博士学位,之后迁居德国,并很快以其鲜明而极端的政治观点赢得了声誉。她为俄国社民党和德国社民党建立起独特的联系并活跃于两党之间,但这同时也意味着两党都不会把她当成自己人。她形容自己"作为一个女人、一个犹太人和一个跛子,遭受着三重非难"。
身为知识分子,她对资本主义在经济上注定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复杂的论证,但是她的主要影响力还是源于其社会主义战略战术理论家的身份。她的文章生动活泼,因为她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唤起读者的热情并给他们以启迪,而党报党刊上的语言让她失望:"文风老套、呆板、一成不变……就像一台发动机运转时发出的苍白无趣的噪音。"卢森堡的出发点是,工人将通过斗争和实践逐渐成长为社会主义者。政党的任务是帮助他们制订计划,但不需要自上而下地向他们灌输思想意识。她反对实行集中制的官僚主义政党。
尽管如此,她仍然不信任党内的官僚们,这一点,在她同那些犹如"执行委员"为罢工规定确切日期一样对待斗争策略的人,以及那些喜欢按"计划和框框"搞"秩序井然、纪律严整"的斗争的人进行论战时,表现得十分明显。她还反对德国工会之类的组织把罢工看成经济活动的一个单独门类。经济和政治密不可分,相互依赖。群众罢工的优点就在于,它把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结合在了一起。罢工可以从经济诉求开始,然后在社会主义者的鼓动和政府的应对下变成某种更政治化的运动。
更重要的是,它们有助于提高阶级觉悟:"在革命大起大落的波浪式发展中,最可珍贵的是它的精神成果,因为这是永存的:无产阶级在知识和文化上的飞跃发展,为它今后在经济和政治斗争中不可遏止的前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她的目的是肯定德国群众罢工的作用,即它是无产阶级"采取每一项重大革命行动时第一个天然的、具有推动作用的形式"。资本与劳动的矛盾越是发展,群众罢工就越是有效。
它们不会取代"残酷的街垒战",因为在运动发展到最高潮时,群众武装必须迎战国家武力的进攻。只是街垒战将会仅仅成为"漫长的政治斗争时期的一个瞬间"。列昂·托洛茨基在他的回忆录中描述了自己1907年亲历的卢森堡和考茨基的一次邂逅。两人曾是密友,但在1905年以后就出现了思想上的分歧。托洛茨基形容卢森堡矮小、虚弱,却富于智慧和勇气,带有"紧张、准确、无情"的风格。相比之下,托洛茨基发现考茨基很"迷人",但头脑"呆板、枯燥",缺乏"随机应变的灵活性和心理感染力"。对他来说,只有改良才是现实的,而革命只是"模糊的历史远景"。
他们一起去参加游行,并发生了尖锐的冲突:"考茨基只想当旁观者,罗莎·卢森堡却想当参与者。"到了1910年,由于卢森堡一如既往地倡导群众罢工,两人之间的矛盾公开爆发。考茨基极力主张采用疲劳战略。卢森堡热衷的群众罢工则志在颠覆政权。后者是轻率鲁莽的,因为它会招致政府的镇压和反社会主义法律的出台,而这些正是考茨基最希望避免的。如果群众罢工的号召发出之后应者寥寥怎么办?果真如此的话,在议会斗争中取得的所有成果都将付诸东流。
② 西方工会为什么总是罢工
工会是工人组织,代表工人利益,当感觉资方对工人不好而且条件谈不拢,当然要罢工。
现在中国的工会是公司下属的文体部的,此工会非彼工会,所以比较起来才容易让人觉得奇怪。
(原文语言过激,已经修改,谢谢!)
③ 在外国 外国人为什么老是喜欢罢工
因为在中国罢工会被抓
在国外罢工,老板就会给他们加工资和放假
④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是怎么回事
“五卅”运动是在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全国革命形势高涨形势下发生的。“五卅”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中国工人顾正红事件。顾正红,在上海日商内外棉七厂里,是工人们所熟悉的青年,由于他觉悟较高,斗争积极,善于联系群众,在群众中威信很高,并在1925年春加入共产党。也正因为这样,日本资本家对顾正红早怀恨在心。
为了支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香港工人举行大罢工,而且纷纷离港回到广州,和广州工人并肩战斗。这次大罢工坚持了一年零四个月,是世界工人运动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罢工。它极大地支援了广州革命政权,沉重地打击了英帝国主义。香港变成了“臭港”、“死港” 。
⑤ 为什么外国人动不动就会大罢工的
因为外国人的政治体系的关系,外国一般是多党执政,人民不满意现任政府,可以通过罢工、游行示威、联名抗议等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心声和维护他们的利益,这时候,其他党派就可以靠着群众的声势组成调查组来审查现任政府官员办事能力和政治管理条例或直接组成新的政府来管理国家~所以,外国人就喜欢那样咯!(纯手打,望采纳)
⑥ 白俄罗斯为何会出现全国大规模罢工的现象呢
最近白俄罗斯发生了大规模的抗议事件,引起了国际热议。白俄罗斯其实是以白俄罗斯族为主体的国家,白俄罗斯族占人口的80%。虽然他们都也叫俄罗斯,但是白俄罗斯人根本不是俄罗斯人的分支。
在8月16号的时候已经有超过20万的人聚集街头,是该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抗议。成千上万的反对派支持者聚集在“明斯克-英雄城市”纪念碑前举行集会,举行“自由大游行”抗议卢卡申科通过选举舞弊当选连任总统。
⑦ 白俄罗斯为何会全国大规模罢工
自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获得连任以来,该国接连爆发大规模示威。8月10日,戈梅利州白俄罗斯钢铁厂工人首先宣布开始罢工,这成为未来几天全国范围罢工的先声。此后几天,白俄罗斯全国大型国企爆发罢工潮,多家企业出现全部工人起立举手宣布自己投给了季哈诺夫斯卡娅,不承认官方公布的选举结果的一幕。
之后,成千上万的反对派支持者聚集在“明斯克-英雄城市”纪念碑前举行集会,举行“自由大游行”(March for Freedom)抗议卢卡申科通过选举舞弊当选连任总统。据《纽约时报》报道,16日估计有超20万抗议者聚集在首都明斯克街头,要求总统下台,《卫报》称之为白俄罗斯史上最大规模的抗议。
(7)外国罢工动态图片扩展阅读
反对党不接受大选结果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称,白俄罗斯总统候选人季哈诺夫斯卡娅的代理人奥莉加·科瓦利科娃表示,季哈诺夫斯卡娅竞选总部不承认中央选举委员会的官方数据,因为全国所有地区的选区数据都表明季哈诺夫斯卡娅的得票率为70%~80%。
11日上午,立陶宛外长利纳斯·林克维丘斯在自己社交网络主页上声明,季哈诺夫斯卡娅已经进入立陶宛。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季哈诺夫斯卡娅本人称,在选举完成后,她曾经向中央选举委员会就大选结果提出申诉。但迎接她的是7个小时的拘留和录制一段呼吁民众暂停抗议的强制要求。她还称,她逃至立陶宛是因为自己的家人受到了当局的威胁。
⑧ 如何看待白俄罗斯全国大规模罢工带来的影响呢
一、什么是白俄罗斯全国大规模罢工?
白俄罗斯成千上万的工人抗议独裁者亚历山大卢卡申科操纵连任活动的第六天,白俄罗斯抗议活动引发了大规模的罢工,警方在抗议示威镇压过程中使用手榴弹,橡皮子弹等手段镇压,据报道造成7000人被拘留,数百人受伤,白俄罗斯成千上万人集结,反对警察的暴力行为,抗议者要求卢卡申科辞职,也增加了罢工的可能性。为期五天的大罢工让白俄罗斯政府释放了在抗议总体选举示威活动中被拘留的人,白俄罗斯最高执行官员在电视台也为警察使用武力而道歉。
⑨ 54爱国运动中的外国争权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波斯尼亚青年普林西普(当时仅19岁)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可熄灭的导火线。普林西普的行动是热爱民族的一种伟大表现,但是刺杀斐迪南的这一萨拉热窝事件被奥匈帝国当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1914年7月23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兇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战事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比利时对德国宣战;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而在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塞尔维亚对德国宣战,意大利宣布中立。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俄国本身为农奴制的经济体系,经不起东线持续的战事,结果其国内经济崩溃,工厂倒闭,失业率骤增,军火补给极度困难,士兵极度厌战。1916年冬,俄国内部各种矛盾加剧,首都莫斯科的罢工人数更达至百万人以上,结果在1917年3月(俄历2月)二月革命爆发,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但新组成的克伦斯基临时政府仍然继续战争,但又再被德奥联军击败。结果俄国工人及农民忍受不了,在1917年11月(俄历10月),由布尔什维克党领袖列宁领导了一场武装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的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史称“十月革命”。列宁其后与德国签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并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它拥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胜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它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始。
虽然俄国退出战争,但德国的各盟国——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亚及奥匈帝国却因持续作战,致使经济崩溃,国内各民族发生起义,结果无力再战,相继向协约国求和。最后德国内部亦发生政变,并向协约国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中国当时的段祺瑞统治下的北洋政府,在英法的支持下,参加了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
战后各国于巴黎召开和议,称为“巴黎和平会议”(简称巴黎和会)。会议的重大决定由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主持。虽然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主张宽大对待德国,但法国却因为复仇心作祟,主张严惩德国。因此,诸国与德签订的议和条约——《凡尔赛和约》,因应法国的要求而加入了极其苛刻的条款,向德国强加了巨大的割地赔款及限制军备条款。但同时间,并未向德皇威廉二世、兴登堡元帅、鲁登道夫将军等战犯施以应有的惩处。结果为德国在20年后挑起规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其它和约
战胜国与其它战败国亦分别签署了条件苛刻的和约,战胜国与奥匈帝国的奥地利部份签署《圣日耳曼条约》,奥匈帝国被划分为多个民族国家;与保加利亚签署《那依条约》,保加利亚失去爱琴海出海口,并须赔款4亿4500万美元;与匈牙利签署《特里亚农条约》,匈牙利领土大幅减少;与土耳其签署《色佛尔条约》,彻底瓜分奥斯曼土耳其的领土。后来的土耳其共和国只剩下伊斯坦布尔、其附近小部份领土及小亚细亚的部份。
以《凡尔赛和约》及其它各个和约所构成的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就是所谓的凡尔赛体系,对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凡尔塞和约条约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做法成为中国五四运动的导火线。1919年5月4日中国北京的青年学生及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了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而起因正是巴黎和会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原来德国的山东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它和较早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一并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政治思想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迄今之政治、社会、文化、思想影响甚巨。
附:参加一战中国人员英国陆军部颁发的奖章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