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茶道步骤,最好有图解
1、沸水温壶
将纯净水(或山泉水更好)烧至沸腾,徐徐倒入紫砂壶中,注意冬天时要用温水先冲泡紫砂壶,避免温差过大引起的壶裂。烫壶后将茶漏、茶杯、茶宠统统用沸水烫一次。
Ⅱ 十二道茶道的程序
十二道茶艺 一、用具:脱胎漆器茶盘一个、白瓷茶壶一把、玻璃茶杯、香炉一个、香一支、开水壶两个、锡茶叶罐一个、茶巾一条、茶道器一套、绿茶每人2—3克。
二、基本程序:
第一道:焚香除妄念俗话说:“泡茶可修身养性,品茶如品味人生。”古今品茶都讲究要平心静气。“焚香除妄念”就是通过点燃这支香,来营造一个祥和肃穆的气氛。
第二道:冰心去凡尘茶,致清致洁,是天涵地育的灵物,泡茶要求所用的器皿也必须至清至洁。“冰心去凡尘”就是用开水再烫一遍本来就干净的玻璃杯,做到茶杯冰清玉洁,一尘不染。
第三道:玉壶养太和绿茶属于芽茶类,因为茶叶细嫩,若用滚烫的开水直接冲泡,会破坏茶芽中的维生素并造成熟汤失味。只宜用80摄氏度的开水。“玉壶养太和”是把开水壶中的水预先倒入瓷壶中养一会儿,使水温降至80度左右。
第四道:清宫迎佳人苏东坡有诗云:“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清宫迎佳人”就是用茶匙把茶叶投放到冰清玉洁的玻璃杯中。
第五道:甘露润莲心好的绿茶外观如莲心,干隆皇帝把茶叶称为“润心莲”。“甘露润莲心”就是再开泡前先向杯中注入少许热水,起到润茶的作用。
第六道:凤凰三点头冲破绿茶时也讲究高冲水,在冲水时水壶有节奏地三起三落,好比是凤凰向客人点头致意。
第七道:碧玉沉清江冲入热水后,茶先是浮在水面上,而后慢慢沉入杯底,我们称之为“碧玉沉清江”。
第八道:观音捧玉瓶佛教故事是中传说观音菩萨场捧着一个白玉净瓶,净瓶中的甘露可消灾祛病,救苦救难。茶艺小姐把泡好的茶敬奉给客人,我们称之为“观音捧玉品”,意在祝福好人们一生平安。
第九道:春波展旗枪这道程序是绿茶茶艺的特色程序。杯中的热水如春波荡漾,在热水的浸泡下,茶芽慢慢地舒展开来,尖尖的叶芽如枪,展开的叶片如旗。一芽一叶的称为旗枪,一芽两叶的称为“雀舌”。在品绿茶之前先观赏在清碧澄净的茶水中,千姿百态的茶芽在玻璃杯中随波晃动,好像生命的绿精灵在舞蹈十分生动有趣。
第十道:慧心悟茶香品绿茶要一看、二闻、三品味,在欣赏“春波展旗枪”之后,要闻一闻茶香。绿茶与花茶、乌龙茶不同,它的茶香更加清幽淡雅,必须用心灵去感悟,才能够闻到那春天的气息,以及清醇悠远、难以言传的生命之香。
第十一道:淡中品致味绿茶的茶汤清纯甘鲜,淡而有味,它虽然不像红茶那样浓艳醇厚,也不像乌龙茶那样岩韵醉人,但是只要你用心去品,就一定能从淡淡的绿茶香中品出天地间至清、至醇、至真、至美的韵味来。
第十二道:自斟乐无穷瓶茶有三乐,一曰:独品得神,一个人面对青山绿水或高雅的茶室,通过品茗,心驰宏宇,神交自然,物我两忘,此一乐也;二曰:对品得趣。两个知心朋友相对品茗,或无须多言即心有灵犀一点通,或推心置腹述衷肠,此亦一乐也;三曰:众品得慧。孔子曰:“三人行有我师”众人相聚品茶,互相沟通,相互启迪,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道德知识,这同样是一大乐事。在品了头道茶后,请嘉宾自己泡茶,以便通过实践,从茶事活动中去感受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无穷乐趣。
Ⅲ 茶艺十八道指哪十八道
第一道:神入茶镜 茶者在沏茶前应先以清水净手,端正仪容,备好茶具,聆听中国传统音乐,来帮助自己的心灵进入平和、愉悦的茶境。
第二道:烹煮甘泉 沏茶择水甚为关键,水质优劣,直接影响茶的色、香、味。烹煮的水温需达到100℃,这个水温泡出来的茶,更能体现铁观音独特的韵味。
第三道:沐淋瓯杯 主要让盖瓯吸收一定的温度,使泡出来的茶味美、甘纯。
第四道:若琛出浴 若琛是古时候景德镇一位制杯能手,因为他制的杯小、白、薄,后人为了纪念他,把品茗杯也称“若琛杯”。
第五道:叶嘉酬宾 叶嘉是苏东坡对茶叶的美称。叶嘉酬宾就是请人家一起鉴赏铁观音的外观与形状。
第六道:观音入宫 把铁观音导入瓯杯,美其名曰:“观音入宫”。
第七道:悬壶高冲 高冲有利于激荡茶叶,使它的色、香、味更容易发挥。
第八道:春风拂面 用瓯盖轻轻刮去漂浮的泡沫,使茶更清新洁净。
第九道:观音入海 品饮铁观音讲究“一泡汤,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华”,第一泡是敬天地神灵。
第十道:高山流水 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流水有知音,希望这高山流水有知音,希望这高山流水能激起您心中的共鸣。
第十一道:瓯里韵香 “瓯里韵香”是让铁观音在瓯杯里充分释放出独特的香和韵。
第十二道:玉液移盅 把泡好的茶汤移入公道杯中,使茶汤浓淡均匀,香纯一致。
第十三道:普降甘露 将茶汤快速而均匀地依次注入闻香杯,称为“普降甘露”。
第十四道:天地“和”一 把品茗杯反扣在闻香杯上,吸天地之灵气,万物之精华,在饮品时,体会茶道融于自然。
第十五道:扭转干坤 把闻香杯的茶倒入品茗杯中,翻动茶汤,使香气更加集中于闻香杯中,便于闻香和品茗。
第十六道:喜闻幽香 置闻香杯于鼻下二寸处,轻轻转动,吸收,闻香如雨过天晴般晴朗,深吸,流入肺腑如鸟语花香般明媚,令人心旷神怡。
第十七道:品啜甘茗 “陆羽"茶经中记载:品茶要先闻其香,再观其色,后品其味。品茶分为三口品,一品香,二品味,三品韵。所谓“三口方知味,三翻才动心”达到天、地、人三者“和”的境界。
第十八道:重赏余韵 重赏品茗空杯中的余香。天地神韵,茶品人生。
Ⅳ 工夫茶道表演时,各个环节的讲解说辞是什么
潮州工夫茶是我国茶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是在唐宋时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饮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散条形茶瀹(yue)泡法的范畴,是瀹饮法的极致。虽然盛行于闽粤港台地区,但其影响早已遍及全国,远及海外。 (一)鉴赏香茗:主泡师用茶则从茶仓中取出一壶量的茶叶,置于赏茶盘中,助泡接过赏茶盘,让客人鉴赏干茶,并介绍所用茶的特点。 (二)孟臣淋霖:用沸水浇壶身,其目的在于为壶体加温,即所谓“温壶”。 (三)乌龙入宫:将茶叶用茶匙拔入茶壶,装茶的顺序应是先细再粗后茶梗。 (四)悬壶高冲: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满壶口为止。 (五)春风拂面(刮顶淋眉):少壶盖刮去壶口的泡沫,盖上壶盖,冲去壶顶产泡沫。淋壶可冲淋壶盖和壶身,但不可冲到气孔上,否则水易冲入壶中。淋壶的目的一为清洗,二为使壶内外皆热,以利于茶香的发挥。 (六)熏洗仙颜:迅速倒出壶中之水,是为洗茶,目的是洗去茶叶表面的浮尘。 (七)若琛出浴:用第一泡茶水烫杯,又谓“温杯”,转动杯身,如同飞轮旋转,又似飞花欢舞。 (八)玉液回壶:用高冲法再次向壶内注满沸水。 (九)游山玩水:也称运壶,执壶沿茶船运转一圈,滴净壶底的水滴,以免水滴落入杯中,影响茶之圣洁。 (十)关公巡城:循环斟茶,茶壶似巡城之关羽。此番目的是为使杯中茶汤浓淡一致,且低斟是为不使香气过多散失。 (十一)韩信点兵:巡城至茶汤将尽时,将壶中所余斟于每一杯中,这些是全壶茶汤中的精华,应一点一滴平均分注,因而戏称韩信点兵。 (十二)敬奉香茗:先敬主宾,或以老幼为序。 (十三)品香审韵:先闻香,后品茗。品茗时,以拇指与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称三龙护鼎。品饮要分三口进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才动心”,茶汤的鲜醇甘爽,令人回味无穷。 (十四)高冲低筛:冲泡第二泡茶,重复第八步动作。 (十五)若琛复浴:手法同若琛出浴。 (十六)重酌妙香:重复第九、十、十一步动作。 (十七)再识醇韵:重复第十三步动作。 (十八)三斟流霞:冲泡第三泡茶。铁观音等乌龙茶,内质好,香气浓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美称。因是表演,故只冲泡三次,希望能为来宾带来美好的回味。
希望采纳
Ⅳ 菊花仙子的茶道节目
常饮杭白菊不仅能使人延年益寿,而且还具有清肺美容的功效。而延年益寿又是人们所追求和渴望的,因此组织者在突出菊花茶的同时,还抓住了一个寿字,不仅所有茶具都用带有寿字的青花瓷,而且其他辅助设施也都带有极明显的延年益寿的图案和吉祥物,显得既古朴典雅,又不失中国传统和江南水乡特色。表演者都身着绘有菊花图案的蓝印花布服饰,脚着蓝印花布鞋,上下呼应,整体协调,乡土气息非常浓郁。
第一个茶道表演节目是纯菊花茶:
此茶道属雅士茶道流派,以文人雅士为背景,突出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的内涵,来烘托水乡古镇悠远的文化和江南文人骚士追求清寂的生活。当音乐转入《良宵》的时候,两个身穿蓝印花布旗袍的小姐走到了被称作江南第一铜壶的茶壶前,用晒干的菊花杆为柴火现场烧煮.。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提出:烹着之水……源、甘、轻。……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因此小姐灌入铜壶里的水也是上等的活水。一会儿水开了,随着主泡小姐演绎茶道工艺流程的展开,主持人也介绍开了:孟臣(孟臣是明代紫砂壶制家,后人把名贵茶壶喻为孟臣)沐霖、若深(若深清初人,以善制茶杯出名,后人把名贵茶杯喻为若深)出浴(即烫洗茶壶盖瓯和茶杯),花仙进轿(即用茶勺从茶罐中取出适量茶叶),花仙入宫(即把菊花茶放人茶壶或盖瓯),悬壶灌顶(即把铜壶提高冲泡菊花),春风拂面(即用茶壶盖或匝盖轻轻刮去飘浮的白泡沫),瓯里催香(菊花冲水后,盖上瓯盖,浸泡几分钟,以使花香气溢出),梦里寻芳(静嗅菊花茶的香气),三龙护鼎(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顶杯,这样既稳妥又雅观),行云流水(即抹去茶具周围的水滴),最后是满园春色(即让游客观赏杯中的景色)。
品茗杯中的菊花下面有莲芯作辅垫,从色泽上看,用莲芯的绿芽衬托着圆状的白菊,给人以清新典雅之感;从画面上看,上有白菊飘逸下有清莲隐隐,极富有诗情画意;从口感来说,既有苦尽甘来的欣慰,又有清雅酣畅的回味感;从药理上讲,更能起到清凉解毒的作用,从寓意上讲,是取天地之精华,同时体现了菊花茶道有着出污泥而不染的精神内涵。整个茶道过程极为轻松愉快,既达到了汤清、气清、心清的境界,又烘托出了境雅、器雅、人雅的气氛。最后手捧菊花的助泡跟随主泡来到了客人门面前,同时主泡还告诉大家用小竹夹取菊花泡入自己的品茗杯中,这样可以使自己纳百富于一家,集精华于一心。
第二个茶道表演节目是休闲菊花茶:
此茶道属贵族茶道流派,体现一种高雅富贵的意境。桐乡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百花地面之称,许许多多的名宅名院,布局精巧,雕梁画栋,前堂是挂画摆艺,后院是花鸟树木,一派富贵豪华的建筑风格。因此,此茶道的表演又换了一个表演台。此台中间挂一幅名家菊花中堂,两边是茶圣陆羽的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今是鬓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的诗句和一些名家的咏菊对联。身穿素白丝绸旗袍的茶艺师端坐中间,气质温文尔雅,风度雍容华贵,泡茶动作优美舒展。泡茶台前的地面上,以杭白菊和桑叶、桑枝做艺术插花造型。两旁是古乐伴奏,茶几上配上琴棋书画,使茶道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表演在一首美妙动听《高山流水》的古筝曲中拉开了序幕。为了突出高雅富贵的意境,休闲菊花茶全用仿明清景德瓷器--盖碗茶具泡制。在汉族民间,盖碗有着天、地、人之说,盖为天、托为地,人在中间,因此用盖碗泡制菊花茶,使茶道艺术达到了天、地、人三合一的境界。碧绿剔透的茶具,洁白无瑕的菊花,袅袅缠缠的檀香,以及悠雅古朴的音乐,使人仿佛徜徉在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中。主泡小姐在展示焚香、汲水、拾薪、供水、赏菊、涤具、投菊、浸润泡、冲泡、敬菊茶、受菊茶、插菊花等工艺后,就开始向客人敬茶行江南地区汉族民间礼节。而此时主持人也开始娓娓道起关于菊花仙子的传说:在古时桐乡有百花地面之称,一至秋天,菊桂竞开,清香弥野。在远古,有一个农家少年--阿牛,七岁丧父,母亲愁劳过度……
在主持人的一首重九逢佳节,银芝耀眼明;白菊生桐溪,风姿更超逸诗中,表演结束了。
沐浴着秋天黄昏的夕阳,走在田野菊海的田埂上的我忽然想起宋朝诗人林逋的一首诗: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Ⅵ 盖碗《茉莉花茶》茶艺
很详细
Ⅶ 红茶茶艺表演的解说词只要红茶。非常感谢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胜于宋,传承五千年,是华夏儿女不可遗忘的文化瑰宝。
红茶,顾名思义,叶红汤红,在六大茶类中,发酵最重,浓度最高,包容性最强。她原产自中国,却为世界之茶,全球百分之七十的人都在品饮红茶,她更是西方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红茶,不喜计较,肚大能容,酸如柠檬,辛如桂圆,甜如蜜糖,润如牛奶,调配红茶,皆为佳品。
红茶的饮用极为广泛,如按花色品种而言,有工夫饮法和快速饮法之分;如按调味方式而言,有清饮法和调饮法之分;如按茶汤浸出方式而言,有冲泡法和煮饮法之分。
祁门红茶产于中国安徽省祁门县,清光绪年间开始仿照闽红试制生产。最终因其内质优异,与闽红、宁红齐名,国外也有将祁门红茶与印度大吉岭茶、斯里兰卡乌伐的季节茶并称为世界三大高香茶。
主要用具:瓷质茶壶、茶杯(以青花瓷、白瓷茶具为好),赏茶盘或茶荷,茶巾,茶匙、奉茶盘,热水壶及风炉(电炉或酒精炉皆可)。茶具在表演台上摆放好后,即可进行祁门红茶茶艺表演。
(一)“宝光”初现
祁门红茶条索紧秀,锋苗好,色泽并非人们常说的红色,而是乌黑润泽。国际通用红茶的名称为“Blacktea”,即因红茶干茶的乌黑色泽而来。请来宾欣赏其色被称之为“宝光”的祁门红茶。
(二)清泉初沸
热水壶中用来冲泡的泉水经加热,微沸,壶中上浮的水泡,仿佛“蟹眼”已生。
(三)温热壶盏
用初沸之水,注入瓷壶及杯中,为壶、杯升温。
(四)“王子”入宫
用茶匙将茶荷或赏茶盘中的红茶轻轻拨入壶中。祁门红茶也被誉为“王子茶”。
(五)悬壶高冲
这是冲泡祁门红茶的关键。冲泡祁门红茶的水温要在100摄氏度,刚才初沸的水,此时已是“蟹眼已过鱼眼生”,正好用于冲泡。而高冲可以让祁门红茶茶叶在水的激荡下,充分浸润,以利于色、香、味的充分发挥。
(六)分杯敬客
用循环斟茶法,将壶中之茶均匀的分入每一杯中,使杯中之茶的色、味一致。
(七)喜闻幽香
一杯茶到手,先要闻香。祁门红茶是世界公认的三大高香茶之一,其香浓郁高长,又有“茶中英豪”、“群芳最”之誉。香气甜润中蕴藏着一股兰花之香。
(八)观赏汤色
红茶的红色,表现在冲泡好的茶汤中。祁门红茶的汤色红艳,杯沿有一道明显的“金圈”。茶汤的明亮度和颜色,表明红茶的发酵程度和茶汤的鲜爽度。再观叶底,嫩软红亮。
(九)品味鲜爽
闻香观色后即可缓啜品饮。祁门红茶以鲜爽、浓醇为主,与红碎茶浓强的刺激性口感有所不同。滋味醇厚,回味绵长。
(十)再赏余韵
一泡之后,可再冲泡第二泡茶。
(十一)三品得趣
祁门红茶通常可冲泡三次,三次的口感各不相同,细饮慢品,徐徐体味茶之真味,方得茶之真趣。
(十二)收杯谢客
祁门红茶性情温和,收敛性差,易于交融,因此通常用之调饮。祁门红茶同样适于调饮。然清饮更难领略祁门红茶先特殊的“祁门香”香气,领略其独特的内质、隽永的回味、明艳的汤色。感谢来宾的光临,愿所有的爱茶人都像这红茶一样,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Ⅷ 沏茶过程的图解
安溪茶艺表演程式图解
“安溪茶艺”源于安溪铁观音功夫茶。通过挖掘整理、编排提炼、升华为别具一格的铁观音茶艺。
茶艺提示:让品茶人了解乌龙茶,特别是名茶铁观音的沏茶技艺,是一门融传统技艺与现代风韵为一体的品茶艺术。具体包括:品茶环境、茶叶选择、水质鉴定、茶具选用、茶艺人才选拔、茶艺音乐等。茶艺流程讲究礼貌待人、款款有序、协作细腻优美、富有茶的神韵,使人们在品茶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茶艺之本:(纯)茶性之纯正,茶主之纯心,化茶友之净纯。
茶艺之韵:(雅)沏茶之细致,协作之优美,茶局之典雅,展茶艺之神韵。
茶艺之德:(礼)感恩于自然,敬重于茶农,诚待于茶客,联茶友之情谊。
茶艺之道:(和)人与人之和睦,人与茶、人与自然之和谐,系心灵之挚爱。
它传达的是:纯、雅、礼、和的茶道精神理念。
它传播的是:人与自然的交融;启发人们走向更高层次的生活境界。
安溪茶艺是一种示范性的表演,让品茶人了解乌龙茶。名茶铁观音的沏茶技艺、冲泡过程非常讲究,是一门融传统技艺与现代风韵为一体的品茶艺术,极具浓郁的地方特色,它传达的是“纯、雅、礼、和”的茶道精神理念。
1.白鹤沐浴/沐霖瓯杯(洗杯)
用开水洗净茶具并提高茶具温度
“沐霖瓯杯”也称“热壶烫杯”。先洗盖瓯,再洗茶杯,这不但是保持瓯杯有一定的温度,又讲究卫生,起到消毒作用。
2.观音入宫/乌龙入宫(落茶)
放茶量大约按茶/水1:20的比例
右手拿起茶斗把茶叶装入,左手拿起茶匙把名茶铁观音装入瓯杯,美其名曰:“观音入宫”。
3.悬壶高冲(冲茶)
当开水初沸(100度)提起开水壶冲入茶具使茶叶业转动、露香
提起水壶,对准瓯杯,先低后高冲入,使茶叶随着水流旋转而充分舒展。
4.春风拂面/行云流水(刮沫)
用瓯盖轻轻刮去漂浮的泡沫,使茶具清新洁净
行云流水:
提起盖瓯,沿托盘上边绕一圈,把瓯底的水刮掉,这样可防止瓯外的水滴入杯中。
春风拂面:
左手提起瓯盖,轻轻地在瓯面上绕一圈把浮在瓯面上的泡沫刮起,然后右手提起水壶把瓯盖冲净,这叫“春风拂面”。
5.关公巡城/观音出海(倒茶)
泡一二分钟后把茶水依次巡回注入各茶杯
观音出海
“观音出海”民间称它为“关公巡城”,就是把茶水依次巡回均匀地斟入各茶杯里,斟茶时应低行。
6.韩信点兵/点水流香(点茶)
茶水倒到瓯底最浓部分,要一点一点滴到各杯里,达到浓淡一致
点水流香
“点水流香”在民间称为“韩信点兵”,就是斟茶斟到最后瓯底最浓部分,要均匀地一点一点滴到各茶杯里,达到浓淡均匀,香醇一致。
7.赏色嗅香/细闻幽香(嗅香)
拿起瓯盖嗅一嗅天然的茶香鉴赏汤色
品饮铁观音,首先要观其色,就是观赏茶汤的颜色,名优铁观音的汤色:清澈、金黄、明亮,让人赏心悦目。
细闻幽香
这就是闻其香,闻闻铁观音的香气,那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桂茶香,清气四溢,让您心旷神怡。
8.品啜甘霖(品茶)
先嗅其香,后尝其味,边啜边嗅,浅杯细饮
品啜甘霖
这叫品其味,品啜铁观音的韵味,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当你呷上一口含在嘴里,慢慢送入喉中,顿时会觉得满口生津,齿颊流香,六根开窍清风生,飘飘欲仙最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