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图片 » 闽南小吃动态图片
扩展阅读
哪里傲的图片 2025-08-13 15:34:39
汉服女高清图片 2025-08-13 15:01:11

闽南小吃动态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7-18 20:44:33

1. 闽南的特色小吃有哪些

其它地方知道的比较偏面,说说老家漳州诏安的小吃特产吧

1,诏安的海鲜大排档满大街都是好吃的有铁炉港海鲜大排档、后林海鲜大排档,店里面的炒什锦和油饭最有诏安特色

2,诏安的甜汤、菜头粿和蚝烙是诏安人夜宵的最爱,大街晚上的甜汤摊位常常人满,体育中心附近的蒸食膳家的菜头粿和蚝烙堪称一绝不管是夜宵还是午晚餐,都是诏安人隔三差五都要去吃一下的美食。

3,诏安的猫仔粥,各家有各家的煮法,懒得煮的就去保钦家或者阳光路臭头家猫仔粥店里来一碗。

4,麦熟估计整个中国只有诏安有,这个只有各人家里才会做一般过年后到立夏都会有人吃,过了这个时间就没人吃了,特别的味道出门在外的诏安人最是念想。

一般外面吃不到的小吃:甜果、艾草粿、麦熟、和合包(喜宴才有)、发粿、九层粿

伴手礼:虾丸、牛肉丸、番薯糖、贡糖、咸饼、八仙茶

水果:荔枝,龙眼,青梅,菠萝蜜居多

2. 闽南特色美食有哪些

1、沙茶面

沙茶面可以说是厦门的一张名片,遍布厦门的大街小巷。沙茶酱随着南洋华侨归乡来到厦门,结合了厦门本地的虾面,成了本土厦门人最日常的美食。正宗的沙茶面汤头浓郁,带有花生酱和虾干的香气,碱面劲道,可添加的选料新鲜丰富。吃沙茶面最爽的就是端起碗把汤全部喝掉的那一瞬间。

3. 厦门都有哪些闽南当地美食哪些美食让你印象深刻

每到一个城市,除了当地独特的景色会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外,当地舌尖上的美食,也必将是一个特别的印记。

何为地道的特色美食?

很多人说,当叫出食物的名字,立马能想到其出处的地名,这才能叫地道的特色美食。比如说到大闸蟹,人们脑子里立马冒出了澄阳湖;说到烤鸭,立马想到了北京;说到狗不理包子,天津二字脱口而出。

来到厦门,有一些当地特色闽南美食值得推荐。下面为大家推荐6个有地名出处的闽南特色美食。

1、同安封肉

石码,指的是福建漳州市石码镇。

五香是当地传统的名小吃。以猪瘦肉、淀粉、洋葱、精盐、味精、砂糖、五香粉、豆皮等制作而成。

长期来,每逢过年过节、婚寿喜庆,家家户户必备卤面,配以五香条来招待亲朋好友,这已成了石码的传统民俗。

一般搭配卤面或卷面一起吃。家庭自制的一般也不错,石码人一般自己都会制作。

小提示:五香卷比较出名的地方就是八市的“阿杰五香”,4元一条,生意超好。

厦门的特色美食当然远不只以上介绍的几种,若您有更具有代表性的、带地域名的闽南特色美食,欢迎推荐分享。

4. 闽南小吃有哪些

1,安海土笋冻

安海土笋冻是福建省传统的小吃。不但滋味浓厚甘美,而且还有非常独到的健保疗病功效,是一种由特有产品加工而成的冻品。相传发明人是民族英雄郑成功。



2,泉港浮粿

“泉港浮粿”,又称“泉港普粿”、“泉港普甲”、“泉港炸糕”,是福建泉州泉港特色风味小吃(泉港即原惠安北部地区,系属福建省泉州市,位于湄洲湾南岸)。

3,海蛎饼

海蛎饼,是一种福建风味美食,流行于福建沿海的福州、莆田及宁德一带。海蛎饼是用米粉(浆)、黄豆粉(浆)为原料,属于油炸类小吃。

4,红团

红团(兴化平话字:án-án;兴化语城里腔:aŋ˧ tuaŋ˨˦),福建莆仙地区特色小吃,蒸食,由皮和馅两部分构成。红团是莆仙最有特色的传统喜庆节日食品。

5,红龟粿

红龟粿,传统民间糕粿食物。流行于福建、台湾地区。为节日祭祀之糯米制食品,扁平约巴掌大小,红色外压龟印内包馅,以植物叶为垫。

5. 闽南的特色小吃有哪些很需要。

1.海蛎煎俗称“蚝煎”、“蚝仔煎”,风行全闽南,以厦门地区的最为有名。它选用海蛎中上品“珠蛎”为主料,将鸭蛋、地瓜粉和切碎的蒜苗调匀,再用适量的猪油在平底锅里煎至两面酥黄,吃时佐以蒜绒、沙茶酱等调料,香脆细腻,味美可口。冬、春两季“蚝煎”为当令食品。泉、晋一带赞食海蛎煎,“连舌头也卷入去了”。
2.土笋冻又称“土钻冻”,是厦门及晋江安海一带着名小吃,尤以安海镇西安村的成品质优味佳;龙海的“浮宫土笋冻”知名度也甚高。它是用生长在海滩泥中俗名“土笋”(长约2寸的星虫,状如蚯蚓,故又称“海蚯蚓”)为主料,压破洗净熬煮,烹制冷却后盛入小杯盏中,凝成胶体,再用酱油、香醋、辣酱、花生酱、芥辣、蒜绒等佐料蘸食。它明若琼脂,状如琥珀。清初,河南人周亮工在福建为官时,曾在所着《闽小记》中盛赞过“土笋”。初见“土笋冻”者往往不以为佳,尝后不忍弃箸,甚至引念终身。
3.手抓面漳州民间传统小吃,闽南人又称“豆干面粉”或“五香面粉”。以用手抓食而得名。主料为黄油面粉,和面时加入适量树碱,擀成细面条,煮熟捞起,整成圆形备用,当地称“黄油面粉”,每片面条约一两半重,称为“一份”或“两份”。配料分为两种,一种是用刚出油锅的五香卷,另一种是用油炸豆腐干;佐料有甜面酱、花生酱、芥辣酱、蒜醋酱。进食时,将油炸豆腐干等放在黄油面粉上,均匀拌入各种酱料,然后卷起呈筒状送入口中,清香爽口,甜酸辣俱全,油而不腻。
4.卤面是漳州一带的风味名点。原为端午节食品,现演变为日常大众小吃。它采用肉丝、笋丝、蛋丝、香菇、鱿鱼、黄花菜等配料,炒熟后,加猪骨汤煮开,放入适量味精、糖、盐和薯粉调成浓汤为卤料,再浇卤料于冲去面碱的面上,最后配上胡椒粉、油炸蒜丁、油炸扁鱼丝、芫荽等佐料,为摊头美味小吃。
5.深沪水丸是晋江深沪名吃,名扬泉州一带。其形状有圆形、块状、鱼形几种。系选用鳗鱼、嘉腊鱼等上等鱼,将鱼肉剁烂、和以薯粉制成,色泽雪白晶亮,具有下锅膨胀力强、质地坚韧、入口清爽等特点。加工方法不同于福州鱼丸(水丸个小实心,福州鱼丸个大有馅),另得其妙。类似的小鱼丸在闽南各地均可尝到。
7.五香卷漳州地方名点。它采料精细,以半肥瘦猪肉条、葱碎、荸荠碎、虾皮等原料,配上五香粉、白糖、虾油,加薯粉和水搅成浆糊状,再用豆腐皮包卷成长4寸、直径1寸左右的圆条状,放入热油锅炸熟。成品外酥内润,香味浓郁,鲜美可口。除小吃外,还可做宴席拼盘。
8.榜舍龟永春特产。用糯米、绿豆、白糖等精心制作,形如龟。中国人以龟为长寿的象征,闽南语以“老龟粽”形容处事老练之人。故永春人遇家人或亲朋50岁以上寿辰时,多以垫上竹叶蒸成的龟形米糕贺其长寿,并在糕面上镌龟甲图案或“寿”字,后衍用到婚喜、祭祖、敬神仪式上。据说这一传统食品的创始人为孙榜,孙榜一好友及第取士后封他为贵人,闽南人称贵人作“舍人”,因此将孙榜所制的龟糕称为“榜舍龟”。
9.嫩饼也称“润饼菜”、煎饼,类似春卷。为晋江、南安等地名点。它用面粉制成圆形薄皮,包上菜肴,卷成圆筒状而食。馅用豆腐干、猪肉、红萝卜、花菜或切成丝的包菜、豆芽、粉丝、蚵煎等,分别炒熟,混装于盘内,食时在饼皮上涂上辣酱,撒上炒过的浒苔(一种海菜)、花生末等,包上各种菜肴即可食用。此饼来由有不同说法:一说为郑成功夫人所创;一说是当年遭元人洗劫的南人,清明扫墓时为寄托哀思做成此饼,以手捧食。较为流行的说法是,明代金门人蔡复一夫人所创,蔡为官清廉,任云贵、湖广总督时,常忙得废寝忘食,蔡夫人遂以面饼裹菜,让丈夫一手执笔批阅公文,一手拿煎饼进食,工作、进食两不误。
10.烧肉粽:粽子各地都有,但闽南烧肉粽风味独特。它用糯米淘浸加上猪油、酒、囟汁、酱油烧透之后,夹囟肉块、香菇、莲子、虾干,用竹叶包裹在猪骨汤中煨三小时,食时调蒜泥,囟汗、辣椒酱,入口不腻,甘美可口。
11.其他闽南地区其他糕点类名吃还有,厦门的庆兰馅饼、油葱粿、花生酥,泉州的绿豆糕,石狮的甜粿(即“石狮年糕”)、曾小鹏鸡蛋糕,永春的“粩粩花”百粬,漳州的碗粿,南靖的米香、卷仔粿,龙海的“双糕润”,诏安的山枣糕、鼓饼、桔饼及平和的枕头饼。其中平和小溪一带的“枕头饼”,用面粉、冬瓜条、麦芽糖、柑皮、猪油、葱等制成,其状如枕,色赤红,质松酥,封建时代曾作为贡品进贡朝廷。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6. 闽南的特色小吃有哪些

1、蚵仔煎

蚵仔煎,(闽南语读做ě-ā-jiān,普通话译作“海蛎煎”),起源于福建泉州,是闽南,台湾,潮汕等地区经典的传统小吃之一。

2、深沪水丸

深沪水丸又名鱼丸,其形状有圆状的、块状的或鱼形的。它具有色泽雪的白晶亮、下锅膨胀力强、质地坚韧、入口鲜美细腻等特点。系选用鳗鱼、“嘉腊”鱼等上等鱼肉剁碎捣烂,与地瓜粉一起搅合制成的。

3、土笋冻

土笋冻是起源于福建泉州,一种色香味俱佳的特色传统风味小吃,是一种由特有产品加工而成的冻品。相传发明人是民族英雄郑成功。 它含有胶质,主原料是一种蠕虫,属于星虫动物门,学名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身长二、三寸。

4、碗仔粿

碗仔粿俗名油葱粿,是福建翔安马巷传统的地方小吃。吃起来清凉爽口,亦甜亦咸,别具风味,吃的时候如果浇上一点调好的酱,味道会更加鲜美。粿质不粘不结,软滑有弹性。

5、马蹄酥

马蹄酥,雅名“香饼”,是福建同安的着名传统小吃。马蹄酥是由面粉揉合各种材料烘烤而成的酥饼,原为唐代的宫廷食品,后流传入民间,随着岁月流转,各个地方的马蹄酥也演变出不同的馅料,形状和名称。

6、润饼

润饼,是中国闽南地区,潮汕地区,及台湾地区的一种传统风味小吃,主要原料有春笋丝、胡萝卜丝、高丽菜(卷心菜、包菜)丝、韭黄、绿豆芽、香菇、酥海苔、猪肉腿、虾仁、蛋皮丝等。

7、枕头饼

枕头饼是福建漳州平和县南胜地方名点,属于茶料甜点。长条状外形,长约一寸八分,大小与小指头相近,形似枕头,故而得名,它新颖别致,小巧芳香,常被用来做赠品。原来自福建漳州,是百姓逢年过节的必备茶点和馈赠远方亲友的特色礼品,曾是明代嘉靖年间的朝廷贡品。

7. 舌尖上泉州特色名小吃有哪些

1、面线糊

面线糊是以福建泉州为发源地,而后传至福建省闽南地区的小吃,呈糊状,是由细面线、番薯粉制作成。先将水煮开,放入番薯粉和调料、面线。一般为早餐食用,就着油条跟马蹄酥吃。

8. 闽南的名小吃有哪些

肉夹包
经营者:“臭记”美食店

泉州的肉夹包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是传统婚宴上必备的面点之一,老一辈的人叫它“虎咬狮”。

现在泉州人一提到肉夹包,就想起“臭记”美食店,它是全市惟一一家将肉夹包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平均月销售量能达到两三万个。该店的许老板原本是一名厨师,他在书籍上偶然看到肉夹包的制作方法,随后就对它进行了研究及多次改良。他表示,现在的肉夹包在口味上与传统肉夹包有很大区别,更符合现代人的饮食特点。

据介绍,“臭记”肉夹包采用纯等五花肉,并精选上等面粉,配上高浓度的香料,加入蒜泥、香料制作而成。肉夹包虽然外表朴实,但只要咬在嘴里,一股浓郁香味就满溢而出。其面皮松软,肉有嚼劲,咸香适口,口味多变,也难怪诸多食客给了它“中国汉堡”的美名。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肉夹包将猪肉与蒜泥和在一起,更利于人体对肉类营养的吸收;而35%-37%的蛋白质含量,又是最适合人体健康的营养比例。

许老板表示,“臭记”一向坚持“小吃+大餐”的经营模式,其制作的小吃盛宴,在美食节上获得“金奖风味小吃宴”称号;另外,该店还侧重于传统闽南民间土菜的挖掘与创新,其新产品富贵金猪在推出后也即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槟榔芋泥
经营者:泉州绿洲西餐厅
绿洲芋泥原料精选槟榔芋头、白糖、猪油、葱头、花生、芝麻等。据此次选送单位绿洲西点餐饮有限公司的主厨戴加强先生介绍,要做槟榔芋泥首先要把芋头刨皮,每个切成数块,在蒸格上蒸熟取出,放案板上,用棍或刀面压成茸,要压得很细,没有核块,然后将芋茸放在大碗里,加入白糖、猪油、打散的鸡蛋、熟油搅拌调匀,抹平碗面,上蒸笼蒸1小时后取出,戴主厨还介绍道,槟榔芋泥做成后吃起来有细腻圆滑、味道芳香等特点。

绿洲西点餐饮有限公司自创办以来已走过18个年头,公司领导诚心创业,并长年坚持“品质第一、卫生第一、服务第一”,受到了广大顾客的认同。该公司总经理王先生告诉记者,现在他们推出一种“西菜中吃、中菜西吃”的中西结合的经营方式、中西结合的用餐方式,一经推出就受到顾客认可,特别是年轻人的青睐。

据了解,现在绿洲西点餐饮有限公司已经在泉州开设了4家分店,现在正准备向厦门进军。

白鸭汤

经营者:阿彬白鸭汤店

阿彬白鸭汤,是以永春石鼓“农村户口”的白鸭为原料,即用头大冠红、羽毛洁白、颈较短、掌实黄、躯体硕壮的“红面番鸭”为主料,配上13种中草药烹制而成。阿彬白鸭汤营养丰富,汤浓味美、肥而不腻,闻名遐迩,令食客津津乐道。

着名医学家李时珍曾在不朽之作《本草纲目》中写道:白鸭肉最良,药食最佳,有补虚祛寒、和脏腑、利水道等作用。

据阿彬老板介绍,自从他开店以来,这道美味可口的白鸭汤,就深受本地食客的欢迎,一些海外侨亲、台湾同胞每次到泉州都会慕名而来。阿彬白鸭汤不仅吸引众多小吃爱好者,而且也吸引了福建电视台、泉州晚报、东南早报等媒体争相报道,台湾电视台也曾两次飞跃海峡进行采访报道。

阿彬介绍说,为了共同做大做强这一已注册的“阿彬白鸭汤”,他准备邀请一些志同道合的有识之士加盟。

肉燕

经营者:龙宫高 丽巷小吃店

龙宫高丽巷肉燕主料为干肉燕皮150克,精瘦肉300克,辅料为水发虾米20克,净荸荠50克,葱白50克,味精12克,精盐10克,猪骨汤800克,干淀粉50克,芹菜末、胡椒粉、芝麻油适量。

龙宫高丽巷小吃店老板孙秀珍女士介绍说,加工肉燕时要将精瘦肉槌成泥,虾米、荸荠、葱白均剁成细末状,取小盆放入肉泥,加入精盐、味精搅拌数分钟,至肉有黏性且表面光滑时,加入干淀粉、虾米、荸荠、葱白等,再搅拌均匀成馅料,干肉燕皮切成6厘米方片,每张燕皮中间放入馅料(约5克),然后把燕皮合拢捏紧,放入沸水锅中氽熟,捞起,盛入汤碗中,把锅置旺火上,当猪骨汤烧沸,放入精盐等调好味,浇入装有肉燕的汤碗中,撒上胡椒粉、芹菜末、芝麻油即成,吃起来质嫩味荤,鲜美爽口。

在谈到此次搬迁新店时,孙秀珍女士介绍到,搬迁新店是为了适应发展需要。长期以来,他们就以质量好、品位高等受到客户好评,但是原来的店面较小,难以满足要求,因此他们就把新店搬迁到鲤城龙宫巷这个交通方便、人流相对集中的地方。孙女士还介绍说,小吃也是需要不断进行改良的,因此她们还将不断探索,为消费者献上色、香、味等俱佳的肉燕。

面线糊

经营者:西街老记面线糊店

提起西街面线糊泉州人可谓耳熟能详,其主料为精制面线75克,辅料为虾糠150克,猪骨汤1000克,熟鱼肉200克,精盐15克,味精6克,淀粉50克,适量的胡椒粉、芫荽、白酒(浸泡过当归)。

西街面线糊的老板曾焕萍先生介绍道,要做上乘的面线糊,首先要将虾糠包扎于纱布中,放入1000克清水,用中火煮半小时后,捞起虾糠,汤汁过滤待用,把熟鱼肉撕成丝,锅置旺火上,倒入猪骨汤和用虾糠煮过的汤汁并烧沸,再将精制面线稍捻碎放入沸汤锅中,加入精盐、味精调准味,淀粉调水徐徐舀入锅中,并不停推勺至面线浮起,锅中汤汁成糊状即可。

面线糊味道鲜美,清甜爽滑,具有泉州地方风味。点餐时可根据各人的口味,加入卤大肠、小肠、醋肉、油条等,一人一碗面线糊,看你想加什么料,撒上胡椒粉、芹菜末、白酒以及卤汁,味道更美。

西街面线糊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曾先生介绍,他的父辈就开始经营面线糊,原本的老店在西街电影院对面,由于西街改造现迁址于市区六灌路(小肥羊火锅对面),店里的生意并没有受迁址影响,反而吸引了更多消费者的光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