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图片 » 烧心按摩哪个反射区图片
扩展阅读
手机分期手写海报图片 2025-07-27 14:36:01
电脑可以恢复图片吗 2025-07-27 14:25:58

烧心按摩哪个反射区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7-08 00:01:16

Ⅰ 常见病手部反射区自愈处方有哪些

下面,再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病的手部反射区自愈方法,希望能为大家带来健康:
1.烧心的手部反射区自愈处方(1)健理三针区和胃肠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如果用圆珠笔芯和发夹刺激健理三针区,既可抑制胃肠功能,又可减少胃酸分泌。
(2)胸腹区和三焦经、肝经、心包经有关,对三焦经、心穴、肝穴等穴位实施强刺激,则有助于抑制胃酸的分泌。
值得注意的是,与只有经过强刺激才可抑制胃酸的分泌相反,轻轻地压揉手背,反而会促进胃酸的分泌。
2.腰痛的手部反射区自愈处方手部反射区治疗腰痛有3个关键。第一,偏于食指一侧的腰腿点,是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的有效穴位;第二,偏于无名指一侧的腰腿点,是专治闪腰的特效穴位,手疗刺激应以柔为宜;第三,位于小指与无名指交界处手臂侧有一个穴位叫做坐骨神经点,是专治坐骨神经痛的特效穴位。
具体方法:指压按摩,压1秒钟,松一下再压,反复多次,治疗腰痛。
3.老花眼的手部反射区自愈处方治疗老花眼的有效反射区(兼穴位)即位于手掌上的心包区,食指上的商阳,小指上的少泽,还有老眼点和养老穴。
具体方法:对每个反射区(或穴位)指压按揉,尤其应在养老穴和老眼点各做10~15次指压、按、揉,疗程1~3个月。刺激法多种多样,如指压法、圆珠笔尖刺激法、烟灼法和艾灸法等。
4.腹泻的手部反射区自愈处方(1)指压位于手背胸腹区的下痢点,对止泻有奇效。治疗方法:用拇指摁住下痢点反复揉压,顷刻会有明显效果。
(2)除了下痢点之外,还有位于食指掌侧的第一指节上的大肠区和小指掌侧第一指节的肾区,无论用手指按压或用烟头熏灼都有明显疗效。
(3)位于手心上的健理三针区对于控制腹泻也很有效,充分压揉这一反射区,可改善胃肠的功能,促进消化吸收能力。
5.哮喘的手部反射区自愈处方(1)咳喘点是治疗哮喘病的特效反射区,哮喘发作时,首先刺激此外。具体方法:用烟灼法。将香烟点着灼熏咳喘点,当患者的手感到灼热时抬离一下,然后再进行下一次烟灼。每次持续3~5分钟为1个疗程。反复多次,疗效显着。
(2)刺激呼吸区和肺穴。呼吸区位于手掌拇指丘外侧,刺激方式与咳喘点稍有不同,只需轻柔按摩,指压等。这两个反射区对预防哮喘非常有效。
6.高血压的手部反射区自愈处方高血压的手疗法要因地制宜,辨证论治,以降压为唯一目标。方法是刺激手背上的血压反应区,必须按以下步骤进行。
(1)早期高血压降压穴位是“血压反应区”下端小指侧的阻谷穴。
(2)血压升高到180毫米汞柱时,降压穴位反应区升至音谷穴。
(3)血压升高达200毫米汞柱时,降压穴位继续上行至落零五穴。
具体方法:将牙签10个为一组捆扎起来分别刺激相应的穴位。

Ⅱ 治疗胃肠病的按摩方法是怎样的

按摩对于调养健身有重要作用。具体方法有穴位按摩、经络按摩、反射区按摩(包括局部按摩)等等,而这些按摩方法中还有许多小方法,如穴位按摩,可以按摩足三里以增强胃肠功能,防治胃痛、腹痛、腹泻等各种胃肠病,可以按摩中脘、天枢穴等,以防治胃痛、腹胀等。而在按摩手法上又有按法、摩法、推法、拿法等,分别适宜防治与调养的需要。

在按摩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注意选择恰当的方法,采用适当的手段,科学对待,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按摩通过刺激力量的强弱、时间的长短、频率的快慢、方向的顺逆,作用于经络穴位,从而收到补或泻的作用。

一般说来,手法刺激力量强的为泻,弱的为补;手法作用时间短的为泻,长的为补;手法频率快的为泻,慢的为补;手法旋转按逆时针方向的为泻,按顺时针方向的为补。

如胃痛,凡是胃中胀满攻冲作痛,牵连到两胁,胸闷致使气滞胃痛;胃中胀满,疼痛拒按,嗳腐酸臭,不愿闻到饮食气味,恶心呕吐,吐出后疼痛会减轻的饮食积滞胃痛;胃中烧灼疼痛,痛势急迫,拒绝按抚,喜冷恶热,烧心泛酸,口干口苦,甚则呕吐苦水的肝火燔灼胃痛;胃中疼痛如针刺激或如刀割,疼痛有定处,拒绝按压的瘀血留阻胃痛;以及胃中疼痛较甚,遇温可以减轻,痛作时怕冷的寒邪犯胃胃痛,病证多属于实。对于实证的治疗,方法是泻其实,按摩时宜采用泻的手法。

凡是胃中隐隐作痛,绵绵不断,喜按喜暖,饥饿时痛得厉害,进食后会减轻,遇冷疼痛加剧的脾胃虚寒胃痛,以及胃中隐隐灼痛,嘈杂似饥的胃阴不足胃痛,病证多属于虚。对于虚证的治疗,方法在于补其虚,按摩时宜采用补的手法。

手反射区按摩疗法

手反射区按摩疗法是在人体手掌的某些特定反射区进行揉按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人体手掌与全身各部位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就像是人体的一个缩影。说起手掌疗法,它的起源要早于药物疗法,远古时期,当天气寒冷时,人就会本能地摩擦双手以防冻伤;牙痛时,按压手的虎口部位可以止痛等等。渐渐人们发现手部的某些部位,通过按压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从而形成了手部的“全息观”。手掌的全息论与中医的整体观念“不谋而合”,它根据生物的全息律,把内部组织器官缩影投射于手上,即全息反应区,这些区域或大或小,有的是所反射脏腑的形状,虽各不相同,但都是一个小区域而不是一个点,通过反射区刺激,可以对相应的脏腑进行调整,既保健又可治疗疾病。现代科学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刺激反射区,对相应脏腑有调理作用,但要达到预期疗效,需要持之以恒。还需指出的是,急性胃病或某些急性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以下介绍几种肠胃病常见病症的手反射区按摩疗法:

(1)慢性胃炎

反射区:胃、脾、肠、胰、肝胆。

做法:用拇指端按相应反射区,尽量用力由轻到重,使局部产生明显的酸痛感。每个反射区按摩3~5分钟;或用点按法一按一放反复操作3~5次,然后用拇指腹按揉消化区5分钟。

(2)十二指肠炎

反射区:胃、脾、肠、肝、胆、胰、食管。

做法:用拇指端按相应反射区,尽量用力由轻到重,使局部产生明显的酸痛感。每个反射区按摩3~5分钟;或用点按法一按一放反复操作3~5次。

(3)胃、十二指肠溃疡

反射区:胃、脾、肠、肝胆、胰。

做法:用拇指点揉按摩以上各穴,每穴2分钟。和缓有力,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1次。2~3周为1疗程。

(4)胃肠功能紊乱

反射区:胃、脾、肠、肝胆、肝胆调节、下腹调节、胰、脑。

做法:用拇指端按揉相应反射区,用力由轻到重,使局部产生明显的酸痛感。每个反射区按摩3~5分钟;或用点按法一按一放反复操作3~5次,然后用拇指腹按揉消化区5分钟。再按揉心、脑垂体反射区。每天按摩2次,7日为1疗程。

(5)胃癌

反射区:食管、胃、脾、胰、肝、腰肾、肠、癌带区、淋巴免疫区。

做法:用拇指端按相应反射区,尽量用力由轻到重,使局部产生明显的酸痛感。每个反射区按摩3~5分钟;或用点按法一按一放反复操作3~5次,然后用拇指腹按揉消化区5分钟。

足反射区按摩疗法

足部反射区疗法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在我国古籍中曾有“一观趾法”、“足心道”的记载。常言道:“树枯根先死,人老脚先衰”,可见,我国古今的养生健身方法,都极重视足部的锻炼。足部按摩治病保健作用的机理就是以对反射区的良性刺激,而达到调整组织器官生理机能的作用,使体内产生自愈力。所以对多数反射区来说刺激强一点,痛感重一点,效果就较好,不痛则无效果。对骨骼系统的疾病治疗,必须用强刺激才能取得明显效果,而严重心脏病患者的心脏反射区、肝脏病患者的肝脏反射区以及淋巴和坐骨神经反射区,力度就应减弱,按摩处只要有轻微痛感就可以了。

按摩有补、泻两种手法,按照“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原则,对实证、体质较好的患者,力度可适当加大,采用强刺激手法;而对心脏病等虚证及老年人、儿童、女性和体弱者则用弱刺激手法,延长疗程,使患者的内部机能逐渐恢复。还有,对敏感性强的反射区力量不能过大,而对那些敏感性弱的反射区应适当加大力度。总之,要区别对待。

中医认为慢性胃病的病变在胃,与肝脾二脏关系密切,若采用足部反射按摩疗法治疗慢性胃炎,方法如下:

(1)有效反射区

肾、输尿管、膀胱、胃、脾、肝、十二指肠、大脑、食管、小肠等反射区。

(2)按摩手法

用拇指揉压胃、十二指肠、大脑、肝、脾反射区30~50次;用指刮压输尿管、直肠、小肠30~50次,力度适中。

(3)按摩时间

每天早晚各1次,20天为1疗程。

摩腹疗法

摩腹是用手指或手掌面着力于腹部,腕关节及前臂协同配合,做环形旋转摩动。可用一指或中间三指的指腹摩动,也可用掌面摩动。用指腹摩动的叫指摩法,用掌面摩动的叫掌摩法。

摩腹时肘关节自然屈曲,腕部放松,指掌伸直,指或掌着力于摩动部位,进行摩动。按摩的动作不能过急,也不宜过缓,注意轻重适宜,和缓协调,用力自如。

(1)穴位按摩

摩腹时刺激某个点,即用指腹在某个穴位上摩动,如摩天枢,用指腹在脐旁2寸(这里说的是针灸术语,不是一般的长度单位,具体见有关专业书籍,下同)处的天枢穴上摩动,以冀收到针刺天枢穴能达到的效果。

(2)全腹按摩

全腹按摩是用指掌摩动整个腹部,通常先在脐部摩动数次,然后边摩动边向外扩大;然后做反方向按摩,从外向内,边摩动边向内收缩,至脐部为止。

摩腹的同时,通常配合采用按、揉、推、拿、振等手法,以增强和强化摩腹的效果。

摩腹刺激胃肠,能使大便通畅,肠中积滞及时排出。引起疾病,影响健康,促进衰老的毒素得以清除,而于健身延年均有裨益,古人说得好:肠中常清,可得长生。

摩腹还有助于祛积滞,清除体内毒素。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由四脚爬行发展到直立行走,从力学角度讲,内脏容易下垂。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肠、小肠渐渐失去弹性,或形成皱襞,或扭曲松弛。当大肠变松弛后,肠壁上会形成大量的皱褶,皱褶又成为袋状的窝(憩室),粪便积在这里,往往形成宿便。因为宿便在憩室内,一般情况下不易排出,累积在肠内,引起腐败发酵,有害物质经大肠壁吸收进入血液,会引起各种疾病。所以,即使在排便正常的情况下,仍要注意祛除宿便及积滞。

金元时期的名医朱丹溪,对养生医学曾做出重要的贡献。他的一个着名观点就是“倒仓论”。“倒仓论”的着眼点在于祛除肠中积滞。摩腹通过各种手法刺激腹部,可以推陈致新,不使滞留。祛除了体内积滞留毒,新陈代谢会更旺盛,机体也就更有活力,这对于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来说,都会是大有裨益的。

腹部有脾、胃、肝、胆、肾、膀胱、大肠、小肠、阑尾、子宫、卵巢等脏器。这些脏腑器官在体内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生理功能上互相联系,病理变化上互为影响,尤其是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关系最为密切。摩腹通过对这些脏腑器官的刺激,能调节脏腑功能,防治疾病。

Ⅲ 治疗胃病的按摩疗法,哪个足三里在什么位置

病情分析:胃病往往是常见的疾病的。多是可以引起疼痛酸痛胃胀的情况
意见建议:一般的情况来说,足三里往往是可以按摩的,是在膝盖下三寸、小腿骨外一横指的位置的。

Ⅳ 百科全说上说,“烧心”可以用磁珠贴耳朵反射区治疗,这个磁珠是什么东西,太原在那里可以买到有图片最

减肥 ~~~~~~~~~~~~

Ⅳ 胃酸多,烧心按摩哪些穴位

这位太原的网友,“胃酸多,烧心”可以服用抑酸药物治疗,按摩穴位没有意义。

Ⅵ 治疗胃肠病的按摩方法有哪些

按摩对于调养健身有重要作用。具体方法有穴位按摩、经络按摩、反射区按摩(包括局部按摩)等等,而这些按摩方法中还有许多小方法,如穴位按摩,可以按摩足三里以增强胃肠功能,防治胃痛、腹痛、腹泻等各种胃肠病,可以按摩中脘、天枢穴等,以防治胃痛、腹胀等。而在按摩手法上又有按法、摩法、推法、拿法等,分别适宜防治与调养的需要。

在按摩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注意选择恰当的方法,采用适当的手段,科学对待,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按摩通过刺激力量的强弱、时间的长短、频率的快慢、方向的顺逆,作用于经络穴位,从而收到补或泻的作用。

一般说来,手法刺激力量强的为泻,弱的为补;手法作用时间短的为泻,长的为补;手法频率快的为泻,慢的为补;手法旋转按逆时针方向的为泻,按顺时针方向的为补。

如胃痛,凡是胃中胀满攻冲作痛,牵连到两胁,胸闷致使气滞胃痛;胃中胀满,疼痛拒按,嗳腐酸臭,不愿闻到饮食气味,恶心呕吐,吐出后疼痛会减轻的饮食积滞胃痛;胃中烧灼疼痛,痛势急迫,拒绝按抚,喜冷恶热,烧心泛酸,口干口苦,甚则呕吐苦水的肝火燔灼胃痛;胃中疼痛如针刺激或如刀割,疼痛有定处,拒绝按压的瘀血留阻胃痛;以及胃中疼痛较甚,遇温可以减轻,痛作时怕冷的寒邪犯胃胃痛,病证多属于实。对于实证的治疗,方法是泻其实,按摩时宜采用泻的手法。

凡是胃中隐隐作痛,绵绵不断,喜按喜暖,饥饿时痛得厉害,进食后会减轻,遇冷疼痛加剧的脾胃虚寒胃痛,以及胃中隐隐灼痛,嘈杂似饥的胃阴不足胃痛,病证多属于虚。对于虚证的治疗,方法在于补其虚,按摩时宜采用补的手法。

Ⅶ 按摩穴位的作用及各穴位说明

按胃的反射区感觉胃痛说明你胃有点毛病。
足底汇集了人体的六条经脉,六十六个穴位
足穴按摩法是在足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上采用推拿手法,用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方法。本法以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足与经脉、脏腑、气血的密切关系,刺激足部的穴位,激发人体经气,以调整脏腑和各部组织、器官的联系,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由于足穴按摩法是在足部取穴按摩,减少了患者脱、穿衣服等环节,较为省时、省事,且安全,操作简便。不仅对慢性胃肠炎、神志病等有效,对急性疼痛、外感、心悸、眩晕等病证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1.足穴的定位与主治:为了定准穴位,以提高疗效,必须掌握好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折量法.
①足跟后缘至中趾根部为 10寸。
②足内、外踝高点至足底为图63 足底部骨度分寸折量图3寸。
③足掌面第1跖趾关节内侧赤白肉际至第5跖趾关节外侧赤白肉际为5寸,足背部亦相同。
④足跟部最宽处距离为3寸。
(2)自然标志定位法。该法即是根据人体足部的自然标志而定取穴位的方法。如趾横纹、趾尖端、跖趾关节、跖骨小头、趾缝端、内踝高点、外踝高点、舟骨粗隆等。
(3)足部穴位定位与主治
2.选穴原则
(1)依据疾病症状选穴。临床可以根据各种疾病的主要症状作为选穴的依据。选取对主证有治疗作用的穴位,例如头痛可选头痛点,失眠选用安眠点等。主治作用相似的穴位可以配合应用,如坐骨神经痛可同时按摩坐骨1、2穴进行治疗,也可将具有主治作用的穴位和对症选用的穴位配合选用,如失眠伴有头痛者,可选用安眠点配合头痛点治疗。
(2)依据疾病部位选穴。依据疾病的发病部位选择相应的穴位按摩,如胃痛可取胃点,尿闭取膀胱点、肾点。
3.常用处方
头痛:取头面、肾、头痛点、眩晕点、臀。
失眠:取安眠、心、胃、脾、癫痫点。
眩晕:取肾、肝、眩晕点。
中风昏迷:取趾端,
面瘫:取面、头面。
三叉神经痛:取面、头面。
扁桃体炎:取心,扁桃1、2,眩晕点。
目疾:取肝、头面。
耳疾:取肾、肝。
鼻炎:取头面。
牙痛:取牙痛1、2。
腮腺炎:取扁桃1、2,眩晕点。
癫狂、癔病:取安眠、肾、癫痫点。
癫痫:取癫痫点、肝、肾、安眠。
尿闭:取脾、肾、膀胱、子宫。
遗尿:取膀胱、肾、遗尿。
痛经:取子宫,痛经1、2。
落枕:取落枕。
胃痛:取胃、胃肠点、肝。
呕吐:取胃、大肠、胃肠点。
腹痛:取小肠、大肠、胃肠点、臀。
痢疾:取小肠、大肠、胃肠点。
消化不良:取胃、脾、胃肠点。
腹泻:取大肠、小肠、脾。
胁痛:取肝。
肋部神经痛:取胸、肝。
腰痛:取肾、坐骨l、2,腰痛点、腰腿点
急性腰扭伤:取腰痛点、腰腿点。
坐骨神经痛:取坐骨1、2,腰腿点、腰痛点、臀。
心悸:取心、心痛.点;肾。
哮喘:取肺、胸、心痛点。
胸痛:取胸、肺。
末梢神经炎:取趾端。
肿瘤疼痛:取癌根1、2。
4.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1)对症选穴后,患者仰卧,采用指尖点按,或食、中指拿、捏、揉动等手法,连续操作,每穴35分钟。
(2)操作前可嘱患者洗脚,患者如有足癣等疾患,操作者可戴乳胶手套操作,力量需柔和,不可撕裂拉伤患者足趾等薄弱部位。
足底按摩常用简单的方法
单食指扣拳法
食指关节弯曲其余四指握拳
拇指固定在中指上顶住弯曲的食指
双指钳法
食指、中指弯曲成钳状
钳住脚趾间穴位压在穴位上
双指拳法
用手握拳中指食指弯曲关节凸出
以凸出的关节着力以手腕施力
拇指握推法
拇指与四指分开
用拇指指腹为着力点以手腕手掌施力
扣指法
拇指与四指分开呈圆弧状
四指为固定点拇指指尖施力
反射区
1、肾上腺反射区:位于双足足底第2、3跖骨体之间,距跖骨头近心端一拇指宽处。
2、肾脏反射区:位于双足足底第2、3跖骨体之间,近跖骨底处。
3、尿管反射区:位于双足足底自肾脏反射区斜向内方,至舟状骨内下方,呈弧形带状区。
4、胱反射区:位于双足内踝前方,舟状骨下方,拇展肌内缘旁。
5、额窦反射区:位于双足十个脚趾趾端。右边额窦反射 ace=Verdana1、肾上腺反射区:位于双足足底第 2、3跖骨体之间,距跖骨头近心端一拇指宽处。
6、垂体反射区:位于双足拇趾趾腹中央部位。
7、小脑及脑干反射区:位于双脚拇趾根部靠近第二趾骨处。右半小脑及脑干反射区在左脚,左半小脑及脑干反射区在右脚。
8、三叉神经反射区:位于双脚拇趾近第二趾的一侧。右侧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左脚,左侧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右脚。
10、头部(大脑)反射区:位于双脚拇趾趾腹全部。右半大脑反射区在左脚,左半大脑反射区在右脚。
11、颈项反射区:位于双脚拇趾趾腹根部横纹处。右侧颈项反射区在左脚,左侧颈项反射区在右脚。
14、甲状腺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拇趾与第二趾蹼处沿第一跖骨头向内呈“L”形带状。
15、眼睛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第2趾第3趾额窦反射区至中节趾骨根部。右侧眼睛反射区在左脚,左侧眼睛反射区在右脚。
16、耳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第4、5趾额窦反射区至中节趾骨根部。右侧耳反射区在左脚,左侧耳反射区在右脚。
17、斜方肌反射区 :位于双脚脚底眼睛、耳反射区的近心端,自甲状腺反
射区至肩反射区之间,约一拇指宽的横带状。
18、肺及支气管反射区:位于双脚斜方肌反射区下方一拇指宽处。支气管敏感带自肺反射区的中部向第3脚趾延伸。
19、心反射区:位于左脚底第4跖骨与第5跖骨间,在肺脏反射区后方(向脚跟反向)。
20、脾反射区:位于左脚底第4跖骨与第5跖骨间,心脏反射区下一拇指处。
21、胃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第1跖骨底远心端。
22、胰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胃反射区与十二指肠反射区之间。
23、十二指肠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第1跖骨与楔骨关节前方(向脚趾方向),胃及胰反射区的后方(向脚跟方向)。
24、小肠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中部凹入区域。第1、2、3楔骨、骰骨至跟骨前缘所形成的凹入区域,被大肠反射区所包围。
25、横结肠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第1至3楔骨、骰骨交界处,横越脚底中部的带状区。
26、降结肠反射区:位于左脚脚底第5跖骨沿骰骨外缘至跟骨前缘,与脚外侧平行的竖条状区。
27、乙状结肠及直肠反射区:位于左脚脚底跟骨前缘呈一横带。
28、肛门反射区:位于左脚脚底跟骨前缘 乙状结肠及直肠反射区的末端,拇展肌外侧缘。
29、肝反射区:位于右脚脚底第4跖骨与第5跖骨间。
30、胆囊反射区:位于位于右脚脚底第4跖骨与第5跖骨间,肝脏反射区的内下方
31盲肠(及阑尾)反射区:位于右脚脚底跟骨前缘,第4、5趾间的垂直线上。
32、回盲瓣反射区:位于右脚脚底盲肠(及阑尾)反射区的远心端。
33、升结肠反射区:位于右脚脚底从跟骨前缘,沿骰骨外侧至第5跖骨底,在小肠反射区外侧与脚外侧平行的带状区
34、腹腔神经丛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第1至4跖骨体处,分布在肾脏反射区附近的椭圆形区域。
35、生殖腺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脚后跟跟骨中央。
(二)足内侧反射区
9、鼻反射区:位于双脚拇趾远节趾骨内侧,自拇趾趾腹边缘延伸到拇趾趾甲根部呈L形。左鼻反射区在右脚,右鼻反射区在左脚。
12、颈椎反射区:位于双脚拇趾趾关趾根横纹内侧尽头。
13、甲状旁腺反射区:位于双脚第1跖趾关节内侧。
36、胸椎反射区:位于双脚足弓内侧缘,第1跖骨头下方到第1楔骨前。
37、腰椎反射区:位于双脚足弓内侧缘第1楔骨至舟骨、上接胸椎反射区下连低骶骨反射区。
38、骶骨反射区:位于双脚足弓内侧缘,起于舟状骨后方经距骨下方到跟骨前缘。
39、尾骨内侧反射区:位于双脚跟骨内侧,沿跟骨结节后内侧呈L形区域。
40、前列腺或子宫反射区:位于双脚跟骨内侧,内踝后下方的近似三角形区域。
41、尿道及阴道反射区:位于双脚内侧,自膀胱反射区斜向后上方延伸经距骨至于内踝后下方。
42、内侧髋关节反射区:位于双脚内踝下缘呈弧形区域。
43、直肠及肛门反射区:位于双脚胫骨内侧,踝后沟内,从内踝后方向上延伸四横指的带状区域。
44、腹股沟反射区:位于双脚内踝上方凹陷处。
45、内侧坐骨神经反射区:位于双腿内踝关节后上方起,沿胫骨后缘上行至胫骨内侧髁下。
(三) 足外侧反射区
35、生殖腺反射区:位于双脚外踝后下方跟腱前方的似三角形区域。与内踝下前列腺、子宫反射区位置相对称。
42、外侧髋关节反射区:位于双脚外踝下缘呈弧形区域,与内踝下的内侧髋关节反射区相对称。
45、外侧坐骨神经反射区:位于双腿外踝前缘沿腓骨前侧上至腓骨小头处。
46、尾骨外侧反射区:位于双脚跟骨外侧,沿跟骨结节后外侧呈L形区域。
47、下腹部反射区:位于双脚腓骨外后方,自外踝向上延伸四横指的带状区域,与脚内侧的直肠及肛门反射区相对应。
48、膝反射区:位于双脚外侧跟骨前缘,骰骨、距骨下方形成的半园形凹陷处。
49、肘反射区:位于双脚外侧第5跖骨粗隆前后凹陷处。
50、肩反射区:位于双脚外侧第5跖趾关节后方凹陷处。
(四) 足背反射区
51、肩胛骨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第4、5跖骨间延伸到骰骨处稍向两侧分开的带状区域。
52、上颌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拇趾趾关节横纹下的带状区域。
53、下颌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拇趾趾关节横纹上的带状区域。
54、扁桃腺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拇趾近节趾骨,拇长伸肌的左右两侧。
55、喉与气管及食管反射区:喉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第1跖趾关节的内侧;气管及食管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第1跖骨体内侧。
56、胸部淋巴腺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第1、2跖骨底间,延伸至第1、2趾蹼处。
57、内耳迷路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第4、5趾蹼至第4、5跖趾关节间。
58、胸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第2、3、4趾蹼至第2、3、4跖骨底的似园形区域。
59、横膈膜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第2、3、4跖骨底部,与楔骨、骰骨之间,横跨脚背的带状区域。
60、肋骨反射区:内侧肋骨位于脚背第1、2楔骨与舟骨之间;外侧肋骨位于骰骨、舟骨与距骨之间。
61、上身淋巴腺反射区:位于双脚外踝与腓骨、距骨间形成的凹陷部位。
62、下身淋巴腺反射区:位于双脚内踝与胫骨前肌肌腱形成的凹陷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