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图片 » 船灯舞动态图片
扩展阅读
下巴颌在哪里图片 2024-05-04 18:44:45
搜索永柳这个图片 2024-05-04 18:24:32
鲁班的搞笑图片 2024-05-04 18:23:50

船灯舞动态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7-02 20:38:24

‘壹’ 宁海的民风民俗

1、宁海龙舞主要舞的是断尾巴龙,这些龙舞历史悠久。如象山的“打结龙”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这些龙舞大多已从过去的敬神、请神、娱神的祭祀活动,逐步转变为被人们娱乐欣赏的民间艺术形式。

2、祭孔舞,除反映内容为祭孔尊孔而外,还组织礼仪表演,场面非常热闹。其演出活动可达一天一夜,表演者40多人,众人边乐边舞;其道具有山鸡羽、笙、横笛、龙头拐杖、两盏九联灯等。

3、灯舞,灯舞在宁海城乡流传甚广。其形式有马灯舞、船灯舞、车灯舞等多种。这些灯舞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表演载歌载舞,内容多为表达浙东沿海人民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出海捕鱼安全返航。

4、宁海平调,又称“宁海本地班”,在宁海北部亦称“调腔”,是浙东富有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在宁海、宁波、台州、舟山一带。

5、宁海县境内通用宁海话。宁海话属吴语,是吴语明州片跟台州片之间的过渡性方言。宁海话内部不一致,有比较明显的南北差异。

‘贰’ 一个女孩坐在船上一只乌鸦在她旁边,而且旁边还有两盏灯的动漫图片高清的有吗或者动态高清的

我把原图下载地址私发给你。

‘叁’ 冠庄船灯的历史是什么

冠庄船灯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一散伙的“潘紫云”平调戏班,戏班里其中一对夫妻为谋生开始在表演赶船的同时表演平调,受到乡亲们的喜爱,遂逐渐开始流传。冠庄船灯造型别致,船体为狮子灯或凤凰船,上部为亭阁。以双船四人组合表演的形式进行,每船各有二名表演者,分别饰小生和艄公及小旦和船娘。
舞“船灯”所用之“船”,一般用竹、木制作,灯架长7尺左右,高约5尺,外面用色纸、花布,扎成花鸟虫鱼等装饰。“船灯”舞主要反映客家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一般由三人表演,一人藏于船舱操纵船只,另外船头艄公,船尾船婆。一男一女在船头船尾表演,通过三人高度默契的系列化动作,传神地表现了“江上行船”的艺术效果。小船一路划来,上滩、下滩、触礁,拉船划桨,前后呼应,间杂插科打诨,常常令人忍俊不禁,给节日增添许多喜庆的气氛。船灯的曲调十分通俗,常以《八板头》起奏,《渔家乐》为主歌,穿插演奏《十二月古人》等几十种小曲。吹拉起来顺手,唱起来也流畅。

‘肆’ 源于民间的花灯舞是皮影戏吗

不是皮影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的花灯戏是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
拓展
灯舞古已有之,清代就有以灯为道具舞出文字的“灯舞”记载。每逢年节(尤其是元宵节)或祈雨、祭祀、乞求丰收等仪式,宫廷和民间往往都会进行灯舞表演。起初,灯舞以摆字为特征,后逐渐发展成以彩灯排列构造图案、创生意境的民间舞蹈样式,流传于全国各地。按灯彩外形区分,灯舞主要包括模拟动物的龙灯舞、狮子灯舞、鱼灯舞、蚌灯舞、蝴蝶灯舞、百鸟灯舞,模拟花卉的荷花灯舞、菊花灯舞、蜡花灯舞及船灯舞、车灯舞、云灯舞、绣球灯舞等其他形式的灯舞三种类型。灯舞表演形式丰富,一般在夜晚以群舞方式演出,声势较大。演员边走边舞,队形不断变化,舞蹈过程中还施放烟花爆竹,场面蔚为壮观。这种民间舞蹈样式多出现于汉族地区,同时也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流行。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伍’ 龙舟舞的起源

据当地民间艺人说,该舞最早起源于江苏南部。龙舟原为船灯,每逢元宵节,当 地不少乡民都做船灯参加灯会。后因干隆皇帝坐船游江南,乡民为了纪念,便把船灯改为龙舟。因为龙喻皇帝,由是船头船尾也成龙头龙尾状。每逢元宵佳节或喜庆丰收以及寄寓来年风调雨顺时,当地人都要舞龙舟。舞龙舟动作经过不断加工,再配上唱腔、锣鼓,逐步形成了丰富的表演形式。
龙舟舞是乡宁县的一种别具特色的舞蹈形式,清末时十分盛行。每年农历正月十 五左右,在街头或广场活动,表演者少则十几人,多则20余人,除8位舞龙者和1名指挥者外,还有荷花仙子、鱼精、蚌精等角色若干人。
舟舞是乡宁县的一种别具特色的舞蹈形式,清末时十分盛行。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左右,上下挥舞,左右扭摆,时而像在汹涌的浪涛中追波逐浪,时而似在平静的水面上嬉戏飘游,荷花仙子、鱼精、蚌精则在龙舟四周随“波”伴舞。舞蹈步法均为平稳的“圆场步”和略带弹性的“小颤步”。伴奏为打击乐,乐器有锣、鼓、镲、钹等。鼓谱很简单,只有两个乐名反复演奏。
这种龙舟舞的伴奏,由打击乐器锣、鼓、镲、钹等担任,只有两个乐句,反复演奏,随着舞蹈的表演反复敲打,形成一种热烈欢快的气氛。

‘陆’ 船灯舞是怎么表演的

船灯舞是由北方传入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进入岭南后被加以改造,逐渐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民间舞蹈形式。船灯舞主要流行于客家地区,在平远尤受喜爱。

船灯舞传入平远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船”用竹、木制作,外表涂上色彩,配有花束、彩带、彩灯。船无底,底部周围饰有布条作水波状。

一般由3人表演,一个藏于船底操纵船只,一男一女在船头船尾表演,3人的动作必须默契,才能逼真地表现“江上行船”的效果。

早期船灯舞只追求行船的逼真,后来揉进了一些生活主题。通过“行船”表现打鱼以至男女恋情等,舞蹈的设计也根据题材的需要而渐趋繁复,使原来的艺术表现力大大提高。

配乐多是客家民间小调,如《渔家乐》、《夜行船》、《卖杂货》等,乐器主要有唢呐、笛、扬琴、三弦、板胡、二胡,还有一些打击乐器,如锣、鼓、钹、铛等。船灯舞体现了客家人追求美好生活,娱乐升平的情调。

节日船灯舞

‘柒’ 客家民俗

客家酒俗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当亲朋戚友到来,他们都喜欢以家酿米酒相待,这种米酒又称“水酒”,如是初开坛提取的酒,称之为“酒酿”。这种“酒酿”好喝,度数虽然不高,但后劲大,容易醉人。他们在喝酒时,很注意礼节。 客家人喜欢使用四方桌,俗称“八仙桌”,一种可供八个人同坐的木头桌。上座时,他们很重视席位的安排,一般按亲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座。宴席间的大小位,是这样安排的,如正厅只排有一张桌子,这时以面对大门的左侧为首位,右侧为第二位。然后从左到右,穿插论序,面对正厅的右侧为最小。如果安排二张桌子,这时候以左边桌位为大,右边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称之为“一品席”,这种情况,以首席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间第一回斟酒(亦称筛酒),是按尊卑长幼次序先后斟酒,最后再给自己斟酒。酒斟好后,酒壶嘴不能对客人,要对着自己,否则就是失礼。敬酒时,敬酒者要站起来,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诚意),右手举杯讲几句祝颂的吉祥语,并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迟到,视不同情况罚酒1-3杯,妇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离席。 客家人喝酒时,为了增添酒兴和热闹气氛,在各种宴会场合,或俗、或雅、或简、或繁,都有猜拳助兴的习俗。猜拳时还有一些规则,比如出三时,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时,大拇指要侧向,不能往上翘。出二时,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时要侧向,不能象灯驳壳枪一样食指指向对方,以表示礼貌。 客家人酒令,具有丰富的知识性。猜拳的数字从零到拾,如猜中双方所出的手指合计数,即为胜方。如双方同时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采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时叫“一品高升”;猜“二”时,叫“两家和好”;猜“三”时叫“三星高照”;猜“四”时叫“四季发财”;猜“五”时叫“五子登科”;猜“六”时叫“六六顺心”;猜“七”时叫“七巧成图”;猜“八”时叫“八仙庆寿”;猜“九”时叫“九久长长”;猜“十”时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语。 客家人酒令花样多,有文化的人还喜欢“字词令”(包括地方特产令、农谚令等)、“诗词令”,此外还有“通令”(多是别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谜等。客家人喜欢通过酒规酒令、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游戏,增添酒兴,消除寂寞困倦,直至尽欢尽醉。
客家的“崇九”风俗
客家话"九"与"久"同音,故客家人把"九",视为"吉祥"的象征,有"崇九"风俗。客家人建新房子,通常要挑选与九相关的日子,如初九、十八等。所建楼房的层数和房间数也是九的倍数,认为这样可以长久同居共处。"九"在客家人的婚烟嫁娶中显得尤为重要,男女双方相亲、换帖,一般都选与九有关的日子,聘金尾数要带"九",如1999元,迎亲的队伍也要凑足9人,凡礼品都要9方为吉利。客家人做寿,寿粄要做81或360个,所用菜都暗切"三、六、九",如三鲜汤、炖狗肉(狗偕九),韭菜豆腐、重阳(九九)寿糕等等。 由于九与韭谐音,小孩破学启蒙都要食韭菜。客家山歌也用韭谕九,如:"燕子含泥过九江,妹子送郎出外乡,九月九日种韭菜,两人交情久久长。"客家人对九的重视,还表现在把正月初九视为良辰吉日。春节后,出门做工、经商的人一般要到初九这天才离家启程,期望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兴旺发达。节日与习俗
主要节日
客家习俗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或者端阳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也即鬼节。 ☆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 ☆斋戒日:为少数客家人所有;在4月20日【非回族斋戒日】
主要礼俗
婚姻礼俗 说媒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 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 也叫“行大礼”,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门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行大礼”前,有的在“大礼”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 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具等带回男家。 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 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份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闹房 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回门 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送满月 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而往往婆婆对儿媳会严格~ 嫁入3天后要开始干活 传统喜庆习俗 1.诞生礼仪 催生 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2.成年礼仪 客家的成年礼仪分男、女两种,男子的成年礼仪叫做“冠礼”,女子的成年礼仪叫做“笄礼”。(客家的成年礼仪俗称“出花园”) 祝寿 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做寿,同时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此外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其他人来祝寿,一般亲友送寿幛、寿联,或者再加上送礼金。 不少地方,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寿,是知情人自行送礼,上门祝贺,先贺后请;除内亲、至交有发请帖外,不贺不请。 4.建房迁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乔迁新居亦视为重大喜庆之一,要进行隆重庆贺。 建房时,房屋定位,房门定向都要请堪舆先生测定,竖柱上梁时,要张灯结彩,贴红联。新房建成后,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进行“驱邪”、“除煞”,然后才能迁入居住。 广东揭西客家地区迁新居前要请相士“捡日“(即吉日吉时,吉日多为年头年尾,吉时为晚上),在新居大门设八仙桌,摆酒席,由相士主持,请如门神、土地等诸神,及前三代祖宗前来享用,称为”拜门神“(未”拜门神“先行入住称为”借住“)。然后焚化由相士写的地契,向诸神及祖先通告此处已有主。待神灵祖先食罢,焚烧纸钱及放鞭炮。后一家之主提烧旺的炭火炉,家眷各自拿新的厨具等小物件(家中人丁较少的则带母鸡及一窝小鸡,寓意人丁兴旺),新居每一处都要经过。 次日早上,同族媳妇大早前来帮忙”擂茶“(地方客家人接待客人之食),做汤圆,接待前来祝贺的亲友,中午的时候准备宴席款待亲友等。礼节诸多,粗略描述。 传统岁时习俗 过年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年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过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游神 潮汕地区客家村落(包括潮汕村落)会在每年年初固定的日子将村里的宫庙的神明请出,组成一个少则几十人,多则一二百人的游神队伍,敲锣打鼓穿街过巷。请求神明保佑村里各家各户事事顺利(此处之神明几乎都有潮汕守护神--三山国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正月初七,要吃“七样菜”,这里的“七样菜”指的是纯素菜七样加在一起烧炒而成。 也就是擂茶[4],客家人都在人日这天吃擂茶,配上七样素菜享用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春节到元宵期间,各地还有以下一些游乐活动: 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组成一个小队,向各户送春牛图,有吹唢呐的,打小鼓的,敲小钹的,在每家门口吹打,送上“恭贺新禧”红贴,主人会给红包。 船灯 灯状似船,在陆地表演游唱。春节前排练,锣鼓队,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后,吃罢点心,在开阔场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怀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调,艘公只管划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开天官”,唱“天官赐福”等,最后喝酒吃饭。 狮灯 有傩人出场,一个狮头,一个狮尾,一个孙猴子,一个沙和尚,还有锣鼓队。狮、猴、沙和尚演唱完后,要进行武术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狮队过年前要请师傅教练武术。 春分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区除大部分是春分扫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扫墓的。清明节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坛的。 端午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家家户户买肉、杀鸭、包粽子、做米果过节。端午是个大节,许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会回家过节。 中元节 客家地区多以七月十五为“鬼节”。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过节,谓“七月十四人过节,七月十五鬼过节”。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俗称“八月节”,也是个大节。吃月饼,赏月,庆团圆。各家各户要置办酒菜,买猪肉、宰鸡鸭、做米果过节。中秋晚上,家人团聚过节,饭后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 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也叫重九节,俗称“九月节”,是年尾大节,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出门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这一天,很多地方人们要带着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风筝,谓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说,此俗系祖先从北方中原带来,代代相传至今。这一天,有些老人和妇女则上山到庵庙烧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农历十一月,也叫“过冬年”。过冬至要吃猪肉、牛肉,做米果、煮汤丸,有钱人要吃鹿茸、人参补冬。 民间娱乐 客家民间娱乐内容非常丰富,节日的主要有秧歌、龙舟竞渡、踩船灯,舞龙灯,舞狮,高脚师,迎花灯,踩马灯,打花鼓,乐器会,演戏,放烟火,平时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弹琴,弹筝,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纸牌,掷状元签,打麻将,养花,钓鱼等。

‘捌’ 冠庄船灯的介绍和历史

命名时间: 2015年6月
申报地区: 宁海县 类别: 传统舞蹈
名录级别: 市级
船灯舞是流传于宁海乡间的传统民间舞蹈。它反映了农民们浓厚的生活情趣,富有激情,节奏明快,有浓郁的民族传统和乡土气息。宁海的船灯舞以双船四人组合表演的形式进行,一人以丑角扮作渔夫,一人以旦角扮作渔妇,也有艄公、媒婆等。服饰同越剧服装相同。船灯舞一般在面积很大的天井或晒场上表演。表演采用双船(称“龙凤船”),每船各有二名表演者,分别饰小生和艄公及小旦和船娘。舞动时一般不唱,表演者依乐队的锣鼓点子变化而变化步伐;歌唱时一般只摆动船灯在原地踏步。常见的驶法有“穿八字”、“驶四角”、“龙吃水”、“大转圆”和“倒踢靴”等。早期唱的多为平调戏的《赶船》、《教子》片段,讲求的是情节性和教化意义,后期对这一方面有所淡化,一些京剧、乱弹等戏的曲目,甚至民歌小调也进入了演唱的范围。最初的船灯伴奏一律唱平调,当时叫“三坑调”。而且重视整体表演和情节性,因此有一些老船灯表演者认为它有可能是早期宁海平调艺人从“台上跑台下”的一种创造。
还有关于它的散文
冠庄船灯




冠庄让人着迷的东西多了,比如船灯。今年夏天,我的几个长辈让我回村里一趟。电话里,长辈兴高采烈的,说,“快来,冠庄要驶船灯。”一句话让我穿越了时空,我仿佛回到童年的元宵节,吃晚饭前,听大人说,“快吃饭,驶船灯的来了。”那是怦然心动的一刻。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么?在肚子经常被饿得咕咕直叫的年代,我童年的心,却觉得它远远超过一碗白米饭,对我的诱惑。冠庄不是临海的村庄,村民却喜爱舞船灯,我一边开车一边欣赏家乡的美景,近了村庄时看见那阔大的田野时,我才想起,冠庄人叫四周的田畈为“冠庄洋”,就如四川九寨沟称小水潭为海子一样,冠庄人的“驶”船就名正言顺了。是陆地对大海的向往么?是处在重山叠岭包围之下的人类,对解除束缚的希望么?当然,这一切,都是包括我在内的当下人的猜想了。不能当真的。谁能知道古人是怎么想的?就如古人不知道今人是怎么想的一样。

很快到了冠庄。得知是县里的文化馆在拍摄专题片,用以保护和申请“非遗”。冠庄船灯在解放后厄运连连,很少有表演,最近,县里的开游节需要民间艺术,村民们就把这个传统艺术挖掘了出来。哗,好评如潮!呵,我也感动。大热天的,一个个村民裹着厚厚的表演服装做好准备了呢。这可是祖宗留下来的宝贝。这是一个刚刚经过“文化革命”洗礼过的年代,是一个倒脏水连带把盆中的孩子倒掉也在所不惜的年代。我发现,对传统艺术的保护,民间的积极性,普遍高过政府的。这是一种来自民间的力量,十分珍贵,且不可小觑。

拍摄的场地选择在晒场上。呵,我仿佛看见船灯在冠庄的初创时期,一说是二百年,一说是五百年。

烫,火烫。这是我的脚踩在水泥晒场上的第一感觉,那船灯的历史也一样,就如发生在昨天——南宋,我这里暂且采用五百年的说法吧,那时候社会相对平稳,元宵节上的灯舞包括龙灯、狮灯、船灯、兔灯,鱼灯等,充斥了城市乡村,那用灯装饰出来的世界,何止只写了“繁荣”二字?还有从官府至民间的失却家园偏安一隅的一种精神自慰吧?

辛弃疾可以作证!以豪壮奔放着称的南宋词人,却写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关于元宵灯会的词:《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香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娥而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网络,慕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呵,那南宋小朝廷,只剩下半壁江山,如何让一个政治上屡受挫折的词人豪放得起?那灯火阑珊处别致的女子,是他“自怜幽独”的情怀吧?

与辛弃疾的悲从灯中来一样的是,冠庄船灯的起源,也与一帮艺人的遭遇有关。

那正是清咸丰(1851—1861)年间,可谓内忧外患。内有太平天国和捻军农民起义。外有外国联军几番进犯,清政府被迫签下好几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每每战事趋紧,这位皇帝便跑到热河行宫,贪酒贪色贪鸦片不算,还贪丝竹——看戏看着,自己还粉墨登场。有人说皇帝是乐不思蜀,错矣!皇帝是无奈之举。一个昏庸懦弱的皇帝能保得住祖宗交下来的江山么?歌舞升平是一种更体面的哭泣罢了。

正当皇帝在津津有味欣赏升平署(宫廷戏班)大戏时,民间的艺人却遭了殃。战乱不断,灾难频乃,在浙江省,在宁海县,在我的家乡冠庄,与别的地方戏班一样,有一个最早专演宁海平调的叫“潘紫云”的戏班也散伙了。有一天班主将褡袋内所有的银元和铜钱都分了,打开戏箱按照角色不同将戏服行头也一一分了。看见大家疑问的目光,班主说,“钱就这些钱,大家先花着,行头就这些行头,大家管着,总有一天用得着。”

戏班里有一个常演常新的平调剧目叫《偷诗赶船》,演潘必正的小生却是冠庄人,与演陈妙常的花旦因为这出戏结成夫妻。小夫妻俩分到二份行头。

分到的钱早用完了,战乱仍然不断。夫妻俩从小学戏,干不了农活。常常在清晨里吊嗓子,不怕打扰乡亲们的清梦,因为要等待戏班和班主的召唤。可是,连班主也亡故了。原来戏班的师兄弟送走了班主后,抱头大哭,觉得前景暗淡,连活下去的希望都没有了。夫妻俩生活依然贫困,可早上起来依然吊嗓子,练武功。那一种对艺术的执着,让村民也为之感动。有一个花白胡子的老人说,“你们俩的《赶船》大家都喜欢,赚一口饭吃吧。”

夫妻俩果然在年节日里,穿着班主分给他们的戏装,到各个道地(院子)里演着《赶船》,那维妙维俏和赶船表演和高亢美妙的宁海平调唱腔,深深的将村民们吸引住。乡亲们纷纷将自己不多的食物里,分出一部分给他们。后来,有位扎花灯的高手,用独山上的毛竹,为他们扎了一个船灯。

这一扎不要紧,却创造了一个民间艺术新形式。有时候,无路的时候,才会出现路。没有天地的时候,才有新天地。

“驶船灯喽——”高亢有力的喊声,像是从几百年前传来的,带着历史的醇厚。锣鼓声骤起,下午的炎阳照着晒场上的船灯队溅起一地的金光。

空空的场地上,四个手持高杆灯笼的首先出场,他们依次走到四个边角上立定。这就是舞台,当然是象征性的。

接着是穿黄绸服装的旗队出场,冠庄船灯队的旗帜最高最大,大大的“船”字,特别的引人眼目。一律为青年男性,彰显的是阳刚之气。接着是穿大红服装的女村姑持灯笼出场。锁呐声冲天响起。紧随着,船灯出场。

这种铺垫,这种排场,与古时皇帝出巡衙门场面可以相媲美。看这架势,仿佛在告诉世人:皇帝佬儿做得,官府衙门做得,俺们草根,同样做得!

船灯一驶入场里,世界为之一亮,尽管眼下太阳亮晃晃的挂在半下午的空中。

美仑美奂!金碧辉煌!这是我的第一感觉。冠庄船灯看上去造型别致,长宽刚够两人表演所用。与北方的跑旱船不同,那旱船一般是一人表演。冠庄船灯下部为船体,被用彩绸挂在表演者身上,那围布上描了蓝色的波浪,恰好遮了表演者的脚。上部为亭阁,飞檐翘角,每个角上挂了一个灯笼。色彩艳丽,虽然大俗,实为大雅。这可是诞生过国画大师潘天寿的村庄,驾驭色彩,构划创意,不在话下。

冠庄的船灯成对表演。与浙东的采莲船也不一样,采莲船是二位采莲女子表演。冠庄船灯一为狮子船灯,一为凤凰船灯。船在水中驶,却与二种动物结上缘,绝不是冠庄人的心血来潮。狮子主威。常常有村民偷偷剩船灯表演时,扯下几根狮子毛,挂在孩子衣领上以壮胆避邪,这是生性柔弱被邻村称为“冠庄豆腐”的冠庄人对平和生活的一种期盼。而凤凰是神鸟。凤凰涅磐,浴火重生,是许多冠庄人的精神追求。这是一个形象思维远胜于逻辑思维的村庄,除了出过国画家,村里还有作家和诗人。

凤凰船灯率先,狮子船灯紧随。按祖师爷的惯例,凤凰船灯里坐着《赶船》里的潘必正,是与道姑陈妙常偷偷相恋被女贞观观主法成姑妈硬逼上京赶考的书生,给他撑船的是一个船婆。狮子船里坐着的是追赶心上人的陈妙常,给她撑船的艄公是船婆的丈夫。

大锣一响,大钹一敲,锁呐一吹,凤凰船灯前舱里的潘必正用高亢的宁海平调唱:

恋恋不舍离了岸,心还留在女贞观。

情似江流斩不断,断流更激波浪翻。

不忍别只觉船太快,难分舍不禁回首看。

只见到满目离愁一江寒,堆积相思两岸山。

船后舱的船婆用平调腔高声念白:

呵呀公子呵,我看侬心绪不好,我老太婆唱只山歌给侬听听。

潘必正:算了,算了。

这个时候,狮子船灯追上。前舱里的陈妙常唱:

霎时间变了天断了线,眼睁睁痛离别有口难言。

顾不得犯规潜出道院,顾不得人眼杂羞惭汗颜。

急忙忙追赶潘郎双飞去,君去也我来迟,

只有秋风送寒烟。

艄公:(唱)嗳!一叶小舟呦江河里翻颠,闯惯风雨呦何惧波浪险。

潘必正:(唱)心喜陈姑紧相随,

陈妙常:(唱)心已飞去两相会,

潘必正:(唱)心急只怨后船慢,


公:(唱)看我小舟浪里飞。

潘必正:陈姑!

陈妙常:潘郎!

冠庄船灯不止一对。二对,三对,四对,五对,竟然排着驶出来一大堆,如一个庞大的船队。在这里,一对潘必正与陈妙常,是形而下的,一群潘必正和陈妙常,就是形而上的。它超越了历史的拘泥和束缚,没变的是它的精神。

锣鼓声,锁呐声,时而如急风暴雨,时而如波浪翻卷,船灯前行,前行。表演者双手扶助船舷边,走平稳快速的碎步,似水中行舟状。看得出,船队正在顶着风雨雷电,在风浪中穿行。一个巨浪迎头袭来,船队避过迎头之袭,巧妙地分成二队,沿着浪的两边前进,前进。这是千百年来人类生存智慧的结晶。因为,它的船队形状有如八字,被称作“穿八字”。

突然,海面上出现巨大的漩涡,船队无可奈何地排成一个圆形。转呵转,船队始终保持这个圆形,从船员刚毅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船队没有被卷到漩涡中心,没有被吞没。这一个驶法被叫做“大转圆”。

这时候,可怕的漩涡消失了,另一个滔天巨浪兴起。刚从大漩涡脱险的船队,没有喘一口气,就立即迎了上去。不迎则退,不进则退。人生的许多时候都是这样的选择,这是不选之选。船队开始了“龙吃水”,“倒踢靴”,这都是冠庄船灯中最高超的技艺,从字面上就可以感觉得到场面的激烈程度。艰难行驶的船头“吃”进了浪头,船不得不剧烈的颠簸,又咸又苦的海水几乎将船吞没了。

经过了这些艰难的历程后,锣鼓和锁呐声渐渐变得平缓,就如乌云褪去,阳光先从云的缝隙中露出头来,再照亮整个海面。船队在音乐的伴奏下,缓缓聚集在中间,又向四角慢慢淌漾过去。这是冠庄船灯的最后一个招式,叫“驶四角”。表演船灯的村民,一个个喜笑颜开,像是绝境逢生,柳暗花明。

这就是冠庄船灯,让您着迷了么?

哎,祖宗留的好东西所剩不多了。冠庄船灯是仅存的一个。

‘玖’ 仙草之乡在哪

仙草之乡在平远县。

平远县,广东省梅州市下辖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粤闽赣三省交界处,建县于明朝嘉靖四十一年 (1562年),总面积1381平方公里,辖12个镇、136个村、7个社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平远县常住人口190482人。

2011年8月被确认为“原中央苏区县”,是中国最佳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文化休闲旅游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船灯舞)、中国绿色名县、广东橙乡、中国油茶之乡、中国仙草之乡。

野生动物资源

平远的野生脊椎动物有78科206属287种。主要分布在山高林密的北部山区,主要有:野猪、黄猄、长尾鹊、猫头鹰、画眉、黑斑蛙、蛇类、松鼠、黄鼠狼、果子狸、刺猬、穿山甲、白头翁、白鹇、鸢、鹧鸪、燕隼、翠鸟、雉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