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图片 » 中国80年代画动态图片
扩展阅读
辛巴保安动态图片 2025-05-15 14:20:44
中国吉祥物图片包括哪些 2025-05-15 14:20:36

中国80年代画动态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6-16 10:18:11

A. 别具一格的投资!80年代五元一张的画他买了9000张,后来呢

许化迟在经济恢复之后,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他于2001年创办了一个和平艺苑,他的创办初衷便是希望可以继承书画的传统,不忘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平艺苑的名字有一部分来自许化迟父亲曾经的和平画店,也是许化迟对于未来的期待,希望可以延续和平画店的风骨,给书画界的人一个“家”。

许化迟在书画艺术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他想守住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父亲的愿望,将书画艺术发扬光大。不论许化迟有没有赚钱或者出于什么目的买下那些画作,虽然那些曾无人问津的画作在几十年后的今天身价水涨船高,许化迟又一口气买了9000幅,如今身价已然过亿,但我们应该感谢许化迟,如果不是他,我们如今看到的一些画可能就会在外国的博物馆,在外国人的家里,是许化迟替我们留住了传统,留住了根。

B. 这种七八十年代的画叫什么画

中国抽象油画
抽象艺术与当代文化的关系一直是批评界关注的核心话题。在西方理论界,除了像罗杰?弗莱、格林柏格等批评家直接从事抽象艺术的批评和实践外,像迈耶?夏皮罗、梅洛?庞蒂、罗兰?巴特等艺术史家和哲学家也曾参与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抽象艺术如火如荼的运动中。正是在批评和理论的推动下,抽象艺术早年的前卫反叛性才逐渐被主流艺术的“合法性”所代替,并最终以学院的方式成为了西方主流的艺术形态。相反,中国抽象艺术的发展却没有如此幸运,在多种制约的因素中,批评和理论研究的滞后仍是重要的一个原因。从2000年以来,随着批评界的研究和有关抽象艺术展览的增多,中国的抽象艺术才重新活跃起来。像高名潞、易英、王林、殷双喜、王南溟、黄专等批评家都发表了专题性的批评文章,而高名潞、栗宪庭、李旭、刘骁纯等都通过策划一系列的展览对抽象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批评家高名潞,他在近三年内所做的大量学术活动和主持的研讨会对中国抽象艺术的梳理和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中国当代绘画的多元格局中,抽象绘画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长期扮演着“他者”的角色。文革时期如此,新潮时期如此,即使在今天多元化发展的当代艺术情景中也同样如此。抽象绘画所遭受的责难是多方面的:官方艺术不能接受它,是因为它与主题先行和歌颂主流意识形态的艺术是相对的;学院艺术不能完全地接纳它,是因为抽象绘画的存在实际上起到了质疑、反叛以从造型、结构、具像写实、情节叙事为核心的整个学院绘画模式的合法性;新潮时期的现代主义不能完全地接纳它,是因为中国传统绘画一直就没有产生抽象艺术的土壤,象绘画只是对西方抽象艺术的借鉴,只是步西方的后尘,并不具有语言和绘画观念的原创性;当代中国主流的“图像式”绘画排斥抽象,是艺术家普遍认为抽象绘画总是在抽象的图式中耗掉了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却对当代文化的建设和中国的现实生活无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于是,抽

C. 水墨动画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尤其是在80年代的的一些经典作品

水墨动画

1960年中国诞生了两种新的美术片形式:折纸片和水墨动画片。
水墨动画片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那种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的突破。水墨动画片是中国艺术家创造的动画艺术新品种。它以中国水墨画技法作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的表现手段,运用动画拍摄的特殊处理技术把水墨画形象和构图逐一拍摄下来,通过连续放映形成浓淡虚实活动的水墨画影象的动画片。
水墨动画片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60年代初试制成功的片种。一般动画人物的造型,都是采用“单线平涂”,而水墨动画片却具有中国民族绘画的优良传统即水墨画的特点。人物造型既没有边缘线,又不是平涂,而能从影片上表现出毛笔画在宣纸上的效果。水墨动画片为中国电影艺术实现民族化、群众化,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1960年1月31日,陈毅副总理参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美术电影展览会”时,对美术电影工作人员说:“你们能把齐白石的画动起来就更好了。”同年2月(1960年3月),上海美影厂成立了由阿达负责人物和背景设计、吕晋负责绘制动画、段孝萱负责拍摄和洗印技术的试验小组,经近三个月的时间(1960年3月至1960年6月),使《水墨动画片断》试验获得成功。1961年7月,美影摄制成功了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宣告了中国水墨动画片首创成功,该制作技术获得了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中中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从1961年到1995年(34年),上海美影厂共摄制水墨动画片4部(1.小蝌蚪找妈妈1961年7月2.牧笛1963年12月3. 鹿铃1982年12月4. 山水情1988年10月)(水墨动画从一开始在中国动画领域就不是商业片)。每一部都有其特色,都有创新,都有所前进。
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其中的小动物造型取自齐白石笔下。 与一般的动画片不同,水墨动画没有轮廓线,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浑然天成,一个个场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画。角色的动作和表情优美灵动,泼墨山水的背景豪放壮丽,柔和的笔调充满诗意。它体现了中国画“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意境深远。由于要分层渲染着色,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一部短片所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是惊人的。美影厂对水墨片投入巨大,制作班底也是异常雄厚,除了特伟、钱家骏这样的老一辈动画大师,就连国画名家李可染、程十发(水墨动画不仅是普通的动画片,而且要比一般动画更具艺术性,不同专业间的融合更紧密。)也曾参与艺术指导。正是因为这样不惜工本的艺术追求,中国水墨动画在国际上博得了交口称赞,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于同中国人的耐心竞争,日本动画界甚至称之为“奇迹”。可是也正因为艺术价值同商业价值的脱离,也使得水墨动画面临着无以为继的尴尬。
六十年代的水墨动画片

1.《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找妈妈》集体编导,背景设计:郑少如、方澎年,动画设计:唐澄、邬强、戴铁郎、阿达、吕晋、严定宪、矫野松等,艺术指导:特伟、技术指导:钱家骏,摄影:段孝萱、游涌、王世荣,1961年7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根据方惠珍、盛璐德创作的同名童话改编,取材于画家齐白石创作的鱼、虾等形象。影片开头是银幕上出现一本素雅的中国画画册,封面打开后,是一幅幽静的荷塘小景,镜头渐渐向画面推去,古琴和琵琶乐曲悠扬而起,把观众带进一个优美抒情的水墨画世界。池塘里的小蝌蚪慢慢蠕动起来,它们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什么样子,于是开始寻找妈妈……它们经过误认金鱼、螃蟹、小乌龟、鲶鱼为自己妈妈的一个又一个波折,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它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有志者事竟成。影片里小蝌蚪活泼可爱,犹如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漫画家方成说:“这部片子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说每个镜头都是一幅动人的画面,使观众感到象是走进了艺术之宫。”法国《世界报》评论这部影片时赞扬说:“中国水墨画,画的景色柔和,笔调细致,以及表示忧虑、犹豫和快乐的动作,使这部影片产生了魅力和诗意。”1962年,茅盾看了这部影片,写下诗一首:“白石世所珍,俊逸复清新。荣宝擅复制,往往可乱真。何期影坛彦,创造惊鬼神。名画真能动,潜翔栩如生。柳叶乱飘雨,芙渠发幽香。蝌蚪找妈妈,奔走询问忙。只缘执一体,再三认错娘。莫笑蝌蚪傻,人亦有如此。认识不全面,好心办坏事。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理。画意与诗情,三美此全具。”1962年影片获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1961年获瑞士第十四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1962年获法国第四届安纳西国际动画节短片特别奖和1964年第四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1978年获南斯拉夫第三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一等奖,1981年获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第四届国际青少年电影节二等奖。(由于艺术性较一般的商业动画高,所以获奖的可能比一般的商业动画大,水墨动画在形式上具有更出色的艺术表现能力)

2.《牧笛》
《牧笛》是一部童话题材的影片,编剧特伟,导演特伟、钱家骏,摄影段孝萱,背景设计方齐众,动画设计邬强、矫野松、林文肖、戴铁郎,绘景方澎年、秦一真,笛子独奏陆春龄(民族音乐首次被加入了水墨动画之中)。1963年12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用抒情的笔触,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初夏的早晨,江南田野,一个天真活泼的牧童骑着水牛去放牛,做了一个梦,牛忽然失踪了,原来牛被飞流千尺的瀑布所吸引。牧童唤它,它不动。牧童从风竹发出的音响有所领悟,削竹为笛,吹奏出悠扬悦耳的乐曲,水牛被笛声吸引到牧童身边。他骑上牛背,踏着暮色的田埂,悠然归去……影片故事简单,通过牧童“失牛、找牛、得牛”的情节,抒发牧童与水牛间的亲密关系,最后牧童用竹笛的音乐战胜了代表大自然的瀑布,赢得水牛归来,从而完成影片的主题:“艺术高于自然。”影片中水牛是根据画家李可染的风格(水墨动画形象一开始就是从传统绘画中提取出来的,带有天然的艺术性)绘制的。李可染画的水牛,气宇轩昂,质朴无华,有独特风姿。为了这部影片,他特地画了十四幅水牛和牧童的水墨画,给绘制组作参考。影片聘请山水画家方济众担任背景设计。《牧笛》背景采用了中国江南景色:小桥流水、杨柳成行、竹林幽深、田野风光。并借牧童一路找牛,展现中国山水画中常见的高山峻岭和飞流千尺的气象,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整个影片充满诗情画意,是一幅清丽淡雅的放牧图,也是一首质朴隽永的田园诗,又是一曲娓娓动听的交响乐。画面优美,意境深远,节奏流畅,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影片完成不久,极“左”思潮使影片不能与观众见面,在片库禁闭了十多年。重新上映之后,立即受到国内外的一致赞扬。1979年获丹麦第三届欧登塞城国际童话电影节金质奖,1980年特伟去美国讲学时,带去《牧笛》,美国观众看了后发出阵阵掌声,说:“实在太美了”,“简直是奇迹”、“这真是完全中国式的动画片。”1981年日本动画协会举办“中国美术电影展览”时,观众看了《牧笛》后,深感惊讶。一位日本动画人士在留言簿上写道:“当听到水墨画能动起来,简直不敢相信,可是,看了以后,真是大吃一惊。这样的作品,是用什么技术搞的呢,确实难以想象。能够把水墨动画制成动画片,表明了中国人民对自己传统艺术有很深的感情和深刻的了解,外人只能说是‘了不起’。
新时期的水墨动画片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美影大力进行拨乱反正工作,使中断17年之久的水墨动画片恢复生产。
1.《鹿铃》
《鹿铃》编剧桑弧,导演唐澄、邬强,摄影段孝萱,美术设计程十发,背景方济众、方澎年,动画设计常光希、陆青等,1982年12月美影摄制完成。这是部童话题材的影片,是根据庐山“白鹿书院”中一个有趣的传说编写的,并赋于新的内容;老药农和他的小孙女在深山采药时,救护了一只受伤的小鹿。小孙女把小鹿领回家,细心照料,建立了亲密的感情。在小孙女为保护小鹿而腿部受伤时,小鹿还代小孙女上集市卖药和采购食物。后来在上山采药时小鹿忽然遇到失散的父母,小鹿戴着小孙女赠送的铜铃,依依不舍地和祖孙俩告别。这部水墨动画片是在相隔近20年后恢复制作的,摄制组人员大部分是新手,加上电影胶片和洗印技术的发展,过去的技术条件和数据已不适用,这些都必须重新作出试验和确定标准。经过一年多努力终于摄制完成。女导演唐澄运用水墨画的艺术形式,使影片呈现出清秀、淡雅、抒情的特色。该影片1983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同年7月获苏联第十三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动画片特别奖。

2.《山水情》
《山水情》编剧王树忱,总导演特伟,导演阎善春、马克宣,摄影段孝萱,动画设计孙总青、姚沂、陆成法、徐建国、金国忠,1988年10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述老琴师在回乡途中寻觅知音,找到一个渔家少年,结为师徒。老琴师循循善诱,少年聪颖好学,终成大器。高山流水之间,老琴师将心爱的古琴赠给少年,独自走向山巅白云之间,少年弹奏古琴,悠扬的琴声,送走消失在茫茫山野的老琴师……影片把人物作为主体,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了相当和谐的结合,对于人物不占重要地位的中国传统水墨写意山水画有了突破和提高。摄影师打破前三部传统逐格拍摄手法,对准原幅背景进行拍摄,再与逐格拍摄的动画镜头相合成,充分发挥了中国水墨画的特色。在处理师徒离别的影片高潮戏时,采用画家现场作画,摄影师现场拍摄的手法,再与动画镜头合成,使影片充分显示出艺术家们笔情墨意带来的层次感和节奏感。这部仅18分钟的影片,格调清新、洒脱、空灵、飘逸,将中国诗画的意境和笔墨情趣融进了每一个画面里。影片以景抒情,情景交融,那云气缭绕的山,那烟雾朦朦的水,虚中有实,实中带虚,显示出中国艺术的深厚传统。同时,与之紧密揉合的各种现代动画手法,把中国水墨动画这朵艺术奇葩推向新的境界。在国内,该影片1988年获第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首届全国影视动画节目展播大奖和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1991年首届上海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在国际上,该影片1988年获第一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大奖,1989年获莫斯科青少年电影节“勇与美”奖,同年10月获保加利亚第六届瓦尔纳国际动画电影节优秀影片奖,1990年获加拿大第十四届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短片奖,1992年获印度孟买国际电影节最佳动画片证书奖。
水墨动画片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那种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的突破。1960年,上海美影厂拍了一部称作“水墨动画片断”的短片,作为实验。同年,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诞生,其中的小动物造型取自齐白石笔下。该片一问世便轰动全世界。
与一般的动画片不同,水墨动画没有轮廓线,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浑然天成,一个个场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画。角色的动作和表情优美灵动,泼墨山水的背景豪放壮丽,柔和的笔调充满诗意。它体现了中国画“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意境深远。
由于要分层渲染着色,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一部短片所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是惊人的。美影厂对水墨片投入巨大,制作班底也是异常雄厚,除了特伟、钱家骏这样的老一辈动画大师,就连国画名家李可染、程十发也曾参与艺术指导。正是因为这样不惜工本的艺术追求,中国水墨动画在国际上博得了交口称赞,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于同中国人的耐心竞争,日本动画界甚至称之为“奇迹”。可是也正因为艺术价值同商业价值的脱离,也使得水墨动画面临着无以为继的尴尬。
值得一提的是,“万氏兄弟”对中国早期动画片的贡献以及万籁鸣摄制的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已有人作专题报导。在此简要介绍万籁鸣的弟弟万古蟾,我们已经从录像带看到很多中国大陆的剪纸片,追根溯源,剪纸片的创始人就是被尊称为“二万老”的万古蟾。万古蟾经过多次试验,1958年成功拍摄了第一部彩色剪纸片,有别于西方很早就有的却以黑色剪影形式出现剪纸卡通片。在以后陆续拍摄的《渔童》、《济公斗蟋蟀》、《金色的海螺》等影片中,技巧臻于成熟。万古蟾和他的创作伙伴们汲取了中国皮影戏和民间窗花的艺术特色,使各种类型的剪纸人物或动物在银幕上传达出各自的喜怒哀乐,有的古色古香,有的精灵活泼。在剪纸人物(动物)的关节处,用细铜丝或者从桌球拍的贴胶处刮下的小黏粒联结,然后把它们放置在摄影机前逐格拍摄。当然,也有个别片段是用动画片的动画绘制方法拍摄的,例如金鱼游动、渔夫撒网时的柔软扩散以及主角的摇头等。就拿金鱼的游动举例子,那种轻纱般飘动的尾部动作,就不得不用画在赛璐璐上的动画片段来代替,只是画法上仍采用剪纸的刚劲有力的线条,以免用动画代替的镜头与剪纸片镜头之间出现明显的差别。
到了80年代,剪纸片试用“拉毛”剪纸新工艺,出现了水墨风格的剪纸片《鹬蚌相争》。“拉毛”工艺使《鹬蚌相争》中渔夫穿的蓑衣和鹬的羽毛直接产生水墨晕染效果,拑摄过程比较简单,不会像拍水墨动画片那样反反复覆繁琐无比。后来,连羽毛工艺画的特色也被剪纸片引用,把羽毛贴在剪纸鸟类的身上,装饰与写实兼备,使1985年出品的《草人》获得好评。
剪纸片的摄制成本比动画片低,缺点是剪纸人物的表情变化和转面、转身都不能像动画片那么灵活自如,动作有局限。当某一个镜头中的剪纸人物动作和角度须要大幅度的改变时,只能借助于下一个镜头,而当下一个镜头中的人物动作和角度又须要改变时,不得不又依赖接下来的另一个镜头……于是,不断的剪,不断的画,一部短短的剪纸片拍下来,同样的人物,不知道要剪多少个。剪得再多,画得再多,还是难以避免人物动作长久保持同一个角度的缺点,但这个缺点也正是剪纸片的艺术特色。有的动画片,不是也很讲究“酷”味,让主角长久保持一个表情或者一个姿势一动也不动吗?
大陆的木偶片早期受东欧国家影响,凡是苏联有最新出品的木偶片,必定在美术电影制片厂多次放映作为工作参考用,连动画系的学生也不止一次的从电影厂借调捷克木偶片《皇帝和夜莺》、《仲夏夜之梦》观摩学习。着名的木偶片导演靳夕,曾经在50年代远赴捷克向木偶片大师特伦卡(大陆译作德恩卡)学习,他在1963年拍摄的《孔雀公主》长达80分钟,走的就是特伦卡的抒情路线。其中一长段孔雀公主南麻喏娜在刑场上向众乡亲依依惜别的舞蹈,细腻动人,足以代表中国大陆木偶片的水准。拍木偶片的木偶脚底下,都一律用脚钉固定,塑料制作的四肢用银丝贯穿,银丝甚至贯穿到五指,使特写镜头中的手指伸展自如。也有木偶不用银丝,而在手腕、手肘、膝盖等处装置灵活的关节,也适合逐格拍摄。为了不同的表情,只能用“换头术”了。
现在的水墨动画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由于其制作过程繁琐又耗时间,但并不是人们所理解的动画作业都在宣纸上完成。我们虽然在萤幕上看到活动的水墨滃染的效果,但是只有在静止的背景画面中才能找到真正的水墨笔触,只有背景画面才是如假包换的中国水墨画。原画师和动画人员在影片的整个绘制过桯中,始终都是用铅笔在动画纸上作业,一切工作如同画一般的动画片,原画师一样要设计主要动作,动画人员一样要精细地加好中间画,不能有半点差错;如果真的要在宣纸上用水墨画出那么多连续动作,世上没有一位画家能把连续画面上的人物或者动物的水分控制得始终如一。
水墨动画片的奥秘都集中在摄影部门。画在动画纸上的每一张人物或者动物,到了着色部分都必须分层上色,即同样一头水牛,必须分出四、五种颜色,有大块面的浅灰、深灰或者只是牛角和眼睛边框线中的焦墨颜色,分别涂在好几张透明的赛璐璐片上。每一张赛璐璐片都由动画摄影师分开重复拍摄,最后再重合在一起用摄影方法处理成水墨渲染的效果,也就是说,我们在萤幕上所看到的那头水牛最后还得靠动画摄影师“画”出来。
工序如此繁复,光是用在摄影摄一部水墨动画片的时间,就足够拍成四、五部同样长度的普通动画片。难怪已初步掌握水墨动画拍摄技巧的日本人回国后都不想轻易尝试,对一切讲究时效的西方卡通电影工作者来说,他们也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在每一张画面上分解、描线、分层着色并且在摄影台上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固定和拍摄。中国人天生好耐性,能够在一根发丝上雕刻佛像,在一粒米上镂满经文,用同样的细心,再加上那么多描线女工,着色女工和从不抱怨的动画摄影师的合作,也使得水墨动画片创造成功。当时的文化部长茅盾在感动之余,还写了“创造惊鬼神”的题词案到上海呢。就凭着那种水滴石穿的功夫和毅力所创造出来的水墨动画片,确实也引起西方国家、港台等地动画界人士的赞叹。《牧笛》中的牧童骑着水墨淋漓的老水牛从柳树中穿出,走过夕照中的稻田,走向村庄。动作细腻,感情含蓄,完全是中国格调的动画片,和狄斯尼卡通片中的趣味迥然不同。

D. 反映祖国六十周年的变化的图片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而创作的大型系列油画,共6张,每张以十年历史跨度为一个主题,6张概括反映了新中国60年来不断发展进步的时代主旋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进程的一个精彩缩影。

该大型系列油画从构思到创作历时两年,可谓鸿篇巨制,原画尺寸高近两米。每幅画的主要人物都是以有时代特征的普通人民大众为代表,通过普通人的精神面貌反映时代的主旋律,画面的背景元素来自每一个十年中精选最出的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经典瞬间和历史成就。每幅画中都含有一面富于动感的五星红旗,作为贯穿6张画的形象标志。该套海报是庆祝建国60周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进行长期历史教育的精致作品和出版物。

1号作品:【50年代】

这幅画是新中国第一个十年的代表和缩影。十年发生了许多事,那么什么事是新中国最本质最深刻最简单的代表?只有当我们站在近现代数百年的历史中去思考,才能过滤浮光掠影,发现沉淀已久的珍宝:新中国最本质的变化就是中国人民***了压在自己身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资本主义,让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翻身得解放,农民分到田地、劳动者成为土地的主人。正如***主席在开国大典上震撼世界的一句话: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因此,当我们翻阅历史镜头,发现这张农民分到田地的笑脸时,他当之无愧成为我们这幅画的核心代表。画面的左上角取自50年代初***前***检阅部队的镜头,***城楼上的毛主席像都是那个时代特定使用的。画面下的长城和铁路建筑工人铺设铁轨,表示百废待兴的中国开始建设新的长城,续写振兴中华的新篇。

2号作品:【60年代】

新中国的第二个十年。中国经历很多艰辛和痛苦,但回顾起来,***主席领导中国人民战天斗地、改造河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我国的基础工业和国防建设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大庆油田的开发、原子弹的掌握等一系列能源、工业和国防建设成就,为中国自立自强创造了物质条件。毛主席在1963年说了最具前瞻性的一句话:“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综上因素,我们选择石油工人为主题形象,是这个时代的代表和缩影。新中国在60年代打下的能源基础,今天仍然发挥着支持经济腾飞的中流砥柱的作用。

3号作品:【70年代】

新中国的第三个十年。中国仍然经历很多艰辛和痛苦,70年代初是文革末期,但这也是中国开始反思和拨乱反正的年代,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酝酿中美建交,中国新时代的生机发源于70年代末。76年粉碎“四人帮”,77年恢复高考,提出科教兴国的国策,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改革开放的基础。因此,我们选择一个年轻知识分子作为主题形象,国家发展的希望从尊重知识开始。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恢复高考,这些都是我们画面的重要组成。

4号作品:【80年代】

新中国的第四个十年。国家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总目标,制定了在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确立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这十年里,“***理论”成为***最重要的思想成果。***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是经过10年实践检验而形成的科学理论,是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旗帜。画面选择一个建筑工人——农民工的经典形象,代表国家“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借助35周年国庆***队伍北大师生打出的“小平您好”,点出了***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5号作品:【90年代】

新中国的第五个十年。1992年***南巡讲话后,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提前实现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香港、澳门顺利实现回归祖国,实行一国两制,并依基本法成立了特区政府。画面右前以三军仪仗队升国旗的瞬间,代表香港、澳门回归,国旗后还飘扬起香港、澳门特区区旗。画面中有代表经济晴雨表的证券市场,林立的现代化高楼和毕业典礼上的学生。

6号作品:【21世纪】

新中国的第六个十年。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取得很多世界瞩目的成就,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引擎。据最新统计2007年中国已成为继美国、日本后的第三大经济体。中国已跃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世界的位次已经由第29位跃居第3位,仅次于美国与德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7.7%,中国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对外贸易大国。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成为“无与伦比”的典范。神五、神六、神七的成功发射,标志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取得突破。中国在新世纪里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人文理念,可以展望中国必将在21世纪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产生更大影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画面选择奥运火炬手为中心,背靠五星红旗和地球;右上是中国宇航员在太空展示联合国旗和五星国旗;画面下方展现“5.12汶川大地震”中军人、医护人员、志愿者合力抢救伤员的场景,标志着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中奋斗不屈、团结一心的精神。总之,画面体现了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最高人文理念。

E. 80年代中国油画的发展状况

李振凯

擅长:油画,中国人物画,书法,篆刻,尤以油画人物和书法着称。

简介:李振凯,字李松,号冰雨,山东宁津人。自幼以地为纸、以水代墨练习中国书画,九岁那年就受到着名书画家白冰先生的精心指导。习书画。系加拿大世界书画家协会笔耕会员。马来西亚中央艺术研究院顾问,中国大众书画社常务理事、书法家、一级美术导师、一级美术鉴赏师。1997——2001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中国画专业。国家一级美术师。其艺术作品曾在全国艺术作品大赛中获奖40余次。2001年——2005年间先后在北京、济南、郑州等地举办了个人书画作品展,赢得了社会好评!并有多家媒体、报纸对其艺术作品作过专题报道。其艺术作品已被许多国家、地区的博物馆、企业及个人收藏。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及画展

1994年在全国百津——文明杯写字段位大赛中荣获青少年组二等奖。

1995年在建国四十六周年画家、书法家、诗人艺术作品大赛中,中国画作品《深山飞练》荣获绘画组二等奖、书法作品《情系艺海》获得书法组一等奖。

1996年中国画作品《春雨蒙蒙》荣获全国“楚风杯”篆刻艺术作品大赛金奖。1997年艺术作品《回归》荣获全国“迎回归”艺术作品大奖赛金奖,并被选为精品赴加拿大展出。

1998年作品《故乡的黄昏》荣获全国“长城杯”大专院校师生文学艺术作品大赛银奖。

1999年在中国美协三百家艺术作品联展中油画作品《那时候我们还很小》荣获金奖。在第三届国际金鹅奖书画大展中作品《悄悄话》获铜奖。2000年在新世纪全国中国画、书法精品大展中书法作品《读》荣获银奖。在“中华魂全国中国画、书法精品大展五百家中荣获金奖。

2001年5月在北京荣宝斋画廊举办了李冰雨个人艺术作品展。同年11月油画作品《远古的回忆》系列被选为精品参加上海国际艺术博览会。独立创作作品《书法系列》被郑州泉画廊收藏。

2002年3月在济南举办了个人艺术作品展。油画作品《大地本色》在中国西部大地情全国艺术作品大赛中荣获金奖。独立创作品《敦煌系列》被北京艺美画廊收藏。

2003年4月在郑州美术学院画廊举办了个人书画作品展、同年9月在郑州美术馆举办了李振凯艺术作品展。独立创作作品《江南水乡》被郑州希雅画廊收藏。11月在郑州创办了雨缘艺术工作室。

2004年独立创作巨型壁画《静静的沉思》,同年9月独立创作作品《祈祷》被郑州希雅画廊收藏。11月独立创作油画作品《春夏秋冬》系列被郑州泉画廊收藏。

2005年创作了《百虫大战》系列丛书的全部插图。

2006年4月创作了德州罗庄居委会大型装饰壁画《高山流水》。6月创作了天衢工业园大型装饰壁画《静静的沉思》

李振凯是二十一世纪青年一代中唯一能同时拥有“油画家、书法家、国画家、篆刻家、诗人”之称者,着名画家默石说:“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同时在发挥其精神气质方面,也来得直接和强烈。他的书法将书、画、印、诗、西洋画融为一体,“扎实的文化艺术功底、潇洒熟练的笔锋、立意深刻的构思、高雅清秀的色彩,已经构成了画家李振凯独特的艺术风格,使他的作品无论是在人文上还是在技法的表现上使他的艺术风格得到了了标新立异的70后艺术家不可多得的艺术素养。

F. 70、80、90年代的农村墙画/风俗画,像迎客松、白鹤、瀑布、旭日、万里长城、老鹰、毛主席头像等等的墙画

年画,我们这里过年才回买这些画回去,贴在墙上显得喜庆

G. 中国80年代的动画片的艺术特征

是用一张一张照片叠加放映的,经典,不能抹去的记忆

H. 60--80年代的国产动画片要全部

目前我找到有这些。
60年代; 《大闹天宫 》、《小燕子》、《怕羞的黄莺》、《大萝卜》、《小林日记》、《小蝌蚪找妈妈》、《牧羊少年》、《牧童与公主》、《聪明的鸭子》、《山羊和狼》、
《大奖章》、

《鸽子》、《水墨动画片断》、《原形毕露》、《人参娃娃》、《太阳的小客人》、《谁的本领大》、《等明天》、《没头脑和不高兴》、《小溪流》、《丝腰带》、《一棵大白菜》、《大名府》、《红云崖》、《掌中戏》、《牧笛》、《长发妹》、

《孔雀公主》、《金色的海螺》、《黄金梦》、《冰上遇险》、《差不多》、《半夜鸡叫》、《草原英雄小姐妹》、《红军桥》、《湖上歌舞》、《路边新事》、《四点半》、
《红领巾》 、《李科长巧难炊事班》、《南方少年》、《我们爱农村》、《小哥儿俩》。

(8)中国80年代画动态图片扩展阅读

中国动画曾无比地辉煌过,这也证明中国动画是有实力的,有适合它发展的艺术规律。对中国动画发展脉络有一个了解,对今天的动画创作是大有裨益的。既可从中借鉴吸收优良传统,又可发现总结中国动画的不足之处,找到一条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的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动画片开始了它更为广阔的发展。早在1947年,人民艺术家陈波儿和日本动画专家方明(持永只仁)等创作了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和动画片《瓮中捉鳖》。他们在人员不足、设备简陋的艰难条件下完成摄制工作,为新中国动画片的发展揭开了序幕。

中国的动画片在此后的发展中便自觉开始了民族风格的道路的探寻,这是时代和世界环境使然。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立,特伟任厂长,此时中国动画人已发展到两百多人。有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钱家骏、虞哲光、章超群、雷雨、金近、马国良、包蕾等一大批着名艺术家、文学家先后加入到这一行列当中,为中国的动画事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I. 求7080年代画报高清图片

求70年代在80年代初,高频图片我看是这样的,一个是第1个是一个运动员的赛跑过程中的图片,第2个是公认的图片,工作上的图片,我看这两个图片,各有各的特色,也是他们拍上去的,年代不同的颜色吧,也可以说是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启发,都有证,不也可以是这样说吧

J. 求中国50年代到80年代的照片

1839年,摄影术在法国正式诞生。不久,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中国向外国开放五个通商口岸。随后,大批商人、传教士来到中国,摄影术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传入中国的香港、广州等地。 在摄影术到达中国后,很快中国人就学会了这门技术。但当时并没有“照相馆”的称谓。原来,在摄影术传入之前,人们要把自己的形像保存下来需求助于画师和他们开设的“画楼”或者“影像铺”,利用传统的绘画技法把人的容貌留在纸上。虽然摄影和绘画有相通的一面,而相对于画像,摄影不仅价钱便宜,而且形像逼真,因此给画像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于是很多画师想方设法学习照相技术,“画楼”和“影像铺”的画师也成为中国最早学会照相术的人。 [ 转自铁血社区 ] 咸丰年间(1851—1861)在香港合伙经营油画业的画师周森峰、张老秋、谢芬三人,合资请当地外国兵营中的一个会摄影的人传授摄影术,学成后置办器材,增加了照相业务,同时还兼营画像。他们店名叫“宜昌”画楼,这是中国人最早开设的照相馆之一。在他们拍摄的早期照片背面的商标上,都印有“摄影家和肖像画师”,当时香港的皇后大道上,还有着名的南桢画楼,辉来影相、兴昌影相等。画师所经营“画楼”或“影相铺”则是中国照相馆最早的称谓。 画楼、影相铺同时经营摄影和绘画并存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当时由于照相技术和设备尚不成熟,人像摄影一时还不具备大规模的推广的条件。而随着油画等西洋画派传到中国,传统的肖像画又注入了新的内容。肖像画与照相之间的关系逐渐地得以固定,从竞争对手演变为具有互补性质的关系。尤其是当时照相还不具备放大技术,很多中国人想要“大照片”,画楼只能是先拍摄一个小照片,然后由画师再根据照片画像放大。也有一些画像,是照相与画师之笔相结合的产物,比如一些列祖列宗身着正装像,男为顶带花翎,女为凤冠霞披,各幅画像都差不多,可能有一定的格式。画中人的穿戴都是画的,也可能是按照画样印制的,但是画中人的脸却是根据照相底版直接印制的。 当时,由于中国劳动力便宜,很多美国和欧洲的商人还把本国的根据照片画像的业务搬到了中国的香港、广州等地,当时香港的皇后大道、广州的十八甫等画楼、影相铺林立,中国画师们根据照片给外国人画像,被商人运回国内销售,这种交流无形中也提高画楼、影像铺里摄影师的摄影技术水平。 就像人们喜欢画楼、影像铺的人的画像一样,在照相刚刚传到中国开始的几十年中,中国人首先感兴趣的就是人物摄影,人物肖像是摄影艺术的主要表现对像。因此很多当时的照相馆直接起名为“像馆”。在摄影术十分活跃的上海。最早的刊登广告的照相馆就是英国人威廉。桑德斯开设的“森泰像馆”。 1863年3月7日的近代上海首份中文报纸《上海新报》上,刊登了森泰像馆的广告,其主要内容为:本馆印照上等小像,上午十点起至晚三点钟为止,价钱甚为公道。如有意照相者,请至本馆可也。有闲阶层是像馆的主要顾客,像当时的妓女、戏剧演员、社会名流及社会富裕阶层中一些人都把照相作为享受生活,自娱自乐的一种手段。 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照相业的影响逐渐超过了画像业,画像业逐步萎缩。在东南沿海的广州、福州、厦门、上海等地,照相馆蓬勃发展,而这时照相馆大部分起名为“照相楼”,比如上海早期的公泰照相楼、宝记照相楼等,人们都要登楼照相,为什么叫“楼”呢? 原来,早期的照相使用的绝大部分是玻璃底片(湿片),感光速度很慢,很多时候要2—6秒,有时需要数到20个字。而当时又没有灯光和其它人造光,必须利用日光,因此摄影室一般都在楼上开设,还得在天气晴朗的时候拍摄,以充分采光。日光强就在顶棚上拉起白布遮挡直射光,光若则用反光板帮助加光。因为拍照时间较长,坐的椅子和头部都有靠背,以保持被照者稳定不动。拍照时,摄影师敲一下木板子(据说“拍照”二字由此而来)大喊一声,打开镜头盖,然后“一、二、三。。。”数下去,数到九、十个字,甚至二十个字,才算大功告成。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照相才用上了人造光,很多照相楼开始了“日夜照相”。所谓照相“楼”的意义才相对减弱了。 [ 转自铁血社区 ] 不论画楼、影相铺,还是像馆、照相楼,他们都是一个商业化的经营实体,摄影术登陆中国就被赋予了商业的色彩。但由于摄影技术的限制,这些照相实体基本上还是局限于室内人像自娱自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