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图片 » 何姓氏战国时期在哪个国图片
扩展阅读
杯赛搞笑图片 2025-05-17 15:29:44
苹果阅读软件图标图片 2025-05-17 15:28:59
酒店大堂国旗背景图片 2025-05-17 15:26:37

何姓氏战国时期在哪个国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6-13 06:42:37

⑴ "何"姓氏的来历

何韩本一家:唐代大诗人韩愈曾写道:“何与韩同姓为近”,不仅如此,许多姓氏书也都记载:“何氏为韩氏”,之所以如此,还得从韩国的历史说起。

公元前230年,强盛的秦国大举进攻已日渐没落的韩国,韩王安被俘,韩国的地盘被纳入秦国的版图。然而,也正是秦的统一,为“何”姓的诞生提供了历史机缘。

韩国灭亡之后,王公子孙们不得不四处流浪,飘落到了四处八方。而由于当时地理、交通等条件的制约,韩氏的后人们大多流落到了与韩国邻近的江淮等地。因为“韩”“何”谐音,又加上古代地方的音变,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就逐渐把“韩”读成了“何”,何姓就此诞生。所以,历代姓氏书都把“何”姓来源放在“音讹”一类,而说“韩氏为何氏”,也就没什麽奇怪了。直到今天的《辞源》、《姓氏辞典》、《百家姓新编》以及《中国姓氏起源》等书也都主此说,直录无异。

⑵ 春秋战国各国的姓氏是什么

秦国国君姓嬴,氏为赵。秦国是东周的开国诸侯,是周平王亲封的大国,立国之地是西周的故土,因此秦国虽有赵氏,但是仍以嬴姓为国姓!表达了秦人传承深远。

韩国国君姓姬,氏为韩。韩家本是晋国的六卿之一,后来与魏、赵两家一起瓜分了晋国,自立为韩国。因为韩国并不是周王室分封的,而是王室被迫承认的诸侯国,因此韩国以韩氏为国号。

赵国国君姓嬴,氏为赵。赵家本是晋国的六卿之一,后来与魏、韩两家一起瓜分了晋国,自立为赵国。因为赵国并不是周王室分封的,而是王室被迫承认的诸侯国,因此赵国以赵氏为国号。

魏国国君姓姬,氏为魏。魏家本是晋国的六卿之一,后来与赵、韩两家一起瓜分了晋国,自立为魏国。因为魏国并不是周王室分封的,而是王室被迫承认的诸侯国,因此魏国以赵氏为国号。

楚国国君姓芈,氏为熊。楚国本是帝颛顼高阳的子孙在南方建立的诸侯国,不是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国,最开始周王室给楚国的爵位是最低的子爵。楚国在西周时期强大了,于是自立为王,与周王平起平坐,这是大大的僭越行为。故一般称楚国为熊氏,而不称芈姓。

燕国国君姓姬,没有氏。燕国是西周姬姓宗室,是西周建立之初分封的大诸侯国。

春秋时的齐国国君是姜姓,战国时的齐国国君是妫姓,氏为田。春秋时的齐国第一任国君是姜子牙,也就是史书上的姜太公姜尚。战国时代姜齐被田氏取代,田氏是妫姓陈国的后代,因此田齐姓妫氏田。

宋国姓子,是商朝后裔,是周武王兴灭国政策下的产物,为周天子亲封之国。

吴国姓姬,是周文王两个兄弟去南方建立的国家。

越国姓姒,是夏朝后裔,是周武王兴灭国政策下的产物,为周天子亲封之国。

晋国、鲁国、郑国、卫国等国都是姬姓,为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的血亲之国。

(2)何姓氏战国时期在哪个国图片扩展阅读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⑶ 姓何的来源

先秦时,何姓在山东、河南、湖南、陕西、甘肃、青海已有足迹。发源于安徽的姬姓何氏世居庐江郡,子孙繁衍,遂成望族。汉晋时期,何姓已分布于长江南北的江苏、江西、湖北、四川,东汉时何姓已经越过武夷山进入福建,翻越南岭进入广东。

唐朝时二次中原南迁移民,何姓大批进入江西、浙江和福建。明末何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何姓大约有66万人,约占全国人121的0.85%,为宋朝第二十二位姓氏。何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何姓总人口的26%。何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江西、浙江和河南。

这四省何姓大约占全国何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湖南、陕西、福建、安徽,这四省的何姓又集中了20%。全国形成了以川湘、赣浙、豫皖为中心的三大块何姓聚集地。而华北、两广地区是当时何姓人口最稀少的地区。

(3)何姓氏战国时期在哪个国图片扩展阅读

何氏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八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一千六百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强,族人遍布全国各地,在分布上呈现南多北少的格局。

当代何姓的人口已达到1300多万,为全国第十八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06%。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何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其次分布于河南、贵州、广西、安徽、湖北,这六省又集中了26%。四川为当代何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何姓总人口的18%。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分水岭,长江以北少何姓、长江以南多何姓的局面。尤以四川东北和广东东南是何姓高聚集区。

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间,何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有一定的回迁,向西和南部地区的回迁十分强劲,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

何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粤桂湘、云贵川渝、湖北西南、江西西:部和南部、陕甘南端、青海东部、新疆喀什地区,何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2%以上,有的达到3%以上,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4.7%,居住了大约56%的何姓人群。

⑷ 姓何的祖先是谁

加了《冇》字将可能有问题的字词隔开——

姓氏始冇祖

民冇国十年全冇国冇统冇修的《庐冇江冇郡何氏大冇同冇宗冇谱》,始冇祖为何允,韩王冇安次冇子。有关庐冇江何氏先冇祖,最早的人物见于东冇汉《东观汉冇记》,名为何修。全国还有部分族冇谱,以何庶、何瑊为始冇祖。还有川冇南、云冇贵部分地区族冇谱记为姒改何或杞改何。

还有一些人冇认冇为,何氏始冇祖为何侯、韩厥、韩瑊、韩庶、韩武子(韩万)、何庶、何细胡、何妥、何稠、何铭(锁铭)。据《浈阳水木记》冇载,何瑊,原名韩瑊,韩国冇后冇期韩王冇安时贵族,被任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一起同冇掌冇国冇政。因在对待秦国的态度上与安不一致而退隐韩原。秦灭韩国,韩王冇安被劫冇掳,国冇破冇家冇亡,瑊与其妻流寓庐冇江,冇操冇舟为业。其后,秦冇始冇皇出游博冇浪冇沙被人冇袭冇击,疑是六国冇公冇子所为,而通令全国暗冇访六国之后,欲冇斩冇草冇除冇根杜冇绝冇后冇患。秦吏密察居民姓氏。一冇日,一吏登上韩瑊之船询问其姓氏,适天气寒冷,韩瑊指水戏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吏不悟,以为是指“河”为姓,瑊说姓氏当从人。吏离开,瑊安然无事。后得知为秦令查冇询,惊骇不已,喟然长叹:幸有上天保冇佑,吾家才幸免刀锯之难,“乃拜何字之赐,遂以何姓”。韩瑊遂定居庐冇江,勤耕苦读为业,家冇道冇日隆,形成了一支何氏。

但是,根据中冇山冇大冇学刘志伟教冇授等人在广冇东二十多年的调冇查与研冇究(为香冇港、英冇国、美冇国、中冇国冇社冇科冇院清冇史所课题),未发现明冇朝时以何瑊为始冇祖的族冇谱。姒何谱的人物与庐冇江大冇同冇谱基本相同,有人冇认冇为是明冇末所编。

何允,韩王冇安之次冇子,幼封陈留侯,据江冇西瑞冇昌何氏家冇谱,前几代均葬于陕冇西冇扶冇风。


各支始冇祖

何大用:字太二,号毅齐。宋进士职,授宣议大夫,自端平之世同弟诚齐迁四冇川冇资冇县冇中,因宋时之乱,公迁蒲折结茅庐于洪冇山之腰,后迁桑冇园葬蒲圻天石岭坟禁上下左右穿心四丈。清冇嘉冇庆二十年合冇族接置家因安冇柴冇山护坟右边抵禁冇区一丈直下田堪坟左边以脚下走路田堪为界,土地柴树木一并在永卖之内。配曹氏,生殁未详,葬通冇城大水源金冇星冇山卯山酉向。生子一:何天骏。配王氏,生殁未详,葬蒲圻上边头。配应氏,生殁未详,葬蒲圻竹园角。是为楚冇南何氏始冇祖。

何转音:号士元,世居庐冇江,周末赧王五十九年乙己国月十六日己时生,先冇祖出自韩冇战冇国之未韩王冇安被秦所灭其子冇孙避难转韩为此受姓之始也。转音公随汉冇高冇祖起兵出镇长冇沙距楚有功,高帝二年封公为忠烈侯,西汉中元癸己年四月十六日巳时薨,寿一百零九岁,葬庐冇西冇城三冇江冇口丰冇面冇村飞冇凤冇御苔形。子二。一世冇祖:何四宝,字发顺,元至正二十五年乙巳四月十六日午时生,殁年没,葬丰冇城冇铁冇宫冇凤冇形午山子向有碑。元配:张氏,丰冇城焕达公之女,元至正二十四年甲辰二月初八日巳时生,明冇宣冇德九年甲寅三月十八巳时殁。葬与夫合墓。是为浏冇阳何氏始冇祖。

何肇沅、何楚芳:字福八,号庚二,元至正间由江冇西冇南冇昌冇府丰冇城冇县登冇仙冇乡黄冇端口冇里沧冇溪保何迁居湘冇乡二都冇城前实为始冇祖。元配:吴氏,生没葬失考。子二:何楚芳、何楚思。一派祖:何楚芳,明冇洪冇武二年己酉十月十七日寅时生,永冇乐二十一年癸卯九月初五日亥时没,葬湘冇邑二都冇城前区钤。是为湘冇邑何氏始冇祖。

何赓南:字光禄,少卿,宋冇咸冇湻五年巳已二月初一寅时生,至治平固从祖冇父徙滨冇阳冇城西冇殷冇市何家硚转徙迎凤铺徙十五里石笋开垦成业即今有何家地名,元至正十年庚寅三月初五辰时没,寿八十二。葬向待考。元配:赵氏,咸湻九年癸酉正月初十子时生,至正十二年壬辰二月初二子时没,寿八十,葬向待考。子二:何忠献、何忠猷。是为益冇阳何氏始冇祖。

⑸ 何姓氏的发源地

秦皇统一天下 何自韩姓分出
何姓,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才出现的,距离现在大约已经有了2200多年。

《姓纂》上说:“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

韩何发音接近

这么说来,何氏的得姓,是十分偶然的——何姓,本来是被周成王封在韩国的唐叔虞的后代,传到韩安的时候,被秦国所灭,于是子孙纷纷离开河南的老家而分散于各地,跑到长江和淮河流域一带的人,由于当地“韩”和“何”的发音十分接近,大家怀着亡国之痛也就将错就错,以何为姓。

因此,何姓应该是自韩姓分出来的,其祖先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周文王,是黄帝的后裔。同时,其发源地为江淮流域的江苏和安徽两地,所以这两个地方的何姓人家最多,在江苏的东海,以及安徽的庐江和合肥,何氏是当地望族。

⑹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其各王室的姓氏是什么

战国七雄各王室的姓氏:

一、齐国:妫姓,田氏

二、楚国:芈(mǐ )姓,熊氏

三、燕国:姬姓

四、魏国:姬姓,毕氏或魏氏

五、韩国:姬姓, 韩氏

六、赵国:嬴姓,赵氏

七、秦国:嬴姓,赵氏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战国时期包括周朝灭亡前,周朝之后秦灭六国完成之前。

东周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以三家分晋的结果为标志,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6)何姓氏战国时期在哪个国图片扩展阅读:

战国初年魏国是最强盛的一个国家。当时魏国的国君任用了西门豹这一个政治人物。西门豹特别的有头脑。他为了使魏国更加强大起来。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他知道农业生产对于一个国家经济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可是当时社会上的恶势力特别多,老百姓都不能够安心地去从事农业生产。

所以西西门豹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让老百姓能够踏踏实实的去耕种土地。随后亲们报就开始去去除社会上的恶势力。这样一来,魏国的农业经济很快就发展了起来。

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也推动着魏国的军事的发展。因为农业生产的富足为军队的后备供应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就这样,魏国很快强大起来了。

除了魏国以外,我们说战国初期的燕国建国特别不容易。因为当时燕国是一个特别弱小的国家。而且在春秋时期燕国还曾经被齐国给灭了国。所以燕国为了能抱灭国之仇,就到处访贤能。在当时,燕果也是得到了一批特别有才的政治人物和武将。

就这样,燕国也一度成为了我国北方的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可以说,进入战国以后呢,还有一个国家发展的是比较迅速的。这个国家就是齐国,我们都知道其果在春秋时期是率先称霸的中原霸主。在当时齐国的国君是齐桓公。

齐桓公当时是任用管仲为宰相,在国内对土地,对军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进入战国以后,齐国又得到了着名的军事家孙膑和着名的将军田忌的帮助下。所以齐国的军事力量得到了迅速的增长。我们都知道秦国是最后统一全国的国家。

然而在战国初年,秦国还是一个特别落后和软弱的国家。后来秦国出现了一位特别励精图治的君主秦孝公。秦孝公当时任用了法学家商鞅,开始对全国实行变法。可以说,商鞅当时的变法是触动了一些旧贵族的利益。但是当时清肖红特别的支持商鞅,所以商鞅也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的进行了他的变法。

也是一样,商鞅变法也很快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战果。秦国一跃成为了军事大国。而且在经济上商鞅也有她自己的一套治理方法。为了鼓励劳动人民积极的投入农业生产,商鞅立了一个规定。只要谁生产的粮食多,谁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奖赏。这样一来,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就被彻底的提高了。

这样一来,秦国的农业经济就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能作物的年产量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说,商鞅变法为秦最后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惜后来在秦孝公死了以后,商鞅就没有了靠山。据说商鞅饭最后也是被旧贵族势力残忍的杀害而思。

因为在当时进入战国以后,这七个比较大的诸侯国都比较励精图治,注重去发展自己的农业经济和军事力量,所以当时历史上就把它们称之为战国七雄。

⑺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姓氏都是什么

先秦之前,姓与氏是分开的,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明贵贱。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国,多数是姬姓诸侯国,因此大部分姓姬。至于用氏为国姓的,那是因为他们是自立为国的,最后周王室不得不承认他们,所以他们才有氏作为国姓。
1、秦国国君姓嬴,氏为赵。秦国是东周的开国诸侯,是周平王亲封的大国,立国之地是西周的故土,因此秦国虽有赵氏,但是仍以嬴姓为国姓!表达了秦人传承深远。
2、韩国国君姓姬,氏为韩。韩家本是晋国的六卿之一,后来与魏、赵两家一起瓜分了晋国,自立为韩国。因为韩国并不是周王室分封的,而是王室被迫承认的诸侯国,因此韩国以韩氏为国号。
3、赵国国君姓嬴,氏为赵。赵家本是晋国的六卿之一,后来与魏、韩两家一起瓜分了晋国,自立为赵国。因为赵国并不是周王室分封的,而是王室被迫承认的诸侯国,因此赵国以赵氏为国号。
4、魏国国君姓姬,氏为魏。魏家本是晋国的六卿之一,后来与赵、韩两家一起瓜分了晋国,自立为魏国。因为魏国并不是周王室分封的,而是王室被迫承认的诸侯国,因此魏国以赵氏为国号。
5、楚国国君姓芈,氏为熊。楚国本是帝颛顼高阳的子孙在南方建立的诸侯国,不是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国,最开始周王室给楚国的爵位是最低的子爵。楚国在西周时期强大了,于是自立为王,与周王平起平坐,这是大大的僭越行为。故一般称楚国为熊氏,而不称芈姓。
6、燕国国君姓姬,没有氏。燕国是西周姬姓宗室,是西周建立之初分封的大诸侯国。
7、春秋时的齐国国君是姜姓,战国时的齐国国君是妫姓,氏为田。春秋时的齐国第一任国君是姜子牙,也就是史书上的姜太公姜尚。战国时代姜齐被田氏取代,田氏是妫姓陈国的后代,因此田齐姓妫氏田。
9、宋国姓子,是商朝后裔,是周武王兴灭国政策下的产物,为周天子亲封之国。
10、吴国姓姬,是周文王两个兄弟去南方建立的国家。
11、越国姓姒,是夏朝后裔,是周武王兴灭国政策下的产物,为周天子亲封之国。
12、晋国、鲁国、郑国、卫国等国都是姬姓,为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的血亲之国。

⑻ ''何''这个姓氏的起源地是哪里

何姓起源有三

一、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

何,作为姓,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因此,韩厥既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何、韩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后的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郑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广韵》、《氏族大全》、《古今姓氏书辩证》、明代的《万姓通谙》、《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记,无不记载“何氏为韩氏”,何韩为一家。

司马迁在《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们继续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何氏家族的许多谱系也都是把他们的祖先追寻到黄帝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体说来,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现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1一带)这个地方,说是让他侍奉晋国。此人世称“韩武子”,名韩万,其实,他并不姓韩,之所以称之为韩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韩姓的得来,是在韩武子后代三世的时候,韩武子的三世孙名韩厥。按照周王朝的册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了。因此,韩厥该是韩姓始祖,该是天下何氏第一人。

韩厥之后,势力日渐壮大起来。晋景公十一年 (前589年),韩厥与另一位晋臣邵克帅军大败齐国,奠定了韩的政治地位。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韩与赵、魏、知氏灭了范氏、中行氏。晋出公二十二年 (前453年)韩又与魏、赵联合,打败了知氏,并三分其地,而此时,韩的力量已达到一个鼎盛时期,与赵、魏一起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到了晋烈公十三年,也即韩景侯六年(前403年),韩国历史发生了一次划时代的巨变。这一年韩与赵、魏共同瓜分了晋国,晋幽侯时,晋侯反朝于三家之君。公元前375年,已是韩厥的第十代后人哀侯执政时期。哀侯二年,因郑恃魏而轻韩,韩国一举灭掉了郑国,郑自公元前806年封国,至此,结束了430余年的历史。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韩王安在位的第九个年头。这时韩国的内外部环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内有严仲子与相国侠累的争权结冤,导致了聂政刺侠累的内讧动荡。外有秦国经过变法改革,势力日益强大起来,不断地攻城掠地,进攻周边国家,韩国的境况也越来越不好。也就在这一年,秦派内史滕大举攻韩,韩王安被俘,韩国灭亡。

韩国灭亡后,公子王孙们或为躲避仇杀战乱,或耻于亡国之辱,或发愤于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创基业,就四处飘泊,散居于四面八方。而由于地理、交通条件的限制,生产、生活水平的制约,韩氏后人分散于江淮各地者居多。因为“韩”、“何”谐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变,随着历 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久而久之,岁月流逝,人们就逐渐地把“韩”读 成了“何”。

历代姓氏书,都把“何”姓来源归为“音讹”一类,而称“韩氏为何氏”。直至今天的《辞源》及《姓氏辞典》、《百家姓新编》、《中国姓氏起源》、《贵姓何来》等书籍也都采此说,直录无异。

晋景公三年(前597年),晋国司寇屠岸贾预谋变乱夺权,他假借名义,说要诛杀晋灵公的贼臣赵盾,因为赵盾是杀死晋灵公一案的主谋。晋灵公被杀是灵公十四年(前607年)距此10年前的事情。晋灵公是奢侈无度又滥杀无辜的暴厉之人,晋卿赵盾屡屡进谏阻止,反遭晋灵公的反感痛恨,多次想方设法要杀死他。赵盾不得已逃往外地,但他考虑自己的职守,并没有离开晋国。这年九月,赵盾的同族兄弟身为将军的赵穿,一怒之下,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并迎回了赵盾。赵盾人品高尚,一向为人敬重,深得百姓拥戴,很快就恢复了他的正卿地位。而当时晋国的太史董狐在史书上写下了 “赵盾弑其国君”,赵盾分辩说:“杀国君的是赵穿,怎能是我的罪?”董狐反驳道:“你是国家正卿,出奔时没有离开国境,回到朝中又不为国除乱,杀国君的不是你还能是谁?”屠岸贾以此为借口,翻陈年老账,目的是为他夺权扫除障碍,此时赵盾已死,他的儿子赵朔是晋国将军,屠岸贾又以弑君首犯的子孙当朝执政有碍惩治其他罪人为由杀了赵朔。

韩厥为正义所使,仗义执言,竭力阻止屠岸贾阴谋的得逞,但屠岸贾刚愎自用,一意孤行,韩厥就冒着生命危险把消息透给了赵朔,并劝他立即出逃,免遭死难。谁知赵朔颇有乃父遗风,执意不肯逃跑,发誓要以身殉国平息国难。韩厥没有辜负赵朔的托孤之愿,与程婴、公孙杵臼一起,冒着杀身灭族之祸,将赵氏孤儿藏匿起来,使赵氏在遭罹灭族之难以后竟保全了后嗣。

14年后,也就是公元前583年,晋景公重病不起,请巫祝公卜吉凶,说成就大事业的人,是不能有冤魂跟他作对的。韩厥乘机讲了赵盾赵朔父子对晋国的贡献,感慨赵氏后人不能延续自己家世的遗憾,想以此来感化晋景公为赵氏家族昭雪冤案,事情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随着时间的推移,晋景公也就逐渐地淡漠了对赵盾的弑君之仇。当韩厥向他透露赵盾的孙子,赵朔的孤儿赵武尚在人间时,晋景公大发慈悲之心,将赵家原有的田邑房产归还了赵武,让他续了赵家的香火。

韩厥作为韩、何姓的始祖,是一位很有政治、军事才干的人。晋景公寸一年(前589年),齐国军队进攻鲁国的北部边境,夺取了隆这个地方(或作龙,今山东泰安东南),并且继续南下,打到了巢丘。出于共同的利益考虑,卫国不愿看到自己的邻国成为齐国案板上的鱼肉,就派遣孙良夫、石稷、宁向、向禽帅兵伐齐,以为齐国后院失火,必将回师自救,这样就可以达到援助鲁国的目的。谁知出师不利,还没走出国门,就败在了新筑(今河北魏县南)。

鲁、卫陷于困境,危难之际向晋国求助。晋景公派韩厥与另一晋臣(谷阝)克率兵车800乘,会鲁、卫之师,与齐军战于鞍(今山东济南市西北)。战事异常残酷,齐军将士直奔晋军阵地,(谷阝)克被箭射伤,血流如注,一直流到脚上,由于韩厥与(谷阝)克指挥得当,将士奋勇,齐军被打得落花流水,晋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齐国的丘舆、马陉(今山东淄博南)一带。齐国请求讲和,并答应退还被他们夺去但经此次战役的胜利,韩厥威振朝野,名扬四方,连晋国国君也不敢小视他了。自此,韩厥与知氏、赵氏、魏氏、范氏、中行氏一起成为晋国的六卿之一,号称“韩献子”。此后,韩国的势力也就日益强大起来,与赵魏一起相继瓜分了羊舌氏、祁盈氏、范氏、中行氏以及知伯的封地。到了韩厥七世孙韩景侯的时候,周天子终于承认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的名份和地位。

公元前377年,韩国与赵、魏两国一起瓜分了晋国,第二年(前376年),韩又灭了郑国,并将国都迁到了郑的都城,其地盘横跨了今天山西、河南的广大地区,逐渐地跻身于战国七雄的行列。

我们之所以认为韩厥是何姓始祖,一是因为司马迁开宗明义,在《史记·韩世家》中一开始就明确记述:自韩厥起,封姓为韩氏。二是因为何姓是在韩国灭亡之后逐渐得姓的,而韩国的振兴与发达,韩厥作为奠基者的功勋是不可磨灭的。

1.帝尧时代的何侯

相传何侯是五帝之一帝尧时代的人,隐居在苍梧山中,因他向往长生不老,帝尧赐他仙药一剂,让其投置酒中,全家族 300余人饮之不尽,把剩余的药酒洒在庭院房屋上,忽见整个宅第拔地而起,徐徐升人云端,何氏一门无论男女少长俱人仙境。何侯成了太极仙侯。应该说,这是最早的何氏先人的记载。出自宋代姓氏书。

2.周武王之子韩侯

《左传》有言“邗、晋、应、韩、武之穆”,其中的“韩”,也是周武王子之一。所以《诗经》中又有“韩侯出祖”。所以唐代为《史记》作索引的司马贞认为是“有韩而先灭”。

3.韩武子韩万

司马迁在《韩世家》中明确记载,韩之先人与周王同姓,姓姬,其后人事奉晋国,“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县西南),日韩武子”。韩武子名韩万,由此,韩万应是何姓始祖。

4.韩国后期的韩碱

王碱,读jian,像玉一样的美石,或就是玉的一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尚玉、佩玉的习俗,玉有温文尔雅的品性,是古代士大夫的象征。因而,古代人取名很多人都用与玉有关的字。韩碱也不例外。

《浈阳水木记》有如下的内容:“何始初祖名碱,为韩国后期韩王安时代,碱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才能,被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一起同掌国政。因在对待秦国的态度问题上与安不一致,只得退隐韩原。韩王安为秦劫掳,国破家亡,碱与其妻流寓庐江,操舟为业。其后,秦始皇出游博浪沙,被人袭击,搜捕未果,疑是六国公子所为,就通令全国,暗访六国之后,欲斩草除根杜绝后患。秦吏遍布天下,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韩碱之船,询问姓氏,适值天气寒冷,韩(王咸)指水戏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韩、寒同音,并无隐匿之意,察访者不悟,以为是指“河”为姓,碱漫不经心地应答,查访者信以为真。碱安然无事,后得知为秦令查询,惊骇不已,喟然长叹: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幸免刀斧之难,“乃拜何字之赐,遂以何姓”。韩碱遂定居庐江,勤耕苦读为业,家道日隆。

二、少数民族中的何姓

在我国汉唐时期的西域地区,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权,原居祁连山北的昭武城,后被匈奴人打败,西越葱岭,建立了康国,并日益强大起来,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乌那昌、穆等政权先后归附了康国,均以昭武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称“昭武九姓”,而“何”则是其中之一。

南朝梁代和后来的隋朝就有几位来自西域的三位何姓先人:一是何细胡,梁代西域人,通商人蜀,定居郫县(今四川郫县),事武陵王纪,主知金帛,因致巨富,号为“四川大贾”。二是何妥,隋朝人,说是何细胡之子,字栖风,少机警,有才名,隋初累官国子祭酒,着有《周易讲疏》、《孝经义疏》等文集。三是何稠,隋人,何妥的侄儿,字桂林,少有才思,隋开皇年间官至太府丞。他博览典籍,多识旧物,制作绝巧。隋辽东之役,宇文恺渡辽水造桥不成,何稠造桥两日而就,又筑行殿,令高丽人惊为神功。

北朝时,有少数民族人叫何猥萨的,事迹不详,但其姓名北史有载。

唐代北部少数民族中有吐谷浑,其中就有何姓人。五代时期的后汉乾(448)吐谷浑国就有特使何戛刺来中原朝贡。吐浴浑是我国古代鲜卑族建立的王朝。鲜卑族原在辽东,魏晋时西迁至阴山而居,晋未又西度陇,在今青海省北部和新疆东南部定居,叶延时代,始称吐浴浑,这在《北史》、《通典》及《及平寰宇记》中均有记载。

1994年出版的《菲律滨庐江何氏宗亲会会刊》中有这样的记述魏晋时有一鲜卑族酋长,名叫徒何涉归,他有二子,长子“吐浴魂”,少子“若浴魔”,两人各统有部落。后来兄弟不和,吐浴魂率部西迁,到其后代叶延时,以“吐浴魂”为国名,自立政权,即吐浴浑国。

《何氏家谱》,称该谱所记系祖居朝鲜庆南道密阳郡何姓的分支,其亲友分布在中国辽东及朝鲜一带。这或许为考证“吐浴浑”何氏家族的源流与分布提供了主要的线索和途径。

元代河南汝州陕县有“何抄尔赤”氏,很可能是蒙古人。《兰州府志》载:元代吐蕃宣慰使锁南,其子锁铭,明朝时官拜河州卫指挥同知,明太祖赐姓何。何铭在与凉州羌人的战事中,不幸阵亡,他有无后人,亦待后来查证。

后金大将何和礼,原属后金栋鄂氏,其父,祖都是栋鄂部落的首领。

三、他姓改姓

《汉书·五行志》中说:西汉时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后来自称何姓,子孙繁衍,遂成何姓一支。

安徽庐江黄屯何姓是明代方孝孺的后代,因避家难,从江西迁到安徽,改方姓为何姓。但该支何姓在族谱里规定,他们生姓何,死后复姓方。这在何姓族源里是极为特殊的一种情况。

清代何可昆纂修的浦阳《球山义门何氏宗谱》称该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寿,于唐大中八年自太末迁浦阳,至元末第20代怀恩,无子嗣,遂以外甥徐宗富为继。前此之谱,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另两部《浦阳球山何氏宗谱》分别尊南宋徐谊或徐宗福为一世祖。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山东新城人何世(王基),官至侍郎巡抚,他本姓陈,七世祖随舅氏姓何,延续下来。这种姓源又是不多见的现象。

《姓谱》载:汉代凶奴单于的后裔,归汉后有“何奈”氏,又写作“何柰”氏,晋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将军就姓“何奈”名“虎”。还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鲁”、“何丘”等复姓。

⑼ 战国七雄七个诸侯国的国君都姓什么

战国七雄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1、齐国,春秋时期,齐桓公首霸中原,姜姓。

2、楚国,先秦芈姓(芈本作幁)周朝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亦称荆。

3、楚国,姬姓。

4、韩国,韩姓。

5、赵国,赵姓。

6、魏国,毕公,姬姓。

7、秦国,嬴姓。

(9)何姓氏战国时期在哪个国图片扩展阅读:

秦国历史:

秦国先祖造父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宠。后平定徐国之乱中,造父军功显赫,乃受封于赵城,立赵氏。其后非子受封于犬丘,建立秦国。几代人的惨淡经营,后因勤王有功,始为诸侯,称秦襄公。秦国之贫瘠,中原诸侯皆卑之。至秦穆公图强,国势稍盛,称霸西戎。而后,秦国又长期陷入低迷,屡为晋国所败。

后三家分晋,三晋联合攻打秦国,秦国更衰。

战国时期,魏用吴起为将,屡败秦军,攻入关中腹地。秦孝公即位后,下求贤令,卫鞅入秦,见用于孝公,孝公委之以国政实施变法,史称“商鞅变法”。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前238年掌权,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⑽ 何氏是个普通姓氏吧祖先是什么个人物始于哪

何姓出自姬姓。

何氏始祖为何侯、韩厥、韩瑊、韩庶、韩武子(韩万)、何庶、何细胡、何妥、何稠、何铭(锁铭)。

韩瑊,韩国后期韩王安时贵族,被任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一起同掌国政。因在对待秦国的态度上与安不一致而退隐韩原。秦灭韩国,韩王安被劫掳,国破家亡,瑊与其妻流寓庐江,操舟为业。

其后,秦始皇出游博浪沙被人袭击,疑是六国公子所为,而通令全国暗访六国之后,欲斩草除根杜绝后患。秦吏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韩瑊之船询问其姓氏,适天气寒冷,韩瑊指水戏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

吏不知道,以为是指“河”为姓,瑊说姓氏当从人。吏离开,瑊安然无事。后得知为秦令查询,惊骇不已,喟然长叹: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幸免刀锯之难,“乃拜何字之赐,遂以何姓”。韩瑊遂定居庐江,勤耕苦读为业,家道日隆,形成了一支何氏。

(10)何姓氏战国时期在哪个国图片扩展阅读:

韩厥,生卒年不详,姬姓,韩氏,名厥,因其谥号献,故亦称韩献子。他是韩武子韩万的玄孙,韩赇伯的曾孙,韩定伯韩简的孙子,韩舆(亦称韩子舆)之子,春秋中期晋国卿大夫。

韩厥始为晋国赵氏家臣,后位列八卿之一,至晋悼公时,升任晋国执政,战国时期韩国的先祖。前573年,晋悼公重组四军八卿,晋悼公破格提拔铁面无私的韩厥为执政大夫兼中军元帅。

韩厥迎来人生事业的巅峰,成为晋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正卿,在政坛混迹近40年之久的韩厥印证赵盾昔日的预言。一生侍奉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五朝,是位优秀而稳健的政治家,公忠体国的贤臣,英勇善战的骁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