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体后背穴位图,完整图
人体背部穴位主治:
1、络却穴、玉枕穴
身体方面:头痛眩晕、视物不明、鼻塞、热病无汗、失眠。
2、百会穴、后顶穴、强间穴、脑户穴
身体方面:头晕目眩、失眠、心烦、健忘、耳鸣
3、风府穴、哑门穴、大椎穴、天柱穴
身体方面:失眠多梦、颈椎病、头晕耳鸣、手脚麻木、鼻炎、胸闷、落枕;
皮肤方面:鱼尾纹、面部皱纹、毛孔粗大、皮肤过敏、油脂旺盛、暗疮。
4、大杼穴、风门穴
身体方面:咳嗽、胸闷气喘、鼻塞、肩背酸痛、伤风、咳嗽;
皮肤方面:神经性皮炎、额头肤色晦暗
5、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肺俞穴、阙阴俞穴、心俞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
身体方面:感冒咳嗽、心慌惊恐、面红发热、失眠健忘、身热头痛;
皮肤方面:红血丝、毛囊炎、过敏性皮炎
6、灵台穴、至阳穴、督俞穴、膈俞穴、譩譆穴、膈关穴
身体方面:虚胖、乳房松弛、烦闷不安;
皮肤方面:面色青黄、眼袋、皮肤粗糙
7、筋缩穴、中枢穴、肝俞穴、胆俞穴、魂门穴、阳纲穴
身体方面:少气乏力、精神不振、内分泌失调、心烦易怒、食欲不振;
皮肤方面:皮肤粗糙、皱纹、面色秽浊、色素沉积、口唇苍白无华。
8、脊中穴、脾俞穴、胃俞穴、意舍穴、胃仓穴
身体方面:消化不良、胃酸胃痛、痔疮、腹泻、腰背疼痛、体内湿气、腹胀、食欲不振;
皮肤方面:酒渣鼻、暗疮、红血丝、眼睑浮肿、面黄浮肿、面色潮红、油脂旺盛、嘴周痤疮、脂溢性皮炎。
9、悬枢穴、命门穴、腰阳关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肓门穴、志室穴
身体方面:月经不调、腰酸痛、口干唇燥、脚冷乏力、便秘、腹痛、小便不利、阴部肿痛;
皮肤方面:黄褐斑、黑眼圈、暗疮、面色苍黄、肤色晦暗滞浊。
10、腰俞穴、长强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胞肓穴、秩边穴
身体方面:泌尿不畅、痛经、子宫内膜炎、便秘、性冷淡、阴部湿痒;
皮肤方面:皮肤干燥、粗糙、雀斑、妊娠斑。
11、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阴穴
身体方面:月经不调、经痛崩漏带下、疝气、小便不利、便秘、阴部湿痒;
皮肤方面:雀斑、妊娠斑、子宫性肝斑、处女性肝斑、面色苍黄、暗哑无光。
12、承扶穴、股门穴
身体方面: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便秘、痔疮、臀部炎症。
13、合阳穴
身体方面: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不调、子宫性内膜炎
14、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
身体方面: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痔疮、便秘。
15、跗阳穴、昆仑穴
身体方面:头痛、眩晕、坐骨神经痛、急性腰扭伤、踝关节扭伤、膝关节炎。
督脉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病症,以及热性病症和本经所过部位之病症。
人体背部有各脏器的背腧[shù]穴,这些穴位在功能上与各脏器相对应,可以起到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
1、肺俞
①皮肤隆起的多为胸中有热,可有气短、咳嗽等症状,一般在膻中穴也有反应,可结合观察。
②本穴如有反应,在肺经的太渊、孔最、中府等处往往呈异样变化。
③诊得条索状结节并伴有压痛者,是痰饮咳嗽之症。
④诊得条索状结节,周围皮肤有明显压痛者,多为咳嗽、气急、肺热胸痛、感冒等病变。
肺腧是天灸的常用穴:天灸是在三伏天之初伏、中伏、末伏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将特定中药(如甘遂、细辛等)贴敷于特定的穴位,使人体阳气得天阳之助,达到驱逐内伏寒邪、补益人体正气的目的。
伏日为庚日,庚日属金,与肺相配,故天灸善于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肺系疾病。天灸治疗哮喘往往选取肺俞、定喘、风门等,以宣通肺气,从而防治哮喘的发生。
2、心俞
①若有棱状结节,伴有显着压痛,多为上肢内侧疼痛、红肿或有心悸怔忡、心慌烦闷不安、口渴等症。
②皮肤凹陷且压痛敏感者,常有心胸烦乱,恍惚健忘、纳呆等症。
③心脏疾患尤其是心痛时本穴如有反应,在巨阙穴处往往呈异样变化。
3、肝俞
①局部皮肤隆起伴有压痛敏感者,多为失眠症。
②诊得条索状结节兼有明显压痛者,常见头晕、失眠、心烦不宁之症。
③出现棱状结节,且有压痛敏感者,患者有胁肋胀痛、脘闷、腹胀、黄疸、纳呆、寤寐不宁等症状,或有下肢内侧红肿的病变。
4、胆俞
①发现棱状结节且有压痛敏感者,多属黄疸。
②凡有细条状及压痛者,多为下肢外侧痹痛,若在命门穴同时有气泡样反应者,则属下肢麻木。
5、脾俞
①局部皮肤凹陷,或按之软若棉样,以虚证为多。
②诊得条索状结节,并有压痛者,患者常有头晕、失眠、乏力、健忘、烦躁、食欲不振、便溏、浮肿等症状。
③若出现棱状结节伴有显着压痛者,为下肢内侧红肿、行走困难或大趾运动不利之征。
6、胃俞
①诊得条索状结节并伴有痛感者,常是不欲饮食和有胃痛等病变。
②有棱状结节和明显压痛者,多有呕吐、不食、胃痛、腹胀或髋关节外侧有红肿现象。
7、三焦俞
①局部皮肤隆起,按之有条索状结节且压痛明显者,多有腰痛、带下、月经不调、小便混浊等症状。
②若有棱状结节,并伴有压痛者,一般是耳鸣、重听、头痛、腹胀满闷、吐逆之征(妇女妊娠期亦可发现三焦俞有棱状结节)。
8、肾俞
①有条索状结节,凡压痛敏感者,一般是阳痿、头晕、腰痛及耳鸣之征。
②诊得棱状结节,兼有明显痛感者,多为血尿、腰痛、浮肿之症。
③局部皮肤隆起,有如卵圆形结节并伴有压痛者,是肾虚有热,耳鸣、头胀之征。
9、大肠俞
①发现坚硬的圆形结节,且压痛敏感者,表示大便干结。
②有棱状结节并兼有压痛者,大多有头痛、牙痛、腹痛、泄泻等症。
10、小肠俞
①凡结节椭圆质地较硬而压痛显着者,多有头晕、后头疼痛、后项拘挛之症。
②本穴出现气泡样转动感,多为妇女子宫下垂。
11、膀胱俞
①诊有柔软的椭圆形结节,大多数是遗尿症。
②按得棱状结节,并有压痛者,一般有发热头痛、小便频数、尿赤涩痛、腰痛、小腹胀痛、白带等症状。
③有细条索状结节、压痛者,多有下肢麻木或痹痛。
㈡ 最全的人体穴位图
人体穴位图:
1、穴位,学名腧穴,主要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和血管较多的地方。称为穴、穴道。
2、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腧”通“输”,或从简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黄帝内经》又称之为“节”、“会穴”、“气穴”、“气府”等;《针灸甲乙经》中则称之为“孔穴”;《太平圣惠方》又称作“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
3、《素问.气府论》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说明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疏通的特殊部位。“输通”是双向的。
(2)哪个穴位对应心脏图片扩展阅读:
头颈部的穴位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2、神庭穴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㈢ 按哪个穴位对心脏好
心脏上的毛病一般都不会是小的毛病,所以,究竟该怎么让心脏变得更加健康,是很多人非常想知道的,保养心脏的方法多种多样,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几种很简单的保养心脏的方法,保养心脏,常揉五个穴位,一个穴位对应一种症状!

01
内关穴:缓解心律不齐
内关穴的位置很好找,在前臂的内侧。我们将左手掌伸出,然后将右手三个手指并拢,把无名指放在左臂的腕横纹上,这时食指和手腕交会之处就是内关穴的位置。将右手拇指放在此穴位上,会感到有两根筋,而准确的内关穴就位于两根筋中间的位置。
内关穴对心脏类疾病和一些肠胃病都有很强的治疗作用,常揉按此穴位可以达到预防心脏病、缓解疲劳、安神镇定等功效,尤其对心律不齐、心悸、心绞痛等症状有特殊的效果。所以心脏病患者可以长期按压此穴位,并且不需要他人帮助,自己左右手轮换,每只手臂按压十分钟左右,每日按压2 ~3 次即可。
02
耳中穴:可治疗突发心绞痛
患者一旦出现突发性心绞痛,一定要第一时间就诊。最好在送医的过程中让患者在舌下含一片硝酸甘油。如果在户外,身上没有药物,最简单且有效的方法就是按揉耳中穴。
我们可以将患者放到安全的位置,让其身体放松,将头部垫高,让其平躺,然后就近找一根小木棍,用其末端按揉耳轮脚正中的位置,找到其最敏感的痛点,即是耳中穴。穴位找到以后,便可以用细木棍按压此处,用力要适中,而且速度要均匀,一般几分钟后心绞痛症状就会明显减轻,之后再按压就会消失。按压时可以采用两耳轮换按压,直到患者疼痛减轻或者消失为止。
03
膻中穴:治心脏病、冠心病
膻中穴有行气化瘀、宽心顺气、疏通经脉等作用。平时感到肺气不足,出现心慌气短时便可按揉此穴位;另外咳嗽哮喘、胸口疼痛时也可按压此穴位。
膻中穴的位置十分好找,它位于人体的正中线上,也就是人体两乳的正中间。我们自己就可以准确地找到这个穴位。人们平时所说的“心窝”,指的就是膻中穴。
04
少府穴:防治心绞痛
少府穴属于手少阴心经穴中的一个,位于手掌,具体位置在第四掌骨和第五掌骨之间。正常握拳时,小手指的指尖触碰掌心的位置就是少府穴。按压少府穴对治疗胸闷、遗尿、小便不顺畅等都有一定的效果。此外,少府穴对治疗心绞痛、心悸等也有很好的效果。患者按压此穴三至五分钟,心绞痛、心悸等症状便会明显减轻。曾患有心绞痛的病人可早晚各按一次,以防止心绞痛的发生。
05
至阳穴(宽心穴):治心慌、胸闷
至阳穴属于督脉,其位置在人体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处。人体站立,双臂放松下垂时,至阳穴正好位于两侧肩胛骨下缘连线中间的位置。
至阳穴对很多心脏病症状都有治疗作用,例如常见的心慌气短、胸闷胸痛、心绞痛、心跳过速等。另外至阳穴对胃痛、胃胀、咳嗽、哮喘等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㈣ 哪个脚上的穴位通心脏(最好带图)
主要的足部穴位与器官的对应关系: 1)脚趾部分——鼻腔、眼睛和耳部 2)前脚掌靠近大拇指的部分——甲状腺和心脏 3)前脚掌后方——肝脏、副肾和胆囊 4)脚掌凹位——肠 5)脚跟-——生殖器 图发不上来,,,我在网上给你搜了个。 http://www.jiujiuba.com/shi/shownews.asp?infoid=534
求采纳
㈤ 哪个穴位代表心脏
内关穴、郄门穴、心前区。
(1)按内关穴:端坐位,将右手按于左手臂内关穴(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两筋间),用力按揉30次,然后用左手按揉右内关穴30次。
(2)按郄门穴:将右手按于左手臂郄门穴(前臂内侧,腕横纹上5寸,两筋间),用力按揉30次,然后用左手按揉右郄门穴30次。
(3)揉心前区:将左手放于左胸心前区,右手压于左手之上,顺时针旋转按摩30次,再逆时针旋转按摩30次。有疏通气血,调养心脏,增强心脏功能的作用。
㈥ 手掌穴位与身体器官对应图
人们手上有许多重要的穴位,如老宫穴、俞积穴、少腹穴、合谷穴、神门穴等。不同的穴位对应不同的器官,经常按摩手指、手掌和手背,既能调节脏腑功能,又有美容作用。老贡指在手掌的横线处,用中指的手指握紧拳头时,按摩它可以清心胃,消除面部溃疡的作用。
俞肌穴位位于掌骨第一掌骨的中点和拇指下隆起处,具有解热润肺、滋润皮肤的作用。少腹穴于手指握拳,尾指穴,有清心泻火,活血润肤之功效。神门点位于手腕小指和手掌关节的水平线上,合谷点位于手背第一和第二掌骨之间。
按摩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缓解疲劳,提神醒脑。手掌按摩很方便,自己平时可以经常做。按摩时,可用拇指定位穴位和触痛,顺时针按摩一刻钟,直至发热;也可以在受热后来回揉搓手掌,然后按摩手部特定部位;也可以用木滚轮、养生球来刺激手掌穴位。
按摩前最好先洗手,再涂上一些护肤品,以起到润滑作用;按摩力度应微轻、动作轻柔;按摩后最好喝一到两杯水,促进新陈代谢。
(6)哪个穴位对应心脏图片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手部有6条经脉循行,与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沟通,大约有99个穴位(区),可以反映全身五脏六腑的健康状况.按摩或按压这些穴位,几乎可以缓解全身疾病.
五指对应经络对应器官、拇指肺部经络心脏和肺、
食指大肠经络胃,肠和消化器官、中指心包经络五官,肝脏、无名指三焦经络肺和呼吸系统、小指心,小肠经络肾脏,循环系统。
㈦ 求助:与心脏有关的经络穴位有哪些
手少阴心经本经穴位: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它的直行脉从心系(即心与它脏相联系的系带)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腑下(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走手太阴,手厥阴经之后(青灵),下向肘内(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到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后边(少府),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接手太阳小肠经
它的支脉:从心脏的系带部向上挟咽喉,而与眼球内连于脑的系带相联系
㈧ 心脏对应的穴位在哪里
你好,心脏对应的穴位有很多,手心上有个劳宫穴,是心脏上的大穴,中午的时候可以多刺激此穴位。
㈨ 心脏在人体的哪个部位《图片》
心脏在横膈之上,两肺间而偏左。
人的心脏外形像桃子,位于横膈之上,两肺间而偏左。主要由心肌构成的中空器官,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腔。
左心室与主动脉相连,右心室与肺动脉相连,左心房与肺静脉相连,右心房与上,下腔静脉相连。左右心房之间和左右心室之间均由间隔隔开,故互不相通,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膜。
这些瓣膜使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入心室,而不能倒流。心脏的作用是推动血液流动,向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应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
(9)哪个穴位对应心脏图片扩展阅读:
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危险因素。目前我国已经有2.7亿高血压患者,但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达标率仍明显偏低。对于心脏的保养来说,维持正常的血压水平至关重要。
因为再好的“发动机”也耐受不了过高的压力。血压增高会破坏动脉内皮,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
全球对正常血压水平的认定日趋统一,正常血压不应超过120/80毫米汞柱。超过120/80毫米汞柱又没达到140/90毫米汞柱的称为血压高值,需要监测血压变化。
降压时要注意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标准,比如对于肾功能受损、糖尿病患者,应降至130/80毫米汞柱以下,对老年人可适当调高。
㈩ 人的手掌心是什么穴位是连接人体的那个器官
手掌穴位按摩方法(附手部穴位图)
1、胃弱:“吃得太快”是胃弱的最大原因。建议每口至少咀嚼50次。
方法:手掌中央略下方健理三针区(缓刺激、长时间指压)、食指大肠穴、手背三间穴、合谷穴。
2、悸动气喘:
方法:手掌中央心包区、中指中冲、小指少冲、手腕神门穴
3、食欲不振:肠胃消化吸收能力弱。长期紧张引起精神疲倦。
方法:手心、拇指丘内侧食指下胃脾大肠区。
4、肩酸:过度活动引起的肩部僵硬。―――合谷穴
气喘心衰引起肩酸:食指和中指下咳喘点
生殖器官异常引起肩酸:无名指和小指根间心悸点
5、腹泻:消化不良或食物变质而引起。须加强肠的消化吸收能力。
方法:手背胸腹区、下痢点、食指大肠穴、小脂肾穴、手掌中央略下方健理三针区
6、失眠: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倒错或神经衰弱。
方法:中指下心包区、手掌区、中指中冲穴
7、身体倦怠、盗汗:过度疲劳,身心疲倦
方法:手背中渚穴、手心、胃脾大肠区、健理三针区
8、头痛:中指心穴、手腕大陵穴
全头痛――全头点 大拇指、中指
头顶痛――头顶点(中空痛) 中指 肝经
后脑疼――后头点 小指 膀胱经
两侧疼――偏头点 左主肝右主肺
酒食前额痛――前头点 食指 胃经
9、焦虑不安:
方法:中指中冲、小指少冲、手掌区、中指心穴、手腕大陵穴、虎口下虎边穴、手背手腕阳溪穴
虎边穴是治疗羊癫疯的特效穴。
10、低血压:
手腕神门、大陵穴、手背手腕阳池穴、无名小指下中渚穴
11、发冷:
手背阳池穴(慢慢长时间缓刺激)、无名指关冲、小指命门穴、手心区
12、青春痘:
手背合谷穴、手腕神门、手背食指根第二二间、拇指丘胃脾大肠区
13、眼睛疲劳:
手掌心包区、食指商阳穴、小指少泽穴
14、牙痛:
小指肾穴、手背合谷穴、中指无名指下齿痛点、无名指肝穴
15、落枕:
小指少泽穴、手背中指下“颈咽区”
16、晕车:
小指侧手腕上神门穴、无名指关冲穴、手掌中央手心
17、白发:
小指肾穴、小指命门穴、手心、中指中冲穴、无名指关冲穴、手腕中央阳池穴
18、更年期障碍:
小指肾穴、小指侧面生殖区、手指中央心包区
19、腹胀:
食指大肠穴、手背食指根处二间穴、胃脾大肠区
20、荨麻疹:
无名指肝穴、肺穴、小指肾穴、中指心穴、手背手腕阳池穴。
21、痔疮:
手背小指会阴点、手背合谷穴、食指大肠穴。
22、关节酸痛:
五指尖各井穴、手背虎金寸、阳池穴
23、肩关节炎:
手腕侧太渊穴、手背合谷穴、阳溪穴、手腕神门穴、手背液门穴、手腕大陵穴、中指中冲穴、手背小指末端后溪穴。
24、腰痛:
手背“背腰腿区”两个穴道、食指下侧、无名指下铡(轻柔缓慢)
坐骨神经痛:手背无名指和小指交叉处坐骨神经点
25、肥胖:
掌内食指下方“胃脾大肠区”(强刺激)、手背中央“胸腹区”
26、蓄脓症:
掌内拇指丘“胃脾大肠区”、手背合谷穴、中指中冲穴、手背拇指下手腕间鼻痛点
27、慢性鼻-炎:
手背合谷穴(强刺激)、食指大肠穴
28、胃痛:
手掌中心下胃肠点、手背拇指根下落零五
29、胃溃疡:
手掌中央下胃肠点、手背中央胸腹区、食指前头点
30、眩晕:
无名指下关冲穴、中指指根耳咽区
31、耳鸣:
小指肾穴、前谷穴、手背阳谷穴、无名指关冲穴
32、气喘:
掌内食指和中指下咳喘点、手背食指根三间穴、拇指丘胸腔呼吸器官区(轻柔)
33、肌肤老化:
小指肾穴、无名指肺穴、关冲穴
34、头发损伤:
小指肾穴、手腕阳池穴、中指心穴、手腕正中央大陵穴
35、假性近视:
手掌中央心包区的劳宫穴、手背小指侧手腕附近腕骨穴、无名指肝穴
36、贫血:
五指尖各井穴、手腕神门、大陵穴、小指肾穴、手心
37、打嗝:
食指商阳穴、大肠穴、无名指肝穴
38、眼疾:
大骨空穴、食指商阳穴、二间穴、手背合谷穴
39、胃病引起的胸闷:
胃肠点、手背胸腹区。一定要强刺激,否则会增加胃酸分泌。
40、老花眼:
手背小指侧手腕养老穴、手掌小指根侧养老点。
附图一:手掌掌心穴位图
附图二:手掌掌背穴位图附图三:手掌的反射区图
附图四:手的人体全息示意图(1)
附图五:手的人体全息示意图(2)附图六:手部病理反应点--掌背图附图七:手部病理反应点--掌心图附图八:手部穴位图--掌背附图九:手部穴位图--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