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图片 » 56个民族图片分别是哪个民族
扩展阅读
周九良帅气图片高清 2025-05-26 12:43:49
女装背景图片大全 2025-05-26 12:33:09
搜索手撕面包的图片 2025-05-26 12:26:02

56个民族图片分别是哪个民族

发布时间: 2022-05-28 10:08:03

Ⅰ 56个民族分别是哪56个民族

1、壮族: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的先民是属古代百越族群,与西瓯、骆越有血缘递承关系,是岭南的土着民族。

2、藏族: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

3、裕固族:裕固族起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明初陆续迁至祁连山一带,逐渐形成了裕固族。裕固族的节日习俗反映着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4、彝族: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自称繁多,因地而异,有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

5、瑶族: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人自称“勉”、“金门”。

6、锡伯族: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东北,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7、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信仰伊斯兰教。乌孜别克族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

8、维吾尔族: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过生活的“丁零人”。

9、佤族: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原称卡佤族,196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

10、土家族: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通汉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

11、土族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土族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意为蒙古人),旧称“青海土人”,藏族称之为“霍尔”。

12、塔塔尔族:“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主要经营商业和手工业,信仰伊斯兰教。

13、塔吉克斯坦族: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现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斯坦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斯坦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沙东、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

14、水族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

15、畲族: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汕尾深汕区、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

16、撒拉族撒拉族男儿,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为生。此外、养蜂是撒拉人最喜爱的副业生产,园艺也是他们的特长。撒拉族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最大的传统节日为古尔邦节。

17、羌族: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

18、普米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普米族过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19、怒族: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

20、纳西族:纳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

21、仫佬族: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

22、苗族: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23、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24.、门巴族: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

25、毛南族:毛南族是岭西的土着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史籍记载称毛南族为“茅滩”、“毛难”,198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今称。

26、满族: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回族居第三位。前身为女真族,汉-晋时期称“挹娄”,清朝以后,“女真”称为“满洲”,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27、珞巴族: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隶制。1965年8月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居住在墨脱、米林一带的珞巴族沿用藏历,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无多大区别。

28、僳僳族: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29、黎族: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称“孝”、“歧”、“美孚”等。

30、拉祜族: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

31、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

32、景颇族:。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至3天。

33、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节及唱哈节

34、基诺族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

35、回族: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

36、赫哲族: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

37、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

38、哈尼族: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

39、仡佬族: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居住在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个地区,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

40、高山族: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

41、鄂温克族: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语族通古斯语支,分海拉尔、陈巴尔虎、敖鲁古雅三种方言。没有文字,牧区一般用蒙文,农区和林区通用汉文。

42、俄罗斯族: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

43、鄂伦春族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

44、独龙族

45、东乡族: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

46、侗族: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

47、德昂族: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

48、傣族: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

49、达斡尔族:“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

50、朝鲜族: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

51、布依族: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布依族内部自称高度统一,因为是百越人后裔,所以布依族绝大部分都以“布依(布越)”自称。

52、布朗族: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

53、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着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

54、白族

55、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56、汉族: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汉族还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其中汉族人口比重最大,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1%左右。其它55个民族总人口偏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9%左右,故称其为少数民族。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超过1600万(2000年) ;

最少的是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2000年且未包括中印争议的藏南地区60万珞巴族人 )。

(1)56个民族图片分别是哪个民族扩展阅读

民族分布的特点:

(1)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2)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个民族。

百越文自秦朝书同文后已失传;古壮字为汉字边旁组合成的方块古壮字,现代壮文为拉丁壮字。壮族传统服饰为壮服。

Ⅱ 中国有56个民族,都是哪些每个民族的习俗和特点都是什么

中国有56个民族,包括:

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

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朝鲜族、塔吉克斯坦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2)56个民族图片分别是哪个民族扩展阅读

民族认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的民族区别处于混乱模糊状态。为了使我国各民族真正实现民族平等,充分享受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充分发挥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民族识别。

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

经过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和科学研究,这一阶段首先认定了(包括历来公认的)蒙古、回、藏、满、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佤、拉祜、高山、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羌、撒拉、锡伯、塔吉克斯坦、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鄂伦春、保安、裕固、塔塔尔等38个少数民族。

2、第二阶段:从1954年至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在第一阶段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把民族识别工作引向深入。

本阶段对上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所剩族体名称(183个)进行逐一研究,新确定了15个少数民族,即土家、畲、达斡尔、赫哲、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龙(后改名为德昂)、独龙、京、毛难(后改名为毛南)、门巴;同时,将普查中自报的74个族体分别归并到已确定的53个少数民族中。

3、第三阶段:从1965年至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这一阶段中,1965年认定了西藏珞瑜地区的珞巴族,1979年认定了云南基诺山的基诺族。至此,我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增加到56个。

4、第四阶段:从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至今。本阶段的民族识别工作除继续为一小部分族体的认定进行调查研究外,主要进行民族成份的恢复、更改和某些族体的归并工作。据统计,自1982年以来,全国恢复、更改民族成份的人数在1200万人以上。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有两个特点:

1、第一,小聚居大杂居。

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各省、自治区。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5个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l200多个民族乡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但在这些地区同时也是汉族人民的世居地,其比例也相当高,如内蒙古、广西、宁夏三个自治区的汉族人口都超过了当地少数民族人口总和,分别占到79%,62%,64.58%,新疆的汉族人口也占40%强。

同样,在各汉族地区也杂居着许多少数民族。近20年来,少数民族杂、散居人口增长快,民族杂散居的县市越来越多。

2、分布范围广,但主要集中于西部及边疆地区。

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各民族平均分布在30个省区,其中29个民族遍布全国所有省区。拥有56个民族的省区有11个,占全国31个省区的35.5%。尽管少数民族分布范围很广,但其人口仍主要集中在西部及边疆地区。

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西、云南、贵州、新疆4个省区的少数民族人口之和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一半以上,再加上辽宁、湖南、内蒙古、四川、河北、湖北、西藏、吉林、青海、甘肃、重庆和宁夏,以上16个省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91.32%。

另外,我国陆地边境线全长2万多公里,绝大部分都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

Ⅲ 56个名族分别是什么

中国56个民族名称

1 汉族

2 壮族

3 满族

4 回族

5 苗族

6 维吾尔族

7 土家族

8 彝族

9 蒙古族

10 藏族

11 布依族

12 侗族

13 瑶族

14 朝鲜族

15 白族

16 哈尼族

17 哈萨克族

18 黎族

19 傣族

20 畲族

21 傈僳族

22 仡佬族

23 东乡族

24 高山族

25 拉祜族

26 水族

27 佤族

28 纳西族

29 羌族

30 土族

31 仫佬族

32 锡伯族

33 柯尔克孜族

34 达斡尔族

35 景颇族

36 毛南族

37 撒拉族

38 布朗族

39 塔吉克斯坦族

40 阿昌族

41 普米族

42 鄂温克族

43 怒族

44 京族

45 基诺族

46 德昂族

47 保安族

48 俄罗斯族

49 裕固族

50 乌孜别克族

51 门巴族

52 鄂伦春族

53 独龙族

54 塔塔尔族

55 赫哲族

56 珞巴族

Ⅳ 中国56个民族分别是什么

壮族、藏族、裕固族、彝族、瑶族、锡伯族、乌孜别克族、维吾尔族、佤族、土家族、土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斯坦族、水族、畲族、撒拉族、羌族、普米族、怒族、纳西族、仫佬族、苗族、蒙古族、门巴族、毛南族、满族、珞巴族。

僳僳族、黎族、拉祜族、柯尔克孜族、景颇族、京族、基诺族、回族、赫哲族、哈萨克族、哈尼族、仡佬族、高山族、鄂温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独龙族、东乡族、侗族、德昂族、傣族、达斡尔族、朝鲜族、布依族、保安族、布朗族、白族、阿昌族、汉族 。

(4)56个民族图片分别是哪个民族扩展阅读: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中央政府调查统计正式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其他为未识别民族。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其中汉族人口比重最大,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1%左右。其它55个民族总人口偏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9%左右,故称其为少数民族。

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超过1600万(2000年);最少的是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2000年) (未包括中印争议的藏南地区60万珞巴族人 )。

Ⅳ 我们中国56个民族,分别是什么民族

1、汉族

汉族,全称大汉民族。原名华夏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

2、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的先民是属古代百越族群,与西瓯、骆越有血缘递承关系,是岭南的土着民族。

3、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以河北省北部最多,其次是辽宁省

4、回族

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

5、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6、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

7、土家族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贵州省以及四川省(属于重庆市)。

8、彝族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9、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10、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

11、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布依族内部自称高度统一,因为是百越人后裔,所以布依族绝大部分都以“布依(布越)”自称。

12、侗族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

13、瑶族

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14、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

15、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

16、哈尼族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

17、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

18、黎族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

19、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

20、畲族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

21、傈僳族

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22、仡佬族

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23、东乡族

东乡族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

24、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

25、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

26、水族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

27、佤族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

28、纳西族

纳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

29、羌族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

30、土族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

31、仫佬族

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

32、锡伯族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

33、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是柯尔克孜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

34、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

35、景颇族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

36、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毛南族是岭西的土着民族。

37、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

38、撒拉族

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撒拉族男儿,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为生。

39、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40、塔吉克斯坦族

塔吉克斯坦族虽然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但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

41、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

42、普米族

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

43、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44、怒族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

45、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

46、基诺族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

47、德昂族

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

48、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

49、保安族

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

50、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

51、裕固族

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

52、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53、门巴族

门巴族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

54、鄂伦春族

“鄂伦春”是鄂伦春族的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

55、独龙族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

56、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古称鞑靼。

(5)56个民族图片分别是哪个民族扩展阅读: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是,我国究竟有多少个民族,各民族的族称是什么,对于这些,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历朝历代都没有搞清。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组织力量对民族成分、名称进行辨别,这就是民族识别。经过努力,科学地理清了我国民族大家庭的基本构成,确认了56个民族成分。

新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梳理了错综复杂的民族源流和现状,科学地鉴别了我国现实的民族成分,基本上认定了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平等,进行民族工作的对象,从而为党和国家制定和贯彻民族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坚实基础。

我国的民族识别,不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也为我国民族工作和民族学科的发展积累了宝贵财富,在我国民族工作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Ⅵ 56个民族都是什么族

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斯坦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汉族

(6)56个民族图片分别是哪个民族扩展阅读: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有18个民族,他们是: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为1600多万人。

人口在百万人以下10万人以上的有15个民族,他们是: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等族。

人口在10万人以下1万人以上的有15个民族,他们是:布朗、撒拉、毛南、阿昌、普米、塔吉克斯坦、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族。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有7个民族,他们是:门巴、鄂伦春、独龙、塔塔尔、赫哲、高山、珞巴(按实地普查区域的人数计算)等民族。另外,还有未被确定民族成份的人口,共73.4万多人。

Ⅶ 我国由56个民族组成,这56个民族分别是什么族

56个民族分别是:

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壮族、布依族;

白族、朝鲜族、侗族、哈尼族、哈萨克族、满族、土家族、瑶族;

达斡尔族、东乡族、高山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拉祜族、纳西族、畲族;

傣族、黎族、傈僳族、仫佬族、羌族、水族、土族、佤族;

阿昌族、布朗族、毛南族、普米族、撒拉族、塔吉克斯坦族、锡伯族、仡佬族;

保安族、德昂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京族、怒族、乌孜别克族、裕固族;

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基诺族、珞巴族、门巴族、塔塔尔族、汉族。

(7)56个民族图片分别是哪个民族扩展阅读:

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4年。

经过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和科学研究,这一阶段首先认定了(包括历来公认的)蒙古、回、藏、满、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佤、拉祜、高山;

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羌、撒拉、锡伯、塔吉克斯坦、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鄂伦春、保安、裕固、塔塔尔等38个少数民族。

二、第二阶段:从1954年至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

在第一阶段取得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民族识别工作引向深入。本阶段,对上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所剩族体名称(183个)进行逐一研究,新确定了15个少数民族。

即土家、畲、达斡尔、赫哲、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龙(后改名为德昂)、独龙、京、毛难(后改名为毛南)、门巴;同时,将普查中自报的74个族体分别归并到53个少数民族中。

三、第三阶段:从1965年至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

在这一阶段中,1965年认定了西藏珞瑜地区的珞巴族,1979年认定了云南基诺山的基诺族。至此,使我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增加到56个。

Ⅷ 新课标语文一年级上册中,这两幅图的56个民族分别是哪56个

如图:

经过民族识别,现今的中华民族包括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

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朝鲜族、塔吉克斯坦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共56个民族。

此外,尚有少量未经识别的民族。

包括僜人、蔡家人、菜族人、老品人、八甲人、夏尔巴人、土克曼人、摩梭人、克木人、穿青人(根据国家民族政策身份证标示为“XX人”,如“穿青人” )等未识别民族。

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 。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Ⅸ 56个民族各是什么名字

56个民族的名称是:汉族、壮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东乡族、锡伯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高山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撒拉族、德昂族、仡佬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塔吉克斯坦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毛南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中华民族的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中华大地上,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贡献自己的才智。56个民族各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传承着自己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交流与融合,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9)56个民族图片分别是哪个民族扩展阅读

中华民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定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获得认定的56个民族的统称。

中华民族共包括56个民族。除此之外,也有数个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定的未识别民族。

中华民族的概念,最早由梁启超在其1902年《论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的着作中提出,相关的历史学及人类学理论有费孝通的“多元一体”论,以及许倬云的《我者与他者的转化及混合》。中华民族这一政治概念在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的有着不同的定义。

中华民族还有两个"别称",一是"中华儿女",二是"炎黄子孙"(炎帝与黄帝的子孙,或者只说"黄帝子孙")。这两种称呼有时候可以通用,都是指的中华民族。但是大同之中又有小异,"中华儿女"之称是近代才出现的,其含义偏重于文化(是共同接受中华文化的群体);"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称古已有之,其含义偏重于血缘(有共同的祖先)。

参考资料

网络-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