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图片 » 拈花微笑动态图片
扩展阅读
软件铅笔上身画图片 2025-08-04 02:47:38
中草药图片大全书 2025-08-04 02:46:52

拈花微笑动态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5-21 23:38:28

Ⅰ 禅学是什么

禅学就是研究“禅”的学术门类。
禅的定义
“禅”是从梵文的“禅那”这个词音翻译过来的,用今天的话来说,“禅”实际上是一个外来语,它的意思是“思维修”或“静虑”,属于菩萨行六度中的一度,指的是一种修行的方法。佛陀立教,把“戒、定、慧”立为基本三学,是每个佛教徒必须修持根本法门。我们这里所说的“禅”是禅宗所传的禅, 与六度中的“禅定”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在印度,“禅定”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一种修行的方式,早在佛教成立之前即已盛行.佛教传入中国后,历代祖师和各个宗派,无不以“禅定”或“禅观”为其修行和立宗的根本。与“禅”相联的有禅观、禅定、禅心、禅意、禅味、禅法、禅风、禅机等由禅引伸出来的禅语,真是丰富多彩,韵味无穷。
禅宗兴起之后,它所提倡的“禅”与原来的“禅观”或“禅定”虽有其相同的一面,更有其不同的一面,对于相同的一面就不去说它,那么不同的是什么呢?
第一,禅宗的“禅”是一种认识。与其说它是六度中的“禅定度”,还不如说它是六度中的“智慧度”。
第二,禅宗在方法上重视学人与其师的直接对话,以启发学人的智慧。
第三,禅宗的目的第一步是开悟,认为只有“悟后起修”,才能事半功倍。
第四,禅宗的修行是将日常生活与人心的净化紧密结合,认为“平常心是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以出世的随神做入世的事业。
禅的种类
《楞伽经》中分为四种禅,一是愚夫所行禅,即执有法不空而行禅。二是观察义禅,即于定中对义谛作静虑之禅。三是攀援如禅,即圭峰宗密禅师所说“欣上厌下”之凡夫禅。四是如来禅,即自证圣智境界之禅。
圭峰宗密在其所着《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分禅为五种: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凡夫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
宗密所分,是专就学理上的分类。在实际修行中,这五种禅可作为循序而进的五个阶段。在有真修实证的禅师引导下,每提高一个层次,就有一番悟境,就会在认识上来一次超越,这才是禅宗所提倡的“禅”。
究竟应该怎样来定义禅宗所提倡的“禅”,既是一件难事,也是一件多余的事。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禅宗是主张参“活句”的,历代禅师在接引学人时总是应病与药,精方解缚,从无死法与人。
chanxue
禅学
佛教的禅法理论,中国佛教的重要学说。禅,全称“禅那”,源于梵文,意译“静虑”、“思维修”等,谓静中思虑,心绪专注一境,深入思虑佛教义理。“禅那”,也就是止观,“止”是心的安静,“观”是思虑某一事物。“禅”原是印度古代各种教派修行的普遍方法,而在佛教生活和佛教哲学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禅是定的一种,而中国佛教往往把禅和定并称为“禅定”,含义比较广泛。
禅作为佛教的修持活动,有小乘大乘的区别,而其共同目的是通过安静身体,集中精神,排除内心的干扰和外界的诱惑,将思想专注于一定的观察对象,按照佛教的立场和义理进行思考,以根除烦恼,去恶为善,转痴为智,以得到精神解脱。
禅学在中国的发展 因时代、地区和派别的不同,禅学发展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色,至唐代慧能禅宗,禅学进一步中国化,较以前的禅学产生了重大的差异。
禅学的兴起和盛行 中国禅学始于东汉后期安世高和支娄迦谶译经的流传。三国吴康僧会、晋代释道安和支道林都推重禅法。后来鸠摩罗什和佛陀跋陀罗(觉贤)又相继译出禅经,推进了禅学的兴起。在汉魏晋期间流行的禅法约有 4类:①安般禅。为安世高所译《安般守意经》倡导。“安”指入息(吸),“般”指出息(呼),“安般”即“数息”。它重在调息(呼吸),以集中精神,进入禅定意境;又以“法数”(按数字对教义的分类)为止观对象,构成“禅数”形式,属于小乘佛教的禅法。因与当时道家“食气”、“导气”等吐纳养生术相类似而传习较广。
② 念佛禅。为支娄迦谶译出的菩萨乘禅经《般舟三昧经》和《首楞严三昧经》所倡导。“般舟”即念佛:“首楞严”,意为健行、健步如飞;“三昧”即定。前经说借助于智慧,专心观念佛的32种相、80种好,可使10方诸佛现前。后经则认为修持首楞严三昧可为成佛的行动增加力量,易于达到成佛的目标。
③ 五门禅鸠摩罗什根据弟子僧睿的请求,综合各家禅法编译了 3卷《禅秘要法经》,倡导五门禅观(“五停心”),针对具体情况,讲究不同对治:贪欲重的修“不净”观;恚重的修“慈悲”观;愚痴的修“因缘”观;散乱心重的修“数息”观;一般的人修习“念佛”。佛陀跋陀罗所译《达摩多罗禅经》也讲五门禅。鸠摩罗什和佛陀跋陀罗的禅学不同。但都是大小乘融贯的禅,强调禅智双运,寂照相济。对后来佛学思想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④ 实相禅所谓实相就是空,实相观就是空观。大小乘禅法融贯的关键,在于把禅观和空观联系起来。鸠摩罗什所传的禅观要求同实相联系,即既要看到空性,又要看到诸法的作用,两者不可偏废。这对后来的天台宗产生了影响。
南北朝时代,由于政治情况的不同,南方偏重义理,北方持重禅法。北魏孝文帝为佛陀禅师于嵩山少室立少林寺,作为禅僧集居之所,此后禅法大行。北魏时着名禅师菩提达摩在少林寺修禅,其禅法注重“理人”和“行人”。“理人”,指进行佛教理论思索,即“壁观”,在墙壁上涂成观想的图样,面壁观想,以契合佛理。“行人”属于修持实践。他强调“理”和“行”两者结合,在启发信仰时不离教理,借教悟宗,在形成信仰后不随于文教,不凭借言教。达摩后被奉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北齐禅师慧文奉行实相禅,他根据《中论》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的思想和《大智度论》的一心中行得三种智慧(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的观点,认为从万物因缘和合而生就可观察到任何一境的空、假、中三谛的道理,一心就能同时观察三谛。一境三谛就是万物的实相,一心三观就是实相禅。慧文将这种禅法传给慧思,慧思又传给智,智在江东传播实相禅,推动了南方禅法的盛行,使偏重义理的学风有所转变。
南北宗禅学的流传 中国佛学到南北朝末期,随着南北社会经济的发展,南北师说逐渐出现综合调和的趋势,开始形成学派。禅宗的出现是中国禅学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中国禅宗的思想导源于《坐禅三昧》、《达摩多罗禅经》中的 “念佛法门”。相传菩提达摩、 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依次相传,弘忍后分化为神秀北宗和慧能南宗,时称“南能北秀”。神秀一系的禅法、讲动、定一体,即所谓“敛心入定,如蛇行入筒”,主张“拂尘看净,方便通径”,即逐渐领会,逐渐贯通的方法。慧能和神秀不同,他的修禅方法是顿。他自居于教外别传,虽不和教义绝缘,但强调传授不在言教文字,而以觉悟众生本有佛性为主旨。主张单刀直入,直摩心源,见性成佛。这是对以往禅学思想的最大变革。反映慧能禅学思想的《坛经》成为中国禅学的最重要着作。由于慧能弟子神会等人的大力推崇,慧能被定为禅宗六祖,南宗成为禅宗的正统,并成为佛教中势力最大、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宗派。
慧能南宗的主张经过门下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一二传后,禅师们更是把禅法融会在日常生活里,认为坐住行卧、搬柴挑水等人伦日用都可体现禅法,形成一种随缘任运的主张,同印度佛教思想以及中国其他教派的思想大相径庭。
禅教调和 禅宗禅法的流行,引起了同其他教派的矛盾,由此又出现调和禅教的趋势。中唐时代的宗密是荷泽系的禅师,又是华严宗的大师,他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提出和阐发禅教统一的主张。五代、北宋之际法眼宗禅师延寿鉴于禅宗学入空疏不通教理的弊病,特召集唯识、华严、天台三家佛教学生互相质疑,最后用禅宗的观点作为评判的标准加以评定,成《宗镜录》100卷。延寿统一各家对教的不同说法,又调和禅与教的矛盾,为各宗所接受宗密和延寿调和禅教,都把教定于《华严》。由此出现华严思想和禅学相融合的华严禅,对于宋代禅师和宋明理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禅宗禅学的分化 宋代禅宗流派都依赖统治者的支持,着名禅师常与上层人物交往,思想上越来越充分肯定现实。由此禅学思想的发展又发生显着变化,出现了3种类型的禅:①文字禅。延寿以来禅宗虽重视教理,但真正作为依据判断是非,还是前辈祖师的语句。由于所传的语句简略难解,禅师就用偈颂来陈述其大意,因此一般有文化的禅师都走上从文字上追求禅意的道路。禅学走上文字之途,一方面有助于理解,一方面也产生舞文弄墨的现象。②看话禅。两宋之际临济宗禅师宗杲反对文字禅,他主张不把祖师的语句作为正面文章来领会,只作为“话头”即题目来参究,认为这样才能自发地产生智慧,达到自悟成佛的目的。③默照禅。曹洞宗禅师正觉和宗杲交谊颇深,但他反对看话禅,提出寂默静照,即静坐看心的禅法。实际上这是以前禅宗北宗的禅法。默照禅出现,禅宗南宗流派转而采用北宗的禅法,标志着南宗禅学已走到自身发展的尽头,自此以后禅学思想就愈来愈趋于停滞了。
禅学的影响 禅学作为中国古代的哲学,尤其是作为隋唐哲学的重要部分,对其他哲学流派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倡导的不信权威、不信经典的口号,曾为一些进步思想家如李贽、谭嗣同等利用,以攻击封建正统思想;它宣扬的唯心主义心性学说,为宋明理学家如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吸取,成为理学唯心主义体系的思想渊源之一。

Ⅱ “一任清风送白云”的出处

“一任清风送白云”出自唐代百丈怀海禅师的诗偈。

意思是:白云任随清风吹送。

原文:幸为福田衣下僧,干坤赢得一闲人。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

释义:我有幸能在青山绿水,山中田野中为一僧人,在喧嚣的尘世中得到了自由,如果我与此地有缘,我便长居于此,若无缘我便挥一挥袖袍,让一阵清风随我远去。

(2)拈花微笑动态图片扩展阅读:

百丈怀海禅师(约公元720~814年),是中国禅宗史上的重要人物,唐代禅宗高僧。本姓王,俗名木尊,福建长乐人。是洪州宗风开创者马祖道一大师的法嗣,禅宗丛林清规之制定者。因其后半生常住于洪州百丈山(江西奉新),故世称“百丈禅师”。

着有《百丈怀海禅师语录》、《百丈怀海禅师广录》传世。长庆元年(821)唐穆宗敕谥为“大智禅师”,塔(墓)为“大宝胜轮”。

百丈禅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革命家。佛法之所以能够流传,得益于马祖百丈师徒二人建立了丛林制度,建立了禅堂,订立了清规。史称“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

南昌大学哲学教授、佛学资深研究者苏树华评价:“百丈禅师的禅法,既具北宗渐修的风格(第二峰头的商量语),又具南宗直指的风格(妙高峰顶的无言义),不同根基的人,在他的教法中皆可各得其益,各有长进。”

福田衣:是指出家人所穿的袈裟,因为出家之后,披上这身袈裟,世间人就有机会随出家人学道;供养僧人就像是种植一块福田,因为这田地里有福报、有功德,因此袈裟又名为“福田衣”。

清顺治皇帝曾说“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白话:世间上宝贵的不是黄金、白玉,最宝贵的莫过于一生披搭的袈裟。),故而百丈禅师才会说自己“幸为福田衣下僧”。

一任清风送白云:

百丈禅师能随缘自在,随心安住,面对生死而不惧,就像白云任随清风吹送,都能随处适意。从百丈怀海禅师的诗偈中,让我们看到了僧家安闲自在的人生观。


Ⅲ 刀刀的经典语录

刀刀语录
1朋友为什么总是放在一块就咬分开一会就想?
2走狗的路让猫们说去吧……
3别人到底是什么?
4我不叹息了时间肯停下来么?
5快乐都是自找的
6风过了 就过了不要再想了
7秋风起了 树叶落了唉连蜘蛛也上吊了
8要是知道等着我的未来是什么……
9作为一条狗我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
10虽说唯行走是家园,我想还是背着吧。
11面对寂寞你就是寂寞
12只要我不醒来世界就不存在
13站到了蒙克的桥上却在沉默里悲伤
14爱或以爱的名义一切都在我抽身以后上演
15老天忘了给我翅膀于是我用幻想飞翔
16在这两足动物的世界里裸奔
17对于人夜也一样寂寞漫长吧
18背对夕阳看影自越拉越长
19记得的 才是活过
20我们说的地平线古人叫它天涯
21毕竟追求一条狗是很难的而嫉妒一条狗是很容易的……
22一条狗其实不孤单想一条狗才会孤单
23你说在夜幕来临时是天先黑还是地先黑?
24突然狂吠是月亮太圆!是风声太乱!是你太遥远……
25站在岁月的岸边向自己的过往打个水漂吧……
26人为什么非要等成了花痴才肯笑得无边无际呢……
27我一个人住在你心里
28我是谁?我要跟他们去哪里?
29生活的一半是倒霉另一半是如何处理倒霉
30雨过了我站上电线杆等风把我吹干……
31我不是在无所事事我是在消化
32我等你……
33花几时开是有季节的人几时死又有谁知道
34两只狗的浪漫加起来会是一场灾难?
35你看不见上帝上帝也看不见你么?
36人也许只是表情动物
37听人说四十而不“活”幸好一条狗不用那么久
38推着巨石西西弗斯可以不死,我只能坚持
39小鸟落在我身上会不会痒痒?
40一颗眼泪掉下来……
41在某一天快乐在某一天忧伤
44在你眼睛的深潭里就此划不出来了
45点上灯笼跟着萤火虫在夜里我梦……
46就让爱把我点亮
47就让我在树上呆着吧等秋天和落叶一起下
48记得结婚前我好像一只鸟
49狗真的只能活一次?
50虽然唯行走是家园我想我还是背着吧
51北半球的狗几月份掉毛?
52我就是我的作品
53鱼什么时候来是鱼的事
54我打了个喷嚏鸟儿呼啦啦的惊起……
55上帝 √肋骨 √我的夏娃 ?
56钱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57象一杯打翻的咖啡在空中无可挽回
58我无法不是我自己
59我不看天空很久了
60生是这喧嚣的漩涡死是漩涡寂寞的宿命
61生活就是和一些狗、一些事的相遇
62你一个人对着电脑笑周围的人对着你笑
63快乐总是那么容易变质
64光着身子说假话总是不自然的
65就这样被你驯服?
66我是有用的么?
67生活在别处
68我是恋爱了么?
69月色这么美叫我如何是好
70我已经记不起等到流星以后要干什么还好有个等待也不错
71记得的才是活过。
72突然狂吠,是月亮太圆!是风声太乱!!是你太遥远……
73花几时开是有季节的,人几时死又有谁知道?
74站到了蒙克的桥上,却在沉默里悲伤。
75听人说,四十而“不活”,幸好一条狗不用那么久。
76走上阳台,听风吹动信纸的声音。
77要是知道等着我的未来是什么……
78秋风起了,树叶落了,唉,连蜘蛛也上吊了。
79记得没结婚前,我好像是一只鸟。
80我不叹息了,时间肯停下来么?
81雨过了,我站在电线杆上,等风把我吹干。
82爱情很短,叹息很长。
83我等你……
84就让爱,把我点亮……
85我打了个喷嚏,鸟儿呼啦啦的惊起。
86陆地是艘多大的船?
87背对夕阳,看影子越拉越长……
88对于人,夜也是一样孤寂漫长的吧?
89You're not yourself.
90别人,到底是什么?
91在这两足动物的世界里快活的裸奔。
92小鸟落在我身上,会不会痒痒?
93就让我在树上呆着吧,等秋天和落叶一起下。
94老天忘了给我翅膀,于是我用幻想飞翔……
95站在岁月的岸边,向自己的过往打个水漂吧。
96毕竟,追求一条狗是很难的,而嫉妒一条狗是很容易的。
97我们说的地平线,古人叫它---天涯。
98你说,夜幕来临时,是天先黑,还是地先黑?
99一条狗的世界……
100我已经记不起等到流星以后要干什么,还好,有个等待也不错!

Ⅳ 禅趣是什么意思

禅趣,即通过修禅道所获得的自我体验的趣味。说文章有禅趣的禅趣意思是可以在书中体验到乐趣。出自:《明儒学案》卷六十二,“宋儒自程门而后,游杨之徒,浸深禅趣”。

《明儒学案》是清代黄宗羲创作的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着作。全书一共62卷。

《明儒学案》以王守仁心学发端发展为主线,首篇《师说》提纲挈领全书。全书一共记载了有明一代210位学者。《师说》总纲之后,分别列出了十七个学案,大致依据时间先后推移次序和学术流派传承关系。

Ⅳ 形容大笑的四字成语

捧腹大笑,前仰后合
开怀大笑 心情无拘无束,无所纷扰,十分畅快地放声大笑。
抚掌大笑 抚:拍。拍手大笑。形容非常高兴。
轰堂大笑 形容满屋子的人同时放声大笑。
哄堂大笑 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捧腹大笑 用手捂住肚子大笑。形容遇到极可笑之事,笑得不能抑制。
仰天大笑 仰头朝天而大声地笑。多就对某件事不以为然而采取旁若无人的态度而言。
哈哈大笑 发出哈哈的声音,大笑起来。形容非常开心。

关于笑的成语和四字词 :

笑容可掬 贻笑大方 谈笑风生 千金一笑 哭笑不得
似笑非笑 嫣然一笑 嘻皮笑脸 强颜欢笑 谈笑自若
相视而笑 含笑九泉 哑然失笑 回眸一笑 笑里藏刀
笑逐颜开 传为笑柄 抚掌大笑 付之一笑 不苟言笑
拈花微笑 一笑了事 一颦一笑 有说有笑 传为笑谈
不苟言笑 眉开眼笑 啼笑皆非 莞尔而笑 谈笑自如
笑傲风月 一笑倾城 言笑晏晏 哄堂大笑 破颜微笑
一笑置之 破涕成笑 喜笑颜开 眉开眼笑 掩口而笑
言笑自若 破涕为笑 一笑千金 拈花一笑 捧腹大笑
笑而不答 相视而笑 一笑了之 付诸一笑 音容笑貌
一笑百媚 贻笑后人 笑语喧哗
嗔拳不打笑面 五十步笑百步 皮笑肉不笑 谈笑有鸿儒
前仰后合
花枝乱颤 解释:形容女性大笑时候的动态状态
眉飞色舞
开怀大笑 心情无拘无束,无所纷扰,十分畅快地放声大笑。
抚掌大笑 抚:拍。拍手大笑。形容非常高兴。
轰堂大笑 形容满屋子的人同时放声大笑。
哄堂大笑 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烘堂大笑 形容满屋的人同时大笑。
捧腹大笑 用手捂住肚子大笑。形容遇到极可笑之事,笑得不能抑制。
仰天大笑 仰头朝天而大声地笑。多就对某件事不以为然而采取旁若无人的态度而言。
哈哈大笑 发出哈哈的声音,大笑起来。形容非常开心。
哈哈大笑 开怀大笑 笑不可仰 前俯后仰 哄堂大笑

Ⅵ “那个拈花微笑的女子”到底是谁啊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说的是佛祖在讲佛法的时候,拈了一朵花,其它人都不懂,只有迦叶笑了.不知道你说的是哪个女子

Ⅶ 猜猜图片一个绿色的蛋蛋是什么

是口红。
哄堂大笑 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回眸一笑 眸:眼珠。转动眼珠,嫣然一笑。常用以形容女子妩媚的表情。
见笑大方 指让内行人笑话。
哭笑不得 哭也不好,笑也不好。形容很尴尬。
眉开眼笑 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拈花微笑 原为佛家语,比喻彻悟禅理。后比喻彼此心意一致。
破涕为笑 涕:眼泪。一下子停止了哭泣,露出笑容。形容转悲为喜。

Ⅷ 拈花一笑是什么意思

“拈花一笑”是禅宗的一个故事。说是有一天,教主释迦牟尼上大课,众多弟子眼巴巴地望着他,他却一句话也不说。伸手从讲台上的花盆中,拿起一朵花,在手中转来转去,好像在暗示着什么。弟子们谁也不懂老师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这就是“释迦拈花”。
释迦有个大弟子,叫迦叶。佛经记载,看见释迦拈花,迦叶“破颜微笑”。宗教堂会,戒律极严。可就在这鸦雀无声中,迦叶尊者竟然“噗嗤”一笑,尽管不是开怀大笑,只是微笑,也是大大出乎常规的。这就是“迦叶微笑”。
这师徒两人神神怪怪的行为,合在一起,就叫做“拈花微笑”。
紧接着,释迦牟尼讲话了:“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意思是说:徒儿们听好了,我有绝妙高招,可以直接悟道,刚才已经传授给迦叶同学了啦。你们要学,就问他去吧!
据说,这也就是禅宗的起始。禅宗的特色就是:传道授学,讲求心领神会,无需文字言语表达。我太懂禅学,但我喜欢禅宗的意境,那对世间美好的领悟,世间最美好的事物莫过于花,我喜欢去默默的领悟花的语言!
我喜欢昙花的刹那灿烂。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时间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全部的梦想和激情,壮烈与喝彩,顷刻间挥洒净尽,淋漓快意。
望尽了烂漫辉煌的一刻,终有落樱缤纷。残红善舞。你本来是灿烂过的,因此不怕被遗忘;你本来是热烈过的,因此甘于安守一份不可言喻的静默。就这样,你把一生的光阴凝成时光长河中那一瓣恒久的心香。笑靥如你,真情如你,希望如你,生命亦如你。
我喜欢兰花的清幽。就那么简简单单的几片叶子,就一朵或几朵白色的小花,却历经千年,依然悠远飘逸。习惯了寂寞,不以无人而不芳。淡淡的,一体青凝不染尘。一种从容的生活状态,不是甘于平庸而是细腻地去感受生活中并不缺少的快乐。远离了喧嚣繁杂,空谷晨钟,不是自耳畔响起,而是自心田深处某个被遗忘的角落。青青一线,暗香浮动。一切如花,花如一切。所以,佛祖拈花而迦叶微笑;这一笑,便是整个世界。
人生亦是如此,或绚烂如夏花,或如秋叶飘零,不管成败荣辱,从容面对吧。
生命如同四季,风露荣枯。知春、识秋,拈花拂雪,活出个淡雅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