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图片 » 澜沧男人节图片
扩展阅读
20kb的图片手机怎么改 2025-05-16 04:05:59

澜沧男人节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4-24 02:09:25

Ⅰ 景颇族的特色节日

景颇族,中国云南世居少数民族之一,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古浪、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
传统节日有目瑙节、撒种节、尝新节、 新米节、 采花节、 能仙节。

目瑙节
“目瑙纵歌”,景颇语意为“大伙跳舞”。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以后的九天内择双日举行,节期三至五天不等。目脑作为一种大型的群众性歌舞活动,其由来已久,历史上,每逢丰年,出征、凯旋、婚姻嫁娶、敬祭鬼神等重要活动,均要跳“目脑”。
每逢目脑节日,村村寨寨的景颇人身着节日盛装,纷纷从四面八方涌入目脑广场。广场上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欢快而不失庄严古朴的特色。广场中央高竖着四根长约4米的目脑柱,亦称雌雄柱,中间两根为阴,外面两根为阳,上面皆绘有精美而富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右边柱上往往绘以蕨菜花纹,象征团结奋进;左边常画回纹构成若干个四方形,并涂以不同颜色,表示景颇族的迁徙路线;中间两根柱子之间,交叉着两把长刀,为景颇民族骁勇强悍、坚强刚毅性格的具体标志。目脑柱的左侧立着一个方形架子,上层是吹唢呐的座位;前面挂着一个两米长的大皮鼓和一面直径一米多的大芒锣,供跳舞时伴奏用。广场四周用竹篱笆围起,目的是为了防止野鬼的侵入和牲畜的干扰。舞蹈开始时,鼓乐齐鸣,人们由两位德高望重且又熟悉目脑舞路线的老人身穿大龙袍,头戴饰有孔雀、野鸡羽毛和野猪牙齿的目脑帽,手持长刀领头,后面跟着背铜炮和持长刀的队伍,妇女们拿着扇子或彩帕跟在最后,欢歌雀舞,热闹非凡。参舞者少则百多人,多则几千人,从清晨到日暮,以日暮到清晨,通宵达旦地尽情歌舞,其间舞者跳累时可自动退场憩息片刻,而后又继续登场舞蹈。

撒种节和尝新节
撒种节和尝新节,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梁河、陇等县阿昌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日和八月十五日举行。
相传在远古时代,阿昌族人民中有个年逾古稀的老婆婆,每逢八月中旬收获季节,她总是不厌某烦小心翼翼地将各种谷物良种选留下来,转送给各村寨的人民。由于帮助大家提高了耕种技术,她受到人们深沉的爱戴和尊重。一年的八月,老婆婆突然在收获前逝去,为了弥补老人未能穿新、尝新而逝的最大遗憾,人们在她灵前敬献香喷喷的饭菜和新衣。以后,每年八月十五日,阿昌族家家户户都用新收获的粮、菜、瓜果做饭,这样就形成了尝新节。来年春天人们又将她留下的种子撒到地里,形成了每年三月十五日的撒种节。

新米节
新米节景颇族有趣的庆丰收节日。每年农历八九月间,当田里稻谷成熟时,家家户户都要欢渡“新米节”。
新米节的前一天,主人家就开始准备。他们背着插满鲜花的篮子,然后拣起一捆成熟的糯谷,背回家中,摆在鬼门旁边。然后,便向各家发出热情的邀约,请他们在第二天作客。第二天,男女老少和魔头欢欢喜喜地来到主人家,主人取出水酒迎接来客。主宾互致问候完毕,就要准备新米节的饭食了。妇女和小姑娘炒谷子、舂扁米、做粑粑、煮新米饭,上山采野菜。小伙们欢歌结伴,下河捉鱼。按景颇族的传统规矩,新米节这天不能杀鸡宰猪。宴饮开始之前,主人要行祈祷仪式。他把粑粑、扁米、水酒、干鱼、干老鼠排好祈祝,向鬼表白心愿,盼望人畜平安,风调雨顺,祛灾除祸。如能如愿,将来一定杀牛供祭。
在新米节的仪式上,由年高德重的长者讲述谷子的来源。据说在很久以前,景颇族种植谷子,但谷魂却上了天,地上的谷子长得不好,家狗见状日夜吠叫,终于把谷魂叫到了地上,从此,景颇族种植的谷子茁壮丰茂。
因此,景颇族对狗另眼相看。新米节这天,要先给狗吃饭,其次才是牛,然后才给老人吃。新米节这天,人们一边饮酒谈笑,一面和主要总结农事,讨论下种的适当时机。泡田水的使用。栽秧的技艺,旱地播种的方法和时限,开荒的设计。轮种的学问等。新米节是一个庆贺丰收的节日,也是一个促进农业技术交流的节日。

采花节
景颇语称“思鲜鲜”或“吉达”、“宁打”等,一般在春节期间举行。届时,同寨或邻寨的青年男女相约在一起,带着粑粑丝、米饭、鸡蛋等食物,一同上山找一适合玩耍的地方,大家唱歌跳舞,说笑嬉闹,举行打“炀碟”等各种游戏。情侣们则谈情说爱、互赠礼物,其余男女老少,则每人出些酒肉等食物,共同煮食。老者唱歌给年轻人听,歌词多为吉利之语。饭后,大家唱歌跳舞,一同玩乐。晚上青年男女彼此相约,在公房和其它地方唱歌吟调,尽情娱乐,直到深夜。

能仙节
是景颇族青年男女为主的聚会、唱歌跳舞的节日。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日举行。这个季节正值春回大地,万物生长,辛劳一年的青年男女利用这一农闲的好时节,依照传统在依山傍水的平坦地方举行能仙节。节日里,男女青年穿上节日的盛装,佩带各种的装饰品,聚集在一起,进行民歌、射击、打弹弓、刀舞等比赛。

Ⅱ 少数名族节日的来历

歌圩
歌圩,壮语叫"龙洞",也叫歌坡或坡会,是壮族群众以山歌为形式的社交聚会活动;也是青年男女最喜爱的活动之一。歌圩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歌圩的内容多以山歌为主,其形式一般有男女个人对唱和男女群体对唱两种。山歌有见面歌、邀请歌、盘歌、新歌、爱慕歌、盟誓歌、送别歌等。壮族青年能歌善唱者众,出口成歌。优秀的歌手,其知识丰富,思维敏捷,对唱如流,歌声甜润而响亮,悦耳动听。对山歌有一定的规则,在野外对歌,可以唱缠缠绵绵,推断肝肠的情歌,但必须首先问明对方姓名、婚否、家庭情况等。对歌者须保持一定距离,以能听情歌声力度。在屋里对歌,不唱深交歌,开始时首先要热情赞颂主家,然后才唱其他歌。歌圩一般在各种节日举行,各地的节日根据传统习惯相对固定,"龙洞"的时间不尽相同。如有的地方为三月三,有的为四月八,有的则为七月十八。歌圩期间,男女青年除对歌传情以外,也可以抛绣球、碰蛋定情。当今的壮族歌圩已发生较大的变化,只有少数地区还盛行这种传统的壮族歌圩,如天等、靖西、武鸣、宁明、龙州等县。由于受外来文化影响,大部分壮族地区的歌圩有的已经失传,有的已经演变成壮族群众聚会的日子、歌圩无"歌"的现象日益突出,歌圩的内容被探亲访友、交流思想文化等所取代。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B8%E8%DB%D7&z=0

芦笙节
芦笙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约在农历9月27日举行。相传,芦笙管是诸葛亮教苗族人民做的,所以他们又把芦笙管叫做孔明管。据文献记载,早在唐代西南地区就广泛流行吹芦笙了,芦笙节具有悠久的历史。

节日期间,男子穿对襟或右大襟短衣和长裤、头缠青布巾,腰束大带,手持芦笙、锁呐、铜鼓,涌向会场;姑娘们穿着绣有各色花纹、图案的衣裙,头缠青帕,腰束绣花彩带,佩带银饰,边说边笑跟随而来,人们伴随着芦笙的乐曲翩翩起舞。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C2%AB%F3%CF%BD%DA&z=0

傣族的新年-泼水节
泼水节源于印度,曾经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泼水节为傣历新年的庆祝活动,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间。届时人们先至佛寺浴佛,然后互相泼水,用飞溅的水花表示真诚的祝福。到处欢声笑语,充满了节日气氛。

泼水节,一般为3至4天。第一天,傣语称之为“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称之为“恼日(空日)”,人们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互相开始泼水了。

泼水节另一项引人注目的活动是划龙舟,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那时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语称之为“麦帕雅晚玛”,节日的气氛达到了高潮。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

泼水节的活动内容丰富,其它的还有放高升、斗鸡、跳孔雀舞等,人们身着盛装,喜气洋洋,场面极为热烈。

"桑勘比迈",是傣语,意为傣历新年。

由于傣族群众在欢度新年佳节时,要举行别具特色的泼水活动,相互泼水 祝福,因此其他民族 便称这个节日为泼水节。

关于傣历新年(泼水节)的来历有一个伤感的民间故事,传说人间的气候本 来由一位名叫捧玛乍的天神掌管。他把一年分为旱季、雨季、冷季、为人间规定 了农时,让一位名叫捧玛点达拉乍的天神掌管施行。捧玛点达拉乍自以为神通广 大,无视天规,为所欲为,乱行风雨,错放冷热,弄得人间雨旱失调,冷热不分,苗 枯死,人畜遭灾……。

有位叫帕雅晚的青年,以四块木板做翅膀,飞上天庭找到天英达提诉拉, 拆说人间的灾难。 帕雅晚欲到最高一层天去朝拜天塔——塔金沙时,不慎撞在天门之上,一扇 天门倒塌,将他压死在天庭门口。 帕雅晚死后,天王英达提拉开始用计惩处法术高明的捧玛点达拉乍。他变 成一位英俊小伙子,佯装去找捧玛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谈情。

七位美丽的妙龄女郎同时爱上了他。姑娘们从小伙子的嘴里了解到自己的父亲降灾人间之事以后,既惋惜又痛恨。七位善良的姑娘为使人间免除灾难,决心大义灭亲。她们想尽办法探明了父亲的生死秘诀。在捧玛点达拉乍酩酊大醉之时,剪下他的一束头发,制作一张“弓赛宰”(心弦弓),毅然割下了为非作歹的捧玛点达拉乍的头颅抱在怀中,不时轮换,互用清水泼洒冲洗污秽,洗去遗臭。 据说这就是人们在新年期间,相互泼水祝福的来历。

傣历新年佳节,多数在傣历的六月下旬,少数年份在七月初,传统的过节时间, 一般是3天(有时为4天)。第一天称为“麦”相当于阴历的除夕,各户要打 扫卫生,准备过年的食物用品,吃年饭。第二天称为“脑”,是个多余的日子,不计算在旧年内,也不计算在新年内,称为空日,传说这天就是捧玛点达拉乍头颅腐烂之日。

这天通常要举行泼水活动,纪念为民除害的天女,以圣洁之水消灾免难,互祝平安幸福。

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说就是帕雅晚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称为日子之王来临。

按照古俗,这天要“赶摆”,放高升,划龙船庆祝新年的来临。傣历新年(泼水节),是西双版纳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节日来临之前,家家要缝新衣,买新伞,备办节日盛装。每个村寨都要制作高升、礼花、装饰龙舟,开展划船训练,青年人还要排练节目,作歌舞表演。节日来临,要杀猪宰牛做年糕,准备丰盛的年饭,宴请亲朋好友。

傣历新年又称泼水节,庆祝活动长达三至七天。第一天叫“网霉”(死的意思)。人们认为这天不吉利,因此不洗头、不理发、不干活。大家去赶摆、赛龙船、放高升。第二天叫“网脑”(臭的意思)这天被认为不干净,要沐浴、洗头、理发、更衣、洗佛像和佛塔,晚上举行赶摆,放烟火,放孔明灯,把一年中的疾病、灾难和脏东西统统送掉,干干净净进入新的一年。这两天在傣历里,认为是“空日子” 不称在旧年,也不算入新年。第三天是新年元旦,叫“叭网玛”(意为神灵,也是岁首之意)。傣家人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泼水节的高潮。要进行堆沙、赕佛、泼水、放高升、丢包、跳“依拉贺”舞、拜年等活动。解放后,除传统的活动我,还加有文艺、体育、电影、物资交流等活动,十分热闹。

傣家人在泼水节,喜欢排成队伍,敲着芒锣,擂起象脚鼓,集体跳起“依拉贺”舞,挨家挨户去拜年,祝贺新年愉快,万事如意。

“依拉贺”,是一种边舞边歌的唱词。具有傣家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丰富的情感,在“拜年”、“泼水”、“赛龙船”、“放高升” 时演唱,十分有趣。如:

“拜年”词:“攀枝花,红艳艳,桑开傣(新年贺新),已来到。帕萨傣(傣族),尽开颜,糯米酒,密样甜,共举杯,贺新年,依拉贺,依拉贺,水水水!”

泼水词:“澜沧江,黎明城,各族人,似穿梭。深情人,心中出,似洁泉,如甘露。银水花,在飞舞,一个个,湿漉漉。透进心,是祝福,笑脸盘,是花朵。依拉贺,依拉贺,水水水!”

赛龙船词:“铜芒响,齐举桨,团结紧,有力量。象蛟龙,譬波浪,昂起首,使劲划,帕萨傣,赛龙船,依传统,争上游。依拉贺,依拉贺,水水水!”

放高升词:“做高升,放高升。学科学,练本领。火一点,黑烟喷,似利箭,冲入去。祝来年,好光景,愿五谷,又丰登。依拉贺,依拉贺,水水水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C6%C3%CB%AE%BD%DA&z=0

景颇族目瑙纵歌

目瑙纵歌节是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数万人踩着同一个鼓点起舞,规模宏大,震撼力极强,是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族狂欢节,有"天堂之舞"、"万人狂欢舞"的美称。只要有场地,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一起进行目瑙纵歌,它是世界上最壮观的集体歌舞。“目瑙”是景颇语,“纵歌”是载瓦语的直译,意思是大家一起来跳舞。在德宏州景颇族聚居地,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就是目瑙纵
歌节,村村寨寨都要举办目瑙纵歌。现在为了发展经济,发扬景颇文化,方便游客参与,当地政府有时也将时间略做调整。目瑙纵歌当初是为最大的太阳神“木代”而举行的隆重祭祀活动。在景颇山寨,目瑙纵歌按其内容可分为祭祀木代贵的“木代”目瑙,出征的“达如”目瑙,重大迎宾或节庆的“克拉”目瑙,祝寿举行的“柱罢丽”目瑙,起义时的“共润”目瑙等10种之多。

目瑙纵歌盛会历史悠久,源于美丽动人的传说:远古的时候,大地上的人们并不会跳"目瑙",只有天上的太阳神"木代"才会跳。有一年天空出现了9个太阳,不分昼夜的烧烤着大地,大地上河水被晒干,石头被晒炸,人类和各种鸟兽都面临死亡的绝境,就聚集在一起共商对策,公推百鸟到太阳宫去求太阳神。百鸟带上金银财宝,飞到太阳宫,请求太阳神每天只出一个太阳,并分出昼夜来。肩负拯救大地上的人类和生灵重任的百鸟,有幸参加了太阳宫里太阳神举行的"目瑙",并以优美的舞姿和歌喉博得太阳神的欢心,太阳神欣然答应了百鸟的请求,将9个太阳减去8个,只剩下如今的一个。百鸟返回大地时,见一棵黄果树上结满了香甜的黄果,百鸟一时高兴,便仿照太阳神的子女,在吃果子之前,聚集在一起推选孔雀做"瑙双"(即领跳者)在黄果树上欢快地跳起了"乌目瑙"(即"鸟目瑙")。宁贯娃的景颇族中神通广大的闯世英雄,被百鸟那欢快的舞蹈场面所吸引,便情不自禁地摹仿百鸟欢跳起来。不久,宁贯娃在木折省腊崩(景颇族的发祥地)日月祖宗山脚下,用手指划出平坦宽阔的“祥信央坝”作为目瑙纵歌舞场,举行了人间第一次目瑙纵歌盛会。从此,"目瑙纵歌"活动便广泛在景颇族地区流传开来。目瑙纵传说还有多个版本,以上传说见诸报道最多。

目瑙纵歌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目瑙示栋,是为了纪念景颇族先人宁贯娃首创"目瑙纵歌"而设立的祭坛。示栋竖立在目瑙纵歌舞场中央,是景颇族群众心中最神圣、最崇敬的图腾。示栋一般由四竖二横六块厚实的长方形木牌加底座组成,用红黑白绘就不规则的螺旋形几何图案,中间两竖牌稍高,左边为雄牌绘就太阳图案,右为雌牌绘有月亮图案,代表景颇族从青藏高原日月山迁徙而来,同时也表示阴阳搭配和人类离不开太阳和月亮。下面螺旋形舞蹈图案,代表景颇族祖先当年迁徙的路线。再下是犀鸟和孔雀领舞的传说图案。两则稍矮的牌子是祖宗男女桩,顶端绘有祖先发祥地---“木折省腊崩”。左桩下面画着菱形宝石图案,右桩下面画着波纹形迁徙路线。再下均是象征人类繁衍的厥叶花,象征各民族团结的南瓜子,象征消灾辟邪的牛头和人类生殖繁衍的乳房。横的上面一块绘有田地图案,下一块绘的畜禽、五谷图案,阴阳雌雄桩之间有交叉的刀和箭相连,表示景颇人民生活离不开刀和剑,也体现景颇人民的英勇果敢精神。目瑙纵歌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性,而且集中表现了景颇族的历史起源、宗教信仰、道德观念、音乐、舞蹈艺术和文化艺术特点,是研究景颇族社会历史,以及民族学、民俗学的最好的活的材料。

在历史上,竖目瑙示栋之前要,全村寨的董萨要念村寨鬼(一种祭祀),形成祭祀高潮,连续三天的祭祀后,才能将目瑙示栋竖起,顿时,整个目瑙纵歌场欢呼雀跃,场面极其热烈。如今在目瑙示栋正中置一面大鼓,两侧悬几面大锣(当地叫铓)在目瑙纵歌开始进行前,由董萨对目瑙纵歌场四方大门进行祭祀,驱鬼。

景颇族的目瑙纵极其讲究,没有瑙双的领舞是不能开场的。瑙双由4名巫师头戴由犀鸟头做成的鸟冠,鸟冠四周缀有野猪獠牙,后面插有孔雀羽毛或者雉鸡羽,身穿红绿绸缎制的龙袍,身披银泡,手执长刀。瑙双排成两列,前面二人称为武双,后面二人称为文双。目瑙纵开场前,先后瑙双、瑙巴(相当于助理)、祭司和助手组成的祭祀舞队带领参加跳舞的人在激昂的鼓声和锣声中,踩着同一节拍进入舞场。舞阵排成两列纵队,瑙双手拿长刀引舞领路,后面舞者男人手拿长刀,女人手拿扇子或者手绢,按照瑙双带领的各种路线围绕目瑙示栋踩着同一鼓点进入舞场跳舞。

每到目瑙纵歌节,景颇族村村寨寨,男女老少,身着节日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敲锣打鼓,兴高采烈的聚集到纵歌场。各景颇族支系穿着不同的服饰,在瑙双的带领下,列队加入纵歌队伍中,舞场中鼓乐声和着景颇族歌声响彻整个广场。男子手中长刀上下舞动银光闪闪,妇女手中的扇子或手绢翻飞,衣服上、筒帕上银泡耀眼夺目铮铮作响。舞者完全沉浸在一种陶醉和忘情中,口中情不自禁的唱出“哦……然、哦然、哦然。。。。。。”的欢呼声,场面蔚为壮观。鼓声、锣声节奏鲜明,声势豪壮,山谷应声,雄壮的歌声感染着场内场外每一个人,景颇人民象喝醉了香甜的米酒一样激情奔放。舞场上,一些景颇族妇女不断将竹筒中的水酒敬给舞者。成千上万的舞者在瑙双带领下,沿着他们心中祖先迁徙的路线,时而穿插,时而环绕,进退有序,上万人的队形随着鼓点的变化,舞步随之改变,毫不紊乱。围观者经不住壮观场面的感染,纷纷加入到队伍中,舞场一般可容纳数万人同时跳舞,时间可以持续 10多个小时而不散。目瑙纵歌跳双不跳单,一般通常为四天,举行目瑙纵歌之前要请董撒测算日期。每次举办目瑙纵歌节,与德宏相邻的缅甸各地都派出数百人的代表队祝贺和参与,目瑙纵歌又增进了中缅两国友谊。

Ⅲ 为什么没有男人节

妇女节来源于20世纪初期一系列的妇女运动大事而设立的。而女生节则是源于高校文化活动诞生的。男人节男生节没有历史造就,也没有文化促成,自然而然没有了

Ⅳ 世界上真有八三男人节吗

有啊1、
居住在云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者米拉祜族乡的傣族人民,至今还沿袭着一个传统节日———男人节。在每年的正月二十九“男人节”这一天,全村人舂粑粑、杀猪宰鸡,共同庆贺,热闹非常。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的傣族人民为了抵御外敌的骚扰和侵犯,青壮年男子全部到前线戍边抗敌。等他们打败外敌,凯旋归来的时候,村里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大年已经过去了。家人和妇女们为了答谢英勇顽强御敌归来的勇士,全村男女老少在寨主的率领下,用傣族人民最高尚、最热情的礼节迎接他们:用洁净的家乡水为勇士接风洗尘,妇女和姑娘们用淘米水为勇士们洗头,用一种带刺的枝条帮他们梳理蓬乱的头发,然后重新准备过年用品,给御敌归来的男子汉们补过年,称为“小年”。因为是专为男人而过的,所以又称做“男人节”。从此,者米乡的傣族人家,在每年春节后的正月二十九这一天,都要过一次男人节。

2、
普兰县科加等独有风趣的节日——男人节,每年藏历2月11至15日,科加18岁至最长寿男人都被奉为上帝,皆集中于科加寺门口广场,喝酒看戏,舒舒服服地坐在卡垫上,妇女儿童则站着围观,一直站到男人节结束。

男人节,事先由村中有威望的老人,着手操办集资,规定好每家所要提供的米面、酥油、肉类和柴草数量。过去,穷人凑不起粮草只得放弃,但现在却不同,家家男人都在过自己的节日,多时曾达105人,各家各户,每天都轮流委派女人为男人把壶倒酒,此几天内,男人是至高无上的,节日一完,男女则平等相处。

3、
根据全俄民意调查中心的调查结果,不少俄罗斯人认为,2月23日是俄罗斯的“男人节”。
2月23日是俄罗斯“祖国保卫者日”。从2002年起,俄政府宣布该日为全国法定休假日。
尽管俄罗斯政府从未认可过“男人节”的说法,但是在民间,这个原本属于军人的节日已经变成了全体男人的节日。在这一天里,女性要向男性表示祝贺并赠送礼物,男士们则可以在自己的节日里尽情享受生活,开怀畅饮。有人这样解释说:“因为我们这里所有男人都要服兵役,所以建军节就成了全体男人的节日了。”
去年,俄罗斯国家百货商场里,贴满了“男人节”的海报,为各种商品促销。最流行的礼物不是电动剃须刀或高级领带等传统男士用品,而是男用香水和男用护肤品。

4、
“男人节”本是蒙古国的建军节。1921年3月18日,在苏俄的坚定支持下,“蒙古人民军”向驻守买卖城(今恰克图)的中国军队(高在田部)发起进攻,由于麻痹轻敌,被“蒙古人民军”打败。溃散的中国军人一部分返回内地,另一部分北上经俄境回到东北。由此,本是中华一方土的外蒙古向独立迈出了关键一步。当时,国内一片军阀混战,竟无人愿意倾力去维护国家统一。于是在那一年,所谓的“红色英雄”苏赫巴托轻而易举地成立了媚苏亲苏的“君主立宪政府”。
为纪念蒙古走向独立的这关键日子,后来的蒙古政府把3月18日定为“建军节”。
因蒙古国军人几乎是清一色的男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建军节”便变成了“男人节”。在“男人节”这天,男人都成了香饽饽,许多单位的女士都会凑份子请男人吃饭,让男人的节日充满快乐和幸福。女人们亲自为男人斟酒递烟,陪男人说话聊天,不亦乐乎。

Ⅳ 云南西双版纳泼水节

当然如期举行
看看傣历1372年泼水节的日程安排吧
4月13日——泼水节第一天, 主会场:澜沧江边。
“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道是世界第六大长河,一江流六国,被誉为“东方多瑙河”。由于我家就在江边附近,每年一到这天一大清早就能听到锣鼓震天响,高升窜天,赞哈礼乐,人群的熙熙攘攘不绝于耳!这天是要早起梳洗打扮一番的,换上新缝制的傣装,梳个傣族头,卡上美丽的花朵,吃一碗米干,在8点以前赶到景洪街头的主干道,抢占一个有利的位置,等待巡演花车以及各个身着少数民族服装的表演方阵(去晚了,警察会封路的)这是一个看美女的大好时机啊,随便看,随便拍。巡演结束后,您就顺着宣慰大道一直走就能到达13号这一天的主会场—澜沧江边。那叫一个人山人海!满世界的除了人就是人,(根据我的经验,每年泼水节的这几天,景洪的气温都很要上升好几度,我总觉得是人来的太多,把气温抬上去的,人一走,气温也跟着下来了~)怕晒的朋友请一定带伞或者帽子,因为真的很~~~热!
在澜沧江边节目从早到晚,白天时候您可以欣赏民族表演,品尝民族特色小吃,观看堆沙及斗鸡表演,不时的还会听到傣族自制的大高升嗖……嗖……的在天际呼啸而过!当然白天的重头戏就是赛龙舟了!参赛队伍大多是各个乡镇的傣族寨子选送的队伍,比赛分男子组,女子组,以及混合组!比赛前州长大人会致新年辞,大佛爷会来诵经祈福,来到江边一定要下水摸摸江水,拍拍头,手,脚,这一年都会给您带来好运的!饿了,渴了在江边都可以解决!
晚上:回家冲个凉就可以出来继续了!晚上会放礼花,放孔明灯,放水灯,篝火晚会……当夜空中上万个孔明灯在摇曳,江面上点点灯火在闪烁,相信那一定是最浪漫的时刻!要求婚的,表白的,祈福的就都抓紧了!小时候还会有露天电影放,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了哦?沿江有一条酒吧街,相信也会是不错的选择!
贴士:防晒第一!不要带贵重物品,带了一定要留心啊!人多手杂!穿着凉快的衣服,拖鞋或者凉鞋比较适宜!
4月14日——泼水节第二天, 主会场:曼听公园(又名春欢公园)
这一天我们称它为“赶摆”,这一天你要做的最主要的事情就是:穿的美美的去曼听公园吃东西!这天公园内到处都是当地民族特色小吃摊,以傣族为主,当然就是傣味为主啦!各种你想不到的烧烤,凉拌,水果……极限挑战你的胃!当然啦,还可以闲庭漫步的游览园内风光!要知道曼听公园以前可是傣族皇室的御花园啊,周总理还在里面参加过泼水联欢呢,一进门就可以看见他老人家的塑像,看了几十年还是那么亲切!曼听公园后面是个老佛寺,有浴佛仪式,给佛沐浴的水是大家争抢之物,拍在身上,一年不看病,不吃药,天天好心情!晚上呢,会在不同的地方有演出,当然要选个人多的,场面大的!现在都流行在澜沧江边附近的泼水广场了,地方大,人多,热闹!
贴士:白天带上足够满足你胃的钱,晚上稍微休息休息,准备第二天的泼水大战!
4月15日——泼水节第三天,主会场:景洪城各个角落。
终于等来这一天了,青年人,小孩子是最Happy的!!等了一年终于可以,尽情的放肆,来到街上,想泼谁就泼谁!特别是女孩子,不是我吓你啊,特别是长的好看的,绝对成为“攻击”的对象!特别是男生最爱泼!常常都是“群起而攻之”我自己就有亲身体验啊!但是呢,被泼的越多越湿呢,代表你今年就会越幸福啊!所以,让水泼的更猛烈些吧!这两年在澜沧江边新建了泼水广场,所以在撒大街之前要赶到那里参加集体的泼水大联欢,也还会有很多仪式,节目,更热闹,更有趣啊!之后呢你爱撒哪儿,撒哪儿去,一直到下午6点,泼水才会基本结束!在我的记忆中,每年的今天,泼水的同时,老天爷都会赶来一起泼的,他老人家从来没有失约过!
贴士:战斗工具:水桶,瓢,口缸,水枪,好跑又不怕泡的鞋子!女士不要穿着浅色衣服,因为遇水会透!不要穿着过于暴露的衣服,以防走光甚至引来“攻击”啊哈哈哈哈!可以准备几块零钱,以防你的杯子摔烂了,可以现场买一个救急!眼镜就不要戴了,除非你准备好这个是一次性佩戴的!注意:老人,孕妇,太小的小孩是不能泼的,除非是那种一天追着你泼的小孩就不管了哈哈!
4月10日20:00—22:00
4月11日20:00—22:00
“畅享泼水节、畅饮王老吉” 勐泐文化广场
4月11日—17日 全州美术书法摄影作品 金地酒店附楼
4月12日—15日 民族语电影晚会 边交会场 澜沧江边
4月12日—18日 商品展销、经贸洽谈 边交会场
4月13日—15日 贝叶文化宣传周暨图书展 边交会场
4 月12日18:30—19:30 迎宾晚宴 辉煌都畅
4 月12日20:00—22:00 迎宾晚会 景洪剧院
4 月12日20:00—22:00 街舞大赛 勐泐文化广场
4 月13日09:00—10:00 第十二届西双版纳边境贸易旅游交易会开幕式 勐泐文化广场
4 月13日09:00—17:00 堆沙、斗鸡比赛 澜沧江边
4 月13日10:00—10:50 领导及中外嘉宾参观边交会展 边交会场
4 月13日10:00—11:00 经贸项目签字仪式 锦都酒店二楼会议室
4 月13日10:00—16:00 采摘青苔比赛暨青苔长宴 澜沧江边观礼台
4 月13日13:00—15:00 庆祝大会、龙舟赛 澜沧江边
4 月13日13:00—16:00 澜沧江之歌文艺演出 澜沧江边观礼台
4 月13日13:30—17:00 燃放高升 新大桥下侧
4 月13日15:30—18:00 州领导礼节性会见来访来宾 新傣园满园春厅
4 月13日20:00—22:00 少数民族集体舞大赛 勐泐文化广场
4 月13日20:00—21:30 花车巡游 天顺超市—街心花园—州政府—版纳乐园
4 月13日—14日20:00—01:00 不夜傣江南 澜沧江边
4 月13日20:30—22:00 燃放土火花、孔明灯、高空焰火、放水灯 澜沧江边
4月14日9:00—11:00 民族文化大展演 景洪城区四条主街道
4月14日9:00—20:30 赶摆活动 澜沧江边
4月14日20:00—22:00 少数民族情歌大赛 勐泐文化广场
4月15日08:00—9:30 花车巡游 南过境路—州政府—街心花园—天顺超市
4月15日9:00—12:15、12:15—12:25、12:30—17:00 取水仪式 演绎泼水节的来历 泼水狂欢 澜沧江边泼水广场
4月15日20:00—22:00 民族歌舞荟萃晚会 勐泐文化广场

Ⅵ 我国少数民族有哪些奇特节日

1.彝族虎节

双柏县小麦地冲一代的彝族,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过虎节,彝语称为“罗麻”。是日,全村成年男人于村后祭拜土主后,经巫师占卜择出8人。这8人披上画有虎斑纹的披毡,脸、脚、手上绘上虎纹,化妆为虎,在黑虎头率领下跳各种摩拟生产、生活、生殖的舞蹈,到全村为各家各户驱鬼除祟,彝族语称为“罗麻乃轰”。

居住在双柏县小麦地冲一代的彝族属罗罗濮支系,自称“阿罗”。据说阿罗人的祖选居住再生山密林中,常被豺豹蟒蛇惊扰,阿罗人防不胜防。后来阿罗人把猎到的虎皮剥下来,套在身上跳起“虎舞”,以守卫寨子,并表示阿罗人都像虎一样勇猛,不惧怕任何邪恶,阿罗人得到动物之王的守护,寨子安宁了,庄稼有了好收成,牛羊也平安了,寨子中出现一片吉祥景象。从此他们就把跳虎作为节日固定下来,并伴以乐曲和大锣笙,使之更生动活跃。


虎舞(又称老虎笙)从正月初八开始,每日增一虎(伊始为8虎)增至15虎,即到正月十五日。虎舞中以手执以“崩咚”铃的长者作前导(也称垛西)伴虎者都作全身虎纹,披虎皮。如一时难得众多虎皮,就用毡子代替。跳虎节时,前村户户敬香供“虎神”,每户从门前到屋里都要跳一场虎舞,以驱邪除祟,求虎神守卫。夜晚,田间村寨置起火堆,虎笙绕寨而舞。15只虎都出场后,雌雄老小一应俱全(喻后又来着)全村为来日的兴旺景象摆酒庆祝,狂欢一夜。

彝族虎节属虎图腾的遗风,作为民族民间活动,跳虎笙受到群众喜爱。



5.

阿昌族会街

时间:过去多在农历九月中旬举行,一般持续1 5 天左右,现在已改在国庆节前后的三天举行。

意义:宣扬阿昌族的宗教信仰。

内容:耍青龙、玩白象,是会街节期间最隆重、最精彩的娱乐活动。

会街,阿昌话叫“熬露”,每年农历八九月间举行,是迎接佛祖返回人间的日子。传说佛祖“个打马”(释迦牟尼)为母亲上天念经三日(相当于地上三月)返回人间时,佛光普照,青龙白象呈祥。阿昌会街必耍青龙白象,即源于此。

阿昌族视青龙、白象为吉祥、幸福的象征。会街前,要扎好青龙、白象。会街这天,当天空霞光初露,小伙子们便身背户撒长刀,挎着象脚鼓,姑娘们身着娇艳的民族服装,在鼓乐和鞭炮声中簇拥着披红挂绿的青龙、白象进入会街节广场。当主持节日的长者宣布节日开始,顿时,鼓声、(钅芒)锣声、(钅发)声交织成一片。青龙、白象也活跃起来,青龙时而摇头、时而摆尾、时而张嘴欢笑;白象时而甩动长长的鼻子,时而前进,时而后退,接着滑步、下跪、后仰、前倾,笨拙的憨态引起人们一阵阵哄笑。此时,姑娘小伙子们便围着青龙白象翩翩起舞。他们双脚跳跃挪动,身体象波浪般地起伏,边跳边蹲。此时的会场,鼓乐齐鸣,龙舞、象跃、一片欢腾。

扎制青龙、白象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老艺人先用木头做架子、纸糊身,布做象鼻和龙头、龙尾。要结实、轻巧、形象。耍青龙、白象时,人藏在龙身象肚子里,有的人负责抬龙、搬象,有的专门负责扯动龙头、龙尾和象鼻,所以青龙就能抬头、张嘴、闭嘴、摆尾,白象就会上下左右甩鼻子了。



6.

傈僳族“盍什”节

傈僳族有民能歌善舞,不论男女老少,人人都能又唱双跳,而尤为喜欢对歌,特别到了过年,歌手们的对歌可以连续对上几天不断。解放后沪水、贡山、云龙一带的傈僳族还有组织温泉对歌的习惯,每年过年之际,都要带上年食,背上行里炊具赶往怒江州府六库以北十二公里处的温泉,参加“汤泉赛歌会”。届时浊泉边上帐蓬林立,人山人海,各地有名的歌手又上一轮,优美动人的歌声此起彼伏,就是到了深夜,歌声仍然在熊熊的待篝火旁回响。这样一年一度的“汤池寨歌会”,一直要进行十多天。
射弩比赛也是傈僳族年节的重要内容,人们在聚会歌舞的同时,青壮年男子就常常拿出自己心爱的弩弓,于百步以外置一靶子,比试各人的本领。对傈僳人来说,弩是必不可少的,几乎家家都有,男子人人都精熟,其弩用野桑或其它硬木制成,弩线用牛筋。一般青年男子用的弩须用很大劲才能上弦,可以称得强弩。弩箭用竹或硬木制成。为了提高弩的威力,傈僳人常常在箭头涂上生草乌等剧毒植物的汁液,这样起到“见血封喉”,射中即亡的作用。


由于地区不同,各地过年的活动也不同,有的过年要首先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一年的辛劳;有的要在家门栽种松树一株,让其代表山神,以酒肉祭奠;有的则要把年食在人们吃喝之前舀一小勺让狗先吃,因为他们认为世上五谷的种子,是狗历尽千辛万苦的飞到天宫中要来,所以要首先慰劳狗的这一大功劳。

除了过“盍什”节外,傈僳一般在其它统一节日,只是在怒江有的地区以公历十月间(傈僳自然历的酒醉月),在包谷收获后的半个月内过收获节,节日之际,村村寨寨煮酒杀猪,聚会吃喝,对歌跳舞,昼夜不散。


相关资料 :http://www.lbx777.com/ywfj/ssmz/ssmz02.htm

Ⅶ 什么族有什么节

1,泼水节,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泰语民族

泼水节当日,中国西双版纳、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地,以及海外泰国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龙城、台湾新北市中和区等地的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



2,火把节,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

火把节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3,农具节,壮族

农具节为桂西南地区壮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举行。是日,各家各户把自家加工制作的各种农业生产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

4,龙船节,苗族

龙船节,为流行于黔东南的台江、凯里一带的节日。苗族的端午节有龙舟竞渡的习俗。居住黔东南的台江、凯里、剑河、施秉、镇远等县的苗族也有在农历五月过龙船节竞渡龙舟的风俗。

5,特懋克节,基诺族

在基诺语中,特懋克的意思是“盛大的打铁节”,是基诺族为纪念铁器的创制使用而举行的节庆。早年的特懋克节就是打铁节,一般是在农历腊月举行特懋克节。节日活动包括:剽牛仪式,祭大鼓(神鼓)、打秋千、陀螺、丢包、踩高跷等活动。

Ⅷ 拉沽族的历史

来自北方的民族——拉祜族

拉祜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41万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两地区,相邻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玉溪地区也有分布。其中,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是最主要的聚居区。另外,作为跨界民族,缅甸、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也有16万多拉祜人居住。

拉祜族历史悠久,其先民“属古代羌人族系”,是从青海、甘肃一带逐渐辗转南下,进入云南和中南半岛的。拉祜族自称“拉祜”,有“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拉祜普”(白拉祜)等支系。史称、他称有“史宗”、“野古宗”、“苦聪”、“倮黑”、“磨察”、“木察”、“目舍”等。1953年4月,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成立时,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统一定族名为“拉祜族”。

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方言。过去无文字,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曾创制过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因欠科学,未能推广。新中国成立以后,创制了新的拼音文字。

拉祜族经济以锄耕农业为主,旱谷、水稻、玉米是主要作物。现在还建起了农机、制糖、制茶、采矿等地方工业。

拉祜族服饰崇尚黑色,以黑为美。男子裹黑色头巾,穿无领短衫和长裤。妇女穿开衩很高的长衫或短衫、筒裙。特色食品有竹筒饭、鸡肉稀、包谷饭、烧烤肉等。住房以竹楼和干栏式木桩楼房为主。节日有火把节、尝新节等。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多神。能歌善舞,音乐、舞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有酒桌上喝,有话当面说”

拉祜族人民勤劳善良、崇尚礼仪。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很多为人处事、规范社会生活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和人与人之间互尊、友爱、和睦相处的良好氛围。

拉祜人崇尚为人坦诚正直、光明磊落,不说假话、虚话,不随意恶语伤人。“有酒桌上喝,有话当面说”,这是他们一贯奉行的信条。邻里、朋友之间偶有磨擦或误解,事后互递一支草烟、喝一杯水酒,也就和好如初。朋友之间因某事发生曲直之争,孰是孰非,难以定夺的话,来个摔跤定“输赢”,被摔倒者算无理,绝无二话可言。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的小人是不受欢迎的。

拉祜人常说:“太阳、月亮是最老的人最先看到的;粮食谷米是最老的人最先栽种的;山花、野果是最老的人第一个找到的;世上的事情最老的人懂得最多。”因此,尊老、敬老、爱老是拉祜人普遍的道德准则。无论哪家,老人的床铺肯定设置在房屋里最暖和的火塘旁,饭桌上的席位安排,老人也是居中的;晚辈不能在老人坐卧的地方来回走动;老人讲话时,不能随便插话,更不能打断;每年新谷开镰前,第一个尝新的也一定是老人;新年初一背回的“新水”,也要先端给老人洗脸、洗脚。家庭内部如此,社会上也是一样。即便年轻的村寨头领,对老人也要礼让三分,否则,他就很难得到大家的信任和拥护。

“一家有事,全寨相帮”也是拉祜族的传统习俗和精神风尚。无论日常生产、生活,还是盖房搭屋、婚丧嫁娶,时时处处都能体现出拉祜人这种淳朴、厚道、豪爽与热情的民风。

“不得茶喝头会疼”

拉祜族地区盛产茶叶,是着名的茶叶之乡。拉祜人擅长种茶,也喜欢饮茶。茶,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每日外出劳作之前,晚上回来之后,饮茶、品茶是他们的生活习惯,更是一大乐趣。他们可以一日不进餐,但不可一日不饮茶,他们说:“不得茶喝头会疼”。

拉祜人的饮茶方法也很独特:把茶叶放入陶制小茶罐中,文火焙烤,待罐热茶香之时,注入滚烫的开水,茶在罐中沸腾翻滚,之后倒出饮用,谓之“烤茶”或“煨茶”。有客至,必以烤茶相待。但按习惯,头道茶一般不给客人,而是主人自己喝,以示茶中无毒,请客人放心饮用。第二道茶清香四溢,茶味正浓,这才捧献给客人品饮。

酒,也是拉祜人喜爱的饮料。逢年过节,亲友往来,婚丧嫁娶等都少不了酒。男女老幼几乎人人会喝酒,家家会酿酒。且饮酒时可以无菜,但不能没有歌舞。“有酒必有歌,有歌必有舞”,这是他们饮宴活动的生动写照。

衣尚黑色

拉祜族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南迁,最终定居于澜沧江流域。其服饰也反映了这种历史和文化的变迁,既具有早期北方游牧文化的特征,也体现了近现代南方农耕文化的风格和特点。

古代,拉祜族男女皆着袍服。近现代,男子普遍上穿黑色无领短衣,内套浅色或白色衬衣,下穿肥大的长裤,头缠长巾或戴瓜皮式小帽。妇女服饰各地不一,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头缠长巾,身着大襟袍式长衫,长衫两侧开衩很高。衣襟上嵌有银泡或银牌,襟边、袖口及衩口处镶饰彩色几何纹布条或各色布块,下穿长裤。有些地区的妇女还喜欢腰扎彩带。这一类型较多地保留了北方民族袍服的特点。另一种是典型的南方民族的装束,上着窄袖短衣,下穿筒裙,用黑布裹腿,头缠各色长巾。

拉祜族崇尚黑色,以黑色为美。所以服装大都以黑布为底,用彩线或彩布条、布块镶绣各种花纹图案。整个色彩既深沉而又对比鲜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抢新水”与“芦笙舞会”

拉祜族的节日有春节、火把节、新米节、祭祖节、卡腊节、搭桥节、葫芦节等。

春节,也叫过年,拉祜语称“扩尼哈尼”。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九,与汉族春节时间基本相同。不过,拉祜族过年分过大年和过小年。大年从正月初一至初五,也称“女人的年”;小年从正月初七至初九,也称“男人的年”。传说过去只有大年,没有小年。年前男人们总是集体远行围猎,回来时常常误了年期。女人们为了慰劳远途而归的男人们,也总是一次次重新备办酒肉食品,给他们补过新年,后来竟逐渐沿袭成习。因为这是为男人而补过的年,因此,就被称为“小年”、“男人的年”。原来的年则称为“大年”、“女人的年”。关于过两次新年习俗的形成,也有的传说,古代拉祜人常常遭受外族人的侵扰。为了狠狠打击敌人,保卫自己的家园,有一次男人们离乡远征作战。当他们凯旋归来时,年已过完。但为了庆祝胜利和万家团圆,人们载歌载舞,又重新过了一次年,而且从此相沿成习,传承至今。

“抢新水”和“芦笙舞会”,是拉祜族春节期间重要而独特的节日活动。

“抢新水”是指新年第一天,即正月初一清晨抢先到山泉边去接取“新水”。这是拉祜人极为重视的新年头等大事。他们认为,新水是最圣洁的,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谁先接到新水,谁家的谷物、瓜果就会先熟,谁家就更有福气。因此,每年正月初一凌晨,听到雄鸡的报晓声,各家的代表便背起盛水的竹筒和葫芦,迅速奔向泉边,抢接新水。接回来的新水要先敬献祖先,然后给老人洗脸。

过年期间,各村寨还要举行盛大的芦笙舞会。届时男女老幼身着节日盛装,欢聚歌场,男子数人、数十人手持芦笙于场地中央吹奏、领舞,妇女们手拉手围成圆圈,和着芦笙的曲调歌舞跳跃。

拉祜族的芦笙舞是一种集体舞,内容丰富多彩,或再现劳动场面,或模仿动物的姿态等。舞姿细腻而又热情奔放,是拉祜人最喜爱的传统舞蹈。

茅屋与长房

拉祜族素居山地,村落多分布在靠近水源的山冈,掩映在茂林翠竹之中。

拉祜族的传统住房,主要有落地式茅屋和干栏式桩上竹楼两种。茅屋结构简单,搭建容易。建造时,先在地基上立几根带杈的柱子,杈上放梁,梁上放椽子,椽子上铺盖茅草。柱子四周用竹笆或木板围栅作墙即成,颇具“构木为巢”的古风。

干栏式竹楼房是在木桩之上搭建而成的双斜面竹楼。有大小之分。大型竹楼为母系大家庭居住,小型竹楼为个体小家庭居住。两种竹楼结构基本相同,只是大型的更长、占地面积更大而已,因此,通常也称“长房”。

长房一般高约六七米,面积八九十平方米至二三百平方米不等,呈长方形。内部向阳的一侧留有宽大的走廊,另外一侧根据人口数量用木板隔成若干间,每个个体小家庭居住1至2间。走廊上设火塘若干,供各个家庭炊事、取暖之用。

长房的居住形式,反映了拉祜族原始母系制婚姻家庭组织与观念的残存,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拉祜族现有人口41.1万多,其中云南有40.8万人,主要分布在澜沧、孟连、耿马、沧源、勐海、西盟等县。拉祜族先民属于古代盖羌人,“拉祜”是自称,是用火烤虎肉吃的意思,故拉祜族被称为“猎虎的民族”。

拉祜族先民属于古代人系统,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拉祜"是用火烤吃虎肉的意思,因而拉祜话被称为"猎虎的民族"。

清朝初期,大乘佛教传入拉祜地区,后来,基督教和天主教相继传入澜沧、临沧等地的部分拉祜族中。

拉祜人民喜欢歌舞,年节期间,集体跳舞,通宵达旦。

Ⅸ 普洱市澜沧县有几个乡镇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辖20个乡(镇)。

下辖乡镇分别是勐朗镇、上允镇、糯扎渡镇,谦六彝族乡、东河乡、大山乡、南岭乡、酒井哈尼族乡、惠民哈尼族乡、东回乡、拉巴乡、竹塘乡、富邦乡、安康佤族乡、文东佤族乡、富东乡、雪林佤族乡、木戛乡、发展河哈尼族乡、糯福乡。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位于普洱、临沧、西双版纳三州(市)交汇处,辖20个乡(镇)、161个村委会(社区),总人口50.09万人,具有“老少边贫,广富香乐”的鲜明特点。

(9)澜沧男人节图片扩展阅读

1、拉祜族人现状:

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有8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79%,其中拉祜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43%、全国拉祜族人口的1/2、全世界拉祜族人口的1/3。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拉祜纳和拉祜熙2个方言。

2、拉祜族服饰:

拉祜族的传统服饰以黑为美,男女服饰的主色调都是黑色。男子一般穿对襟短衫、黑布长裤,戴黑布便帽或用黑色头巾裹头。妇女穿开襟、开衩的黑布长衫,袖口、襟边镶着银泡、缝缀着各种花边,下着黑布长裤,头缠黑色的长头布,头布两端装饰着彩色长穗,裹绑腿。

3、拉祜族建筑:

拉祜族以拉祜族寨的形式聚居。寨内大多建有茅草房、大公房、教堂、牛棚等。有的还在位于拉祜族寨中心位置建有葫芦广场,葫芦广场形似一只硕大的平面葫芦,中心有一组石雕葫芦。传说拉祜族的祖先延于葫芦中,因此葫芦广场表现了拉祜族的祖先崇拜观念。

参考资料来源: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官网-澜沧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