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天下大同的内容和表现
天下大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平等自由的观念,表现出共同的命运共同体,和谐相处,平等富足,我们期待这样的天下大同。
❷ 大同世界是什么样的
世界上人人都顺应道和德活就是世界大同的社会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老子讲“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同于道,同于德,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三章中讲人与人相同的益处方法和重要性,老子看重大同人生,人人同于道同于德就是大同社会。
老子“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这天下式就是天下同一式,这知白守黑的天下统一式是老子的大同社会一内容。
老子讲:“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大象,天下往,即向往的社会,老子向往的社会是安平太(通泰)的社会,这社会是大同社会的又一内容。
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这一个又一个的一都带有同一统一的意思,天下正即美好社会,整断话总意是构建是一不二的大同社会。
《道德经》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前段话总意是人言行只要正确是他你无异的,天下人都得正确道和德就得到普及。
《道德经》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这段话大意是人人内心只要正大光明和同其庸常无有突出的个得分别即为大同。
❸ 大同社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于能,进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老有所终,壮有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❹ 夫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
人性本恶,统治阶级统治的是人,人组成社会,有人就有私心。
没有绝对的那种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无阶级社会,那是乌托邦的幻想,是人类最高的理想追求而已,古今中外,各个国家实验的治理就可以证明那是不存在的,都是相对的。
谢谢
❺ 天下大同
基本解释
原是古代儒家宣扬的“人人为公”的理想社会。
词语分开解释
天下归一,天下大同是孔子的理想,他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中华民族应该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孔子也是世界华人的精神寄托和灵魂家园。孔子是华人文化的同根同祖同源。“大同 ”是“仁”的最终归途。
天下
1.古时多指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全国。 2.指全世界。
大同
儒家在《礼记·礼运》中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
最高境界
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下大同”,这是天道精神的体现。《礼记·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近代康有为《大同书》也提出“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❻ 天下为公是为大同如何解释````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人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睦兄弟,以和夫妇,发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综合考察《礼记》,尤其是《礼运篇》,可以发现儒家的"大同"、"小康"学说包蕴着下列主要思想内容:(一)"大同"之世是一个以农业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天下为公"是这社会的总原则,在这社会里,人们各尽其力,为社会劳动,生产成果和社会财富均归社会成员共享,毫无私有观念.博爱精神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维系着人际关系,"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全体社会成员团结友爱,真诚相待,各得其所,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选贤与能",实行社会民主,而被选出来的"贤" 者、"能"者则是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的公仆,如黄宗羲所说:"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7)(二)现实社会,"大道既隐",则非"大同",而仅是"小康"之世了."小康"之世是一个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天下为家"是这社会的基本特征.这社会"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财产私有、各谋其利、尔虞我诈、弊端丛生,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整个社会失去了和谐.为救治社会病症,维持基本秩序,圣人"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他们"治人之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这才使得这社会差强人意.(三)处于"小康"之世的圣人们,以"人情"为依据,"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渐使"天下国家可得而正":"天子以德为本、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当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可见,虽然"小康"之世,"大道"已隐,但人类社会还是有希望、有前途的.经过德礼之治,必然能够由"小康"而入"大同".总之,儒家学者通过《礼记·礼运篇》而描绘的"大同"社会景象——"天下为公";人们不独亲其亲、子其子;货力不必藏于己;盗窃乱贼不作,外户不闭;整个社会一团和睦,互助互济、扶弱救贫等等,在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时代里闪烁着迷人的光芒.故自其说问世以来,"世界大同"就成为炎黄子孙孜孜以求的美好境界,大同理想在中国上空一直徘徊了二千余年.它犹如理想灯塔之光,不仅给失望中的人们不断带来希望,而且更感召着人们为之去做不懈努力.在中国近代史上,《礼记·礼运篇》的"大同"理想更成为激励中国仁人志士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衰朽而又暴虐统冶,谋求民族的独立、自由和解放,探寻社会前进发展道路的精神动力之一.康有为内依《春秋》公羊学之法、外习近代西方先进文化,通过重新解释《礼运篇》而提出其着名的"大同"空想社会主义理想主张,这已是学者们耳熟能详之事,故此不赘述.这里需稍作介绍的是谭嗣同、梁启超受康氏影晌,亦提出有关"大同"理想的主张.谭氏谓:"地球之治也,以有天下而无国也.人人能自由,是必为无国之民.无国则畛城化,战争息,权谋弃,彼我亡,平等出;且虽有天下,若无天下矣.君主废,则贵贱平;公理明,则贫富均.千里万里,一家一人.若西书中《百年一觉》者,殆彷佛《礼运》大同之象焉."(8) 梁启超在《君政民政相擅之理》等文中提出民权代替君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同中国古代公羊"三世"说相结合,认为人类社会制度的演变发展有其规律可寻:多君为政世——一君为政世——民为政之世.这三大阶段又可分出六个小阶段:多君世可分为酋长之世与封建世卿之世;一君世可分为君主之世与君民共主之世;民政世可分为有总统之世与无总统之世.他不仅指出多君世就是据乱世、一君世就是小康升平世、民政世就是大同太平世,而且还运用历史事实具体论证了多君—— 一君——民政是一个由苦向乐、由恶向善、由乱向治、由野蛮向文明的循序渐进的演化过程,而实行民权的民政之世则终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任何力量都阻遏不住的.本来,将资产阶级历史进化论与《春秋公羊传》"三世"说及《礼记·礼运》的"小康""大同"观相揉合,阐发政治主张,推展社会理想你的字打错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人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睦兄弟,以和夫妇,发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综合考察《礼记》,尤其是《礼运篇》,可以发现儒家的"大同"、"小康"学说包蕴着下列主要思想内容:(一)"大同"之世是一个以农业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天下为公"是这社会的总原则,在这社会里,人们各尽其力,为社会劳动,生产成果和社会财富均归社会成员共享,毫无私有观念.博爱精神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维系着人际关系,"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全体社会成员团结友爱,真诚相待,各得其所,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选贤与能",实行社会民主,而被选出来的"贤" 者、"能"者则是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的公仆,如黄宗羲所说:"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7)(二)现实社会,"大道既隐",则非"大同",而仅是"小康"之世了."小康"之世是一个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天下为家"是这社会的基本特征.这社会"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财产私有、各谋其利、尔虞我诈、弊端丛生,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整个社会失去了和谐.为救治社会病症,维持基本秩序,圣人"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他们"治人之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这才使得这社会差强人意.(三)处于"小康"之世的圣人们,以"人情"为依据,"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渐使"天下国家可得而正":"天子以德为本、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当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可见,虽然"小康"之世,"大道"已隐,但人类社会还是有希望、有前途的.经过德礼之治,必然能够由"小康"而入"大同".总之,儒家学者通过《礼记·礼运篇》而描绘的"大同"社会景象——"天下为公";人们不独亲其亲、子其子;货力不必藏于己;盗窃乱贼不作,外户不闭;整个社会一团和睦,互助互济、扶弱救贫等等,在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时代里闪烁着迷人的光芒.故自其说问世以来,"世界大同"就成为炎黄子孙孜孜以求的美好境界,大同理想在中国上空一直徘徊了二千余年.它犹如理想灯塔之光,不仅给失望中的人们不断带来希望,而且更感召着人们为之去做不懈努力.在中国近代史上,《礼记·礼运篇》的"大同"理想更成为激励中国仁人志士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衰朽而又暴虐统冶,谋求民族的独立、自由和解放,探寻社会前进发展道路的精神动力之一.康有为内依《春秋》公羊学之法、外习近代西方先进文化,通过重新解释《礼运篇》而提出其着名的"大同"空想社会主义理想主张,这已是学者们耳熟能详之事,故此不赘述.这里需稍作介绍的是谭嗣同、梁启超受康氏影晌,亦提出有关"大同"理想的主张.谭氏谓:"地球之治也,以有天下而无国也.人人能自由,是必为无国之民.无国则畛城化,战争息,权谋弃,彼我亡,平等出;且虽有天下,若无天下矣.君主废,则贵贱平;公理明,则贫富均.千里万里,一家一人.若西书中《百年一觉》者,殆彷佛《礼运》大同之象焉."(8) 梁启超在《君政民政相擅之理》等文中提出民权代替君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同中国古代公羊"三世"说相结合,认为人类社会制度的演变发展有其规律可寻:多君为政世——一君为政世——民为政之世.这三大阶段又可分出六个小阶段:多君世可分为酋长之世与封建世卿之世;一君世可分为君主之世与君民共主之世;民政世可分为有总统之世与无总统之世.他不仅指出多君世就是据乱世、一君世就是小康升平世、民政世就是大同太平世,而且还运用历史事实具体论证了多君—— 一君——民政是一个由苦向乐、由恶向善、由乱向治、由野蛮向文明的循序渐进的演化过程,而实行民权的民政之世则终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任何力量都阻遏不住的.本来,将资产阶级历史进化论与《春秋公羊传》"三世"说及《礼记·礼运》的"小康""大同"观相揉合,阐发政治主张,推展社会理想你的字打错了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❼ 他是个大我20岁的老男人
他应该有老婆吧
你觉得这样好么?
比你大20岁
说不定孩子都有你大了
你觉得他会为了你去抛弃他老婆和孩子么?
还是说你喜欢当第三者呢?
天下有权势的人多了
你一定要找个老男人么?
况且说不定他在玩你也不一定啊
现在社会的男人就喜欢搞暧昧
❽ 谁有天下大同的原文
《大道之行也》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翻译: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
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也》是出自西汉礼学家戴圣编着的《礼记》中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为阐明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古人追求的“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模式。
此文首先概括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其次阐释了“大同”社会的理想模式;最后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进一步阐释“大同”。全文节奏分明、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来启人深思,鼓舞人心。
(8)大同天下老男人图片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此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由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的各种礼仪论着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四十九篇,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中孔子的一段话,是为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孔子是因为生活在一个动荡不止、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一个理想社会,所以才有了这番言论。
整体赏析
主题思想
此文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文中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总之,此文中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幸福憧憬。虽然主观目的,只是论说礼仪、阐释古制、宣传儒家思想,但其中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却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圣贤留给全人类的思想财富。读来启人深思,鼓舞人心。
戴圣(生卒年不详):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字次君。梁(郡治今河南商丘南)人,又据《成安县志》为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东南)人。官九江太守。
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宣帝时立为博士,参加石渠阁议。时称“小戴”。圣授梁人桥仁、杨荣。由是小戴有桥、杨氏之学。又曾选集古代各种礼仪的主要论述,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
写法特征
层次清晰,有条不素
此文的层次结构清晰明了,共可分为三层。
从开头到“讲信修睦”为第一层,它是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
从“故人不独亲其亲”到“不必为己”句,为第二层,此处为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最后为第三层,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社会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