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倒牛奶的女人的作品赏析
17 世纪的荷兰,出现了一批以描绘静物、风景和风俗为主的画家。他们不再专注宏大和高贵的题材,而是把眼光投到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物件或平凡的普通人身上。他们通过精巧的画笔,把生活中一些琐屑的场景定格在画布上,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平凡的美丽。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人》就是这样一幅画。
画面上描绘了简陋厨房的一角,早晨的阳光透过窗子照射进来。穿着黄色上衣,系着蓝色围裙的淳朴妇人正在把陶罐里的牛奶缓缓倒下。她神态平静、安详,流露出一种庄重肃穆的神态。铺着桌布的桌子静静地放在那里,上面还摆放着粗糙的面包和一个水壶。墙壁上挂着一个竹筐和一个老式的油灯。这里的一切摆设都是那么平淡无奇,橡昌拍却让人感受到一种平凡、朴实中的崇高和美丽。而画面的逼真,仿佛恍惚中我们穿过时空,回到了荷兰代尔夫特的那个清晨,看到了这倒牛奶的一幕。整个画面统一在清馨静谧的氛围中,妇人倒着的牛奶似乎永远都在流着,时间仿佛都停止了,在这透明的宁静和谐中,人被一种淡泊平静的东西感动,人的灵魂不自觉中得到了净化。
画家有着敏锐和精细的观察力,运笔细腻,妇人围裙的一角绾在了上面,围裙显出褶皱的线条,红罐子上的小亮点,甚至桌布磨平的一角都被画家刻画得具体、形象。画面上的光线处理得很柔和,窗外的晨光清清淡淡地照在室内的物体上,自然、平静。色彩的处理也很到位,妇人衣服的白色、黄色、蓝色构成了主色调,三种颜色互相映衬、对比而又调和适中,让人感到柔和、明快。桌子上黄色的面包、蓝色的台布、白色的牛奶与妇人衣服的颜色一一对应。整个画面的色彩和迅禅谐而温暖,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曾有人对画中面包上的颗粒光泽进行过研究,想搞明白画家是怎么描绘得如此逼真的。最后得出结论是这样的:维米尔先把面包的黄色颜料涂得很厚,然后又在颜料上涂上一层调色油,让它们的光泽渗透到凹凸不平的缝隙里,最后又利用他拿手的高光手法,在面包上点出一些白色和黄色的小圆点。于是就把那种逼真的迷人光泽描绘出来了,也让我们看到的面包就像刚刚烘烤出来的一样。“于细微处见精神”,从这个小插曲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画家认真、细致的创作风格。
维米尔的绘画给人一种真实感,人物和静物的质感描绘得非常细腻,画中的光线很清淡,却给人明亮的感觉。他的静物画和风俗画都相当成功,深受当时人们喜爱。可是,却被后人长期忘记,直到19 世纪,法国的一位评论家列出了他的作品目录,并发表了专门研究他的文章后,沉默了两百多年的维米尔才重新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不用很多,通过《倒梁羡牛奶的女人》这一幅画,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他精湛的画技。
B. 倒牛奶的女人的画家简介
维米尔(1632~1675),17 世纪荷兰市民阶层所产生的代表性画家。出生于荷兰代尔夫特一个小业主家庭。早年曾跟随伦勃朗的学生法布里杜斯学画,一直活动在他的故乡。他的作品大多是风俗题材的绘画,擅长在限定的空间描绘特定的人物,笔法细腻,光影效果处理得精妙。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不是很多,主要有《倒牛奶的女败孙人》、《画室里的画家》、《代衡谈尔夫特风景》咐枯碰、《持秤女人》等。
C. 画作《倒牛奶的女仆》有何神奇之处
看似平常的场景,却让人们思考无限,不断回味。《倒牛奶的女仆》是维梅尔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在这幅画作中,作者捕捉到了日常生活的场景。然而,《倒牛奶的女仆》和维梅尔的类似作品仍有不同之处:我们看到一位健壮的女仆埋首工作,而不是一位优雅、富裕的年轻女士。画中女配晌子身份成谜,她面带微笑,做着简单的日常工作,让人不由得会想,她边倒牛奶,边在思考什么?
艺术史家贡布里希禅态所言,“很难论述到底什么原因,让这样一幅简单而平实的画作,成为古往今来最伟大的杰作之一。”
D. 倒牛奶的女人的创作背景
十七世纪的这个欧洲女子,习惯了待在厨房里。水壶空了,她去装满它。牛奶喝光了,她去挤奶,去市场买。每个早晨都是相似的,因为,一家人每天都要吃饭。时间对于她以一个早晨一个早晨来计算,或者,以一顿饭一顿饭来计算。该做午饭了。该做晚餐了。该为节日大餐作准备了。日复一日,她做着相似的事情,为大同小异的食谱操心。没有谁比她更敏感于时间的推移,但正因如此,没有谁比她更森销斗麻木于时间的流逝。斗颤
维米尔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但却被人遗忘了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维米尔的作品大多是风俗题材的绘画,基本上取材于市民平常的生活。他的画整个画面温馨、舒适、宁静,给人以庄重的感受,充分表现出了荷兰市民那种对洁净环境和优雅舒适的此磨气氛的喜好。他在艺术风格上也别具特色,他的绘画形体结实、结构精致,色彩明朗和谐,尤善于表现室内光线和空间感。维米尔的绘画给人一种真实性,除了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之外还使人感到一种信仰上的真实感。他的画光线并不是太多,却给人以明亮的感觉,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画中这种平实的情感起到了净化人类心灵的作用,也可以警醒世人。
E. 色彩浓烈的名画有什么
那我建议升森你看看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三杰的作品: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此三人有不少画作和你的要求吻合。
我给你推荐的这张是古典主义维米尔的(1632—1675)吵郑亩荷兰画家。这张图片《倒牛奶的女人》,色丛凯彩也比较鲜艳,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齐名,是维米尔的代表作品。可惜不知道为什么我只能给你添加一张图片。
或者《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也不错,给你推荐一下哦···
如果还有需要帮忙的请给我留言··
F. 倒牛奶的女人的名画档案
名 称:《倒牛奶的女人》
作 者:维米尘拦悄尔
创作时衡改间:1656~1661 年
尺 寸:45.5 × 41cm
类 别:布面油画
收 藏:荷兰,霍兰派渣,国立博物馆
G. 急!!!有谁能分析一下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仆》
《倒牛奶的女人》是维米尔单个人物作品中最广为人知和深受喜爱的一幅。画中的女佣身材健壮,围裙有一角塞起,正忙着准备早餐。左边墙角有一扇窗户、一只藤篮和一盏灯挂在一边,桌上一些食物杂乱地摆放着。在这幅画中,一种动人的平凡与宁静之美扑面而来,它直接、单纯、有力地表现出了荷兰人的性格,受到广泛推崇。
H. 我想要hyde倒牛奶的那张GIF图~
http://photo.hexun.com/p/2005/0808/2700/b_636E893AB0A1712A.jpg
这```好象不是在倒牛奶```但是也很妩媚```也是黄绿色掉```额````亲不好意思那````先凑合着```
I. 油画倒牛奶的女仆风格是什么
《倒牛奶的女仆》,作者:约翰内斯·维米尔(1632年10月31日—1675年12月15日),是荷兰优秀的风俗画家喊答,被看作“荷兰小画派”的代表画家。
荷兰小画派是17世纪流行于荷兰地区的一个美术流派,其绘画摆脱了贵族和教会的控制,主要服务于市民阶层,以描绘静物、风景 和风俗为主,由于其作品完成后通常都会被普通市民买去悬挂于家居室内,用以美化自己的住宅或者办公场所,所以作品的尺幅一 般来说都不大。
《倒牛奶的女佣》作于1658年,构图不很复杂,轮廓较清晰,环境纯朴。这幅画虽然只能见到一户人家的厨房一角,然而女佣人的随遇而安的精神面唤缺貌,似乎可以给我们提供那个时代人民的普遍心理信息。是“荷兰小画派”的代表和渗辩作。
J. 倒牛奶的女佣人的油画简介
【简介】
弗美尔(旧译微米尔,1632.10.-1675)是17世纪荷兰最独特的风俗画家。他一直生活在德尔夫特,故又称德尔夫特城的扬·弗美尔。他一生的绘画作品,据有案可查的仅40余幅。这是他去世后的几十年,一度湮没无闻的缘故,在荷兰美术的着录中也几乎找不到他的名字。后来人们曾把他有限的作品与荷兰另两位画家德鲍赫与霍赫的作品相混淆。
1849年,一位因参与革命而流亡在外的法国艺术评论家迪奥菲·杜尔,在荷兰发现一幅题为《德尔夫特城风光》的油画,上面的签名是德米尔。为了弄清此人是谁,这位评论家跑遍了荷兰、比利时、德国、英国等的各大美术馆,最后才解开了这幅画的原作者之谜。他正是这位专擅荷兰城市生活风俗的画家弗美尔。这位评论家除了自己倾囊收购已证实是弗美尔的5幅作品外,还向欧洲各美术博物馆推荐,并编出了弗美尔的50来件作品目录。这份目录据后世学者们鉴定,其中三分之二是弗美尔的真迹。1866年,杜尔出版了弗美尔的研究文集,从而引起了西方美术史界的重视,使这位湮没了将近两个世纪的荷兰风俗画大师的名字再度光照史册。
弗美尔出生于德尔夫特一个小业主家庭。后据市档案馆的材料证实,他于年结婚,并于当年12月加入国家公会。1662-1663年以及1670-1671年,两度担任过画家公会主席。但在荷兰资产阶级文化很快丧失其民主传统的生活变迁中,他一贫如洗,只得靠当画商,而不是靠卖画来维护生活。
弗美尔的绝大部分绘画的内容是他周围的日常生活。《倒牛奶的弯迹女佣》、《读信少女》、《和士兵调笑的女人》、《试项链的贵妇》、饥拦《情书》、《花边女工》……这一系列题材,足以说明他的风俗画的内涵与其特点了。他以德尔夫特中产家庭的妇女生活为主线,刻意去表现室内陈设,以及女性的闲情逸致的生活,或者是家庭主妇的杂务等。画上的平面透视有一定深度,通常是两个套间,房间有增开的窗户,毛织的帷幔,素雅的摆设,反映了荷兰德尔夫特一些富裕的家庭生活的平静、安逸与自烂闹胡我满足。不论是他的前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大多是这个基调。
这一幅《倒牛奶的女佣》作于1658年,构图不很复杂,轮廓较清晰,环境纯朴。将一个简朴的厨房画得很有感情,甚至能令不少观者产生不同的怀旧心理。女佣人是个健壮如牛的村妇,她塞起了胸前围裙的一角,正忙着准备早餐。左边墙角有一窗户,一边挂着一只藤篮和一盏马灯。桌上杂乱地摆着一些食物。所有人和物的质感都很强烈。
弗美尔所生活的年代,是荷兰独立后新兴市民阶层高度发达的时代,而弗美尔所居住的德尔夫特城,据说有“欧洲最清洁的城市”之称(在丹纳的《艺术哲学》里对17世纪荷兰市民喜爱清洁与有秩序的生活方式作过详尽的介绍)。我们只要遍览弗美尔不同时期的风俗画,就能领略它的这些特点。这幅画虽然只能见到一户人家的厨房一角,然而女佣人的随遇而安的精神面貌,似乎可以给我们提供那个时代人民的普遍心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