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阿富汗女性生存状况如何
据报道,塔利班发言人苏海尔·沙欣8月15日曾承诺,在塔利班掌权后,阿富汗女性不会被剥夺工作机会或受教育机会,条件是她们在公共场合要继续佩戴遮面头巾。虽然塔利班表示情况已经改变,并承诺在其统治下的阿富汗民众这次将享有更多权利。
据伊朗媒体报道,随着塔利班控制阿富汗首都喀布尔,重新掌权,阿富汗女性的罩袍价格平均上涨了10倍。一名阿富汗妇女称,她不得不在自动取款机前排很长时间才能提取必要的资金去买罩袍,她说:“塔利班在喀布尔出人意料地掌权。
每个人都认为喀布尔可以抵抗一年或更长时间。所以家里罩袍很少……我家有三个女人,但只有一两件罩袍。或许我们可以用床单或头巾来缝制一下代替罩袍。”
8月17日,有媒体报道称,在喀布尔街上出现的女性人数很少。一名喀布尔居民称,她驾车出门15分钟,沿途一名女性都没有看见。
阿富汗学校对女性说不:
自塔利班于1996年进占喀布尔并建立政权以来,广大阿富汗妇女在法律上被拒之于学校大门之外。据报道,90%的女童无法接受教育。
在喀布尔大学,已没有妇女的身影,具备高等教育素质的阿富汗妇女越来越少。尽管塔利班对医疗机构接受妇女工作网开一面,但却无处寻觅合格的医科女学生。
这一禁令使老百姓怨声载道。但阿富汗妇女渴求知识的信念并未泯灭,到处悄悄兴起的“地下学校”为她们开启了教育的大门。例如,在喀布尔以北一个名叫纳瓦兹的村子,有一座用泥墙围成的房屋,大约20名少女就在这里学习。
9岁的女孩扎尔戈娜说:“我很高兴能来上学,我的父母也感到高兴。”9岁的古尔齐哈拉说,她的愿望是做一名教师,让更多的儿童都能上学。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阿富汗妇女
‘贰’ 阿富汗的 妇女为什么要头上带头巾穿长裤
那种衣服叫“布尔卡”
阿富汗妇女把自己裹得“密不透风”是塔利班的余孽。但实际上,这与阿富汗复杂的传统文化背景也有一定的关系。在阿富汗,尤其是在农村,大多数妇女都声称自己穿戴“布尔卡”是自愿的,至少在她们的丈夫面前是这样说的,甚至穿“布尔卡”成了当地的一种流行趋势。在喀布尔,一些妇女在“布尔卡”上做了很多装饰,以使它显得更加漂亮。
然而,只要是受过一点教育的阿富汗妇女就会表示出对“布尔卡”的厌恶。而那些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妇女,只要在男人听不见的地方被问起对“布尔卡”的看法时,她们同样会持反对意见。
最近,一名外国记者采访了北方联盟控制的北部农村的三名妇女。虽然三名妇女同意接受采访,但是坚持要求通过一名女性翻译来进行。在采访过程中,一名男子偶然进入房间,她们马上用面纱遮住自己的脸部,并转过身去,面向墙,直到那名男子离开。
如果在大街上,人们绝对不会想到,这些平时看上去一言不发、从不露面容的女人,一旦在脱离了男人的视听范围之外,会显得那么活泼,会有那么多的话要说。特别是当她们脱下“布尔卡”之后,显露出来的衣服是那么的鲜亮。三人都表示说,她们并不愿意穿“布尔卡”,甚至不愿戴头巾。但是她们又担心会因此受到侵害。
‘叁’ 描述两个普通女孩的动画《养家之人》,凭什么拿到高分
《养家之人》拿高分的原因是动画与现实结合,成为各类奖项的宠儿。该剧自问世起就不断受到各类奖项青睐,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提名后,又在有“动画奥斯卡”之称的安妮奖上获得最佳独立动画长片奖。在欧洲动画奖上斩获最佳导演、最佳角色设计、最佳故事等奖项。
角色介绍
1、帕瓦娜
倔强、勇敢的小女孩。在塔利班的严酷统治之下,她的爸爸被迫害入狱。虽然塔利班不允许女人工作,但是为了养家糊口,她伪装成男孩,化名“奥狄什”,出门打工挣钱。她还学着父亲的样子,给一家人讲述古老传说。
2、法蒂玛
帕尔瓦娜的母亲,和平时期曾经是一名作家。在丈夫被抓走后,她冒险在没男人陪伴的情况下出门前往监狱为丈夫求情,结果却挨了一顿毒打。虽然体弱多病,但为保护儿女拼尽了全力。
3、肖希娅
帕瓦娜的同学,为生活所迫女扮男装在集市上打工,化名“德利瓦”。教给帕尔瓦娜很多在集市上赚钱的窍门。她乐观开朗,梦想着有一天能看看大海并为此努力攒钱。
《养家之人》是卡通沙龙(Cartoon Saloon)动画工作室制作的手绘动画长片,由诺拉·托梅执导,萨拉·乔德利等人配音,于2017年12月8日在加拿大上映 ,2019年1月11日在中国上映 。
该片改编自黛博拉·艾里斯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在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女孩帕尔瓦娜为了一家人的生存而女扮男装出门工作的故事。
(3)喀布尔女人图片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11岁的帕尔瓦娜,在喀布尔拥有贫穷快乐的家。她的家是那么的拮据,风沙从四面八方灌进来。虽是个破家,却有干净灿烂的梦。开明的教师爹爹教她和姐姐识文断字,给她们讲藏着道理的历史和寓言。
每当穷到喝水解饿,爹就带着女儿去集市变卖家当,帕瓦娜心爱的裙子也被拿去卖了。可这还不是最糟的2001年塔利班控制下的阿富汗,女性绝不允许在外抛头露面,更别说接受教育。所以,爹爹被塔利班带走了。
穷人要吃饭,又总是饿得太快。一家四口窝在不见天日的趴趴屋里,母亲疾病缠身, 弟弟嗷嗷待哺,帕瓦娜不肯这样等死,心一横,剪掉心爱长发,穿上男孩儿的衣服,到集市上边做苦工边打听父亲的下落。
‘肆’ 阿富汗妇女为什么蒙头
2021年8月15日这一天发生一件国际性大事,阿富汗塔利班武装人员进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并占领总统府,然后宣布掌控阿富汗国家。这也让阿富汗成为了很多人关注的一个国家,同时相信大家在关注这个国家也能发现一个现场,就是很多阿富汗妇女会蒙着面,这个到底是为什么原因呢?这其实是从一种传统过度到了强制性措施最后保留下来的习俗。
还是希望第二次掌权的塔利班政权不要冒天下之大不韪,一定要带领阿富汗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
‘伍’ 为什么伊拉克女人带头巾
头巾--伊拉克妇女的护身符
青年参考
(“如果有一天我们得从头到脚全身包裹,如果有一天我们要穿着传统的黑袍才能上街,那也将是伊拉克作为一个文明国家的终结。”)
JackieSpinner文胡永华编译
我们希望自己不要引人注目,这些巴格达大学的年轻女子解释说。她们5个女学生围坐在一起,白头巾紧紧地裹着她们严肃的面庞。戴头巾主要是为了隐匿自己,避免被人跟踪、绑架或枪杀。这就是目前伊拉克许多穆斯林和基督教妇女的现状。
戴上头巾逃避恐惧
自从美军入侵以来的几个月里,不戴传统的穆斯林头巾冒险外出的妇女越来越少。在巴格达,普通的穆斯林妇女过去曾觉得她们有选择权,可以戴头巾也可以不戴,即便是过去萨达姆统治的几十年里宗教压迫一直不断。保守的穆斯林认为女人应当用头巾遮住她们的美丽,避免诱惑那些见到她们的面孔的男人。这些指示清楚地写在了他们的圣经——《可兰经》中。
这种戴头巾的习俗在伊斯兰世界的各个地方有所不同。在比较世俗的国家,比如土耳其,那里的女子都按西方的方式打扮,而像沙特阿拉伯这样严格遵守宗教教义的国家,在公众场合,所有的妇女都得用头巾蒙住头还有大部分的面孔。
在过去的几年间,越来越多居住在西欧的穆斯林妇女已经开始戴头巾了——在某些情形下,头巾是作为一种宗教的标识,在其他情况下,则是由于当地其他移民所施加的压力。
虽然伊拉克主要是穆斯林,但许多年以来,它的首都一直是个时尚的现代都市。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妇女们都曾经穿短裙和低领衫。但她们的女儿们说她们再也不能享有这样的自由了。罪魁祸首便是那些顽固分子,正是他们掀起战后的叛乱风潮。
“由于国内目前的局势,安全感普遍缺失,人们开始寻找一种方式来逃避恐惧,”FadhilShaker,巴格达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说,“对于妇女而言,头巾是最好的保护方式。妇女们觉得头巾像一面墙壁一样,可以阻止人们看见她们。”
战前,伊拉克的基督教妇女很少戴头巾,她们的宗教并没有这种要求。在伊拉克,穆斯林和基督徒一直和平共处,基督徒并未觉得有压力需要融合到穆斯林中去。甚至在几个月前,在基督徒聚集的街区,不戴头巾的基督教妇女或穿法衣的天主教修女还是司空见惯的景象。
但现在,伊拉克社会好像失去了它的凝聚力和宗教宽容。基督徒觉得受到了孤立。任何与美国人、外国军队或临时政府打交道的人都觉得受到了排挤。
信仰,不能用头巾强迫
巴格达大学的女学生们正在辩论妇女是否应当戴头巾。有些人戴头巾是因为宗教的原因,但大多数最近才开始戴头巾的人纯粹是出于恐惧和害怕。
“要是一位妇女或女孩子戴上头巾的话,她就能避免很多麻烦,”一位穆斯林学生说。这位学生觉得穆斯林妇女应当戴头巾,但谁也没有权利强迫别人戴头巾。“首先,人们应当明白她们为什么要戴头巾;否则把它系在头上就没有意义。”
“那些想要逼迫妇女们都戴上头巾的人是不想让任何西方的东西在伊拉克传播,”NoorAli,19岁,她说她从14岁起就开始戴头巾了,“他们想把这里变成另一个喀布尔,”她指的是阿富汗的首都,它在1996年到2001年期间曾由塔利班——伊斯兰的极端分子统治。
“塔利班在那里失败了,他们又想在伊拉克进行尝试,”Ali说。“每个人都应当有自由,可以选择戴不戴头巾。做决定的不是我们。真主将裁决这一切。”
一位名叫Dalia的21岁的工程系大学生也同意逼迫妇女们戴头巾的观点并不能赢得民心。
“我们不能强迫人们信仰我们所信仰的东西,”Dalia说,她也是一位穆斯林。“他们甚至要基督徒也戴头巾。基督徒有他们自己的信仰,与我们的不同。我们不应该强迫他们做我们想要做的事情。我们希望我们的国家安定稳固,我觉得逼迫人们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只会使得局势更加紧张。”Dalia说她是学校里少数的不戴头巾的女学生之一。
“头巾与信仰没什么关系,”她说。“我担心有一天恐怕我们得从头到脚全身包裹,穿着传统的黑袍才能上街,那也将是伊拉克作为一个文明国家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