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古代的武将画像肚子挺大,挺着将军肚能上战场吗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古代留下来的很多武将的画像,都被画得大腹便便。而且这些人很多都是名将,包括关羽、岳飞、戚继光等。换句话说,他们都有一个“将军肚”,而从“将军肚”这个词我们也可以看出,大腹便便的人确实不在少数,而是一些“将军”的共同特征。
(岳飞像)
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长得很胖,自然是不能上战场打仗的。尤其在冷兵器时代,这更是兵家之大忌。可为什么,“将军肚”却成了将领们的一个特征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
一、将军年纪都比较大。
古代的将领们,都是从战场上拼杀过来的。都是因为立下了不少战功,最后才升任将军的。也就是说,当他升任将军的时候,年纪都比较大了。
一个人年纪大了以后,身体就会发胖,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还有一点,我们现在看见运动员,当他们年老退役以后,身体都会发胖。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他参加运动的时候,身体消耗很大,因此也吃得很多,把胃口吃开了。后来他虽然年纪大了,不参加运动了,但是胃口还在,因此就很容易吃胖。
古代打仗的将军的情况,和当下运动员的情况,几乎是一样的。他们打仗的时候胃口肯定也很好,后来当将军了,年纪大了,胃口依然很好,因此就吃胖了。
(关羽像)
二、将军很少冲锋在前打仗。
由于我们对古代军队打仗的观感,大都来自于古代《三国演义》《说岳全传》这样的小说,因此,会觉得古代的将军,每次在战场上打仗的时候,都会亲自上战场,拿着武器冲杀在第一线。
甚至在打仗的时候,还是先将军打。将军打完,分出胜负以后,才会士兵上前打。而且将军在打的时候,一般还是先打口水仗,来一通辱骂和威吓。比如说什么“报上名来,我的刀下不留无名之鬼”。比如说“你在我手上走不了三个回合”等等这样的话,另一方必然大怒,接着两人就捉对厮杀。
但事实上,真实的打仗,显然不可能这样。将军确实需要亲临前线。但是,绝对不可能冲在第一线。如果是山地战,必然有相应的埋伏什么的。如果是平原阵地战,那也需要将军摆阵型。当将军摆阵型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人指挥。那个指挥的人,自然是将军。他如果每次都冲杀在第一线,那就没人指挥了,军队就乱了。
不过,我这样说,并不是说将军不会身先士卒,不会带着军队冲杀。而是讲一种一般情况下的战争状态。
(腰阔十围的武将)
三、画师一般都会给将军画个“将军肚”。
我的意思是说,不管将军长得胖还是长得瘦,画师都会给他画一个“将军肚”。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因为在古人的认识上,有一个粗壮的腰身,是非常重要的。
㈡ 为什么古代以胖为美
唐朝之前,各个朝代基本以瘦为美。汉朝大美女赵飞燕,与杨贵妃齐名,史称“环肥燕瘦”。她瘦到神马程度?据说,体态轻盈到可作掌上舞。小风只听说过草上飞,那是轻功,掌上舞还真不知是哪门哪派的武功。

唐朝“以胖为美”,恰恰又从民族意识的一个审美层面上证明唐朝之所以那么强悍伟大的性格根源。汉人一直回避唐朝的游牧精神和草原血统,实际上汉人很不情愿把中国最伟大朝代的大半功绩记在草原民族的功劳簿上……
大唐朝国力鼎盛,其天朝气象不仅表现在以胖为美的审美观上,而且表现在以重为尊的兵器谱上。
㈢ 古代的胖子多吗
无论是何年何月,哪朝哪代,胖子都是有的,古代的胖子也多呀,不能看那些电视剧里玉树临风的少年郎就认为古代人都貌似潘安,体型丰腴的大有人在。
㈣ 在古代,那些达官显贵的男子是如何化妆的呢
化妆这件事儿总会被狭隘地认为是女人的专利。爱美之心人人皆有,当代男人是,古代男人也如此。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男人对外貌的追求已经登峰造极,不化妆都不好意思出门。来看看古代男子如何护肤、打底和上妆。
护肤打底
每个爱化妆的人一定都非常注重护肤。古代男子最爱用的护肤类化妆品是面脂和口脂,功效类似于现代人使用的面霜和润唇膏。
古代美男标准
古代美男子的首要标准就是皮肤白,最好能达到“肤色白皙,宛如珠玉”的程度。白不仅能遮百丑,还能让人生出爱怜之心。汉朝的美男子张苍违法被判死刑,行刑日全身赤裸趴在砧板上。监斩官王陵一看,张苍身材高大魁梧,全身皮肤白皙润泽,这样的美男子死了就太可惜了,于是请求刘邦宽大处理。张苍大难不死,最后成了西汉丞相。
但东方人肤色本来就是黄的,要想变白,只能通过涂粉来实现了。傅粉,即敷粉,从现代角度看就是打粉底。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是用米粉研碎做的,另一种是把白铅化成糊状,俗称“胡粉”,也叫“铅华”。
美男子除了皮肤要白,还要“面若桃花”。白里透红,就成了古代男子化妆最极致的追求。傅粉施朱,通俗地讲就是涂上白粉底,再抹点胭脂,相当于打了腮红。
三国时魏国尚书何晏非常爱美,不化妆不出门,素有“敷粉何郎”之称。史书上记载他:“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成天揣着化妆品补妆,时时刻刻关注着自己的妆容,爱美程度和今天那些吃个饭要补几次妆的女人简直不相上下。
不过,何晏本身就是个美男子,《世说新语·容止》里写他“美姿仪,面至白”。到底有多白呢,魏文帝曹丕也想知道,他认为一定是何晏涂了粉的缘故。为了检测他到底有没有化妆,曹丕在一个大热天里把他叫到跟前,赐他一碗热气腾腾的面片汤。何晏当场吃得大汗淋漓,一边用衣袖擦去脸上的汗。让曹丕意料不到的是,何晏一点粉都没有掉,皮肤还更加白里透红了——谁知道这个何晏到底涂了什么粉,又或者他早就猜到了曹丕的心思。
在京剧里,曹操那张煞白的脸谱也不是空穴来风。三国时,敷粉竟是曹氏的“家风”,不论是曹姓族人,还是曹家快婿,都爱敷粉。曹操的儿子曹植也是爱美之人。《魏志·王粲传》里记载,曹植非常敬佩的邯郸淳第一次去拜访曹植时,曹植刚洗完澡。尽管他非常迫切地想和邯郸淳大聊特聊,但这个粉不离面的人,为了敷粉,让他尊敬的客人在大堂里足足等了一个多时辰。
其实,古代男子化妆还是有相当大的争议。北齐的颜之推强烈抨击化妆的贵族子弟,在《颜氏家训》中说:“梁朝全盛之时,贵族子弟,不学无术……无不熏衣剃面,敷粉施朱。”到了武则天时代,对男子化妆的抨击愈发强烈,“油头粉面”成了对男子化妆的贬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