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古代的美男子有哪些图片和资料
潘安
真正的兰陵王名高长恭,又名高孝瓘,是东魏大权臣北齐奠基人高欢之孙。北朝时期的兰陵王是给后世留下无限遐想的美男之一。他有着成为传奇所需要的一切必要条件,比如既显赫又神秘的出生,比如骁勇善战,比如他那充满血腥和杀戮的家族,又比如盛年时的含冤而死。而这传奇中最绚烂的一笔,无疑是他那摄人心魄的美貌。据说因为他面相太柔美,不足以威赫敌人,每每打仗都要带上狰狞的面具。最着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阳,他带领五百骑士,冲过周军重重包围,突入洛阳城下,城上齐兵认不出谁来了,怀疑是敌人的计谋。兰陵王摘下盔胄(注意,这是个把脸遮了很大部分的头盔,而不是面具。有人怀疑“兰陵王面具”的典故只是后来的编舞者编出来的。)示之以面容,城上军心大振,吊下弓弩手数百名,前来接应。很快周军被迫撤走。为庆祝胜利,武士们编了《兰陵王入阵曲》,戴着面具边跳边歌。史载:“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可惜的是,历史上并没有他的画像流传下来,这倒也给了我们更多想象的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还留下一桩八卦:皇帝赏他20个侍妾,他只收下1个,美男子的眼光真是高,在他眼中19个都是恐龙,就1个勉强算是美女。
不过还有其他版本的中国古代四大美男。
有人说这四大美男是:潘安、卫玠、曹植、沈约;
有人说是:潘安、卫玠、宋玉、兰陵王。
潘安、卫玠是可以确定在内的。
② “男人四十一枝花”,为什么我国俗语会把男人比作花
通常男人在这个时候是最有魅力的,他们不再是青涩的少年,整个人都会变得成熟起来,而且在这个时候他们也有经济能力了,关键是尽显男人魅力。所以男人一旦到差不多了四十岁,就像是花朵一样,能够吸引到异性。
四十岁的男人不像二十岁的男人那样奶油,不像三十岁的男人那样矫情,更不像五十岁的男人那样循规蹈矩,也不像六十岁的男人那样老气横秋。四十岁的男人总是那样宽容大度,温文尔雅,少了几分小男人的张扬和血气方刚,多了几分大男人的理性与持重,他们既不会冲动起来而失去理智不计后果,也不会矜持得太过绅士和沉郁,以至失去应有的浪漫和激情。
③ 中国古代的中年男人也用保温杯吗
都说现在的中年男人压力大,喜欢用保温杯,那么中国古代的中年男人也用保温杯吗?答案是肯定的。下面我一一道出中国古代的中年男人也用保温杯的证据,有图有真相。
首先中国是有喝热水传统的国家,中国人传统上就是非热水不饮,理由有二,一是中国人爱喝热茶,二是中医忌“寒”。再次无论哪个年代都有中年男人,所以说中国古代的中年男人也用保温杯的,不一定是因为中国古代的男人压力,而是可能因为天气和习惯。
而古代的保温杯是何时出现的呢?有文有图证明保温杯出现于宋代。
11世纪的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寒冷的。降雪不断,冻死了很多人,临安城里,大雪纷飞,仍有半夜“提瓶卖茶”的商贩,而商贩所提的瓶就是保温瓶了。
文字证据一:《夷坚志》中讲过一则小故事,其中一个说:“张虞卿者,文定公齐贤裔孙,居西京伊阳县小水镇。得古瓶于土中,色甚黑,颇爱之,置书室养花。方冬极寒,一夕忘去水,防为冻裂。明日视之,凡他物有水者皆冻,独此瓶不然。异之,试以汤,终日不冷。张或与客出郊,置瓶于箧,倾水瀹茗,皆如新沸者,自是始知秘。惜后为醉仆触碎。视其中,与常陶器等,但夹底厚几二寸。”
上文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说张齐贤孙子辈分的张虞卿已使用了保温瓶。张齐贤,乃宋真宗时兵部尚书,也就是说他的嫡孙张虞卿应该是生活在北宋中后期。
下图是南宋画家刘松年《茗园赌市图》中详细描画了宋人喝茶的场景,其中可以明显看到保温瓶的存在。
以上的的一文一图可以说明中国古代的中年男人也用保温杯的。
④ 中国古代“不惑”,指男子多少岁
中国古代不惑是指男子四十岁,古文中曾经不是有一篇课文吗?其中就有一句话,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三十岁的时候就能够自立,四十的时候就有所疑惑,五十的时候就知道了上天的命。
除了称呼以类之外,对于年龄的个东西还是有别的称呼,就比如:儿童九岁叫教数之年,外傅之年是指儿童十岁的时候,舞勺之年是指儿童十三岁的时候,瓜破之年是指十六岁的女子,五十岁的人被称为仗家之年,而仗乡之年则是六十岁的人,而那仗国之年是指那七十岁的人,最后杖朝之年则是八十岁的人,一百二十岁的人我们称他为花甲重开,一百四十岁的是古稀双庆。
最后,古代对与成年礼特别的重视,在古代男子的成年礼叫作冠礼,代表着这个人已经长大,可以进行婚嫁等等,从而参加一些成年人可以参加的活动,不再是小孩子了;男子叫冠礼,女子叫笄礼,两种截然不同的叫法也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其实不管是冠礼还是不惑,都是对年龄的一种表述,在什么年纪做什么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⑤ 古代四十岁以上的男子为什么要少穿蓝色
1、禁忌黄色的衣服,视为要造反、想篡位;死人用
色。
4、红色只限三十岁以下女人穿着,俗说“红到三十绿
到老”
5、白色、黑色为凶色,或能引出黑无常、白无常来,
婚嫁、生育、节日忌
6、忌浓妆艳抹、穿着华丽,色彩应当与人的年龄、相
貌、品行、德才相符合
7、女人艳妆过分被视为轻浮下贱,男人穿着鲜亮过头
被视为浪当好淫之辈
8、丧葬期间禁忌穿着红色衣裳,惟恐冲犯鬼魅、神灵
9、民间做寿衣时材料忌用缎子,恐有“断(缎)子绝
孙”之虞
10、带洋字的布料会使寿衣带有“阳间”含义,丧葬时
禁忌用于寿衣
11、“男人露脐,女不露皮”,中国服饰将身体各部位
捂遮得严紧是一大特色
12、寿衣袖子要长,忌讳袖短露手,否则将来儿孙要
讨饭的
⑥ 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豆腐渣,古代人为何这样说
在古代,男女地位并不同等,女人在社会的地位很低。以前男人都是在外面拼搏工作,而女人都是在家中相夫教子。
男人在40岁的时候经过拼搏基本上已经事业有成,那个时候的他们并不缺钱,所以说想要找什么样的女人找不到阿,毕竟谁不想过一个好日子。
但是在古代也并不是所有女人都是这样子的。在富裕家庭的女孩子,从小也会受到教育的熏陶,有了知识之后地位也会有所提高,而且她们也会更注重打扮保养自己,大家闺秀也是由此而来。
现如今社会男女地位依然存在着不平等,但是比以往也好了不少,所以女孩子们一定要注重提升自己的修养,让自己变得更加吸引人。
⑦ 古人称男子四十岁为
不惑。
不惑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bù huò,意思是遇事能明辨不疑。出自春秋战国孔子《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不惑,是对于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有完全的了解所以不惑,而立是做事能循礼,但并不完全了解,孔子说:“智者不惑。”
译文:四十岁了遇事能明辨不疑。
(7)古代四十岁男人图片扩展阅读:
其他年龄段的别称:
1、未满周岁的儿童――襁褓
2、2-3岁――孩提
3、童年——总角,垂髫
4、8岁(男)——龆年
5、10岁以下――黄口
6、15岁(男) -------志学之年,束发
7、20岁(男)――弱冠
8、30岁(男)――而立之年
9、50岁――知命之年、半百
10、60岁――花甲,平头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⑧ 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在古代分别叫什么
男子20岁叫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女子20岁叫桃李年华。
男子30岁叫而立之年,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女子30岁叫半老徐娘。
40岁叫不惑之年,50岁叫知命之年。
另外,60岁叫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70岁叫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80岁叫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
(8)古代四十岁男人图片扩展阅读:
其他古代年龄称谓
人出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两三岁时称孩提。
童龀( chèn),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女孩七岁时称始龀、髫年;男孩八岁时称始龀、龆年。这是因为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开始换牙,脱去乳齿,长处恒牙,这时叫“龀”,因此有“龆年”或“髫年”之说。
总角,是幼年的泛称。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此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所谓的总角之交,就是指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及笄之年,指女子年满十五岁。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指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⑨ 古代男子发型有哪些
古代男子的发型有束发、阴阳头、髡发留辫等,男子的发型演变很复杂,因为在古代男人的地位比女人高,他们爱美的程度不比女人低。
古代男子束发的原因
一个是为了方便,也方便农耕,再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古代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不管男女对于头发都是很重视的。
到了清朝之后,男子全部开始剃发,就是头发的前半部分剃掉,后半部分编成发辫。开始是“金钱鼠尾”,就是留的发辫要比小拇指还细,要能穿过铜钱中的方孔才算合格,和我们从电视剧中看的不一样,我们电视剧中看的叫做阴阳头,阴阳头在清末才开始慢慢出现。
⑩ 古代对三十、四十岁的人怎么称呼
一、30岁
1、而立之年。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2、始室:三十岁。源于:“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3、克壮:正当壮年。古代三十岁为壮。
4、半老徐娘:指女子三十岁。
二、40岁
不惑之年。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出处: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出处译文: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10)古代四十岁男人图片扩展阅读
其他年龄称谓:
1、20岁
加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加礼,表示已成年。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年满20岁的男子。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2、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
3、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4、70岁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5、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