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图片 » 穿草鞋的男人图片
扩展阅读
pc电脑图片打开方式 2025-09-19 10:34:29
ps图片放大模糊 2025-09-19 10:13:24

穿草鞋的男人图片

发布时间: 2023-01-22 16:32:34

1. 四川彩照:100年前的“天府之国”生活,人们普遍穿草鞋吗

1917年,成都新都县的孝节牌坊。封建时代,失去丈夫的妇女不改嫁,继续留在夫家伺候公婆,数十年如一日,官府就会树立孝节牌坊,旌表这样的妇女。清朝灭亡后,民国仍有立牌坊的行为。其实,这背后都是当事妇女不可言说的辛苦和心酸。


1917年,都江堰一户人家厨房的一角。厨房是人间最有烟火气的地方,也是清末民初那个乱世最让人发愁的地方,很多底层百姓常常面临无米下锅的窘境。蒸屉、石臼、菜板、面盆……你见过哪些、用过哪些呢?我觉得跟现在农村的厨房差不了太多。


1917年,成都挑油筐的卖油翁。他瘦骨嶙峋,扁担压弯了他的腰,一个典型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就是这样,为了生存挣扎着。


1917年,遂州的索桥。木板稀疏地排列在绳索上,走在上面摇摇晃晃,低头就能看到滚滚激流,难免让人胆战心惊。从此经过的感觉,大概和现在走玻璃栈道一样刺激。


1917年,四川理县,卖草鞋的商贩。从本文所选的照片看出,男人们普遍穿这种简单的草鞋,仅仅是防止磨脚、扎脚而已。在贫穷落后的时代,这种现象并不奇怪。我听老人们说,他们小时候经常赤脚,没钱买鞋。

2. 草鞋的简介

草鞋,从原始人类到现在一直有人穿着。草鞋的编织材料各种各样,有稻草,有麦秸,玉米秸,东北有乌拉草,鞋有系绳的,也有拖鞋。草鞋是中国山区居民自古以来的传统劳动用鞋,穿着普遍,相沿成习。无论男女老幼,凡下地干活,上山砍柴、伐木、采药、狩猎等,不分晴雨都穿草鞋。草鞋既利水,又透气,轻便,柔软,防滑,而且十分廉价,还有按摩保健作用。特别是夏天走长路,穿上草鞋清爽凉快,软硬适中,步履敏捷,两脚生风,给人一种惬意感;雨天穿着它,既透水,又防滑;冬雪天内穿一双棕袜子,外套满耳子草鞋,既保暖,又防滑,如遇冰溜子上路,再套上铁制的脚码子,就方保无事。草鞋已成为中国山区人装束的一个显着民俗特点。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工农红军在陕北建立根据地,开展游击战,战士们穿着草鞋,翻山越岭,后扩军北上抗日,“打双草鞋送给郎,南征北战打胜仗”、“脚穿草鞋跟党走,刀山火海不回头。”
草鞋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可算是中国人的一项重要发明。它最早的名字叫“扉”,相传为黄帝的臣子不则所创造。由于以草作材料,非常经济,平民百姓都能自备。汉代称为“不借”,据《五总志》一书的解释是:“不借,草履也,谓其所用,人人均有,不待假借,故名不借。”
古代穿草鞋相当普遍。据史料记载,贵为天子的汉文帝刘恒也曾“履不借以视朝”。古代的侠客、隐士似乎以穿草鞋为时髦:“竹杖芝鞋轻胜马,一蓑风雨任平生。”电视剧中的大侠也大抵是如此装束,的确显得十分飘逸、洒脱、超然。《三国演义》中的刘皇叔就是卖草鞋出身。说明草鞋在古代不仅平民百姓普遍穿用,连皇帝、侠客们也穿草鞋。从文献和先后出土的西周遗址中的草鞋实物,以及汉墓陶俑脚上着草鞋的画像证实,可确知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就已出现了草鞋。
草鞋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种文化,那就是草鞋文化。它体现了勤劳和智慧,表现了勇气和奋斗,展示了中华民族一环又一环的团结在一起,坚不可摧;而现在它又寄予了新的文化内涵——环保和资源的再利用。
草鞋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久的将来草鞋将会带着这种文化绑在你的脚上,让你享受这中华民族赐予的舒适和健康。

3. 古人穿的鞋子,为何前头总是翘起来

众所周知,最开始的鞋子是草鞋。穿草鞋脚容易受伤,于是慢慢改良,才有了这种前头翘起来的鞋子。它被人们称作翘头履。为何要这样设置呢?这种鞋主要有三个作用:一个是为了保护脚,使脚更舒服;另一个是为了装饰,让鞋看起来更美观;最后是为了鞋子更耐穿。

最后就是古人还是比较讲究它的结实性,耐用性。鞋翘跟鞋底是相连的,这样就能延长鞋子的寿命。

这样想来,还是很佩服古人的智慧。他们的奇思妙想可能是胜过我们的。长城,多么宏伟的工程,古代人也很完美的完成了。

4. 草的材质很粗劣,为何古人要把它做成草鞋呢

我国原始社会的时候,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人们为了避免双脚直接跟地面接触被地面上的石头划伤,或者虫子叮咬。于是用草编织成鞋子穿,草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原始社会。就有人说草鞋的鞋底那么粗糙,为什么还要用草做草鞋呢?其实用草做的草鞋软硬适中,而且有按摩脚底的作用。夏天穿草鞋比较清凉透气,雨天穿草鞋又可以防滑防水。自然受到群众的普遍追崇。

三、草鞋的优点

虽然有人说草的材质比较粗糙,制作成的鞋子会比较硌脚。但是要知道草鞋没有出现之前,人们都是直接踩在土地上的。所以草鞋要比土地稍微柔软一点,而且还有按摩脚底的功效。除此之外草鞋比较透气,既廉价又能保持清爽,所以也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喜欢。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我国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草鞋文化。

5. 以前农村人穿的草鞋是用什么草编的

草鞋在我国的历史上可以说是很悠久的,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这种以草为原料制作的鞋子,价格低廉,制作简单,在我国的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实以前农村人编制草鞋所用的材料很简单,主要是稻草、麦秸、玉米秸等等这些东西。当然了,因为地理环境的原因,在我国的南方地区,由于气候的原因,出现的植物种类很多,在南方地区的一些草鞋编制会使用当地独有的草本植物。

如今改革开放那么多年过去,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了,草鞋的使用已经渐渐的退出我们的生活,但是,在一些地方,草鞋仍然扮演着乡村致富的重要角色。在这里的草鞋,它扮演的角色更多是工艺品,在一些“草鞋村”,村里家家户户都做着编草鞋的营生 ,通过贩卖草鞋,让农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草鞋编织技艺正在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这门手艺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6. 四川一老人在路边卖草鞋,手上还扎着留置针,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据了解这名白发苍苍的老人无儿无女,由于没有钱只能去卖草鞋,但现在穿草鞋的人实在太少了,老人编织了三双草鞋,在路上坐了许久,也没有人前来购买。女子看见后内心十分心酸,走过去便问老人:你家里没有人照顾你吗?老人犹豫了一下,回答:是啊!看到老人手上还留着留置针更是心痛。

愿天下所有老人都能够被善待,看到老人的遭遇,我也想起自己外公外婆老年生活也是如此不堪。他们有儿有女,然而儿女并不孝,80多岁的奶奶因为摔了一跤,从此卧床不起,儿女知道了,也只是在过节的时候前来探望一下,平日里仍然需要外婆自力更生。不久外婆就去世了,留下无依无靠的外公独自坐在老房子里面。外公脑子不灵活,不能自己做饭吃,听我母亲说,外公最终是被饿死了。到了这个年龄,无人照顾,或许这是最好的结果,

7. 袁世凯的北洋军(军官和士兵)传什么样军装,国民党部队(军官和士兵)都穿什么军装

袁世凯的北洋军(军官和士兵)穿蓝灰色军装,大盖帽。北洋军军装与民国以后其他中国军队的军装很不一样:军帽是圆盘形,上缀有分别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的红、黄、蓝、白、黑的五色五角军徽(呵呵,后来觉得这个军徽挺有男人气的,只是花哨了一点);领章也不是常见的矩形的,而是红色的、前面为三角形的;肩章也是竖向的,肩章上也有五角星;扣子有七粒,显得多了一些(设计者没有考虑到,官兵每天穿衣服的时候不觉得麻烦呀)。
国民革命军的标准服制
国民革命军的军服沿用了北伐时期黄埔军校学生军的军服样式,以灰色棉布裁剪的中山装为主,手持苏制7.92毫米莫辛-纳甘M1891式步枪,配大盖帽、军裤、皮带和布绑腿,士兵足穿草鞋.军官则配皮鞋。这种服装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基本上被沿用。中山装式样的上衣成为军装的基本制式,而大盖帽由于不易制作,且不便于实战,后改为布制野战帽。
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中央军的夏常服主要以黄绿色为标准色,是由蒋介石聘请的德国顾问们建议使用的。读已故历史学家黄仁宇教授的文章可知,从1931年前后到1942年,这种颜色的夏季制服一直是国民政府中央军主要采用的制服颜色,后来才换成土黄色的夏常服。除黄绿色军服外,也有部分部队在抗战前后穿卡其色军服(例如淞沪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中央军的第87师和第88师)。
在原地方军阀部队所属的非嫡系杂牌军中,北方部队大多数以灰棉布制服为主,即使嫡系部队也有不少穿灰布棉军装的。此外据文献记载,两广部队(李宗仁、白崇禧的桂军,余汉谋的粤军)穿着土黄色军服。龙云的滇军则是蓝绿色军装,这可能是受到法军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军就是穿着这种军装。
冬装方面,无论中央军还是杂牌部队,都是以灰色棉布制服为主。所谓的灰色,实际是略带浅蓝色的灰色。在国外出版的大多相关书籍中,经常被描述成深蓝色。这种误解有可能是源于大战后期来华美军的回忆。当时的滇军即穿着蓝色棉制服,甚至还有一个师(陆军暂编第19师,师长龙绳武)接受了美军装备。
国民革命军的上衣以中山装为标准,但各个时期均有不同变化,如上衣的衣领、口袋式样以及布料色泽等。直到1936年1月20日。国民党颁布《陆军服制条例》后,才将所有军服统一:上衣为中山装,衣领较宽,胸口袋无褶襞,袋盖中央有尖角,胸口袋上缘是平齐的,位于第二颗钮扣处,其它方面则和以前相同。

8. 少数民族穿的是什么衣服

1、蒙古族。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红、黄、紫、深蓝等色,传统式样为身宽袖长、下摆不开衩、襟和摆采用镶绲装饰,束彩腰带。此外,女子缠红、蓝头巾,穿皮靴,盛装时戴冠、缀银饰;男子缠红、黄头巾或戴蓝、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8)穿草鞋的男人图片扩展阅读:

为什么中国少数民族的服装都这么鲜艳华丽。

鲜艳华丽的少数民族服装经常出现在于晚会舞台、旅游景点和新闻联播里。为什么这些少数民族会穿得如此艳丽呢?其实,今天的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会穿着华丽的民族服饰。

与汉族相仿,他们也更青睐适合当代生活节奏的现代时装,在一些大城市尤其如此。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南宁市,壮族占其常住人口的一半,它的街头与汉族聚居区并无明显差别。

即便在少有的一些传统民族服饰保留相对完整的地区,当地居民穿着的民族服装也完全不会五彩斑斓。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见到了华丽的民族服装,那多半是旅游业从业人员穿着他们的工作服,当然,也可能是汉族游客正在拍照。

是现代化的冲击,让少数民族放弃了华丽的传统服饰吗?恰恰相反,仅仅在几十年前,大部分少数民族的日常服装比今天还要朴素得多。

素色的棉麻和毛皮往往是民族服装的主要原料,甚至树皮、草绳也会被加以利用,像如今那样占满高对比度色盘、从头到脚都是反光面料的民族服饰并不多见。如果生活在南方热带地区,一些族群的男性穿着甚至连能不能称为“服装”都不好说。

在上世纪50 年代一些南方民族地区的社会调查资料里我们就能看到一些这样的记录:……不论男女整天赤足,从不着鞋袜……平时上身赤裸,下身只盖遮羞布……身披毯子,下身不穿裤,只用勺形的木头或铜片遮住生殖器……族普遍穿上衣服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那么,这些朴素、粗犷的少数民族服饰又是怎样变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华丽多彩的样子的呢?

1、增添元素,便于识别。

其实,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民族服饰,是50 年代中共开始系统地展开民族调查和民族识别之后,才逐渐形成的概念。

早年间,大众对于中国境内不同族群具体形象的认知,大多还停留在“五族共和”的架构中。除了对藏族、蒙古族、满族等几个主要族群的形象和服饰多少有一些了解,对南方诸族群的认知基本是笼统的“百苗”印象。

50 年代,民族地区社会生活状况调查展开后,许多边远地区原住民的日常着装情况才首次被学者系统性地记录下来。这些材料中记录的民族服饰还多呈现出朴素、粗犷的特点,族群差异也不那么突出。

但伴随着民族识别工作的不断推进,界定不同民族独有的文化特征就成为一项重要的需求,你属于一个少数民族,就应当拥有它的文化特征,最好还直接把它穿在身上。因此,各族群或自发、或被动地,把特定的民族视觉符号,体现在了他们的传统服装上。

生活在甘川交界地区的白马人在被认定为藏族后,其传统服装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典型藏族服饰元素。

在民国时期与汉族穿着并无差别的北京回族,则是出于民族认同的心理,在八九十年代后开始穿着民族服饰。不过在穿着方式上也做出了一些创新,一些觉得佩戴头巾过于麻烦的回族女性灵活地选择戴上了原本属于男性的小白帽。

2、也有部分民族服饰,是考虑到他们过上社会主义幸福生活,在原有传统样式上艺术设计增色。

每认定一个少数民族,他们身着民族服装的形象,就被参与民族地区调研的美术工作者精心描绘,跃然纸上,进入大众传播的视野。

尤其是在1979 年之后,随着55 个少数民族中的最后一个民族“基诺族”被认定,民族识别工作基本完成,一整套完整的少数民族服装标准形象也通过报纸、宣传画、教科书、邮票等媒介形式逐渐深入人心。

不过,当时确立下来的民族服装,尽管已经较少数民族早年的日常着装“增色”不少,还是远未达到今天民族服装的绚丽程度。

3、登上舞台,多姿多彩。

少数民族服装最终的华丽转身,还需等到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富起来后。与今天相比,40 年前完成民族识别后的民族服装,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们仍是平时的生活与工作中需要穿上身的。

从80 年代末到90 年代开始,情况才开始变化,随着民族地区与外界交流的不断增加,少数民族大多不再花费大量精力去手工制作用于日常穿着的传统民族服装,而是选择购买方便和简洁实用的现代服装,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作中,他们也多穿着买来的衣服。

到今天,除了一些生态环境极为特殊且自身文化延续性较强的民族地区以外,大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都已经完全改穿现代服装,传统的民族服装彻底失去了最基本的实用功能。

民族服装的意义,收缩到文艺演出等对外展示的场合中,而这样的定位,对服装的民族辨识度提出了更高需求。 对于舞台上的演员,很少有人喜欢过于质朴的着装,为了演出效果,新时代的民族服装越来越色彩丰富。

4、由于有机械化量产的通用民族服装装饰材料,华丽的民族服装反而比昔日朴素的民族服装更易制作、获取。

因此,在功能需求和生产便利的双重作用下,民族服装最终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绚丽多彩模样。只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绚丽的民族服装也只会出现在各种电视节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