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喜鹊怎么画简笔画 牛郎织女
喜鹊怎么画简笔画 牛郎织女如下:
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简笔画,简简单单几笔画出鹊桥相会。
工具/原料、纸张、水彩笔、方法/步骤。
第一步画出帅气的牛郎和魅力的织女。第二步画出七夕节牛郎和织女见面的鹊桥。第三步画出牛郎和织女相会时候的月亮和云朵。第四步用水彩笔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简笔画涂上色彩,帅气牛郎和漂亮织女七夕鹊桥相会简笔画完成啦。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牛郎织女"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后来发展成为七夕节。
每到过节时,古代女性会向着天上的织女星和牛郎星许愿,希望自己能有智慧的头脑、灵巧的双手与美好的姻缘。
Ⅱ 关于牛郎织女的资料
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古代天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每天给天空织彩霞。她讨厌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间,私自嫁给河西的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织女捉回天宫,责令他们分离,只允许他们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一次。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鹊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牛郎织女简介
牛郎织女,为中国古代着名的汉族民间爱情故事,也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其余三个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牛郎织女
Ⅲ 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
相传,织女是玉帝与瑶姬的女儿,她在见到牵牛后,两人一见钟情,情投意合,便私订终身,但是天条律令是不允许男欢女爱、私自恋爱的。于是,王母娘娘便将牵牛贬到了人间,并惩罚织女不停地织云锦。
织女坐在织机旁常常泪流满面,但她还是会尽心织好云锦,为的就是博得王母娘娘大发慈悲,让牵牛早日返回天庭。某日,几个仙女见织女整日苦闷,便恳求王母娘娘让她们一起去人间的碧莲池一游。王母娘娘心情正好,便应允了她们。
话说牵牛被贬到凡间后,生在了一个农民家中,取名“牛郎”。由于父母早逝,哥哥和嫂子待牛郎非常刻薄,于是牛郎便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一同生活。
殊不知,这头老牛就是当年为牵牛求情,被王母娘娘贬到人间的金牛星。一天,老牛突然对牛郎说:“你今天去碧莲池一趟,那边有几个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仙衣藏起来,红色仙衣的主人就会成为你的妻子。”牛郎见老牛会说话,知道它是个神物,便照着老牛的话做了。
那件红色仙衣的主人正是织女,虽然牛郎已经记不起织女,但织女认出了他就是牵牛。于是,织女答应了牛郎的求婚,两人结为夫妇,开始了幸福的生活。不久,他们还生下了一儿一女。 可是,好景不长,王母娘娘知道了此事,速派天兵天将将织女捉回天庭。
这一天,织女正在做饭,下地回来的牛郎告诉她说:“老牛死了,它说让我剥下它的皮,紧急的时候可以披着它飞上天。”织女听后,自然明白老牛的意思,便让牛郎剥下牛皮,埋葬了老牛。就在这时,刮来一阵大风,织女被天兵天将带走了。
牛郎见状,便赶紧披上老牛的皮,桃上一对箩筐,箩筐里坐着他们的一对儿女。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正好赶来。她见状,便拔下她头上的金簪,在牛郎和织女中间一划,顿时,一条波涛滚滚的天河横在了牛郎和织女中间。
牛郎带着两个孩子在天河这边哭,织女在天河的另一边望着夫君和儿女也哭得声嘶力竭。王母娘娘也被这场面感动,便让牛郎和两个孩子留在了天上,只准每年的七月七日让他们在鹊桥相会。
现在,我们在秋夜天空的繁星中,还可以看到银河两边有两颗较大的、明亮的星星,这便是织女星和牵牛星,在牵牛星的两边还有两颗小星星,这便是牛郎织女的一对儿女。
(3)七夕牛郎织女人物图片扩展阅读:
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是非常有名的一个中国民间传说故事,是中国人民最早关于星的故事。
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纴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浪漫情怀:
牛郎织女的故事,由古典中蕴含浪漫,更反映了难能可贵牛郎织女的浪漫情怀。
牛郎织女的故事,由古典中蕴含浪漫,更反映了难能可贵的曲折爱情。我们相信,在天河的两侧,牛郎织女一直默默地守护着彼此,一直见证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可贵精神,激励着青年男女追求美好爱情的决心和勇气!
Ⅳ 牛郎织女简介10字
天上仙女思凡心切,下凡来与牛郎结婚并生下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王母娘娘知道后大怒,遣天兵天将来将织女带走。为了防止织女在下凡去与牛郎相会,王母拔下头上簪子随手一划,就出现了银河(银河来历)将牛郎织女隔开。之后因喜鹊同情有情人,每年七夕用身体搭成鹊桥让二人相会。
Ⅳ 牛郎织女的故事简介
故事简介:
牛郎织女,为中国古代着名的民间爱情故事,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
主要讲述了孤儿牛郎依靠哥嫂过活。嫂子为人刻薄,经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来,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这头老牛很通灵性,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嬉戏,在河里洗澡,老牛劝牛郎去相见,并且告诉牛郎如果天亮之前仙女们回不去就只能留在凡间了。
牛郎于是待在河边看七个仙女,他发现其中最小的仙女很漂亮,顿生爱意,想起老牛的话于是牛郎悄悄拿走了小仙女的衣服,仙女们洗好澡准备返回天庭,小仙女发现衣服不见了只能留下来,牛郎于是跟小仙女织女制造了邂逅,后来他们很谈得来,明白了各自的难处,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命令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
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触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天帝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喜鹊也会在身边。以后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织女都会见面了。
(5)七夕牛郎织女人物图片扩展阅读:
起源
“织女”、“牵牛”二词见诸文字,最早出现于《诗经》中的《大东》篇。诗中的织女、牵牛只是天上两个星座的名称,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汉书·地理志》:“粤(越)地,牵牛(牛郎)、婺女(织女)之分野也。”
到了东汉时期,无名氏创作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牵牛星》,从中可以看出,牵牛、织女已是一对相互倾慕的恋人,不过诗中还没有认定他们是夫妻。在文字记载中,最早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应是南北朝时期梁代的萧统编纂的《文选》,其中有一篇《洛神赋》的注释中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
这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相会的情节,已经初具规模了,由天上的两颗星宿,发展成为夫妻。但在古人的想象中,天上的夫妇和人间的夫妇基本上是一样的,因此,故事中还没有什么悲剧色彩。至于为什么牵牛、织女要在“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呢?原文未交代。
据后世推测,可能一方面是每年七月夜间的星辰在天空最为明亮,牵牛、织女二星相距较近;另一方面,七月七日是当时民间风俗“乞巧”的日子,而劳动人民都把织女当作劳动能手,因此能在“十日之内,织娟百匹”,便向她“乞巧”。于是,人们就把牛郎织女故事和民间习俗揉合到一起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故事在继续丰富和发展。
牛郎织女及“七夕”传说源于天象星宿之说。早在西周,《诗经·小雅·大东》中,就有对“牛郎”、“织女”的记载。这里,对织女、牵牛二星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种隐喻式的联想,并无任何故事情节。此时,它们只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开始进入文学这个大系统之中。正是这种“因子”,为这个传说的生成准备了潜在的文化条件。
王逸《楚辞章句》卷十七《守志》:“举天罼兮掩邪,彀天弧兮射奸。”表述了牛郎织女合婚之说。
东汉崔宴《四民月令》“七月七日,河鼓(牵牛星之天文学名称),织女二星神当会。”由以上诸材料可以看出,人们逐步为牛郎织女这两个相距甚远的星辰附会了爱情故事。《古诗十九首》首选透露出了这一信息,这里的牵牛、织女二星已具人物形象,织女终日思念牵牛,渴望相见,而又“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从此开始被编织为一幕恩爱夫妻受着隔绝之苦的爱情悲剧。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萌芽于先秦,渐成于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故事框架基本确定。尽管不同的历史时期,故事的细节和具体内涵因时而变,但其中蕴涵的对爱人的忠贞不渝的观念却穿越千年温暖后人。
无论是汉代以来的“求智巧”,还是魏晋南北朝以后的“鹊桥会”,都离不开中国古人对天文星象的长期观测和丰富的想象。西周先民时代,古人就以“牵牛”、“织女”对银河两端的遥遥相望的一对星象进行命名。《诗经·小雅·大东》中记载:“维有天汉,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千牛,不以服箱”。这是可查的关于牛郎织女最早的记述。随着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广泛流传,七夕这一天被定义成天河两边的牛郎和织女通过“鹊桥”相会的日子,七夕节也就日益演变成中国的“情人节”。
Ⅵ 读牛郎织女有什么收获,对里面人物的评价
收获:人是需要爱的即使是长生不老的神仙织女,地位卑微也有追求和高贵的品质的牛郎,地位的悬殊和众神的百般阻拦也没用的,织女和牛郎对爱情的追求是谁也拦不了的,他们追求爱情的勇气,让人佩服的。
评价牛郎:善良、吃苦耐劳、勤劳、朴实、 勇敢追求美好生活。 织女:美丽善良、 心灵手巧、 渴望自由,有反抗精神。
牛郎织女,为中国古代着名的汉族民间爱情故事,也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其余三个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
(6)七夕牛郎织女人物图片扩展阅读:
传说古代天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每天给天空织彩霞。她讨厌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间,私自嫁给河西的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
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织女捉回天宫,责令他们分离,只允许他们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鹊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Ⅶ 牛郎织女,这对情侣为何红遍东亚文化圈
不出意外的话,今天,会有个男人捧着一大束花对你说:
麻烦让一下,这花不能挤。
表错情?这有什么。七夕节被当成情人节,就是横向强行移植西方情人节的产物,不也是表错情?背后的逻辑则充满民族主义色彩:
你们西方有什么,我们中国也有,自古就有。
实际上,没必要这样较劲,反而显得我们很心虚,连传统文化都要对标西方才有存在感一样。
其他的最爱君不敢说,但七夕节依托的牛郎织女传说,自古以来影响力就大了去了。至少在整个东亚(包括东南亚)地区,牛郎织女这对CP,绝对是红了一两千年的大IP。
1最早的牛郎是神,不是?潘?/span>
牛郎织女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产生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
这个故事原型不但在中国的汉族地区流传,还打入了少数民族地区,衍生出无数大同小异的传说版本。在牛女传说诞生之初,它就凭借中华文明的强势与优势地位冲出国门,在朝鲜半岛、日本等地生根发芽,随后又影响了菲律宾、印尼等地文化。
牛郎织女真的是一对神奇的CP(情侣)。
最早,它们只是先民们用肉眼观察到的两颗星。《诗经》中写过它们,但并没有赋予它们人格化。
汉代以后,关于牛女两星的文字记载不少。这时已经明显将它们人格化。比如,这首着名的东汉文人诗: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一个被天河阻隔而不得长期厮守的凄美爱情故事蕴含诗中。这说明牛郎织女传说在汉代已经形成,才会成为文学作品的素材被频繁使用。
有意思的是,早期的牛女传说跟我们现在流传的版本有很大的差异。最明显的一点,牛郎织女二人都是住在天上的,并无织女下凡洗澡、?潘颗@汕匀≈??煲碌确布淝榻凇1热缒媳背?逼冢??P《述异记》记载的牛女神话是这样的:
大河之东,有美丽女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这里的“大河”指的是天河,天上的银河。也就是说,这时的牛女之间的悲欢离合是神仙之间的家事,没人间的?潘渴裁词隆?/p>
不过,传说终归是人编出来的,它总要反映人的需求。久之,情节就慢慢丰富,表达的人的诉求也越来越多。就跟我们现在流行编段子一样,都是别有寄托的。
比如,当时人给牛女传说加了个情节,说牵牛娶织女,跟天帝借了两万元作聘礼,结果无力偿还,两人才被“债主”天帝强行分开的。
这表面是在讲牛女分离的原因,实际上反映了汉朝以来娶亲要下大聘礼的习俗。肯定是哪个?潘课娜硕哉庖幌八仔幕巢宦??疟嗔苏饷锤銮椋ǘ危┙冢ㄗ樱├赐虏邸?/p>
总之,民间传说是个瓶子,什么都能往里装。我们下面看到各民族、各国家牛女传说的变异,也都源于它们独特的民族风俗与文化,在传说上作了各取所需的改动。
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牛郎织女故事中分化出了孝子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把纯属天神之间的故事变成了人神结婚的故事。至此,牛女传说的主要情节已经成型。
2牛郎偷了织女衣服,唱起情歌
汉族地区通行的牛女传说概要基本是这样的(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
从前有两兄弟,弟弟放牛,人称牛郎,遭受兄嫂虐待(甚至差点被害)。后兄弟分家,弟得一头老黄牛(或兼得一辆破车),并与它相依为命。黄牛其实是天上被谪神仙,告诉牛郎得到妻子的办法。牛郎按照黄牛的吩咐,窃取在河里洗澡的织女的衣服,娶织女为妻。婚后,生儿育女。织女后被王母或天神捉回天宫或得仙衣逃到天宫,牛郎按照黄牛的嘱咐带着小孩赶到天上,被王母用金簪划河与织女隔开。从此,一年一度七月七日相会一次。
问题来了,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也热爱牛女这对CP。但他们口口相传的牛女故事,跟汉族的相比,在保持人物、故事梗概一致的前提下,均作了在地化、民族化的改编。这让每个少数民族的牛女故事听起来都很有民族风。
在苗族,男女双方用什么表达爱情?唱情歌!所以,苗族的牛女传说有了这样的情节:
牛郎拿走织女衣服之后,唱起了动听的飞歌——
晴空万里要有云彩作配才如画,
地里的庄稼要有雨水滋润才茁壮,
生活中要有爱情才诗情浓郁,
姑娘啊,你把最宝贵的礼品献给了谁?
见织女听得入迷,牛郎卖力地继续唱,极尽挑逗的本领:“只要阿哥阿妹有情意,哪管什么天上人间隔千里!”从而成功俘(骗)获(取)了从未涉世的织女的心。
考验女婿是各民族牛女传说中更为普遍存在的情节。在织女返回天宫,牛郎追到天上见到岳父天帝之后,天帝出于种种原因,对这个他并不满意的女婿进行了考验或迫害,牛郎通过考验或迫害才能和织女重新在一起。
这些考验或迫害的点子通常都很变态。比如,在壮族,老丈人给阿刀(即牛郎)出的难题包括让他到南山上向专吃人的夏山婆借铜锣,到西山上捉一只活老虎等。在苗族,老丈人天公想出了很多迫害牛郎的毒计,包括带他去砍杉木,企图摔死他;带他去烧山栏,想借机烧死他;给他献毒酒,想毒死他等。
添加这些情节当然不仅是为了增添故事性,更主要是反映了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刀耕火种的生产特点,岳父对女婿劳动技能、斗争意志的考验,无疑是恶劣生产条件下成婚男性必须具备的品格。
一些少数民族牛女传说的结局跟汉族的截然不同。比如苗族和布依族,他们的牛女最后经过了生死考验,获得永久性大团圆。这似乎很有肥皂剧的编剧意识了,大团圆总比悲剧结局的收视率高嘛。
3“牛郎”通过决斗,夺回“织女”
牛郎织女不仅在国内红,在国外也是一线网红。
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自古受中华文明影响,很多习俗深入骨髓,迄今仍保留下来。七夕节以及牛女传说在这些地方还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女牛传说最迟在魏晋以前就传到了朝鲜半岛。朝鲜现在流传的牛女传说,基本还是神仙相恋的模式。可以肯定,他们照搬了中国魏晋南北朝文人写的版本,只是把牛女的身份换成了天上的王子和公主。朝鲜的版本与人间唯一的关联是,七夕这一天,王子和公主相会,痛心哭泣,眼泪落成了雨。
比起朝鲜的想象乏力,韩国的“编剧”一直都很给力。韩国版的牛女传说有很大变异,他们的版本叫“仙女与樵夫”。故事前半截跟中国汉族版的牛女传说大致相同,只是老黄牛被他们替换成了小鹿。
后半截,他们说的是:樵夫原本到天宫和仙女团聚了,但他一想到地上孤苦伶仃的母亲就想回家。仙女给了樵夫一匹龙驹,让他回到人间与母亲团聚,但告诫他,千万别踩到地面,否则就再也回不到天上。樵夫见到母亲,一高兴就忘了禁忌,踩到地上,再也回不到天上。樵夫思妻儿心切,翘首哭泣,哭得泪干了,死后变成一只公鸡。公鸡总是飞到屋顶上打鸣,据说是在翘望遥远的天宫。
看到这里,最爱君只能说:韩剧能火,是有传统的,韩国人实在太能编了!
日本的牛女版本最诡异的地方在“切冬瓜”。在米克郎接受岳父考验的情节中,岳父拿出个冬瓜。米克郎未按天女的办法横切,而是按岳父的命令竖切,结果冬瓜水流成天河,将他和天女分隔两岸。男的变成了养犬星,女的变成织女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天庭不能竖切冬瓜。)
日本版牛女传说像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一样,有岳父考验女婿的情节,怀疑最早是从中国南方通过海路传到日本的。
日本把牵牛星叫做养犬星,牛女传说中,牛也被犬代替。犬是狩猎社会不可或缺的动物,作用相当于农耕社会的牛。可见牛女传说传播到日本的时间也很早,估计当时日本刚从狩猎社会跨入农耕社会,尚存狩猎社会的很多痕迹。
与此类似,越南版的牛女传说也没有牛的形象,估计传播到越南的时间同样很早。
不可思议的是,菲律宾、印尼等地也存在牛郎织女传说。这两个国家的牛女传说情节与中国汉族地区相似,但本土特色或西方特色更为明显,七夕的因素也严重弱化。
比如菲律宾版牛女传说中,仙女回天上前,给她与王子朱拉姆里(“牛郎”)的孩子留下一枚戒指;朱拉姆里追到天上,通过决斗的方式赢了情敌,终于和仙女重新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看到没,一股浓浓的西方色彩,很fashion。馈赠戒指的风俗,源于15世纪奥地利的大公爵马克西米连送给法国新娘玛利公主的信物。决斗也是15世纪后西方社会流行的个人间达成协议的一种方式。联想到菲律宾从1565年起被西班牙殖民了近400年,这一切就不难理解了。
牛郎织女走出国门,最后竟与西方文化习俗合流,这跟我们今天强行把七夕节按西方模式解读成情人节何其相似。兜兜转转,这对苦命夫妻出走时手握锄头,脚踏织布机,归来时已带着玫瑰和戒指,我就想问你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参考文献
1.于长敏:《日本牛郎织女传说与中国原型的比较》,载《日本学论坛》1999年第2期
2.金文学:《中国日本韩国天鹅处女传说谱系比较研究》,载《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6期
3.唐琳:《牛郎织女传说在清水江苗族中的变异》,载《南宁师院学报》1984年第4期
4.苑利:《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传说故事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5.隆滟:《〈牛郎织女〉在少数民族地区以及亚洲其它国家的传承和演变》,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本文为“最爱历史”(solovehistory)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匿名转载,违者必究。
Ⅷ 盘点仙侠剧中那些牛郎织女,你最喜欢哪一组
七夕在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相聚的日子,七夕因为牛郎织女的爱情色彩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牛郎和织女是神话中的人物,说到神话总会让人联想到仙侠剧中那唯美浪漫的爱情故事,更是让观众陶醉不已。众多的仙侠情侣中,你最喜欢哪一对呢?
司凤&璇玑
花神梓芬和水神洛霖之女,为避开命中情劫在出生之时就被喂下了绝情陨丹,从此成为绝情断爱之人,无法爱上任何人。小在与世隔绝的水镜中长大,意外救了掉入花界的天界二殿下旭凤。后来锦觅在天魔两界大战之中,以身挡在旭凤和润玉中间,最终魂飞而幻化成了旭凤眼中的一滴泪。旭凤长久苦苦寻找不得,思及锦觅而落泪,幸得锦觅师祖玄灵斗姆元君早在之前已知晓锦觅有此一劫,故此在解除锦觅迦蓝之印时赠与梵香护体帮助锦觅渡劫。终于锦觅在花界的帮助下得以重生,重修仙身和旭凤在人间归隐自由自在的生活。
以上便是此次“七夕”的三队情侣,你觉得以上哪一对仙侠情侣的爱情才是最感人肺腑的?
Ⅸ 牛郎织女是什么故事里的人物
传说七夕那天晚上,在葡萄架下可以听见牛郎织女说情话,听见牛郎织女的泣涕声,这便就是“得了巧”,如果夫妻二人许下心愿的话,夫妻就会和和睦睦,情侣会甜蜜恩爱。
牛郎织女是流传在民间的传说,古代又是农业社会,因此,采用葡萄架这个农村很常见的场景加入到故事里,更感觉亲切贴切。
节日简介: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Ⅹ 欣赏七夕牛郎织女瓷器绘
欣赏七夕牛郎织女瓷器绘
传统的“七夕节”是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一天也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现如今还是中国的“情人节”。从古至今,以牛郎织女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更是数不胜数。而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瓷器中,同样可以见到不同形态的牛郎织女“瓷器绘”。
这件清代牛郎织女鼻烟壶,高8厘米,口径1.4厘米,底径2.7厘米,壶呈扁圆鼓形,束口微撇,圆唇丰肩,弧壁鼓腹,平底圈足,平头圆盖。一侧壶身为织女画面。织女柳眉细目,直鼻小口,含情脉脉,面容秀美脱俗。头梳高髻,髻插珠花,身着浅粉长衣,足踏五色祥云,一手执琴,一手执拂尘,立于层叠碧波之上,所披帛巾凌带随风飞舞,一只喜鹊正在面前飞舞。另一侧则绘牛郎画面。牛郎浓眉凤目,头束发髻,身着蓝色布袍,背项间背一斗笠,一手牵牛,一手执一拂尘,淳朴无华,立于岸边树下,痴情凝望,情景温馨,令人不忍释手。
兴起于清朝咸丰年间的帽筒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其时人家嫁女,帽筒是必备的嫁妆之一。图中所示帽筒为民国旧物,其高28厘米,口径12厘米。筒壁绘《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图》。只见牛郎双手抱拳,眼含深情注视织女,而头梳高髻的织女,也是眉目含情。两人中间是爱情的见证—老牛。此帽筒粉彩漂亮,纹饰精美,画工精细,色彩舒雅。
醴陵釉下彩出自湖南,曾在民国时盛极一时,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美誉。图中所示“醴陵瓷像牛郎织女”高18厘米,底座长14厘米。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造型完整,瓷质细腻,釉色滋润,手感舒服,清新雅丽,别具一格。
青花瓷属釉下彩瓷,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图中所示的“青花牛郎织女大盘”,直径30.5厘米,圆唇、弧腹、圈足,胎骨细腻坚实,釉面匀净光润。盘内口沿饰一周锦地纹,盘底绘牛郎牵一头牛,织女跟随其后。外壁饰花草纹。以青花浓淡表现牛身肌理、衣纹质感。整体造型清雅古朴,令人一见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