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图片 » 古代男人背心图片大全
扩展阅读
玫红色的衣服图片卡通 2025-07-26 21:02:51
俩女儿图片唯美 2025-07-26 21:00:10

古代男人背心图片大全

发布时间: 2022-08-22 21:30:13

‘壹’ 中国古代人夏天穿什么衣服

古人夏天穿纱质衣服。

1、入夏:纱的种类很多,清代讲究在过了小满后,需要开始按照节令以实地纱、芝地纱、亮地纱这三类依次更换。纱组织中有地组织和花组织,调整地和花组织的结构,便可以得到不同致密程度的纱品种,清透凉爽程度依次递增,这样就能适应不同细微的气温变化。

2、盛夏:进入农历六月,最酷暑时,则换上“葛纱”,到了“葛衣期”。葛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纤维可用以织纱,是最清透凉爽的材料。自先秦时代开始中国人就开始依靠葛布度夏。

3、出伏:过了三伏大热,处暑以后,则脱下葛纱,又依次换上直径纱、芝麻纱、实地纱。秋分前后则再换上绢绸类的单、夹衣,与春夏间的情况一样,形成以大小暑为顶点,前后春秋对称的更换序列。

(1)古代男人背心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对于普通日常生活,以及需要长期露天行走、劳作的阶层,在炎夏时的穿着比较随意简单。

可以不穿外衣袍衫,只穿短衣、短袖半臂,甚至只穿轻薄的贴身汗衫、汗络、背心,类似现代休闲衬衫、短袖衫的概念。

下身仅穿单裤,劳动时可以直接把上衣脱去一袖,或全脱扎在腰间,不穿靴袜而仅着麻线鞋、凉鞋,两腿套上接袎方便行走等等。在清明上河图中便可以看到不少只穿背心的百姓,其实与今日并没有多少不同。

‘贰’ 古代男子的内衣,里衣叫什么

内衣有多种称呼,包括泽、心衣、衵衣、汗衣、亵衣、帕腹、宝袜、诃子、抹胸、主腰、肚兜等。其中,“泽”的本意是汗水、唾沫,先秦时引申而具有了贴身内衣的含义。

《诗经·秦风·无衣》开篇就说:“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用今天的话翻译就是:怎么能说你没有衣服穿呢?我的内衣也可以和你共用。

相传这首诗是秦国国王为鼓舞将士士气而作,从中能看出,春秋战国时的君王们,极其善于宣传鼓动,出征打仗,做战前动员,都能巧舌如簧、以情感人。而那些浸染在血雨腥风中的将士们,又怎能不为之舍身拼杀、效死疆场呢。

(2)古代男人背心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在陕西的关中一带,肚兜往往伴随着人生礼仪。妇女有喜后,母亲和婆家要为快出世的娃娃缝制肚兜。端午节时,舅舅要给小外甥送肚兜儿。未过门的媳妇也会给未来的丈夫做肚兜。

壮年人到了“过门坎”的年岁,也会换上新裹肚儿图个平安;老年人到了“过门坎”的忌年,闺女要为老人做裹肚儿,祷求长寿。不少地方人死后,净身后先给穿裹肚儿,再穿寿衣。

‘叁’ 背心 古时称谓

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裲裆是背心的雏型,为敞领无袖束腰衣,仿自汉代的裲裆铠,取其“当背当心”之意(见图)。宋代称作背心。至清代, 背心形制多样,有大襟、对襟、琵琶襟等,且男女皆可穿用。其中一种正胸饰一排13颗横纽的“巴图鲁(满语勇士)坎肩”,初用于朝廷要员,后也为一般官员穿用。士兵还将背心用作号衣。民国时期,劳动人民多将背心当作外衣穿。现代生活中穿用背心已十分普遍。

‘肆’ 古代男子服饰名称

古代男子服饰名称统称为常服,常服也叫"私服"。军人和百姓在平时和一般礼仪场合穿着的服装,意为平常时候穿着的军服。其主要特点是庄重、威武,能反映民族传统习惯和精神,适合日常穿着。

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宋官与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在用色上有较为明显的规定和限制。

每级所用的原料和选色完全统一,衣服和帽子一致,整体效果十分出色。比如衣服若是金锦剪茸,其帽也必然是金锦暖帽;若衣服用白色粉皮,其帽必定是白金答子暖帽。

(4)古代男人背心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常服有如下几种: 

1、袍:有宽袖广身和窄袖窄身两种类型,有官职的是锦袍,无官职的是白布袍。 

2、襦、袄: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备之服。 

3、短褐:是一种既短又粗的布衣,为贫苦人服。

4、衫:这是一种裳下摆接一横 的男人长衫。 

5、裳:沿袭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样。宋时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男子也穿用对领镶黑边饰的长上衣配黄裳。居家时不束带,待客时束带。 

6、直裰:一种比较宽大的长衣。由于下摆无衩而背部却有中缝而称"直裰"。

‘伍’ 英国古代服饰及礼仪(尤其要十九世纪的)男女都要 要图片啊要图片!

台风许多他的雨顺风调的孤独和宿风复古 u 冬天速度与独特的独特地域特色

‘陆’ 清代男子标准装束有什么

清代服饰

清代男子衣着为马褂、马甲、衫、袍、衬衫、短衫、袄、裤、套裤,尤以衫袍外加穿马褂或罩以紧身较短马夹最为流行,亦最能反映清代男子服饰的特色。所戴为小帽、风帽、皮帽,尤以小帽,俗称“西瓜皮帽”最流行。

清代民间男子一般多在腰间束以湖色、白色或浅色的束带,其长结束后下垂与袍齐,讲究的人家还要在其上绣花。

清代女子服饰分为汉族服饰与满族服饰两类,满族服饰将于后面宫廷服饰中详述,这里不再赘述。汉族妇女仍沿袭明代形制,以上身着袄、衫,下身束裙为主,或再加一件较长的背心。到后期,则流行下身着裤,不束裙。衣服镶滚十分考究,有“十八镶”之称呼。

(1)马褂

马褂较外褂短,长仅及于脐。清康熙、雍正年间着马褂的男子日益增多,

成为一种时尚。马褂分长袖、短袖、宽袖、对襟、大襟、琵琶襟诸式。对襟

马褂比较流行,清初流行天青色;至干隆中流行玫瑰紫;到了嘉庆年间又改

为流行泥金色及浅灰色,夏季纱制的则用棕色。

(2)马甲

也称做“背心”、“坎肩”。前襟横作一字形者叫“一字襟马甲”,也

叫“军机坎”,满族称它为“巴图鲁坎肩”(意译为好汉的坎肩)。马甲本

穿在内,后改穿于外,俗称“十三太保”。清早期、中期为各部司员见堂官

的服装,后至清末,便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起来,成为男子喜爱的服饰,做的

短小,只及脐,有琵琶襟、大襟、对襟诸式,四周和襟领处镶有跳色边。各

阶层马甲着色有严格区别,奴仆穿红、白鹿鹿皮的马甲,一般人的用色与马

褂相同,苏州地区尚黑,其用料为绸、纱、缎。

(3)衫袍

②参见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清代服饰”,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

清初期,男子流行长衫、长袍,顺治未年减短及膝,后又加长至髁上。

同治年间衫、袍较为宽大。至清末,变成极短极紧的腰身和窄袖式样。衫、

袍颜色多流行月白、湖色、枣红、雪青、蓝、灰诸色。

(4)背心

清代女子喜欢穿背心,背心有夹、棉、皮三种,其长达膝下,有镶滚。

苏州女子最爱用玄色绉纱做背心面料。

3.清代服饰“十不从”

清王朝强令更改服饰、头饰,引起汉民族的反抗。为了缓解日益尖锐的

民族矛盾,清王朝采纳了明遗臣金之俊的“十不从”建议:“男从女不从,

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释道不从,娼

从而优伶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

不从。”这个不成文的规定,使清代服饰习俗出现了奇异之风,一般女子在

结婚或死殓时着明代服饰;未成年儿童着明代服饰;官府的役隶、出行鸣锣

开道人员着明代服饰;优伶演戏着明代服饰;释道的服饰也依旧如故,不做

更变。

‘柒’ 中国传统服饰体系中 背心是不是深衣的某种款式

传统服饰中是没有背心的,会有马甲,因为马甲是没有袖子的,我们古代生存首先要保暖,然后要防止受伤,之后因为儒家文化和传统文化基本上就要求不露肉的,所以背心真不是中国传统服饰体系中的